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寒大家劉渡舟,妙方治肝病!

小編導讀

在中醫里,肝的作用甚廣,是最堅強的,但也是脾氣最大的。肝為將軍之官,能夠頂很大的壓力;肝在志為怒,卻有著火暴脾氣。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鴨梨山大,肝病的發生率也是逐漸增加。對於肝病的治療,著名傷寒大家劉渡舟頗有良方妙法,下面不妨一道來看看吧。

中醫學中有關肝的論述,內容甚為豐富,其生理病理極其複雜,頭緒紛繁,病證廣泛,變化多端。所以古人有「肝為百病之賊」和「肝病如龍」等說法。在臨證所見雜病中,與肝有關之病,常在半數以上,因此,歷代醫家對肝病論治極為重視。劉老在《內經》《傷寒論》的基礎上,總結前賢魏玉橫、王旭高等醫家對肝病的診治經驗,提出許多精闢見解,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臨證診治肝病,每多得心應手,療效顯著。

劉老認為,肝病表現複雜,變化多端,然從其發病來看,多從肝氣鬱結開始,進而可以及血、化火、傷陰、陽亢,甚至動風。現根據劉老的臨證治驗,遵循肝病的變化規律,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肝病的論治。

一、肝氣鬱結

「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氣喜條達舒暢,畏抑鬱和怫逆,因郁則氣結而不疏,怫逆則氣屈而不順,因而影響肝的疏泄和生、升的功能,發為肝氣鬱結。劉老強調指出,七情致病,多有氣鬱,氣鬱則肝病,並認為肝氣、肝火、肝風三者同出一源,氣機不利而抑鬱則為肝氣,郁久而發則為肝火,肝火盛而生風或血虛生燥生風,則為肝風。

「郁不離肝」。肝氣鬱結,開始病在本經,繼而可侵犯他臟,如上犯肺、心,中逆胃、脾等,多為臨床所習見。

1肝氣鬱結

癥狀:胸脅發悶,甚則脹痛,不欲飲食,善太息,噯氣則氣悶得舒,面色發青而神情抑鬱,女子乳房脹痛,脈弦,舌苔白。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

處方:柴胡疏肝湯加減(柴胡、白芍、枳殼、甘草、香附、鬱金)。

2肝氣衝心

肝氣衝心,能使心之血脈澀滯不利。

癥狀:除有肝氣鬱結的癥狀外,出現心胸疼痛,甚則痛悶欲絕。脈沉弦遲澀,舌邊尖青暗。

治法:疏肝理氣化瘀。

處方:失笑散與金鈴子散合方(川楝、延胡、蒲黃、五靈脂)。

此方亦治冠心病患者因氣惱而出現心胸痛悶不堪或掣及肩背等癥狀,應在失笑散與金鈴子散的基礎上,加柴胡、香附、枳殼、橘葉、鬱金等。

3肝氣犯肺

肝氣橫逆太甚,可上犯於肺,迫使肺氣不得下降而為病。

癥狀:除肝氣鬱結的癥狀外,可見突然胸痛,暴發氣喘,胸中憋悶,呼吸不利。脈弦直,舌苔白。

治法:疏肝利肺理氣。

處方:三皮湯(桑皮、瓜蔞皮、陳皮、杏仁、香附、鬱金、蘇梗)(劉老自擬方)。

4肝氣犯胃

肝氣鬱結,疏泄失常,影響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亦稱「肝胃不和」(木乘土)。

癥狀: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噯氣呃逆,煩躁易怒。脈弦滑,舌邊尖紅,苔白膩。

治法:疏肝和胃。

處方:茱連二陳湯(黃連、吳茱萸、川楝、陳皮、半夏、茯苓、生薑、焦梔子)(劉老自擬方)。

5肝氣乘脾

肝氣乘脾,先因脾氣之虛,然後肝氣方得乘之,致脾不健運。

癥狀:脅腹皆脹,四肢無力,飲食不振,食後脹滿。脈弦,舌淡苔白。

治法:疏肝健脾。

處方:香砂六君子湯(人蔘、白朮、炙甘草、茯苓、半夏、生薑、陳皮、木香、砂仁)。

二、氣病及血

肝氣不舒,日久不愈,可使肝的血脈瘀滯,發生氣滯血瘀的癥狀。

1肝著

癥狀:胸脅痛如錐刺,日輕夜重,得熱則減。脈弦,舌邊紫暗。

治法:疏肝活絡。

處方:旋覆花湯加減(旋覆花、紅花、茜草、當歸須、青蔥管、紫降香)。

若服上藥效果不明顯,為病重葯輕,可酌加炒山甲、蟲等破瘀之葯。血脈瘀滯之冠心病,用之亦效。

2肝脾腫大

癥狀:脅下痞硬,疼痛不舒,面色黧黑,脘腹脹滿,天氣改變則肝區隱隱作痛。脈弦而澀,舌邊有瘀血斑。

治法:疏肝活絡,軟堅消痞。

處方: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黃芩、党參、炙甘草、半夏、生薑、紅花、茜草、赤芍、桂枝、生牡蠣、鱉甲)。

