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自如─談佛教的生死觀 因明研究 般若文海 佛緣網站
2010-12-23 21:39 |作者: 滿觀法師|來自: 佛緣網站
各位菩薩大家好!根據剛剛的調查,在座各位的平均年齡約三四十歲左右;很好,都是成年人了!因為唯有思想成熟,經歷一些人生酸甜苦辣、各種百態,練就兒童、青少年所沒有的智慧,始有資格來探討這個重要而高難度的問題││生死。 清朝順治皇帝曾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未出生當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誰嗎?唯有慢慢長大後才清楚的意識著這個「我」的存在,等往生閉上眼後,請問自己又是誰?看來一個「我」的存在不過短短的數十年罷了!現在我們就來討論生命的「生」與「死」。 (一) 生命的起源和轉遞 「先有雞?或先有蛋?」這是個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生命的起源各家各有不同的說法。以歷史學家角度來看,生命來自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據說人類的祖先是猿猴,猿猴之前呢?最近,又有生命科學家發現「有頭有腦沒骨頭」的海口蟲,很可能是人類等脊椎動物的祖先。 道家認為生命是由陰陽兩儀變化而來,請問陰陽兩儀從何處來?基督教認為生命是上帝創造的,那麼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印度教則說人由梵天而來,在不平等的階級制度里,更認為身為僧侶、祭師的婆羅門由梵天口中生出;肩負全國重任的國王、統治階層的剎帝利是由梵天肩膀出生;士農工商等須為生活奔波的吠舍由梵天膝蓋出生;任人踐踏的奴隸首陀羅則由梵天腳底生出。梵天主宰一切的生命,但是梵天又從何而來? 這些「生命起源說」因為是直線式,有先有後,所以難有結果。我們來看看佛教怎麼說? 佛教認為生命由因緣而來,「因」是生命的根源,「緣」是生命賴以存續的條件。此「因緣說」非直線,是圓的,它無始無終,如同時鐘上的十二點是一天的結束,不也是一天開始的零點嗎?它沒有起源,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業力而相續不斷,如此的循環不已。 轉遞即是輪迴。一般人對輪迴總有些惶恐或迷思,其實這是很正常、自然的現象,一年一年春夏秋冬替換著,是時間的輪迴;東西的成住壞空是物質的輪迴;人的生老病死是肉體的輪迴。生命是由生走到死,再由死走到生,在一世一世的輪迴中,靈魂(神識)是不滅的,可以說生命是不斷的在不同的時空中轉換,我們不是活在這個時空,就是活在另一個時空。此世身為中國人住在台灣,或許前幾世紀曾當過歐洲的騎士,或許二十一世紀、二十二世紀會成為日本人、非洲人也說不定。 唐朝圓澤法師有一次和他的好朋友李源相約出外旅行,圓澤法師希望走陸路,李源則堅持走水路。兩人坐船來到江邊,這時候看到一位婦人挺著大肚子在江邊洗衣服,這位婦人已懷孕多年遲遲不生產。圓澤嘆口氣說:「我不願走水路就是怕遇見這位婦人,現在看來因緣難逃了……」圓澤向李源告別,約定十三年後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見,當天晚上即坐化投生婦人家。十三年後李源依約前往,在天竺寺外面看見一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而歌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另外還有一個輪迴的實例,明朝王陽明有一天到金山寺參訪,他第一次來金山寺,但對寺中的景物感覺非常熟悉,走到一間上了封條的關房,心中更湧上一股急欲進入的強烈慾望,於是請知客師開啟,打開門,竟見屋裡一位容貌和他極為相似的圓寂老和尚端坐在蒲團上,牆上斑駁的留著一首詩:「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這位和尚圓寂時即已知來世是何人了! 許多人不相信輪迴轉世,死後生命還會延續,而認為「一死永滅」,佛教稱為「斷見」、「斷滅論」。