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群:古代漢語導論
06-19
[灌水]楊師群:古代漢語導論文章提交者:雪琴 加帖在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古代漢語導論大學語文第一課的漫談大學與中學的區別你對大學的學習生活有什麼樣的期望?大學的學習生活與中學應該有什麼樣的不同?你對大學老師的精神面貌抱有什麼樣的期待?踏入大學的大門,也算半個知識分子了。知道什麼是知識分子?怎樣才算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嗎?教育的目的與價值何在?不能把人當作強制接受什麼的容器。孩子是成長中的自由主體,教育的目的是呵護他們的自由成長。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真實信息、文化教養、職業技術或專業智能。告之前輩經歷過的痛苦和快樂、掙扎和奮鬥、風險和焦慮、絕望和希望……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自我同時有益社會。什麼叫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人的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是人格精神!真正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格獨立和精神健全,這是萬業之本、創造之源,也是人類發展的目的。學習的樂趣,奮鬥的幸福,創造的成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自己發現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為自己開闢繁華似錦的精神天地和物質財富。不要做社會、知識和人生的奴隸,而要做其主人。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2006年10月,耶魯大學校長在中外校長論壇上的演講:大學教師的主要工作應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要讓大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習慣。芝加哥大學校長說:大學之所以名大學,只有一個理由,即他必須是批判的中心。為什麼要獨立思考?為什麼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人類進步及其社會發展與批判性思維的關係,你思考過嗎?台灣學者殷海光 《怎樣才算是知識分子》一個知識分子不止是一個讀書多的人,一個知識分子的心靈必須有獨立精神和原創能力。知識分子必須是他所在的社會之批評者,也是現有價值的反對者。批評他所在的社會而且反對現有的價值,乃是蘇格拉底式的任務。一個知識分子為了真理而與整個時代背離不算稀奇。有時為此,他得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什麼還要學古漢語?中學不是學過了嗎?大學我又不學漢語專業,為什麼還要讀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文科的學習工具,是把握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工具。任何一門文科學科都需要了解自己的歷史,有關學科的發展史,工具是基礎。而要掌握這門工具又相當艱難,中國古代的主要學問幾乎都凝聚於此,古人將這門學問搞得相當神秘、晦澀。充滿模糊概念的文字體系儒家學說的「仁」、「仁政」、「理」道家學說的「道」、「氣」、「太極」墨家學說的「天」、「天志」、「明鬼」法家學說的「法」、「術」、「勢」陰陽家學說的「陰陽」、「五行」以上術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理念,如何把握這些理念是相當困難的,或者說沒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基礎,就無法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不理解中國的昨天, 就不會看懂中國的今天中華五千年歷史一脈相承,文化的發展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近代所謂的變革,非常痛苦。往往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其遺傳基因的頑固程度,決非「革命」理論所能解釋。中國現代化道路之艱難,主要可從傳統文化的歷史中得到解釋,也必須從中得到一定的突破。而今邁步從頭越許多人把考進大學,作為學業成功的標誌,自以為是天之嬌子,已經學業登頂。其實,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尤其是學文科的同學,記住中學的文科基礎幾乎大部分理論問題都在扯蛋,許多基本問題需要重新思考,許多基本理論需要重新清理。一句話:而今邁步要從頭越。這就非常需要古代漢語這一工具,同時對這一工具中的許多問題,也需重新審視。能看懂魯迅的《燈下漫筆》嗎中國教科書「咱們向來就很好」,「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是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歷史分期:「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所謂中國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悲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文學實為「人學」 「人」概念的中西比較一個文明的層次高低,就看其核心價值中對人的看法:人是什麼樣的一種生命?