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中醫慢慢講
06-19
【網路轉載】我利用業餘時間堅持自學中醫,到現在已有七個年頭。中間嘗試著寫過部分傷寒筆記,但終因「其辭澀,其理晦」,一部分內容無法和沒有學過中醫的同志交流。中華民族能夠繁衍數千年而不倒,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中醫的興盛發達。西學東漸後,中醫日趨衰落,以致於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曾有一段是否要廢除中醫的討論,最後還是因為施今墨先生治好了汪精衛岳母娘的瘧疾才得以保留。現在,國家雖然鼓勵加強中醫研究,但似乎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中醫院一般都治不好病幾乎是老百姓的普遍共識,為了尋求自身的生存空間,中醫不得不走上了所謂「中西結合」的路子,最終,在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疾病觀照系統下,中醫生們完全無法以純中醫的視野來治療疾病,中醫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越來越失去其科學的屬性。臨床療效不佳,不得不轉投西藥,是當前中醫面臨的最大問題。小人不才,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越來越感知中醫的美妙,經常自己和家人生病時,施以經方,往往能有效果。「己有所得,不與人享」,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因此,我利用業餘時間把自己一點關於中醫的心得整理出來。由於所學有限,加之缺乏明師指點,更難有大量的臨床經驗,錯漏之處,在所難免,肯請有興趣的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中醫的世界觀 中醫和中國一切上古文明一樣,特別早熟,特別抽象。她對人體結構的觀察、對自然界動植物性味的把握,準確且妙不可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之後的千百年來,除了極個別古代如孫思邈、張景岳、陳修圓、尤在涇、柯韻伯、黃元御、鄭欽安,近代如曹穎甫、張錫純、岳美中、胡希恕、李陽波、劉渡舟等人外,就幾乎再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中國古人在人體臟腑結構、經絡分布和藥物藥性等關鍵問題上的認識方法。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上講,這些認識成果,是中國古人在長期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這個觀點,我個人認為是站不住腳的。世界各民族,在任何時期,都需要和疾病作鬥爭,且都不乏有智慮精微的人,為什麼獨獨在中國的上古時期,就有了這樣偉大的發現,而且,如果不是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發現,估計這樣的發現就永遠都發現不了了。現代科學的分析方法,和上古中醫世界的分析方法正好是背離的,前者是從精確分析到模糊結論的過程,而後者恰恰相反,走的是一條模糊觀照到精確結論的路子。中醫的世界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現在的中醫教科書中,對「天人合一」的觀點,往往一筆帶過,而且會打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標籤。「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唯物主義的,但絕對不是「樸素」的,而是包含著無窮無盡永恆真理的,就如同「萬有引力」、「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一樣的公理。把「天人合一」的道理想清楚了,弄透徹了,中醫研究才有起點。 天的最大的特徵在於運動。所謂「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就是講天的運動。天的這個運動,造成了整個地球世界陰陽的此消彼長。如果沒有天的這個運動,地球要麼處於永恆的夏天,要麼處於永恆的冬天,就不可能有生命出現。天不僅在運動,而且是有規律的運動,冬春夏秋,周而復始,就是這種規律最集中的反應。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屬性,各有各的特徵,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使命,四季不會紊亂,不會錯施,不會倒行。天的運動不僅有規律,而且有層次,年有年的規律,季有季的規律,日有日的規律,年有四季、日有晝夜。古人把天的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總結成一句話,叫做「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中醫把她叫做「神機」。 人在地球上生長繁衍,必然要受地球環境和規律的支配。一句話,天是怎麼樣,人就會是怎麼樣。天靠四季晝夜的運動來調節溫度,人靠五髒的生髮、收納、氣血的運行、津液的輸布來平衡陰陽。 天的運動,產生四季,四季的運動,產生了六種天氣狀況:風、寒、暑、濕、燥、火,也就是中醫里的「六氣」。這六種天氣狀態,在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冬春之交,風盛不已;長夏之間,暑濕瀰漫;轉入秋涼,燥氣四溢。雖然冬天也會颳風,秋天也會下雨,但是冬天的風和春天的風、長夏的雨和秋天的雨,給人感覺是不一樣的,春風的感覺是一種緩緩的、疏泄的感覺,見到春風,人往往是有戶外踏青的衝動的,但冬風就不一樣,冬風刮起來是一種沉悶的感覺,不柔和,估計沒有人聽到呼呼的冬風而想出門旅行的。長夏的雨,下了之後,空氣濕潤,經久難干,而秋雨則不同,秋雨綿綿之後,很快就像沒有下過一樣,一下子就天朗氣清了。這都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中醫發現了這個規律,並把總結成「六氣」。 天的六氣按照每年的時間順序,從每年的大寒之日起,到第二年的小寒之終日,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包含四個節氣。初之氣,從1月22日至3月21日,名為厥陰風木;二之氣,從3月22日至5月21日,名為少陰君火;三之氣,從5月22日至7月21日,名為少陽相火;四之氣,從7月22日至9月21日,名為太陰濕土;五之氣,從9月22日至11月21日,名為陽明燥金;六之氣,從11月22日至次年1月21日,名為太陽寒水。這六氣運行變化,不管是哪一年,都是固定不變的。天有什麼,人就有什麼。天有六氣,人也就有六氣。