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1/6/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00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每一次見面,等於是一個禮拜又過去了,歲月如梭。古人都惜寸光陰,我們也要很好的善用我們的光陰,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學問。我有智慧跟真實學問,才能利益我們身邊有緣的人,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的意義。所以人生的思想價值觀,引導著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上一次進入《群書治要360》經句的學習,我們看到第一句,這個是在「君道?修身」當中的「戒貪」。「君」是主宰,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自己做不做得了主,這一句就在提醒我們了。不能調伏自己的貪欲,我們就成為慾望的奴隸了,我們怎麼可能主宰、自主得了我們的人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因為很多近代的思潮,嚴重誤導人的思想,比方說這個時代強調自由,可是很多的人理解自由變成: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父母要管我、老師要管我,我都不聽,還我自由。那個叫放縱。所以這一些思想觀念,其實影響著人他的生活處世。

所以我們要做得了自己人生的主宰,首先要能夠伏得住自己的習性,能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我們才可以做我們生命的主宰。諸位學長,我們都知道生氣不好,請問大家能不生氣嗎?那您看我們做不做得了主?我們真正大自在了嗎?

所以到佛家的正統寺院,一進門先看到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笑口常開,提醒我們不可以生氣,要微笑對人,而且要大肚能容。包含主建築物,大雄寶殿,提醒我們今天有多少輝煌的功業,其實都是過眼雲煙,更重要的是這一生有沒有成就自己的慧命,成為自己人生的英雄,就是把壞習性能夠調伏,這才是英雄。很多將軍、帶兵的人,打勝了多少場仗,但是讓他改個脾氣,改不了;讓他不打麻將,不行。這些習性都控制了他,讓他沒有辦法自由。

所以「訓有之」,這是夏朝的始祖大禹給他後代的教誨。「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你們有反應,代表回去有背。學問都得靠自己積累、主動,自古至今道德學問能成就,沒有一個是被人家推著走的,都是靠自己主動求學的,主動積累下功夫的。所以孔子講「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個人不主動,面對情況、問題不主動去克服,不主動去突破,這「如之何」就是怎麼辦、怎麼做。假如一個人不主動的提升,不主動的願意來解決問題,那孔子也幫不上他的忙了。所謂「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我們自己放棄自己了,不主動、不用功了,誰也幫不上我們的忙了。

好,我們剛剛讀到這一句: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

有染上這些慾望,國家沒有不亡的。我們再從治國拉回來齊家,一個家庭假如放縱了一個慾望,這個家也會敗。從齊家再拉回來,一個人有一個慾望沒有辦法克制,那他的身也修不了。而一個人是從小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看,一個人要修身、齊家以至於對社會有貢獻,他從小德行的根基要牢,他的思想觀念要正確,因為思想主導了他的人生方向。

大家看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大學生,他們覺得人生的目的在哪裡?追求在哪裡?他讀到這一句,假如他不知道這是大禹講的,他還覺得太好了,我的人生假如可以這樣,那真是太幸福了。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可能?你們都沒反應,是:「不會吧,他們的價值觀會是這樣嗎?」我不要說現在的大學生就好,我就說我自己好了。我還沒有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看電視,電視裡面有一個長得很帥的男人,然後他的背後有一棟豪華別墅,旁邊站了一個身材很好的女子,是吧?然後前面擺了一台凱迪拉克的車子,還是什麼名牌的車子,我看到的當下很羨慕,那個就是我人生的追求。「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去哪裡玩,好好的給它shopping一下,覺得這樣是人生的成功、人生的地位。

我們還沒遇到經典以前,我們的人生是覺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才是我們人生的價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是我們人生的追求。諸位學長,你們確實不一般,你們原來一開始就是要「為往聖繼絕學」。我這個是在紅塵當中打滾二十多年,人生的方向是錯誤的。什麼方向呢?享樂的方向、縱欲的方向。

大家注意看,現在年輕人很多三十幾歲得怪病的一大堆。那個病從哪裡來的?糟蹋身體、糟蹋福報。福報花完了,成語講的「祿盡人亡」。現在中風的,甚至有十幾歲的孩子都有,他放縱他的食慾,毫不節制。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身邊的父母、親人也沒有正確的觀念去愛護他,「他高興就好了」。諸位學長,這一句話您曾經聽過嗎?現在有多少家長說,「啊呀,孩子高興就好了。」請問,他做什麼高興?玩,慾望的滿足。坦白講,「慾望滿足」這四個字值得商榷,慾望能不能滿足?

