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農業環保概況?

(2009-06-15 19:30:56)

轉載標籤:雜談台灣農業環保概況?摘要:近年來台灣環境保護卓有成效地開展,得益於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政府的全力參與,農業環保工作在此大環境下得到發展。?關鍵詞:農業環境、立法、台灣?一、台灣農業環境狀況?台灣經濟走的是先發展後治理的道路,由於台灣人口密度很高,所以早期的農業發展強調土地生產力的提高,農田在密集利用下,不但少有休耕的機會,還投入大量的化學肥料與農藥促進產量增加,由此造成近年來發生資源耗竭及環境破壞的雙重威脅。就農業的生態功能方面,許多的農業生產行為破壞了原有的農業生產環境,例如:化學肥料、農藥、殺草劑等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態保育不佳,甚至環境污染也日漸嚴重;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蓬勃發展,造成超抽地下水,以致海水入侵或地層下陷;山坡地的開發與利用則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愈演愈烈的土石流;還有養豬產業的快速發展,畜牧場排放出大量的廢水,造成水污染問題等。2003年全年農業作物因公害污染面積達5000多公頃以上,其中以重金屬污染土壤為主。因此近年來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政策的規劃與推動上,已由鼓勵增產的單方向政策上,向增加生活面及生態面等農業多功能的方向來發展,政策方針大都強調農業發展應結合農產品生產、自然資源保育與環境維護等各方面的目標。?二、台灣農業環保理念?從台灣近年經濟發展的經驗可知,推行與經濟發展相配套的環境保護理念和政策,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1?永續農業??調和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永續農業是一套系統的環境設計方案,它涉及食物生產、結構、科技、能源、自然資源、景觀環境、動植物系統和社會經濟結構等諸多方面。這一方案的推廣對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規劃設計健康家園和可持續的人類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永續農業最初源於使用有機肥料與生物防治以維持地力,消除化學藥劑污染的有機農業,這是農業經營純生產技術觀點的理念,但是農業是一種產業,一種經濟事業,不是一種重社會利益的公益事業,它的長期存在必需在符合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因此永續農業是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農業,是調和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的農業,是重視質也重視量的農業。現階段台灣島內一般認為永續農法包括有機農業、施肥灌溉管理、輪作與綠覆、生物防治、有益植物等的開發、休耕制度與土壤管理、農業廢棄物生物質能轉換等,其目的多在維持及增進農田地力,循環利用資源,加強環境生態保護等,並多已有相當成效。?2?生態農業??從宏觀上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近年來,農業扮演的生態功能角色漸受重視,尤其是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農業已日漸成為平衡生態系統的重要角色。例如,森林除提供木材及各種副產品外,還能涵養水源,保土固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水田除提供稻米生產,還有補充地下水,調節微氣候,提供水鳥棲息等功能。但自從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塑膠資材、農業機械及人工控制技術等投入農業生產後,雖使農業生產力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但多年投入的累積,已影響到生態環境。此外,山坡地的開發濫墾,檳榔及高山茶的種植等,對台灣水土保持更帶來負面的影響,甚至引發土石流。台灣高層決策者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日益重視。?台灣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一大特色。為適應加入WTO形勢變化的需要,台灣將加速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區,加大對本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力度,維持各類生態系統的平衡,使台灣農業環境有較明顯的改善。在已經制定的「台灣生物多樣性報告」中,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放到農業環境中予以考量,反映了台灣可持續農業和環保概念的新發展。在對待森林這一大生態環境上,根據台灣多山地形,海拔差異很大的特點,並且台灣位處颱風徑路,容易暴雨成災,保護森林的意義就顯得相當重要。森林有防洪、保土,並有維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效果。所以台灣地區林業政策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已由開採林業、育成林業、公益林業等階段,進入生態林業時期。「農委會」除加強集水區造林外,還辦理區外保安林,耕地防風林及海岸造林,以維護生態環境,發揮國土保安,涵養水源,綠化環境等效益。?3?休閑觀光農業??撐起旅遊與農村發展的橋樑?休閑觀光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務業的功能。傳統農業是產「物」的,而休閑農業則是與「人」打交道,要引人、留人、留心才能賺錢,因此提高服務意識和品質非常關鍵。台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農業及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遊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滿足現代人對休閑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台灣觀光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多種多樣,除教育農園外,還包括各類休閑農場、林場、漁場、牧場,觀光農園,市民農園,以及民宿(農民旅館)等。 ?發展休閑農業已成為台灣農業轉型的一項重要政策。當局將加強農漁村的各種軟硬體建設,改善農漁村生產、生活及景觀環境,推動農漁村園區計劃,構建連貫島內各地的休閑農業旅遊網路,營造便利、舒適的休閑觀光環境。台灣目前有約5000多農民在各園區經營田園料理、套裝旅遊行程、農特產品銷售、生態解說等服務業。各地興建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的熱潮方興未艾,在南投縣埔里鎮,「豐年食用菌種場」也敞開大門,遊客在這裡可獲得有關各種菇菌的知識,體驗採摘之樂,並品嘗以菇菌為原料開發的系列食品、飲料。在嘉義縣,台灣高山族的一支鄒族人也正在阿里山公路旁規劃以高山茶和本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區。?4?有機農業??提供安全食品的保證?