其生存的意義何在?為什麼西方很早就有「人權」、「人格權」諸概念,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根本不見其蹤影,甚至連最基本的「權利」概念都是不存在的。這種語言概念的差異反映出中西社會兩種文化的天壤之別,你看得到嗎?從古文字中窺探「人」的觀念臣:《說文解字》: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鄭註:臣謂囚俘。由戰俘奴隸發展為一般官員的稱呼,說明什麼?宰: 《說文解字》:罪人在屋下執事。辛,罪也。後為「宰相」,何意?妻:是手、頭髮、女子的組合。可見妻子在很古的時代,地位就非常下賤。獄:用二犬禁錮言說者,此字的甲骨文,說明商代已開始管制言論,或者說在如此之上古時期,言論權就被剝奪了。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權利、自由這種觀念不但是他心目中從來所沒有的,並且是至今看了不得其解的。……於是他對於西方人的要求自由,總懷兩種態度:一種是淡漠的很,不懂要這個作什麼;一種是吃驚的很,以為這豈不亂天下!……中國人不當自己是一個立身天地的人,他當他是皇帝的臣民。他自己一身尚非己有,哪裡還有什麼自由可說呢?皇帝有生殺予奪之權,要他死他不敢不死,要他所有的東西,他不敢不拿出來。民間的女兒,皇帝隨意選擇成千的關在宮裡。梁漱溟繼續說:他們本不是一個「人」,原是皇帝所有的東西,他們是沒有「自己」的。必要有了「人」的觀念,必要有了「自己」的觀念,才有所謂「自由」的。中國文化的最大缺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一個人簡直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的機會。建築在忠、孝道德關係基礎上的個人地位嚴格地說,在中國文化當中,孤立的或純粹的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的內核是空虛的,沒有內容的,即沒有經過定義的。只有當他與他人或社會發生關係,並在這種關係中被定位(所謂「禮」) ,獲得某種人倫或社會角色時,他才會獲得自身的屬性和意義。中文「私」字往往是貶義的,中國文化中個人缺乏獨立性,私人狀態始終不發達。缺少獨立意識的文字詮釋中國人首先在五種關係中接受定義: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儒家所謂「五倫」、「三綱五常」。在他人的評判下進行活動:恥:從耳從止,聽到他人議論而停止。也或從耳從心,聽到後心中有感覺。德:從彳,從十、目,從心。街道上十目注視你心,使人坦誠無私。陳獨秀《敬告青年》忠孝節義,奴隸之道德也;輕刑薄賦,奴隸之幸福也;稱頌功德,奴隸之文章也;拜爵賜第,奴隸之光榮也;豐碑高墓,奴隸之紀念物也。以其是非榮辱,聽命他人,不以自身為本位,則個人獨立平等之人格,消滅無存。基一切善惡行為,勢不能訴之自身意志而課以功過,謂之奴隸,誰曰不宜!西方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任何人都不是任何政府、組織或別人的手段、工具。易言之,個人本身即一不可化約的價值,每個人都具有人的尊嚴,所以人人是平等的。人的尊嚴蘊含了對他人的尊重,也賦予個人的自由。個人自由指人的自主性、隱私權與自我發展的權利。個人自由當然不包括使別人沒有自由的「自由」,所以自由不是放縱,而是行使法治下的個人權利。理解古文的內涵, 需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也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並時常大罵非禮者「大逆不道」。如何理解這一前後矛盾的話語態度:前者似乎懂得應該尊重他人的基本權利,後者卻完全是強權政治的思維模式。不要望文生義, 要細緻把握時代背景《荀子·大略》謂:「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如何理解這裡所說的「立君為民」?我們不也說:「為人民服務?」《老子·六十五章》說:「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智」字何解?愚民政策可以理解,而「不以智治國」難道希望統治者也愚昧,這樣能統治國家嗎?五種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 是普遍的歷史規律嗎?馬克思說:「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路」。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因為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1877年11月《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載《馬恩全集》19卷130頁。古漢語的「封建」何義? 何謂「封建社會」?語言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維元素,沒有一定的學識素養,不了解有關概念的確切涵義,實際上是無法進行科學意義上的學習的。同時,相關的歷史知識也是思考問題的基本功。在一定意義上講,西方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和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根本不能使用同一概念的兩種社會結構模式。