六氣中的厥陰、太陰、少陰、少陽、陽明、太陽,也叫做三陰三陽,構成了中醫認識人體的理論基礎,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以這三陰三陽六經辯證為結構論述的。 那麼六氣是如何與人體相對應的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還要明確另外一個概念,即「陰陽不以數推以象」。就是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如果用數來表示,則沒有窮盡,這也就是數學理論所說的「永遠找不到最大的數。」由於事物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中國古人特別聰明,發現了這個規律,《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實際上就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個大規律,有興趣學易的同志應該知道,陰陽變動都是到三為止的。既然事物運動變化時有一定的規律,那麼運動的結果也就必然有一定的「象」,這個象,就是水、木、火、土、金五行。那麼也就是說,不光是天人合一,實際上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合一」的,因為萬物萬物的運動規律是統一的,運動結果也是統一的。 這個觀念最完整的表述記錄在《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論》中,寫的很美。岐伯告訴黃帝說:「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色為赤,在音為徵(音只),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音曰),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氣;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悲。悲傷肺,喜勝悲;燥傷皮毛,熱勝燥;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吟,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骨,濕勝寒;咸傷骨,甘勝咸。」 黃帝內經中的這段話完整地將天地萬物的對應關係、統一關係表達了出來,那就是,東方對應於風、對應於木、對應於肝、對應於酸、對應於筋、對應於目;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依次類推。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前面講六氣的時候曾說,天有六氣,而這裡卻只有五行,區別在於六氣中有兩個「火」,所謂「五行各一、唯火有二,五行定位,火分君相」。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天之六氣,在地便化為五行,六氣當中的風,在地化為木;六氣當中的寒,在地化為水;六氣當中的燥,在地化為金;六氣當中的濕,在地化為土;六氣當中暑和火,在地都化為火。請同志們注意,為什麼火會對應暑火二氣呢?這個問題呀,實在是中醫領域中的一個大眼目。以後,我也會慢慢地解釋,這裡先提出來,少陰君火,主心和腎,在人體屬於離坎立極、南北相對的對宮關係,這個君火,象帝王一樣,一般也沒什麼事情做,她的功能發揮,完全依賴於相火的收斂和燃播。相火屬於膽和三焦,以後講經絡循行、氣血升降的時候我再詳細地講。 有了這個天人合一的對應關係,有了這個萬事萬物的對應關係,中醫處方用藥就有了基礎。天生萬物以養人,其中,有些物品得天地陰陽不偏之造化,主補陰陽不偏之平人,比如水稻、小麥,沒有病的人,每天都要吃這些東西,如果哪天一個人覺得水稻、小麥不好吃了,估計他也就生病了。而另一些物品得天地陰陽之多寡,形成獨特的陰陽偏性,以療陰陽失衡之病人,這便成了葯。比如附子這個葯,它長期生活在大山背陽的山腳下,經年見不到陽光,形成了這位葯獨特的辛、溫、大熱的藥物品性,中醫就用附子來大補人體的陽。 六氣的運行有時間規律,五行的運行同樣有時間規律。因為六氣和五行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所謂「在天為氣,在地為行」。這句話的主語,實際上季節,因為地球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季節的變化。五行的正確的循行順序不是人們常說的金木水火土,而應該是水、木、火、土、金。我們將五色、五味、五音、五竅先抽象出來,再按照上面陰陽應象論中的話排列一下,可能會看得更明白:北方屬於寒,屬於水、屬於冬天,屬於腎;東方屬於風、屬於木,屬於春天,屬於肝;南方屬於火(在氣有暑火二氣)、屬於火、屬於夏天,屬於心;中央屬於濕,屬於土,屬於長夏,屬於脾;西方屬於燥,屬於金,屬於秋天,屬於肺。 這個排列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實際上就是一個時間規律。冬春夏秋,四時不移;寒風火燥,六氣不變;水木火金,四象有常;腎、肝、心、肺,輸布有節。而推動萬事萬物以時間為軸線的運動的原動力就是陰陽的盈虧消長。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講一講五行的生克關係。我看了很多書,講五行生剋一般都是要人去背的。實際上,知道了「時間規律」以後,五行生剋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水為什麼生木,因為水是冬天,冬天之後且只有冬天之後是春天;春天,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所以水生木。木生火,也一樣的,春天之後且只有春天之後是夏天,夏天在天為火,在地為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有點複雜,因為火分君相,回頭看看六氣的排列順序,少陰君火之後是少陽相火,少陽相火之後才是太陰濕土,那麼這就明白了,是相火所對應的火生土,君火只是在那裡起「照明燈」的作用,她本身是不用做事的。土生金,也是一樣的,長夏之後是秋天,從7月22日至9月21日,這一段是長夏,長夏結束到11月21日是秋天。秋天在天為燥,在天為金,所以土生金,也不能反過來。金生水也是一樣。秋天之後且只有秋天之後是冬天。冬天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金生水。這也不能反過來。那麼相剋是什麼意思呢?相剋,實際上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一種惰性,一種還原回拉的趨勢。水生木之後,她就不想再讓木去生火了,所以水就克火;木生火之後,她就不想再讓火去生土了,所以木就克土;火生土之後,她就不想再讓土去生金了,所以火就克金;金生水之後,她就不想再讓水去生木了,所以金就克木。