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介紹一下,這是「違規」的三畏湯

三畏湯

顧名思義就是用三對畏葯所組成的方,分別是紅參和五靈脂,肉桂和赤石脂,丁香和鬱金,在十九畏的範圍內。

既然是相畏之葯,又為何組成一方呢?

雖然十八反十九畏一直是醫門戒律

但是

自古以來

相反相畏藥物同用者比比皆是:

1.《金匱要略.痰飲篇》:「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甘草如指大一枚。上四味,以水……煎取八合,頓服之。

同書《腹滿寒疝宿食篇》之赤丸:烏頭與半夏同用。

2.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之風緩湯:烏頭與半夏同用;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

3.金代東垣的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同用

4.明代《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中海藻甘草同用

為什麼

人們一直要打破這個規矩呢?

張志聰《侶山堂類辨》稱「聿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

有雲相畏者,如將之畏帥,勇往直前,不敢退卻;

相反者,彼此相忌,能各立其功,

圓機之士,又何必膠執於時襲之固陋乎!」。

《醫學正傳》中有「外有大毒之疾,必有大毒之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葯;四物湯加人蔘、五靈脂輩,以治血塊……。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不可妄試以殺人也。」的描述。

《本草綱目》也說「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爾。」

清黃宮綉《本草求真》云:「參反藜蘆,而亦有參同用以取涌越,是蓋藉此以激其怒,雖反而不反也。」

現代醫家朱良春先生也提出為十八反平反的說法,指出斯症用斯葯,當用則用,不應受「十八反」、「十九畏」成說的約束。朱老在其用藥經驗輯指出:「十八反之說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屬無畏。對於古人的東西,應予批評地吸收,古人有大量好經驗,但限於時代條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地方。」

自帶乾貨:

人蔘VS五靈脂:一補一通,用於虛中夾瘀之症,益氣活血,啟脾進食,化積消瘤,化瘀定痛,化腐生肌。李老曾治數百例胃腸潰瘍,二葯等分,為散吞服,當日止痛,半月痊癒。

朱良春先生也指出人蔘五靈脂同用效佳而無弊,胃脘久痛者,多虛亦多淤,即以人蔘五靈脂同用,有止痛,消脹,愈瘍,開胃消食之功。

丁香VS鬱金:丁香辛溫芳香,入肺胃脾腎四經,溫腎助陽,消脹下氣;鬱金辛涼芳香,清心開竅,行氣解郁,祛瘀止痛,利膽退黃。

兩者相配能溫通理氣,開郁止痛,寬胸利膈,消脹除滿,啟脾醒胃,對脘腹、少腹冷痛脹滿,或寒熱錯雜之當脘脹痛,對脾腎陽虛、五更作瀉兼見上症者,效果最好。

肉桂VS赤石脂:肉桂補命火,益陽消陰,開冰解凍,宣導百葯,溫中定痛,引火歸原;赤石脂甘溫酸澀收斂,為固下止瀉要葯

二葯相合,適用於脾腎虛寒導致之久痢、久帶、慢性潰瘍出血、五更瀉、久瀉滑脫不禁、脫肛、各型潰瘍性結腸炎

李老在其經驗輯也專門提出:「三畏湯中三畏相合,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帶,消寒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癥 。三對畏葯,見一症用以對,三症悉具則全用。


推薦閱讀:

巨蟹座介紹,巨蟹座詳細資料
戶外運動服裝的詳細介紹
平派命理體系介紹
UV鏡的介紹以及使用
自我介紹時,你到底在介紹什麼?

TAG:介紹 | 大家 | 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