可悲的中國御用文人為了迎合所謂的馬列歷史規律理論,長期將其混為一談,貽笑大方。中華文明史如何分期原始社會:至三皇五帝傳說時期上古社會:夏、商、周(宗法封建社會)第一次轉型期:春秋戰國(三、四百年)自動轉型的悲劇色彩(人的喪失)中古社會:秦漢—明清(集權專制社會)第二次轉型期:清末至今(尚未完成)被迫轉型的痛苦旅程(人的追回)現代社會:希望早日到來中華文明較有活力時期第一次轉型期出現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成為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後人難以超越。第二次轉型期出現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兩個時期都湧現出一批文化巨人。同時也出現了經濟騰飛與政治改良的發展趨勢。可謂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機遇?不過,兩次機遇同樣存在種種局限,留下重大遺憾。了解重要概念涵義的古今演變共和:古漢語本義為何?以現代涵義而言,共和國能搞專政嗎?民主:古漢語本義與現代涵義的天淵之別,最可笑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之概念。權利:古義是因權勢而求利,與現代涵義同樣有天淵之別。或者說,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權利」概念。自由:古義有「自作主」的意思,而沒有西方的涵義,近代日本翻譯時附會。重要概念的中西差異法:中文:刑、令、禁止西文:正義、權利、契約國:中文:囗加或,或由戈和口組成,意思為用武器管制人口,划出權勢範圍,便是一國。同時,國是家的放大,所謂「國家」。西文:古希臘、羅馬的城邦是由不同階級間的契約組合而完成的國度,所以有契約論的說法。其國是不同的家族、集團的組合,所以國與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詞語翻譯中嚴重誤導皇帝:中國皇帝與羅馬皇帝,其權力的來源、與法律的關係、權力的結構、國家的形態、乃至私生活狀況……都存在極大的區別,然而都用「皇帝」的稱呼。黨:古文組合:尚黑,貶義結黨營私。近代東方出現革命黨(列寧、孫中山),特點:組織嚴密,手續嚴格,效忠嚴厲。而西方出現的議會兩黨,無組織關係,無嚴格手續,隨時可改變,只在選舉時頗為熱鬧,選畢一鬨而散。甄別不同歷史背景特定片語的不同涵義現在所用許多概念其實來自外來文化,當它用漢字詞語表達的時候,往往轉換了該詞的本義;或者有些詞仍攜帶著它本來的靈魂,又輸入一些外來的血液,以一個不倫不類的面目進行自我表述。如何甄別不同歷史背景下,特定片語的不同涵義,這是大學語文需要訓練的基本功,古漢語的主要任務是把此詞語的本義先搞清楚,再認識其古今、中西的區別。許多片語的中西涵義差別很大,在文化上是很難翻譯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許多表示重要社會、政治概念的實際內容差異是極大的,然而我們卻用同一個概念翻譯。如此翻譯的結果,就造成了似乎西方有什麼,中國也同樣有什麼的歷史錯覺,產生人類不同種族文明的社會結構和發展邏輯似乎都相差不多的感覺,人類社會的共同規律理論也建立在這樣的思維邏輯和文化翻譯之上。種群文化差異是極大的全世界只有西方文明自覺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模式,其他文明走向近代都是被迫的,當然被迫的程度、前進的速度和模式都有相當的區別,反映出各個地區文明的不同特質。同樣,中國如果沒有西方列強把大門轟開,決不可能自覺的近代化;沒有世界形勢的逼迫,也不可能提出現代化。那麼,為什麼會如此?差異究竟何在?魯迅這樣說:外國用火藥造炮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自己明知是奴隸,掙扎著想擺脫鐐銬,即使暫時失敗了,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敢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為什麼中國上古社會要走向如此專制的政治體制?且影響深遠?如何評價秦始皇統一的歷史進程?統一就代表進步嗎?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人權」概念,或者說權利意識非常淡漠?為什麼中國有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到近代卻如此愚昧落後而挨打?美國為什麼要指責中國人權問題?為什麼不將其提案翻譯出來,讓人們看看美帝國主義是如何反華的?大學主要是培養自學能力大學與中學的差別:學習決不是背誦教課書上的所謂重點或標準答案,而是要獨立思考有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有所謂:中學求同,大學求異!或者說,教育的目的不僅要你熟悉已有的成果,更要你懷疑已有的成果,能提出自己對它的解讀。這就要求你掌握自學的能力,其中文字功底應該說是最基本的一種能力。文科課題沒有正確答案教師講課的目的並不是將所謂的正確答案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聽之,背之。相反,教師只是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或者如何研究得出其觀點的過程告訴同學,讓同學得到一定的啟發,同時又不滿足,於是進行補充、完善,以訓練研究方法,培養創造性的能力。同樣,學生不能只知從老師那裡獲得一個所謂結論,要自己去探索,要從獨立的思考中獲得學業的進步。要敢於懷疑一切!馬克思的座右銘:懷疑一切!人們習慣於接受答案而不去辛苦地考慮其答案的探索過程,尤其是這結論是否存在真實的根據?於是其所謂「知識」不但膚淺,甚或是偽知識。