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崛起與軟輻射
硬崛起與軟輻射 作者: 馬克 2009-08-26 中美產業力量變局「中國最高級別智庫」欲建大國軟實力中國如何煉成「軟實力」——回看三十年思想線索圖片 1970-2008年中美日三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 如果不能找到簡單明了、易於傳播,又具有深邃哲學基礎的語言來對中華文明進行概括,並將語言的感召力轉化為行動的感召力,經濟的復興就不可能升級為文明的復興,而沒有文明復興作保障,經濟復興也就很難持久不管是 2009年還是 2015年,中國製造業超越美國都指日可待,甚至GDP,這個更加綜合的經濟實力指標,中國超越美國也將在這一代中國中年人的有生之年變為現實。 這兩個超越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奮鬥,當然意義巨大。但過分陶醉,就會變自信為自大,進而忘乎所以。畢竟,物質產出只是硬實力,歷史上,船堅炮利的國家甚多,基業長青的卻少有,秘密更多在「軟」而不在「硬」。 軟硬之道,涉及到觀察世界的方法,比如金融危機下的美國,其實,只要把視線放寬到大蕭條之後的歷史,就會發現,每次危機過後,這個國家都會變得更加強大。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一條經濟巨龍,中國的經驗在發展中國家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共鳴,在發達世界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 但是,經濟的復興能否順利升級為文明的復興?中華文明能對世界產生與西方文明一樣的感召力嗎?文明的感召力其實就是「軟實力」。該理論的提出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認為,所謂軟實力,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具有「一種讓別的國家不由自主跟隨你的吸引力」。中國是否具備這種吸引力呢? 直到19世紀末,整個東亞文明圈都處於中華文明的輻射之下,中國的政治制度、倫理文化被周邊國家普遍模仿,並形成一種穩定的朝貢體系。 20世紀是西方文明發展至完善狀態並贏得全面優勢的世紀,在自由、平等、博愛、人權、法治的價值觀基礎上,西方文明發展出一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成熟模式。到20世紀末,全世界200個國家中的六成以上接受這套模式。 中國是惟一一個沒有接受西方模式卻又蓬勃發展的世界大國。在經濟上,以加入WTO為標誌,中國已經與西方世界接軌。但在政治上,中國頑強地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價值觀的表述上,從官方到民間,中國都越來越多地回歸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中共高層智囊、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先生在2005年底有篇影響廣泛的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的文章,文章說,中國和平崛起最深刻的內涵,「就是同當代人類文明相交匯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這一復興將「點燃人類文明之光」。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也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使用了「軟實力」概念。他在做十七大報告時用了一個章節來談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這個報告中,他還再度提及了3年前提出的「和諧社會」概念。在民間層面,香港大學教授甘陽先生提出了他的「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概念。他認為,中國以儒家為主幹的「儒道佛互補」的古典文明傳統和中國的現代社會主義傳統是中國最基本的軟實力資源,這兩個傳統的疊加就是「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它同樣可以成為「普世價值」。 也有相當多人認為,現代文明的核心概念就是民主、自由、法治、人權,而沒有民主政治,這些概念的實現就無從談起,並且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只能是民主政治,脫離民主政治的市場經濟,必然走上權貴資本主義的不歸路。 中國之外的觀察者也注意到了伴隨著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一起上升的中國軟實力。約瑟夫·奈在北京奧運會閉幕當天發表的文章中列舉了一系列中國軟實力的象徵:北京奧運會、高行健、《卧虎藏龍》、姚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兩百多家孔子學院、3倍於10年前的在華外國留學生、增加到每天24小時的中國國際電台的英語播音。但他仍然對美國的優勢充滿信心,因為「中國沒有好萊塢那樣的文化產業、大學的水平與美國相距甚遠、缺少NGO組織、政治上正受腐敗和不平等的困擾,缺乏民主、人權和法治。這些都使中國的軟實力只能吸引專制和半專制的發展中國家,在西方則缺乏魅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鄭永年教授則在早先的文章中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經濟接受多於政治接受,很多國家只是把中國認同為一個可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市場。這種認同和價值觀方面的認同不是可以同日而語的。要讓國際社會接受中國的價值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們確實需要學習西方的話語體系——巴拉克·奧巴馬僅用寥寥數語,就將美國的價值觀和「美國夢」的內涵說得清清楚楚。奧巴馬是這麼說的: 「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獨立宣言中這些簡單的話語便是理解美國人的開端,它不但表達了我國政府的根基,也表達了我們共同信條的實質。 所謂「美國夢」,就是這樣一種信心:通過勇氣、汗水和智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受命運的限制。並且只要每個男人和女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整個社會就會欣欣向榮。我們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繁榮取決於擁護這些價值觀的男男女女。我們政府的合法性取決於這些價值觀的實踐程度。 顯然,如果不能找到同樣的語言——簡單明了、易於傳播、富有感召力,但又具有深邃的哲學基礎——來對中華文明進行概括,經濟的復興就不可能升級為文明的復興,而沒有文明復興作保障,經濟復興也就很難持久。 當然,再華麗的辭藻,再美好的願景,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就只是有害無益的烏托邦。那麼,一個具有全球感召力的文明應當建立在什麼樣的基座之上呢?基座的最底部,是宗教和哲學。往上一層,是經濟制度。再往上,是政治制度。最上端,是文化表現——文學、音樂、電影、建築、服裝、生活方式…… 中國剛剛紀念了改革開放30周年,世界仍在竭盡全力地和金融危機搏鬥,幾千年來,中國與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密不可分,兩百年來,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偉大的復興——經濟的復興和文明的復興。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尋根——中華文明的特質究竟是什麼?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究竟是什麼?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應該是怎樣一種取捨融合的關係? 【南方周末】本文網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3578
推薦閱讀:
※《帝國的崛起與沒落》之蒙古帝國上
※韓信崛起的「三步走戰略」
※宜興望族之一宜興蔣氏陽羨崛起
※對中國重新崛起的信心從哪裡來?| 寧南山
※國防大學教授:中國應聽聽崩潰論有助國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