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和孩子溝通嗎?
你說什麼孩子會領情嗎?你是不是覺得和孩子之間越來越無法溝通了?你有多久沒和孩子聊天了?是不是忙著工作,一天難得和孩子說上兩句話?你是不是還有那種觀念——「孩子懂什麼,不必跟他說太多?」「只要掙足夠的錢,讓他有吃有喝就行了。」那你就完全誤解了,孩子更多的是需要你的從精神上給他以支持,哪怕只是一個手式,或天南海北的隨便聊天,他也會很知足了。培育孩子溝通能力的8個簡單方法交流、溝通,表達自我,這些技能是必須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培養的。美國教育專家JOHN從他30年工作經驗中,總結出8條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溝通交流能力。JOHN說,「在我大約30年的兒童教育經驗中,我常常驚訝於一些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能看著我的眼睛,說話清晰,重點表達得非常清楚。為什麼他們就會比別的孩子說話說得好這麼多呢?此外,我還注意到非常有趣的一點聯繫:這些孩子的父母表達能力也非常強。」當然,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拷貝。相比較來說,交流的技能也更容易被孩子從父母那裡自行吸收。從父母嘴裡說出什麼樣的話,如何運手勢、表情、聲調,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與習慣。為什麼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如此重要?我想這其實不必多說。學會表達自己能夠給小孩子自信心,幫助他們交到朋友,讓他們在學校里表現出色;接下來看得更遠些,則可能會在未來,在他們的工作、婚姻中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而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老師。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八件小事來增強孩子的表達力:1.講述你自己的生活孩子會學著模仿說任何他們聽到的東西。所以,即使當你的寶寶還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的時候,就應該抓住各種機會跟他說話。舉個例子,你可以一邊給他穿衣服,一邊講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媽媽(或者爸爸)現在要把小尿褲脫下來了,要把屁屁擦乾淨,要給你換一條幹凈舒服的紙尿褲。」當寶寶長大一些後,這樣的解說詞可以更豐富一些。比如,你告訴他關於今天的計劃,你打算去超市買點什麼,你今天在回家的路上都看見了什麼等。你說得越多,效果越好。要知道,你不僅僅是在教孩子如何說話,更重要的是:你做出的這個榜樣告訴了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多重要。2.仔細傾聽作為父母,在你努力向孩子表達的同時,你也一定得努力、全力地去聽孩子的各種話語。這樣做,你將讓孩子明白:當你或者其他人說話的時候,他也應該仔細聽才對。仔細傾聽包括以下三層含義:「積極地參與」,「帶著感情傾聽」,「不要輕易打斷」。積極地參與除了仔細聆聽外,還應該及時表達出你的反應——當你同意他說的什麼事情時,就點點頭,或者微笑;當孩子說出某件讓他傷心的事情時,就應該表達出難過的樣子。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你不只在聽他說話,還在琢磨他的話。帶著感情聽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的同時,還表達一些這樣的評論:「我明白」,「你一定很不開心」,「真棒」,那麼你會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話對你真的很重要。不要輕易打斷一些孩子可能生來就是個小話簍子。有些時候,他們話多得可能會讓你忍無可忍,但是如果你經常打斷他們,他們可能就會感到與你分享想法和感受是很不安全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你實在有別的事要做的話,那麼試著在談話的間歇,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他就不會再無休止地說下去,讓你抓狂了。舉個例子,你可以告訴他你打算晚飯做點什麼,或者問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麼。3.保持語句簡短如果你想讓小傢伙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簡短。簡短的話通常更有影響力,孩子越小,你的句子就應該越短。當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妻子就開始練習「一句話原則」了:用第一句話就把你的主要意思說出來。因為,這可能是孩子唯一能聽見的話。比如,先說「把玩具放到一邊去」,然後再解釋為什麼。如果你先說「媽媽不喜歡髒亂」,或者「把玩具放在房間中間很危險」這樣的話,那麼當你再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時候,他可能早就對你的話沒興趣了。同時,在你說完你的要求後,讓孩子重複說一遍。如果他做不到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話對於他來說太長了,他理解和接受不了。4.尊重你自己的話與其在餐廳大聲嚷嚷「開飯了」,不如走到孩子身邊,不管他在做什麼,花一兩分鐘的時間加入進去,然後再要求他放下手中的事,或者關上電視,去吃飯。你的在場可以傳達這樣的信息:你非常嚴肅地對待你的要求,尊重你說出來的話。這樣,在孩子講話的時候,他也會學習尊重自己說每句話。5.保持身體語言聳聳肩膀,交叉雙臂,皺皺眉頭——很多時候,這些肢體語言要比說話有效果得多。你的樣子,會讓孩子也學著用肢體語言傳達信息:看著他的眼睛在與寶寶說話之前,先蹲下來或者坐下來,和他處在同一水平面上。這樣會讓他明白你將要說的事情非常重要。教他也學著看著你的眼睛說話。你可以在談話中時不時地提醒他:「看著媽媽。」但是,你也要注意:不能緊緊盯著孩子,要偶爾將目光移開,這樣給孩子的感覺是你在試著傳達意思,而不是強迫他,或者控制他。