但正是有這個相剋關係,才使得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不至於太偏盛。 這裡說一句,五行相生中所體現的時間規律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急,必須一步一個腳印,陰陽消長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自然會生。在陰陽消長積累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時,急也沒有用,拔苗助長的事情做不得,做了也沒有用,因為還有個相剋關係在那裡。 【未完待續】上次講了天有六氣,地有五行,提出了六氣變化、五行運動的規律本質上是時間的規律。推動六氣、五行運動變化的原動力是陰陽的盈虧消長。我們現在就著重地談一談陰陽。 中國古人觀察世界的起點是天地,天和地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包裹在中間。天地最直觀的特徵是天在上面,地在下面。所以,古人的先天八卦圖中,天為乾,位尊,居正南;地為坤,位卑,居正北。清陽上騰而為天,濁陰下降而為地,所以說陽是一種推動事物上升的力量;陰呢,是推動事物下降的力量。「陰陽不以數推以象」,陰陽的概念,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最終呢,還是要落入陰陽的象中去考慮。陽,最大的象是天,陰,最大的象是地。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火和水、陽和陰的特性是背道而馳的,那麼為什麼她們沒有各走各路、越走越遠呢?換句話說,為什麼沒有出現天越升越高,地越陷越深的情形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先天八卦向後天八卦轉變的問題,也就是中國古人對宇宙起源、生命演化認識問題。 現代科學利用精密的設備、嚴謹的論證、大量的實驗已經基本上得出了結論,宇宙是有生命的,太陽不是從來就有的,地球也是在億萬斯年的進化中才逐步出現的。同時,由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地保證了地球溫度不冷不熱,使液態水能夠存在,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的祖先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僅憑一種模糊觀照,也得出了與現代科學基本一致的結論。古人認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及非生命,都是「乾坤交媾」的產物。乾坤交媾,化生六子,長男為震,中男為坎,少男為艮(音亘);長女為巽(音訊),中女為離,少女為兌。經過一番曲折,我找到了在WORD裡面添加八卦符號的方法,用符號來說明「乾坤交媾」的道理,將更加直觀。 乾為天,卦符?,坤為地,卦符?,當乾的初爻(音姚,初爻是從下往上數的第一爻)主動交與坤的初爻時,就形成了震?(代表雷),當乾的二爻主動交與坤的二爻時,就形成了坎?(代表月亮),當乾的三爻主動交與坤的三爻時,就形成了艮?(代表陸地)。由於震、坎、艮都是乾主動交與坤的,所以其性為男,這就是所謂的「乾道成男」。當坤的初爻主動交與乾的初爻時,就形成了巽?(代表風),當坤的二爻主動交與乾的二爻時,就形成了離?(代表太陽),當坤的三爻主動交與乾的三爻時,就形成了兌?(代表河流)。由於巽、離、兌都是坤主動交與乾的,所以其性為女。這就是所謂的「坤道成女」。所以說,在古人觀照世界的認識系統里,就已經有了宇宙形成的一般規律,太陽、月亮、陸地、河流、高山、雷電、大風都是後天形成的,這個和我們現代科學所證明了的太陽、地球、月亮都是有壽命的,是高度吻合的。 《老子》里有句話,叫做「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乾坤化育六子之後,便按照老子的要求退休歸隱了。乾坤的接班人分別為中男坎和中女離。我們看坎、離的卦符,分別為「?」、「?」,這兩個符號,從直觀上就給人一直四平八穩、老成持重的感覺,她們一為二陰包一陽,一為二陽包一陰,都得到了乾坤正性。 坎、離接過乾、坤的班後,做了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改了乾坤的定位。在先天八卦圖中,乾居正南,位上,坤居正北,位下;在後天八卦圖中,坎居正北,位下,離居正南,位上,不過,也正是坎、離的這個定位,才解決了乾坤背離,陽越來越升、陰越來越降的問題,才形成了我們現在地球的這個樣子。(八卦圖的方位與現代地圖不同,八卦圖是上南下北,左東又西。) 坎?之二陰,中含一陽,這一陽,雖然弱小,卻是居北位下的坎上升演化的原始動力,隨著這一陽推著坎的上升,陽越來越長,陰越來越消,當陽長到不能再長的時候,就形成了陽極的態勢,陽極生陰,就形成了離? 。離?之二陽,中含一陰,這一陰,雖然弱小,卻是居南位上的離下降演化的原始動力,隨著這一陰拉著離的下降,陰越來越長,陽越來越消,當陰長到不能再長的時候,就形成了陰極的態勢,陰極生陽,又變成了坎?。所以,坎、離立極之後,地球上的陰陽運動,就成了坎離之間相互轉化,如環無端的一個圓運動。前面講了坎代表月亮,離代表太陽,坎、離之間的相互轉化如果以一日來衡量,不正就是每天的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嗎?如果以一年來衡量,不正就是每年的冬春夏秋,夏秋冬春嗎? 對自然科學前沿問題感興趣的同志都知道,現代科學對於宇宙起源問題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演化到現在大概是15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最初的宇宙是由密度很大的東西爆炸而成,爆炸後,宇宙不斷地膨脹,當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再膨脹了,便產生的太陽系,進而產生了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自然科學的這套理論與我們剛才說的「乾坤交媾化生六子」是完全吻合的。先天八卦圖實際上也就是混沌初開時的宇宙運動,乾居上,坤居下,乾坤不斷背離,宇宙越漲越大。直到乾坤背離到一定程度時,化育了坎離,於是才有了後天世界,也就是銀河系、太陽系和地球。為什麼說中醫是科學的,是偉大的呢?原因就在於中醫研究的領域和宇宙形成的領域「名異而象同」,連宇宙大規律都能準確地把握,何況人身一小宇宙呢?只不過是現在的中醫生們沒有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罷了。 《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論》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天地運行的規則,萬物運動變化的起源,生、長、化、收、藏的動力,都來自於陰陽。