好,諸位女學長,你們有沒有曾經說,「我只買這件衣服,從此以後我絕對不再買一件,我說話算話。」還是哪一個很喜歡車子的男士,他說,「太太,你只要給我買這一部,我從此以後不再買其他的了。」太太一聽,好像挺真心的,「好,買啦。」不到半年開始在那裡:又有新的出來了,哎呀,我現在開這個多丟臉。

所以慾望滿足,那是人類的錯覺,那不可能達得到的。老祖宗講的才有道理,「欲似深淵」、「欲壑難填」,這個才對。可是我們假如對這些道理不認知的時候,反而孩子的慾望是我們助長的,「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我們有一個朋友他是政府官員,人也非常好,但是假如沒有經典的指導,難免在這個世間的思想觀念當中,也會似是而非,甚至會隨波逐流。他的孩子特別老實,去讀大學不交女朋友,很專心讀書。他的孩子的長輩都告訴他:你實在落伍了,趕緊交女朋友。然後回到家裡來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兒子不喝酒,他們當長輩的還硬灌他喝酒,說不學這些東西,以後出去不好混。

社會是個染缸,可不能家庭都變染缸。後來學了以後才知道,他的孩子本性特別好,假如沒有懂這些道理,可能自己把孩子給引導錯誤了。《易經》裡面講到,「蒙以養正,聖功也」,一個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紮好德行的根基,他的思想都是正知正見,沒有邪念,這是世間最偉大的功業,因為他成就了一個聖賢,對家庭、社會、國家、民族的貢獻會非常大。

所以現在要把孩子教好,坦白講,不是孩子要學,是我們自己為人父母、老師的人,長者要先有正確的觀念才好。

所以整個世界,它是充斥在一個功利主義之下,追名逐利變成正常,講道德、說仁義被人家笑,說落伍了。在這個時代,能夠不隨波逐流,真不簡單。整個功利的推展,推波助瀾,孩子從小注重享樂,所謂孩子的天堂。那他享樂了,他的慾望就愈來愈多了,等我們覺得他的慾望太多的時候,十三、四歲了,想管都不好管了。所以小時是天堂,慾望不能滿足。

現在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都有信用卡,是吧?你們要給我一些訊息,我才可以判斷我的推斷正不正確。有沒有現在小學生有?要大學生才有信用卡是吧?十八歲才有信用卡。這個商人還算有點良心,腦筋還沒算到小朋友上。但是我告訴大家,現在小學生聚在一起,人手一支手機,而且都是名牌的手機,可能半年以後又換另一支。您說他們現在整個從頭到腳的配備要多少錢?那一雙名牌的鞋子,現在不能說哪個廠牌,到時候說我對他有看法就不好了。您看整身下來,甚至於剪那一個頭都花不少錢。他從小就是這樣的一種消費水平,大家想一想,他以後能賺那麼多錢嗎?

古人很有智慧,勤儉持家,他看得很深遠:我當大官,我兒子不一定有這個福報,結果他小時候被我養成這麼奢侈,我不是毀了他的一生嗎?小時候很勤儉,他這一生不就很從容自在,沒有壓力嗎?現在十八歲以上有信用卡的,他還沒賺錢可能就負債了,所以叫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叫白領一族,花得太凶了,要回去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花不夠了要挖。這個現象根源在哪?根源在從小對他人生思想的引導是錯誤的,父母也以滿足他的慾望覺得是他人生的快樂。

其實大家看,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所接受的物質享受是最多的。可是我告訴大家,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是最笑不出來的。大家有沒有發現?而且是最容易講「好無聊」的。奇怪,他所接受到物質的刺激是最多的,為什麼他是最無聊的?奇怪,我們小時候又沒有這些什麼電動玩具,這麼多那些玩的刺激,我們好像沒講過「好無聊」。一有時間,那個田園風味,那個有玩不完的東西,在大自然當中都有新的發現,回到家整身都是泥巴,爺爺奶奶在門口守著,拍一拍,「哎呀,調皮,進去吃飯」,很多童年的回憶。您看現在的孩子這麼多慾望,他反而愈無聊、愈空虛,他都是刺激,一不刺激他,他就覺得不知道幹什麼了,人生沒有目標了,他的一天統統都是用刺激把它填滿的。

