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背景下的美俄政治較量 - 《百年潮》

「顏色革命」背景下的美俄政治較量 □ 徐海燕 《百年潮》 2006年第01期「顏色革命」的由來與特徵 如果給當今的國際全球熱點問題排個序列,有關在前蘇聯和中東地區上演的一系列色彩的「民主革命」問題恐怕要排在前列。 2003年11月2日喬治亞國會大選結束後,反對黨領導人薩卡什維利因不滿選舉結果,帶領數千抗議者手持玫瑰走上街頭,要求時任總統謝瓦爾德納澤下台,被媒體稱之「玫瑰革命」。自此拉開了「顏色革命」的序幕。 一年之後,烏克蘭爆發了「橙色革命」。近10萬反對派支持者以橙色為標誌,在首都基輔舉行抗議活動,聲稱總統選舉舞弊。12月31日,反對黨領導人尤先科當選為新一屆總統。 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反對黨指責政府在議會選舉中存在重大舞弊現象,要求阿卡耶夫總統辭職。由於反對派支持者在參與抗議活動時,雖來自不同的城市,卻用一個共同的手勢——握拳表達意願,握拳形似鬱金香花,因此被命名為「鬱金香革命」。4月5日,該國總統阿卡耶夫在莫斯科正式辭去總統職務。 受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相繼發生的「顏色革命」的鼓舞,2005年6月18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也來了一次「革命」的熱身。政府反對派摩拳擦掌組成競選聯盟,宣布參加即將舉行的議會選舉。 在中東,伊拉克「民主選舉」結束後,伊拉克發生的「紫色革命」和黎巴嫩的「雪松革命」使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有所觸動,2005年5月11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也開始同意推行多黨選舉制度。 從嚴格意義上說,「顏色革命」並不是非常嚴謹的學術概念,它更多地具有表徵作用,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得以觀察現實情況的簡單模式。「顏色革命」的說法是由於在爆發的一系列「革命」中,都有一個明顯的顏色為標誌而來的。 作為政治鬥爭的一種形式,被西方國家命名的「顏色革命」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而是在中外現代歷史上屢見不鮮,並與20世紀蘇聯東歐劇變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一脈相承,其特點都是反對派通過和平的「革命」方式「民主」更迭政權。 「顏色革命」一般都有西方國家支持的背景:首先,爆發「革命」的國家裡都有一個親西方的反對派代理人。從立陶宛總統阿達姆庫斯、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到烏克蘭的尤先科都具有濃厚的美國背景。他們不是受過美國的鼎力相助,就是在美國接受過「民主教育」。吉爾吉斯斯坦的反對派主要領導人也或多或少與美國有關。其次,都有一個西方的民間組織進行幕後策劃、提供資金。根據烏克蘭媒體報道,美國國務院、美國民主黨下屬的國家民主學院、美國共和黨下屬的國際共和學院以及美國國際發展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參與了「橙色革命」幕後策劃。美國等西方國家則通過這些組織向其代理人提供資金支持。據統計,美國政府僅在2003年、2004年兩年期間就對烏克蘭政治組織提供了超過6500萬美元的政治獻金,對喬治亞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在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在各項推動「民主」和支持反對派候選人的活動方面花了500萬美元。過去我們常講「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是在「顏色革命」中「請客吃飯」成了革命成功的一大特色。有關數據表明,近十年來,美國政府通過「自由援助法」和名目繁多的「單項計劃」向獨聯體國家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已超過210億美元。可以說,美國的這種戰略是收到了一定功效的:吉爾吉斯斯坦遊行期間,一些人並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參與遊行只是為了獲取免費的牛奶和麵包。 眾所周知,「胡蘿蔔」方式和「大棒」方式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稱霸全球慣用的伎倆和手段。但這兩種方式取得的效應卻不盡相同:在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今天,以軍事佔領而求強爭霸的作法容易遭到人們的唾棄而不得人心。伊拉克戰爭為代表的「大棒」方式,不僅耗費了美國巨大的軍事資金,而且暴力方式也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受損。截至2005 年12月,美國在伊拉克已付出了超過2000多億美元的投入,2100多名美軍在伊拉克陣亡,幾千名美軍在伊拉克受傷的代價,但還沒有完全達到目的。而「胡蘿蔔」方式則不然,西方國家只需用相對少量的資金資助現政府的反對派,以「選舉」為契機,引發「街頭政治」,較容易達到扶持親西方勢力的目的。因此,「顏色革命」成為一個時期內美國等西方國家稱霸世界的一種主要方式。 「顏色革命」與美國霸權 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說過,誰控制歐亞大陸,誰就等於掌握了世界。而稱霸全球是歷屆美國領導人的「理想」。二戰結束後,美國以地緣政治理論為指導,開始謀求在歐亞大陸東、東南、南、西南、西部邊緣確立自己的地位。