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傳奇】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八代皇帝

宋徽宗趙佶宋徽宗趙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在政治上趙佶昏庸無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今浙江省紹興縣永佑陵。徽宗一生

宋徽宗: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宋徽宗趙佶像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在政治上趙佶昏庸無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今浙江省紹興縣永佑陵。 趙佶生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為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趙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無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繼位,趙佶時年十九歲。 趙佶繼位在當時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認為其輕佻不可以治國,但向太后力薦之,並以神宗語駁斥反對派:「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續資治通鑒?宋紀八十六》)趙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號為「建中靖國」。這是趙佶統治政權的開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趙佶即位後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免,時稱六賊。趙佶還以「紹述」的旗號,定司馬光、文彥博等臼餘人為」元祜奸黨」,定章悼等人為「元符黨人」,刻石朝堂,以示貶斥。 趙佶生活窮奢極侈,和六賊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他派朱勛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築「豐亨豫大」(即豐盛、亨通、安樂、闊氣的意思)的園林,名為「艮岳」,將北宋政府歷年積蓄的財富很快揮霍一空。「花石綱」又害得許多百姓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趙佶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藥師引導下,直取汴京。趙佶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趙佶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趙佶與子趙桓為庶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據說,趙佶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趙佶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趙佶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趙佶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晦恨、哀怨,凄涼的詩句,如: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於「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並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導致了亡國和自己成為階下囚的結局。公元1127年7月,趙佶要派臣子曹勛從金偷偷逃到南宋,並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趙佶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趙佶哭著叮嚀曹勛,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勛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 趙佶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徽宗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係。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趙佶短暫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趙佶在位期間,極盡享樂的生活,整年在壽山艮岳、九成諸宮中寫字、做詩、畫畫、聽歌、看舞,對治國理財用人之道既無能為力,且漠不關心,將政治大權錯托佞臣。靖康之難,國祚中斷,趙佶生活的浮華侈靡亦毀於一旦。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恥辱,國家橫遭掠奪,百姓慘遭蹂躪,趙佶本人亦倍受離亂之苦。尤其與早年的奢侈享樂生活相比,晚年的凄慘境遇令人難以想像。這便是神宗眼裡「仁孝」且具「福壽」的端王佶的最後結局。但是,一敗塗地的政績並不能掩去他在藝壇上的光輝,從文化史、藝術史上來看,趙佶有其光輝的一頁,在藝術上的造詣以及為推進中國美術發展所作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趙佶個人小檔案

  姓名:趙佶   出生:元豐五年(1082)   屬相:狗   卒年:紹興五年(1135)   享年:54   謚號:聖文仁德顯孝皇帝   廟號:徽宗  陵寢:祐陵   父親:趙煦   母親:陳皇后   初婚:18歲   配偶:王皇后、鄭皇后   子女:31子34女   繼位人:趙桓   最得意:收復燕京 最失意:被金人俘虜  最不幸:客死他鄉  最痛心:館藏書畫為金人所奪 最擅長:繪畫、書法青樓天子宋徽宗的紈絝生活

徽宗趙佶像

徽宗趙佶是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1100)即帝位,54歲去世,在位26年,歷來被視為荒淫腐朽皇帝的典型。

徽宗時代,北宋王朝已走過它輝煌燦爛的歷程,處於黨爭異常激烈的嚴峻時期,國勢日薄西山。徽宗僥倖獲得皇位後,大刀闊斧地整頓朝綱,意欲調和變法派與反變法派之間的矛盾。其後,以繼承其父神宗的政策為由,重用以蔡京為首的六賊,大興「黨獄」,變亂法度。他窮奢極欲,大肆搜刮江南奇花異石,用船運往都城開封,稱「花石綱」。徽宗好大喜功,遣使約金攻遼,以取燕京,致使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在靖康之難中為金人俘虜北去,轉瞬之間由皇帝淪為階下囚。

青樓天子:風流君王的紈絝生活

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只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14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並無資格繼承皇位。 哲宗去世當天,向太后垂簾,哭著對執政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哲宗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宰相章惇當即提出,按照嫡庶禮法,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說,若論長幼,那麼當立年長的申王趙佖(bì)為帝。這兩個建議都排除了端王趙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趙佶。趙佶並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向太后堅持立趙佶為帝,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可能與趙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關。趙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處請安,稱得上是又聰明又孝順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愛他。哲宗病重期間,向太后對誰繼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並不接受章惇的意見。她語氣堅決地說:「老身無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為君,所以還是立端王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辦事公平,但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言辭背後,顯然是在偏袒趙佶,為其繼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對端王即位的,他認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是將攻擊的矛頭直接轉向了趙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卻不以為然。雙方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關鍵時刻,知樞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議,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相繼表示贊同。章惇勢單力薄,不再爭辯。趙佶就這樣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寶座,他就是徽宗。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採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托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迷戀聲色犬馬,遊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趙佶身邊有一名叫春蘭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給他的,後來逐漸變成了他的玩物。但趙佶並不滿足,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游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王府中,長期據為己有。 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摯友王詵(shēn),娶英宗之女魏國大長公主,封為駙馬都尉。但王詵為人放蕩,行為極不檢點。雖然公主溫柔賢淑,盡心侍奉公婆,而王詵卻偏偏寵愛小妾,她們竟然多次頂撞公主。神宗為此曾兩次將王詵貶官,但他卻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時,當著公主的面與小妾尋歡作樂。品行如此惡劣之人,卻是趙佶的坐上賓。他們經常一起光顧京城內有名的妓館——擷芳樓。王詵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時常在趙佶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趙佶便記於心,派人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另外半幅畫,就把王詵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過去。王詵以為酷愛書畫的趙佶要收藏這幅畫,哪知趙佶卻將兩半幅畫裱成一幅完整的畫送給了他,於此可知二人之間的關係之深。 趙佶對王詵如此大方,王詵自然投桃報李。有一次,趙佶在皇宮遇到王詵,恰巧因為忘帶篦(bì)子,便向王詵借篦子梳頭。王詵把篦子遞給他。趙佶見王詵的篦子做得極為精美,愛不釋手,直誇篦子新奇可愛。王詵不失時機地說:「近日我做了兩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過,過會兒我派人給你送過去。」當晚,王詵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給趙佶送篦子。高俅到趙佶府中時,正逢趙佶在蹴鞠(cùjū),就徽宗觀高俅蹴鞠圖在旁邊觀看等候。趙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頭踢蹴鞠的行家,精於此技。見到趙佶踢得好時,高俅大聲喝彩。趙佶便招呼高俅對踢。高俅使出渾身解數,陪趙佶踢球。趙佶玩得非常盡興,便吩咐僕人向王詵傳話,說要將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趙佶的寵幸。後來,有些僕人跟趙佶討賞,他居然說:「你們有他那樣的腳嗎?」趙佶之放浪形骸可見一斑。 當上皇帝以後,徽宗稟性難移,無心於政務,繼續過著糜爛生活。徽宗17歲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後,冊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儉約,不會取悅徽宗,雖為正宮,但並不得寵。此時,徽宗寵幸的是鄭、王二貴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宮中的押班(內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辭。徽宗為藩王時,每到慈德宮請安,向太后總是命鄭、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謹慎,又善於奉承,頗得徽宗好感,時間一長,向太后有所覺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賜給他。徽宗如願以償,甚為歡喜。據記載,鄭氏「自入宮,好觀書,章奏能自制,帝愛其才」。顯而易見,鄭氏不僅姿色出眾,而且還能幫助徽宗處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愛鄭氏。徽宗多次賜給鄭氏情詞艷曲,後來傳出宮禁,廣為流傳。王皇后去世,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冊封鄭氏為皇后。 除了鄭、王二氏之外,受寵愛的還有二劉貴妃、喬貴妃、韋貴妃等人。劉貴妃,出身寒微,卻花容月貌,入宮即得到趙佶寵幸,由才人連升7級而至貴妃。然而,好景不長,升貴妃後不久即去世。劉貴妃曾親手在庭院中種植了幾株芭蕉,當時她說:「等這些芭蕉長大,恐怕我也看不著了。」在旁的侍從聞聽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誰知過了兩天,劉貴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視時,劉貴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謚號「明達懿文」,將其生平事迹編成詩文,令樂府譜曲奏唱。 正當徽宗為此傷感時,內侍楊戩(jiǎn)在徽宗面前誇耀另一劉氏有傾國傾城之貌,不亞於王昭君,徽宗將其召入宮中。劉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賤,但長得光艷風流。徽宗一見,魂不守舍,瞬間便將喪妃之痛遺忘殆盡。徽宗對劉氏大加寵愛,與她形影不離,若離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劉氏天資穎悟,善於逢迎徽宗。還極善塗飾,每制一衣,款式新穎,裝扮起來勝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歡,就連京城內外也競相仿效。在徽宗看來,劉氏回眸一笑,六宮粉黛盡無顏色。道士林靈素見劉氏如此得寵,便曲意奉承,稱劉氏為「九華玉真安妃」,繪其像供奉於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劉氏漸漸風韻不再,生性輕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覓新歡。

徽宗游青樓圖 儘管後宮粉黛三千,佳麗如雲,但徽宗對她們刻意造作之態感到索然無味,便微服出宮,尋找刺激。李師師,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歲喪父,遂入娼籍李家,後來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妓。她色藝雙全,慷慨有俠名,號稱「飛將軍」。李師師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會放過她。自政和以後,徽宗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為了尋歡作樂,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專門負責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員還幫助徽宗撒謊,如當日不上朝,就說徽宗有排檔(宮中宴飲);次日未歸,就傳旨稱有瘡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於青樓妓館,並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發現;其實多數朝臣對比都心知肚明,但卻不敢過問,致使徽宗更加放蕩。秘書省正字曹輔曾經挺身而出,上疏規諫徽宗應愛惜龍體,以免貽笑後人。徽宗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處理此事。這些人自然領會徽宗的意思,以曹輔誣衊天子之罪論處,徽宗當即將曹輔發配郴州。 章惇其人在宋史上名聲並不好,但他對徽宗的評價可以說是識人之語。徽宗即位後果真以他的實際行動為章惇的話作了最好的註腳。章惇能預測到後果,卻無法制止輕佻的端王當皇帝,這未免不是大宋王朝的不幸。 「光復」燕云:長久的夢想與短暫的輝煌   蔡京、童貫等人在把國內搞得混亂無比之時,又極力慫恿徽宗收復燕雲十六州。自宋朝建立後,收復燕雲地區一直是自太祖以來歷代帝王的夢想。徽宗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業,以建立「不朽功勛」。  早在政和元年(1111)九月,徽宗派童貫出使遼國以窺探虛實,返程途經燕京時,結識了燕人馬植。此人品行惡劣,但他聲稱有滅遼的良策,深得童貫器重。童貫將他帶回,改其姓名為李良嗣。在童貫的舉薦下,李良嗣向徽宗全面介紹了遼國危機和金國的崛起,建議宋金聯合滅遼。在李良嗣看來,遼朝肯定會滅亡,宋朝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出兵收復中原王朝以前喪失的疆土。徽宗大喜,當即賜李良嗣國姓趙,授以官職。徽宗不僅花天酒地,而且好大喜功,虛榮心極強。如果僥倖滅遼,列祖列宗夢寐以求的燕雲之地不就可以收復了嗎?這樣,他就是彪炳千秋的一代明君了。從此,宋朝開始了聯金滅遼、光復燕雲之舉。  對徽宗這種投機取巧的愚蠢做法,朝廷內外許多有見識的大臣都不以為然,只有童貫、王黼、蔡攸等一幫奸臣異想天開,竭力支持。重和元年(1118)春天,徽宗派遣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劃滅遼之事。隨後金也派使者到宋,研究攻遼之事,雙方展開了秘密外交。在幾經往返之後,雙方就共同出兵攻遼基本達成一致,金國攻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負責攻取遼國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宋把過去每年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其後不久,徽宗得知遼朝已經獲悉宋金盟約之事,非常後悔,擔心遭到遼的報復,便下令扣留金朝使者,遲遲不履行協議出兵攻遼,為後來金國毀約敗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間,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下遼朝的中京、西京,遼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中,遼朝的敗亡已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徽宗才匆忙命童貫帶領15萬大軍以巡邊為名向燕京進發,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這批人馬一到燕京便遭到遼將耶律大石所部的襲擊,大敗而歸。  宣和四年(1122)六月,遼燕王耶律淳死,徽宗見有機可乘,再命童貫、蔡攸出兵。此時,遼涿州知州郭藥師相繼歸降宋朝,打開了通向燕京之路。雖然宋軍一度攻入燕京城,與遼軍展開肉搏戰,但因後援未至,被迫撤退。徽宗親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慘敗告終。 北宋朝廷的腐敗和軍事上的弱點給金人以可乘之機。宣和五年春,金太祖對徽宗派來的使者態度強硬傲慢,並責問趙良嗣,當初宋金兩國聯合攻遼,為什麼「到燕京城下,並不見(宋軍)一人一騎」。談到土地問題時,金太祖背棄前約,堅持只將當初議定的後晉石敬瑭割給遼朝的燕京地區歸宋,不同意將營州、平州、灤州還給宋朝,他辯稱此三地是後唐劉仁恭獻給契丹的,並非後晉割讓。金人態度強硬,宋方毫無辦法。 幾經交涉,金國最終才答應將後晉割給遼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歸還宋朝,條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外,另添每年一百萬貫的「代稅錢」。所謂「代稅錢」是指金人規定的由宋朝繳納燕京地區的租稅,實際上是一種賠款。宣和五年(1123)四月,徽宗派童貫、蔡攸代表朝廷前去接收燕京地區。金兵撤退時,將燕京一帶的人口、金帛一併掠走,留下幾座空城送給了宋朝。童貫、蔡攸等人接收燕京後還朝,上了一道阿諛奉承的奏章,稱燕京地區的百姓簞食(dānsì)壺漿夾道歡迎王師,焚香以頌聖德。徽宗聞之大喜,即令班師。收復燕雲後,宋徽宗分外得意,自以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復燕雲碑」樹立在延壽寺中以紀念這一功業,並對參與此次戰爭的一幫寵臣加官晉爵。朝廷上下都沉浸於勝利喜悅之中,殊不知末日即將降臨。宣和七年(1125),金兵在俘虜了遼天祚帝後,分兵兩路南下進攻汴京。趙佶嚇得慌忙傳位於欽宗,讓兒子出來收拾殘局,自稱「太上皇」,帶著蔡京、蔡攸父子南逃。後欽宗為穩住皇位,將徽宗接回京城。靖康二年(1127),坐了25年皇位的徽宗趙佶和兒子欽宗一同被金人俘虜北去,被封為「昏德公」。趙佶受盡屈辱折磨,最後死於五國城。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徽宗的梓宮(棺材)從金國運回臨安。 徽宗在北行途中,曾見杏花,悲從中來,賦《宴山亭》: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這首詞曾被王國維稱為「血書」,相思極苦,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讀。這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南唐後主李煜。徽宗和李煜在藝術上都頗有成就,擅長書法、繪畫、詩詞,在政治上都是昏聵之君、亡國之君,連最後結局也大致一樣,李煜被宋太宗毒死於開封,徽宗在囚禁中病死五國城。徽宗與李後主兩人的個性、經歷,可謂相似至極,也令後人生出無限感慨。(正說宋朝十八帝 作者:游彪 出版社:中華書局) 文章來源: 千龍網花石綱