所以,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幸福的人生、正確的價值觀,值得我們思考。錯誤的功利追求,小時候是天堂;成年了,因為慾望已經打開,必須還這些錢,工作就像戰場,不能沒有這個工作,不然房子、車子會被收走。所以他對這一個工作就很有控制慾望,任何人都不能影響我這個工作。他會在工作當中競爭、嫉妒人,他會造很多罪業,他的爭鬥的性格會很強,為利而爭。那這樣的人生,都在還債,他一定顧不上家庭的經營、孩子的教育,所以晚年孩子也不可能孝順他,所以晚年在養老院度過,那是墳墓了,坐吃等死。這樣的整個人生追求,這個不妥當的。

所以還是老祖宗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帶給我們幸福。從小為父母想、為兄弟想,存心都是念念為人,福田心耕,所以小時候培福。「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其實,人當做了應該做的事,他內心是很快樂的。我們從小習慣了,什麼東西拿出來都是給爺爺奶奶先吃,好像也從來沒有一次覺得很委屈,奇怪了。所以一開始對了,他就享受跟自己性德相應的喜悅;一開始錯了,要把他導正,那就不容易了,錯誤也會習慣成自然。

所以從小念念為人想,培福。讀書的時候都想著要積累智慧、能力,以後可以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所以很認真學,出來造福,不管他在哪一個行業,能力一定特別好。那都從小為人想,又能盡心為社會,他晚年一定有大福報,晚年享福;而且重視道德學問跟能力,他年齡愈大,智慧愈高,他身邊的子孫、晚輩,常常都要向他請教經驗,人生愈活愈有價值。

但是我們看,現在在功利社會之下,不懂得知恩報恩,不懂得倫常,不懂得向老者、智者請教,反而瞧不起老人,漠視老人,這個都是非常扭曲的社會現象。這個也是大大的折損了人的福報,瞧不起老人叫忘恩負義,哪有不折福的?大家看,現在天災人禍愈來愈多,是人自己的心感召來的,偏離了道德仁義呈現的現象,所以《左傳》說「棄常則妖興」。

諸位學長,這每一句話我們把它領會,用在修、齊、治、平上面,句句都有大學問。大家可不能只把它當知識背一背,它可以利益我們的人生,它也可以利益我們身邊有緣的人。您假如是老闆,你體會到了,你整個人生價值方向對了,會有很多你的屬下受你正確的引導。你屬下一個人的人生是因為你而不離婚、而轉變,只要有一個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而今天人們能不能反省自己,跟他整個成長過程當中,有沒有薰習過經典有關係。因為他一薰習了,他就種一個種子,可能在十年、十五年之後,突然有一個因緣讓他想起了這一句話,他還懂得回頭。但是假如他從來就沒有薰習過這些教誨,勸,拉不回來,甚至於他覺得你很無聊,你那些思想跟不上時代。大家冷靜思考,我們今天能回到老祖宗的教誨當中,願意多一分承擔來弘揚文化,我們有這樣的善根,決定離不開我們的家庭教育,離不開我們父母的善良,這是根啊!很可能我們就讀到《弟子規》哪一句說,我媽媽從小就是一直這樣叮嚀我的,突然覺得很親切。

我們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這五年,從零七年開始,培訓弟子規師資,今年第五年了。九百八十四所華小,西馬,後來東馬很多學校都響應了,超過一千多所小學都有在推展《弟子規》,我們聽了很欣慰。這些孩子在小學都有薰習這一些教誨,他的人生就有這些正確的思想判斷、價值取向;而且是整代的,就是這一代所有的孩子統統都學過,他們以後彼此都有共同的語言跟價值判斷,這個事情做得是太有意義了、太偉大了。當然,這背後也不乏諸位學長極力的支持,都在大家的因緣當中,盡心盡力在教孩子學習。

薰習這些經典,有正確的思想,他的人生才能走好。同樣的,為什麼會有貞觀之治?決定離不開這一套《群書治要》。唐太宗皇帝都看過這些教誨,落了印象,臣子一講的跟這些相應,他馬上「對,大禹講過」。我們看「外作禽荒」,出去打獵樂不思蜀,不想回來,一年打太多次了,不理朝政,這樣的情況很多。唐太宗先生他是武將,十幾歲就帶兵打仗了,你叫他不打獵,我看可能手會癢,這是他的拿手本事。所以魏徵先生勸他,「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而且只要出現出去打獵太多次了,他的臣子會勸他。

有一次又出去打獵了,有一個臣子叫谷那律,他那時候的身分是諫議大夫,也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剛好在途中遇到下雨,雨下得很大,結果在那裡避雨,因為他們穿著雨衣,那個時候的雨衣是絹布塗上漆,可以防水。唐太宗就剛好問這個大臣,這個油衣、雨衣要怎麼做才能做到完全不漏。剛好在那裡等雨,談到這一個話題,結果這個谷那律就說,皇帝,用瓦片做就不會漏了。

