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道教內丹修鍊

道教內丹內丹是與外丹相對而言的,它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以意念的運用為「火候」,以在體內結成的「聖胎」為內丹。內丹的根本要求是性命雙修。性即心性,命即精氣。內丹的終極境界是陽神出殼,與虛空同體,與大道合真。第一篇  道源導 論道教內丹修鍊,以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究其淵源,則始於伏羲、黃帝,開宗於老子,創立於尹喜、張道陵、王玄甫,發揮於兩漢魏晉南北朝之劉安、河上公、魏伯陽、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闡揚於唐末五代之鐘離權、呂洞賓、陳摶,興盛於宋元之張伯端、王重陽、丘處機、馬丹陽、陳致虛等,繼傳於明張三丰、陸西星、清閔一得、劉一明、李西月、黃元吉、趙避塵等,承揚於當代仙學大師陳攖寧,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伏羲時,陰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導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懂得養生修鍊。黃帝時,王喬、赤松子「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黃帝自身則有「移精變氣」同上。的切身體驗,並問廣成子「至道之要」,廣成子先是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告訴他說:「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靜心清。無勞無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為上皇,失吾道者下為士。予將去汝,入無窮間,游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說完,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春秋戰國時,內丹修鍊術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內丹修鍊的開宗者,因為老子將內丹煉養歸就於一個「道」,並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長生久視」之道。後代內丹修鍊者,將其「道德」思想體系,「虛」「無」 「靜」「觀」「精」「炁「神」等概念,「致虛」「守靜」「守一」「坐忘」「心齋」等功夫,視為內丹修鍊的根本,並將老莊頌揚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聖人、賢人視為內丹修鍊的榜樣。當時有周朝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服日月精華,隱德修行,同時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後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盡傳「道」「德」修鍊之法。後人稱因尹喜形成的內丹派為文始派,並認為是內丹修鍊的最高派別。尹喜得道後,將其傳給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創立少陽派,從而成為內丹修鍊的最大法派。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鶴鳴山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廣泛吸收各種內丹修鍊術,如《太平經》中的愛氣、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內照、存神、食氣、胎息、辟穀的修鍊方法,《老子想爾注》中結精、鍊氣、養神、守戒等修行法門,以及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參同相類」的修鍊模式,從而成為內丹修鍊實際的開創者。內丹找到歸屬以後迅速傳播開來,東華帝君一傳太極仙翁葛玄,二傳正陽帝君鍾離權。葛玄得道後,又傳丹法於鄭隱,鄭隱傳葛洪,使得道教內丹修鍊在魏晉南北朝時繼續往下傳承。當時內丹著作有《大洞真經》《老子清靜經》《五千文經序》《抱朴子內篇》《養性延命錄》等經典,提出了諸如靜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內觀、內視、行氣、導引、咽津、呼吸、辟穀、守一、藏精、調精等修鍊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內丹修鍊術。鍾離權得道後,悉傳弟子呂洞賓,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內丹盛行的情況下,極大地弘揚了內丹修鍊的精華,使得後世諸多丹家均奉他們為開山祖師。呂洞賓得道後傳韓湘子、藍采和、曹國舅、何仙姑、劉海蟾、王重陽、程濟明、麻衣道者等。劉海蟾得道後傳張伯端,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在內丹修鍊中稱為「南派」。王重陽得道後傳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劉仙姑,在內丹修鍊中稱為「北派」。此時還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純之「中派」,陸西星之「東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陽、柳華陽之 「伍柳派」,張三丰之「隱仙派」,趙避塵之「千峰派」,他們使得道教內丹修鍊在宋元以後進一步地向更深層次地發展。道  祖道祖為中國春秋戰國時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道教尊其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為春秋時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 「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見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但司馬遷當時對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又以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而到西漢初年老子已成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了。後見周室衰微,於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辭職而去,青牛薄輦,西出函谷關,因關令尹喜請求教誨,留《道德五千言》後,莫知所終。秦漢以來,老子逐漸被神化。東漢明帝、章帝之際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生的神人,並與「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順帝時(126—144年),張陵在巴蜀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為主要經典,並宣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見張道陵《老子想爾注》。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稱。至此,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長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 年)八年(165年),陳相邊昭《老子銘》云:「老子為周守藏室史,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鑒喻時王。孔子以周靈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學禮於老聃。世類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蟬銳度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這一年(165年)漢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縣,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於濯龍宮見《後漢書·桓帝紀》。襄楷於延熹中上書云:「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圖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圖」見《後漢書·襄楷傳》。又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 「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可見當時老子已成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關於老君的仙跡道經中亦有諸多記載。