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競爭中的行為方式
十.競爭中的行為方式
【原文】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4邦5也,必聞其政,求6之與7?抑8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9、良10、恭11、儉12、讓13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14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能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是老師有心求人告訴他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老師憑溫厚,善良,恭敬、謙虛,能自我約束,儉樸,能謙讓等態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別人願意主動把政事告訴他。老師的這種能得到信任而能獲悉政事的方法,與別人能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說明】子禽與子貢在下面悄悄議論,他們倆的這段對話很有意思。子禽覺得象孔子這麼一個老頭,不應該有這麼大的能量。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因為當時的孔子還不是「聖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聖人」是五百年後漢武帝以後才稱呼起來的。對著這麼一個糟老頭子,子禽百思不得其解,他每到一個國家,很多人都尊敬他,主動告訴他許多事情。而子貢的回答也很巧妙,他沒有正面回答子禽的問題,他只是描述了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的品德、人格。因為子禽不了解孔子有三千弟子,這些人都是各個國家的精華,這些人的親朋好友因為文化知識的原因,也都很尊重孔子。所以,孔子每到一地,這些人都會與孔子談家常話,閑聊天,而孔子通過觀察與分析,也就知道該國的政事了。這是一種啟發式的教育方法,一個人有了這些良好的品德、人格,當然也就能吸引很多人站攏來了。若是一個刁鑽古怪,或是有病態人格的人,大家就會敬而遠之,或是畏而遠之了。這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心理素質的問題,只有心理素質好的人,也才能做到「溫、良、恭、儉、讓」。我們現在二十一世紀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其根本內涵也就是「溫、良、恭、儉、讓」。雖然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要拼搏,要競爭,這一溫一讓豈不是要落後嗎?這一良一恭豈不是軟弱被欺侮嗎?這一儉豈不是要受窮嗎?其實這是理解錯了,「溫、良、恭、儉、讓」是指人的內在的道德品格,並不是要人不去競爭,不去拼搏,不前進。它只是要人在前進、在拼搏、在競爭中要有一定的道德品格,要有人性。現代中國提倡「儒商」,所想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
【注釋】1.子禽:孔子的弟子。姓陳,名亢,一字子亢,一字子禽。春秋末陳國人。少孔子四十歲。
2.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也作子贛,亦稱衛賜。春秋末衛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
3.夫子:古時學生對老師的尊稱。
4.是:《易·小過·上六》:「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詩·小雅·賓之初筵》:「是謂伐德。」《論語·述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荀子·君道》:「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廣雅·釋言》:「是,此也。」這裡用為代詞,謂此、這之意。
5.邦:《易·益·六四》:「利用為依遷邦。」《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詩·小雅·節南山》:「以畜萬邦。」《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論語·先進》:「唯求則非邦也與?」這裡用為古代諸侯國家之意。
6.求:《易·隨·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孟子·告子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玉篇》:「求,索也。」本意為追取、求索,這裡用為追問、探尋、打聽之意。
7.與:(yu於)通「歟」,古漢語助詞,表示疑問,用法跟「乎」大致相同。《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先進》:「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8.抑:為連詞,這裡用為或是,還是之意。《詩·小雅·十日之交》:「抑此皇父,豈曰不時。」《管子·小匡》:「無坐抑而訟獄者,正三禁之而不直。」《論語·述而》:「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9.溫:《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詩·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荀子·修身》:「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這裡用為溫和,溫厚,和氣之意。
10.良:《詩·邶風·日月》:「德音無良。」《詩·鄘風·鶉之奔奔》:「人之無良。」《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說文》:「良,善也。」這裡用為善良之意。
11.恭:《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詩·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爾雅》:「恭,敬也。」易·小過·象》:「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孚恭,喪過孚哀,用過乎儉。」《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禮記·曲禮上》疏:「何胤雲,在貌為恭,在心為敬,何之所說,從多舉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執轡愈恭。」這裡用為恭敬、謙遜有禮之意。
12.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嚴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易·小過·象》:「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孚恭,喪過孚哀,用過乎儉。」《論語·述而》:「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孟子·離婁上》:「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荀子·非十二子》:「儉然,恀然,輔然,端然,訾然,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說文》:「儉,約也。」這裡用為自我約束,不放縱,儉樸之意。
13.讓:《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書·君奭》:「在讓後人於丕時。」《國語·周語》:「讓,文之材也。」《國語·晉語》:「讓,推賢也。」《韓非子·難言》:「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這裡用為退讓、謙讓之意。
14.異:《書·堯典》:「異哉!試可乃已。」《管子·君臣下》:「上無淫侵之論,則下無異幸之心矣。」《易·睽·象》:「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禮記·樂記》:「禮者為異。」《禮記·王制》:「事為異別。」這裡用為不同之意。
推薦閱讀:
※女人這些行為 把男人逼向出軌
※數額認識錯誤的盜竊行為之定性研究(陳興良)
※分手後女人避免3個行為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六)
※最損福報的行為都有什麼?千萬不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