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舊式女權和亦舒美學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希望我們活成某些樣子。但這其實終究是一種討厭、守舊以及大部分人都不自知的洗腦。

亦舒作品一直很重視物質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她筆下的女郎,或美麗,或嬌縱,或出身貧寒命運坎坷,或錦衣玉食拿香檳當晚餐。但無論是中環不甘平凡的白領女子或是在異國留學的華人女性,大都理想著一種向上的物質生活。她們總是憑自身努力或男子的垂青,最終擁有「廚房都能看得見海景」的半山豪宅,或誇張者如喜寶,更達到一座蘇格蘭城堡之盛。

從這一點來說,《我的前半生》這部電視劇,似乎是符合了。它對於羅子君失婚前的錦衣玉食刻畫較多,也著重從離婚後的物質落差,探討女性在這一時代的經濟與現實。其間,馬伊琍的演技在這部劇里讓我感到刮目相看。無論是初始上海女人的「作」和「嗲」,還是離婚後重返職場的不溫不火、恬淡如水,都讓人覺得十分工整。唯一使我覺得比較刺眼的是她剛得知離婚消息後的幾場哭戲,非常假和浮躁。不過好在後來漸入佳境,直至抱著平兒在雨中爭氣地就是要走那一段,也讓人眼眶泛淚。

《我的前半生》劇照

但是,這部劇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加入了原著中沒有的賀涵這個角色,且太過神化、太過美好,太過「指點」羅子君。原著中子君的覺醒和崛起,雖然有著唐晶、子群、女兒(都是女人)的勸誡作用,但更多是一種自我覺醒、自我強大;不是像如今電視劇中刻畫的,在一個優秀、有錢、穿衣風格很好的男子「指導」下提升自我,從而讓這個人物在男性社會審美下「更值得愛」。

同樣是取悅,為什麼子君13年來為了取悅陳俊生成為一個傻而美麗的家庭主婦,就是要批判的;而迎合一個更優秀男子的審美成為一個獨立女性,就是要讚揚的?本劇一方面在批判子君婚後完全不動腦子、與社會脫節,看似「女權主義」;另一方面又塑造出賀涵這一高大全的男性人物去指導、訓練女主角。這從本質上,不是一個奴隸去往另一個奴隸的過程嗎?

《我的前半生》劇照

賀涵角色的加入和極力塑造,生生將亦舒原著中比較女性主義的逆襲,變成了又一個「聽男人話」的中國女人在這個社會的勝利。這種潛台詞為我們社會的年輕群體,又在傳達些什麼。

我知道賀涵在當下中國社會是最完美、最得人心、很多女性嚮往的一種男性形象。靳東本身也人氣很高,且真的越來越有氣質。但再帥的人進行一種說教,本質上還是說教。編劇秦雯說賀涵這個角色是她認為當下很多女性都會著迷的一種類型,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但是子君在熒幕上屢屢虛心接受教導的樣子,總使我覺得,為什麼我們的女性觀,還是這麼陳舊?

從「皮格馬利翁」情結開始,人類社會中男性一直有喜「馴化」女性的傳統。可是在2017年的今天,電視劇依舊播放一個乖乖聆聽優秀男子教導的女性,真是魯迅所說的「做奴隸而不自知」啊。

最終拯救女性的,不是男人,不是任何人,而是女性自己。「前半生」電視劇我不否認它是好看的,但是這種情節設置所傳達出的價值觀,是我所不認同的。

與原著中的子君在離婚後將大女兒送出國讀書、小兒子交給爺爺奶奶養不同,電視劇為了塑造一個崇高偉大的母親形象,又拼了命刻畫羅子君如何爭奪孩子撫養權、如何在單親的艱辛壓力下自強向上,給自己和兒子一個溫暖的家。這樣設置也可以,但原著中那個洒脫一身輕離婚後重回單身奮鬥的子君形象,卻又不是那麼回事了。

該劇另一讓我比較不解的,是如今越來越濃烈的賀涵子君CP趨勢。

第一集,我當時看到靳東和馬伊琍首次在屏幕上鬥嘴的那一瞬,我就想:完了,不會他倆要組CP吧?這麼狗血,這麼偏離原著「女性自我奮鬥達到人生精華」主旨,一切,變得重又庸俗。

原著里唐晶的另一半,在小說前半段根本沒有出現。中段出場,著墨也非常少。原著里子君對唐晶愛人的評價只有這麼一句——「這種印象,我在唐晶的丈夫莫家謙處也曾經得到過。」

兩人絕對沒有任何曖昧。

電視劇中,賀涵因為唐晶的關係和子君頻頻有對手戲,且子君在唐晶去香港公幹以後,因為種種「湊巧」,同賀涵的交集更加之多。這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一個女人是絕不可能這樣對另一個女人的。尤其是離婚後讓其免費借宿不厭其煩陪在對方身邊永遠是對方堅強後盾的摯友。

亦舒的小說,一貫是以女性「爭氣」為主旨。《我的前半生》既然著力點是一個33歲女性在經歷丈夫拋棄後如何重新振作的故事,那麼子君就不能「爭氣」一點嗎?關係那麼好的閨蜜,咱們的情節走向能「爭氣」點不要走搶閨蜜男友那麼狗血嗎?

