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財政宣布破產 民眾憂心未來 認為政府不作為導致淪落

底特律民眾憂心未來 認為政府不作為導致淪落 2013年07月25日 04:42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廖政軍攝

  當地時間7月24日上午9時許,本報記者來到美國底特律市中心西拉法耶大道上的密歇根州東區法院前,這裡早已擠滿了大批工會代表、律師、記者及抗議市民,他們都是為一場聽證會而來。當天,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法官史蒂芬·羅茲將在此就底特律市申請破產保護是否違反密歇根州法律一事舉行首次聽證會。

  不久前,昔日「汽車城」底特律市以負債超過180億美元為由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城市職工和退休人員等對自身利益的擔憂。截至目前,包括該市聯合汽車工人工會在內的工會組織、退休人員和養老基金等已紛紛向法院遞交訴訟,希望制止底特律市的破產保護程序。

  根據美國聯邦法律高於各州法律的原則,外界普遍預測羅茲很可能不會理會上述訴訟,底特律破產一事幾乎已板上釘釘。那麼,破產到底會給這一城市及其民眾帶來多大影響?本報記者走訪當地民眾與學者,以期管窺底特律破產之謎。

  破產將對其他城市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離鬧市區僅10分鐘車程的庫克鎮是底特律最老的城區之一,曾經是中產階級的主要居住區,如今這裡到處可見滿目瘡痍的廢棄房屋。市中心雖然高樓林立,但有不少大樓空空如也。「這些大樓年久失修,時不時就會發生火災。」49歲的消防員達倫說。談到破產時,達倫說:「這直接關係到我的養老問題,我當然關心。」消防員屬於養老金系統,沒有美國一般民眾的社會保險覆蓋,養老金是他們退休後的唯一保障。據了解,底特律市所公布的180多億美元債務中,包括了57億美元的醫療保險及其他職工退休福利支出以及35億美元的養老金缺口。難怪達倫等人對破產一事如此擔心。

  由底特律市政府任命的專門負責破產案的應急經理凱文·奧爾曾直言不諱地說,「眼下政府財政幾乎快掏空,申請破產保護能夠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節約出一些資金」。然而破產無疑也將牽連出一系列市政問題,比如法律糾紛、資產出售以及福利削減等。

  底特律破產案將對美國其他城市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相關報道中認為,底特律破產對那些在不可持續的養老金重負下開始搖搖欲墜的城市,諸如芝加哥、奧克蘭、聖菲來說,具有更深層的警示意義。債務猛增和得到關鍵選民(包括公務員在內)支持的養老金計劃之間的衝突已經成為美國各大城市、各州甚至首都華盛頓的一個突出問題。在華盛頓,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還在繼續為債務問題爭吵不休。債務問題已經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報道認為,長期把持底特律政治的民主黨未能在該市推行建立種族和平、控制犯罪和刺激商業發展的政策,其失敗實際上給芝加哥這樣經濟更好、但政治上相類似的「藍色」城市敲響了警鐘。在底特律市政領導人根據《破產法》第九章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的同時,芝加哥的信用評級被降低了3個等級。

  破產或並非壞事,政府要負起責任

  美國各界也從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反思。在採訪中,許多民眾都把暴力犯罪頻發、失業率高、財政危機、人口銳減等原因歸咎於政府管理缺失,認為政府不作為和腐敗滋生是底特律淪落至今的直接導火索。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專家威廉·高爾斯頓認為,底特律的破產,儘管大部分責任在於底特律自身的管理不善、政治衝突和貧困治理,但仍使人們把焦點重新放回到城市活力的重要性上,並提出了一個問題:聯邦政府在幫助實現城市活力上又將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選舉政治和黨派爭奪也在底特律破產過程中有著不可推卸的重責。《華盛頓郵報》在題為「底特律破產與城市政策的缺失」的報道中認為,美國國家城市政策救不了底特律,底特律的申請破產清楚地提醒我們,美國的城市問題早已不再是總統競選活動或華盛頓政策辯論的焦點。雖然聯邦政府有權力和資源幫助拯救通用汽車,但它在底特律巨大的財政問題面前似乎無可奈何。另有報道認為,事實上,底特律破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密歇根州州長、共和黨人里克·斯奈德以及由農村和郊區議員佔主導地位的州議會拒絕向底特律伸出援手。斯奈德跟隨威斯康星州州長沃克的腳步,在2012年簽署了一項法案,給予市政當局更多自治權和修改養老金及福利計劃的權力。

  位於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破產法律教授勞拉·巴特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破產保護的後續問題上,底特律市政府必須真正負起責任,因為這關係到底特律民眾的福利問題。當然,有關養老金的談判將是市政府與退休職工等債權人最難達成協議的議題之一,之前曾有其他城市耗費近一年時間才得以解決。

  (本報底特律7月2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5日 03 版)

推薦閱讀:

財政這把刀
炒墓地,另一種形式的「土地財政」
不離婚時可以請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嗎?
兩口子過日子 財政大權由誰來掌管
香港財政盈551億 唐英年向市民派200億

TAG:政府 | 未來 | 破產 | 底特律 | 民眾 | 作為 | 不作為 | 認為 | 財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