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易經》序言(上)
摘要:20年前,我創作的歷史上第一部《易經畫傳》付梓面世。該書所作之事有三:其一,是將1972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之內容與此前傳世的《易經》版本相互對照,整理出一部自覺更為標準的《周易?上下經文》的版本。其二,是將其64卦的卦詞、爻詞譯成白話文,以便讀者文、白對照地閱讀。其三,是為64卦的卦詞、爻詞…
推薦關鍵字20年前,我創作的歷史上第一部《易經畫傳》付梓面世。該書所作之事有三:其一,是將1972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之內容與此前傳世的《易經》版本相互對照,整理出一部自覺更為標準的《周易?上下經文》的版本。其二,是將其64卦的卦詞、爻詞譯成白話文,以便讀者文、白對照地閱讀。其三,是為64卦的卦詞、爻詞配以白描插圖凡450幅,可便於讀者藉助「形象思維」來理解卦、爻詞的涵義。
我對以上工作雖然全力以赴,卻也只是完成了《易經》上、下經卦詞、爻詞的譯、繪工作,而相關的「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詞上下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個部分的內容並未直接涉及。今天,通過「畫說《易經》」的方式或可略補缺如。
但是,如果仍然沿習64卦的序列一一如法炮製,很容易讓現今的讀者感到「學究氣」過重,望而卻步。因此,本人採取了以小標題直述其中的一些道理,擇取相關的《易經》文句,並配合譯成的白話和繪畫,來說明每個小標題的《易》理。雖然每個小標題都有各自的中心思想,但它們並非相互支離的陳述,而是有本人所理解的《易》理貫穿始終。
畫說《易經》是一種圖文相系的「組畫」形式;以「組畫」來解說《易經》,應當說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新形式,然而,「特點」的另一面則是「局限」。他不能面面俱到地涵蓋全部《易經》的文字內容,這正是由於「畫說」的目的所決定的。我創作它的初衷,是希望對《易經》沒有讀過或「讀不進去」的讀者們,至少能夠改變「《易經》是天書」的難解之憂,更希望讀者由此而對《易經》感到興趣,從而去直接閱讀《易經》和閱讀歷代《易》學專家的專著。必竟「原汁原味」的《易經》是離不開他們「引見」的。我在此將創作「畫說《易經》」的意圖和可能起到的作用合盤托出,誠望諸方讀者予以指教。謹書此為序。
(一)「周易」——周到的斟酌。
古書《周易》的書名是什麼意思?「周」的古文字是田地的一種象形,所以它衍生的詞又是周普、周到、周密、周圍……「易」的古文字是雙手拿著兩個盃子在斟酌酒水的象形會義。如今不是還有「勾兌」酒的技巧嗎?勾兌的成分決定酒味的品質。於是「斟和酌」兩字組成的詞,就衍義成了「考慮」,現在不是還常說「這事怎麼辦,我再斟酌斟酌吧!」這麼說「周易」就是「周到的斟酌」的意思了!這就是古書《周易》的本義。
(二)《周易》何以成「經」
從商代的甲骨文文字上就能看到《周易》初生的陰陽符號,它發展了一千多年,到了春秋、戰國之後,加進了孔夫子師徒和「諸子百家」里許多無名氏的學習心得體會,形成了十個部分,稱為「十翼」,大大豐富了古《周易》的內容。到了漢代,學者們稱這部書為《周易大傳》。
當初,孔夫子晚年才得到《周易》,一讀再讀,三讀之後大發感慨,說「我要是在五十歲能讀到這部書,就可以不犯大過錯了!」所以他特別重視《周易》,於是他的儒家學派自然也極其看重此書。到了漢代,皇家「獨尊儒術」,這部《周易大傳》也就成了儒家經典,尊稱它為「經」。
這「經」字在古文字里是織機經線的象形,織布織帛須先有經線而後織緯線,才能成布成帛,這「經緯之線」後來就衍義成有「大學問大謀略」的意思了,宋代文豪蘇東坡讚揚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經天緯地之才」。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螃蟹橫行譏諷一些社會異類「眼前道路無經緯」。可見,這「經」不可以隨便「加封」在任何書名上頭,只有可以經得住歷史實踐考驗——有正確指導實踐意義的書,才有資格稱它為「經」,現在把這種書稱為「經典」。
從《周易》發展到《周易大傳》,在流傳過程中就被歷代人們習慣地稱為《易經》,它被歷代學者尊稱為「眾經之首」——中華第一經,一直傳到今天。
(三)《易經》里陰陽對立統一的道理
《易經》把這個非常複雜的世界,看成為由陰陽兩個方面的變化構成的,陰陽之間當然是對立的,但它又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兵家《三十六計》的作者說得明確「陰不在陽之外,在陽之內」這便是陰陽相合之中,又對立又統一。