把手伸出去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或者用一支胳膊摟住他的腰——這些都是很好的信號,來表達你在關注他說的話,同時也能讓孩子產生很強烈的被愛和被關心的感覺。不要羞於與孩子做肢體接觸;尤其是當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更不要因為覺得他們大了,而不再撫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後背,或者在沙發上摟著他們坐。6.留心不好語言的樣板儘管你自己可能是個交流的好樣板,但是你的努力很可能被外在的因素破壞。孩子們在外面總是能聽到些不好的語句,憤怒的聲音,然後他們可能就會去模仿,並認為這是真實世界中大人們說話的方式。試著觀察你的孩子從外面吸收到了些什麼——小朋友、鄰居、電視、臨時保姆等。如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聽到有人使用攻擊性或者不禮貌的語言,你一定要記得回頭和孩子討論這件事。等你和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你喜歡聽那個人那麼說話嗎?他那麼說話,你覺得舒服嗎?」等等。不管什麼時候,一定要注意這條關於溝通的黃金準則:用你希望孩子對別人說話的方式對孩子說話。7.記住名字當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教會談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利用人的名字傳達你的興趣和尊重。這是與人溝通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管你是在電話里,還是與鄰居談話,讓孩子聽到你說出對方的名字。而當你要表揚孩子的時候,也一定要時不時地提到他自己的名字;但是,當你生氣要批評他的時候,就不要再著重提他的名字,只要在談話最開始的時候提一下就行。8.忽略言語小錯誤為了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孩子們需要毫無心理負擔地多多練習才行。所以,不能讓他們對自己如何說話有任何的擔心。我總是告訴每一位父母:「讓孩子們在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之前,先學習如何舒服自在的表達,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總是試著讓孩子用完美正確的語法表達,他們很可能會發展成語言障礙,或者儘可能地拒絕說話。但是,無論你的孩子說出多麼無章法的話來,你都必須保證自己用「成人正確的語法」來回應孩子。比如,當孩子說「果汁不要」時,你就應該說:「噢,你不要果汁啊。」而不是像許多媽媽習慣的那樣順著孩子來說:「噢,好好,果汁不要。」問問題的技巧讓我們發動一場談話吧:不管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喜歡給問題以一個詞的回答。比如,當你問他們:「今天過得如何」時,通常的回答就是:「還行」、「不好」。所以,你如何問問題就成了關鍵,孩子是說個簡單答案,還是長篇闡述就看你的提問水平了。問更具體的問題:比如你可以問「為什麼」、「誰」、「在什麼地方」、「說了什麼」等等。這樣的問題需要孩子回答比「是」,或者「不是」更多的內容。問特別的問題:不要問「幼兒園好不好啊?」 而是應該問「今天在幼兒園,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問細節問題:問一些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比如,「你今天有沒有在做值日的時候,把老師的桌子也擦乾淨啊」——這樣的問題,將開啟孩子的話匣子。當他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就會願意再多說些別的事情了。留心交流的障礙以下這些舉動將會扼殺孩子說話的主動性,或者讓他覺得表達自己是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避免:負面的表達:「你不應該說這話」絕對化的表達:「你總是這麼說」沒有重點的問題: 「你到底想讓我說多少次才聽話?」威脅的語氣:「如果你要再說這樣的話……」嘲笑的語氣: 「你還能說得更有趣些嗎?」親子溝通的四個原則但是就因為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比平日多了,也導致出現另一種情況,雙方鬧起了不大不小的衝突,如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大人冤枉了孩子、面對愛提問的孩子很多家長會不耐煩等等,親子沒做好反而變得緊張起來。怎樣辦?專家認為,家長們要自覺學習一些親子方法了。親子溝通原則一:冤枉了孩子應向他道歉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受到冤枉。孩子真誠地對待每一件事,如果一旦受到最親近的人的懷疑與冤枉,會感到十分委屈,當遇到這樣的事情,大人們應當怎樣處理呢?具體事例:三歲的毛毛年初插班進幼兒園了,入園頭幾天他總把園裡的玩具帶回家,爸爸媽媽和老師不斷地給毛毛講道理,很快毛毛就明白那些玩具是幼兒園的,但是有一天媽媽接毛毛時突然發現毛毛的衣服口袋裡藏著一個小機器人,媽媽情急之下大聲斥責他,毛毛被嚇得放聲大哭,媽媽這才知道積木是同學送的,那一天毛毛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家人怎麼哄都哄不好。專家解惑: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時候,他們在對待事情時總顯得比成年人較真,何況是被父母或小夥伴們冤枉的時候。父母在道歉之餘,要讓孩子明白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小挫折,可以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這樣的孩子面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較易適應,他們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會比較好,比較「老練」。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正確做法:一定要首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說清楚,然後再下結論。當冤枉孩子時,應設法公開道歉,還給孩子自尊,這樣才能安撫他委屈的心情。