花石綱是中國歷史上專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在北宋徽宗時,「綱」意指一個運輸團隊,往往是10艘船稱一「綱」;當時指揮花石綱的有杭州「造作局」,蘇州「應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對東南地區的珍奇文物進行搜刮。由於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的百姓,要供應錢穀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為了讓船隊通過,拆毀橋樑,鑿壞城郭。因此往往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記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20年」。花石綱成為激起方臘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石綱遺物,現存蘇州留園,集所謂「瘦、透、漏、皺、丑」於一身。高太后掌了八年權死去,由宋哲宗親政。年輕的宋哲宗對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來就不滿意。等到他親自執政,就重新起用變法派。但是後來的變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樣真心實意改革朝政,內部紛爭不休。一批投機分子打著變法的幌子,趁機搗亂。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音jí)即位後,朝政更加混亂。宋徽宗是個出名的浪蕩子,不懂得管理國家大事,專門尋歡作樂。他身邊有個心腹宦官童貫,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羅書畫珍寶供他賞玩。有一次童貫到蘇州一帶去搜集書畫珍寶,有個不得志的官員蔡京想投靠童貫,每天陪著童貫鬼混,還把他自己書寫的屏風扇面等送給童貫。童貫得到蔡京的好處,把這些書畫馬上送到東京,並且捎話給宋徽宗,說他物色到一個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東京,又拉了一幫子人替他活動。有個官員對宋徽宗說:「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沒有人能幫助辦好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繼承神宗的遺志,非用蔡京不可。」那個官員還畫了一幅圖獻給宋徽宗,圖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寫在右面,把變法派寫在左邊。右邊的名字都是當朝大臣,但左邊的名單只有兩個名字,其中一個就是蔡京。宋徽宗看了,滿心喜歡,馬上決定讓蔡京當宰相。蔡京一上台,就打起變法的旗幟,把一些正直的官員,不論是保守的或是贊成變法的,一律稱作奸黨。他還操縱宋徽宗在端禮門前立一塊黨人碑,把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稱做元佑(元佑是宋哲宗前期的年號)奸黨,已經死了的削去官銜,活著的一律降職流放。這樣一來,一些正直的官員就全部被排擠出朝,而蔡京的同夥卻步步高升了。至於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裡就完全變了樣。像免役法本來可以減輕百姓的勞役負擔,蔡京一夥卻不斷增加雇役的稅收,變成敲詐人民的手段。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觀。有個道士叫林靈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說: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層叫神霄,神霄宮有個玉清王,是上帝長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長子下凡。神霄官還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貫就是仙官再世。這一番胡言亂語,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請大批道士在宮中講道。道士們還給宋徽宗獻了個稱號,叫教主道君皇帝。這一來,皇帝就成為道士頭子了。 宋徽宗盡情追求享樂腐朽的生活。童貫替他在蘇州、杭州兩地徵用幾千名工匠,每天製作象牙、牛角、金銀、竹藤的雕刻或織綉品,供他玩賞。所有製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日子一久,宋徽宗對那些玩藝兒膩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來換換口味。蔡京、童貫為了討好宋徽宗,派了一個二流子朱勔,在蘇州辦了一個「應奉局」,搜羅花石。朱勔手下養了一批差官,專門管這件事。聽說哪個老百姓家有塊石塊或者花木比較精巧別緻,差官就帶了兵士闖進那家,用黃封條一貼,算是進貢皇帝的東西,要百姓認真保管。如果有半點損壞,就要被派個「大不敬」的罪名,輕的罰款,重的抓進監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運起來不方便,兵士們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牆壁毀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機敲詐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鬧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家賣兒賣女,到處逃難。 朱勔把搜刮來的花石,用大批船隻運送到東京。運送的船隻不夠,就截劫運糧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貨物倒掉,裝運花石。這大批船隻自然還要徵用大量民夫。於是船隻在江河裡穿梭似地來往,民夫們為運送花石日夜奔忙。這種運送的隊伍叫做「花石綱」。 花石綱一到東京,宋徽宗見了,果然高興,給朱勔加官升職。花石綱越來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達官貴人,誰敢不討朱勔的好。人們把朱勔主持的蘇杭應奉局稱作"東南小朝廷",可見朱勔權力之大了。 (摘自中華上下五千年) 宋徽宗興建「艮岳」引發社會危機

宋徽宗全盤考慮了京城的城市規劃之後,產生了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想法:打算建一個龐大得近乎離譜的園林體系。正是這個想法最終引發一場遍及全國的「地產泡沫」,並將帝國推向了毀滅。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趙佶《眼兒媚》

徽宗?賭博性投資計劃 北宋末年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以擁有一套超級豪華的景觀住宅為最高理想。房地產經濟凸顯產業優勢和統治階級的強力鼓吹不無瓜葛,其中受益最多同時也受傷最深的當屬徽宗皇帝本人無疑。 和那些靠軍事政變起家的大老粗皇帝不同,徽宗皇帝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老師中既有滿口仁義道德的老學究,也不乏藝術細胞豐富的畫家和詩人(《水滸傳》還記錄他一度投身於體育運動,在一支皇家足球隊中有出色的表現,也不知是否屬自學成才)。其中,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道士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這位前朝哲宗皇帝崇敬的出家人向因沒有子女而苦惱的徽宗傳授了一種聞所未聞的″廣嗣之法″(也許是某種房中術文雅的名稱),並使徽宗的后妃順利產下了一個兒子而名聲大噪。 正是這位神通廣大的道士徹底改變了北宋的政治格局,他向皇帝進言,要想多子多壽,需在京城內築山。徽宗對這個建議表示由衷的讚賞,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命令「戶部侍郎孟揆於上清寶勔宮之東築山象餘杭之鳳凰山,號曰萬歲山,既成更名艮岳」(李濂《汴京遺迹志》)。在運用藝術方面,徽宗似乎比神學家劉道士更有發言權,他全盤考慮了京城的城市規劃之後,產生了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再廣種奇花異草、廣建曲廊亭閣,組成一個龐大得近乎離譜的園林體系才更勝一籌。 這個不切實際的計劃原本可能在理智而又倔強的官員們的堅持下流產,他們完全有理由抱怨這是一次拿國家經濟開玩笑的賭博性行為;但不幸的是,徽宗皇帝登基之後接手了一個軟弱無力的政府,這和他的性格及教育背景不謀而合。文人大臣們已經熟悉了把一位英明的君主打造成庸才的整個流程,他們認識到,也許讓自己發財的最佳方式就是調動起天子對政治之外事物的濃厚興趣。於是他們溫和、恭順,奉承起人來簡直是天花亂墜,乘機在皇帝的工程中賺取不菲的差價。道士林靈素的覲見使個人崇拜現象一再升級。林靈素是個大言不慚的江湖騙子,他毫無顧忌的吹捧令徽宗心花怒放,在聆聽了林靈素一番″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列傳下?林靈素傳》)的露骨歌頌之後,徽宗嚴肅地聲稱,這和他之前夢到的情景完全一致。 在先知林靈素的策划下,徽宗投資在京城修建玉清和陽宮、上清寶勔宮、葆真宮等道教形象工程不計其數,並使外省的官員們競相模仿,這激起了道教徒狂熱的擁戴和平民百姓情不自禁的詛咒。 群臣?借題炒作 出於羽化飛升的美好目的,徽宗的頭腦被各種奇思怪想沖昏了。在徽宗看來,石頭和花木是讓他營造出一個太虛幻境的最佳建材--沒有比和仙人們享受同等規格的住房待遇更讓皇帝動心的了。 丞相蔡京是政治上的老狐狸,他向皇帝推薦了一批自己的黨羽,其中一個叫朱勔的蘇州人深得皇帝的寵幸。老謀深算的朱勔憑藉他在江浙滬一帶的勢力,不知疲倦地為皇帝搜尋著建造艮岳的能工巧匠、鮮花美卉和可遇而不可求的怪石,藉此博得皇帝的歡心。它們被冠以「花石綱」的行動代號,由武功高強的軍官押運,裝上噸位驚人的大船,由水路浩浩蕩蕩地運往京師。據說,部分橋樑的拱洞由於設計時的缺陷,不能適應一些巨大的石頭通過而被迫拆除。當然,超載的石頭令船隻傾覆也並不罕見,押運這樣的貨物似乎和武功的高低無關,一場來勢並不兇猛的風潮就可能讓負責人丟了烏紗帽和腦袋,毫無疑問,青面獸楊志就是其中時乖運蹇的一個。《水滸傳》的作者用一首打油詩表達了他對花石綱的不滿情緒和絕不妥協的革命立場:「花石綱原沒綱紀,姦邪到底困忠良。早知廊廟當權重,不若山林聚義長。」 在徽宗的嗜好成為一種公開的秘密之後,仍沒有人能取代朱勔的位置。沒有人知道朱勔是如何源源不斷地供應在江南也並不是遍地開花的怪石的,石頭的品質一直保持一定的水準更是難上加難。一個缺乏藝術判斷力的人往往吃力不討好,在這方面,總工程師徽宗皇帝並不是好糊弄的主子。艮岳如此恢弘的石頭結構足以暴露主人的富有和建築師的辛勞,朱勔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盡心盡責,《宋史》說他一旦發現了好石頭,就是在天涯海角,也一定要取來運到京師,這使謹小慎微、幻想著躲開″奪寶奇兵″搜刮的百姓們痛哭流涕。他手下的爪牙徐鑄、應安道、王仲閎等人個個如狼似虎,在盤剝百姓方面很有一套。在這個過程中,朱勔在地產方面的天賦得到了毫無限制的發揮,在其失勢之後,官方抄家後驚訝地發現,這位大地主名下擁有的土地竟有三十萬畝之巨。 在京師負責施工的工匠們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工程過於浩大,全國凡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都被徵集來為皇帝打工。他們稍有怠慢,就會立即遭受幾十皮鞭的責打。監工們由吃白食的破落戶、貪得無厭的貴族和注重風水的設計師組成,而民工們則敢怒不敢言,對工資待遇水平、難以下咽的飯菜和缺乏必要的尊重不敢說半個不字。長期的亞健康狀態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很多人底氣不足,最後累餓而死;他們經常逃亡,在密林之中逃避騎著高頭大馬的御林軍的追捕,運氣好的人淪為強盜,在城鄉結合部毫不客氣地打家劫舍。 花石綱為京師帶來了新氣象,改造之後的京師煥然一新。徽宗皇帝對設計構思和工程質量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他有生以來最偉大的傑作,自吹自擂為「真天造地設、神謀化力,非人力所能為者」(趙佶《艮岳記》)。但在不知不覺之間,人心的天平正從北宋帝國移到北方的女真人身上去了。 女真?攜資收購 女真族敏感地把握住了這個時機。徽宗對北方的鄰居干涉內政的作法不置可否,他的謙虛被北方的女真族們解釋為完全是虛弱和恐懼的表現。在幾次試探性的進攻獲得甜頭之後,金國大軍大舉進犯,于靖康二年將京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處變不驚的術士郭京請令出戰,他聲稱自己練就了奇門遁甲、灑豆成兵的本事,從徽宗指定接任的大宋新掌門人欽宗處輕鬆騙得幾十萬的金銀財帛。由地痞流氓組成的雜牌軍顯然不堪一擊,當然,精忠報國並不是他們演出這齣戲的目的所在,有目擊者看到他們逃離現場之後坐地分贓、大快朵頤的情景之後,不免對自己的經濟頭腦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京城陷落之後,憤怒的民眾湧入艮岳,將這座皇室賴以驕傲的園林拆了個七零八落,他們肆無忌憚地打砸搶,像英國球迷一樣發泄著自己的失望情緒。 時值寒冬,所有的木材都被素質低下的哄搶者席捲一空當了燒火取暖的柴禾,而石頭,正史並沒有顧及這個細節,寫作者可能沒有意識到,一些作為景觀的石頭卻是使一個帝國轟然崩潰的罪魁禍首。這些石頭之後的命運大多已無從查考,就像它們從來也沒有存在過一樣。 石頭是無罪的,罪在運籌帷幄之人,《宋史?本紀第二十二》這樣來總結徽宗皇帝的是非功過:

「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由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狷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游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位誕漫,怠棄國政,日行無稽。……自古人君玩物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十堰日報摘自《小康》 作者:河 西) 文章來源: 十堰日報

靖康之變 北宋滅亡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及宗室、宮人四百餘人北返,北宋至此滅亡。此事史稱「靖康之恥」。

徽、欽二宗被虜圖 12世紀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統治的年代。宋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為宰相,同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楊戩、朱勔、李彥、高俅等人結成反動的統治集團,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宋徽宗雖然鎮壓和瓦解了這兩次農民起義,度過農民革命帶來的一場統治危機,但是東北地區女真族的興起,卻使北宋王朝面臨覆滅的命運。

宋徽宗像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了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今北京),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為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動。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重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買馬為名,遣使從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 年)宋再遣趙良嗣等使金,遂與金訂立「海上之盟」。雙方約定:長城以南的燕雲地區由宋軍負責攻取,長城以北的州縣由金軍負責攻取;待夾攻勝利之後,燕雲之地歸於北宋,北宋則把前此每年送與遼朝的歲幣,照數送與金朝。宋廷原以為據此便可輕易奪取燕雲十六州,可是沒料到遼軍抵不住金兵的進攻,卻不懼怕與腐朽不堪的宋軍作戰,結果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兩次出兵攻打燕京,均被遼的燕京守兵打得大敗。到這年年底金兵由居庸關進軍,攻克燕京。這樣金人就表示不再把燕雲諸州交給北宋了。經過雙方討價還價,宋朝方面一再退讓,最後金朝只答應把燕京及其所屬的六州二十四縣交給宋朝,卻要宋朝每年除把原給遼朝的40萬歲幣交給金朝外,還要把這六州二十四縣的賦稅如數交給金朝。宋朝答應每年另交100貫作為燕京六州的「代稅錢」,金朝才答應從燕京撤軍,而在撤軍時,金兵卻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紳富戶席捲而去,只把幾座空城交給宋朝。

遼朝滅亡後,金朝最高統治集團從北宋對遼作戰的表現,以及交涉交割燕雲的過程中,已經看透北宋政治的腐朽和軍事的無能,遂即乘勝侵犯北宋。於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兵兩路南下,西路由完顏宗翰率領從雲中府(今山西大同)進攻太原府。東路軍由完顏宗望率領,由平州(今河北盧龍)進取燕山府。兩路約定攻下太原、燕山府後,西路軍進出潼關北上洛陽與南渡黃河直向東京的東路軍會師於開封城下。西路軍在太原城遭到王稟領導的宋朝軍民的頑強阻御,長期未能攻下,東路軍到達燕山府,宋守將郭藥師投降,金兵遂長驅直入,渡過黃河向東京進軍。 宋徽宗聽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後,不敢親自擔當領導抵抗敵人的責任,急忙傳位給太子趙桓,企圖南逃避難。趙桓即位,是為宋欽宗,改明年(1126年),為靖康元年。這時朝野官民紛紛揭露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等「六賊」的罪惡,要求把他們處死,宋欽宗被迫陸續將蔡京等人貶官流放或處斬。

李綱像 靖康元年正月,宋欽宗迫於形勢起用主戰派李綱為親征行營使,部署京城的防禦。李綱剛把京城守備設施布置就緒,完顏宗望所率金軍就已兵臨城下,向開封的宣澤門發起猛烈進攻。李綱組織開封軍民堅守城池與金軍展開激戰,把攻城的金兵擊退。完顏宗望見開封一時難以攻下,便施展「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宋欽宗原本就是一個畏葸懼戰的昏君,便急忙派使者去金營議和。完顏宗望提出宋須交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牛馬騾各1萬頭匹,駝1000頭、雜色緞100萬匹,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尊金帝為伯父,以宋親王、宰相作人質,送金軍北渡黃河,才許議和。宋欽宗竟不顧一切,全盤答應完顏宗望的苛刻要求,下令在開封全城刮借金銀運送給金軍。李綱堅決反對同金軍議和,宋欽宗就以宋兵一次夜間出擊金營失利一事,追究李綱的責任,下令罷免李綱,廢掉李綱主持的親征御營司,藉以向金人表示議和的決心。 宋欽宗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開封軍民的憤慨,太學生陳東等在宣德門上書,要求復用李綱,罷免主張和議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幾萬人不約而同來到皇宮前,聲援和支持陳東,要求宋欽宗接見,並砸碎登聞鼓,打死宦官幾十人。宋欽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綱,為尚書右丞,讓李綱主持京城四面的防禦。這時宋朝各路勤王兵,約計20萬人也已陸續趕到。

北宋 東京

面對這種形勢,完顏宗望知道以6萬兵馬孤軍深入是難以攻下開封了,於是在得到宋欽宗同意割讓三鎮後,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率軍撤離開封北還。完顏宗望北還,河北一線的戰局雖暫時平靜,而河東的戰事卻繼續緊張進行著,從靖康元年二月至七月,宋軍曾三次大規模入援太原,合計投入兵力40萬人,均被金軍擊敗,宋軍主力耗折殆盡。河北暫趨平靜和河東戰事膠著的軍事形勢,只是金軍更大規模入侵的間歇。然而,以宋欽宗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卻以為太平無事了。罷了有聲望的老將鍾師道的兵權,各路趕來的勤王兵也全被遣還,宋廷又恢復了以往文恬武嬉的故態。 主和派在朝廷重新佔了上風。靖康元年六月,宋欽宗因為厭惡李綱屢言備邊之策,借入援太原之際,派他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強行把他趕出朝廷。八月,李綱因入援太原失利,又被罷去兩河宣撫使之職。 靖康元年八月,金軍在經過一個夏天的休整後,又以宋朝不如約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為口實,再次南侵。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分東西兩路進兵。這時宋將王稟堅守太原已8個多月,因糧盡援絕,九月初三日被攻破。完顏宗翰乘勝南下,直逼黃河北岸的河陽(今河南孟縣)。完顏宗望的東路軍,也於十月初攻入河北重鎮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余軍的這次南侵已擺出了一舉滅亡北宋的態勢。宋欽宗卻一心只想投降,以為可以繼續用金帛賂使金軍撤退,急忙派出一批批的使者到金營乞和,在軍事上不做認真的準備。而朝廷內部的主和派唐恪、耿南仲等人堅主割地,遣返各地再次聚集的勤王軍,撤除京城的防禦工事。金軍渡過黃河,完顏宗翰向宋廷提出要劃黃河為界,河東、河北地歸金朝,宋欽宗一一答應,並且親自下詔給兩路百姓,勸諭他們「歸於大金」。 由於宋廷不在軍事上作認真準備,兩路金軍未遇大的抵抗,便順利向東京挺進。十一月金軍前鋒到達東京城外,閏十一月初金軍東西兩路會師開封城下,對開封展開攻勢。開封城內兵力有限,士氣不振,宋廷於危急之際,竟派郭京帶領「六甲神兵」出戰,大敗潰散,東京城被攻破。 雖然東京城破,統治者依然決意投降,但開封軍民不願作亡國奴,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見開封軍民已準備展開巷戰,不敢貿然進佔全城。於是故伎重施,放出「和議」的空氣,向宋王朝索取1000萬匹絹,100萬錠金,1000萬錠銀等錢帛。然而至此危在旦夕之時,宋欽宗仍不能醒悟,他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欽宗不得已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開封人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朝腐朽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開封人民遭受難以言狀的災難。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日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北宋從此滅亡,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變」。(南京博物院網站)

