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太對!大學的責任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無條件的追求真理!
世界的轉型中,大學的使命特別重要,尤其是大學教師和研究者,其責任重大。
今日的中國大學,大多是以歐洲為效仿的模式,要求相對於政府、國家、社會和市場,大學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大學不僅要做到獨立,更要肩負起不計代價、無條件追求真理的時代使命。
大學究竟有哪些責任和義務呢?又肩負著哪些時代使命和未來期望呢?一起來聽聽著名哲學家德里達是如何看待的。
法國哲學家德里達認為真理有很多種,比如哲學真理、歷史真理、自然科學真理,但這些並不是大學需要優先關注的,大學最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學校之外、人類所普遍關心的問題。人類的觀念有自己的歷史,這關乎到人的本質。但在大學裡,一切都應該是自由的,沒有任何先決條件。
他指出:大學與其他研究機構不同,它原則上是真理、人的本質、人類、人的歷史形態等問題應該獨立、無條件被提出的地方,是一個自由思想肆意開放的地方。
目前,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大學都面臨著很多問題,尤其表現在這三個方面:
1,關於人的問題
何為人?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什麼是人權?人權是如何跟隨著時代變化的?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是所有大學工作者的責任。人的問題是直接與真理問題相關聯的。
2,大學自主性的問題
大學中的精華思想應該是以獨立的方式提出的,應該拒絕一切意義上的權力——比如上帝、總統、國家意志、議會等,應該賦予個人以最基本的自由。
3,無條件的追求真理
因為你處於大學中,這是人類的高等學府,這點決定了大學要不惜一切代價而且是無條件的追求真理。這種追求應該化為一種信仰,它不應該以物質或其他利益為回報,更不應以功利或其他低級目的(比如職稱評定)為前提。
在大學中,應該讓每個人都保持時時提問的自由,保持思想的開放和包容,同時還要向外從事社會和政治的關注,這都是大學的任務。只有目光狹隘之人才會把目光和精力只放在大學校園之內,只放在自己研究的狹小領域。
除了以上這些,大學應該還是向人的」行為性「敞開的地方,應該向那些發生或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開放。
大家都知道,啟蒙是歐洲的傳統,而中國當代的大學制度廣泛地引進了帶有啟蒙性質的歐洲模式,這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比如中國的大學不能很好地轉化和解放引進的啟蒙遺產,只是一味地照抄和照搬,這就如同歷史中的歐洲不能很好地把古希臘文化消化和轉化一樣,令人感到可惜。
我們知道,歷史不同,觀念和文化就不同,所以爭論是必要的,但有些爭論是相對的,密閉的,我們要祛除這種爭論。對於人權,普遍認為是歐洲的文化產物,但人權觀念是相對的,如果開放性的全世界探討,這個話題估計也會像歷史上的眾多爭論一樣分為兩大派別。而且敢肯定的是,對於這個話題的爭論在將來會有變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即可能原來支持這邊觀點的人,過了幾年,就轉而支持另一邊的觀點了。這種變化就是歷史的特徵之一,未來的大學最好抓住這種變化,把它們轉化為一種對於現實的關注和問題的解決。
德里達介紹——
雅克·德里達(1930—2004),法國哲學家。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還是國際哲學學院創始人和第一任院長,法蘭西公學名譽教授。
德里達是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尤其是他的」去中心化」觀念,反對西方哲學史上自柏拉圖以來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認為文本是分延的,永遠在散播。德里達的批判矛頭直指結構主義語言學。
主要代表作有《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散播》、《哲學的邊緣》、《立場》、《喪鐘》、《人的目的》、《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幽靈》、《與勒維納斯永別》、《文學行動》等。
推薦閱讀:
※健康丨負責任地告訴您:每天「暴走」數萬步對健康是不利的!
※男人再帥 ,扛不起責任 ,照樣是廢物
※人生修鍊:擔得起責任,提得起精神!
※非法證據證明責任探微
※保姆因心臟病發生意外 僱主有過錯要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