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之齊桓公九合諸侯傳說
春秋霸主之齊桓公九合諸侯傳說
前731年,齊前庄公呂購去世,齊僖公呂祿甫繼位。
(齊僖公子女:衛宣姜、齊襄公諸兒、齊桓公小白、公子糾、公子彭生、魯桓公夫人文姜)
前720年冬,齊僖公與鄭莊公結盟於石門,為諸侯間互相結盟的開始。齊僖公生兩女,絕色傾城,長女嫁於衛,即衛宣姜;次女文姜,嫁魯桓公,生魯庄公。
前717年夏,齊僖公又與魯隱公結盟於艾。其後十數年間齊釐公先後主持多國會盟。平宋、衛之爭,與鄭國、魯國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伐宋。以郕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不而伐郕。平定許使許庄公出走,立其弟呂鄭為許君是為許叔。平宋華督之亂,與鄭敗狄戎,伐魯及伐鄭,成為一個小霸之局面。
前711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前699年,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前698年,齊僖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齊襄公。
前694年,齊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拉殺魯桓公。齊襄公諸兒和文姜舊情復燃,留宿文姜於齊宮徹夜不回魯候居住的驛館,魯桓公為此大為惱火併斥責了妻子。不想文姜轉而向兄長齊襄公告狀,為和妹妹長相廝守諸兒起了殺心。齊襄公設宴款待魯桓公,同時交待兄弟公子彭生在送魯桓公回驛館的路上將其殺死。一國國君為情謀殺另一國國君,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的事件。
前694年,鄭國大臣高渠彌叛亂,殺死了曾拒絕迎娶齊國公女文姜的鄭昭公忽另立其弟子亹為君。齊襄公於是假意示好,邀請子亹和高渠彌入齊。高渠彌自以為能夠得到強大齊國的支持,不料一到齊國,齊襄公就命令手下殺了子亹並且將叛臣高渠彌五馬分屍,幫助平定鄭國內亂。
前693年,齊師伐紀,攻取紀國三邑。
前692年,文姜會齊侯於禚(zhuó);前690年,享齊侯於祝丘;前689年,如齊師;
前690年,齊國滅紀國,今臨朐、青州、壽光、昌樂等地大部歸齊。
前689年,衛國內亂,齊襄公姐姐衛宣姜(被聘給衛宣公世子伋子為妻,衛宣公奪為己有)之子衛惠公朔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遂聯合宋、魯、陳、蔡四國共同伐衛誅殺衛國左右公子,衛惠公朔得以復辟(齊襄公竟然提出了一個非常荒唐的建議:既然衛宣公和急子都已死了,那就讓你媽改嫁急子同母弟弟公子頑,衛惠公眼看兄長公子頑和生母宣姜比翼雙飛,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衛宣姜又與公子頑生三男二女: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衛宣公放蕩不羈,為公子時誘姦其父衛庄公之妾夷姜,生下一子,名伋,俗稱急子,寄養民間)。
(衛宣姜子女:與衛宣公-公子壽、衛惠公朔;與昭伯-公子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前687年春,文姜會齊侯於防,冬,會齊侯於谷。魯庄公同默認了母親和舅舅的曖昧關係,並繼續為舅舅齊襄公諸兒和周王姬主婚(王姬在嫁到齊國一年後死去)。
前686年,齊國大臣連稱、管至父夥同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起因是685年齊襄公命連、管二人率兵守葵丘(沂源璞丘,舊屬臨朐),允諾甜瓜再熟時換防,一年後到期卻仍不換防.連稱又有妹為齊襄公妾,因文姜故無寵,公孫無知許諾若為國君當以連妹為夫人,故作亂。
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前685年,雍林人殺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無知,就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魯國兵送子糾,遲到一步,釀成敗局。魯兵臨境,齊國相拒。同年秋,齊魯戰於乾時,魯師敗績。後子糾被殺,召忽殉死,管仲請囚,桓公保住君位,齊國由此開始復興。
前685年,齊桓公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於乾時(山東桓台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
「桓管五傑」:「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寧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裡。」
政事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里設里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彙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閑時訓練,由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前684年,長勺之戰,齊桓公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於長勺(曲阜北,另說在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功而還。遂採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後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
前684年,魯敗宋於乘丘(山東巨野),擒宋大夫南宮長萬。
前682年,宋大夫南宮長萬殺宋閔公子捷(宋庄公之子)於蒙澤,立公子子游(宋閔公堂弟)為君,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子游,立公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御說生有七子:茲甫、目夷、三種、四魚、五盪、六鱗、七肸。
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前680年,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前679年,齊桓公霸業始成。鑒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前678年,齊國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前676年,虢公、晉獻公、鄭厲公派原庄公到陳國迎接王后陳媯到京師,即惠後。
前674年,齊桓公出兵伐戎狄,沒取得什麼實質性效果,卻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贏得了齊桓公「保衛華夏、攘除夷狄」的好名聲。
前673年夏,鄭、虢二國聯軍攻洛陽,送周惠王閬複位,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前673年,文姜善終,死於魯國祝邱。
前672年,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陳完不接受,桓公任命為工正。
前671年,齊桓公與魯庄公在扈會盟。
前668年,齊國幫助魯庄公伐徐。
前667年,齊桓公在幽地會盟各國諸侯,齊桓公一直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會盟。這就是歷史上齊桓公「九合諸侯」的壯舉。
前664年,山戎人大規模進攻北方燕國,燕庄公向與燕國接壤的齊國求援。
前663年,齊桓公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
