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太極拳研修者的習拳心得
施海方是廣東省深圳市的太極拳愛好者。他在2012年2月18日拜陳雄先生為師系統學習楊氏太極拳,拜師以前練過幾年武當拳等武藝。他跟陳雄先生學會了單練和對練功法、115式大架、108式快架、推手、接手等技藝。施海方轉為授業弟子(傳人)之後,他在深圳把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技藝發揚光大,收了幾批學生和徒弟。施海方在近年的幾個國家級武術比賽中榮獲金牌、銀牌、銅牌。拳諺:一層功夫一層理。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為了交流學練太極拳的心得體會,陳雄先生把施海方QQ空間有關學拳的心得體會整理以下,這些心得體會對於太極拳習練者來說,是有啟發作用的。
1、確實中指領勁和意在大臂,很是要點,這樣就把肩給空了。
2、以前楊澄甫宗師的書上記載:虛靈頂勁,頭上如頂著一個雞蛋,結果我做來做去感覺不對三,那天師父摸了我的後頸和後腦,我這兩天一琢磨師父說的「虛領頂勁、塌胯的松腰豎直」,就對了。從這個部位虛領頂勁,容易把脊椎的力量連成一片。
3、師父對我說:「明理不知法,一句空頭話,知法不懂竅,真功未學到,無竅想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竅」就是要點,不知其他人練拳如何。我在自己身上的體會就是明了拳理,再練會較有體會。只要把要點明白了,慢慢身體總能練出來,這種感覺相當細微。這是一種身體語言,有時候練松靜了,停不下來,興緻勃勃,貌似與周圍的環境融在一起了。
4、那哥們,前天我慢推 ,輕輕用勁,向他學習,他能柔化,功夫比我好。但是等到蓮花山那些人上來車輪戰的時候,他掤不住,被拔根了。可見技術和實操在初級階段還不一定是統一的。這是功技不成熟的表現。
5、我越來越覺得拳架重要,不但是養氣 ,也是內功的途徑,推手也從拳架中來。看師父演練拳架,舉手投足無形里力有千鈞,我感覺師父最近的拳架比以前更雄渾大氣。我現在發現沒拳架,後面則無深厚根基,所以還是先把拳架弄好。
6、師父的教學影碟,分解拳架中的拳式拳勢動作,講解和示範都很細,不過還是得有師父在旁邊糾正好一些。
7、看了師父的教學視頻,其中,對老論「節節貫穿」的一層理解,是否可理解為每個動作以及每個動作過渡時,都要松沉到實腳的腳底,藉助地上的反坐力來推動上肢的每個動作呢?這個對於過渡動作異常重要,體現了楊氏的入門功夫就是松沉。從頭到尾都貫穿松沉的練法,如掌握了這練法,練起來就式與式之間不會猴急,因為有法在,節節貫穿。現在才明白李雅軒說的一切從穩靜中求,穩靜才能做到太極拳的技術標準。我現在動作還不熟練,不過我覺得學拳要先明白規律和心法。有了心法就好辦了。外形是用來承載心法的。我香港有些師兄弟,練了四、五年還是長進很慢,就因為不明白心法。
8、今晚看了師父這個視頻最後一個動作,講了推手接勁的關竅啊!就是來力都用胯給轉換掉了。您當時教我那兩天, 我大概明白了扣胯、松胯、開胯。上周末在蓮花山,和靳師叔弟子推,他說我肩膀硬,讓我用胯去化解,後來我把肩膀鬆了之後,身上的勁路就跟胯連成一片了,當下就悟了個大概。由此可見,用胯可實現全身的螺旋勁,不單是陳式的從大腿上繞或從手上繞,該是用胯全身無不螺旋。現在是大概悟到用法了,但是身體尚未真正做到,還得慢慢練。我今天沒出去,把您的教學光碟仔細的研究到摟膝拗步,每一動都是逢轉必沉(松),而且用胯很明顯。
9、這次去武當,我今晚看了惠州市太極拳協會會長打了一個摟膝拗步,手上全是僵硬的。過後又看了很多名家都跟我們這些80後的小輩一樣急躁,我仔細分析了他們的功夫,大部分是靠著體格和年輕練的一些硬架子 後來改柔一點而已。像師父和師爺這種引化擊發的功夫,少啊!
10、從24日來武當山參加武當演武大會比賽,至今日已經打完比賽,獲得男子青年組武當拳一等獎、男子劍術一等獎(第一名)、男子刀術三等獎,預計將於今晚飛機返回深圳,此次能較好發揮,主要得益於師父傳授的太極基本功,包括用胯、松肩墜肘和吐納等,松緒金師爺也給我傳授了一些技擊要領,在此感謝師父師娘的傳授!