《魏書·釋老志》曰:「道之厚,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好異者往往而尊之。」晉葛洪《抱朴子》稱他:額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長九尺,耳垂齊肩,穿五色雲衣,住金樓玉堂,以神龜為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隨行四周,頭上雷聲隆隆,電光閃閃,氣宇昂軒,威風凜凜。《神仙傳》卷一中則稱: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陽。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雲天之精魄,蓋神靈之屬;或雲母懷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雲初三皇時為萬法天師;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中三皇時為盤古先生;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郁華子,號曰溫爽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號曰春成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號曰天老;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號曰真子;帝堯時為務成子,號曰茂成子;帝舜時為尹壽子,號曰廓叔子;夏禹時為真行子,號曰李耳,一名禹師;殷湯時為錫則子,號曰斯宮;文王時為文道先生,號曰先生國柱下吏,一雲守藏史;武王時,號曰衛成子;成王時,號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婦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陽;或雲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未公;秦時,號曰蹇叔子;大胡時,號曰浮慶君;漢時號曰王方平;大初元年,號曰仲伊;永壽元年,號曰僕人。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守志嵩岳,精傳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衛,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授汝天師之經。」此載與《雲麓漫鈔》卷八所記略同,但《魏書》不採取《史記》老君傳承譜系的記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譜文為老子的玄孫,稱他「以漢武之世得道,領治三十六人鬼之政。」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有三個神位與「太上老君」有關。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極金闕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極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另外還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黃老君、太上火老君等。隋唐以後,道經中也有許多關於老君的傳說。《雲笈七籤》中說:「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為孕,五行獸衛行,懷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又說:「老君在開冥賢助之時,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宮中,以法授扶桑大帝,號曰太上無極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太極老君太極真人。」《猶龍傳》更為老君加上了各種名號,略與《神仙傳》記載相同。說老君從三皇五帝以來,就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如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時的老君為柱下史,號經成子;周紹王時西出函谷關,度關令尹喜;西漢文帝時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於琅琊,授于吉《太平經》;漢順帝(126—145年在位)漢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於蜀地鶴鳴山 (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授張陵《正一盟威秘籙》;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 (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於羊角山,令吉善行轉告高祖,「我乃帝祖也。」關於老君歷時現世的事迹,道經中記載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瑩大師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圖》。唐宋時期,對老子的崇奉達到了極盛階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為祖宗。全國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廟,奉祀老君像,達到了至尊極盛。據《唐會要》卷五O記載:「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汝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高祖異之,乃立廟於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寶(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親臨玄元廟,加號老君『大聖祖玄元皇帝』。八載(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宮,又加號老君『大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號『大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唐武宗會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數以二月十五大聖道祖降誕之日為降聖節。」故道教以二月十五為老君聖誕。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的諱,致稱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頒詔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號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內丹修鍊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為在《道德經》中有許多諸如「無為」「清靜」「守一」一類的內丹修鍊經典名言,成為內丹修鍊的根本。同時《道德經》中有許多篇章中講到了內丹修鍊的方法和指導思想,如第五十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無死地。」意思是說,善於修鍊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遇到死亡的威脅,犀牛不會用角傷害他,老虎不會用爪傷害他,士兵不會用兵器傷害他,所以他行路時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時不需要甲胄護身。雖然老子很謙虛地說這種情況是聽說得來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長內丹修鍊的人,他不僅獲得了 102 歲的高齡,而且指出了達到「長生久視」的具體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長生久視」,就要「專氣致柔」「比於赤子」「嗇寶精氣」「清靜無為」「少私寡慾」「知足常樂」,最終達到「載營魄抱一」不相離。這些記載與《列仙傳》所稱「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說明老子的修鍊功夫已達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氣」說,是後來道教內丹修鍊啟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內丹修鍊過程。文 始 派文始派的創始人為周朝時的關令尹喜,人稱「文始先生」,「關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較高。一說他原是周至縣龍鄉聞仙里 (今陝西周至縣)人。一說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尹喜本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時為大夫,曾擔任函谷關令。