宋徽宗挖地道密會名妓李師師

李師師

李師師是汴京永慶坊染技工匠王寅的女兒。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兒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漿當奶水喂她,嬰兒才沒有死去。在嬰兒時代,從來沒聽她哭過。汴京有個風俗,生了兒女,父母若是寵愛他們,一定要讓他們在名義上出家,到佛寺去度過一個時期。王寅疼他的女兒,就把她送到寶光寺。她這時才會笑,一個老和尚看著她說:「這是什麼地方?你到這來呀!」她突然哭了起來。和尚撫摸她的頭頂,她才不哭。王寅暗暗高興,說:「這女孩真有佛緣。」凡是佛門弟子,俗稱為「師」,所以這女孩取名叫「師師」。師師四歲的時候,王寅犯罪,被拘捕入獄,竟死在獄中。師師沒有人可以依靠,有一個娼妓李姥收養了她。等到師師長大,無論是姿色還是技藝,都很出色,沒有人比得上她。因此在所有街坊的妓院中就屬她最有名。 徽宗皇帝登上王位,喜歡奢侈豪華的生活,而蔡京、章淳、王黼這一幫人,就借著繼承祖宗遺志為理由,勸徽宗重新推行「青苗法」等制度。京城裡粉飾成一種富足歡樂的氣象。集市店鋪里的酒稅每天約有上萬貫。金銀珠玉、綢緞布匹,國庫里堆得滿滿的。於是童貫那批人又誘導皇帝,讓他沉迷於聲色犬馬、宮室園林的玩樂。凡是國內的奇花異石,幾乎都被搜羅來了。皇帝又在汴京城北邊修建了一座離宮,名叫「艮岳」,但是他在裡面尋歡作樂,時間一長,也感到厭倦了,還想微服出宮去尋花問柳。皇帝有個貼身內侍名叫張迪,是皇帝信任寵愛的宦官。張迪沒有受宮刑之前,是京城裡的一個嫖客,常到各處妓院,所以和李姥很要好。他告訴皇帝說姓李的色藝雙絕,皇帝就很心動。第二天,命令張迪從皇宮庫藏中拿出紫茸兩匹(八丈),霞毿兩端(十二丈),瑟瑟珠兩顆,白銀二十鎰(四百八十兩),送給李姥,說是大商人趙乙,想來探望她。李姥貪圖財物,高興地答應下來。 入夜以後,皇帝換了衣服混雜在四十多個太監當中,到了鎮安坊,鎮安坊就是李姥所住的那個街區。皇帝揮手叫其他的人不要跟來,只跟張迪兩人慢慢走進去。只見房屋矮小簡陋。李姥出來迎接,行了普通的禮節,還端出幾種時鮮水果,有香雪藕、水晶鳳眼等,其中鮮棗有雞蛋那麼大。這些都是連大官們來時也不曾端出來過的。皇帝每樣嘗了一顆,李姥又殷勤地陪了好久,但就是沒看到師師出來見客。皇帝一直等待著。這時張迪告辭退出,李姥這才引皇帝到一個小閣子里。窗邊擺著書桌,架上有幾卷古書,窗外幾叢竹子,竹影錯亂晃動。皇帝悠然獨坐,心情很安詳,只是不見師師出來陪客。一會兒,李姥領皇帝到後堂,只見桌上已擺好了烤鹿肉、醉雞、生魚片、羊羹等名菜,飯是香稻米做的,皇帝就吃了頓飯。 飯後,李姥陪他聊天話家常,又過了好久,師師卻始終沒有出來相見。皇帝正感到疑惑,李姥忽然又請皇帝洗澡,皇帝推辭不想洗,李姥走到他跟前,在耳朵旁邊說:「我這孩子愛乾淨,請您聽她的。」皇帝不得已,只好跟著李姥到一座小樓下面的浴室洗澡。洗好後,李姥又領皇帝坐到後堂來。重新擺下一桌水果糕點和酒菜,勸皇帝暢飲,但李師師卻始終沒有出現。過了很久,李姥才舉著蠟燭,領著皇帝到卧室。皇帝掀開門帘,走進房間,裡面只有一盞燈放著微弱的光。也沒有師師的蹤跡。皇帝更加感到奇怪,在床前走來走去。又過了好久,才見李姥挽著一個年輕女子姍姍而來。女子化著淡妝,穿的是絹衣,沒有什麼艷麗的服飾,剛洗過澡,嬌艷得像出水的蓮花。看見徽宗,像是不屑一顧的樣子,神態很高傲,也不行禮。李姥對徽宗耳語說:「這孩子喜歡靜坐,冒犯您了,請不要見怪。」替他們放下門帘就出去了。這時師師離開座位,脫下黑絹短襖,換上綢衣,捲起右邊袖子,取下牆上掛著的琴,靠著桌子,端端正正地坐好,彈起《平沙落雁》的曲子來。手指在弦上輕攏慢捻,彈出的聲音韻味淡遠,皇帝忍不住側耳傾聽,連疲倦都忘了。等到三遍彈完,雞已經鳴過,天都要亮了。皇上趕忙掀開門帘走出去。李姥也趕忙為他獻上杏酥露、棗糕、湯餅等點心,皇帝喝了一杯杏酥,立刻走了。太監都偷偷地等在外面,馬上護衛著他回宮。這是大觀三年八月十七日的事。 李姥私下對師師說:「姓趙的禮數不薄,你怎麼對他這樣冷淡?」師師惱怒地說:「他只是一個做生意的財奴罷了,我幹嘛巴結他?」李姥笑著說:「你這麼倔強,倒可以當見習的御史了。」不久京城裡紛紛傳說,都知道皇帝到李家去過了。李姥聽了,非常恐慌,嚇得一天到晚哭泣。她哭著對師師說:「如果是真的,就要滅我的族了。」師師說:「不用怕,皇上肯來看我,怎麼忍心殺我?再說那天夜裡,好在沒有受到強迫,皇上心裡一定很愛我。只是我暗自悲傷我的命運實在不好,流落到下賤行當來,以致污穢的名聲連累天子。至於皇上會不會發怒把我們殺了,因為事情是開始於放蕩的遊樂,這是皇上極為忌諱不願讓人知道的,所以一定不會發展到那種地步,可以不必憂慮。」 第二年正月,徽宗派張迪送給李師師一張蛇腹琴。所謂蛇腹琴,是一種古老的琴,琴身上的漆已成了黃黑色,出現了像蛇腹下的橫鱗一樣的花紋,這是皇宮內珍藏的寶物。還賜給她白銀五十兩。 三月,皇帝又化裝成平民到李家。師師淡妝素服,跪在門口迎接。皇帝很高興,拉著她的手,叫她起來。看見李家的房屋大門忽然變得豪華寬敞。上次來時碰過的地方,都用蟠龍錦繡蓋在上面。又見小閣子改造成了大閣子,雕樑畫棟,那種幽雅的趣味都消失了。李姥見皇帝來了,也躲了起來。把她叫來,卻渾身發抖站都站不住,再也沒有上次那種噓寒問暖的殷勤了。皇帝心裡不高興,但還是和顏悅色,稱她「老娘」,告訴她本來是一家人,不用拘束害怕。李姥拜謝了,領皇帝到大樓里去。大樓是剛蓋好的,師師跪在地上,請皇帝賜一幅匾額。當時樓前有杏花盛開,皇帝就寫「醉杏樓」三個字賜給她。過一會擺上酒來,師師在旁邊侍候,李姥替皇帝敬酒。皇帝讓師師在桌子的旁邊坐下,叫她彈奏賜給她的蛇腹琴,演奏《梅花三迭》一曲。皇帝一邊喝酒一邊欣賞,再三叫好。但是皇帝見到端上來的菜肴都有龍鳳形狀,有的是鏤刻的,有的是畫出來的,都跟皇宮裡一模一樣。皇上問是怎麼回事,才知道這些都出自御廚房 廚師之手,是李姥出錢請他們製作的。皇帝感到不愉快,告訴李姥今後都要像上一次一樣,不用鋪張。這頓飯沒吃完,就回宮了。 徽宗曾經到畫院中去,出詩句考各位畫師,合格的每年有一兩個人。這年九月,把用「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為題的一幅名畫賞給李師師。又賜給她藕絲燈、暖雪燈、芳苡燈、火鳳銜珠燈各十盞;鸕鶿杯、琥珀杯、琉璃盞、鏤金偏提壺各十件;月團、鳳團、蒙頂等茶葉一百斤;湯餅、寒具、銀餅等點心好幾盒;還賜給她黃金、白銀各千兩。當時宮裡已經盛傳這件事情,鄭皇后聽說後,就進諫說:「娼妓之流的下賤人,不宜跟皇上龍體接近。而且夜晚私自出宮,也怕會出意外。但願陛下能自愛。」皇帝點頭答應,一兩年內,沒有再去李家。但是對師師的問候賞賜,卻一直沒有中斷。 宣和二年,皇帝又去李師師家,見到自己賜的畫掛在醉杏樓中,觀賞了好久。回頭看見李師師,就開玩笑說:「畫里的人怎麼竟然被喊出來了?」當天又賜給李師師避寒金鈿、映月珠環、舞鸞青鏡、金香爐四樣東西。第二天,又賜給師師端溪硯、鳳嘴硯,李廷制的墨,玉管宣毫筆,剡溪綾紋紙。也賜給李姥十萬貫銅錢。 張迪私下對徽宗說:「皇帝去李家,一定要換衣服,又是夜裡才去,所以不能常去。現在艮岳離宮東邊有一塊地,有二三里長,一直到鎮安坊。如果在這裡修一條暗道,皇上來去就很方便了。」皇帝說:「這件事交給你辦。」於是張迪等人正式上書說:「離宮的侍衛人員以前大都在露天里待著,我們願意捐錢,在官地造上幾百間房子,統統加蓋圍牆,以便侍衛休息和防守。」皇帝批准了他們的奏請。於是羽林軍巡邏部隊等人員,一直布防到鎮安坊,過往行人就再也不能到這一帶來了。 四月三日,皇帝開始從暗道到李師師家,賜給她藏鬮、雙陸等賭博的遊戲用品,還賞賜了玉片棋盤、綠白兩色玉棋子、畫院的宮扇、九折五花簟、鱗紋蓐葉席、湘竹綺簾、五彩珊瑚鉤。有天,皇帝與師師玩雙陸,輸了;下圍棋,又輸了,就賜給師師白銀二千兩。後來師師生日,又賜給師師珠鈿、金手鐲各兩件,一箱子璣,幾端毳錦,一百匹鷺毛繒和翠羽緞,一千兩白銀。後來皇帝又因為慶賀遼國滅亡,大賞州郡,恩賜各地官府,也賜給師師紫綃絹幕、五彩流蘇、冰蠶神錦被、卻塵錦褥子以及麩金千兩,還有桂露、流霞、香蜜等美酒。又賜給李姥皇室府庫的一千萬文錢。共計前後賞賜金銀錢財、布料、用具物品、食物等,差不多有一億文。 皇帝在宮中召集皇家眷屬歡宴,韋妃悄悄問他:「李家女娃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讓陛下這麼喜歡她?」皇帝說:「沒有別的,只是讓像你們這樣的一百個人,去掉艷麗的裝扮,穿上素色的衣服,叫這姑娘雜在裡面,自然會顯示出不同。她那一種優雅的姿態和瀟洒的氣度,不是有了美貌就能具備的。」 不久徽宗讓位給兒子,自號「道君教主」,搬到太乙宮裡去住,放縱遊樂的念頭,也就少了。師師對李姥說:「我們娘兒倆整天嘻嘻哈哈,還不清楚大禍就要臨頭了。」李姥說:「那麼怎麼辦呢?」師師說:「你暫且不用管,讓我來處理。」當時金人正在宋邊境進犯挑釁,河北稟報朝廷說形勢危急,師師就把皇帝前前後後賞賜的金錢集中起來,上書給開封府尹,說願意把這些錢上繳府庫,以幫助河北官兵添購裝備軍餉。又賄賂張迪等人替她請求老皇帝,說願意出家為女道士。老皇帝准許了,還賜城北的慈雲觀給她住。沒多久,金人攻破了汴京,金國主帥來尋找李師師,說:「金國皇帝知道她的名聲,一定要得到她。」找了幾天沒有找到。張邦昌還幫著金人追查她的蹤跡,把她抓住獻給金兵。李師師痛罵他:「我是一個低賤的妓女,卻承蒙皇帝垂顧,寧願一死,也不屈服。你們這幫人,高官厚祿,朝廷哪裡虧待你們,你們要想盡辦法滅絕國家命脈?現在你們又向敵人稱臣充當走狗,希望有機會作為進身的階梯。我不會讓你們當作禮品討好敵人!」說完拔下頭上的金簪猛刺自己的咽喉,但沒有死,就把金簪折斷吞了下去才死。道君皇帝被俘虜後關在五國城,聽說師師死時的情況,忍不住淚如雨下。 【內容講評】 本文選自《琳琅秘室叢書》。 李師師,是歷史上的一個名妓,在宋人筆記小說和許多話本小說中都有記載和描述。本文作者別出心裁,把她寫成一個值得頌揚的人物。在文章的最後,通過李師師和張邦昌等奸臣在入侵的金人面前的不同表現,讚揚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這是南宋很多文學作品的共同傾向。作者在塑造李師師這個形象時,是按照故事的發展分成幾個階段逐步完成的。第一階段,說明她童年時期已表現得跟一般人不一樣;第二階段,記徽宗化裝成商人首次見李師師時的情景,表現她身價之高和趣味之雅;第三階段,當她知道來的人是皇帝,並不驚慌,而是冷靜分析,認為皇帝不會把她怎麼樣,表現了她的膽識;第四階段,金人入侵、徽宗退位時,她捐出徽宗所贈的財物用作軍餉,進一步說明她的見識,同時也初步表現出她的愛國精神;最後一個階段,在金人和姦臣面前,她痛斥那些出賣國家也出賣了她的奸佞,慷慨犧牲,形象得到升華,充分表現出她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通過這種步步深入、層層展開的描寫,一個完整而生動可愛的形象就立在我們面前了。小說對一些場面和情節的描寫非常精彩生動,文筆也很雅潔,不失為宋人傳奇中的優秀之作。 【作者簡介】 作者已經不可考。魯迅輯錄的《唐宋傳奇集》中,把它列入宋人作品。 文章來源: 騰訊娛樂「坐井觀天」與「五國城」之謎 在我國歷史上,北宋王朝最後的兩個皇帝———父親徽宗趙佶與兒子欽宗趙桓,因為被金兵俘虜,流放到東北黑龍江的「五國城」「坐井觀天」,成了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悲劇人物。他們「坐井觀天」也成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傳奇故事。也正因如此,這兩位落難皇帝的俘虜生涯、流放命運,以及最後結局,甚至與之有關的細枝末節,均為歷代史家、文人所關注,進行探索。由此而生出許多說法,不盡一致或大相徑庭,遂成種種不解之謎。筆者不揣淺陋,就可以說得清楚的幾點介紹如下,拋磚引玉。 史載:北宋欽宗靖康二年父子皇帝被俘,與后妃宗室官吏們被押至燕山,後到燕京,面見金太祖之弟、都統內外諸軍的遼王完顏杲,遭斥責。第二年(1128年)春,押往東北金國國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郊有白城遺址),八月朝見金太宗完顏晟,金太宗封趙佶為昏德公,趙桓為重昏侯。不久,送到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關押。兩年後,金天會八年秋天又轉徙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在五國城,宋徽宗寫了一篇凄涼哀惋的詞《媚眼兒》,與寫在韓州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成為他的代表作,廣為流傳。 父子二人在五國城多年後,先後死去。這個因趙佶、趙桓「坐井觀天」而名載史冊的五國城是哪裡?多數史料說五國城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省依蘭縣,地處松花江與牡丹江的會合處。但也有說趙氏父子皇帝「坐井觀天」之處是「五國頭城」,宋詞專家胡云翼先生甚至說「五國城」在吉林省境(《宋詞選》1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可見,五國城也是需要說清楚的。 東北古代的史料、《遼史》與《金史》記載:遼王朝的東京道,轄今天的東北三省、俄羅斯外興安嶺以南與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其間從牡丹江與松花江匯合處起始,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包括其東北一帶),松花江下游兩岸有五大部女真人,分別是越里吉部、盆奴里部、越里篤部、奧里米部、剖阿里部,統稱為五國部。各部的中心地區有城堡,各部首領居其地,於是便有了五國頭城到五城的稱謂。 越里吉部在南——松花江與牡丹江匯合處,其城被稱為五國頭城,舊址即今天的依蘭縣城,北宋徽宗、欽宗被放逐於此「坐井觀天」。而五國部的最北一部剖阿里,後來音譯為伯力,即今天的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古代中原內地文人對東北遼金時期歷史、地理情況不甚了解,籠而統之地把今天的依蘭說成了五國城。直到今天,有的權威性文字對此仍有不準確的解釋,如《辭海》說:「遼時……松花江兩岸有剖阿里……等五國部落歸附,設節度使領之,成為五國城。」把女真人五大部族縮小為五個部落,是明顯錯誤。二是把五國部當作五國城,地域廣大,徽欽二帝在哪裡「坐井觀天」也就說不清楚了。更有甚者,南京大學歷史系編寫的《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說五國城是剖阿里等五城的總稱,要從松花江下游到黑龍江下游廣大地區尋找二帝「坐井觀天」的五國城,何其難也! 北宋徽欽二帝在五國頭城——今天的依蘭「坐井觀天」,已流傳了八百多年。近年有部文學史說到徽宗趙佶在五國城「坐井觀天」時,特意寫明「依蘭有三口枯井」,明顯地是要證明趙氏父子皇帝確實在這裡坐井觀天,這三口枯井就是二位皇帝坐過的。筆者沒去過依蘭城,不知偌大依蘭城是否只有三口枯井;有什麼根據說它們是八百多年前的,而且是徽欽二帝坐過的枯井?更不知依蘭縣是否已為這三口「御井」掛牌,成為旅遊人文景觀供遊人觀賞? 其實二帝是否在依蘭「坐井觀天」,東北人是可以說清楚的。井者,掘地而成深洞者也。即使是因斷了水而廢棄的枯井,也是很深的。不是怕其逃跑的要犯,斷不會囚之於深井,數千年中國歷史未見用深井囚犯的記載。此時的徽欽二帝雖是被流放的俘虜,有后妃、宗室、官吏陪同,有宮女、太監侍候,有寫詩作畫,與王室、官吏談話的自由,不過有金兵看守而已,金朝皇帝不怕他們跑,也不相信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們會逃出幅員遼闊的大金王國。所以,「坐井觀天」只不過是一種傳聞而已。自然,之所以中原文人有如此的記載,事出有因。甚至可能是那些隨二帝到過五國頭城,後來被放回關內的北宋官吏親眼所見。這些官吏看到徽欽二帝住在或坐在那裡?不要說八九百年前,就是在六七百年前,東北北部民間蓋棟瓦房也非易事。加之冬季嚴寒,掘地為穴,穴居,是北滿地區古來民風———掘地丈余,成穴,上面搭棚,以茅草等覆蓋,一角留出口,即過去民間人人皆知的地窨子。貧民百姓住地窨子,肅慎時期是從東北先民到滿人幾千年來普遍之事。看到徽欽二帝在五國頭城,住在地窨子里,返回中原的北宋官員們因不知地窨子其名,把似井的地窨子說成了井,於是便產生了這兩個皇帝俘虜、「坐井觀天」的傳說,中原人不知內情,信以為真。 這兩位當了俘虜被流放到五國頭城的皇帝死在哪裡,幾百年來更是一謎。最早說到徽宗死地的,是南宋文人宇文懋昭,他在《大金國志》一書中簡單地說徽宗「崩於五國城」。後來的一些書籍,如清代畢沅主編的《續資治通鑒》,當代的《辭海》、《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均沿用此說。後二書甚至說欽宗趙桓也是死在五國城的。而距徽欽二帝死後不過幾十年的南宋文人筆記《南燼紀聞》、《南渡錄》等,卻記載徽欽二帝並非老死五國頭城,而是後來又被轉徙到另一個五國城——西綿州。 西綿州在哪裡筆者尚未查到。清朝初年流放到寧古塔的愛國詩人吳兆騫,在《曉行》一詩中有句「五國城邊月已微,五國城中烏未啼」。在《贈少年》中寫道:「君不見徽宗埋骨空江曲,遺冢蒼茫做鹿麋。」顯然是說徽宗不僅死在五國頭城,而且是埋葬於五國頭城松花江或牡丹江邊的。但根據一位專家說:吳兆騫的抗俄詩篇是他坐在寧古塔家裡聽從前線歸來的將士們講述而創作的。他的這兩處詩句,顯然是說宋徽宗是死在或埋在牡丹江邊的,牡丹江邊也應有一個五國城。但《宋史》與《續資治通鑒》等史書卻明白記載:南宋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1142年),徽宗死後七年,「金釋高宗母韋氏還宋,並還徽宗梓宮」。他的屍體隨南宋高宗的母親韋氏,運回南宋王朝都城臨安,「奉安於龍德宮。」可見,吳兆騫見到的不會是徽宗墳墓,僅是五國頭城——依蘭當地的傳說而已。至於有關徽宗墳墓在寧古塔牡丹江邊的說法,不過是看到吳氏詩句後的猜想而已。 儘管對宋徽宗趙佶的死地有不同說法,但《金史》、《宋史》與《續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相同,可以認定是死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即五國頭城,葬地在浙江杭州。北宋欽宗趙桓與乃父相比,才當了不足一年皇帝就作了俘虜,被關押,與其父一起流放到韓州、五國頭城。其父死後十五年,金太祖阿骨達的另外一個孫子,遼王宗干之子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即海陵王。推崇漢文化的海陵王完顏亮,對熙宗時改封為天水郡公的趙桓還是比較優待的,一度曾把趙桓遷到上京會寧府居住。1153年,完顏亮遷都到燕京,把他也帶去。在燕京三年後,1156年六月病死,享年51歲,比他父親多活了幾年。據《續資治通鑒》、《說郛?朝野遺記》與《宋史紀事本末》等史書記載,1142年,南宋紹興十二年,高宗之母韋氏與徽宗「梓宮」被放還南歸時,趙桓跪求韋氏帶信給高宗趙構,求他這位同父異母弟將其贖回,「只為太乙觀主足矣,他不敢望也。」明說只求讓他回國閑居,不再有做皇帝的念頭。但他那位九弟因為金兵伐宋掠走了皇帝哥哥才當上皇帝,就怕他這位正宗皇帝哥哥回來,所以直到他死去,也未向金王朝提出放還欽宗趙桓的要求。趙桓死在燕京是有記載、有定論的。《辭海》、《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說他死在五國城是不對的。 文章來源: 黑龍江日報歷史上禁止百姓養豬屠狗的皇帝 屬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著身價倍增,成了「吉祥物」宋徽宗多才多藝,能書善畫,造詣極深。書法有自創一格的「瘦金體」,畫工花鳥,有轟動一時的《寫生珍禽圖》,2002年4月23日曾創下拍賣價格人民幣2300萬元的天價。 不過作為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宋徽宗趙佶可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倒是他的荒唐給人印象還比較深刻。 比如,他出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五月初五,公元1082年,干支是壬戌年,按中國人十二生肖的演算法,他屬狗。崇寧初年,一個叫范致虛的人藉此來拍馬屁,說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京師有以屠狗為業的就理應禁止。宋徽宗還真的就為此下令禁止屠狗。這樣的皇帝,這樣的理由,只有明朝的荒唐皇帝明武宗可以和他比一比了。 明武宗朱厚照,因為自己姓朱,又屬豬,竟然下令禁止百姓養豬!不論皇上昏庸還是聖明,他都是皇帝。 中國社會是高度泛政治化的社會,中國文化的特徵之一便是高度泛政治化。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官僚機構的核心,是國家機器金字塔的塔尖。皇帝本身就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代表,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體制和秩序的象徵。他可以昏庸,可以糊塗,這都不妨礙他做皇帝和繼續做皇帝。出了問題也只是皇帝個人有失誤,體制是沒有問題的。臣民再精明,也只是臣民。臣民只能盡臣民的本分,忠於皇帝,或者高舉起忠於皇帝的旗幟。體制是沒有問題的,至少沒有任何重要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問題。這是不容懷疑的。一旦出了問題,同樣是個人的問題。 在《水滸》裡面,我們看到的就是面對昏君的臣民們的耿耿忠心。 《水滸》最能表現徽宗趙佶「聖明」的一段,就是82回里,皇帝聽了燕青的彙報,次日早朝,駕坐文德殿,問童貫:「你去歲統十萬大軍,親為招討,征進梁山泊,勝敗如何?」童貫跪下奏道:「臣舊歲統率大軍,前去征進,非不效力,奈緣暑熱,軍士不服水土,患病者眾,十死二三。臣見軍馬艱難,以此權且收兵罷戰,各歸本營操練。所有御林軍,於路病患,多有損折。次後降詔,此伙賊人,不伏招撫。及高俅以舟師征進,亦中途抱病而返。」天子大怒,喝道:「都是汝等妒賢嫉能!奸佞之臣,瞞著寡人行事!你去歲統兵征伐梁山泊,如何只兩陣,被寇兵殺的人馬辟易,片甲只騎無還,遂令王師敗績。次後高俅那廝,廢了州郡多少錢糧,陷害了許多兵船,折了若干軍馬,自己又被寇活捉上山,宋江等不肯殺害,放將回來。寡人聞宋江這伙,不侵州府,不掠良民,只待招安,與國家出力。都是汝等不才貪佞之臣枉受朝廷爵祿,壞了國家大事!汝掌管樞密,豈不自慚?本當拿問,姑免這次,再犯不饒!」罵了這一大通,「奸佞之臣,」「汝等不才貪佞之臣,」連「高俅這廝」這樣粗俗的字眼都罵出來!可這又有什麼用?又說明什麼問題?又解決了什麼問題?他信任的就是高俅、童貫這些幹部。他信任的還是高俅、童貫這些幹部。這就是宋徽宗。這才是宋徽宗。徽宗皇帝可能改嗎?不能。能換掉這些手下人嗎?不能。 看來看去,徽宗皇帝的怒火,不太像是針對童貫、高俅這些奸臣的,到像是針對社會治安問題,甚至是狗仔隊的問題,怎麼這些人動不動就摸到皇上的相好家裡去了呢?還攪了皇帝的春夢。幸虧皇上心理素質奇佳,該說說,該睡睡。皇上有苦說不得,只能在朝廷之上沒頭沒腦發一通火。 無論如何,皇上的全部的「聖明」只是表現在有了這樣一番謾罵式的點名批評。之後毫無改進,不過是簡單抱怨一通,隨便出出氣,跟老百姓吵架拌嘴的檔次一樣。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碾子是碾子來缸是缸,大臣還是那些大臣,奸佞還是那些奸佞,皇上還是那個皇上,朝廷還是那個朝廷。宋朝的國是,照樣的沒有希望。皇上畢竟是皇上,他聖明也好,昏庸也罷,小民也未必知道,知道了也沒有批評的義務,大家應該記住的和努力去做的,就是忠誠和「頌聖」。(人民網《讀書》頻道)宋徽宗與《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珍品,後世臨摹極多,但對於其作者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個難解之謎。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南宋人;還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  認為張擇端為南宋人的專家,主要是根據明晚期書畫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對《清明上河圖》的推測:「南宋時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記載:「《清明上河圖》乃南宋人追憶故京繁盛也。」  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觀點的專家,是根據《清明上河圖》最早的題跋出自金代人之手,並且兩宋畫院均不見張擇端著錄。  然而,更多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考證,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面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中註明了張擇端的身份為「翰林」,並且進一步指出,張擇端遊學於京師,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惟一的記載。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經無法考證,向氏所著《評論圖畫記》一書也不曾見於著錄,這給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考證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但是,根據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張擇端是北宋人的觀點最具說服力。  至今,開封民間還流傳著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開封的相國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時期,相國寺發展到鼎盛時期,佔地540畝,僧院64座,殿閣雄偉、花木蔥蘢,因此被譽為「金碧輝映、雲霞失容」。偌大的相國寺雕樑畫棟需要大量的畫師為之服務。  傳說當年在北宋東京今開封市的相國寺里,住著一些靠給寺院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個青年畫師,他說可以把首都東京城的繁華盛景搬到畫上來,這個青年就是來自山東諸城的張擇端。  張擇端住在相國寺的香積廚里,潛心作畫。一天,宋徽宗趙佶在皇家衛隊的護衛下,聲勢浩蕩地駕臨相國寺降香。趙佶聽說相國寺里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況。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歡繪畫,並且都是繪畫的高手。宋徽宗趙佶命宰相蔡京將張擇端召進翰林圖畫院,親自命題讓張擇端繪畫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  張擇端被召進了宮中翰林圖畫院,但是他提出,不能關在皇宮裡面作畫,要求在安靜的農舍中作畫,宋徽宗趙佶同意了張擇端的請求,命宰相蔡京為張擇端在北宋東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披星戴月潛心作畫。誰能想到,這樣一幅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竟是在東京都城郊外的偏僻農舍里創作完成的。  當宰相蔡京將張擇端繪畫的長卷呈給宋徽宗趙佶看時,宋徽宗趙佶見了張擇端的繪畫大喜過望。從此,《清明上河圖》被宋徽宗趙佶收入皇宮內府。  北宋滅亡後,宋徽宗趙佶和兒子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到北方,藏於北宋內府的《清明上河圖》及6000件藝術品也被金兵掠獲。宋徽宗趙佶的第十一個兒子宋高宗趙構杭州稱帝。  張擇端為了讓宋高宗趙構不忘國讎家恨,堅決抗金,閉門謝客,嘔心瀝血,又繪製出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獻給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與父親宋徽宗趙佶不同,對畫根本不感興趣,並將畫退了回來。張擇端展開長卷,心緒難平,一氣之下,將自己嘔心瀝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長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時搶出一半。在沉痛的打擊下,張擇端不久憂鬱而死。  張擇端兩次獻《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是否真實無法考證,但是傳說中,張擇端卻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畫家。(文/張夢君 《炎黃春秋》2005年第11期) 文章來源: 《炎黃春秋》蔡京與宋徽宗趙佶