諸位學長,「聽思聰」。這個皇帝一聽,會不會「好,來人啊,用瓦片做雨衣」,會不會這麼做?不會。那雨衣不就重死人了,路還能走?所以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聽思聰」不是他講的每一個字你都聽清楚了叫「聽思聰」而已,還要聽懂什麼?弦外之意。為什麼?我們年紀不小了,年紀大了,人家直接勸我們,我們會惱羞成怒,所以人家只好暗喻,旁敲側擊,看我們能不能聽懂。

我記得師長有一次說,二十歲以前可以勸,二十歲到四十歲不能直接勸,要用暗示的,四十歲以上可能就勸不了了。大家聽這些教誨要會聽,不要聽死了。下一次人家說,「我最近跟你這樣相處,你覺得我有哪一些地方不足的,你幫我提一下意見」,你可不能跟他說:「你今年幾歲?」他說「四十二歲」,「哎呀,不行,你已經超過四十歲了」。所以聽經要會聽,要依義,依那個義理,不依語,不是依表面的文字相。

有些人十八歲就固執得跟七、八十歲一樣,有沒有?有。有些人七、八十歲了返老還童,天真得像個孩子。人家勸他,「謝謝你,你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我們真的見過五十幾歲返璞歸真的人,那一看那種天真,讓我們很羨慕也很慚愧。人家愈學愈放下這些習染,看到師長就像孩子一樣在那裡手舞足蹈,很高興,我們還在那裡想:旁邊的人有沒有在看我怎麼樣,不能太高興。自然就好,自然、純真的流露。

所以還是看人,看他很願意聽勸諫,當然要盡一分道義;看他不能聽,不能強求。而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勸我們,不要怪別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其實人生大道至簡,人生其實很簡單,兩個字,「感召」、「招感」。我們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來的,怨不得任何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現在人問題來了,不明白這個真相,一不順自己意了,怨天尤人,每天念頭裡都在造業。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十幾歲考上秀才,文采、學問不得了,可是就考進士都考不上,都四十歲了,考了七次都沒考上。每一年還寫黃疏上奏上天,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滿紙怨尤」,整個寫給上天的黃疏全部都抱怨的多。但是灶神爺提醒他「意惡太重」,意念裡面都是惡念、邪念多,「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狹隘,很急促、很容易動火;「高己卑人念」,傲慢;「恩讎報復念」,心胸小,都記人家這些芝麻蒜皮的事,一看到人家就不高興,甚至還想方法要陷害;「憶往期來念」,都很期望自己以後會很好,那個叫作白日夢。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如何。怎麼讀聖賢書讀了一輩子,思想都不是跟著聖賢教誨,這是不對的。

假如我們在學習經典,思想都跟經典不相應,這叫名不符實,而且是名過其實。人家都說我們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名也是福氣,有了很高的名,結果心念、行為都跟名不符實,那會折很大的福。「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了凡四訓》這句話很有味道,「多有奇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遇過小孩子取名字,裡面有取堯、舜,都是這些古聖先賢的名,結果一直生病,養不好。最後改個名字,沒病了。就是那個名他承受不起,名也要有福報你才消得了這個福,消受得了。

當我讀到這個《了凡四訓》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災禍,我看到這一句,冷汗直流,因為我是享虛名享得夠嚴重的了,所以我現在出門,特別注意看有沒有車子來。而且真的不敢出門,人家把我看得太高了,我學問差得不得了,習氣還一大堆。所以他一讚歎我,我就又消了一大筆福報,每天都一直消,消到最後銀行都沒錢了,所以都吃不胖,大家知道了沒有?都有原因的!所以現在想到俗語講的話,太有道理了,「人怕出名,豬怕肥」。人一出名坦白講,災禍真的就來了,受不了。甚至於什麼?真的還受,那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就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了。

好,我怎麼講這來了?這是有感而發。所以古人留的這些話很有味道,我們得要很好的去領會。這樣明理了,自己才不會糊裡糊塗。所以剛剛跟大家講,聽任何道理,「依義不依語」,依那個含義。而且時時能反求諸己,這個道理最重要的對照自己。沒有人肯幫我們、勸我們,還是我們自己受教的態度不夠。

這一個大臣很有勸諫的智慧,他給太宗回答,「你用瓦片做,水就不會漏。」太宗是聰明人,一聽到講這句話,提醒他什麼?你就不要出來,不就不會淋雨了嘛。意思就是說你出來太多了。「聽思聰」,聽到弦外之意。