此方以小柴胡湯疏肝利氣,健脾和胃;桂枝湯調和氣血營衛;加紅花、茜草活絡;生牡蠣、鱉甲軟堅消痞。此方須久服才能收效,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劉老指出,肝旺太過,勢必傷陰,治療大法當重視養陰。若其人肝脾腫大,而又有陰虛之癥狀,如口燥咽干,五心煩熱,低燒不退,舌光紅無苔,脈來弦細或數,應治以滋陰柔肝,活絡消痞。

處方:柴胡鱉甲湯(柴胡、鱉甲、生牡蠣、丹皮、白芍、紅花、茜草、蘇木、生地、沙參、麥冬、玉竹)(劉老自擬方)。

此方的特點是活絡而有滋陰,消痞兼能柔肝。參考沈紹九(近代名醫)「柔肝當養胃陰」之說,方中以益胃湯滋肝胃之陰,配以平肝活血與軟堅消痞之品,臨床效果較好。應用此方應注意加減,如吐衄的,應減紅花、茜草、蘇木,加白茅根、玄參;低燒夜甚的,加龜板、地骨皮;腹脹而大便不爽的,加紫菀、枳殼、枇杷葉。此方對肝炎出現蛋白倒置的,用之也有效。

三、肝氣化火

肝氣何以化火? 因氣鬱則陽抑,陽氣不伸,久則化火,古人說,「氣有餘便是火」。肝火既成,逞其勢力,可有以下諸證。

1肝火上炎頭目

癥狀:頭痛,目赤或痛,頰赤,心煩,急躁喜怒,口苦,或耳中疼痛。脈弦而數,舌邊尖紅絳。

治法:清泄肝火。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夏枯草、黃芩、梔子、丹皮、白芍、生地、菊花)。

2肝火擾心

癥狀:心煩不寐,口苦,舌糜,脈弦數,舌赤。

治法:瀉肝清心。

處方:加味黃連導赤湯(黃連、梔子、生地、竹葉、木通、丹皮、白芍)。

3肝火犯肺

癥狀:咳嗽或氣喘,胸脅發滿,口苦,咽干,大便不利。寸脈弦數,舌紅,苔薄黃。

治法:清肺柔肝。

處方:清肺湯(枇杷葉、瓜蔞皮、杏仁、石決明、沙參、天冬、麥冬、石斛)(劉老自擬方)。

4肝火夾濕下注

癥狀:脅痛,口苦,心煩,小便短赤灼痛,婦女或見陰部瘙癢及帶下黏穢等。脈弦數或弦滑,舌苔黃膩。

治法:瀉肝火,利濕熱。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龍膽草、梔子、黃芩、土茯苓、木通、澤瀉、當歸、車前子)。

四、肝氣化火傷陰

肝氣化火以後,必然內伐肝腎之陰,陰虛則津液不潤,而使肝氣不柔,其橫逆之勢更為突出。

亦有胃陰先虛,繼發肝陰不足,而使肝胃氣逆為病,在此一併介紹。

1肝火下傷腎陰

「肝腎同源」,故肝火旺則傷及腎陰。

癥狀:煩躁,面赤,目赤帶眵,性急易怒,陽易勃起,夢遺走泄,腰腿酸軟,五心煩熱。脈弦而尺部細數,舌光紅無苔。

治法:滋腎清肝。

處方:知柏地黃湯加味(生地、熟地、丹皮、白芍、知母、黃柏、龜板、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

2陰血不足,肝氣鬱結

癥狀:胸脅脹滿,或發生疼痛,心煩,口渴,咽干,五心煩熱,唇紅,頰赤,婦女則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時冷時熱。脈弦細,舌紅苔薄。