但由於歷史、文化、制度的差異,美國對包括中東和前蘇聯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東部邊緣區的控制較為薄弱。中東和前蘇聯地區成為布希政府在第二任期內所確定的推廣「自由」、「民主」的兩個重點區域。觀察家們指出,從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來看,中東地區、烏克蘭、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等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中東地區是世界第一大能源供應地。政治經濟實力僅次於俄羅斯的烏克蘭位於戰略咽喉地帶,是布熱津斯基筆下全球地緣政治的「支軸國家」之一。而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是裏海石油外運通道的必經之地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顏色革命」的爆發是與美國的全球戰略緊緊相連的。 值得一提的是,發生「顏色革命」的中東和前蘇聯地區,特別是前蘇聯地區,新組閣後的政府並沒有馬上表現出明顯的親美傾向。烏克蘭、喬治亞以及吉爾吉斯斯坦在政權更迭後,新上任的領導人也優先對俄羅斯進行訪問,尋求俄羅斯的認可與支持。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現實利益都與俄羅斯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儘管前蘇聯地區的各加盟共和國都是在西式「民主」的呼聲下獨立的,然而,正如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所長瓦連京·博加特廖夫指出的那樣,「中央集權的權威統治結構都保留了,執政的也是前蘇聯時代的舊臣,國內沿襲的也是前蘇聯的舊體制」,在體制轉換時,這些國家更多保留著前蘇聯時期的痕迹。此外,中東地區也是與美國發生「文明衝突」最為激烈的地區。因此,美國實現這一地區完全控制尚需要一個過程,即對西方價值觀認同的一個漸變的過程。 美國的「民主化」攻勢與俄羅斯的戰略應對 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的過程,也是逐步遏制俄羅斯的過程。在美國看來,只有徹底摧垮俄羅斯,美國才能夠在中東和前蘇聯地區隨心所欲。前蘇聯地區一些國家爆發「顏色革命」後,以布希和賴斯為代表的美國政府一方面開始製造輿論,公開批評俄羅斯的「民主退步」,將「民主化改造」的矛頭指向了俄羅斯。2005 年7月,與美國聯繫密切的歐洲議會提交了300多頁的報告,對俄羅斯民主狀況提出嚴厲批評,認為俄羅斯已經「很難稱得上是一個民主國家」。同時,美國在另一方面積極採取行動,加緊對俄羅斯的「民主化」攻勢。2005年7月20日,美國國會兩院分別批准在2006財政年度專門撥款5.6億多美元,專門用於支持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地區「民主化」進程。其中,針對俄羅斯「民主化」的款項為8500多萬美元,比上一財政年度多出一倍。 面對美國和西方愈演愈烈的「民主化」攻勢,普京認為,「顏色革命」實際上是美歐國家通過慈善機構、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在獨聯體國家進行滲透,培育政治精英,扶持「反對派」,支持民眾以「街頭革命」方式奪權,建立親美疏俄政權的一種策略。不可否認,這種「民主化」口號下的「革命」的確具有一定的殺傷力,「顏色革命」在前蘇聯東歐地區的頻頻得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為避免在俄羅斯內部發生類似「顏色革命」的「白樺革命」,普京當局從思想上和實踐上兩方面入手,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 首先,對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以來的民主問題做出了總體評價,並表示了要自主發展民主的想法。前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社會的民主,普京認為是「偏激」的和「年幼」的,認為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民主「處於經濟過度不符合現狀和政治體制不符合社會發展水平的條件下」。 與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民主幼稚病和葉利欽時期的假民主和偽革命不同,普京堅定地探索俄羅斯自己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他認為,民主化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在「14年前,俄羅斯已經做出了贊成民主的選擇……這是我們最終的選擇……但是我認為……在俄羅斯土地上實施並加強民主不應危及民主理念。它應當使國家更加安定團結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民主不應成為外部勢力支持本國反對派顛覆現政權的手段」。2005年5月他又明確表示:「第一,民主是不能輸出的,民主是一國社會內部發展的產物。第二,在當今對國際法的遵守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起民主的世界秩序」。普京認為,不應把民主問題作為外交手段,以此來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和政策,特別是不允許利用民主問題來企圖從外部操縱作為一個大國的俄羅斯。而 「俄羅斯將就如何貫徹自由和民主原則做出自己的獨立決定,這必須從本國的歷史、地緣政治及其他國情出發。