父母要能夠接受孩子受到冤枉後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如適度的哭鬧;之後,自然應該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設法使孩子的情緒在爆發後能夠漸漸平復下來。親子溝通原則二:讓孩子說出心裡話經常聽到有的父母這樣抱怨:「唉!我家的寶寶,不知小腦袋裡整天都琢磨些什麼,想讓他說出心裡話,真是比登天還難!」寶寶為什麼不向父母講出心裡話呢?那就要看看寶寶告訴你心裡話時,你是怎樣對待他的。具體事例:妞妞從幼兒園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告訴媽媽:「今天隔壁的玲玲拿了一朵小紅花,我沒評上。」還沒容她往下說,媽媽已經板起臉來:「你怎麼能比玲玲差呢,為什麼你就不能有小紅花啊?」劈頭蓋臉的教訓把妞妞弄蒙了,她本來是希望主動說出來讓媽媽安慰一下自己的,誰知道媽媽還批評了她,她覺得難過極了,妞妞想:以後再也不和媽媽講幼兒園的事了。專家解惑:寶寶說心裡話時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難,他們熱切地希望了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的幫助,如果這些願望得到了滿足,寶寶就會樂於主動地袒露心聲。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想法,總是持否定的態度,一味譏笑寶寶的無知、批評他(她)的不足、拒絕他(她)的要求、責備他(她)的錯誤,這就讓寶寶有了成見:一講心裡話就要挨說挨罵,他(她)怎麼會向你敞開心扉呢?這樣也會對其性格也會有影響。正確做法:寶寶的話可能會令你氣憤,讓你難過,也可能會使你覺得荒謬可笑,無法認同,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剋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尊重寶寶的發言權,表揚寶寶的誠實,然後再幫他(她)認識不足和不對的地方。親子溝通原則三:對愛問的孩子不要嫌煩三四歲的小孩子愛提問,不僅問題多而且五花八門,他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們的知識經驗又無法解答這一切,所以就喜歡向大人問這問那。孩子愛問「為什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具體事例:平日佳佳就整天小嘴不停,整個一個小「十萬個為什麼」,放了暑假呆在家裡沒有小夥伴分享問題,爸爸媽媽一回到家,她追著大人說這說那,但是爸爸媽媽勞碌了一天,回到家裡又要做家務,好容易閑下來想歇歇,佳佳又跑過來纏著媽媽問事情,媽媽就會不勝其煩:「乖女兒,別吵了,讓媽媽靜一會兒!」媽媽沒有注意到佳佳臉上失望的表情。專家解惑: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有的父母嫌孩子纏人,會對孩子說:「去去去,不要問個沒完,長大了就會知道的。」這是不對的,這樣做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責罵而不敢再提問題。正確做法: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千萬不能嫌麻煩,要鼓勵、表揚孩子肯動腦筋,同時,要認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當問題太難時,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如果問題不是太難,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啟發,鼓勵孩子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去思考。當不能正確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辭,要向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我現在不會回答,我們一起來看書找答案。」親子溝通原則四:孩子胡鬧不要動輒打罵寶寶的情緒一旦失去控制,他的胡鬧就會令頭痛的父母無所適從。如果恰好在公共場所,爸爸媽媽容易頭腦發熱,直接與寶寶「交鋒」,臉紅脖子粗的,也許一衝動就容易動手打孩子。具體事例:寶寶放假在家,爸爸媽媽變著法地想著新玩法,這周六剛好輪到安排去遊樂園,一家人歡天喜地地出了門,可是到了遊樂園,寶寶像放風一樣地要求父母玩這個玩那個,不如願就滿地打滾,媽媽終於失去耐心動手打了他,這下寶寶更是放聲大哭,周圍人群的指責讓媽媽既生氣又尷尬。專家解惑:從寶寶幾個月開始,他就已經開始理解人的各種面部表情。父母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孩子會感覺不知所措,因此對父母的教育意圖產生誤解,時間長了,容易焦慮不安,終日提心弔膽,結果卻往往離父母的要求更遠。而且經常打孩子的父母會樹立一個壞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家裡挨父母打,到外面他就打比他小的孩子。正確做法:無論孩子怎樣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失去控制,父母都不要對著寶寶吼叫,首先可以保持平靜的表情面對孩子,嚴肅地看著他的眼睛,傳達你的堅持態度;當父母也覺得實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則最好採取冷處理,不理睬或者把孩子單獨放到一間房子里去反省,讓他獨自待上一兩分鐘,他一看沒人注意,慢慢就會安靜下來。親子溝通的該與不該「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你這種成績將來怎麼能找到工作哦!」「你怎麼懶成這樣?」「你怎麼可以這樣和我講話?」這些話是不是不可思議的熟悉?當時,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回答些什麼?但一如以往,孩子冷著一張臉,彷彿沒有聽到一個字。父母總是在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其實孩子的「鼻子」很靈的,他一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但他們一點都不想聽,就用「放空」敷衍,把你的話當空氣,而且常常好意種出惡果。