治法:養陰疏肝。

處方:丹梔逍遙湯加減(柴胡、白芍、當歸、生地、丹皮、梔子、麥冬、玉竹、香附、鬱金)。

3胃陰不足,肝氣鬱結

癥狀:胸脅發悶,心下痞塞,噫氣不除,口燥咽干,尤以睡醒後明顯,自覺胃中灼熱,心煩,食減,甚厭葷腥。脈弦細,舌紅絳,少苔。

治法:滋胃柔肝。

處方:益胃和肝湯(麥冬、玉竹、生地、沙參、枇杷葉、荷蒂、川楝、白芍、佛手、鬱金)(劉老自擬方)。

4傷陰動血

在上述陰虛氣逆的情況下,其中每有傷陰動血,出現吐衄,其治法當用張景岳的化肝煎(丹皮、白芍、梔子、青皮、陳皮、澤瀉、土貝母),亦可酌加生地、玄參、白茅根等葯。

肝氣鬱結,初起而肝陰不傷者,可用疏肝理氣法。日久化熱傷陰之後,多為血不制氣,陰不潛陽,因而發為肝氣化火傷陰,其治法則與前者迥然不同。若誤用疏肝理氣法,必然促其病情惡化。魏柳洲(清代名醫)說:「陰血虛則肝葉柔而下垂,陰血不足又加怒火,則肝葉燥而升舉。」魏氏的肝葉垂舉之說,雖不足信,但是,血虛之後,肝氣一定橫逆,這是必然現象。因此,治療陰虛的肝氣逆,主張甘寒涼潤,忌用香燥辛熱,以防劫陰。這一學說的出現,是受了葉天士養胃陰學說的啟發,並由魏柳洲、王旭高等人共同努力,逐漸形成了理論體系,劃清了「疏肝」與「柔肝」的界線和治療階段,豐富了肝病的辨證論治。

五、肝陽上亢

在肝陰虛的情況下,可導致陰不潛陽,肝陽上亢的病證。

癥狀:頭目眩暈或者脹痛,滿面潮紅,耳鳴,目澀,口

渴,心煩少寐,下肢無力。脈弦滑或洪大,舌紅少苔。

治法:滋陰潛陽。

處方:滋陰潛陽湯(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龜板、白芍、生地、牛膝、益母草、丹皮、玄參)(劉老自擬方)。

肝陽上亢而血壓高的,根據劉老經驗,可用五味潛肝散(劉老自擬方,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玄參、白芍各等份,碾成粗末,和勻,每次用30克,煎湯代茶,待葯湯變淡,掉換再煎),此方降壓功效緩慢,但能持久,且無任何流弊,宜於久服,唯大便溏者,不宜服用。

方中用石決明潛陽涼肝,白芍平肝涼血,玄參清浮游之熱,滋水上潤,決明子清頭目,降熱下行,又滋肝腎,夏枯草清肝熱以保肝陰。

若肝陽上亢之證,其人又有心陰不足,症見心中憺憺大動,手指搐搐而顫,心煩少寐,脈見結代,舌紅少苔者,治宜滋心陰,潛風陽,用三甲復脈湯加減(炙甘草、生地、麥冬、五味子、阿膠、雞子黃、龜板、生牡蠣、生鱉甲、白芍)。

此方本著「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方法,藥用阿膠、雞子黃等有情之品,填精補血,功效為勝。然此證非三五劑所能取效,可做成丸劑久服。

六、肝風內動

肝之氣為風,若肝腎陰虛,陽亢無制,則可引動肝風。葉天士說,「肝陰虛,風上顛」,又說, 「腎液不營,肝風乃張」。由此可見,肝風為病,其本在於精血之虛,其標則是陽氣之變動。王旭高通過臨床觀察,提出了「肝風一證,雖多上冒顛頂,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陽亢居多,旁走者,血虛居多」。此說對指導臨床治療很有價值。

1肝風上冒顛頂

癥狀:頭目眩暈,嘔惡,頸部強直,舌顫或歪斜。脈弦,舌紅。

治法:鎮肝潛陽息風。

處方:鎮肝潛陽湯(紫石英、石決明、珍珠母、女貞子、白芍、生地、玄參、淡菜)(劉老自擬方)。

2旁走四肢

癥狀:四肢抽搐或發麻,或手顫,肩背竄痛,或口眼斜,或肌肉萎縮,體倦無力。脈弦細,苔薄或無。

治法:養血息風。

處方:養血息風湯(當歸、熟地、白芍、何首烏、炒胡麻、鉤藤、天麻、桑寄生)(劉老自擬方)。

臨床加減:風勝竄痛、麻木、面歪者,加全蠍、僵蠶,平肝息風。血液不足而肌肉萎縮者,加玉竹、石斛,滋液為佳。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還可以加紅花、茜草、桃仁、雞血藤、生地等葯。

以上簡單介紹了肝氣鬱結、氣病及血、肝氣化火、肝氣化火傷陰、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六個類型的論治。這些證候之間互相聯繫,並有其規律可循,在運用臟腑辨證治療肝病時,不能把一證一方孤立起來,必須立足整體,謹守病機,方能施治不誤。

肝病常用治則可概括為:氣鬱宜疏,慎用香燥;血瘀宜通絡,誤補益疾;氣病及血,疏肝與活絡必須兼顧;肝火宜清宜瀉,切勿蠻補;化火傷陰,宜養陰,忌香燥,避苦寒;肝陽、肝風,宜用潛陽、息風。

推薦閱讀:

唐宋八大家的書法
聽說大家都喜歡
民主來了,大家快跑!
大家來互動知道的留答案
一代大家康殷臨《張遷碑》,痛快!

TAG:大家 | 肝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