所以要獲取大量的各類信息,認真思考這些信息,尤其是不同觀點的信息。然後是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和教育模式強加給我們的思維定式,打開探索慾望的突破口。中國人缺乏深遂的思想信仰猶太作家赫斯說過:中國人與猶太人是兩個不幸民族的典型例子,前者只有軀體沒有靈魂,後者只有靈魂沒有軀體。西方人重視靈魂而輕視肉體,靈魂的核心是信仰與理智,它主宰其他方面。中國人雖也有「靈魂」概念,但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它只指一股生命之氣,一種虛化的身和飄遊的意識,不具有信仰、理智、主體方面的自定義功能,總體上仍屬肉體範疇。和為貴與穩定壓倒一切和為貴的傾向,使中國人在政治方面只要求安定,而不是為自己的權利奮鬥。因此,一個政府只要能夠維持安定的局面,中國人就可以讓它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可以由它來代表自己的利益而感到不關痛癢。西方那種在平等基礎上,每個人、每個團體都為自己權利而鬥爭,不能容忍一個一元化的權力結構壓在眾人頭上的文化表現,對中國人來說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以實用為主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重視感觀享受,講究實惠,最重視「吃」。中國數千年悠久的文化中,最發達的是實用的政治統治術和一些生活技藝,最缺乏的是一種超驗的彼岸信仰追求,由是跪拜在現實的權力腳下。知識者主要在權力的指揮下,運作自己的思維。中國人不理解西方人:「若為自由故,兩者(生命與愛情)皆可拋」的精神文化。孫隆基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趨向於「團結」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喜歡整自己人的民族。在中國人的政治鬥爭中,雙方都將自己打扮為整體利益的代表者,都將「搞分裂」、「破壞團結」的罪名加予對方。在保持「面和心不和」的狀態下,彼此的鬥爭在「團結」的形式下進行。這種大家分不開但又必須互相整來整去的情形,就好象大家庭中的婆媳、妯娌鬥法一般,彼此變成虐待狂與被虐待狂。深入解剖中國文化基因 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礎從有關人的觀念,從各類經濟的運作,從社會團體的結構,從專制政權的形態,從法律文化的傳統……各方面入手,而古漢語肯定是最基本的工具。同時更需要用現代的普世價值觀(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法治等)作為研究工作的目的,自覺進入艱苦的文化基因轉型的社會現代化歷程。台灣學者殷海光 《文化的展望》如果權力決定其他成年人只能知道他許可知道的,只能閱讀他許可閱讀的,只能發表他許可發表的,如果有這樣的事情,那麼這是對人類全體的侮辱。任何人有追求自認為是真理的自由,也有表述自認為是真理的自由。那種只許他人知道片面消息,造成民眾井蛙之見,觀念坐牢,這是虐政中最虐的一種。本課程的學習方法與要求主要閱讀課文的篇目每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有關文化傳統。弄通每個字、詞的涵義,讀懂課文,並能翻譯詞、句、段落。(不講求語法)從所讀課文中得到什麼啟迪,或者有什麼思想方面的收穫。主要培養對文字的把握功底,對文化遺產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特質及對今天的深刻影響。勇於發言,暢談思想繼承蔡元培先生的辦學傳統:學術自由,兼容並包遵循伏爾泰的名言:你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贊成,但我要拚命力爭你有說這話的權利。同學們要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暢談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平等的態度與老師爭論,存在不同觀點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屈服於老師,也不要盲從權威,而要在學習中找到自我。如何對待不同的思想觀點有種革命邏輯聲稱: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你同意嗎?這是一種極其簡單化的低級思維定式,它看不到事物的複雜而豐富的內涵。更為惡劣的是,人們會由此養成對不同意見持敵視態度的思維習慣,似乎只有觀點一致才算正常,它使人們心胸狹隘。尤其是掌權人的偏執,不但許多無謂的爭執和錯誤由此產生,更導致許多人間悲劇殘劇的發生。要學會寬容!智力非常發達的人才寬容。不寬容實際上是一種軟弱的表現,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又要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時;當一個人並沒有掌握真理,而又要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時;當一個人固守陳腐的教條,而拒絕歷史進步時;當一個人目空一切,自作井底之蛙時,這個人必然是不寬容的。房龍《寬容》歡迎訪問我的博客:shiqun2007.blog.sohu.com我的電子信箱:Yangshiqun@ecupl.edu.cn資料分類 >教育資料 > 學術研究·楊師群《古代漢語導論,大學語文第一課的漫談》
說明:《古代漢語導論,大學語文第一課的漫談》。看看,楊師群上課的時候究竟講了些什麼,值得被一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