例如你只是擔心女兒今天怎麼比較晚回家,女兒回家已經很累便回嘴:「你很煩,又沒有怎樣。」兩人說話開始愈來愈大聲,最後媽媽脫口說出:「這是我的房子,你必須遵守我的規定,不然你出去!」在氣頭上的女兒把書包一摔說:「好呀,出去就出去。」便離家了。那句氣話絕對不是母親想要看到的結果。很多父母犯的錯誤是,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溝通得又快又清楚,事實上青少年需要一點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才能講清楚、說明白。如何當一個好的傾聽者?有以下有用的建議,你現在就可以試試看。父母該做或該了解的12件事:1、孩子在晚上比較愛講話,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比成年人延後。2、並肩坐著取代面對面。當孩子不覺得你在盯著他們時,比較容易打開心房。3、在活動空當和他們談談。孩子喜歡在打球、坐在車上、吃東西時,分享他的感覺。4、讓他們發泄。訓練自己傾聽他們情緒性的字眼,常常他們會說「我很煩」「我很困擾」等。5、問特定問題,但以正面的態度。你可以問:「你的老師怎麼說你這次的成績?」6、在其他時間回應你的想法,因為孩子需要時間去發泄情緒、整理思緒,通常不會一次表達。7、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音樂、美食,甚至經濟。但話題內容應該正面,有助於了解彼此。8、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議,做好準備,不要只給一個答案。9、孩子的溝通方法本來就和你不一樣。用開放式問句鼓勵他們談他們的世界,如「王小華怎麼說?」「你那時候怎麼想?」10、永記在心裡:青少年敏感、容易受傷害。要幽默常招致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的事沒什麼大不了。11、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為。你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怎樣?」或「那件事對你有什麼幫助?」12、接受某些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時間會讓一切過去,或改變一切。父母不該做的12件事:1、和孩子在早上講話,尤其是當他還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動或是還沒睡醒。2、直視他的眼睛。3、等他們不會分心的時間,才和他們約時間談重要的事。4、禁止孩子咆哮、摔門、哭泣,或說「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談」。5、問一般的問題,如「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6、當你認為孩子已經講完了,就開始講你的想法。7、話題集中在瑣事。8、給他們不需要的建議。9、假設你知道他們會說什麼,因為你曾經也是孩子。10、當他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開他玩笑。11、在他們某些行為後,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12、對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說自己的看法。親子溝通最關鍵的是要掌握說話技巧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關心話語:簡練說場景與假設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麼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事實與結果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應該這樣做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麼?」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於關心的話,家長乾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知心話語:含情說場景與假設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後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2.您發現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於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覷,措手無策。事實與結果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現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並不奇怪,隨著小傢伙的漸漸成長,您會發現,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應該這樣做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麼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開心話語:帶理說場景與假設1.您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後也像爸爸這麼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傢伙不以為然:「我以後肯定比您厲害。」您笑到一半,卻發現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2.女兒今天幫您洗碗了,您很開心,於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您發現,女兒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事實與結果家長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傢伙變得不開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讓小傢伙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裡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並非易事。