古代的《易》學家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從大到小永遠可以分為陰陽兩方面,但它們無論如何分,又都共處於一體之中。其實最形象的比喻還見於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他認為萬事萬物中的道理本是「一」,可是它又生出個「二」來,這「二」原本在「一」中,豈不是「三」嗎?這「三」里生出了萬物——一個我們知道的世界總體。老子比喻說這萬事萬物中的道理好像一個人,他的陽面(背)背著個「陰」,而他的陰面(腹)又抱著個「陽」,這陽的陰和陰的陽又中和於一體,說的都是一個宇宙規律:「一」中有對立的「二」,「二」也統而成「一」。
(四)《易經》「八卦」起源於人類對自身與天地萬物的觀察和歸納。
大家翻開《易經》最先看到是八卦的符號,而後才是他們的各種排列和排列的涵義等等內容,那麼,我們的祖先怎麼發明和運用「八卦」符號呢?可以看看《易經》和所有談《易經》的書上有必有的一段經文:「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法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對於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在我們的祖先包犧氏治理天下的時代,他(他們)觀察了天象與地理的變化,又觀察了鳥獸的各種色彩和人間神聖的社稷(按照康殷先生考證,「地之宜」即「祭社曰宜」。祭江山社稷是神聖的。)近取之於自身的感受,遠取之於對萬物的感受,於是歸納成了八卦的八種符號,用來推測認識這一切的神明規則,以及他們與人之間的有機關係。
古人歸納的八卦又兩兩重疊,演繹成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個符號來升華為形而上的抽象思維,由此突破了具象指認的局限,又可以在更大的時空坐標上,用來指導自己的決策方式和實踐取向。
(五)封象符號的具象涵義和卦象符號重疊交互的抽象涵義。
《易經》使用的封象符號八種,古人將其各與一定具象或其狀態勾連。乾卦象徵天、健、馬、首、父等等。坤卦象徵大地、順、牛、腹、母等等。震象徵雷電、動、龍、足等等,不一而足,可見圖示。
八卦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個重卦符號,由他們的交互關係,演變成了超越八卦具象認知局限的抽象涵義,例如乾上坤下的稱為否卦,坤上乾下的稱為泰卦,相互上下關係不同則涵義完全相反。否為天地不交感,萬物難化育。國亦不國的意思。泰則為天地交感,萬物化育,上下同心而興邦的意思。
(六)對立雙方交流才好,不交流不好。
《易經》用陰陽兩種符號標示統一體中的對立面,統一體則用三爻或六爻標示,六層都是陽,是陽之極,就代表天,六層都是陰,是陰之極,就代表地。天在上地在下看來正常,但覺得上下已然定位,就不會交流了,不交流就沒生命了,古人認為這狀態不好,稱這一卦象符號為「否」與之相反,是地在上天在下,讓人覺得天應當上去才正常,產生了一種交流感,古人認為上下交流了才有天下萬物的生命,才是好狀態,稱這一卦象符號為「泰」。《易經》認為「上下交流(人才和思想的上下交流)才能有共同的志向,上下不交流就國不國了;天地交流才有萬物正常的生長,天地不交流萬物就死亡了。」(「上下交則其志同,上下不交則國無邦;上下交則萬類通,上下不交則萬類不通。」)
(七)物極必反
《易經》認為「否極則泰來」,壞到頂點就會轉化向好的方面;反之,泰極也會否來的。它還認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無往不復,天地際也」。(沒有絕對無起伏的平坦,也沒有隻往不返的情形;地望到遠處是天際,天望到遠處是地平線。)號稱「五嶽之尊」的泰山之頂,有塊大石頭,上刻「登峰造極」四個大字,登泰山的人都要登臨此處。而此處卻用一圈院子圍住了,這大概是警示人們,登臨此極就別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就該跌下去了!其實,在通往這個小院的路上就先有塊刻有「登峰造極」大字的巨石,屹立在道旁,似乎在提前警示登山的人們,「快到極頂了,悠著點兒!」是大自然對先祖們的啟示在前,還是先祖們對大自然規律的領悟?令人深思。
《周易》思想表現於我國名勝,形成了不少具有中國文明特色的「人文景觀」,泰山僅是一例。
(八)對立面比例的量度決定統一體的質變
古人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用十二個卦象符號表示,例如古歷十月份(立冬—小雪)是陰之極,叫「坤」;十一月份(大雪—冬至)生出一個陽來叫「復」——陰極而陽,但僅僅才生出一個陽來,只能表現氣候的由陰向陽的初級恢復。十二月份(小寒—大寒)生出兩個陽來,叫「臨」——將臨陰陽平衡了。詩人雪萊說「寒冬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轉年一個月又生出個陽來,叫「三陽開泰」(立春—雨水)三陰配三陽,中正平衡,所以古人稱此月為「正月」(或端月)——最有生命徵兆的春天到了!二月至九月皆依次類推,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長,周而復始,表示了陰與陽在統一體中的比例不同——量變決定了質變。