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能夠將自主地決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時間期限,以及推進民主的條件」。 其次,在如何建立民主的問題上,普京認為,當今俄羅斯加強國家權威與維護民主、保障自由並行不悖,民主的建立應與加強秩序相統一。普京認為俄羅斯應該加強秩序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他上台初期就認為「俄羅斯土地富饒,只是缺乏秩序」,現階段只有強有力的國家才能保護俄羅斯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國家的軟弱只會阻礙民主進程。他說:「國家的軟弱無力對自由和民主的威脅,與獨裁政權對自由和民主的威脅同樣嚴重。沒有國家的有效工作既不會有人和公民的權利,也不會有人和公民的自由,說實在的,也就不會有公民社會本身。」在2005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再次強調,「在俄羅斯發展民主的必要條件是建立有效的法律及政治體系。法治、來之不易的穩定、平穩推行現有經濟方針,發展民主不能以犧牲上述一切作為代價」。當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發生的政權更迭事件被西方鼓吹為民主制度的勝利時,普京則認為,這些地區「有以非法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傾向……如果走上一條持續不斷的革命之路,這些國家和人民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後蘇聯地區都將陷入無盡的衝突中去,後果嚴重」。 為了防止「顏色革命」在俄上演,普京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防範:與西方首腦開展民主對話;限制政治反對派的活動;成立金融信息監測署,構築金融安全網;公開透明包括高官在內的收支和賬戶;規範政黨秩序,完善選舉制度;加強青少年工作,成立親政府的青年政治組織;成立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機構,加強俄羅斯對外形象包裝宣傳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三項措施較為引人矚目。第一就是加強對俄羅斯傳媒的監控,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傳媒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在商業化、市場化的浪潮中,傳媒業逐漸走向了自由化、西方化。「顏色革命」前後,傳媒受到反對派媒體的支持和蠱惑,對國家的輿論導向加速了國家政權的更迭。對此,普京總統認為,「必須確保新聞工作者享有真正的而非裝飾門面的自由,為文明的新聞業創造法律和經濟條件」。同時,普京表示:「如果我們想要保證大眾傳媒的真正獨立,最重要的是要為他們建立起獨立的經濟條件,使他們既獨立於國家又獨立於那些只保護自己集團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的寡頭集團。」普京指出,誰出錢,誰點歌,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都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俄羅斯的事情只能靠自己來解決,並開始運用財政手段,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加強管理。其次,針對俄境內的非政府組織,俄羅斯政府已經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加強管理:第一,銳意改革,加強培訓,練硬俄聯邦安全局的「拳頭」;第二,採用俄聯邦安全局局長帕特魯舍夫建議,杜馬通過立法對國外非政府組織的行為作出明文約束;第三,對那些從事與其身份不符、違反俄法律的非政府組織予以嚴厲制裁、驅逐出境或禁止其從事非法活動。自2005年7月以來,普京已經發表了一系列針對西方非政府組織干涉俄內政的指責的講話,並稱俄政府將嚴禁外國對俄境內非政府組織的政治活動進行資助。此外,普京還對中央垂直權力體系進行了改革。自別斯蘭人質事件之後,普京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垂直權力體系的措施,其中包括取消聯邦主體行政長官的直選。具體做法是,地方立法機關的合法代表由該地區全體居民不記名選舉直接產生,再由代表們投票支持由總統提名的州長。他認為「這種權力體系無論是從地區的角度,還是從多民族的角度考慮都將是最優選擇,它並不會破壞民主原則,也不會損害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的民主原則的基礎」。 總之,面對這場以「民主」為旗號的多米諾「革命」浪潮的衝擊,俄羅斯已經開始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結果如何我們還需拭目以待。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成效不僅取決於鐵腕總統普京的決心,而且還需要俄羅斯經濟持續好轉。
推薦閱讀:

美不斷挑釁,敘利亞或將成為美俄兩軍埋骨地?
俄羅斯對美網路攻擊將延緩特朗普修復美俄關係
特朗普:美俄就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達成一致協議
中國航天雄心正將美俄甩開?核動力飛船直飛火星 在月球建造基地
各大國是如何在敘利亞排兵布陣的?地球知識局

TAG:政治 | 顏色 | 革命 | 背景 | 顏色革命 | 美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