真的我們成年以後,人家有時候真的抓不準我們會不會惱羞成怒,有些話都點到為止,人要會聽。甚至於看經典,都能懂得這是在講我,我怎麼反思,句句都從心性當中反思自己做到沒有。「父母呼,應勿緩」,這個對父母的恭敬心做到沒有?不是只有做表面幾天、幾個動作。「冬則溫,夏則凊」,這顆能時時體恤父母的心做到沒有?能體恤他人的心提起來沒有?句句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

太宗皇帝一聽,聽懂了,不簡單。歡喜接受,還給他五十段布,然後還送給他一條金帶。這個賞,做什麼?鼓勵所有的臣子勸諫,這個賞的真正意義在帶動風氣。太宗這一些動作,都是有治國的德行,還有他的智慧,用這樣來帶動整個群臣,沒有顧忌的來勸諫他的過失。

「外作禽荒」,太宗皇帝也在反思,「甘酒嗜音,峻宇雕牆」,蓋很大的房子。唐朝之前是隋朝,隋朝只有三十八年的國祚就滅國了,而且隋朝開國是楊堅,接著他的兒子楊廣,隋煬帝,那真的是暴虐無道、驕奢淫逸,一下子就把國家給搞垮了。隋過來是唐,離唐朝最近的朝代就是隋朝。

有一句話叫「殷鑒不遠」,殷是商朝,這一句話就是周朝這些主權者在反思的,「商滅亡離我們還不遠,我們要引以為戒」。其實「殷鑒不遠」對我們人生的提醒,我們這一生所有接觸到的人,他的人生,我們都要變成我們人生的借鏡。甚至於我們看到歷史上所有的人,都要拿來變成我們的借鏡,那我們的人生就有高度的警覺性、高度的覺照能力。不能把歷史當故事看、武俠小說看,看完就沒了。

在貞觀初年的時候,太宗對著身邊的臣子、侍奉他的臣子,做到了。太宗皇帝自覺性很強,不只有臣子在勸他,而且他也常常在講的過程當中,不只提醒他自己,他也在提醒所有的臣子。為什麼必須提醒臣子?他是君父,一國之父,對於臣民他也要教育,以身作則,而且要教化人民,所以叫「天地君親師」,而君者也要做師的角色、做親的角色,為人民之父母、為人民之好的導師。

太宗對著侍奉他的臣子說到,隋煬帝在好多地方都建他的行宮,很大的宮殿,而且常常出去玩,常常玩樂,政事就沒有辦。而當他要出去玩的時候,要有多少人陪著他去,他的吃、住都要張羅。再來,光是他出去遊玩的路就有幾百步寬,你看那要多少人去開路,然後路旁都種著很多樹木,那要多少人去植。所以老百姓都不堪負荷了,這麼多的工作量,建一個宮殿要花多少人力,而且又不是一天建好,一建都是幾年,民不聊生,老百姓沒法生活了,最後就作亂了。

太宗皇帝後面講到「逮至末年」,等到隋朝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他這麼樣放縱自己,苛刻老百姓,最後晚年是什麼情況?一寸土地、一個老百姓都不是他的了,「尺土」,這麼小的一片土地,還有老百姓也不是你的了,全部都反你了。這是自己做來的,咎由自取,而且最後還是被底下的臣子給殺了。

太宗皇帝說「以此觀之」,從隋朝的經驗看起來,「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蓋那麼多宮殿,常常出去行幸遊玩,那對自己、對國家是有大損害。所以他說道,這都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所以他深深的自己引以為借鏡,不敢輕易用人力,奴役人民,而且要讓百姓安靜、安定生活,休養生息;而且深怕老百姓不滿、有叛意,他是很慎重在體恤人心。這個就是不「峻宇雕牆」,不注重個人的享樂,能體恤人民。

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我們看一個國君、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時時是愛敬存心、恭敬人民,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去考慮,而且念念為老百姓、為底下的人著想。而「節用」就是不放縱自己的慾望,因為民脂民膏,他們都是血汗錢,怎麼可以這樣子揮霍呢?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我們也再複習一下。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我們現在這樣的提醒太少。您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時候,只要能賺錢,很多的人他想不到正在把整個地球的大自然破壞掉,他沒有這種尊重天地萬物的態度、珍惜寶貴資源的態度。所以假如一個企業家把大自然都破壞得體無完膚,那這個企業家的小學老師要記一個大過,因為小學沒有教。所以我在閻羅王那邊的檔案不是很好,所以要戴罪立功,有機會就要趕緊把愛護自然的這些思想觀念跟大眾,尤其跟孩子交流。像這一次,我們七月十四號到十九號「大專營」,這樣的課程一定要讓大學生學習、了解,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他們才能帶頭來愛這個大地母親。