人的生、長、孕、病、死,也悉數原於陰陽。因此,中醫治病,務求其本,本於陰陽。人們通常講,中醫辨證,辨的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就是「八綱」,實際上最終落腳點還是在陰陽。一句話,辨證,就是要根據病人的精神狀態、舌象、脈象、飲食、二便、起居等等顯現出來的「象」,辨出病人究竟是陰不足還是陽不足。實際上,所有的中藥及配伍方劑,最終都會歸結為陰葯和陽葯兩類,對於陽不足的病人,施以陽葯,對於陰不足的病人,施以陰葯,即使方葯不完全對症,也有益無害;相反,對於陽不足的病人,施以陰葯,對於陰不足的病人,施以陽葯,那就戕賊人命了。 有了坎?離?立極的理論模型,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一年四季、一日晝夜的陰陽運動規律。我從網上找了一個四季陰陽運行圖,遺憾的是,這張圖上沒有標註卦符,只能湊合著用。 這張圖的虛線部分為地面,虛線以上為地面之上,虛線以下為地面之下。圖的中心,為觀察點。北方為坎?位,南方為離?位。右下左上,為陽的運動軌跡。夏至之日,太陽直射到地面光熱能為一年中最大,卦象為離?,此時陽極生陰,就是所謂的「夏至一陰生」,這個一陰,就是離?之二陽中包的一陰。夏至之後,陽退陰進,陽殺陰長,故天氣漸涼,但仍然為陽多陰少,直至秋分,陰陽相平。秋分之後,陽日退而陰日進,陽日殺而陰日長,故天氣轉寒,直至冬至,太陽直射地面的光熱能一年中最少,卦象為坎?,此時陰極生陽,就是所謂的「冬至一陽生」,這個陽,就是坎?之二陰中包的一陽。冬至之後,陰退陽進,陽升陰消,故天氣漸溫,但仍然為陰多陽少,直至春分,陰陽相平。春分之後,陰日退而陽日進,陰日消而陽日旺,故天氣轉熱,直至夏至,又成離?象。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四季運行就在坎?離?立極中實現陰陽轉化的,整個這個過程,呈現一個如環無端的圓運動。 這裡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夏至時地球從太陽中受到的光熱,隨著由離?至坎?的運動,逐日消減,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陽消減到何處呢?答案是陽藏到地球當中去了。正是這個藏到地球當中的陽,構成了坎?中一陽,成為來年開春萬物生化的基礎。所以說,我們的地球,實在了不起。《周易卦辭》講坤的時候說,「地道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地球的偉大就在於她能夠承載居於其上的萬事萬物,為萬事萬物提供了生、長、化、收、藏的平台。《素問之五行運大論》中說的「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地球最大的功能就在於她能吸收轉化太陽的能量。現代經常有科學家思考如何能夠把核爆炸產生的能量積蓄下來為人類服務,我想,如果能夠在實驗室當中模擬出地球的藏陽功能,或許這項科研就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地球能夠藏陽,實現「火土合德」,土才能起到五行運動變化的樞紐功能。 上面講的這些陰陽運動變化、宇宙演變進化的過程,在清代偉大、多產卻短命的醫學奇才黃元御[ 黃元御,字坤載,號研農、玉楸子。清代名醫,陛御乾隆。年三十,遭庸工誤治,左眼失明,始學醫,妙悟岐黃,年五十四而終。著有《四聖心源》、《傷寒懸解》、《素問懸解》、《周易懸象》等十三部著作,目前仍有十一部著作存世。《易》雲,「察見淵魚者不祥」,此意歟?]的《四聖心源之天人解》中有完美的表述,他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先天八卦階段,筆者注)。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將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土能藏陽,故能為樞,筆者注)。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半歲之前,降於半歲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陽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轉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說文言文好,不是沒有道理的,黃元御老爺子一段話就涵蓋了宇宙陰陽的全部內涵,相比古人,今人汗顏。 上面分析的是陰陽運動的一般規律,但是由於年份的差異,現在還有人類肆意性的對地球的破壞,地球上的陰陽的圓運動有時候會出現「卡殼」,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是由於地球上陰陽運動的乖張引起的。陰陽乖張,從陽的方面來說,有兩個大的問題,一是當升不升,二是當降不降,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當降不降。如果陽降不下去,坎中真陽不足,其結果就是來年開春生髮不暢,種下去的種子得不到潛陽的溫煦,便不能正常的發芽、開花和結果。反之,如果冬天嚴寒,陽氣秘藏,來年開春,才會欣欣向榮,因此,民間才有「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和「瑞雪兆豐年」的諺語。 【未完待續】《正統中醫慢慢講》系列文章在天涯雜談連載刊發了兩篇後,遭到了一些反中醫人士的批評。對於這樣的結果,我是始有所料的。醫學的生命在於臨床療效,一個臨床效果不佳的醫學手段要想通過說教的方式使別人接受,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科學與科學的使用本身是兩個層次的概念,就好比咱們不能因為自己不會製造原子彈,就否定相對論的科學性!造成當下中醫的臨床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當歸根到底還是在於業醫者未掌握醫道,而不在於醫道本身。 在天涯刊載前,本人已形成十五萬字的書稿,目前還在繼續撰寫!這些書稿形成於2012年底至2013年8月,原在小範圍的非中醫執業圈子中傳閱,當時也是採取的連載形式。後經友人鼓勵,才決定在公共平台發表!為保留文章本來面目,下面的文字未做修改! 第二篇文章刊載之後,有同志打電話來,提出最好能把「火土合德」的道理講得更透徹一點。接到電話後,心中惴惴,因為「火土合德」實在是中醫觀察世界的一個大眼目,中醫發展到元、明之際時,曾出現了一個「補土學派」,代表人物是李東垣(音原),主要思想是認為人之患病,十之八九源於脾土之虛,治病療人,也應從補土入手。因此,這位同志實在看到了中醫的一個關鍵問題。 因為現在還沒有涉及到人體,仍然在談中醫的宇宙世界觀,所以講「火土合德」還是從宇宙大世界著眼。