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低血糖 原因分析 護理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增加,有效控制糖尿病已引起廣泛重視。糖尿病藥物治療主要包括胰島素治療和口服降糖葯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低血糖反應,有報道低血糖超過6小時,即發生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因此,提高護理人員對低血糖反應的認識和處理能力,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現將我院2000年1月至2005 年12月收治的40 例糖尿病並低血糖症原因分析及護理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糖尿病患者40例,符合1998 年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為2型糖尿病,其中男26例,女14例,病程1~18 年,年齡40~82 歲,60 歲以上25 例,其中合併糖尿病腎病3例,高血壓3 例,冠心病2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 例,糖尿病並發腦梗死2例。平素空腹血糖控制理想者11 例(4.4~6.1 mmol /L),控制一般者23 例(6.11~7.0 mmol/L),餐後2h 血糖控制理想者10 例(4.4~8 .0 mmol/L),控制一般者21 例(5.1~10.0 mmol/L)。 2.用藥情況 注射胰島素33 例,單用二甲雙胍3 例,單用糖適平2 例,降糖靈與消渴丸合用2 例。 3.誘發因素 40 例中可找到誘因的25例,其中未按時進食者7例,進食量過少6例,注射過量胰島素5例,誤服過量降糖葯2例,大量飲酒2例,劇烈運動3例。4.發作時間和臨床表現 低血糖反應易於9 Pm~7 Am發生。低血糖診斷標準為血糖<2.8 mmol/L,40 例患者中有3 例病人血糖<2.8 mmol/L,無低血糖癥狀,於常規血糖監測中發現,立即給予進食餅乾;21 例僅出現乏力、心悸、頭暈、飢餓感,血糖<3.8 mmol/L,經進食餅乾後癥狀即刻緩解;12 例患者出現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眼前發黑,即進食如糖水、餅乾後癥狀於2~5分鐘後緩解;4 例患者出現呼之不應、意識喪失,血糖1.6~2.0 mmol/L,立即靜推50%GS 40~60 ml,10~20分鐘後其中3 例患者低血糖癥狀糾正,神志清醒,而1例患者因合併嚴重腎功能損害,搶救不成功而死亡。 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本組病例中60 歲以上25 例,由於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器官功能老化和退行性變,並且合併有不同程度併發症,又因老年人調節激素功能低下,低血糖時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和生長素。因此老年人在低血糖發作時常無前驅癥狀即出現精神障礙或嗜睡、譫妄,甚至昏迷[1]。
2.胰島素或降糖藥劑量過大。本組病例中注射胰島素治療33 例。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島素用量過大,餐前皮下注射胰島素後進食減少或未按時進食,致使進入體內的胰島素劑量相對過大。服用降糖葯共7 例,患者為了快速降低血糖而自行增服降糖藥劑量或漏服藥後於下一次服藥時補服而造成藥量過大。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慾減退、進食量少或胃腸道疾病引起嘔吐、腹瀉,而沒有及時減少胰島素用量,都可引起低血糖。 3.飲食因素。由於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不夠全面,刻意要求血糖的正常而擅自減少進食量或未進食,而繼續常規注射胰島素或服用降糖葯,以致引起低血糖。乙醇能抑制肝糖原異生,如果過量飲酒,自身都會導致低血搪。
4.運動因素。本組病例中劇烈運動3例,運動可增加組織利用糖,使血糖降低。患者對胰島素及降糖葯的作用認識不夠,在胰島素及降糖葯作用高峰時間運動或快速追求血糖下降而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引起低血糖反應。
護理對策
1.加強降糖葯知識教育。向患者介紹藥物的種類、劑量、作用高峰時間、副作用等,磺脲類降糖葯如糖適平宜在餐前半小時服用,雙胍類如鹽酸二甲雙胍餐後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腸溶二甲雙胍則由於副作用小可在餐前服用;同類口服降糖葯不聯用。按醫囑堅持服藥,避免漏服、誤服,如漏服藥不可在下一次服藥時補服,以免藥量過大而發生低血糖。要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提高低血糖的識別能力。因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時極易發生低血糖,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低血糖反應的不同臨床表現,加強病房的巡視,尤其是在夜間,及時識別低血糖反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地預防低血糖。