●應該這樣做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後,女兒問他,為什麼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後,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於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憂心話語:變通說場景與假設1.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您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您感到特別憂心,於是您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2.三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您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麼小,說大道理他不懂,於是只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傢伙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事實與結果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應該這樣做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您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您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於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採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總之,家長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談話方式隨孩子成長變化伴隨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兩代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譬如:●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家長的心態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於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家長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成績為標準。家長最愛問孩子:「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孩子的學習成績常是家長態度的晴雨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已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麼?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麼」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視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容量、心理特點、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背景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並且是處在一個日益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如果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內容、方式,不能與孩子的變化相吻合,結果只能是家長的話孩子越來越不聽,或者「聽不懂」。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並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因此,家長有必要研究怎樣同孩子說話。親子溝通要記住的九句話●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長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非常重要。●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在和孩子說話時,仔細地把他的話聽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場。●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家長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解孩子的發展,不要盡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他達不到的要求,讓他覺得辛苦,壓力大。●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媽媽,我想跟您一起去買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語氣說話。●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
推薦閱讀:
※良好溝通的秘訣在於親密的交談
※溝通要歸到無形中,歸到五戒十善
※人與人交往,一顆真心遠遠不夠
※能不能好好說話,要看能不能看透背後的「關係」
※99﹪的人都浪費了這個溝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