前些時,央視推出一部非常好的記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裡面有一節專門講食物的轉化,比如大豆通過打磨,成為豆漿,再加上滷水,可以轉化豆腐,這樣就使得並不盛產動物蛋白的中原地區的人們可以得到充分的可被人體吸收的植物蛋白。而如果沒有這樣的轉化,我們中國人是無法直接從大豆中獲取植物蛋白的。因此,轉化的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火土合德」,實際上就是地球上一種最大的轉化過程。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萬事萬物的能量都來源於太陽,但是,太陽的能量必須通過轉化,才能被吸收利用,沒有哪個人在飢餓時是通過曬太陽來充饑的,必須進食才能解決「肚子問題」,而人類的全部食物都直接和間接地來源於大地。因此,地球是將太陽能轉化為能夠被生命體吸收利用的能量形式的唯一平台。古人講「天父地母」,「天制氣,地制形」,實際上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這實際上也就是被恩格斯稱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的「能量守恆定律」。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鴻篇巨著《全球通史》一書中指出中國是制陶工藝的發源地。(在這本書中,他認為中國的很多東西比如車轂、玉米、水車等等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他還是肯定了制陶的原產地在中國)為什麼中國古人在3000多年前就能夠發明制陶工藝呢?我想還是與古人對「火土合德」有著深刻的理解有關係。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炙烤和把食物裝在陶罐中,再把陶罐放在火上烤,烹飪出來的食物,無論是從味道、還是從可被人體吸收性的角度來講,都有很大的區別。用陶製品來烹飪,實際上就是模擬了「火土合德」的自然規律。 物產富饒的荊楚大地有一道名菜,叫做「叫花雞」,味道很好,相信很多同志都吃過。「叫花雞」的做法也很特別,把剛殺好的雞開膛破肚,內中放入姜、蒜、蔥等輔料,外包裹一層荷葉,用細繩捆紮,然後以濕泥包裹,置入爐火之中溫烤,待泥干後,取出即可。以這種方法做出來的「叫花雞」肉嫩骨松,嫩到連沒有牙齒的人都嚼得動。在同等條件下,用高壓鍋是做不出這麼嫩的雞肉的。這是生活中「火土合德」的一個例子。 因此,「火土合德」實際上就地球將太陽的能量(火)吸附到自己(土)當中,形成「火在土下,火在土中」的結構。地球把夏天太陽直射到大地上的光熱,通過秋天的沉降,吸附到自己當中,到來年的春天,再將能量釋放。這個過程,陽先藏後放,如同拉弓放箭,厚積薄發。由於陽氣是通過秋天的沉降進入地球的,所以,秋不沉降,則冬不秘藏,而冬不秘藏,則春生不暢。一句話,土下之火如果旺,則生機勃勃;土下之火如果衰,則生意不暢;土下之火如果滅,則萬物涅槃。以後我們分析人體以及方葯,將始終會圍繞著這個結構進行。好,「火土合德」的道理就寫到這裡。下面我們談談中醫的運氣學說。 中醫的核心世界觀是天人合一,前面兩節著重談了宇宙大氣陰陽升降的樞機及其運動規律,討論的側重點以年為單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交替運行,如環無端。但由於宇宙中不僅存在太陽系,而且還有其他星系,太陽系中不僅存在地球,而且還有其他星球,因此,在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同時,還會受到其他星系和星體的影響,呈現出年與年之間的不同特徵,有的年份濕土主運,而有的年份又是燥金用事,有的年份風木猖獗,有的年份君火燔播。因此,在不同的年份中,人們就會出現一些有規律的疾病癥候,而一些人在某些年份中,又會出現疾病加重或者緩解的情況。中醫把宇宙星系施與地球而造成年運差異的規律叫做「運氣」。由於「運氣」理論幾乎涉及到了宇宙中的一切星體,所以,「運氣」從一出現就成為中醫最上層的領域。掌握了運氣理論,就如同金庸武俠小說里的人物掌握了上乘武功一樣,變得「玄之又玄」,而成為「眾妙之門」。 東晉有個叫皇甫謐的人,寫過一本書叫《甲乙經》,在這本書的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的一則神奇事迹。「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仲景)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仲景)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由於張仲景的事迹《漢書》沒有記載,這段故事是不是真實的目前很難判斷,但是從張仲景能撰寫《傷寒卒病論》來看,他應該有這個本領。這個故事,張仲景之所以能推斷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依據的應該就是運氣理論。等寫完運氣理論後,我們再來分析這個故事。 運氣理論的記載出自於《素問》之《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七卷書中。原文涉及古天文學和古星相學,文辭隱晦、義理玄奧、艱澀難明。我目前也僅僅掌握了運氣理論的推演過程及不同的運氣狀態中的氣候特徵,至於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干支紀年,運氣理論即源於干支紀年。天有十干:甲、乙、丙、丁、戊(音屋)、己、庚、辛、壬、癸(音癸)。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奇數);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偶數)。天之十干,化為地之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如此,就可以確定每一年的中運,如甲己年,中運為土運;乙庚年,中運為金運;丙辛年,中運為水運;丁壬年,中運為木運;戊癸年,中運為火運。陽干年,為太過,陰乾年,為不及。因此,運氣理論的第一條定律是:逢甲之年,土運太過;逢乙之年,金運不及;逢丙之年,水運太過;逢丁之年,木運不及;逢戊之年,火運太過;逢己之年,土運不及;逢庚之年,金運太過,逢辛之年,水運不及;逢壬之年,木運太過;逢癸之年,火運不及。比如,2012壬辰年,為逢壬之年,所以去年的中運為木運太過;2013癸巳年,為逢癸之年,所以今年的中運為火運不足。由於五行化為五音,土音為宮、金音為商、水音為羽、木音為角,火運為徵,古人將過與不及用「太、少」二字來表示,如土運太過,即為太宮,土運不及,即為少宮;金運太過,即為太商,金運不及,即為少商;水運太過,即為太羽,水運不及,即為少羽;木運太過,即為太角,木運不及,即為少角;火運太過,即為太徵,火運不及,即為少徵。比如,2012壬辰年,木運太過,即可以說成太角;2013癸巳年,火運不足,即可以說成少徵。這是運氣學說的第一定律,就如同所有的科學的定律一樣,具有簡單性和普適性。每遇到一個不同的年份,都可以直接推算出這一年的中運。