(齊桓公在管仲陪同下,親率大軍討伐山戎、拯救燕國。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擄掠大量財物撤圍而去。齊軍一鼓作氣,兵圍孤竹國,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這樣,齊桓公憑藉人強馬壯、軍力強大,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征戰,把山戎人打敗,滅令支、孤竹兩國,將新徵辟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給燕庄公管理。燕庄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前662年,魯庄公去世.嗣子未定。庄公弟叔牙建議立長弟慶父,公子季友擁立般即位,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飲毒酒自殺死,公子般旋即為慶父陰謀殺死,隨後逃往齊國。國人乃立公子啟方為魯國國君,是為魯閔公。
前660年,"狄入衛"。喜歡養鶴的衛懿公,不關心政事,不愛護官民,臨戰時百姓讓他派寵物鶴去同狄人打仗。衛懿公只得親自披掛出陣,結果戰死。狄人攻破衛國都朝歌城,大肆殺掠。
前660年,齊桓公侄女哀姜(齊襄公之女,魯閔公繼母)和公子慶父(魯庄公弟)淫亂。慶父弒魯閔公(哀姜一直未能生子,故以陪嫁媵女叔姜(齊女)所生之公子啟方為己子),哀姜想立慶父,而魯人立魯僖公。慶父出奔莒國,哀姜出奔邾國。季友在國人支持下,立魯閔公之弟姬申為國君,即魯僖公。
前659年,齊桓公責令邾國將哀姜引渡回齊國,在路上將其殺死,以屍歸魯。。齊國出兵擊敗狄人,救邢於危難,助衛復國,並為衛國築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裡。
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聊城西南)。
前658年春,狄人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前657年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谷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前657年,齊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齊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齊桓公發怒,興兵討伐。
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乃於召陵(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後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
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迫使楚國認錯,答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於是齊桓公和中原八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要求楚國向周天子稱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貢獻苞茅,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前651年秋,齊桓公又和諸侯會於葵丘,周派宰孔參加。桓公越來越驕傲,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對晉侯說:「齊桓公太驕傲了。」這年,晉獻公死,晉國發生內亂,秦穆公立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也出兵平亂。這時周朝式微,只有齊、晉、楚、秦強大。晉國內亂,秦國偏遠,楚王以蠻夷自居,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
前651年,宋桓公將崩,招二公子目夷(字子魚)、茲甫於榻前。茲甫本為嫡子,當繼宋公之位,卻以目夷賢能,竟欲讓位於目夷。目夷堅決推辭。
前650年,宋襄公茲甫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
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了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桓公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其時,齊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齊桓公收斂。
前643年十月七日,齊桓公去世,齊國爆發了易牙之亂。其亂始於太子之爭。齊桓公有六個兒子,而且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所以齊桓公怕自己死後諸子爭位,就與管仲將公子昭託付給宋襄公,是為太子。等到齊桓公去世後,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廢掉齊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易牙與寺人貂殺死群吏,立公子無虧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國。此時宋襄公見齊國有亂,正好齊桓公身前又將公子昭託付給自己,宋襄公是個視仁義超過自己生命的人,同時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宋國實力不是很強大,但宋襄公認為公子昭來投奔他,這是個可利用的機會,於是便想乘機奪取齊國的盟主地位,就收留了公子昭。
前642年,宋襄公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小有名氣(前642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讓諸侯派兵相助,以壯聲勢。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來了。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
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次睢之社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為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這樣,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齊、鄭、陳、蔡等國為一大集團,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宋襄公自以為功高德昭諸侯,企圖仿效齊桓公稱霸,子魚及公孫固認為宋國國力還未足夠強大,不能威懾諸侯;信義也未遠播,不能聯絡諸侯)。
前639年,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持。開始時,楚成王接信後輕蔑地直想笑,譏笑世上竟有宋襄公這等不自量力的人。大夫成得臣說:「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我們正可利用這一時機進軍中原,一爭盟主之位。」楚成王覺得甚是,便將計就計,答應與會。
前639年春,宋襄公好高騖遠,不聽子魚等人之言,鋌而走險,會盟諸侯(宋、齊、楚三國國君)於鹿地,竟以霸主之身份自居,遭到齊孝公與楚成王的不滿。
前639年秋,楚成王背盟,在盟會之上劫持宋襄公,使襄公威嚴掃地,圖霸之計劃徹底破產。宋襄公回國後,意欲報仇,擴大宋國的軍隊編製,設立左、右二師,其中宋襄公自將右師,子魚將左師。
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而回,宋襄公亦受箭傷。
前637年,宋襄公因傷去世。不久,子魚亦告老致仕,其子公孫友繼立為左師。子魚之後稱魚氏,代代為卿且世襲左師之位,是構建桓族(宋桓公之族)重要的政治力量。
前576年,華元驅除桓族,魚氏退出宋國政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