《呂氏春秋·不二篇》稱其思想「貴清」。莊子將其與老子一起稱讚為「博大真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了尹喜受《道德經》的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廬,仰觀乾坤之氣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號曰樓觀。一天,觀看到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預知有聖人將要出關,求為函谷關令。遇得老子,拜為師,請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與尹喜,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並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交泰霓裳,羅紋黃綬,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傳其還以老君所言治國修身之精神,編成《西升經》。另《漢書·藝文志》還載有《關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傳於南宋,標為永嘉孫定家所藏,實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為《文始真經》。就道教內丹而言,文始派為最高法派。因為文始派一傳少陽派,二傳南華真人莊子,三傳西華帝君王駘,王駘又傳唐朝人張果老,四傳麻衣道者,麻衣道者傳陳摶,陳摶傳火龍真君,火龍真君傳張三丰。他們之中以南華真人莊子和張三丰最為傑出,莊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 (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活貧困,但學識淵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係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脫現實關係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質性,不過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說「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由道派生的。最後庄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從內丹角度上看,莊子提出了許多內丹修鍊方法,如導引,莊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見《莊子·刻意》。如守一,莊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形,形乃長生。」見《莊子·在宥》。如心齋,莊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見《莊子·人間世》。由此可見莊子內丹功法的高深。張三丰為宋、明間道士,名通,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時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張邋遢」。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僅名字雅號就有二十多個,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豐、三峰、山峰居寶、君實、思廉、瘋漢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點也不一,有說陝西寶雞人,有說山西平陽人,有說遼寧積翠山人,有說遼東懿州 (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有說天目山人。又傳為張天師的後裔。此間長達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為神仙幻化之舉。據《王征南墓志銘》和《寧波府志》稱,北宋時的張三丰北赴汴京的一個晚上,夢見真武大帝降臨,傳授給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強盜打家劫舍,張三丰便用此拳掌打敗了這伙強盜。此後,他來到武當山繼續修鍊拳法掌訣,並將所煉之術定為武當內家拳,不久便以此聞名於世。元明時張三丰改字曰君寶、君實,號玄子。傳說他體姿豐偉,大耳圓目,龜形鶴背,須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食數米,或數月不食。能預知吉凶禍福,人以為神。終生浪遊,行無定止。曾在寶雞金台觀死而復活,其徒稱他「陽神出遊」。多次來往於武當山中,結草為廬,修鍊丹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大勝,囑咐弟子「善守香火」。後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鶴鳴山中訪真攬勝。不久便回到武當山,於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無根樹丹詞》,自題為「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山天柱峰之草廬」,此草廬即今之武當玉虛宮,張三丰最終在此煉成九轉還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處尋訪他,始終不見其蹤影。明成祖永樂 (1403—1424年)年間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丰修建「遇真宮」,並數次遣使覓訪張三丰,均不曾遇見。後又修真仙殿,祀奉張三丰銅鑄鎏金像,像為身穿道袍,頭戴斗笠,腳穿草鞋,神態飄逸,一副仙風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順(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張三丰平時雖專研於武術,但對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頗豐,清人李西月即編有《張三丰全集》,收入《正統道藏》。張三丰認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釋三教皆為正統,雖然創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並稱「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這便是張三丰丹道秘訣的可貴之處。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乘。修鍊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入我,同天地」。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因為此派專講以神御炁,不講煉精鍊炁,也不講火候藥物,所以說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方法。少 陽 派少陽派的創立人為王玄甫,道經中稱之為「少陽帝君」。《金蓮正宗記》稱其為太上之傳人 (太上—金母—白雲—帝君),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稱之為漢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風,白雲上真喜而愛之,攜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龍法授之。後傳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而《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說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詳。得太上之道後隱修於昆嵛山,號東華帝君;復居於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稱「紫府少陽帝君」;後顯靈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但《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敘述就比較詳細,帝君不僅有名有姓,而且有誕辰日、成道日、籍貫、修鍊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今江蘇連雲港西部)人,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後傳道於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有詩一章載《混成集》,其詩曰:「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青松岩畔離柯下,白雲堆里飲飛泉,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向人間說洞天。」綜上所述,東華帝君一般認為是經過:由人而神的過程,即先人後神的過程。