如1980年是庚申年,天干為庚,我們就可以知道1980年的中運為太商,也就是金運太過。《內經》的作者,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發現並記錄了很多很多的宇宙定律,只可惜,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中間出現了多次人為的斷層,使得這些定律漸漸被《四書五經》之類專門研究人文社會理論的經典所淹沒。至於這些定律的發現和證明過程,已經幾乎無從考證,實在是令人惋惜的一件憾事。 地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奇數);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偶數)。地之十二支,化為天之六氣:子午之年,少陰君火主之;丑未之年,太陰濕土主之;寅申之年,少陽相火主之;卯酉之年,陽明燥金主之;辰戌之年太陽寒水主之;巳亥之年,厥陰風木主之。注意,這裡的「主之」,說的是「司天」。所謂司天,其實就是指的上半年大氣環境中的整體特徵,其對應概念為「在泉」,指下半年大氣環境中的整體特徵。學習中醫,其中一個很大的困難在於中醫裡面有很多晦澀的名稱,比較難以理解。大家只要記住司天和在泉為兩個對宮概念,司天為上,主上半年,在泉為下,主下半年,司天確定了,在泉也就確定了就可以了。 因此,運氣理論中的第二條定律是:逢子午之年,便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逢丑未之年,便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逢寅申之年,便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逢辰戌之年,便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逢巳亥之年,便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在第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道德經》里的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揭示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三步走」規律,就是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過程都不離三,一過三,事物就發生變化了。中國有成語叫「事不過三」,民間有諺語叫「看他苦耕讀,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朋,看他樓塌了」,大體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在中醫的世界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理被歸結為「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這六個概念,其中,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當陰發展到了太陰的時候,就開始向陽轉化,所謂「陰極生陽」;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當陽發展到太陽的時候,就開始向陰轉化,所謂「陽極生陰」,如此循環,生生不息。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的對應關係也正好是「一對一」、「二對二」、「三對三」,也就是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反之亦然。 有了這兩大定律,再結合五行生剋的原理,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任何一年氣候的整體特徵。例如,1954年甲午年,逢甲之年,中運土運太過,逢午之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火居土上,金居土下。再例如今年2013癸巳年,逢癸之年,中運火運不及,逢巳之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風在火上,二火加臨。這種以年紀定氣運的規律完整地記錄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即岐伯講的一句話:「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意思就是說,只要把年紀一定,則這一年的全部特徵都能被推斷出來,人們只要順應這一年的氣候規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濕者燥之,燥者潤之,則陰陽可調,長生可葆。所以說,《內經》的作者,要是活在今天,真的諾貝爾的所有獎項都該給他。牛頓發現了「三大定律」,就成為經典物理力學之父,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就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咱們的祖先發現並記錄了天道運行的總規律,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又該獲得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我在很早的時候,是很排斥中醫的,可能是受魯迅先生「人血饅頭」的影響,總覺得中醫是一個純經驗的甚至帶有欺騙色彩的東西。科學界有句話叫「經驗是科學的天敵」。就是說一門學科,如果完全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那麼它一定不能具有普適性。近代瑞典有個兒童心理學家叫做讓.皮亞傑的寫過一本名為《發生認識論導論》的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科學的系統必須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感知經驗,一是邏輯數理構造,比如重力加速度,就是既可以被經驗所感知,又可以被邏輯數理構造的方程計算。而在科學的世界中,最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發現數理邏輯構造。而當科學發展到愛因斯坦誕生時,就出現了僅有數理邏輯構造,卻很難有經驗感知的階段,相信愛因斯坦本人在提出廣義相對論時也沒有見過彎曲的光。