天下男人那麼多。

原著中的子君則乾脆是去到遠遠的加拿大,才碰見一個讓任何人都稱羨的潔凈的鑽石王老五。這其實是亦舒作品中一貫的「世界」視角。有時,我們太局限於眼前的生活,卻忽略了,遠方的精彩,可以更多。

電視劇另一點我不喜歡的,是把小說中男主角涓生的名字改成了俊生。前者多麼有詩意又不俗,且是魯迅《傷逝》的梗,凸顯了前夫的懦弱和被生活捏扁搓圓的無力狀態。

《傷逝》里那個行動微弱的小知識分子涓生,亦舒將之延續至香港那個拋妻棄子的西醫,其實又是多麼貼合。但是,電視劇卻生生用了「俊生」這個俗氣的大街名。魯迅和亦舒原著中的「子君」卻被保留了下來。這一點我不明白為什麼。

其實,資深亦舒粉應該知道,亦舒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總是非常解氣的,且有一種理智的通透。她的女主角整日整日地喝克魯格香檳以及吃魚子醬,或一發狠可以傾覆一整個世界。從這種角度看過去,《我的前半生》電視劇畢竟是太務實了。但這一點我也可以理解,電視劇的務實某種程度上拓寬了觀劇群體。畢竟,誰也沒有規定這部電視劇,只有熟讀亦舒小說的人才能看。

公允地說,從第一集一直追到現在,這部劇還是有不少優點。很多文章沒有提到的是,它內里諸多細節些微地對應熟悉多年的「亦舒審美」,這一點,有時讓人會心一笑。

亦舒曾在小說中要求,女主角要有那種「泱泱的味道」。這次的選角馬伊琍,我覺得是成功的。尤其是其離婚後髮型的改變、神態的低斂。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男主角曾稱讚流蘇,「你是適合低頭的」。馬伊琍飾在此劇中也不乏低頭,這種無辜的落寞和她失婚婦人卻自強的人設結合到一起,反而不村不俗,有一種「人家人」的美麗。

電視劇對於亦舒「老式房子」審美,也貫徹得比較鮮明。亦舒曾在不止一部作品中提過,喜歡香港那種老式的房子。她筆下的女主角或獨居,或和外祖母居住,或繼承遺產後住在家裡的老宅。統統都是這些保有香港歷史且紮實穩健的老式宅邸,被金錢和品味收拾得敞闊而乾爽,低調而有氣場,「每道牆壁里都訴說著一段故事」。一種土豪理解不了的別緻。

《我的前半生》這部劇,無論是唐晶住的租界時代「遠東第一樓」的河濱大樓;還是羅子君隨兒子搬去的1931年建的日式公寓樓公安大樓,都讓人覺得有底氣,融合了上海城市歷史和亦舒原著精髓的一種滲透過的審美。讓人放心,一點也不塌台。

劇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演員。陳道明和梅婷那場戲,眼神實在太好,將那種錯過的戀情、有緣無份的無奈,那麼濃烈地表達出來。那一段戲幾乎是沒有台詞的,全靠演員眼神齣戲。吳越扮演的凌玲也十分之好,這種微弱平淡的心機女在生活中是真的有的,吳越演繹的傳神,成功引起人力透紙背的討厭(是對角色,不是對演員)。

可是,一個比較不能說服我的演繹是許娣老師扮演的羅子君母親薛甄珠。這一角色雖然非常鮮活,某些橋段也極搞笑,但薛老師撲面而來的北方女性氣質確實難以讓我信服她是一個土生土長上海人。劇中另一吐槽點上海普通話,其實經薛老師的大紅唇說出來確實讓人覺得沒有印象中上海女人的嬌媚。不過,除此之外,薛甄珠這一角色演得還是比較靈動的。

如今,劇集播出一半,讓我比較擔憂的是原著中羅子君和唐晶這一對調式女性人生選擇的精巧構造,電視劇中會不會延續。原著中,子君的前半生選擇了結婚生子,唐晶選擇了發展事業。後來在結局,唐晶安安靜靜嫁人移民紐西蘭,子君通過事業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

亦舒精巧地設置了兩個不同選擇女性的人生走向,來探討這種選擇對女性命運或性格的影響,以及它究竟孰是孰非,亦或,它其實是沒有答案的。

如今,大多對於《我的前半生》這部劇的批判,主要集中於原著和改編之間的偏差。但我卻認為,符不符合原著,並不是一部影視作品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它內里包裹或傳達的究竟是怎樣一個內核,這才是更重要的。單從劇情推進角度以及部分演員的演技,我覺得這部劇是國產劇中尚算好看的一部,不無聊、沒那麼庸俗。只是,其間情節及角色設置所傳達出的價值觀,是我對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憂慮。

每次看亦舒的小說,都覺得一生如若都能這樣華美美地過去,該是多麼好。可是合上書,卻仍有一整個現實需要我們去奮鬥。它非常沉重,且黯然。但是無論亦舒為我們虛構的是怎樣一種美好,現實終究是不同的。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思考,這終究代表了一種進步。


推薦閱讀:

又一個婦女節,聊聊「不咬人」的女權主義
致女權婊們
男色女權,誰丑誰付錢!
從她的兩個敵人,談談中國女權的現狀和本身
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實質 消費主義取代女權主義

TAG:美學 | 女權 | 我的前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