在《長阿含經》卷《七弊宿經》中,記載一則批駁「人死斷滅論」的故事。弊宿是婆羅門的祭司,他不相信輪迴轉世、善惡業報的說法,有一回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童女迦葉來到村裡,宣揚因果報應,死後有來生的道理時,弊宿反駁:「佛教說犯了殺生、偷盜等惡業,死後會墮入地獄,我難以相信,因為我從未見死去的人回來告訴我他墮入地獄。若真有地獄,他應該會回報給我知道的。」迦葉回答:「有智慧的人,應從譬喻中獲得領悟。一位犯法的死刑犯,斬首前要求行刑者:"請你放我回家一趟,向親友告別,再來受刑。』你想行刑者會答應嗎?同為人類尚且不放人,何況死後墮入地獄,那些獄吏鬼卒更無情,怎肯放他回來報信。」弊宿又說:「佛教說行十善業的人死後會升天,但是我也從沒見有人回來告訴我他已升天啊。」迦葉再給他一個譬喻:「有人掉進茅坑,全身沾滿尿屎,污臭不堪,後來被人救出來,用香湯沐浴,換上華貴的衣服,身處潔凈舒適之地,享受著五欲的快樂,請問:他會想再回到糞坑裡嗎?」弊宿回答:「不會!」迦葉說:「以天界而言,人間是污臭如糞坑呢!」 就這樣幾次一來一往的辯駁後,弊宿才接受佛教的死後非斷滅說。宇宙萬物皆依循緣起法則,生命的轉遞當然也不例外,誠如《大寶積經》說的:「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二)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既然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是軀殼,真正的生命則是綿延不斷。那麼在我們看來死亡就如同新陳代謝,像我們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汰舊換新;死亡如換衣服,衣服穿舊穿破了,換一件新衣,也會變得神清氣爽呢;死亡如搬家,房子住久了,自然會老舊傾毀,搬到新家,真是喬遷之喜呀!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以前有位大富人家添個小男孩,全家歡喜不已,卻看到一位禪師在門口哭哭啼啼,家人不悅地對他說:「和尚,你要化緣就說一聲吧!幹嘛哭呢?你沒看到我們家有喜事嗎?」禪師回答:「我是悲傷你家又多個死人呀!」不是嗎?有生必有死,人一出生就必然會走向死亡! (三)死亡的狀況與種類 有沒有人經驗過死亡?來說說死亡的狀況?也許在座的各位都沒有過。我們所能了解的也是由經典及一些死亡關頭走回來的人的經驗。《楞嚴經》卷八寫道:「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瀕死的體驗依個人善惡業而有差異,可分為── 1、善心死:由生平善業因緣,臨終時心安理得,輕快喜悅。「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於身。」「見不亂色相」,這時感覺應是溫暖、舒適、安詳,身體輕如鴻毛,自由自在飛向光明世界……。 2、不善心死:由作惡因緣,回憶起生平所做的惡事、煩惱事,產生貪、嗔、痴或邪見。「苦惱而死,極重苦受逼迫於身。」「見亂色相」,這時候常常七情六慾、子孫、家產放不下,不想死,不肯死,如烏龜脫殼被撕裂般的痛苦。 3、無記心死:非安樂又非苦惱。 臨終一念(最後意識)和平生重大善惡業,決定我們死後生於何處,善心中死的生於善道,噁心中死的生於惡道。平時要多做善業,臨終時輕鬆無掛礙的放下,則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死亡的種類分為四種: 1、壽盡而死:年紀大,生命已走到盡頭,如燈油燒光,燈火自然熄滅。 2、福盡而死:年歲未盡,但福報已用光,如富翁千金散盡後淪為乞丐,最後餓死、凍死。我們常說要「惜福」,就是這個意思,不只壽命,金錢、健康、幸福、快樂、感情……都必須珍惜,節省著用。 3、意外而死:即是「橫死」,如水災、火災、地震等天災或被人刺殺、車禍等人禍。 4、自如而死:自己可以把握、自主,要什麼時候死即什麼時候死。唐朝龐蘊居士一家四口安貧樂道、清心修行。