有機農業可歸屬於永續農業,但具體講,它是一種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作物秸桿、畜禽糞肥、豆科作物、綠肥是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作物輪作以及各種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是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主要手段。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個有機轉換過程。有機食品是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並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與目前市場上推出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最顯著差別是,前者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後者則允許有限制地使用這些物質,因此,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比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難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產體系,採用相應的替代技術。台灣的有機農業著重發展植物生產。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是果樹、蔬菜和茶葉。目前,台灣有機農產品的商店或機構約有300多個。台灣為了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成立了一些有關有機農業的組織,從事推廣工作其中有:「中華永續農業協會」、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國際美育基金會以及各地鄉鎮當局與農會。?三、台灣環保機構、政策及扶持認證?1?台灣的環保機構?台灣自1987年成立「環保署」以來,環保機構工作本著以「協調」代替「管制」的職業精神來解決環保問題與糾紛,並設立獨立委員性質的「公害糾紛處理制度」來達成環境使用的公平性,以充分支持地方政府、公私團體、個人和教育機構的活動與協調。工作上,本著務實作風開展了一系列建設,在健全法規體制方面,1988年起草了《環境保護法基本草案》,1990年完成了中長期《環境研究發展規劃》,在完善組織機構方面,相繼成立了環境檢驗所、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並於1991年全部完成了各縣市環境保護局的建制工作;在公害治理方面,近10年來台灣當局每年環保經費預算都有較大增加,各地方環保機構成立了「環保機關業務協調會」,加強經濟、交通、農業、衛生等部門的聯繫,並成立了聯繫協調會,以加強重大環保政策的行政聯繫,強化環境保護行政組織體系,處理環保業務,有效緩解公害糾紛事件等多項工作。目前,台灣地區環保行政機關共有30000多人,其中廢棄物清除處理的環衛人員約29000萬人,環保人員有3700多人。台灣環保部門的職權很大,且經費比較充足。台灣地區總環保經費自1989年的153億元,歷年呈持續增加,到1998年增至440億元。1998年度「各級環保行政機關」環保經費平均每人享有2031元。「環保署」在制定政策、「法規」,組織協調各部門工作,監督「法規」執行情況等方面較為有力。?2?台灣的環境「立法」與環保政策 台灣環境保護意識興起較晚,環境保護的「立法」也較晚。縱觀台灣環境保護法律的發展過程,初期偏重於公害防治,中期即1980年到1995年期間則強調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育,1995年後至今強調自然農法和永續農業。亦即在環境立法初期時,法規內容多為污染、公害事件發生後提供處理的法律依據,例如台灣在1970年到1980年期間就制定了「空氣污染防製法」、「噪音管制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廢棄物清理法」等環境保護法規,這種方式就個案而言,雖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卻不能從根本上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1987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成立之後,便以綜合規劃、管理環境為基準來防患環境污染於未然,並確立環境保護法的準則,比如把預防原則、污染付費原則、環境影響評估原則、協商合作原則等予以法制化,並大大加快了專項環保「法規規章」的「立法」速度,如《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管理法》及其施行細則、《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飲用水管理條例》等相繼出爐。在基本法、行政組織、預防、管制及救濟等五類環境保護「立法」中,除「基本法」外,其餘四大類都已建立,各「子法法規」也陸續制定。到1994年,台灣共頒布實施「環保法規」94項,內容也較為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對違反「環保法規」者,有懲罰制裁的規定。執法也比較嚴格。如各城市設立了公害申訴專線電話,24小時開通,受理民眾有關公害污染事件報案,同時開通了空氣污染指標查詢服務專線電話。?1995年後,隨著與國外農業環境保護組織等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和環保意識的平民化,在當局環境保護的政策約束和倡導下,台灣當局和民間掀起一股以永續農業為主的環保運動,旨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發展以人文、科技為基礎的「綠色硅島」,其中硅島只是工具及手段,綠色才是真正的理想及目標,「綠色硅島」不僅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更重視綠色革命的永續發展。相應的「立法」工作旨在發動民間力量,當局方面則不斷完善「環保立法」工作。這一期間的「立法」要旨是:加強保育自然資源,明確規定自然資源與農業分享及使用的原則,以及農業與其它環境資源互容共享的原則,並保護免受其它因素或農業之外其它部門的影響。?3?台灣農業環保的扶持和認證?在台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主管部門擔當了推廣和指導農民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重要任務。各級部門日益重視農業環境的保護,擬訂了許多補貼措施,鼓勵有利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及農田保護,鼓勵農民發展有機農業。為鼓勵自製及施用有機質肥料,台灣當局「農田永續生產力的培育計劃」確定,對部分「堆肥舍」的建設給予補貼。另外,台灣當局大力推行水旱田輪作經營,對維護地力的農民實行補貼,如獎勵休耕及綠肥種植;對玉米、高梁及大豆實行補貼收購等。同時,加強農業高科技的研究與應用,如選育肥料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種;開發有機質及生物肥料;研究替代化學製劑的病蟲害及雜草防治技術;加速應用生物技術抗病蟲育種、畜產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研究等,並加強對環保企業的認證工作,以確保質量。目前,台灣農產品的認證與環保型農業較有關係的有:「優良農產品(CAS)」、「農藥檢驗合格證(GAP)」、「觀光農園」、「優質米」、「安心蔬菜」等的認證與標準。
推薦閱讀:

三大絕招教你拿到農業補貼!
加拿大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
貓爪草—展途貓爪草之市場需求
有機、綠色、無公害,你會區分嗎?
大地,田美樂能為你做點什麼?

TAG:台灣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