所以人很容易在福報當中墮落。人一有福了,都覺得什麼享用理所當然。人一下子有錢,吃起飯來,三、四十道菜。我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在哪裡吃也不講了,因為講出來說,你講我們台灣,那這台灣的同胞對我就有意見;我假如說海南,那海南的同胞又對我有意見。「人情不可拂」,這個時代講話不容易,一不小心,講到人家不高興的了。坦白講,人要能聽得了別人的勸,一定要把愛憎的心放下。聽了不順耳的,瞋恚心就上來了,不然就愛得要死,不然就恨得要死。愛得要死的,誰都不能講他壞話;恨得要死的,就見不得他一點好。

大家看,民主時代為什麼會亂?不就是這些政客死死抓住人這個愛憎的心,在那裡興風作浪,把人的執著、分別統統都給它吊起來。那真是做那種事,本來要用這句話,好像有點不文雅,就是生孩子都不會生到好的。甚至於坦白講,那個把民族的團結都分化掉,真的是斷子絕孫的報都有。可是人現在不懂因果,什麼事都敢幹,只要能夠滿足他眼前的利益,他哪有去考慮那些事。甚至還覺得自己口才好,能夠把這些風波給它攪動起來。所以孔子提醒我們,「巧言令色,鮮矣仁」,講話會讓人愈來愈不和諧、衝突的,保證那個人有問題。要冷靜,不要一講,把我們心中的執著喊起來,還在那裡「好!好!說得對!」言語要隱惡揚善,要把是非呈現出來,不是一直去對立、批評,這樣就不好了。

所以在福報當中,人很容易視為理所當然。一有錢了,人的心境是什麼?「我賺的,當然是我花。」有沒有道理?一點道理都沒有。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啊。今天沒有政府,我們處於戰亂,你怎麼賺錢?你怎麼經營事業?今天各行各業配合,我們的生活才能進行,包含一個行業裡面都有上下游。甚至於我們在學校教書,我們也要有行政人員的配合。都有這麼多人一起來成就這件事情,怎麼會說都是我們的功勞,都是我們應該賺的錢?應該想著社會是一個互助之體,這個錢是來自於社會對我的信任,我照顧好自己的家,有餘力了,我應該也要去幫助困苦的人,或者是去幫助這個社會現在最需要的,讓這個社會更好。我們賺了錢自己花了,社會哪裡很需要了,我們視而不見,這個都不妥當的。所以人能夠在福報、順境當中而不起貪心,真功夫,很不容易。

而太宗也是時時提醒自己,提醒身邊的人。有一次太宗皇帝說了,人假如拿著明珠去打麻雀,可不可惜?當然可惜,明珠比麻雀珍貴多了,那很可惜了。接著太宗講到,人的性命比明珠更有價值,可是卻見到了這些金銀財寶,觸犯法網,收受賄賂,觸犯法網,結果把命都沒有了,那是不是像拿著明珠去要打麻雀,是吧?拿著性命去貪那些財,最後也沒貪到,命都沒了,就愚昧了。

所以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以去打麻雀,以這個性命這麼重要,怎麼可以用這麼寶貴的性命,去貪那一些財物,把命都給毀掉了呢?所以也勸底下的人要好好的盡忠職守,利益老百姓,國家的俸祿水到渠成了,來成就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沒有擔憂。決定不可以用貪求受賄來取得財富,這是把命都給喪掉的錯誤方式,所以實在可笑。

接著很難得,太宗皇帝說「帝王亦然」。我們從《貞觀政要》裡面看到,唐太宗講完道理,常常會迴光返照。當帝王的也是這樣,「恣情放逸」,縱欲了,奴役人民沒有節度了,信任小人,疏遠正直、忠誠的臣子,「有一於此,豈不滅亡?」這個「有一於此」不知道是不是從大禹這句話來的,太宗皇帝很好學,用上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剛剛講到的放縱自己、奴役人民、親近小人、疏遠忠臣,只要有一條,可能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接著他又舉到了,「隋煬帝奢侈自賢」,點到了一個重點,奢侈,而且還自尊自大,自以為自己賢德,不用賢臣的意見。所以亡國之君,身邊一定有忠臣,決定有忠臣,是不聽造成的。而且「身死匹夫之手,亦為可笑」,被臣下,也是死於這個匹夫之手,是很可悲的下場。