有一天龐蘊自知時至,想在日當正午時坐化,他要女兒靈照到外面看看太陽走到正中央了沒有,好準備如時往生;靈照知道父親的念頭,她到外面看了幾次後都告訴父親:「太陽雖已正中但今有日蝕。」龐蘊不相信,親自走出屋外瞧瞧,回來時,靈照已先一步坐化了。龐蘊沒辦法只好延了七天才安然坐化。鄰居見狀趕緊跑去告知在田裡工作的兒子:「不好了,你爸爸和姊姊死了!」兒子聽了,扶著鋤頭便立化了。最後龐蘊的老婆則撥開地上石頭縫隙,鑽下去而死,臨死留下一偈說:「坐卧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唐朝普化禪師有一天向人化緣「法衣」,一位施主便發心用上好的布料作了一件袈裟送給他,但是普化說這不是他要的「法衣」而拒收。臨濟禪師知道這件事,請人送了一口棺材過去,普化看到棺材,很高興的到街上喊著:「我的法衣來了!我要穿上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東門。」 那有人說死就死,大想看看普化如何死?第二天一大早東門已是人山人海。普化扛著棺材來到東門,看到這種情景,皺皺眉頭:「那麼多人看熱鬧,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門去死吧。」大家有些掃興,不過,隔天還是有不少人跑到南門。普化仍嫌人多:「還是明天到北門死吧!」到了北門還是嫌人多,就這樣從東門到南門再到北門,原本好奇的人已失去興趣,也不相信普化禪師的化了。 第四天他來到西門,這時候跟來的人已寥寥無幾,普化說:「你們很有耐心,跟著我跑了四個門,好,我就死給你們看!」說完,就躺進棺材裡入滅了。 自古以來,像這樣能預知時至,自在自如而生的祖師大德有不少呢! (四)死亡的處理 一般死亡的處理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佛教主張火葬,因為方便又衛生。佛教也主張人死後旁邊的人不要哭出聲音,且盡量八小時內不要移動亡者,此時應助念使其安詳往生;這除了是佛教體貼的臨終關懷,實際上也合乎科學根據。在《死亡的真相》這本書里記載,有人死後多年,開棺撿骨時,發現棺木中的屍骨是四肢捲曲面朝下俯卧,原來當初他只是一時暈死,家人不清楚便匆匆忙忙的入殮、下葬,等他回醒,發現躺在棺材裡,惶恐的掙扎,但是已沒法可救,最後還是痛苦的悶死了。在佛門也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位法師參禪入定,因為摸不到鼻息,弟子便將他火化。等他出定後找不到身體,每到晚上就出來在寺院到處喊著:「我的房子呢?……」弄得全寺人心惶惶。後來有位老和尚知道情況後,等他出現又在找尋房子時,大聲喝道:「去便去了,還要房子做什麼?」這位法師才銷聲匿跡,寺院方得以恢復寧靜。這是處理死亡應注意的事。 (五)如何面對老、死 1、視死亡為美好、自然的事:人越是對死亡無知,越會在死亡線上掙扎痛苦。前面談了那麼多,相信大家對死亡有些了解後應會更珍惜人生。我們常言「生涯規畫」,在對人生諸事作各種準備,也應對身體的搬家做準備,是不是?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應該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善心死」而搬個嶄新的好家! 2、生活要能放下: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孩子小時當然需要照顧,等他們長大自立後,要學著放下,莫再牽掛彼此受束縛。如同經典中「四位夫人」的譬喻,我們的身體、財富、親戚朋友等皆不屬於自己,到那一天眼睛一閉要走時跟隨我們的唯有一個「神識」,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呀! 今天很高興和各位一起討論這生死課題,希望大家能有所獲益。最後希望大家能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意思即是皈命無量壽如來,我們應皈依、皈依命於無限的生命,不要執著有限的生命。更期望從此皆能「了生脫死」──了解「了」悟「生」命的本質,解「脫」對「死」亡的怖畏!阿彌陀佛!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