蔡京畫像  在封建時代,莆仙二縣在朝為官權勢最為顯赫的人物,莫過於北宋的宰相蔡京,但他專橫跋扈,排斥舊臣,陷害忠良,興役擾民,其罪罄竹難書,成為北宋「六賊」之首,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之六載:  「有士大夫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絲者也。』」  這個蔡太師,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我們在《水滸傳》,在《金瓶梅》,在《大宋宣和遺事》這三部古典白話小說里,讀到了他。一般來講,歷史人物都在史籍中存在著,而他卻進入口述文學的話本範疇,被說話人予以演義,說明這個人物是值得或者應該予以口誅而筆伐之者。  這個曾經擁有天大的權力,曾經貪下天大的財產,曾經陪著那個混賬帝王宋徽宗,將北宋王朝玩到亡國的,壞得不能再壞的敗類,最後的下場,卻是誰也無法想像得到,竟活活地被餓死掉了,這樣的一個離奇情節,著實匪夷所思。與羅大經這則隨筆所述及的,其侈靡豪富,其窮奢極欲,其享盡榮華富貴的一生,反差之強烈,對比之懸殊,令人咋舌。  這真讓人不得不信世間確有「因果報應」這一說了。  如果廚娘所言為實,可想而知,太師府的廚房裡,有縷蔥絲者,那也必有剝蒜頭者,摘韭菜者,切生者的各色人等,是毫無疑問的了。連料理佐料這般粗活,都如此專業化分工,以此類推,紅案白案,酒水小吃,鍋碗瓢杓,油鹽醬醋,更不知該有多少廚師、幫手、採買、雜工,在圍著他的這張嘴轉。即使當下一個五星級大飯店的餐飲部門,也未必細到連縷蔥絲都專人負責。由此可見,這位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權奸,也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巨貪,在其當朝柄政,權傾天下,為非作惡,喪心病狂之際,那腐敗墮落,淫奢靡爛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一般來講,害蟲的出現,不奇怪,封建社會是一人說了算的官僚政權,是毫無監督的專制統治,從來就是滋生貪官污吏的土壤,而大的害蟲出現,還得要有一個縱容,支持,包庇,給他們撐開保護傘的最高統治者。沒有皇帝撐腰,這些權奸,不可能一手遮天,囂張一世的。因此,只要提起蔡京,就得涉及趙佶。而說到昏君宋徽宗,斷不了牽扯到奸臣蔡太師。他倆像一根線拴兩隻蜢蚱,難拆難分,誰也蹦不了誰。  蔡京(1047-1126),福建仙遊人,字元長,為徽宗朝「六賊」之首。「元更化」時,他力挺保守派司馬光廢免役法,獲重用,紹聖初,又力挺變法派章變行免役法,繼續獲重用,首鼠兩端,投機倒把,是個被人不恥的機會主義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聲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適宦官童貫搜尋書畫珍奇南下,蔡京變著法兒籠絡這位內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從此,趙佶像吃了他的迷魂藥一樣,言出必從,計無不售。從此,無論蔡京如何打擊異己,排斥忠良,竊弄權柄,恣為奸利,宋徽宗總是寵信有加,不以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風潮掀起,宋徽宗雖然迫於情勢,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撫平民意,但總是很快地官復原職。從他登基的崇寧元年(1102年),任蔡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罷其官爵止,二十多年裡,趙佶四次罷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後,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蹣跚,趙佶還倚重這個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領導人,輕信失察,用人不當的事,難免發生。看錯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錯誤決策,把處理品當優等貨,把三類苗當好莊稼,把偽君子當正派人,把野心家當接班者,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於四,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實在是不可救藥了。  一個好皇帝,碰上一個不好的宰相,國家也許不會出問題,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一個好宰相,國家也許同樣不會出問題;但一個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個不好的宰相,那這個國家就必出問題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趙佶手裡,也是亡在這個不好的宰相手裡。  北方的金兵,鋪天蓋地而來,趙佶遜位了,當太上皇,讓他兒子趙桓,也就是欽宗,登基接位。彈劾蔡京的章奏,如雪片飛來。其中以孫覿的上疏,最為深刻全面。「自古書傳所記,巨奸老惡,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屢因人言,灼見奸欺,凡四罷免,而近小人,相為唇齒,惟恐失去憑依,故營護壅蔽,既去復用,京益蹇然。自謂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張,復出為惡。倡導邊隙,挑撥兵端,連起大獄,報及睚眥。怨氣充塞,上干陰陽,水旱連年,赤地千里,盜賊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攜貳,天下解體,敵人乘虛鼓行,如入無人之境。」(據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  這份參奏的對象,與其說是蔡京,毋寧說是趙佶。  宋徽宗作為文人,詩詞一流,繪畫一流,連他的書法,所創造出來的「瘦金體」,也是一流。作為皇帝,卻是末流,而且是末中的末流。因為中國老百姓,不需要一個會畫畫,會寫詩,會彈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不給老百姓製造災難的統治者,所以,民間文學對這位亡國之君,口碑從來不佳。  《水滸傳》第二回,有一段介紹,說趙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見掌東駕,排號九大王,是個聰明俊俏人物。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琴棋書畫,儒釋道教,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那時,趙佶還在他的潛邸里作端王,再混賬,再敗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牽涉到他個人而已。何況他是王子,一個有著太多條件,足可以優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為什麼不享受,不快活?再說,宮廷中最為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為帝位候選人的成員,千萬不能表現出來那種不安於位,躍躍欲試的情緒,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因此,趙佶潛心於文學藝術領域,多方涉獵,興趣廣泛,探索追求,學有所成,是他聰明的抉擇。因此,他寫詩、作畫、學道、性放縱,浪漫得過頭,風流得過分,我們沒有理由苛責他的荒唐。  然而,趙佶十八歲那年,他的兄長,哲宗駕崩,無子嗣。一頂御轎,將他抬進宮裡,即帝位。這雖然是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但是好還是壞,是走正路還是入邪道,是兢兢業業還是弔兒郎當,是正經八百還是荒淫無恥,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息息相關了。事實證明,他只能當端王,不能當皇帝,他一坐在金鑾殿上,凡中國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備,凡中國英明之主的應有優點,他全沒有。而且,昏君中最沒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遠君子,近小人,寵姦邪,用壞人,他當上皇帝以後,整個開封城,成為比賽著誰比誰更無恥,更墮落的罪惡淵藪。  儘管中國封建社會中有過三百多個皇帝,好的極少,壞的極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個人混賬,即使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頂多增加一百個討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長夜之歡娛,耽安宴樂,極鋪張之能事,對偌大一個國家來說,是絕對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這個皇帝重用一群虎狼來管理國家,魚肉百姓,那就比天災還要恐怖,因為天災的周期短,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也就過去了,而人禍的周期,有時是一輩子,必須等到那個災難製造者去見上帝時才告終止,這可就太痛苦了。  這其中,最狼狽為奸的,最為虎作倀的,最推波助瀾的,最興風作浪的,就是微宗一直倚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遺事》,雖為民間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說得一清二楚。  「這位官家,才俊過人,口賡詩韻,目數群羊,善畫墨君竹,能揮薛稷書,能三教之書,曉九流之法。朝歡暮樂,依稀似劍閣孟蜀王;論愛色貪杯,彷彿如金陵陳後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貫、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楊戩。向九里十三步皇城,無日不歌歡作樂。蓋寶諸宮,起壽山艮岳,異花奇獸,怪石珍禽,充滿其間;畫棟雕梁,高樓邃閣,不可勝計。役民夫千萬汴梁直至蘇杭,尾尾相含,人民勞苦,相枕而亡。加以歲歲災蝗,年年饑饉,黃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樹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縣,方臘一十三冠,放火殺人。天子全無憂問,與臣蔡京、童貫、楊戩、高俅、朱、王、梁師成、李彥等,取樂追歡,朝綱不理。」  民間諺語說,「鯰魚找鯰魚,嘎魚找嘎魚」,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最起碼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來。孔夫子對於小人的許多經典見解,如《論語》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而小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從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黨」,公道率真,方正坦蕩。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幫結派,「群居不義」,寡廉鮮恥,無惡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關係,搞宗派。《水滸》開頭,高俅為巴結權貴,表演球技,那「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在場人物一見傾心,馬上引為知己。凡壞人得志之時,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聖嘆批書至此,擲筆一嘆:「小蘇學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發達也不行了,林沖想不被充軍發配滄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獨木不成林,也許作不了大亂,兩個小人,雙木則成林,就有可能作姦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貫,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無恥宵小,「群小相聚」,那豈不天下大亂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胡塗,在經濟上一塌糊塗,在軍事上,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塗,在私生活的荒淫無恥上,最為一塌糊塗。而所有這些一塌糊塗,無不與蔡京這個位列中樞的決策人物有關。這位混賬帝王,對蔡京四起四落,信,疑,複信,復疑,到最後深信不疑,終於,金兵渡河,國破家亡,他和他的兒子,徽欽二帝,成為俘虜,被押北上,關在黑龍江依蘭,也就是那時的五國城,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北宋完了的同時,蔡京終於走到頭了,老百姓等到看他垮台失敗的這一天。據《宋史》:「欽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雖譴死道路,天下猶以不正典刑為恨。」  人民群眾雖然沒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為憾,但要給他一點顏色看看,以泄心頭之恨,以報家國之仇,以吐多年之積怨,也以此煞一煞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風,卻是全國上下,異口同聲的想法。既然不能動他一指頭,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條收拾他的絕妙主意,卻是人人可以不用費力,不需張羅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軍發配的一路之上,不賣給蔡京一粒糧,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說,一塊烙餅,一個饅頭,一個包子了。沒有發通知,沒有貼布告,更沒有下命令,發文件,街鄉市井,城鎮村社,驛站旅店,莊戶人家,所有的中國人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齊心,讓他活生生地餓死。  飢腸餓肚的蔡京,回想當年,那山珍海味,那珍餚奇饈,現在連一口家常便飯,也吃不著了。那時候,他愛吃一種腌制食品「黃雀酢」,堆滿三大間廳堂,他轉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現在想聞聞那撲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時候,他想吃一個包子,得若干人為之忙前忙後,現在,即使那個縷蔥絲的婦女碰上他,也絕不肯將縷下的廢物,一堆爛蔥皮,給這個兩眼翻白的餓鬼。  中國人對於貪官污吏的憎恨,是絕對一致的,再也沒有比這種餓死蔡京的死法,更讓人民大眾開心的了。  王明清《揮塵後錄》:「初,元長之竄也,道中市食飲之物,皆不肯售,至於辱罵,無所不至。乃嘆曰:"京失人心,一至於此。』」《宣和遺事》載:蔡京最後「至潭州,作詞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無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遙望神州淚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謾繁華,到此番成夢話。』遂窮餓而死。」  這就是餓死蔡京的故事。  蔡京雖然餓死了,但不等於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餓死,因此,這個陳舊的故事,或許能讓有些人,讀出一點震懾的新意來。 《大地》 (2005年 第十九期)宋徽宗「天下一人」花押