11、今年4月初,拳術得師父第二次的傳授心法 ,拳架有明顯進步。6月17日,打完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了,報項一拳一械,獲得男子青年組傳統太極拳金牌(第一名)、其它傳統太極器械(劍術)銀牌。打比賽很耗精氣神,主要是路途奔波。下半年主要好好練功。
12、師父對我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基本,一般來說是以皮膚觸覺,再以意聽勁。很多人在經過一階段的推手練習,最能體會的是手上聽勁靈敏了許多,對方來勁手上就能變,但這種東西到一定層次就長不了了,因為那是梢節。再往下應訓練用脊來聽,因為這裡離發力點最近,這裡聽清了,發出的東西總會比對方快。拳經有云『多誤捨近求遠』。說明許多人只知道手聽和手發,於最直接的離最近發力點的聽和發卻不知道,這就是誤在『捨近求遠』。」又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兩句話來自經典的王宗岳《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聽勁的形容詞。形容知覺的敏感性達到很輕、很快的程度。這種聽勁功夫要做到平心、靜氣、精細、神明,稱量對方輕、重、快、慢的內在變化。長期研練體悟,做到如一根羽毛加上手臂就覺得分量在增加的本事;蠅蟲飛得快,但當它象停下來歇腳在某一點的地方,腳還沒停落,我就發覺它的行蹤,這時多麼輕靈的聽勁功夫啊。對方聽勁不好,就不能迅速覺察我內在的變化,是人不知我;我聽勁比對方好,就能迅速覺察對方內在的變化,是我獨知人。只有這樣輕靈的聽勁功夫,才能有戰勝對方的優勢。太極拳推手勝負的關鍵是聽勁,聽勁是懂勁的前提,不但手上要聽,腰胯亦要聽,更重要的是腳上要聽,步法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勝負的關鍵」用脊來聽勁,用腰胯聽,用腳上聽,這都是太極推手的關鍵!
13、晚上吃完飯肖培培師弟來練拳。先站了無極樁,打了一套慢架。後來我們就前進太極步和摟膝拗步掌進行了仔細研究. 重點琢磨了如何松腰胯,頭/手/腳的配合。又進行了推手訓練,分別嘗試了用搬攔捶、野馬分鬃、攬雀尾等進行接手。單重和虛實的運用。拳的奧妙無窮啊~
14、說起習武之路,實在是偶然,出娘胎的時候比一般孩童提前了四十天,自小體質就弱。加上讀書時代父母管教嚴格,從未想過會跟武術、「運動達人」一類的字眼沾上邊,一路塗塗抹抹,沉浸書畫二十年。
一直到畢業第二年,在成都偶遇楊氏太極拳傳人林墨根老先生的弟子,得窺武術門徑,才開始習練太極拳的基本功和拳架、推手,並跟來自俄羅斯、美國、以色列等國的師兄弟交流切磋。
通常談及武術,人們的第一反應大致是力量、速度或者搏擊等意象,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武俠小說風靡大陸,再加上近年中國的影視力量發展很快,更具體的在人們腦海中塑造出一批武術人物:霍元甲、黃飛鴻、葉問、李小龍……
其實除了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武術之外,中國武術更有「內家武術」另一大流脈,其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尚意不尚力,捨己從人,後發先至,其中最婦孺皆知的當然是太極拳了。
時間一晃便過去了七年,七年來,大半的業餘時間都沉浸在武術里,體格也越來越健碩。練習太極拳講究柔和緩慢,心靜神凝,於身體健康大有好處,對於在北上廣深這種高節奏城市生活的人來講,正是一種勞逸結合的運動方式。
人生就像鳥的遷徙,百鳥聚會,各自在尋找合適自己的城市、合適的崗位、合適的人,乃至合適自己的某種興趣。
我們每天需要與客戶對話,與指標對話,與效益對話,全力以赴奔赴戰場;閑暇之餘,有時候也需要寧靜片刻與自己對話。
有人喜歡用相機畫面,定格世間的光影;有的人則選擇了在假期長途旅行,洗滌心靈;也有的人用音樂和舞蹈,找到與自己對話的語言。
在我看來,武術也是一種語言方式,當心裡的言語通過肢體動作一一展現,人的感知也變得更深刻一些,同時,它是時間和汗水的結晶,就如工作,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收穫成果。
習武五年之後,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踏上了去香港、江蘇、黃山等地比賽的征途。2012年在香港一大早沒睡醒爬起來坐地鐵穿越這座城市的時候,懷裡抱著比賽用的器材,差點就想坐上返程回深圳的汽車,一路咬著牙,才挺到了賽場。有一次飛到襄陽機場已經是晚上十點半,然後再坐兩個小時的高速汽車去丹江口,全國傳統武術比賽組委會安排的宿舍狹小潮濕,小小房間里亦沒有窗戶,被子蓋到身上全是黏糊糊的冰涼一片。在黃山參加世錦賽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一直是40度高燒,但是看到其它老外都專註投入的參加中國武術比賽,便告訴自己亦要勤奮堅持。
就是在這樣顛簸或者黑暗的路途中,戰勝恐懼和不安,找到和自己對話的語言,尋求鍥而不捨的力量;同時,慢慢體會了中國文化中的某種人生觀,以中正柔和致天下,善處下勢,匯聚點滴之力,修鍊成平靜的內心。這種武學的道理,其實和為人、處事乃至工作的道理,都是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楊式太極變練拳
※練習太極拳時巧妙放鬆的方法
※太極拳技術原理
※太極拳:論太極拳的掤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