李白一斗詩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卻不識他詩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作者:漠漠孤煙(鄢曉丹,作品發表於各文學刊物。出版長篇小說《我在輪迴中等你》、中短篇小說集《蝶之城》等。)
一般而言,古代文人尤其是詩人好飲酒。
詩人當中,若論與酒的關係最為密切的,首推李白。
據統計,李白留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提到酒的多達200餘首,可見他是一個非常喜歡飲酒的人。在《將進酒》裡面他這樣寫道,「將進酒,杯莫停」,活脫脫一副豪飲的形象。李白的詩友兼酒友杜甫用《飲中八仙歌》給他的豪飲做了精彩註腳,「李白一斗詩百篇」,成為千古名句,也令後世的人頗費猜測:李白很能喝?
但是,李白飲酒跟咱普通人不一樣,他不僅僅為著消遣,更不是為了酗酒,時過千年,常常有人揣度他的酒量,刨根問底兒「一斗」究竟多少升、多少斤,酒精度數又如何,糾纏這些其實毫無意義。李白飲酒,是要借著微醺的酒意搞創作,按杜甫的說法,他若喝下一斗酒,能寫出一百首詩,實乃高產,咱們這些即使拿了多個學位或者每天都能喝上XO的現代人不服不行。
縱觀李白一生,他有三大愛好:飲酒作詩、結交朋友、出門旅遊。正是這三大愛好讓他有了不凡的閱歷,成就了他的主業——寫詩,其詩歌作品的產量和質量,讓「詩仙」這個稱謂實至名歸。而李白飲酒作詩亦達到了三重境界:第一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第二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第三重,「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這三重境界說明什麼?說明李白對酒的感悟也就是對人生的感悟有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映射著李白早期的經歷。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譽為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也有人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被滅族才去了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今山東濟寧)尉,其姓名是李客回到蜀中先給自己恢復了李姓,才給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有了身孕,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
李白出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他屬於早慧兒童,五歲開始讀書,十歲就讀完了《詩》、《書》及諸子百家,十五歲時已有詩賦作品問世,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褒獎,他也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
「干謁」即拜見顯達之人,在李白生活的時代是一種風尚,亦充分表明李白年輕時積極入世的思想。
同時,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喜歡劍術,夢想當一名俠客。於是當他十八歲以後,基本上以旅遊為主,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今四川省境內)、成都、峨眉山等地,期間結交了李邕、孟浩然等名士。直至開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歲的李白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在安陸安家,出遊的幾率才有所減少。
從出生到二十七歲,這段時期的李白有理想、有抱負,生活是安逸且愜意的,遂形成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種「不識愁滋味」的豪邁情懷。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大轉折。因為這一年李白多次謁見安陸的裴長史,因遭人讒謗,被拒絕了。他前往長安,謁見宰相及其他王公大臣,都沒有結果,以致窮愁潦倒,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翌年初夏他離開長安,仍是遊歷、交友,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才在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岩開山田,以耕種、讀書為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到兗州,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杜甫,兩人相見恨晚,「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結下深厚友誼。開元二十四年,李白把安陸的家也搬來了,帶著老婆到兗州定居。此後兗州官府給他分了田地,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有了保障,他多半時間仍是出遊、交友。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已經四十二歲,唐玄宗久聞其詩名,徵召他到長安,封了個沒什麼實權的官——翰林院供奉,主要職責就是陪皇帝飲酒作詩。如《官中行樂詞》、《清平調》等,都是李白奉詔所作。
以李白的天性,這種御用文人的無聊生活日必定不會長久,他厭倦了,開始縱酒麻痹自己,以致玄宗呼之不朝。加之他曾經借著醉意令高力士脫靴,遭到嫉恨,這些宮人到玄宗面前進讒言,於是玄宗疏遠了他。
在長安逗留兩年,李白自知朝廷不會重用他,遂上書請還,離開了長安。
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爆發的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也是李白的第二次人生轉折。
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即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三年,五十六歲的李白四處避難,感憤時艱,禁不住永王李璘數次下達聘書,遂入其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兵敗,李白受此牽連,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了《早發白帝城》這一婦孺皆知的名篇。
李白從三十歲開始追求功名,直到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他五十八歲長流夜郎,可謂倍受挫折,鬱郁不得志,才發出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
晚年的李白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帶,靠人賑濟為生。當他聽說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死灰復燃,李光弼派兵鎮壓,已經六十餘歲的他再次請纓入其軍幕,卻因病半道而還。
病老無依的李白不得不寄宿在當塗縣令(縣知事)李陽冰那裡。李冰陽是他的族叔,年紀也不小了,退隱在即。李白想離開,四顧茫茫卻走投無路。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六十二歲的李白病死於當塗。也有人說他是喝醉酒猝死。還有人說他是投水溺亡。
我想,李白臨離開這個世界時才算真正活明白了,「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他所表達的與其說是超脫、曠達的情懷,又何嘗不是這位偉大詩人一生落魄的悲哀?
推薦閱讀:
※臉紅的人到底能不能喝?為什麼有人一杯倒?有人千杯不醉?
※酒量能否練出來?公式計算你能喝多少酒!
※為啥喝酒會臉紅,因為酒量差嗎?
※奇葩:基因檢測防病又能測酒量
※8個白酒度數知識告訴你:李白武松酒量不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