所以,當我深入閱讀《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以及後世智慮精微的人為這本書所寫的注後,我堅信中醫早期經典的作者們一定掌握一種獨特的區別與現代數學模型的數理邏輯構造體系,使得中醫學既有簡單性又具有統一性而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再回過來看今年2013癸巳年,中運少徵火不及,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由於木能生火,司天之木可補中運之火,風火加臨,所以今年上半年將出現風熱大作的氣候特徵;而下半年,相火在泉,二火加臨,所以今年下半年將出現一種熱浪滔天的氣候特徵。這幾天大家都在說天氣有點熱,春天還沒有到,我們這個城市的最低溫度就已經上升到7度了,所謂「冬行春令」,而且這些時迎面吹來的風都給人和煦如春的感覺,這種現象,與今年的運氣有沒有關係,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新春將至,萬象更新,陰陽跌宕,動靜乃成。衷心祝願各位同志新年快樂,合家幸福! (本文原作於2013年除夕前) 未完待續!光陰似箭,日月荏苒,春節長假,倏忽而逝,易經說「天行健」,真的一點不假。春節期間,喝了很多的酒,有一次興緻盎然,竟致酩酊。輾轉反側之間,思索方葯,居然配得一副,急火速煎,微冷頓服,一覺醒來,神輕氣爽。經方之用,存乎一心,經方之妙,嘆為觀止。 酒之為性,假熱真寒,初飲之,如烈火燒心,口渴不已,如有遷延,則轉為寒,膚冷骨疼,周身惡寒。所以,長時間喝酒的人,除極個別像《嘉靖王朝》電視劇里描寫的海瑞母親那樣的純陽之體,往往都是一身寒濕。所以,酒之為病,必然是「初為熱證後為寒」。 「喝酒醉,最為丑」,是說酒能引起如同「精神障礙」一樣的失態,這個證和《傷寒論》中的陽明證非常類似。《傷寒論》記載,「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譫(音占)語(就是喋喋不休,亂說一氣的意思),若劇者,狂而不識人」。因此我想解酒也就應該從治療陽明入手。迷糊之中,處以葛根芩連湯,葛根20克、黃芩6克,黃連3克,生甘草6克。由於酒性為熱,耗傷胃津,葛根「味甘性平,主消渴,身大熱」,能大補胃中陰津;黃芩、黃連「味苦性寒」,能折酒性之熱,甘草補脾溫中,調和諸葯。這個方子,是我親身體驗的,雖有黃連、黃芩之苦,但有生甘草予以調和,在酒醉的時候喝,不但不覺得苦,反而有種回甘幽香、暑去秋來的快感。 由於黃連其性極寒,能敗胃陽,所以用葛根芩連湯來解酒,必須是喝到差不多要去打針的地步。即使要用,黃連也要盡量少放,如果已經吐了酒,最好就不要再喝這個湯了。如果只是喝得微微有點不舒服,僅僅是「頗欲吐,不得卧」的狀態,那就口含兩三片西洋參,也就好了。謹以葛根芩連湯的解酒功效與好「把酒臨風、對酒望月、借酒消愁」者共勉。當然,最好是不要喝酒,衷心擁護「禁酒令」。下面,我們接著談中醫的運氣理論。 上次說到天之十干化為地之五行,地之十二支化為天之六氣,「先立其年,後定其氣」,年份一旦確定,那這一年的中運和司天、在泉的客氣就可以確定。這是從一年的整體狀況來把握的。那麼具體到某一個季節,又將會有什麼樣的氣候特徵,就涉及到主運、客運、主氣、客氣的第次推演問題。由於「運化五,氣化六」,每年主運客運的推演更替,都由五步區間組成,而每年主氣客氣的推演都是由六步區間組成。 在談運氣推演之前,必須先說明一下中國的曆法。我和很多同志都交流過一個問題,二十四節氣的定法究竟是陰曆還是陽曆?很多同志都認為是陰曆,理由是中國古代實行的陰曆或者說是農曆,陽曆是民國之後才從西方引進的。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二十四節氣的定法依據的是陽曆。陽曆,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素問之六節臟象論》上說「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講的就是陽曆。 陽曆是指以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來確定一年時長的曆法。古人用圭表來計算陽曆時間。《周禮》上講「大司空之職,立土圭,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則影短多暑,日北則影長多寒,日東則影夕多風,日西則影朝多陰。周公營洛,置五表,潁川陽城(就是現在的河南登封)置中表,中表東西南北各千里置四表」,就是我國古人計算陽曆年的最早記載。具體方法實際上很簡單,在空曠平整的地上立一根又粗又長的杆子(這根杆子叫表),每天太陽出來之後,照在這根杆子上,就會形成影子,隨著太陽東升西落,影子的指針在地面形成一個圓形(這個圓形叫晷,音軌),在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裡,杆子投射到地面的影子長度和指向是不同的,而每天的最短影都指向同一方向,長期觀察並記載之後,古人就把這個最短影所指向的方向定為北,與其相對的方向則為南。南北方位定下之後,古人又沿著正南正北方位平鋪了兩把又大又長的尺子(這就是圭)。表與圭相互垂直。又經過長期觀察並記載之後,發現在一年當中的某一天,表投在圭上的影子最長,而在一年當中的另一天,表投在圭上的影子最短。於是古人就把影子最長的這一天定為冬至,把影子最短的這一天定為夏至。又經過更長時間的觀察,古人又發現不同年份之間影子最長時在晷盤上所指的刻度有微小的偏差,而太陽每東升西落1641次(大約四年),表影最長時所指的刻度與上一次完全重合。於是取平均值,就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古人以刻漏計算時間,「漏下百刻,一日度畢」,因此,一年的時間用刻漏來表示就是三百六十五天零二十五刻(三萬六千五百二十五刻)。根據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為十五日零二十一刻八分七,取整數,故得出「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的結論。所以,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曆來推算的,那種認為冬至、夏至、春分、小滿等節氣是陰曆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中醫認為的天人合一,也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角度進行觀察思考的,在《黃帝內經》當中,除女子經產帶下外,我沒有發現陰曆的變化(即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對人體生命影響的記載。 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電視台,在報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經常會報到:「今天是中國農曆的某某節氣」。那麼,中國的農曆究竟是個什麼歷呢?首先要明確,農曆不是陰曆。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確定一月時長(即從本次月圓至下次月圓的時間)的曆法。