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筆記之22:弘時是雍正皇長子,為何卻終生無爵位?

作為雍正帝實際上的皇長子,弘時果真畢生從未獲得過任何爵位嗎?

《紅樓夢》小說堪稱「雙面異綉」,可正反面同時欣賞:它的正面是賈府兒女家常,它的背面則是康雍乾皇家歷史。作此絕世雙面綉者,乃康熙帝孫、雍正帝子愛新覺羅·弘時,他的筆名是「曹雪芹」。

文/敏敏秀特爾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以前我對此僅是記憶深刻,如今則深有同感,我甚至認為南懷瑾先生就是因為《紅樓夢》才作此結論的。他說:「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雖然關照、反映歷史和現實是小說的職能之一,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與歷史或者現實絕不能等同,這是所有讀者的共識。

但是《紅樓夢》是個例外。《紅樓夢》是一部特殊的小說,它的正面是小說,背面是歷史。所以當我讀出《紅樓夢》背面的時候,對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心中便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正史不如小說真實,在《紅樓夢》唯一著者愛新覺羅·弘時的人生經歷中,得到了最真實和生動的展示。


翻開清代「正史」,其中關於雍正皇帝胤禛之皇三子弘時的記錄可謂「稀奇罕見」。按照最權威的正史之一的清朝《玉牒》記載,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卒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除此以外,在康雍乾三代帝皇的正史中,都既找不到弘時的死因,也找不出兩件他的生平事迹記載。

假如在歷史上,弘時真的只是一個「驚鴻一瞥」的人物,不論正史記載的虛實與否,我們可能都不會太在意。但是弘時卻偏偏才華傲世,並為我們留下了一本傳世佳作《紅樓夢》,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愛新覺羅·弘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正史中有關弘時的記載極其罕見,史學家們在解釋這一現象時,多以弘時本人行事不謹,不受雍正帝喜愛,無功無爵為理由。但是只要細細考較下來,卻發現僅以這樣的解釋作為結論,是不大說得過去的。

我認為,在迄今有關弘時的生平經歷中,存在三大不合常理、常情、禮法之處:

第一,康熙帝在世時,作為雍親王已成年的長子,弘時沒有任何受封。

第二,雍正帝即位後,皇長子弘時「至死」未被授予任何爵位。

第三,雍正元年康熙帝周年祭,前往代行致祭的是未成年的皇子弘曆,而非弘時。


在1722年底雍正即位時,名下有弘時、弘曆、弘晝、福沛四個皇子,弘時雖然序齒為皇三子,但由於排行在前的兩個皇子在雍正即位十餘年前前便已夭逝,所以弘時實際上算是雍正的皇長子。

胤禛即位這年,弘時正好年滿19歲(清代皇室以虛歲計齡);弘曆、弘晝兩人同齡,均只滿12歲;福惠更是剛滿周歲的小娃娃。

從雍正元年至雍正三年,弘時作為雍正皇帝的唯一成年皇子和事實上的皇長子,正史中有關他的記載卻付之闕如,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從可見的史料中,我們知道的弘時的經歷大致如下:在雍正二年底,雍正、弘時父子間仍一切正常。到雍正三年八月,弘時可能已經因「行事放縱不謹」而「出事」,故而被逐出宮廷,並被令為康熙帝皇八子、雍正皇弟胤禩之子。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雍正親下口諭,既然胤禩緣罪被撤去黃帶,玉牒除名,弘時也理應被撤去黃帶,並交由康熙帝皇十二子、雍正皇弟胤祹「約束養贍」。在被交由胤祹「約束養贍」一年半後,弘時便去世了,死因不詳。(本段內容可參看楊珍女士的著作《清代皇位繼承製度》第五章第一節,其中有詳細闡述論證。)

弘時這段短短三年的皇子經歷,不僅相關史料不多,弘時的生前待遇也很令人疑惑。

康熙帝一生兒女雖多,但是他在世時,僅有三個皇子被冊封有親王爵位: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

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冊封皇三子胤祉之長子弘晟,皇五子胤祺之長子弘昇,兩人為「世子」,即表示弘晟、弘昇是未來的親王爵位繼承人。

在當時,三位親王中,其他兩位親王的兒子均被封為「世子」,唯有胤禛除外。當時,弘時已經年滿17歲,按照清朝律例,宗室只要年滿15歲即可授爵,符合條件的弘時當時卻沒有受封,確實令人不解。

如果說,弘時因為不是胤禛嫡長子而未受封的話,但胤祺之子弘昇亦是側福晉所生,因為胤祺並無嫡子,故而仍被封為「世子」,所以庶子並不能成為弘時未受封的理由。

再如果說,胤禛不受康熙重視,因而其長子被排除在外的話,那又無法解釋為何僅僅只隔兩年以後,康熙又將帝位傳給了胤禛。

又假如說,當時的弘時「行為不謹」已初現端倪,因而康熙未予封爵的話,那也無法解釋,對於弘時這樣一個「行為放縱不謹」的成年長子,雍親王胤禛為何沒有為他另擇府邸,與他分府別居呢?

更無法解釋的是,在雍正即位進住大內後,為何還帶著這樣一個「不肖子」一起搬進皇宮了呢?

