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爺爺在中法戰爭是逃兵?
2013-08-30 09:11:35
歸檔在我的博文|瀏覽 1393 次|評論 1 條
現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1847—1903年),清末大臣,直隸(今河北)豐潤人,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樹。
客觀而言,此人的天賦還是很高的,少年就學時即反應敏捷、文思泉湧,數千字的文章一揮而就,同治九年(1869年,22歲)中舉人,十年(1870年,23歲)中進士,十三年(1873年,26歲)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年,28歲)大考翰詹時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書也還是讀得不錯的,學問頗厚實,傳統文化淵博,時與張之洞並駕,畢生致力於研究《管子》,擅長奏議,並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等。
此外,此人也曾是朝廷上著名的諫官,敢於批評同僚,不怕得罪人;又是堅決的主戰派,談起對外戰爭來亦挺「滿腹經綸、頭頭是道」的,似乎既有骨氣又有能力。據史料說,他因目睹外患日深,故「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好論天下事,與張之洞、陳寶琛人等同為當時的清流主將。
他早年在任李鴻章幕僚(1879-1881年)時,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竟將戶部尚書、著名的狀元郎王文韶亦參奏罷免;光緒八年(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剛剛一上任,便立即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上下震悚,由此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從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間,共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竟達三分之一。
在任左副都御史期間,張佩綸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連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時中法爭執已起,他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招致廣西劉永福黑旗軍以增強兵力。清廷討厭他阻礙和議,故命他到陝西辦事;回京後在總理衙門行走,又一再在對外交涉中據理力爭,與外國政府的無理要求針鋒相對。英國公使巴夏禮以「沙面事件」向總署施加壓力,不準中國懲辦兇手,並拍桌咆哮。張佩綸當即也拍桌質問:「你已經引起兩國間的一次戰爭,難道還想再來一次嗎?」事後,中國向英國提出正式抗議。
說起來,張佩綸所提那些意見和建議,其實真的都是非常正確。比如說,他在奏文里強調中越唇齒相依;越亡,中國必受其害。並認為中國有3大理由取勝:1、普法戰爭剛剛結束,法國失敗後割地賠款,國力相當貧乏;2、中法間距遙遠,法軍由本土到達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軍至福建快則3天、遲則10日即可到達,在人數上佔優勢;3、法國佔領越南以後,施行暴政,只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其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面受敵中。
光緒十年(1884),恭親王等人被慈禧太后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失勢。李鴻章見他似乎挺有見地,且慷慨激昂,所以很是信任他,就藉機保舉他去福州抗法前線領導戰爭,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後又兼署船政大臣。可誰知道,這人竟是一個紙上談兵、夸夸其談、膽小如鼠、有名無實的趙括!
張佩綸在抵達福建以後,立即會同船政大臣何如璋,查勘船政局及閩江沿岸各要塞形勢,主張沉船堵塞閩江口,使法艦不得入內;但清廷不許先發制人,結果坐視大量法國軍艦於7月15日進入閩江馬尾港,而清軍又未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突然發起猛烈進攻。張佩綸先是視敵太易,繼而又臨戰怯敵,措置乖方,用人不當,結果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滅,馬尾船廠也被摧毀。據說,當法艦炮聲一響,他便暴露出「銀樣臘槍頭」的本相,當即就嚇得臉色蒼白、兩股戰戰,害怕得很,惟恐丟命,於是抱頭鼠竄、逃之夭夭;逃兵敗將,喪師失地,國家受損,而他個人亦名聲掃地,人生有了污點,很不光彩。
戰爭失敗後,給事中方培上奏彈劾張佩綸,朝中一些人物也懷著各種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派與張佩綸平日意見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辦此案。復奏後,朝廷指責左等人為張開脫,於1885年下旨將張從嚴發往軍台效力贖罪,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直到1888年獲釋,復入李鴻章幕;娶李之小女菊藕為妻,即張愛玲祖母。1900年,當聽到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後,張仍急得「咳血升許」,還「累畫勤王和戎之策」。
說起來,中法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滿清朝廷,但張佩綸的責任和罪過也是客觀存在的;再則,人無完人,張的優點當然很多,但缺點亦不可忽略。
您可能也喜歡:
張愛玲在三毛自殺後說過的一句話
近代奇才美女(八) 才女張愛玲(7)
張愛玲為何能走得如此安詳
張愛玲是歷史上搬家次數最多的人嗎?
王沖:為什麼不要輕言「中日戰爭」?
推薦閱讀:
※[精貼]:我眼中的胡蘭成與張愛玲
※張愛玲薄倖天地胡蘭成有赤子之心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 | 鳳凰副刊|張愛玲|小說|傅雷|金鎖記
※張愛玲的《色戒》原文
※世人皆贊張愛玲 我更願做林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