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容建平 《破解五行 》之:五臟配五行的根據

五臟配五行的根據摘自:容建平《破解五行》  在中醫學中,人體中的肺、肝、腎、心、脾五臟,分別被定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屬,在五臟定位於五行後,中醫在病因、病理、治療、用藥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剋的關係來表達,五行理論在中醫中的運用中顯得非常簡潔明朗,幾千年的實踐檢驗也顯得非常成功,成為中醫辯證論治的一種基礎性理論。   人們在對五行的有效性感到驚奇的同時,也明顯地感覺到存在一種遺憾,五臟配五行是依據什麼原理產生出來的?為什麼它能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思索起來,這確實令人們感到茫然。 由於古代的人們沒有將五臟為什麼能夠配屬五行的道理說出來,現代中醫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是一籌莫展,沒有全新的突破,由於人們從傳統的中醫科教書中找不到五行配五髒的根據,又對現代中醫在這個問題上的解釋缺少一種科學根據而感到不滿意,因此有人批評中醫理論中的五臟配屬五行是一種毫無根據的附合,是古代人在沒有科學知識的條件下,用一種「封建迷信」的方法解釋五臟關係的臆想,因此它根本就不能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性質和實質性的功能作用,在今天科學發達的社會中,這種簡單有效而且具有先進科學性質的表達方法,反而成為了一種因不可理解而受到鄙視的反科學。   人們完全有理由質疑,肺為什麼一定要屬於金?木為什麼一定是肝?脾是土的根據是什麼?心真的是火嗎?腎為什麼要定為水?如果連這些問題都不能說清楚,怎樣會使到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人相信中醫?這些疑問,也是中醫在走向世界時不可迴避而且必須解答的問題,有人指責中醫是偽科學,其中主要證據之一就是五臟配為五行沒有科學根據,不能用現代科學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五臟配屬五行有沒有根據?可以肯定地說:有,這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性質歸屬。 五臟配屬五行的基本原理,是依據五行的性質與性能為基礎,與五臟各自的功能作用相對照,經過比較後的歸屬認定,五臟是物質性的人體器官,從基本原理上解釋,它們都是由不同等量的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產生,基於這個原因,五行中風、寒、濕、燥、火五種基本性的物質性狀態,必然是五臟對照檢查的基本標準,要解決五臟分屬五行的首要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從五髒的功能作用中分析出它們與五氣之間的關係。   肺為金的根據:金的特點為乾燥,乾燥是一種將水分排出的行為,中醫認識到,肺臟在人體中起到乾燥器的作用,肺臟在主持呼吸中,通過呼氣將體內大量的水分排出體外,中醫還認識到,「肺主皮毛」,人體的排汗功能也由肺為主體管理,排汗的實質也是一種乾燥功能,肺臟將水分轉化為蒸氣而揮發的方法,和大自然中將水分蒸發而造成乾燥的方式完全一樣,肺有主管人體中的乾燥功能,人們將它歸屬為「金」。   心為火的根據:火的特點為炎熱,炎熱是由於熱量的密集,我在《人體中陽氣的製造和流通》中已經詳細地分析過,指出中醫早就認識到心臟在主管人體內的物質燃燒,也是人體熱能量的收集和調配中心,人體的熱能就是人體內的火,因為心是唯一管理人體熱量收集與調配的器官,所以人們以心擁有的配熱功能,將它歸屬為「火「。   腎為水的根據:水的特點為寒冷,寒冷是陰氣與津液密集的體現,我在《人體中陰氣的製造和流通》中已經詳細地分析過,指出中醫早就認識到腎臟在主管人體的陰氣和津液,是人體冷能量的收集和調配中心,又是人體中控制津液平衡的主要器官,人們以腎臟具有調配陰氣與津液的功能,將它歸屬為「寒」。   脾為土的根據:土的特點是濕潤,濕潤是物質與水分相互混合的狀態,中醫認識到脾在人體中管理著對食物的運化和吸收,負有將食物和水分在消化過程中,將它們漚化為漿糊狀後再吸收的管理責任,另外,脾臟又是吸納津液的主要管理器官,擔負著為人體加水分的濕的任務,人們以脾在控制津液與食物混合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將它歸屬為「土」。  肝為木的根據:木的特點是運動,風為空氣的無規則運動,人們或者感到奇怪,在人體內,中醫所說的風是什麼物質?我在《人體中的陽氣製造與流通》中解釋過,人體生命必定需要呼吸,通過呼吸行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和皮膚肌肉中充滿了大量的氣體,既有吸取的新鮮空氣,又有等待排放的廢氣,這兩種氣在體內的運動,就是人體中風的來源,重要的是,中醫認識到肝在人體中起到疏泄功能,能夠為體內的空氣在皮膚肌肉中流動打開疏通的渠道。雖然中醫知道肺主一身之氣,肺主氣有兩個重點,主要是管理氣的吸收布施與收集呼出,當氣在臟腑肌肉中的流通不暢時,疏通的職責還是由肝來做,就憑肝對風的疏通功能,也即是對風在體內流動的控制功能,人們將它歸屬為「木」。   