如果說,雍正與弘時一起居住,正是為了對他加以約束和管教,那為什麼僅僅三年以後,雍正又以「弘時其人放縱不謹,斷不可留於宮廷」為借口,將弘時逐出紫禁城呢?

弘時即便再「放縱不謹」,畢竟也是皇家子嗣,是雍正的親兒子,雍正對待弘時,不可能如兒戲一般,因為厭棄弘時,便順其自然發展,直至弘時犯下大罪非被逐出宮廷不可?

如果說,弘時不受康熙喜愛,所以未被冊封,則更不符合常理常情。弘時是帝孫不假,但是康熙子女兒孫眾多,其時康熙已經年近古稀,除非弘時當時已經惡名遠播,或者由胤禛親自向康熙陳情,否則康熙怎麼可能單獨留下弘時不給冊封?在康熙眾皇子中,親自代兒子拒絕冊封的事情是聞所未聞的。大不了日後犯了過錯再剝奪爵位而已,難道還「未雨綢繆」至如此這般!

所以,我認為,弘時未被封為世子,原因可能有如下兩點:一,康熙封弘時為世子的記錄,被雍正刪去不存了。二,存在其他不為今人所知的原因,但絕對不會是因為弘時自身的品質問題。


除了康熙五十九年這次冊封外,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剛剛即位的胤禛親自頒諭內閣,將「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俱封為親王。二阿哥之子弘晳,封為郡王」。

其中,雍正甚至將被幽禁的「廢太子」胤礽之子封為郡王,卻獨獨對自己的皇長子沒有任何封授,於情、於理皆不通。

皇子、皇孫的爵祿並非皇帝可隨心所欲地決定的,是由宗人府專門負責,在皇子成年後,即須向皇帝奏請封爵。除非有正當理由,即便是皇帝,對於理應享受爵位封祿的皇子,卻冷落一旁,也是不符合常規的。那麼多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看在眼裡,身為國之表率的皇帝,怎可如此輕率?

但是,正史里確實沒有任何有關弘時爵位的記載,更沒有弘時為何「至死」都沒有任何爵祿的記載。

所以,我認為,越難解釋的事情,其實越好解釋,真實情況是弘時當時並非沒有任何爵位,而是被正史刪去不存了。

我之前說過,在《紅樓夢》里,北靜王水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典型人物,他完美而謙遜,是《紅樓夢》中極其少有的「未使用幻筆」的人物之一,他的原型就是作者弘時本人。

按《紅樓夢》中記敘,賈政曾對北靜王說:「賴藩郡余禎,果如是言,亦蔭生輩之幸矣。」賈政於此處使用了「藩郡余禎」四個字,北靜王「郡王」的爵秩依稀可辨。

我認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甫一即位,便將皇長子弘時與廢太子長子弘皙一起分封為「郡王」爵位,這樣才符合歷史原貌。


所以說,有關弘時的記載,正史資料越是太少,反而越顯出弘時的地位在當時必不簡單、不平常。一個子嗣艱難、45歲方即位的「中年」皇帝,唯一的成年兒子怎麼可能在歷史上如此悄無聲息呢?更何況雍正當初即位,面臨各方質疑,四面楚歌,在這種情況下,他有什麼理由不倚重自己的親兒子呢?

在《雍正朝實錄》中還有一個記載,也不符合常理常情。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年是康熙周年祭日,是月二十三日,「上命皇四子弘曆祭景陵」。皇子代替不能親詣的皇帝祭祀祖陵,並不少見,但是派未滿15歲的皇子代祭祖陵的事情,在康熙朝一代從未發生過。

舉例來說,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孝庄文皇后一周年忌辰,康熙親謁孝庄文皇后陵寢致祭,「命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隨駕」。次年(即康熙二十八年)的孝庄文皇后忌辰,則「命皇太子允礽、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前往行禮」。

皇太子允礽出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康熙二十八年時已滿16歲,已經成年,此時雖然允祉、胤禛尚未成年,但由胤礽帶領致祭,則不失禮數和體統。

宗法社會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試想,祭祀祖宗如此重要的事情,並且是為祭祀扶自己登上大寶的生身父親,雍正帝指派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代自己前往致祭,禮、孝何在?雍正帝的登基本身就非議頗多,他本人又極其在乎自己的聲譽,又怎麼可能剛剛即位就作出如此不合禮法的事情來。

所以,我認為,康熙帝周年忌日時,弘曆應該確實曾親赴景陵致祭,只是應該在當時已成年的弘時的帶領下,這樣才更說得通。

不論《康熙朝實錄》還是《雍正朝實錄》,都是正史。一部《紅樓夢》則是小說。正史可以刪刪刪,改改改,其可信程度真還不如在文章開頭,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情解紅樓夢:

以「愛新覺羅·弘時是《紅樓夢》唯一著者」為核心的《紅樓夢》著者和著作研究。


推薦閱讀:

他們因知道雍正太多秘密均被處死,只有一人逃過一劫活到了最後
康熙臨終時雍正是如何「篡位」的
雍正的三大寵臣中,為何只有李衛能夠善終?其實秘訣只有一個字!
雍正爺為什麼會很忙?【申公本無忌的博文】

TAG:筆記 | 爵位 | 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