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你準備好了嗎?
06-19
冬病夏治是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和「春夏養陽」的原則,對冬季氣候寒冷時易發或加重的病,在夏季氣候炎熱、疾病緩解時進行治療,以預防和減少疾病在冬季的發作。在傳統的思想中,冬病夏治多是採用三伏貼的方法,其實中藥內服、中藥熏洗、穴位注射等也是冬病夏治的手法之一,可根據疾病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夏季「暖宮」正當時痛經、產後身痛、慢性盆腔痛是婦科三大常見病,均可由胞宮受寒所致,多有怕冷、手腳冰涼、小腹冷痛、經血暗有血塊、腰酸、腰冷、足跟痛、關節痛等表現。那麼「宮寒」為什麼會引起這些癥狀呢?中醫認為,人體感受外來寒邪或自身體質虛寒,陽氣受損,所以怕冷、手腳冰涼;寒邪侵犯胞宮、經絡關節,所以小腹冷痛、腰酸、腰冷、足跟痛、關節痛;寒邪導致血瘀,所以經期腹痛、經血暗有血塊。痛經、產後身痛、慢性盆腔痛,往往與受寒或者體質虛寒有關,屬中醫「冬病」範疇。「冬病夏治」是祖國醫學傳統療法之一。三伏天是全年中氣候最炎熱的階段,此時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腠理大開,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通過藥物、針灸、穴位貼敷等手段治療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祛除體內寒邪,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病情減輕、少發病甚至不發病。我科結合「冬病夏治」的理念,獨創「體質辨識」、「三伏溫經驅寒」兩步療法治療痛經、產後身痛、慢性盆腔痛等婦科三大常見病。首先由專業中醫師利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再結合舌苔、脈象,對就診者進行免費的中醫體質辨識,判定體質類型;對屬於陽虛體質者,採用自製「寒痛貼」進行穴位貼敷,使藥物隨經脈循行,直達病所,達到「內病外治」的作用。適應證包括:1.原發性痛經或繼發性痛經患者(經期或經期前後小腹冷痛,腰部酸脹,經血色暗有血塊)。2.產後身痛患者(產後關節疼痛、足跟痛、腰冷、怕冷怕風)。3.慢性盆腔痛患者(小腹冷痛、腰酸腰冷)。值得注意的是,平素口乾舌燥、易發麵皰口瘡、大便乾燥等易上火人群不適用。治療期間禁食生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魚、蝦等海鮮(發物)和油膩的食品,飲食清淡,保證良好的睡眠及樂觀的情緒。文/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呂雯
慢性咳喘病需從長而治慢性咳喘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這些疾病均好發於秋冬季節,俗稱「冬病」。這些疾病的西醫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及糖皮質激素等,但這些藥物的使用或多或少都會對人體產生一些不良影響。而中醫在治療慢性咳喘病方面有比較獨特的優勢。中醫治療上述慢性咳喘疾病,除了根據辨證論治原則處方的湯藥和膏方,在緩解期也有一些外治法,如穴位敷貼、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也有很好的療效。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咳喘病,以兩個時間節點為宜,分別是人們常說的「冬病夏治」和「冬病冬治」。慢性咳喘疾病多因久病而致肺、脾、腎三臟虧虛,陽氣不足,而在夏季或三伏天,機體的陽氣充沛,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人體可藉助夏季自然界旺盛的陽氣,祛除陰寒之邪;且夏季人體腠理疏鬆,藥物吸收迅速並易於深達臟腑而發揮治療作用,中醫認為應該利用好這個時節進行「冬病夏治」,及早防治。此時再配以辛溫、走竄、通經之藥物,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使藥物更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以疏經通絡,溫補陽氣、補益脾腎、散寒驅邪,使氣盛血旺,以利驅除深伏體內的寒濕痰瘀等陰邪,使人體即使到了秋冬寒冷之時,抗病能力和機體免疫功也能得到增強,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植入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肉內,通過經絡協調臟腑、平衡陰陽、調和血氣,達到宣肺平喘、利氣化痰的目的。穴位埋線所選用的羊腸線具有可完全吸收、不留異物的優點,且埋入穴位後具有長效針感。一般而言,羊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吸收,對穴位產生的刺激可長達15天或更長時間。所以,穴位埋線可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病人往返醫院的時間,每兩周一次即可。穴位注射是將提高免疫力的藥物注射入人體有關腧穴之中,一方面,通過刺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經穴以舒暢經脈之氣;另一方面,促使藥物自經穴循著經絡運行路線到達各個臟腑,以調節氣血陰陽。臨床治療時所選取的穴位一般均有調補肝腎、健脾益肺的作用。注射所用的藥物如黃芪、丹參、喘可治等,亦有健脾補腎或活血通絡之效。通過穴位注射,可將藥物性能與穴位滲透作用相結合,發揮綜合治療目的。應用中醫藥方法治療慢性咳喘疾病從「本」論治,調節人體陰陽,提高人體免疫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通過近幾年臨床觀察表明,長期堅持中藥湯劑內服,輔助以上各類型的中醫外治方法,再配合西藥治療,可減少患者的發作次數,減輕發作時的癥狀。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姚亮
皮膚病也可冬病夏治皮膚有疾也可「冬病夏治」,《黃帝內經》中提倡春夏養陽,冬病夏治法是根據中醫陰陽四時消長變化的規律,利用暑伏之季,人體陽氣旺盛,毛孔張開,易使藥液透達皮膚的原理,採用中藥浸泡治療可充分發揮疏通氣血的作用,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祛除余邪,以在防治冬季皮膚病複發上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臨床運用中藥在暑季伏天治療冬季易患的皮膚病最常見的有手足皸裂、鵝掌風、角化性手足部慢性濕疹、手部汗皰疹及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等。以鵝掌風為例,它實際上是一種乾燥皸裂型的手足癬,因病變的手掌、足底皮膚皺紋寬深、粗糙肥厚,形似鵝掌,且常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癢,故名「鵝掌風」。本病系由真菌感染所致,但臨床上外用抗真菌藥物往往療效並不理想,主要是由於患處皮膚角化肥厚,真菌隱匿較深,藥物往往不能直達病所而致。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系由外感濕熱之毒蘊積皮膚,久則濕熱化燥生風,不能濡養皮膚而生。最常採用的治療方法是以中藥浸泡和熏洗,源自臨床悠久歷史的驗方「鵝掌風浸泡方」,主要由大楓子肉、地骨皮、五加皮、鳳仙花、皂莢、明礬等組成,具有疏通氣血、殺蟲止癢的功效,亦適用於灰指甲、角化性手足濕疹、皸裂瘡等。將上方用食醋浸透藥物後煮沸待用,一般自入伏開始,早晚浸泡手足各1次,每次浸泡30~40分鐘,連續7天為一個療程,通常三伏天內行兩個療程,療程之間可間隔5~7天。經過一個伏天的治療,患者手足皮疹、皸裂等症在次年冬季可獲改善,而一般以連續3年伏天浸泡治療為最佳。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皮膚科主任 李詠梅
推薦閱讀:
※張德江17日至19日將視察香港 香港作了哪些準備?
※給完全不懂英語的爹媽準備的赴美無憂小寶典----旅行篇
※年底了![恭城結婚流程禮節]獻給準備結婚的人!
TAG: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