2.胰島素治療時選擇劑型應準確,切忌把中性胰島素(短效)誤認為中效胰島素。注射方法應多部位輪流注射。對於短效或預混胰島素優先考慮腹部,對於中效胰島素優先考慮大腿外側或三角肌外側。注射時注意回抽,勿將胰島素注入皮下血管。注射要定時,注射30 分鐘內一定要進餐,避免劇烈運動,注射部位不能按摩,以免加速胰島素吸收而引起低血搪。注射前了解患者的食慾和飲食準備情況,注射後檢查患者是否按時進食和進食量等。告知患者注射胰島素後勿外出進食,以免發生意外。
3.合理飲食與適當運動。為減輕胰島的負擔,使之合理分泌胰島素,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進食三餐,且要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或易發生低血糖者還應於3 次正餐之間及睡前進食小點,這是減輕每餐糖負荷和防止低血糖的有效措施。注意飲食與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物之間的密切關係,不要盲目節食,飢餓療法加上降糖治療極易引起低血糖以及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多種併發症發生。限制飲酒,空腹飲酒易引起低血糖。同時要指導患者適當運動,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幫助病人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跑步、打球等等,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運動的時間應相對固定,應選擇餐後1 h進行較為合適,因此時血糖相對較高,運動時不易發生低血糖,但是在短效胰島素注射後l h左右不宜參加運動,因運動增加血糖消耗,增強降糖效果,易發生低血糖。運動強度應相對固定,切忌運動量忽高忽低,若進行中等強度以上的活動,且持續時間較長,應適當減少運動前胰島素或降糖葯的劑量,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適當加餐,大運動量的活動結束後,進食量要適當增加,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有發熱、嚴重感染、酮症、嚴重心、腦、腎、視網膜合併症、高血壓患者禁止鍛煉。
4.定期監測血糖。注意患者血糖波動情況並作好記錄,根據血糖情況找出血糖變化的規律,為醫生調整胰島素用量提供可靠的資料。而血糖監測的頻率要視病情的變化而定,在剛剛被診斷為糖尿病、病情不穩定(如合併感染時)、更換藥物、精神波動劇烈等情況下,應密切觀察,甚至一天要測3~4 次,直至血糖穩定後再逐漸放寬。如果病情穩定,血糖波動不大時可放寬至每周2 次(l次空腹、1次餐後)。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能反映近2~3個月內血糖控制總體水平,應2~3個月檢測1次。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指標[2],如空腹血糖:4.4~6.1 mmol/L為理想,≤7.0 mmol/L尚可,>7.0 mmol/L為差;餐後2 h血糖:4.4~8.0 mmol/L為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為差;糖化血紅蛋白(%):<6.2為理想,6.2~8.0為尚可,>8.0為差。確定患者發生低血糖時,輕者立即進食如糖水、餅乾、麵包等;嚴重者靜推50%GS 或靜滴10%GS溶液:告知患者準備一些應急備用食物如糖塊、餅乾等。
5.做好健康教育。讓病人知道低血糖反應的常見誘因,採取集體教育和個人指導的宣教工作,以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精神負擔及心理壓力,消除病人及家屬的厭煩和疲憊的心理[3],並將糖尿病知識傳授給患者和家屬,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家屬的支持[4]。按時按劑量注射胰島素,定時定量進餐,生活規律化,經常檢測血糖,加強他們對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自我識別能力,掌握自救方法。患者在外出時隨身攜帶甜食和糖尿病卡,卡上填寫患者姓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醫療單位及急救電話,並註明是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和低血糖癥狀與急救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麗莎.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誌,2002,18(7):8-9. [2]馮正儀.內科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5. [3]相 鋒,黃亞潔,劉建芬.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狀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誌,2004,19(15):63. [4]戴 霞,尹志妙,姚冬芳,等.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誌,2001,16(11):
推薦閱讀:
※糖友低血糖時,這3個「15」很重要!
※多吃蜂蜜會影響血糖嗎?
※高血糖病人能吃小米粥嗎?
※一天中什麼時候血糖最高
※降血糖的蔬菜,血糖高吃這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