宋徽宗風格特異的花押

「天下一人」的花押 花押,就是現代的個人簽名。中國古代的花押,從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北宋時期,簽名花押的風氣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花押。而宋徽宗趙佶的花押可以說是最為特別的。他的花押,被專家們稱為"絕押"!它的外形,特別巧出心裁,有點象寫得結構鬆散的"天"字,又象一個簡寫的"開"字,而實際上就是所謂"天下一人"四個字組成,四筆寫成。後人稱奇的時候,難免又會感到這位皇帝率真可愛的氣質,好像一個自負頑皮的天才小孩,故意搞了個文字遊戲來捉弄那些不明就裡的人。

宋徽宗之押字探源

宋徽宗傳世的作品,真假相摻,有許多到現在也沒有定論。對於 其在書畫題跋中的押字,更是一直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是「天下一人」的簡寫;有人認為是「天水」的簡寫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宋徽宗 趙佶的押字並非特例,因此,要對其押字進行研究,必須放到整個的押字發展史中,而不應僅僅局限其本身。

押字,又稱「花押」或「草押」。據史料記載,最早起於鍾繇,(唐)韋續《墨藪·五 十六鍾書》中曾說:「行書,正小之謂也,鍾繇謂之"行押書』。」可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押字就已經在社會上應用了。押字的產生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隨著紙張的應用和商業交往活動的頻繁,作為一種信約符號的押字,在民間的交往中也成為一種需要。從出土的唐代的文書墨跡中已經見有花押作為個人獨特的信約標記。在李隆基書法作品《饅頌》中的花押字,也說明在唐代花押已經被用在皇帝的書法作品中。還有「唐韋陟籤押,草法牽連,很美觀,時人稱為"五朵雲』。」

押字的廣泛應用還是在宋代,據(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載:押字不書名,余近見先朝太祖、太宗時朝廷進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書名。初疑為檢底而末乃有御批,殊不能曉。 後見前輩載乾淳間禮部有申秘省狀,押字而不書名者,或者以為相輕致撼。范石湖聞之,笑而陋,雲:「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韋陟五朵雲是也。豈唯是前輩簡帖,亦止是前面書名,其後押字,雖刺字亦是前是姓某起居,其後亦是押字。士大夫不用押字代名,方是百餘年事爾。」文章來源: 中國網整理

宋徽宗「無」字碑

中國的文字歷史源遠流長,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至今,在潛移默化中不經意累積出了一部華夏文字演化史。遠的不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推廣簡體漢字為核心的文字改革也算稱得上是一場文字的革命了。就拿最常用的「與」、「無」、「台」、「邊」等字,要寫繁體字真是對小學生的一種折磨,所幸凡是在紅旗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都成了這場文字改革的受惠者。然而,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究竟有沒有親緣可循呢?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我有機會在碑刻及文物銘記、刻款考古中發現一些文字演變資料,一鱗半爪錄為筆記。

九十年代參加編寫《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漆器全集》,這部分類全集有好幾百卷,全集的規範文字要用繁體字、直排,用繁體字書寫對於年及古稀的編者,駕輕就熟不成問題。但是我卻遇到這樣一個情況,有一件編錄的元墓出土漆器上,其一行針刻款上有「靈隱山」地名,其「隱」字就和現在規範的簡體字一樣,而審稿的先生,卻按通例,審後把「隱」字轉成繁書「隱」字,誤作「靈隱山」了,為此,我只能在文章中多加一個注,硬是把此字又復原回來。《辭海》(1979年版)為「隱」乃「隱」的簡化字,其它古代小學類說文書中我也沒有查到這個「隱」字。然而卻在碑刻資料中又一次查實到了這個「隱」字的書法,在位於山東掖縣雲峰山之陰,傳為北魏大書法家鄭道昭於北魏永平四年刻於摩崖之上的刻石——《鄭文公下碑》中,即可查找到「隱、聰、亂、與、隨」等20個與現代規範文字相同的簡體字。這個「隱」字的書法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了,沿襲到唐、宋或更晚,依舊在應用,四部叢刊用明鈔本景印的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中「丁隱歌」並序中「隱君姓丁氏,字翰歌」,也是用此「隱」字而不用「隱」,清乾隆進士管松崖書寫的楊宜崙墓誌(《文物》2000年8期)也出現這個「隱」字。不知何時「隱」字漸被隱沒,而一直到現在規範文字時又被翻檢出來。有說宋代活字印刷問世,為方便木刻活字,出現了300多個簡化字,可見現在應用的簡化字,確實還是有來歷的。

今年歲初在海南,有日訪海口「五公祠」(祠為紀念被謫在海南島的唐、宋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銓所設),瞻仰一番,行至一「拜亭」,見亭內立宋徽宗所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碑石高大,有兩米半以上,內容乃宣揚道教,詔建神霄宮,書「瘦金體」,難得一見。詔文中有「統御神霄,監視萬國,無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無窮」之句,其「無」字,不書「無」,他用的「無」字恰恰又與現代規範文字完全相同。記錄照相後,拜訪設在祠內的海口市博物館,張館長送我一份申報《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材料,接過翻閱,不禁啞然,文字列印稿上居然將碑文中的「無疆」、「無窮」誤轉為「無疆」、「無窮」,恰與上述原本「隱」字轉成了「隱」字,顯得一樣尷尬。

古人書文中的避諱很多,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為神者諱等等。蘇東坡祖名序,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徽宗是皇帝,在此碑上不書「無」而用「無」與避諱似乎無關,《周易》中「無」字俱作「無」,並有好幾處用「無疆」兩字,宋徽宗在此詔碑中用「無」字,可能沿襲《周易》之書寫規則。《說文》稱:「無」為「無」之古文奇字。雖則為蓋古通用,但用法上似乎還是有些規則的,如流傳的宋徽宗《閏中秋月》詩帖頁中所書「乘此能無賦詠篇」句中,並不書「無」而用「無」。在考古文物中,除上述神霄玉清萬壽宮碑中書寫「無」字外,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遼代刻經中《一切佛菩薩名集卷第六》通計一千三百尊,凡佛菩薩名稱前兩字,一律均書「南無」而不書「南無」,如「南無作歡喜佛、南無法上稱佛」,而凡是佛菩薩名字中的「無」字,如「南無無垢臂佛、南無無有香佛」又不用「無」。又金代刻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中一切佛菩薩名稱如「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也有這種規則的用法。北齊摩崖刻經中也有隸書「無」及楷書「無」字(《文物》2003年5期)。唐初《妙法連華經》卷(《文物》1978年6期)中也用這個「無」字,有「斯人福無量、得無量功德」等句子。敦煌莫高窟晚唐、五代壁畫(《文物》1978年12期)中有「南無救苦觀音菩薩」榜題,也用此「無」字,可知這一「無」字一般多用在表示至高無上的稱謂中以示敬仰。

徽宗是個昏昏然的亡國之君,自崇寧、政和以來,一直沉迷於道教活動,政和七年(1117年)令將全國天寧萬壽觀改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宣和元年(1120年)京師神霄宮建成,徽宗親自撰編和書寫神霄玉清萬壽宮記,命京師神霄宮立石刻碑,以碑文賜天下摹勒立石,於是神霄玉清之祠遍於天下。現存海口市的這塊碑刻,應該是宣和年間的刻石,此碑原置於府城北三清觀內,後世多次遷徙,「文革」後移至五公祠。宋王朝南渡之後,徽宗詔書頒行天下的石刻幾被毀盡,海口地處隔海之疆,此碑石才倖免損毀。現有的神霄碑,只有兩通,另一通在福建莆田元妙觀三清殿東側,但不如海口市保存得完整。此兩碑在《寰宇訪碑錄》中未見記載,僅記載山東泰安有徽宗御制宣和元年《萬壽宮詔》碑。

宋徽宗趙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書畫方面卻有精深造詣,他的字體稱之為「瘦金體」,是我國古代書法中極有藝術價值的一種書體。《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共有392字,字體約4厘米見方,它是一塊保存「瘦金體」書法藝術的珍品。其「無」字之書寫法,一方面反映了徽宗篤信道教、奉祀和崇拜至尊的理念,並且也證實歷代文字書寫的變化與應用是有源有頭的。

尋訪到這塊碑石,又讓我琢磨起來。中國的文字演變,兩種字體的相互滲透看來也有歷史歲月,但大凡這種滲透都出現在書法中,書法家是狂放不羈的,凌雲健筆意縱橫,以他們的精、氣、神創造了美學,也在「氣生勢,勢生形」中創造了新字。我們今天受惠著簡體漢字的便捷,不能不感謝歷代書法家傳承與創新的光輝燦爛的書法藝術。 (陳晶) 文章來源: 《文匯報》

亡國之君宋徽宗對《道德經》的詮釋

宋徽宗名趙佶,自幼養尊處優。古典名著《水滸》對這位風流倜儻的「端王」曾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其實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宋徽宗作為一位風流才子,精書法,善詩詞,比起眾多宮廷王子來說,還是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可惜的是,他局限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不能夠親身體會民間的疾苦,致使他以不才之身坐到了他不該坐的位置。靖康二年(1127)終為金人俘去,北宋滅亡。

凡事有因必有果。宋徽宗的命運,也可以說是歷史的「造化」,也合於「自然之道」。本文無意刻薄地批評宋徽宗,只是想實事求是還其本來面貌。就從他對《道德經》的《御解》說起吧。

其一,如果以「學者」的觀點來看待宋徽宗,他對《道德經》的《御解》仍不失精妙之處,說明他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他在道經開篇即雲: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長存。(《御解?卷一?道經上》)

在《御解?卷三?德經上》雲: 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 這兩段提綱挈領式的注釋,文句精彩,見解精微。

再則對《道德經》第一章中「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解讀,他說: 「常無在理,其上不徼,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常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徼。有無二境,徼妙寓焉?」可謂見解獨到,精闢入微。

其二,作為一代帝王,宋徽宗忘卻的恰恰是帝王之道。通觀《御解》全文,幾乎看不到一句完整的關於政治、時勢、吏治、民生的闡釋內容。即便有之,也是「就字論字」,泛泛而談,不著真章。如在《不尚賢章第三》有一段: ……聖人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因其固然,付之自爾,何容心焉? 《御解?天地章第五》雲: 束芻為狗,祭祀所用,適則用之,過則棄之。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這兩句話若出自別人之口,原無對錯,而出於宋徽宗便是一種「錯位」。所謂「昏君」也者,豈不正合?