(九)對量變到質變與漸變到突變要提前認識
《易經》上說,踩到霜就應該明白結冰的時候快到了(「履霜堅冰至」)。然後比喻到了人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德積惡會釀成不同的後果。又說臣把君殺了,兒子把父親殺了,都「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這類惡果的突現都是惡的量變逐漸積攢成的,也是因為沒能在質變突現之前,早日辨識預見它量變的結果。
(十)變革和革命是正常的吉利的
中國人崇尚天道。《周易》認為天的道理在於變革(「乾道乃革」),它有一章(「革」卦)專門談變革的道理。中國文化從這裡產生出一個今天最熟悉的辭彙「革命」。它說「天地的變革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天地革而四時成」),又由此引伸「湯、武的行為是革命,因為他順乎天的道理,響應人民的心愿,於是,這革命的時代就是偉大的時代!」(「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一章節認為改革是吉利的,是伸張雄心壯志的(「改命之吉,信志也。」),認為誠信地變革,社會文明將得以活悅(「革而信之,文明以悅」)。它用身邊的事比喻道,大有作為的人像老虎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皮毛一樣,他的人文成就自然可以彪炳於世(「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又說,有修養的人像豹子隨季節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皮毛一樣,與時而變,但缺乏修養的人則表面變革,這樣一旦付諸行為就會有兇險,還不如呆著空想好。(「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為什麼古人用皮毛來比喻變革呢?古人狩獵或畜牧得來的生皮子叫「皮」,經過熟制之後柔軟好用為「革」,皮與革表面相同而本質上有了變化,皮變成革了。「命」原意是「命令」,衍義為「法則」;古人信「天命」即信仰「天的法則」。「革命」即「變革的法則」。《周易》認為遵循天道變革,即革命的法則,才吉利,反之則凶厄。
(十一)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精神
中國古人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老子認為人要學習地的精神、天的精神,天地遵守「道」的精神,這「道」是自然的精神,由此古人認為天與人是合一的。
《周易》把天(乾)和地(坤)的精神列在64卦的第一、第二的重要序位。天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說要「法天不息」——學習天體永遠運動的精神;只有永遠運動才是強健的、生生不息的!地的精神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的品質是最能承載萬物又蘊藏萬物的。君子——有修養的人最厚道啊!能忍辱負重,敢於承擔天下重任,又虛懷若谷,底蘊豐厚,善於包容。
近代梁啟超先生曾在清華大學引用《易經》乾坤二卦談到這天地的精神。於是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大字就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鐫刻在校門口的巨石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子,為國家勤學奮志忠勇效命。
(十二)永遠保持謙虛不自滿的精神
《易經》認為「盈不久也」——自滿是長久不了的,認為「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只有謙遜才能順達,才會有好的結果。它認為能在有功勞的情況下還保持謙遜才能得到群眾的心悅誠服(「勞謙君子,萬民服也。」)。甚至認為,謙遜的軍隊是利於取勝的(「鳴謙,利用行師。……」)更上升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這謙的道理竟重要到守天下、國家和身家的地步,實在是「滿招損,謙受益」啊!