我們接著來看第三句,在《漢書》當中,第三冊,四百七十一頁,倒數第六行。好,我們先一起來讀一下。

【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

這一段話,我們從字面當中來看,成康之治是周朝的一個盛世,周成王跟周康王。這個盛世到什麼程度呢?監獄裡面沒有犯人,然後刑具因為幾十年沒用都生銹、壞掉了。大家嚮不嚮往這樣的社會?嚮往。從自己的社區開始做,隨分隨力來做。

『幾且千歲』,因為這一段話是在漢朝時候,有一個大臣叫貢禹,勸當時的漢元帝講的一段話。而漢朝離成康那個時候已經有千年之久了。哪一個皇帝不想要讓天下大治呢,都有那個心,『欲為治者甚眾』,有這顆心的皇帝不少。『然而太平不復興者』,可是卻這千年的時光沒有再出一個這樣的盛世。為什麼呢,『何也』?都有那一分心,為什麼做不到呢?關鍵,這裡點出來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捨棄了祖先教誨的法令制度,這些好方法可以讓國家有次序,包含制禮作樂這些好的制度,他不用,「任私意」,就是放縱自己的私慾。那麻煩了,上行下效,皇帝放縱私慾了,整個國家的風氣一定敗壞了。

接著我們看到了,『奢侈行』這個「行」就是整個風氣就起來了,「奢侈行」,而仁義就廢掉了,這個『廢』就是奢侈的風氣一起來,沒人再談仁義了,都在談名利了。

我們看到這些「戒貪」裡面都是在強調要「格物」的功夫,尤其上位者。所以《大學》裡面講「物格而後知至」,要想知至、要想有智慧,不去掉慾望是辦不到的。甚至於底下的人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個慾望愈來愈放縱了,「欲令智迷」,就不可能致知,也不誠意、不正心了。一個人都是在滿足慾望的時候,他提不起誠意、正心的,心都偏頗掉了,更談不上身能修了。

而貢禹當時候是元帝剛即帝位,所以這個機會點也很好,「慎於始」。皇帝剛即位,這個忠臣趕緊勸皇帝最重要的這些如何讓國家大治的智慧,因為剛好皇帝也有這一分心。一開始他是諫大夫,也是專門在勸諫皇帝的一個職位,難得的是「虛己問以政事」,皇帝很謙虛來請教他政事。而整個貢禹所回答的,都離不開我們剛剛講的這個重點,就是不能捨法度,任私意,不能奢侈,要重仁義。而且這些大臣在勸的時候,真是要博古通今才能說服得了皇帝。

一開始他就提到,而且那個時候,在問的時候,剛好整個天下是荒年,收成很不好。以前只要收成不好,皇帝都懂得要反省自己,這是上天給他的提醒。所以很多地方都非常困窘,貢禹說到了,在古代,這些宮室裡面,它的開銷都是有一個節度的,不能亂揮霍的。所以提到宮女,不能超過九個人。大家看,古代宮女不超過九個,您看近代皇帝宮女有幾個?所以後面會亂,都是不聽老人言造成的。養的馬不過八匹;牆壁都不會裝飾得很華麗;木製品都不會雕刻得很精緻,因為那個都要花很多錢;坐的車子、器物都不用彩繪,都有一個節度,不會過分彩繪;而且自己的庭院不超過數十里,而且與民共之,有時候還開放庭院讓老百姓來走一走。這個是他的生活儉樸,還能任賢使能,抽稅也很輕,讓老百姓替國家做事,一年不超過三天,所以天下的人都很富足,然後都非常歌頌皇帝的仁政,這是古代的情況。

讀到這裡,我是當不了這個諫大夫,人家博古通今,我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過大家的孩子有希望,你們好好陪伴孩子學習,以後你的孩子一開口,「堯帝曾經說過、舜王曾經說過」,歷代這些重要的經驗都可以提出來。

當然,在三皇五帝那個時候,人口還不是很多。到了漢朝,人口是多了一些了,所以臣子也要懂得權變。不能「皇帝啊,宮女不能超過九個。」那你這麼一講,皇帝聽都不能接受了,跟現實狀況還是要有一個結合,與時俱進。他提到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他們能循古代的節儉,宮女不過十餘人(十幾個),養的馬百匹左右,他還是有增加,但是有一個度。孝文皇帝穿的衣服是很簡樸的,他所有的器物都沒有刻意在那裡裝飾。反而後世轉成很奢侈,然後臣下、老百姓都在效法這個奢侈。