其三,言行不一,失信於民,終使其成為亡國之君。如其在《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中說:「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前章《太上章第十七》有雲: 澤加於民,法傳於世,天下愛之若父母,故親之。

翻閱史冊,我們所看到的宋徽宗,則完全沒有「愛民」、「知足」之心。他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設「花石綱」,建「艮岳」(名園),真乃奢侈無度,以致烽煙四起,國已不國。

其四,作為一名虔誠的道教徒,宋徽宗其實沒有「悟道」。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詔求道經於天下,次年置道階道官二十六等,他自己請法師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可見他真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然而他所沉緬於道教的並非治國方略,濟世利民。畢生的追求就是長生久視,成仙了道。在《御解?治人事天章第二十九》中,他說: 根深則柢固,性復則形全,與天地為常,故能長生,與日月參光,故能久視。 道教追求長生,仍須修鍊,而宋徽宗則泛泛而談,不尚修鍊,所以他其實並沒有「悟道」。最終,他客死異鄉,卻留下了一首哀婉絕唱《宴山亭》,其中有「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後人稱這首詞為「血書」。(節選《兩代帝王與一部道德經》) 文章來源: 《中國道教》雜誌

宋徽宗給米芾發「二百五」的工錢

安徽有一塊大石頭形狀奇醜,米芾路過一看見就樂得不行:這石頭受得起老子一拜。米芾特意穿上晚禮服拜這石頭,還管它叫大哥。米芾在書房寫信,他的朋友從窗戶縫張望。看見米芾寫到信結尾「再拜」的時候,就把筆放下,站起來整理好衣服,然後真的就拜了兩拜。

  米芾笑話那麼多,可他做人還一點都不肯低調。他出門不穿宋朝衣服,卻弄一身唐代衣帽。這個效果,跟如今在西單穿一身長袍馬褂擠地鐵一樣,立刻引來大量群眾圍觀。米芾洋洋自若,反而更神氣活現,別人一看那個架勢,不認識的人也知道,整個大宋除了「米顛」沒第二個這麼怪的。

  怪歸怪,米芾的能耐大家都不能不服。書法不用說了,就因為字寫得好,藝術家皇帝宋徽宗把米芾提拔到中央當了個司長。至於米芾的才情,連王安石、蘇軾這樣的大手筆都喜歡得不行。王安石的一把扇子上,就寫著米芾的詩句,沒事經常看。蘇軾更是說,和米芾當了20年朋友,還恨時間短,鉚足勁把他往高里抬。

  到了皇帝身邊後,皇帝經常請米芾寫字。一次宋徽宗讓米芾寫了4扇屏風,過了幾天,派太監給他送去了900兩銀子。在宋朝,九百的意思相當於現在的二百五。米芾只是氣性刁鑽,一點都不傻,馬上跟太監說:了解下級的莫如領導,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太監回去跟宋徽宗一說,宋徽宗哈哈大笑,知道米芾明白自己在逗他。

  米芾吹起牛來氣勢也很大。宋徽宗讓他品評一下當代書法家,那幾位都是米芾的哥們,可米芾都不給他們面子:蔡京不懂筆法,黃庭堅那是在描字,蘇軾是在畫字。宋徽宗問:那你怎麼樣?米芾說得拐彎抹角:我是在刷字。其實是自吹揮灑自如。別說當代名家,就是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還被米芾說一聲惡俗。

  蘇軾在揚州的時候,請一幫社會名流吃飯,米芾也在座。酒喝到一半米芾有點高了,站起來跟蘇軾撒酒瘋:「別人都說我瘋癲,你老兄說說看。」蘇軾哈哈一笑:「群眾的呼聲就是上帝的呼聲。」

  米芾不怕影響形象,所以很多別人干不出來的事,他說做就做,一點不費勁。

  宋徽宗請米芾寫字,讓他用自己的專用文具,米芾一邊寫一邊就看上了宋徽宗的端硯。寫完後,米芾抱著那個硯台說:這個硯台被我用過了,哪還配讓領導用啊,您換一個吧。皇帝一聽大笑,這明擺著是敲竹杠,還挺會說話,就把硯台送他了。米芾樂得手舞足蹈,抱著硯台往外就跑,硯台里剩下的墨汁都灑到衣服上了,米芾一點都不在乎。皇帝回頭對旁邊的蔡京說:這傢伙名不虛傳啊。蔡京說了句大實話:米芾這樣的主兒不能沒有,但有了第二個就受不了了。

  蔡攸有一幅東晉王衍的字帖,蔡攸沒算計,竟然糊塗到跟米芾一起在船上看這個字帖。米芾看了之後,就把字帖揣在懷裡要往河裡跳。蔡攸嚇得夠戧:你這是幹嗎?米芾又哭又喊:我平生收藏那麼多,就是沒有這字帖,我寧可死了算了。蔡攸一點辦法沒有,只能把字帖送給米芾。

  米芾擅長偽造別人字畫,水平可以亂真,然後用偽造的把真的偷換過來。有人賣唐朝畫家戴嵩的牛圖,米芾不肯買,把畫借來說要看幾天,然後臨摹了一張假的還給別人。過了幾天,人家拿著假畫回來要求他還真的,米芾不覺得不好意思,還挺奇怪:我造假水平還不到家?人家告訴他:原畫牛眼睛裡看得見牧童的影子,您造的這個沒有。

  米芾雖然糟蹋蘇軾的字不行,不過他還是願意要。蘇軾路過,米芾請蘇軾吃飯,蘇軾到了,米芾安排一人一張桌子,上面放了好筆好墨和300張紙,菜放在旁邊。蘇軾一看就明白了,兩個人每喝一杯,就寫幾幅字,快得兩個磨墨的書童都有點趕不及。到晚上酒喝完,紙也全部寫完了,兩個人各自拿了對方寫的字開路。

  米芾的死也很另類。死前一個月,米芾就安排後事,跟親友告別,把他喜歡的字畫器玩全部燒了,跟知道自己要死一樣。米芾還準備好了一口棺材,起居吃飯全在棺材裡。死前7天,米芾洗澡換衣服、吃素焚香。別人看他作慣了,由著他的性子鬧。死的那天,米芾把親戚朋友全請來,舉著拂塵說:「眾香國中來,眾香國中去。」說完扔掉拂塵,合掌而死。

  米芾小傳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吳人。以母侍宣仁後藩邸舊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曉圖,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

  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精於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嘗摘其詩句書扇上,蘇軾亦喜譽之。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日:「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嘗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部韻語。又入宣和殿觀禁內所藏,人以為寵。

  子友仁,字元暉,力學嗜古,亦善書畫,世號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 文章來源: 開縣作家網

宋徽宗趙佶收藏青銅器的故事

有句話說「亂世藏金、盛世收古」,收藏是人民生活富足之後對美的追求。從很早就有人開始收藏和研究古器物。收藏在古代是知識和財富的象徵。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幾次收藏熱,第一次是在宋代,在宋徽宗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還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金石學。

  宋徽宗趙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過他的名氣不是因為他傑出的文治武功,而是他極高的藝術造詣。確切地說,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一位失敗的皇帝。他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還曾下旨命文臣們編輯了《宣和博古圖》。此書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件,許多現在非常著名的青銅器在上面都有著錄,以其藏品的珍貴程度看來,宋徽宗可算是一位大收藏家了。

  在各類收藏品中,青銅器是最早開始被人收藏的。它們流傳了上千年,蘊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千百年來每一件青銅器都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故事。現今,青銅器更是收藏的一大類別,瀚海2006年春拍,一件西周青銅簋以236萬人民幣拍出,此器紋飾精美,歷經千年卻保存完好,器底內外都有銘文,是研究當時情況的珍貴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件歷經兩千多年的青銅簋似乎在向我們訴說它往日的輝煌,訴說兩千年的歷史變遷。

藝術成就宋徽宗趙佶獨創「瘦金體」書法

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趙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培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宋徽宗瘦金書的傑作。

祥龍石圖 宋徽宗

但是宋徽宗的書法存在著柔媚輕浮的缺點,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但他首創的瘦金體的獨特的藝術個性,為後人競相仿效。(來源:插圖中國史)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網

詩書畫印四結合:趙佶富貴傳神的花鳥畫

芙蓉錦雞圖 趙佶於花鳥畫尤為注意。《宣和畫譜》記錄了他收藏的花鳥畫二千七百八十六件,佔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見其偏愛之深。《畫繼》記載趙佶曾寫《筠庄縱鶴圖》,「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擎露舞風之態,引吭唳天,以極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潔,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閑暇之格,清迥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這種讚譽趙佶花鳥畫精緻、生動傳神的文字記載俯拾皆是。流傳至今題為趙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鳥畫作,則證實了這種記載的真實性。趙佶的花鳥畫,以極其嚴謹的創作態度,既從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對象的生長規律,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 中國傳統花鳥畫向分徐(熙)、黃(筌)兩派,兩派各有長短。黃派長於用色而短於用筆,徐派長於用筆而短於用色。以技術的標準論,徐不及黃的精工艷麗;憑藝術的標準言,黃不及徐的氣韻瀟酒。用筆和設色作為中國傳統花鳥畫技法中兩大極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極端,易生偏向。北宋前期黃派畫風一統畫院,經過一百年的輾轉摹擬而顯得毫無生氣之時,崔白、易元吉奮起改革復興徐熙畫法,黃派暫居下風,但並未退出花鳥畫壇,因而使花鳥畫得以蓬勃發展。至北宋晚期,徐、黃兩派實際上處於並行發展的勢態。憑趙佶深厚的藝術修養,他對徐、黃兩派的技法特點的認識是清醒的。因此,趙佶的花鳥畫是學習吳元瑜而上繼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長。當然他也並非只學一家,而是「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的。如文獻記載那樣,時而承繼徐熙落墨寫生的遺法,時而「專徐熙黃荃父子之美」。顯然,就創作技法而言,徽宗既學吳元瑜、崔白也就是徐熙系統的用筆,又喜黃荃、黃居宷的用色,并力求使兩者達到渾化一體的境界。

柳鴉圖卷  徐熙野逸,黃家富貴。徐、黃兩派又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趙佶作為當朝皇帝,又是極力享受榮華富貴、縱情奢侈的人,對於精工富麗的黃派風格,有他根深蒂固的愛好。同時,他又處在文人畫蔚然興起之後,必定受到時代風氣的熏染。他的周圍又聚集著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貴官宗室如王詵、趙令穰等,又與文人畫的倡導者之一米芾關係頗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裝巧趣」的美學觀,趙佶自然深受影響。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藝術修養更使其審美情趣中透射出濃郁的文人氣質。因此,趙佶既崇尚黃派的富貴,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審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黃兩家的。     歷來關於趙佶的藝術成就,論者都以他的花鳥畫為最高。趙佶藝術的獨創性和對後代的影響力,也主要體現在他的花鳥畫中。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獨特性。經營位置為畫家的總要,所以畫面布置因題材內容繁簡不同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這是人人皆能學習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這需要作者獨出心裁,巧妙安排。趙佶花鳥畫的構圖,時有匠心獨運之作。如《鸜鵒圖》軸,畫幅下面靠左以水墨寫鸜鵒兩隻,奮翅相爭糾結在一起,一反一正,羽毛狼藉。上面一隻處於優勢,用利爪抓住對方的胸腹,張嘴怒視;但是下面的一隻並不示弱,依然奮勇掙扎,進行反擊,回首猛啄它的右足。上面靠左一大片空白,僅飄動著幾根羽毛,令人想到這兩隻酣戰的鸜鵒,是從高處一直斗下來,並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右下斜出一松枝向右上伸展,上棲另一鸜鵒,作噪鳴狀,撲翼俯看下面兩隻正在爭鬥的同伴,不知是喝彩還是勸架,又似乎想飛下來參加決鬥。焦急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鸜鵒的心理感情,也刻畫得細緻入微。槎枒的松枝和瘦硬鋒銳的松針,與糾結在一團的濃墨的鸜鵒相對比,更增強了畫面的動感。雖然畫中所擷取的都是自然寫實的物象,但由於物象意念安排得巧妙和獨特,從而暗示出超出有限時空意象的無限理想化的藝術世界。這是徽宗時期花鳥畫的特有風格,並由此開啟了南宋劉、李、馬、夏在山水畫構圖方面的改革先聲。

祥龍石圖 宋徽宗  第二,寫實技法的獨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外國專家曾把趙佶花鳥畫的寫實技巧稱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因為它給人以「魔術般的誘惑力」(勞倫斯?西克曼:《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北宋的繪畫理論中以氣韻為高的說法已不少見,但在趙佶時代,嚴格要求形神並舉。「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益州名畫錄》)。形似以物趣勝,神似以天趣勝,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達到神似。所謂寫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確的形體,還必須富有活潑的精神。趙佶在創作實踐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達到神似的。傳說趙佶畫翎毛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這正是為了由形似達到神似所作的技術性嘗試。如《御鷹圖》,論其藝術描繪,雙勾謹細,毛羽洒然,形體生動而自然。尤其是鷹眼的神姿,英氣勃發,顯示著一種威猛之氣。而藝術的格調,卻是清新文雅,絕去粗獷率野的情味。儘管雙勾是歷來的表現形式,而這種新穎的畫風,是形神兼備的高妙寫生,已從樸實真誠之趣,變而為精微靈動,與崔白、吳元瑜等顯示了一定的距離了。又如《金英秋禽圖》中的一雙喜鵲,筆畫細緻,描繪對象無微不至。以俊放的筆來表達細緻的寫生,真可謂神妙之至。花的嫵媚,葉的飄逸,枝的挺勁,草的綽約,石的玲瓏,以及鳥獸的飛鳴跳躍,草蟲的飛翔蠕動,無一不賴其魔術般的寫實技巧款款傳出,而了無遺憾。正如張丑題趙佶的《梅花鸜鵒圖》詩:「梅花鸜鵒宣和筆,十指春風成色絲;五百奇蹤懸掛處,暗香疏羽共紛披。」所謂「奇蹤」和「色絲」都是形容絕妙之意。這種寫生傳統是中國畫最可寶貴的傳統。其實,蘇軾論證繪畫不在於形似而在於神似的含義,不是不要形似而單講神似,而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礎上抒寫出對象的內在精神。譬如他在《書黃荃畫雀》中寫道:「黃荃畫飛雀,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不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在這裡,蘇軾特彆強調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研究對象,這與趙佶之鑽研「孔雀升高,必舉左」,態度上又似乎是相近的。