因此,在自然陰曆中,只能確定一月有多少天,即從本次月圓至下次月圓時太陽東升西落(即地球自傳)的次數。通過觀察,古人得出的結論是陰曆每月太陽東升西落的次數為二十九次半,計天數為二十九天零五十刻。如果按照十二月為一年來算,陰曆的一年將比陽曆的一年少十一天零二十五刻。古人又發現每隔十九年(即地球繞太陽十九次),太陽、月亮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又回到了十九年前的狀態(這是個偉大的天文發現)。在十九年當中,陰曆將比陽曆少二百一十三天零七十五刻。為了順應太陽、月亮、地球的相對位置十九年一回還的客觀規律,古人就把陰曆比陽曆少的這二百一十三天零七十五刻分配到不同的陰曆年中,形成了七個閏月年。所以,陰曆曆法中每十九年就有七個閏月,而每隔十九年,陰曆與陽曆重合的最近。(如果某人出生在能夠被十九整除的年份中,比如2014甲午年,那麼他的陰曆生日和陽曆生日每隔十九年就有可能重合一次,除此以外,就不能重合,如果當年沒有閏月,往往相差一天,如果當年有閏月,就差很多)這就是中國的農曆。因此,農曆是典型的陰曆和陽曆的結合體,也是典型的自然歷與人定歷的結合體。說二十四節氣是農曆,是可以的,說二十四節氣是陽曆更準確,如果說二十四節氣是陰曆,則是絕對錯誤的。下面繼續談運氣理論。 主運是每一年都固定不變的氣候規律,所謂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年年如此,歲歲不變。運系五行,定有五步,每部區間七十三天零五刻,初之運,自大寒起至春分後十二日,為木運;二之運,自春分後十三日至芒種後九日,為火運;芒種後十日至處暑後六日,為土運;處暑後七日至立冬後三日,為金運;立冬後四日至小寒後十四日,為水運。 客運是每一年都變動不羈的氣候規律,如在春溫中可能出現冬寒或者夏熱,在夏熱當中可能出現春溫或者秋涼甚至冬寒(如六月飛雪)等。主運與客運的關係,就如同哲學上講的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一樣,主運是相對靜止的,客運是絕對運動的,如果只有主運沒有客運,大自然就風調雨順,當春則溫,當夏則熱,當秋則涼,當冬則寒,人民也就不會生病,如果只有客運沒有主運,自然界的變化就雜亂無章,人民就永遠無法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始終處於疾病狀態。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前一篇中,我們談到了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化者,化生中運也」,陽干之年為太過,陰乾之年為不及,因而有運氣理論第一定律:逢甲之年,土運太過;逢乙之年,金運不及;逢丙之年,水運太過;逢丁之年,木運不及;逢戊之年,火運太過;逢己之年,土運不及;逢庚之年,金運太過,逢辛之年,水運不及;逢壬之年,木運太過;逢癸之年,火運不及。那麼客運是如何推演的呢?這就涉及運氣理論的第三定律:客運的初運即當年的中運。例如今年為癸巳年,逢癸之年,火運不及,今年的中運是火不及,用五音建運來表示,即為少徵,因此,今年客運的初之運即為少徵。 明朝有個叫張介賓(號景岳)的人寫過一本《類經圖翼》,專門研究內經的運行理論及針灸學說,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叫做「太者屬陽,少者屬陰,陰生陽,陽生陰,一動一靜,乃成易道」。我把這句話歸結為運氣理論的第四定律:五運推演,太少相生,五行第次。就是說,如果前一運為「少」,後一運必為「太」,反之亦然;而五行第次運行按照相生關係第次進行。比如今天客運的初之運為少徵(客運初之運由本年的中運決定),那麼二之運即為太宮,三之運即為少商,四之運即為太羽,五之運即為少角。(有興趣研究運氣理論的同志一定要記住五音建運,木音角,火音徵,土音宮,金音商,水音羽)。 前面講過主運的推演每年不變,初運木(角),二運火(徵),三運土(宮),四運金(商)、五運水(羽)。但由於客運的影響,每年主運初運木,就有太過與不及之分。如何確定每年的初運木究竟為太角還是少角呢?這就是運氣理論的第五定律:以當年中運太少所屬向前推至「角」位,即得出當年主運的初運。例如今年癸巳年,中運為少徵,「少為太所生,徵為角所生」,故生少徵者太角,一步即推至「角」位,因此,今年主運的初之運是太角。再例如明年2014年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亦為甲午年,中運為太宮,「太為少所生,宮為徵所生」,生太宮者少徵,生少徵者太角,兩步推至「角」位,因此明年2014甲午年主運的初之運亦為太角。主運的初之運確定之後,二、三、四、五運的推演方法根據運氣理論的第四定律「五運推演,太少相生,五行第次」的方式第次進行。 掌握了以上說的幾個運氣定律後,我們就可以對任何一個年份的「運」進行推演。比如去年2012壬辰年,中運為木運太過(第一定律),五音建運記為太角,中運即在「角」位,無需推演,即可確定壬辰年主運初之運為太角,根據第四定律,可以推算該年的二之運為少徵,三之運為太宮,四之運位少商,五之運為太羽。根據第三定律,「客運的初運即為當年的中運」,因此,壬辰年的初運亦為太角,二、三、四、五運與主運亦同。再比如今年2013癸巳年,中運為火運不及,五音建運記為少徵,根據第五定律,「以當年中運太少所屬向前推至「角」位,即得出當年主運的初運」,因此,今年癸巳年主運初之運為太角,二之運為少徵,三之運為太宮,四之運為少商,五之運為太羽。客運初之運為少徵,二之運為太宮,三之運為少商,四之運為太羽,五之運為少角。我將今年癸巳年的五運推演列了個表: 2013癸巳年(中運少徵火不及) 時 間 大寒起至春分後十二日 春分後十三日至芒種後九日 芒種後十日至處暑後六日 處暑後七日之立冬後 三日 立冬後四日至小寒後十四日 主 運 太角 (木) 少 徵 (火) 太 宮 (土) 少 商 (金) 太 羽 (水) 客 運 少 徵 (火) 太 宮 (土) 少 商 (金) 太 羽 (水) 少 角 (木) 寫到這裡,運氣學說中的五運推演基本規律就全部完成。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規律對任何一個年份的五運進行遊戲式的推演。但是,真正要具體分析一年的氣候特徵,僅有五運的推演還不夠,還必須知道六氣的運行規律,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談。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情感日誌】 晚上一個人的時候,慢慢看,慢慢悟吧!
※什麼脾氣什麼命;別讓脾氣毀了你的一生,每天看幾遍,慢慢會改變
※【一句佛號】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
※長長的路,要慢慢地走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 少陰篇講記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