(十三)強調把握平衡的中道思想
《易經》全書共有29個「中」字,可見多麼重視中道思想,如「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發於四肢,美之至也。」意為有修養的人守中而通情達理,站在中正的立場,守中的美德表現在行動上,才是最高的美德啊!再如;「正中、得中、大中、中道、位中……」這樣可以「中不自亂」,反之,不能守中就會自己亂了自己。因此在事物永遠的變動之中要善於把握平衡、平穩,不可因偏執片面而自亂。
(十四)人與事物的不同距離會造成誤解或不同程度的理解;人的認識有糾正和深化的過程。
《易經》的「屯」卦以詩經體裁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遠處忽快忽慢地走來一隊乘馬的人們,好像是盜寇,仔細看看發現不是,而是送新娘子的馬隊。送來的新娘子挺好的,但婚後總不懷孕。不過,十年後終於懷孕了。(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這是老祖先們在習慣地用中國人形象思維的語言方式,闡明一個道理:事物距你遠時可能會造成你對它的誤解,近了才能有比較實事求是的了解;但是當自己認為完全了解它的時候,就會逐漸發現已知之中尚含有未知的成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未知數也會一一了解的。現代的中國人在西學進入的情況下似乎更熟悉西化語言的抽象表述方式,反而對祖先語言的形象表述方式生疏了。這也是《易經》難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五)行止有節,動靜合宜
《易經》的思想方法是談陰必談陽,說行必說止,從而達到行止有節,動靜合宜,以利事業。它明確談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實,其運光明。」(應當止的時候就止,應當行的時候則行,這樣無論動與靜都不失時機,前途當然是光明的。)
這種行止之道有三種意思:①發揮施展自己的才能是行動,行動到相對穩的階段——初步的目的已然達到又醞釀下一步行動的時候,應當暫且止駐。②有施展才能的時機可行,缺此時機則或止或藏或捨棄行動,蘇東坡所說「行藏在我,用舍由時。」「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止。」即是最好的詮釋。③行為到位則止,儒典《大學》講的「止於至善」即是修身之德到位的「止」,並非停止不行的止。孤立地說行、止、動、靜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必須在時空坐標上述說、理解和付諸行為,才可以有利於時效地做到行止有節,動靜合宜。
(十六)與時俱進;行進與行進過程中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思想和實踐的統一。
《周易》認為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不息,所以強調在變動中認識事物把握事物。《周易》在講述乾卦天道時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勵」,「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意思是有修養的人,每天都在以自強不息自警自律的精神奮鬥而與時俱進。接下來又講:「或躍在淵,乾道乃革。」意思是在行進順利如同魚得水龍入淵的時候,仍要記住,天的道理在於變革;再下面還講到「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意思是,「極」本是相對的階段性的意思,事物沒有絕對的「極」;前進如果亢奮冒進。超越了事物發展階段的客觀環境,就會產生令人後悔的事。在這一段落中,《周易》一方面強調著乾乾不息永遠奮進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並列了「與時偕行」(即「與時俱行」)和「與時偕極」(即做好一個時段的工作再進入下一個時段的工作。)儒家經典上講「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我理解這裡講的是,事物行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應當是統一的。
在這裡,須要精確地理解「進」和「行」的狀況涵義是有所不同的。「進」,一般都容易認為是從一個起點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前進,盡量少走彎路,更不能迴轉。但是,在實踐中,「進」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方法;往往人們為了達到目的,會在行動過程中因時因地制宜地選用多種行為的方法,這種選法可稱為「行」。