臘梅山禽圖

第三,詩、書、畫、印結合的獨特性。趙佶的繪畫尤其是花鳥畫作品上,經常有御制詩題、款識、籤押、印章。詩題一般題在屬於精工富麗一路的畫作上,如《芙蓉錦雞圖》軸,左下角秋菊一叢,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鳥錦雞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戲飛的雙蝶,順著錦雞的目光,導向右邊空白處的詩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鬼管。」全圖開合有序,詩發畫未盡之意,畫因詩更顯圓滿。這首詩題,實際上已巧妙地成了畫面構圖的一部分,從中可以見出趙佶對詩畫合一的大膽嘗試和顯著成就。畫上的題字和簽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體」,秀勁的字體和工麗的畫面,相映成趣。尤其是簽名,喜作花押,據說是「天下一人」的略筆,也有認為是「天水」之意。蓋章多用葫蘆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璽。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於書畫的款識上,始於宋代蘇軾、米芾、趙佶、趙子團等人。元明以後,詩、書、畫、印相結合已成為中國畫的傳統特徵,但在北宋,卻還處於草創時期,趙佶是善開風氣之先的。   顯而易見,趙佶的花鳥畫是當得起後人的倍加讚美的,但是,與這些譽美之詞相悖的,是對他的花鳥畫的懷疑甚至否定。元代湯垕在《畫鑒》中說:「《宣和睿覽集》累至數百及千餘冊,度其萬機之餘,安得暇至於此?要是當時畫院中人,仿效其作,特題印之耳。」意思是說,因為趙佶花鳥畫數量眾多,作為皇帝他是沒那麼多時間作畫的,所以作出以上推測。明代董其昌進一步認為「宣和主人寫生花鳥時出殿上捉刀,雖著瘦金書小璽,真贗相錯,十不一真」(《書畫記》)。這種妄意的推斷,缺少依據,從畫史研究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近代亦有人根據劉益、富燮兩人曾在政和、宣和年間「供御畫」,推測趙佶所有的作品,都是這兩人的代筆。趙佶的畫跡真贗相雜,這是事實,但因此而否定其繪畫創作,這是極不科學的研究態度。據史料記載,徽宗趙佶經常舉行書畫賞賜活動,這些賞賜給官僚臣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畫院畫家的手筆,這本來就是十分自然,無可厚非的。作為皇帝畫家趙佶,自然不可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從事創作,來供給他必需的用途。翰林圖畫院原屬宮廷服役機構,畫院畫家有義務畫這些應制的作品,所謂「供御畫」的作用正在於此。徽宗在上面題印,只是表示他對官僚臣下的恩賜之意罷了。在歷代畫家中,因應酬關係,而出於代筆的也不少。如《宣和畫譜》所記:「吳元瑜晚年,多取他畫或弟子所摹寫,冒以印章,謬為己筆。」可以肯定,這些「他畫」或弟子摹作,在相當程度上保存了吳元瑜的繪畫樣式。同樣,即使現存徽宗畫跡中有畫院中人手筆,這些作品也是根據徽宗首肯的模式去創作的,從中仍舊可以見出徽宗的繪畫風格和審美趣味,而絕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藝術創作。   美術史家徐邦達在《宋徽宗趙佶親筆與代筆畫的考辨》一文中,將傳世的徽宗畫跡分為粗拙簡樸與精工細麗兩種,認為後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鑒賞標準,應是畫院中人代筆,而簡樸生拙的才是趙佶親筆。徐邦達關於代筆問題的研究顯然比前人深入具體了許多。但是,從繪畫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一個畫家的畫風往往不止一種,有主要的畫風,也有次要的畫風。兩種畫風有時幾乎對立,讓人難以相信是出於一人之手。畫寫生的人有時也畫寫意,畫青綠的人有時也喜歡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與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別。作畫人若一生只畫一種風格的畫,那是畫工,不是畫家。對趙佶畫筆真贗的考辨見仁見智都是屬於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優秀的畫家,總有一種藝術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體貌、不同風格的作品融為一體,聲息相應。謝稚柳在《宋徽宗趙佶全集?序》中對趙佶各種風格的花鳥畫跡的考辨則是較為詳審精到的。首先,謝稚柳根據趙佶各個時期不同風貌的畫筆中前後統一的筆勢特徵,將《竹禽圖》、《柳鴉蘆雁圖》、《御鷹圖》、《金英秋禽圖》、《枇杷山鳥圖》、《四禽圖》、《寫生珍禽圖》、《祥龍石圖》、《瑞鶴圖》、《杏花鸚鵡圖》等定為趙佶真筆。認為這些畫以其精微靈動的寫生和清新文雅的格調錶現出趙佶畫筆特有的性格和情意,與畫院畫家在表現形式方面的刻意追隨是判然有別的。其次,以筆勢特徵為主,「那停在芙蓉上的錦雞與並棲在梅枝上的白頭鳥,我們看不出與上列趙佶親筆的筆情墨意,其中含蘊著共同之處,這些只能說是追隨趙佶的格調,是無可逃遁的。」謝稚柳還根據《南宋館閣續錄》把《芙蓉錦雞圖》和《臘梅山禽圖》定為御題畫,「是"三舍』學生的創作,或是每月考試的作品,被趙佶入選了,才在畫上為之題字」。謝稚柳論證考鑒,比前人似更接近事實的真相。趙佶各種風格的花鳥畫跡中雖有贗跡,但他在花鳥畫領域中的創造性成就卻是不容否定的。   總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畫繼》),詩詞書畫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尤其是繪畫方面,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能「寓物賦形,隨意以得,筆驅造化,發於毫端,萬物各得全其生理」(《廣川畫跋》)。正如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建築》一書中所說:「帝位為徽宗的繪畫活動創造了條件,但徽宗的畫並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畫作本身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後世的。」這是一句十分客觀的公道話。可以說,徽宗趙佶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擁有較高的藝術涵養和繪畫才能,並真正稱得上畫家的皇帝。(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之趙佶》 作者:馮慧芬)趙佶的詩詞、書法與山水畫

「穠芳」詩帖 趙佶的詩詞,前期多為柔麗綺靡的玩好之作,詩如《題團扇仕女》:「濃黛消香澹兩娥,花蔭試步學凌波。專房自得傾城色,不怕涼風到扇羅。」詞如《探春今》:「記去年對著東風,曾許不負鶯花願。」直至被擄,趙佶經過重大的變亂之後,詞具變格,尤見功力。傳說北行途中作詞百餘首,其中《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一首標誌著他在詩詞藝術方面的高度成熟。近人輯有《宋徽宗詞》。徽宗的詞,步趨周邦彥的後塵。周詞的特點是:「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沈義父《樂府指迷》),「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撫寫物態,曲盡其妙」(強煥《題周美成詞》)。顯然,不僅是詩詞,趙佶的書畫審美趣味中也透露出周詞的氣息。趙佶對詩詞的喜好,使其繪畫「得詩人之清麗」,而「離畫工之度數」(宋徽宗《著色山水》米芾跋文)。   北宋皇帝能書者首推趙佶。趙佶的書法,初習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趙佶的瘦金書即體現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趙佶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趙佶已把它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別人易於仿造的。後代習其書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書題寫明昌內府中從宋廷搶劫而來的書畫名跡,如傳為趙佶所摹的《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筆勢纖弱,形質俱差。可以說,趙佶的「瘦金書」,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正如《書史會要》推崇的那樣:「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僅憑這一方面的成就,趙佶足可列於歷史上書家之林。清代陳邦彥曾跋趙枯瘦金書《穠芳詩帖》(圖1):「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全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趙佶的瘦金書廣為人知,他的行書、草書亦聲名鵲起。與《楷書千字文》(圖2)同樣名垂書史的《草書千字文》(圖3、4),是其四十歲時的作品,長達十一米余,氣勢極為雄健,觀之「飛動若虎踞龍騰,風雲慶會;遠異常流」,是繼張旭、懷素之後的傑作。宋代堪與相比的只有黃庭堅的《諸上座帖》。歐陽修曾感嘆書法在宋代的衰落,原因在於眾多書家拘泥於法帖,趙佶卻能不為流行的法帖所拘束,並能獨創一格,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畫壇,不論是郭熙的山水,還是武宗元的人物,或是崔白、易元吉的花鳥,都是通過高度寫實的繪畫技巧,追求筆墨變化的極致,並通過對形體的刻畫,來捕捉自然的「真意」。但是,到了北宋後期,這已不是唯一的創作理念。以蘇軾、米芾為中心的北宋文人提出他們繪畫創作的核心觀念:詩畫合一。這個觀念認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畫家和觀者雙方都不可能只在單一的本位中去尋求藝術的真諦。蘇軾又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這種觀念,使北宋末年的繪畫走向一個注重畫外情韻的表現途徑。宣和畫院待詔韓拙在《山水純全集》里,在舊的高遠、平遠、深遠上提出了新的「三遠」——闊遠、迷遠、幽遠,旨在情韻的孕造而非空間的布置。徽宗皇帝亦受到文人思想的感染,在畫院中推行改革,設立畫學,以詩題取士,要求院中畫家在形象中傳達詩的內蘊。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朝的繪畫發展的另一個新傾向便是復古。具體表現為:除了製作許多前代名跡的摹本外,在自由創作中也直接回溯到晉、唐模式。從現存的畫跡看來,趙佶的繪畫具有十分濃郁的時代特徵。

溪山秋色圖軸
  據說趙佶曾作山水畫《奇峰散綺圖》,「意匠天成,工奪造化,妙外之趣,咫尺千里。其晴巒疊秀,則閬風群玉也;明霞紓彩,則天漢銀潢也;飛觀倚空,則仙人樓居也;至於祥光瑞氣,浮動於縹緲空明之間,使覽者欲跨汗漫,登蓬瀛,飄飄焉,嶢嶢焉,若投六合而隘九州也」。(鄧椿《畫繼》惜原作已不傳。不過,現存的《雪江歸掉圖》卷(圖5、6)對以上的文字記載作了最形象的詮釋,並且真實地展示出趙佶山水畫的本來面目。《雪江歸掉圖》畫一寒江橫過畫面,遠接天際,上下一色。近處一長岸通景,右半部,江面空闊;近處通岸有一低阜石岡伸向江邊,石岡上幾組叢樹,二縴夫拉船於渚邊。江對岸,遠山隱隱,江岸中低坡重汀,村舍樹林;對岸的偏中處,汀巒重重,洲渚歷歷,叢樹亭舍,路徑相連。畫的左半部近中處,兩岸高山相對,重巒疊峰,是畫中的密處和高處。樓閣藏於山後,村落隱現於林中。高山坡腳延河,伸至左邊江心。最左邊的洲渚上樓閣飛檐出於林中。圖中趙佶用瘦金書體自書「雪江歸棹圖」、「宣和殿制」,並押「天下一人」。據卷末蔡京題雲,趙佶原來畫了四圖,內容是春、夏、秋、冬四景。現僅存最後一圖冬景。卷後還有明代王世貞的題跋,評贊十分中肯:「宣和主人花鳥雁行黃(筌)、易(元吉),不以山水、人物名世,而此圖遂超丹青蹊徑,直闖右丞(王維)堂奧,下亦不讓郭河中、宋復古。其同雲遠水,上下一色,小艇戴白,出沒於澹煙平靄間,若輕鷗數點,水窮驟得積玉之島,古樹槎櫱,皆少室三花,快哉觀也。度宸游之跡,不能過黃河艮岳一舍許,何所得此景?豈秘閣萬軸一展玩間,即得本來面目耶!」王世貞認為其「直闖右丞堂奧」,這是對畫面風格的推斷,並認為於「秘閣萬軸一展玩間即得」,這是很可能的。此圖和五代宋初、中期的山水畫畫法大異,復古傾向十分明顯。其畫山石輪廓濃重,線條皴法古拙凝厚。然下長坡不皴,山石的深處皴,顯其結構處勾,余從簡。皴、勾用墨皆有濃有淡,既非披麻,更非斧劈。最後加一些雨點皴,筆法極為細勁。又以青墨烘染天色,焦墨雜淡綠染林樹,微施金粉點染蘆葦,又設赫色點枝葉,綴輕粉作雪。氣象蕭疏,寒氣逼人。全幅布置精巧,構圖曠遠。明人張丑《清河書畫舫》認為此圖「布景用筆大有晉、唐風韻」,信然。

雪江歸棹圖

  明代董其昌曾對趙佶繪畫提出質疑。其題《雪江歸棹圖》曰:「宣和主人寫生花鳥時出殿上捉刀,雖著瘦金書小璽,真贗相錯,十不一真。至於山水,惟見此卷,觀其行筆布置,所謂雲峰石色,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是右丞本色,宋時安有其匹也?余妄意當時天府收貯(王)維畫尚多,或徽廟借名而楚國曲筆,君臣間相倡和,為翰墨場一段簸弄未可知耳。」又說:「出右丞《雪霽圖》卷相質,便知余言不謬。二卷足稱雄雌雙劍。」《書畫記》)也就是說,董其昌曾懷疑《雪江歸棹圖》卷不是趙佶所作,可能是竊取了王維真跡,冒名頂替,而蔡京又從中互相標榜,且振振有詞地以王維真跡相質。這種「妄意」推測,很值得商榷。《書畫記》作者吳其貞在引述董其昌跋文和王世貞跋文後,力辟董說而附和王世貞對趙佶繪畫的評價,何況吳其貞親見過王維真跡《雪霽圖》卷,認為它與《雪江歸棹圖》卷筆致格法迥異,這種看法頗值得重視。從現存畫跡可知,宣和御府所藏古代名跡的摹作上,一般都由趙佶題有「摹某某人某某圖」,如「摹韓幹牧馬圖」、「摹韓滉文會圖」等,憑趙佶的身分和對藝術的造詣,實在沒有必要借重古人來粉飾自己。再者,從今存的另外兩幅趙佶山水畫《溪山秋色圖》(圖7)《晴麓橫雲圖》(圖8)看來,山石結體與村舍、溪橋、枝柯等景物布置與《雪江歸棹圖》大體相似,但更顯得生動自然,脫略勾勒窠臼,雲光山色,氣韻充沛,秀麗滋潤,雅韻宜人。構圖特別空曠,畫面的三分之二是留白。這些都是唐人所不能及者。《圖繪寶鑒》記載:「欽宗靖康元年,時徽宗已退位,仍遣應奉翰林張戩往觀山水之勝,作八景圖,未及進上,而虜禍作,遂滯留湘中。」可見,趙佶的山水畫創作源泉不僅來自秘閣萬軸,也來自真景實貌的寫生之作。所以,趙佶的山水畫,既有於古無所不窺的傳統功力,又能從真山實水中自出新意,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之趙佶》 作者:馮慧芬)宋徽宗趙佶的藝術主張

趙佶 《紅蓼白鵝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說起趙佶,各人總會有不同的感嘆,那是因為他們的立場和角度不同,歷史學家與政治家故然有其評判,作為藝術工作者,我會從藝術的角度來觀察、審視。

藝術家與政治家本不相干,而藝術家從政當然會出亂子,這是由他們的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品格特微以及處事標準所決定的。藝術家從政是悲劇,這不難理解。讓我們縱觀中國歷史上的但凡卓然藝術大家都是從仕途上碰壁,甚至頭破血流之後,回歸民間,隱逸脫世,脫離喧囂,遠離仕途,方有所作為,才取得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的,屈原、李白、蘇東坡等等,莫不如此。

作為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書畫大家,趙佶的精神寄託全部在詩文書畫方面。他才情俊朗,才華出眾,不幸的是他出身皇室,趙佶是北宋宋神宗的兒子,即宋徽宗。他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和能力。他在位期間,政治腐敗,窮奢極侈。後來,他傳位給兒子宋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他和宋欽宗都被金兵俘虜,最後客死於異邦。這些都不是我關心的,這裡想說的是他在繪畫方面的藝術成就。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他用筆挺秀靈活,舒展自如,充滿祥和的氣氛。他注重寫生,體物入微,以精細逼真著稱,相傳他曾用生漆點畫眼睛,更加生動、栩栩如生,另人驚嘆。趙佶的畫取材於自然寫實的物像,他構思巧妙,著重表現超時空的理想世界。這一特點打開了南宋劉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畫構圖方面的變革之門。他還強調形神並舉的繪畫意念。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一書中曾說,趙佶的畫寫實技巧以「魔術般的寫實主義」給人以非凡的誘惑力。趙佶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創作時,常以詩題、款識、籤押、印章巧妙地組合成畫面的一部分。這成為元、明以後繪畫派傳統特徵。

趙佶在位時,曾廣泛收集歷代文物書畫,並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讓文臣分門別類,著書評論,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這些都對宋代的繪畫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倡導作用。他還增加畫院畫師的俸祿,將畫院列入科舉制度中,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自橫」、「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等詩句為題,考錄畫師,給畫院注入「文人畫」的氣質。許多畫師,如李唐、蘇漢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脫穎而出,樹譽藝壇。皇帝如此鍾愛書畫,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趨之若鶩?北宋書法、宮廷畫在此時發展到極致。

在書法上,趙佶起初學的是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揉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之感,又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如「屈鐵斷金」。特點是筆劃瘦細而有彈性,尾鉤銳利,運筆迅疾。字一般呈長形,張弛有度,有一種秀美雅緻、舒暢洒脫的感覺,而且通篇法度嚴謹,一絲不苟。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涵養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此後儘管學習這種字體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韻的卻寥若晨星,這足以見證趙佶的書法功力。相比之下,趙佶的詩詞顯得較為平庸,尤其是前期詩詞,多為矯情之作,享樂情調十分明顯。但在淪為亡國之君之後,他觸景生情,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讀來讓人心中隱隱作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亞太經濟時報1823期D08 作者:籍忠亮)

趙佶的文化成就:倡畫院之格局 集天下之博物

宋徽宗 趙佶 自畫像

歷代帝王中雅好鑒藏書畫並參與創作的比比皆是,但沒有人像徽宗趙佶那樣將個人對藝術的嗜好如此廣泛而深入地擴大到全社會的文化生活中,並造成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使北宋文化在徽宗時代平添一種高華的氣質,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徽宗趙佶利用統治的權力為推進宋代文化發展所作的貢獻,首先體現在他對宮廷畫院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設上。

歷代統治者利用繪畫為政治服務,遂有宮廷畫院之專門機構的創製。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和西蜀已正式設立畫院,至宋初則沿襲舊制,並加以擴大,建立了規模完備的翰林圖畫院,一度稱圖畫局,與天文、書藝、醫官合稱「翰林四局」,由太監管轄,屬於宮廷服役機構。設供奉、待詔、祗候、藝學、畫學正及學生等職銜。皇帝常命畫院畫紈扇進獻,選擇最優秀的人去畫宮殿寺院的壁畫。宋代畫院發展至趙佶時代達到最盛期。不僅規模宏大,名手眾多;同時在建制上更趨合理和完善。北宋畫能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與趙佶的積極提倡息息相關。

