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裝文化審美意象差異
一、中西服裝的文化審美差異(一)中國大陸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所謂「大陸文化」即是農耕文明,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教會人們懂得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和諧共處才能繁衍生息。所以,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樸素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認為人和衣服,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和諧的。因此,服裝的寬衣造型,營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超凡脫俗的境界。它體現了中國大陸文化的和諧、中和之美。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化,土地的開發相對艱苦、緩慢。所以人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對立的,只有征服了大海,戰勝自然,才能使人們有生存能力,因此使西方非常鍾情於一種衝突美。所以西方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界限分的很清楚,因此,在對待服裝上呈現出一種理性科學的態度。在以人體為中心進行服裝藝術的創造中,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人性解放、顛覆中世紀文化對人性的禁錮,在服裝上的表現為:使用緊身胸衣和裙撐來突顯女性體態。這種文化審美差異差異給服裝帶來另一種美。(二)中國的隱喻文化與西方的明喻文化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追求一種意境美。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猶抱琵琶半遮面」,表達出正是一種含蓄的美、內斂的美。孔子說:不學詩,無以為言。就是說不懂《詩經》的比興原則,就不能說話,因為言不能達意。中國人對語言有深刻的認識,就只能用比喻、暗示去傳達一種模糊、隱晦的意義,理解就要靠接收者。國畫中的留白,服裝上的吳帶當風、裙據飄然,這些慣用的藝術表達方式都是凝練重意、內韻深遠,透露出中國人的處世之道與審美性情。西方文化則是一種明喻文化,認為語言之外無世界,所以說話要言盡其意。以藝術的手段對事物進行層層分析,使關注的對象直白的表達其真實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使西方形成了自由、張揚、包容、直白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也形成了西方人在藝術表達中喜歡突顯自身,強調個體。繪畫上採用寫實手法,注重表現對象的光影、材質的體現;服裝上運用立體剪裁的技術突顯人體線條,甚至誇張第二性徵,以達到突出個體的目的。二、中西服裝的審美意象差異(一)造型審美意象差異「和諧、對稱、統一」,是中國服裝在造型上的主要特點,中國服裝造型歷來大致分為「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制」,即女裝的「襦」和「裙」;男裝的「深衣」和「袍衣」。歷史上「上衣和裙子」,「深衣袍服」,衣領一般用在開領大襟和雙排扣,腰帶,正式的衣服往往配有蔽膝。這樣的服裝整體自然下垂形成縱向的垂皺,有拉長身形的作用,給人以洒脫、飄逸之感,這種傳統的寬衣樣式不僅不僅顯示了人們樸直和嚴謹守禮的人格,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更體現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詮釋。西方服裝的造型發展軌跡不同於中國傳承式的形制發展,而是散點式的發展形式。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是披裹式的沒有成型的服裝;中世紀早期,服裝已見雛形,以半成型的服裝為主;公元四世紀,四肢分開的窄衣開始蓬勃發展;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服裝越來越青睞於貼身、合體的服裝造型,使得服裝向三維立體發展。西方服裝的的立體裁剪方式,強調誇張身體的曲線,與西文化重視衝突、直白的審美保持一致。由此,中西方服裝造型格局形成了鮮明的發展態勢。(二)色彩審美意象差異中國服裝用色十分豐富和講究,自周代推行的禮制中就對服色做了明確和嚴格的規定,把服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是身份地位高、出席正式場合的人著裝的顏色。綠、紫、橙等混合而成的顏色為間色,是身份地位較低的人穿著的顏色,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秦漢時期黑色是最為尊崇的顏色,到了唐朝黃色便成了皇家的專用顏色,臣民不得使用這種顏色。從中國古代就選擇服裝的顏色,規定不同階級使用不同類別的顏色,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使用顏色。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表明中國古代服裝色彩的階級性和政治性。而在西方,色彩完全是為了取悅人們,各種顏色均被廣泛運用於服飾之中。自古羅馬時期西方服裝就偏好白色和紫色,它們分別寓意純潔和高貴。中世紀,由於宗教勢力的強大,服裝色彩上也選擇了豪華和宗教氣氛相符合的顏色,如黃金,棕色,黃色,白色等;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對人性的解放和重視,顏色鮮艷的色彩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西方服飾顏色沒有明顯的階級性,大都與個人喜好相關。(三)材質審美意象差異柔軟光滑的絲綢讓人感覺溫柔體貼;面料挺括令人感到莊嚴穩重;透明的織物使人感到美麗優雅,朦朧神秘;厚重織物因其有體積感,使人倍感溫暖和安全;光澤面料華貴,有朴朔迷離之感;純棉質樸大方;裘皮雍容華貴;皮革自然野性。在材質方面的區別,東方運用比較單一,而西方在材質體現出多樣化。中國傳統服裝面料主要是絲綢、棉、麻。從服飾文化中,對人類來說,絲綢是做出很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將絲綢文化帶到世界各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審美觀的中國絲綢之凝聚,使中國的服裝面料應該是少數最具魅力的。其面料是一種薄而雅緻,色彩清新雅緻,圖案細膩精美,呈現出一種東方大美。與中國的棉、麻、絲面料相比,西方的服裝面料可謂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古代的西方服裝面料主要是亞麻,後來又陸續出現了許多其他的織物,如東方絲綢、錦、絨、高級羊毛、羊毛、毛皮、皮革等。再加之尼龍和滌綸纖維的研製成功,更是使得服裝材料審美意象呈現出了多樣性。三、中西服裝文化的交融對服裝設計的影響中西服飾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在不斷發展與整合。古絲綢之路,將東西方文化不斷融合在一起,使東西方服飾更加豐富;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服裝設計如如「中山裝」「旗袍」成為經典。二十世紀末,國際時尚界掀起了一股「東方熱」,東方服裝風格優雅而安靜,脫俗和神秘,開始受到西方時尚設計師的青睞。設計大師Christian迪奧時尚設計的靈活性,巧妙運用中國傳統特色的盤紐、中國領服裝形態和對襟細節,結合西方的裁剪方式,使東西方服裝融入新時代,以全新的面貌站在國際時裝設計舞台上,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結語:中西服飾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徵,他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當今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打造中國特色的服裝服飾,應該立足世界、時代的前提下,借鑒西方服裝的特點,充分發揮本民族文化精髓,即「世界精神,中國本質」。讓我們看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時尚潮流,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既有文化內涵又透著時代氣息的大美。中西服裝文化審美意象差異是山西飛達服裝公司服裝知識欄目下的文章,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請推薦給我們。
推薦閱讀:
※中國為什麼沒有像《宮本武藏:劍與禪》這樣的巨作?
※感恩節有什麼習俗?
※為什麼道士被稱為牛鼻子?
※作為一名醫生,你與病人之間發生過哪些感人的事?
※美國文化獨特性、政治與中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