古語有「委曲蛇行」,很對,蛇極少走直道,它為了生存的目的,往往選擇最現實、最安全、最可靠的曲線而行,有時甚至還能往迴旋,機動靈活極了!用兵也如此,不光知道前進前進再前進,往往是隨機選擇或進或退,或退中有進,或明進實退,或左右迂迴,或以靜待動,或快或慢。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說:「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又說「行藏在我,用舍由時」(是行動還是不行動由我決定,但用得著我去行或用不著我去行是由時空環境決定的。)對此,《周易》原文的「行」所表達的涵義更值得我們比照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去深刻理解。尤其是「與時偕行」和「與時偕極」這兩句話是不可分割理解的。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天早晨要計劃這一整天做的事,到晚上總結一下計劃完成(極)沒有,如果欠一些明天還要彌補,如果每天的計劃都完不成就去干第二天新計劃的事,必然會落空子越來越多,後遺症就太大了,最後往往會陷入「積重難返」的被動局面。同此道理「一年之計在於春」更要注意做得「與時偕極」。這樣由每一階段的「與時偕極」才能正常地聯結成「與時偕行」。
《易經》認為人的思想是無形的道理(「形而上者謂之道」),把這道理付諸有形的實踐,產生成果(「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過程是全面裁酌隨機變化的(「化而裁之謂之變」)。在實踐的過程中行得通(「推而行之謂之通」),再推廣舉措到更大的範圍中去也行得通,就會得到群眾的承認,稱其為「事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這段經文更能啟示我們全面理解「與時偕行」的道理和實踐意義。
(十七)拓展學問才能的正確方法。
《易經?乾?文言》里通過解釋「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出現在田野之際,正是得遇偉大人物之時,」也可理解為「正是出現大有作為之人的時代。」)告訴我們正確的拓展學問的方法「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和「小人」這一對概念在傳統典笈里,因語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涵義。這裡的「君子」即「誠願對國家有作為的人」,他們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增加學識,互相提出疑問以辯析所學的知識,以寬厚的心胸相處(可以保留各自的見解),以仁愛之心踐行所積的學識。這就是「龍君子」拓展學問和才能的正確方法。
(十八)含蓄守中是地道的美德
《易經》主張效法大地的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願作君子的人應當像大地一樣,既有無比豐厚的低蘊,又有承載萬物的無限廣大。)「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廣大,品物咸享……柔順利貞,君子攸行。」(了不起的大地啊!生命,萬物從那裡資生成長,又順承著蒼天,那麼厚道地承載著它們,這無邊無際的地道美德啊!弘揚著光茫,供天下萬物共享。順從著大地的品德,利於未來展望,利於君子行程的通暢。)
又談到「陰雖有美,含之。……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為陽,地為陰;天性陽剛,地性則陰柔,所以陰柔之美是含蓄的美;它並不守成,不守成則可以周而復始得有始有終,這「無成」正是無窮。
經文亦以當時「五行」的觀念,將君子美德首先定位在「守中」的立場。(古人以黃顏色為「中宮」——中央、正中、守中,赤為南方,黑為北方,青為東方,白為西方。)「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君子居中的立場,可以將地道的美德含其中而暢於行,發展為事業,這是最美的德行啊!)
(十九)教導人們在奮進之時也要保持謹慎自重
《易經?乾》中有一段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龍君子整日里勤奮不已,到晚上仍慎獨若有危歷。這樣做是沒有壞處的。)孔子在讀到這段時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近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知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君子在奮進其德、研修事業的征途中,以忠信來增進品德,以講究言詞文筆來表達其誠意,從而建樹穩固的事業。知道了機遇的到來要全身心地把握這種機遇;知道靈機應變的終止,要及時終止,保持道義的原則。因此,身居高位的時候並不驕傲,身居地低位的時候也不會憂鬱。所以即使可以自強不息地奮進,也要善察時變地保持警惕,謹慎自重,這樣,即使突臨危難,也不會造成不良後果。)
李燕 2012年中秋於禪易軒
推薦閱讀:
※對《易經》的理解
※庚甲丁的類象
※易經風水基礎知識
※易經六十四卦基礎口訣(精!)
※《易經新論》連載(10):不懂二進位不談《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