所以他講到,「衣服亂於主上」,這個衣服穿得太華麗,是從皇帝開始穿的。這個要有膽識,給皇帝講實話,而且講誰?講他的祖先。當然他也是一心為國家好,皇帝也要體恤他一片忠誠。因為這些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都是前不久、幾十年前的狀況,要點出來。

結果講到了,大夫超過了諸侯的生活享用,諸侯超過了天子的享用,天子超過了天道的享用,整個國家就非常奢侈了。所以勸皇帝,種種的開銷都要節制下來,衣服、車馬,這些都已經太過分了。其中還有提到,老百姓現在都已經飢餓到人吃人的狀況,有這個現象,可是皇上養的馬還每天吃很好的糧食,吃到什麼程度呢?吃到太飽了,馬吃得太飽還會發脾氣,還得要常常把牠走出來散散心,老百姓都餓死了,皇上養的馬還享受到常發脾氣。

當下講的一段話,這個也是確實是有天地之正氣,告訴皇帝,「王者受命於天」,天子是代天來愛護老百姓,「受命於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是為民的父母,怎麼可以把國家、把人民搞成這個樣子呢?「天不見邪」,難道上天會沒看到嗎?這些話都是很中肯的。

接著又講到,「武帝時」,提起漢武帝,漢武帝功業也是不得了,但是過失有沒有?有啊。提到武帝的時候,喜歡美女,後宮就有數千人;然後到了昭帝,武帝之後是昭帝,又很奢侈,把很多好的東西都埋到墳墓裡面去。甚至於那個園陵,皇帝死後的園陵,還讓很多女子都去在園陵裡面守著先王的靈柩,那浪費了多少人力,而且這些女子很多都還沒結婚,都是人家的女兒啊。我們想一想,假如她們的父母會是什麼感受?自己的女兒的青春就在墳墓裡面度過了。講到這些情況,老百姓這個奢侈的風氣也很嚴重。

當他講完之後,給了皇帝一些建議,最後皇帝真的照辦。雖然沒有全做,但是很多項都有跟著做了。包含勸皇帝要把他一些土地讓出來給人民耕作,這個漢元帝也不簡單,也做了。

而在這個勸諫的過程當中,很可貴的地方,他不斷的提醒皇帝的正念,而且還期許皇帝要做聖王。您看這話當中還有提到,現在的天下這麼飢餓,我們怎麼可以不趕緊把自己的財貨去救老百姓呢,這樣做才是符合天意的。「天生聖人,蓋為萬民」,天生聖人是為了照顧萬民的,「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不是讓這個天子來自己娛樂、享樂的。「當仁不讓」,期許這個漢元帝要當仁不讓,然後「可以聖心參諸天地」。「天地人」三才啊。「揆之往古」,皇帝你現在所做的事,可以媲美於古聖先王的功績。這樣期許他的皇帝。

而這裡也提到漢武帝那個時候,因為有功業以後好大喜功,最後整個國家開銷就非常的多,下了一個政策是什麼呢,有錢的可以贖罪,有錢的可以買官做。這種政策都不知道慎於一開始。這樣的政策一下去,整個社會的風氣,什麼最尊貴?你們怎麼都知道,你們對現在的社會也很敏感。現在什麼人成功?錢多了就成功。這個也不是一個很妥當的判斷。

當貢禹之後又升為光祿大夫的時候,再一次勸皇帝,就指出了武帝當時候這些做法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所以造成百姓都說話了。百姓說:幹嘛要孝悌,有錢才光榮,「何以孝弟為?」幹嘛做孝悌呢,「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幹嘛要行禮儀呢,「史書而仕宦」,就是那個很會寫東西的人,可以瞞天過海那種能力的人,可以把死的講成活的那樣的人,當了官。「何以謹慎為?」幹嘛要謹言慎行,「勇猛而臨官」,就是很有武功、很有蠻力的人,甚至仗勢欺人的人,反而當官了。所以這個風氣偏頗掉了,要把它導正回來。應該要回到當時候選賢舉能,而且決定不能用錢來贖罪,這些是錯誤的做法。

好,所以忠臣在勸諫過程當中,確實都是從整個歷史來提醒皇帝。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一句,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利為匯_SEO_培訓班_學習_百善孝為先★武夷山seo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集)
原創|如何正確應對學習焦慮?
如何學習五線譜

TAG:學習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