在探索五行性質屬性過程中,我曾經有過這樣的質疑,從道理上分析,五行是對自然規律的理性提高,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化模擬,因此大自然的現象必然表現出五行的性質特徵,大自然的運動變化必然會對五行的性質現象作出物質化的演繹,只要觀察大自然的現象,就可以從中發現五行的現實形態,但以現實來對照後,似乎覺得其中陰消陽長和陰陽平衡兩種狀態的性質劃定很值得懷疑。 陰氣消與陽氣長狀態的主要特徵表現為風,位於東方,季節為春天,物象為木;陰氣陽氣平衡狀態的主要特徵表現為濕,位於中央,季節分在四季,物象為土;從大自然的現實情況來看,春季有這樣的特點:一是萬物復甦,草木開始生髮;二是氣溫轉暖,濕度大幅度上升;在這兩個特點中,溫濕度才是體現陰氣陽氣相互作用的主體,濕度應該成為陰消陽長的主體特徵,按理說,濕比風更有資格佔有春季和東方。 再說風,一年四季都普遍存在,它不象冷、熱、濕、燥有一個特定的季節時間,不論春夏秋冬,不管東南西北,都有風的存在,按理說,以它位於中央和結合四季,則顯得更加恰當,為什麼古代的人們偏偏要以木代表陰消陽長,代表春季和東方,以土代表陰陽平衡,代表中央和四季,這豈不是違反了大自然的天然規律了嗎?   最後還是從《黃帝內經》對五髒的解釋論述中,解開了這個迷,書中指出:「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又指出:「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清於腎」。   在品味這些教誨後,立刻令人猛然醒悟,大自然的變化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當然會產生出複雜的現象,面對複雜的現象時,一時難以認識到它的真實本質也不奇怪,但《黃帝內經》在告訴後人,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人受到自然的影響。 人體的五臟必然會忠實按照自然規律運作,它產生的盛衰變化即是對大自然五行規律的個性化演繹,「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南方色赤,入通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全部都是人體五臟對大自然五行變化的相呼應,只要觀察五髒的與季節的對應,就會發現:   「心者生之本,神之就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按照理解, 心通夏氣,其本質是人受自然變化影響後的互動反應,心為人體內的熱量的調配器,夏天的特點為陽氣盛,產生出熱氣,兩者為同氣相求,夏天的熱氣作用於人體後,增加了人體的熱量,這相當於增加了心的對熱量的調配; 肺通秋氣,肺為人體內的乾燥器,秋天的特點為陽氣肅降,產生出燥氣,當秋天的燥氣作用於人體後,增加了人體水分的蒸發,這相當於增加了肺的乾燥功能; 腎通冬氣,腎為人體內的冷氣調配器,冬氣的特點為陰氣盛,產生出寒冷,當冬氣作用於人體後,會帶走更多的熱量,這相當相當於增加了腎對冷氣的調配; 肝通春氣,春氣的特點為陽氣升發,產生運動氣流,肝是推動人體內陽氣升發的器官,對體內氣流的運動起疏導作用。中醫從實踐中還認識到,肝在人體內的氣機升降運動中,起到推動氣流向上升發的作用。   為了讓人們進一步理解,《黃帝內經》特別地指出,人體脈搏的四季變化,同樣反映出人體五臟相對應的季節性變化: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這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弦,反此者病。」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鉤,反此者病。」 「秋脈者,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精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日營,反此者病。」 「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從人體五臟與季節的同步變化中,明確地表達出肝氣在春季旺盛,而脾氣在四季中都保持相同的狀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限制了脾不能有一個長期獨盛的季節,中醫認識到脾是消化系統的主管器官,負責食物運化,這一點就決定它必須在一年四季中都必須正常運作。 如果它有一個獨盛季節的話,那麼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脾旺盛季節,消化力特彆強,在其他季節,消化為相對減弱,如果這樣,人體對營養的吸收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強弱變化,這對人體生長會非常不利的影響。 故此,脾氣在四季都保持正常狀態,也是生命體在進化過程中的選擇,肝為陰消陽長,脾為四季平衡,應該是人體對自然的互動必然性選擇。

摘自:容建平《破解五行》書稿
推薦閱讀:

六爻六親屬相批斷大破解
如何破解詩詞中的「撞韻」、「擠韻」和「連韻」
如何評價《生化危機7》被破解?
(29)怎樣破解重喪日
劉邦如何破解「績效門」危機?

TAG:五行 | 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