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青年之死引發美國社會深刻反思(國際視點)

日報

周報

雜誌

人民日報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顧

人民網檢索數字報用戶中心返回目錄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4)8月25日是美國許多學校開學的日子,本應走進大學課堂的布朗卻已長眠地下——黑人青年之死引發美國社會深刻反思(國際視點)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 憲《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7日 21 版)

8月25日,數千人聚集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弗格森鎮附近的一座教堂,參加被白人警察槍殺的18歲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葬禮。人民視覺

一枝玫瑰擺放在邁克爾·布朗的墓穴上。新華社發當地時間8月25日,年僅18歲的美國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葬禮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弗格森鎮附近一座教堂舉行。包括著名黑人領袖傑西·傑克遜、馬丁·路德·金的後人及白宮官員在內的約2500人參加了葬禮。當邁克爾·布朗的棺木被徐徐放入地下,他的父親老邁克爾·布朗失聲痛哭。布朗之死瞬間擠破了美國社會淤積已久的膿包,不僅引發了各界對警察裝備過度「軍事化」的擔憂,更暴露了美國種族歧視的痼疾和種族隔離的嚴酷現實。白人警察的槍聲暴露了種族歧視的痼疾和種族隔離的嚴酷現實手無寸鐵的布朗於8月9日在弗格森鎮被白人警官威爾遜連開6槍致死後,引發了連續多天的抗議示威活動。軍警的催淚瓦斯、橡皮子彈和裝備著重型武器的裝甲車的碾軋,讓一度處於宵禁狀態的弗格森鎮儼然變成「戰場」。在邁克爾·布朗家人要求下,25日葬禮場外沒有發生大規模示威活動。在肅穆的氣氛中,「改變」成為諸多發言者的共同訴求。布朗之死瞬間擠破了一個美國社會淤積已久的膿包。一個白人警察的槍聲暴露了種族歧視的痼疾和種族隔離的嚴酷現實。在種族歧視的背後,有著美國社會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布朗在弗格森鎮坎福爾德街街頭被威爾遜開槍打死後,他的屍體在街頭陳放了4個小時。這一情景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後,引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美國軍、警動用高度專業化軍事裝備應對街頭抗議,加劇了許多美國民眾的憤怒情緒,也讓美國一向對別國揮舞的「人權」大棒顯現了尷尬的虛偽。布朗之死以及弗格森鎮的抗議浪潮令美國警察應該如何執法,以及美國警察過度「軍事化」的傾向成為美國社會熱議的話題。在弗格森鎮街頭,本報記者在採訪執行任務的密蘇里州高速路巡警瓊斯時,詢問他對「警察過度『軍事化』執法」一說的看法時,瓊斯拒絕回答這一問題。布朗的葬禮上,在美國黑人當中備受尊重的夏普頓牧師在悼詞中說,人們應該記住布朗,是他讓美國直面美國警察是如何執法的。他說,尋求公平執法的運動應該具有遠見卓識。原美國司法部社區治安辦公室資深政策分析師卡爾·比克爾直言,警方在處理這一騷亂的過程中反應過度,沒有必要使用自動武器和裝甲車來控制局勢。日前,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3名委員聯名致信司法委員會主席,說弗格森鎮警方用「粗暴武力」對待示威者,當地執法部門「已經失控」。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萊希對警方採取「軍事式」應對行動感到吃驚。他說:「讓警察配備用於戰爭的裝備無助於彌合社會裂痕。」可能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的共和黨籍參議員保羅認為,地方警察局競相獲取軍用裝備,已經遠遠超出多數美國民眾對執法機構性質的看法。華盛頓實際上是在用國庫資金幫助地方政府組建小型軍隊。眾議員約翰遜計劃在國會9月復會後提出一項議案,對軍方向警方移交武器裝備的種類作出限制。他說,「我們的街道應該用於商業,供家庭居住和休閑,而不應出現坦克和M16突擊步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萊文說,委員會將重新審視軍方向警方移交過剩軍用裝備的計劃,確定它們的用途是否符合初衷。美國國會早在1990年就通過了《國防授權法》,批准國防部把多餘的軍事裝備轉交地方執法人員,其中包括通常用于軍事行動的衝鋒槍、反地雷裝甲運兵車和武裝直升機等。時至今日,這些軍警力量和重型武器卻被用於對付舉行和平示威活動的平民。就連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也表示,當警方和示威民眾都需要恢復冷靜之時,「使用軍用裝備和車輛卻傳遞出相反的信息,我深感憂慮」。大規模抗議活動是多年來美國社會不公、種族歧視的矛盾激化反應弗格森鎮所在的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地區是一個事實上種族隔離程度相當高的地區。弗格森歷史上是一個白人城鎮,上世紀90年代大批黑人移居該城市郊區。在這個黑人為主的城市,市政府與警察以白人為主。現任長官和警察局長都是白人,6人組成的市議會只有一個黑人,53名警察中有3名黑人。布朗之死再次令人深感美國種族衝突和種族隔離的嚴酷現實。本報記者在弗格森鎮採訪時看到,弗格森鎮主要街道兩旁最為醒目的建築是一家麥當勞餐廳,黑人聚居的簡陋房屋與白人住宅區相比有著天壤之別,而這種情況在全美各地普遍存在。美國民眾對布朗之死的反應也突顯美國社會的分裂。就在弗格森鎮連日發生抗議白人警察槍殺布朗的示威活動後,聖路易斯街頭也出現了支持白人警察威爾遜的示威活動。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對布朗之死的輿論調查顯示,圍繞此次事件,美國輿論兩極分化嚴重。不同種族對該事件的看法存在明顯差異。關於此次事件,80%的黑人回答稱屬於「嚴重的種族問題」,而白人僅為37%,認為美國軍警反應「過度」的黑人比例為的65%,幾乎達到白人(33%)的兩倍。布朗之死所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是多年來美國社會不公、種族歧視的矛盾激化反應。美國喬治亞州黑人政治家畢曉普認為,「在種族關係問題上,我們必須坦誠對話。」他表示,當人們沒有工作、沒法養家糊口的時候,緊張關係就會加劇。我們必須將問題擺上桌面,看到各個族裔之間有各種誤解和不信任。我們必須推動寬容,也必須消除不信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溝通、種族與群體之間更好的理解、警察與社區之間更多的理解並更具有合作精神——所有這些都是必要的。政府必須採取政策,改進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工作機會、經濟發展、提升教育、社區安全、消除犯罪與毒品、有能夠承擔的醫療保險。布朗葬禮當天,也是美國許多學校開學的日子。美國各地不少學生走出教室就布朗之死進行抗議示威活動:布朗本來也應該同他們一樣開始進入大學課堂,但此時卻已長眠地下。邁克爾·布朗母親的朋友沃倫·貝爾在葬禮上表示,這一悲劇發生之後,有些事情可能發生變化,但要徹底改變現狀,恐怕還要等上很長一段時間。(本報華盛頓8月26日電)返回目錄 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下一篇

我要評報|關於人民日報社隱藏留言須知署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推薦閱讀:

他被稱作普京大腦,幾度令美國顫抖,如今成了川普粉絲
移民美國難上加難?
在美國掙得最多的為什麼不是白人?
尋人!美國紐約幫忙轉發下!

TAG:社會 | 美國 | 黑人 | 美國社會 | 國際 | 青年 | 反思 | 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