  據畫史記載,唐代宮廷畫家的地位是極低的。自西蜀、南唐至北宋,由於畫院的設立,畫家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地位也較前代有所提高。但畫院的官職,與其他部門的官職相比,待遇仍然是比較差的。升級也有限,連服飾也與其他同等的文官不同。這對於發揮畫家的積極性、繁榮畫院創作是十分不利的。歷代帝王僅僅將畫院看作一種服役機構,趙佶則是從藝術發展的角度去建設畫院的。他首先提高畫家的待遇。政和、宣和年間(1111—1125),趙佶取消舊制,允許書畫兩院的人員和其他文官一樣佩帶魚袋(一種代表身分、等級的金質或銀質的魚形裝飾),並且有區別地對待畫家和工匠。鄧椿《畫繼》載:「本朝舊制,凡以藝進者,雖服緋紫,不得佩魚;政、宣間,獨許書畫院出職人佩魚,此異數也。又,諸待詔每立班,則書院為首,畫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畫院聽諸生習學,凡系籍者,每有過犯,止許罰直;其罪重者,亦聽奏裁。又,他局工匠,日支錢謂之食錢,惟兩局則謂之俸直,勘旁支給,不以眾工待也。」由於種種優厚的待遇,一般畫家都以進入畫院為榮。

緙絲花鳥方軸 趙佶  北宋畫院畫家的來源,除前代留下及院畫家引薦外,絕大多數通過考試錄取。由於徽宗趙佶對繪畫藝術的深厚造詣,他必然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衡量應詔而來的畫家。初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數百人,所畫的圖畫,大多令趙佶不滿意。他決定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親自培養御用畫家。崇寧三年(1104),在國子監增設畫學,使圖畫院成為科舉制的一部分。又設「博士」銜,作為監考官。如宋迪的侄子來子房,當時就是以博士入選的。畫院的直接領導者是徽宗自己,所以,在考試、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趙佶的藝術旨意,他在畫學建制上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實施方案。   據《螢窗叢說》、《繪事微言》、《畫繼》等的記載,畫院的考試採用古人詩句為題,來考驗學生們對詩與畫結合的所謂「詩情畫意」的理解能力。評畫的標準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宋史?選舉志》)如試「竹鎖橋邊賣酒家」,一般畫工多向酒家兩字下功夫;惟李唐僅於橋邊竹外,掛一酒幡,上寫一「酒」字,含蓄地表達出「鎖」之意。又如試「踏花歸去馬蹄香」,許多人都注意描寫歸馬、落花,追求表面現象;有一位聰明的畫家,卻只畫幾隻蝴蝶,在馬蹄後面飛逐,便巧妙地暗示出抽象的花香。這種富有意境和情趣的試題,要求應試者注重主題思想的刻畫,具有深刻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發揮獨創的精神,這樣才能考中魁選。故鄧椿說,當時應試的人,多有不合而去者。無疑這些落第的,多是屬於墨守成規缺乏獨立思考的畫工了。正如《螢窗叢談》所說:「夫以畫學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為上。」這種超拔的創意,也就是不仿前人,寫形傅色傳情狀態自然生動,筆韻高簡,是作者的觀察能力、思想感情、技巧修養的綜合表現,是平庸和傑出的分界點,也是繪畫創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趙佶把它作為取捨的標準,頗具識見。  據《宋史?選舉志》記載,畫學分六個專業: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因為趙佶自己能詩善書,所以教學畫學生也不是單純地學藝術,而是以《說文》、《爾雅》、《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餘則皆設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意與否。另外,學生的身分還有等級區別。一般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級。經過每月的私試,每年的公試,學行兼優的,依次上升。又根據學生文化修養和出身的不同,分「士流」(士大夫出身的)、「雜流」(從民間工匠選入的),「別其齋以居之」。「士流」可轉作別的行政官,「雜流」則不行。學習的科目也不同,「士流兼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誦小經,或讀律考」。可見,趙佶時代的「畫學」,在培養人才方面已有一套比較系統完整的教學體制,在繪畫教學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

寫生珍禽圖

  趙佶在畫院十分重視古人的「格法」。關於「格法」,當時宣和畫院的畫家韓若拙說得很明確。他在《山水純全集》中寫道:「人之無學,謂之無格;無格者,謂之無前人之格法也。」「凡學者宜先執一家之體法;學之成就方可變為己格。」作畫要求從古人的成就上去學習經驗,吸取精華。因此,畫院畫家和學生的一個主要學習內容是學古。除了傳統格法,畫院還嚴格要求「形似」,即符合自然的法則。趙佶體察物態的精微,了解生活情況的詳細,尤其對於動植物的習性、動止形態的觀察,最為精審。畫院畫家們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形成了一種對客觀事物進行細緻觀察的風氣。畫院培養的最為典型的畫家之一韓若拙,據說善作翎毛,每作一禽,自嘴至尾足皆有名,而毛羽有數,又能傳神,政和、宣和間推為兩京絕筆。顯然,趙佶的繪畫教育是很有成效的。今存眾多佚名的宋人畫跡中,形神兼備、寫生逼真的佳構比比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出自趙佶時代畫院畫家之手。   在趙佶的不懈努力下,畫院和畫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畫家,如:張希顏、費道寧、戴琬、王道亨、韓若拙、趙宣、富燮、劉益、黃宗道、田逸民、趙廉、和成忠、馬賁、孟應之、宣亨、盧章、張戩、劉堅、李希成等人,都是趙佶畫院的名家。即如南渡後趙構畫院的代表畫家如李唐、劉宗古、李端、李迪、蘇漢臣、朱銳等,也都是宣和年間的畫院待詔。其次,因畫院採用了考試製度,不少來自民間的優秀畫家,被錄入畫院,故有很多具有民間風格的作品,也在畫院中出現,使民間風格在畫院中佔有相當地位;同時,由於重視培養畫院學生的詩書方面修養,從而開拓了繪畫的新境地,使花鳥畫日益繁榮,使畫院體制更完備。直到南渡以後,趙構的臨安畫院,仍能繼承固有規模,並且出現了劉、李、馬、夏等大家,奠定了兩宋畫院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徽宗趙佶的文化成就還體現在他為推進書畫鑒藏和金石學研究方面所做的許多工作。由於他對藝術的愛好,即位不久,他就派宦官心腹如童貫去全國各地搜集古器物和書畫名跡。《畫繼》記載:「宣和殿御閣有展子虔《四載圖》,最為高品,上每愛玩,或終日不舍,但恨止有三圖,其水行一圖,待補遺耳。一日中使至洛,忽聞洛中故家有之,亟告留守求觀,既見,則愕曰:"御閣正欠此一圖。』登時進入。」由於趙佶刻意搜求,秘府收藏之富,百倍於先朝。歷代帝王雅好鑒藏的同時,喜以書畫名品賞賜大臣。這種情況在來代最為突出,而徽宗時期尤甚。據記載,徽宗曾作《楷書千字文》賜童貫,《雙鵲圖》賜中書舍人何文縝。《畫繼》謂:徽宗每畫扇,宮中竟相臨仿,近臣貴戚,往往得其賞賜,以此為榮耀。規模最為盛大的一次書畫賞賜活動是:宣和四年(1122)三月,趙佶又在內廷召集親王宰臣等,觀賞御府所藏圖畫及趙佶所摹古畫,並宣示將他平時所作的書畫捲軸分賜各人。於是群臣爭先恐後,弄得「斷佩折巾」。朝廷之內,議政之所,竟成了賞賜書畫的「君臣慶會」。由於趙佶慷慨、頻繁的賞賜,使朝中大臣和貴官宗室擁有越來越多的書畫作品。這樣做的結果,使一大批貴官宦官有幸提高了藝術修養,並且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影響下,北宋末年的親王宗室貴族官宦紛紛學畫,並出現了趙伯駒、趙伯驌那樣的名家,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同時,趙佶還組織畫院畫家臨摹了許多內府收藏的名跡。流傳至今的傳統繪畫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宋代的摹作才為後人所了解。在這一點上,徽宗也為保存傳統中國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徽宗在文物鑒藏方面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是《宣和博古圖》、《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的編著。   《宣和博古圖》是繼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呂大臨《考古圖》之後的一部金石學研究力作。徽宗大觀元年(1107)命黃伯思根據從全國各地搜集所得以及內府所藏銅器,編繪而成。宣和五年(1123)又命王黼重修,增加新搜集的銅器,成為人們今日所見的集八百三十九件、共三十卷的《宣和博古圖》。與以前的金石學著作相比,此書在青銅器的器形學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則是考察北宋以前名跡尤其是宋內府所藏品目及書畫史的寶貴資料。兩書各二十卷。《宣和書譜》載錄宋宣和時期御府所藏墨跡共一百九十七家、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畫譜》則輯錄晉、魏以來名畫共二百三十一家、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兩書均詳分門類,系以小傳,夾敘夾議,加以品第,並附御府所藏各帖。關於兩譜的作者,至今尚未有定論。前人或以為徽宗親撰,或以為蔡京所作,或以為米帝和蔡京、蔡卞合編而成。無論作者是誰,兩譜的完成,與徽宗皇帝對藝術、文化事業的關注是分不開的。(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之趙佶》 作者:馮慧芬)藝術天才宋徽宗:遺留後世的瑰寶

徽宗雖說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藝術方面,卻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富藝術氣質而才華橫溢的皇帝,他廣泛涉獵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更是無與倫比的。

徽宗天資聰明,從小就對書畫情有獨鍾,到十六七歲時,已經成為知名度極高的藝術家。即位前,徽宗經常和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大年(趙令穰)以及黃庭堅、吳元瑜等人交往。這些人都是當時頗有成就的書畫高手,對徽宗藝術修養產生了重要影響。史稱徽宗「能書擅畫,名重當朝」,評價之高,不難想見。

徽宗即位後,多方收集歷代名書佳畫,臨摹不輟,技藝大進,成為當之無愧的畫壇巨匠。其繪畫注重寫生,以精緻、逼真著稱,其觀察生活細緻入微,尤精於花鳥。宋人鄧椿在《畫繼》中稱讚他的畫「冠絕古今之美」,這種看法還是客觀公允的。

現存徽宗的畫比較多,其代表作有兩幅:一是《芙蓉錦雞圖》,絹本,描寫了花枝和禽鳥的動態,芙蓉把錦雞壓得很低,錦雞卻在注視著翻飛的蝴蝶,三種景象連在一起,構成了興緻盎然的整體效果。故宮博物院曾製作了10件模擬精品,每件價格高達人民幣50餘萬元;二是《寫生珍禽圖》,它是已知徽宗的作品中沒有任何爭議的精品,是徽宗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作品本身的藝術、文物和收藏價值非常高,這幅畫於2002年被人以2500餘萬人民幣拍走。

芙蓉錦雞圖

  徽宗不僅擅長繪畫,書法也有很高的造詣。其書法在學薛稷、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兼容並蓄,自成一家,稱「瘦金體」。其筆勢瘦硬挺拔,字體修長勻稱,尤精於楷書、草書,狂草也別具一格,意趣天成,自然洒脫,如疾風驟雨,似驚濤駭浪,較楷書更為出色。「瘦金體」與李煜的「金錯刀」交相輝映,堪稱中國書法史上耀眼的雙璧。徽宗流傳至今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比較多,代表作有:草書《千字文》,作於政和二年,時趙佶41歲。其筆勢奔放流暢,跌宕起伏,一氣呵成,頗為壯觀,絲毫不亞於唐代草書書聖張旭與懷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紈扇七言詩》,上寫有「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14個字,其筆法婉轉秀麗,連貫如龍蛇,也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物。

徽宗《千字文》 徽宗不僅創作了大量的書畫精品,還積極推動北宋文化藝術的發展。其中值得稱道的就是對翰林書畫院的重視。宋初以來,供職於書畫院之人與其他部門相比地位頗低,就連服飾也與其他部門同等官員不同。徽宗不僅建立、健全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還相應地提高了畫院的政治地位。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培養繪畫人才的畫學,後併入翰林書畫院。畫學專業分道佛、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科目,教授《說文解字》、《爾雅》、《方言》、《釋名》等課程。畫院也有嚴格的考試,每次都由徽宗以古人詩句親自命題,諸如「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嫩綠枝頭紅一點」,等等,精巧別緻,頗具魅力和想像空間。 徽宗還經常親臨畫院指導。據《畫繼》記載,宣和年間,徽宗建成龍德宮,特命畫院里的高手實地畫龍德宮的牆壁和屏風。畫完後,徽宗前去檢查,唯獨一幅「斜枝月季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問這是誰的作品,隨從告訴他是新進畫院的一少年所作。徽宗聽了很高興,不但賞賜紅衣料給這位少年,還連連稱好,其他人都莫名其妙,遂向徽宗請教。徽宗指出月季很少有人能畫好,因為隨著四季、早晚的變化,花蕊、花葉完全不同。這幅畫中,月季是春天中午時候開放的,花蕊、花葉一點不差,故厚賞之。在旁的畫家聽了徽宗對這幅畫鞭辟入裡的分析解剖與極具鑒賞力的評判,莫不嘆服。還有一次,宮中宣和殿前的荔枝樹結了果,徽宗特來觀賞,恰好見一孔雀飛到樹下,徽宗龍顏大悅,立即召畫家描繪。畫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刻畫,精彩紛呈,其中有幾幅畫的是孔雀正在登上藤墩,徽宗觀後說:「畫得不對。」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幾天過後,徽宗再次把畫家們召來詢問,但他們仍然不知所以,徽宗說:「孔雀升高先抬左腿!」這時畫家們才猛然醒悟,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徽宗觀察生活之細膩。 由於徽宗的不懈努力,畫院和畫學取得了巨大成績,一方面培養了諸如張希顏、孟應之、趙宣等一大批優秀的畫家;另一方面開創了北宋繪畫的新境界,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里程碑。學術界有「北宋繪畫,實為中國最完美繪畫」的美譽,這與徽宗酷愛並重視藝術而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圍有直接關係。 徽宗《夏日》詩徽宗在位期間,不僅禮遇畫院,還廣泛收集古代金石書畫,珍視藏書。北宋末年,金人攻陷汴京後,擄去徽宗的乘輿、嬪妃,他都未嘗動色,當索要他館藏的書畫時,「上聽之喟然」。由此可見,徽宗最看重的身外之物只是書畫。宣和年間,徽宗令人將御府所藏曆代書畫墨跡編寫成《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並刻了著名的《大觀帖》。這些對豐富繪畫理論和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國歷代帝王中嗜好收藏書畫並參與創作者不乏其人,但沒有人像趙佶那樣將個人對藝術的追求如此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社會的文化生活中。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趙構,在治國理政上沒有多少令人稱道之處,但也許是受他父親的影響,趙構從小便酷愛書法,最終也成為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像趙佶、趙構這樣的父子皆為皇帝、大書法家的,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恐怕也是寥若晨星。因此,徽宗治國固然不得要領,甚至一無是處,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他在中國書法和繪畫史上都享有無可爭辯的崇高地位。(正說宋朝十八帝 作者:游彪 出版社:中華書局)宋徽宗趙佶《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原文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徽宗皇帝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凄涼院落,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注釋】

  ①宴山亭:詞牌名。「宴」通「燕」。

  ②冰綃:潔白如冰的絲織品,此處比喻杏花的花瓣。

  ③靚(jìng)妝:美麗的妝飾。

  ④蕊珠宮:道教傳說中的仙宮。

  ⑤會:理解,懂得。

  【賞析】中國北方的女真族於公元一一二五年(宋徽宗宣和七年)大舉侵宋,到一一二七年(宋欽宗靖康二年)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把徽宗、欽宗連同一大群皇子皇孫妃嬪宮女全部俘虜了押送北方。這就是岳飛《滿江紅》指出的「靖康恥」。

一一三五年(宋高宗紹興五年),徽宗死於五國城(今吉林寧安縣附近)①,一共過了前後九年的俘虜生活。

這首《宴山亭》,據宋人《朝野遺記》說是徽守的絕筆,也就是最後一首作品。我們從詞里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是被囚了幾年之後寫的,而題目里的「北行」,不過是當上了俘虜的修飾代詞,並非在北行途中的意思。

這首詞是趙佶被人擄掠北去途中,見杏花而懷念故國的傷懷之作。開頭描繪杏花的形態色彩,接著以杏花的美麗妝飾與天上宮女對比,透過此花,人們能看到曾為帝王、現為囚徒的作者及今日的後宮佳麗憔悴飄零的落魄之態。下闋由上闋寫杏花轉為寫人。題意是「北上見杏花」,並非專詠物,所以「憑寄離恨重重」承上啟下。「離恨」為點睛之筆。借對夢的期待,委婉表達,此刻的作者傷心到連夢也不做了! 【作者簡介】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北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他政治上昏庸無能,生活上窮奢極侈,藝術上卻多才多藝,書、畫、詞皆善。有曹元忠輯本《宋徽宗詞》。

推薦閱讀:

前秦皇帝苻生變態殘暴 大臣度日如年
1斗窮,2鬥富……10斗皇帝命?
此人幫父親當上皇帝,卻被一腳踢開,最終被侄子裝進銅缸活活烤死
一圖解讀 | 在位27天的皇帝 大墓裡面有些啥?
中國皇帝趣聞錄——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月即暴斃:縱慾過度同時臨幸二妃

TAG:中國 | 北宋 | 皇帝 | 宋徽宗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