但也有生而為仙者,據杜光庭《仙傳拾遺》載:「帝君蓋青陽之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於老君,所謂王仙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 !」可見唐以後,東華帝君的地位十分顯赫。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詔封其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就內丹修鍊而言,少陽派為最大法派,後世的鐘呂金丹派、南派、北派、三豐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內丹派均源於此派,這些派別皆尊他為開山祖師。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樣以虛無為宗,而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便於入手,次第分明。正 一 派正一派的創始人為張陵 (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年創立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歷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居於天目山。其母一夜夢見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後,於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58—76年)曾為巴郡江洲(今重慶市)令。後遁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 修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為博士,稱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其志在精誠修鍊,得黃帝九鼎丹法。後又攜弟子住雲錦山修玄玄之道,煉龍虎大丹。又居嵩山靜心冥思,得《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於是遍訪名山,以尋道修真。順帝時(126 —144年),一為四川樸素民風所吸引,二為蜀中峻峰秀嶺、澗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鶴鳴山(一名鵲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燒煉九鼎神丹,歷三年而丹成。服後返老還童,於是繼續西行探訪仙源,求得「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精思修鍊以至法術無邊,世莫能測。據《列仙全傳》稱,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功瀆漸著。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眾經、符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台山修九還九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於是返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五斗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歷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大法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此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歷代皆受朝廷封號:唐天寶 (742—756年)六年(747年)冊封天師為「太師」;唐僖宗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理宗冊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師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師為「真人」。同時元成宗還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合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成為道教大派。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曰:「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 ( 謙之 ) ,劉宋有陸天師 ( 修靜 ) ,唐有杜天師 ( 光庭 ) ,宋有薩天師 ( 守堅 ) 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郝超傳》,《傳》云:「 諳事天師道,而超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雖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師之號,但後世仍稱天師,一直沿至今日。鍾 呂 派鍾呂派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是宋元內丹術的肇開者。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五代京兆咸陽 (今陝西咸陽)人,一雲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於東華帝君。後又隱於晉州羊角山,與世隔絕,束髮為雙髻,采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道成,天真賜號太極太宮真人。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詩頌曰:「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誤,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證道歌》《靈寶畢法》行於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咸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白雲仙表》稱正陽帝君曾祖諱朴,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師少工文學,尤善草聖,身長八尺七寸。仕至佐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亡復仕於晉,與偏將軍周處領兵,失利逃於亂山,得遇東華帝君,遂棄俗入道。《宣和書譜》卷十九云:「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鍾離權著《破迷證道歌》,認為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詔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唐德宗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於山西蒲坂縣(今山西濟縣)永樂鎮招賢里,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後游灃水之上而遇正陽子,歷經「十試」 後,始知「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於正陽子,後隱廬山修成仙道。常翱遊人間自稱回道士,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時有詩選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曾在邯鄲逆旋,授於盧生一枕,又於東鄰沈氏家賦詩以榴皮書壁,其靈跡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金蓮正宗仙像傳》稱其生於唐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於長安酒肆(今西安東關八仙宮門前)遇鍾離權,經十試皆無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其潛心修鍊,百餘歲而童顏,故《宋史·陳摶傳》曰:「步履輕疾,傾刻數百里。」《歷代神仙通鑒》稱其曾祖諱延之,終浙東廉使。祖諱渭,終禮部侍郎。父諱讓,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於貞觀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時,天樂浮空,一白鴻似鶴,自天入懷而生之。取名紹先,有黑子於左眉角。大如筋頭,後變赤色,周歲即能誦讀。五歲時,諸子之經無不皆通,二十歲時,娶劉校尉之女為妻,但終不肯近之。既長,身長八尺二寸,淡黃笑臉。稍麻,三髭鬚,頭頂華陽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絛。貌似張子房,又類太史公狀。舉進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歲,受父母命赴試於長安,於酒肆中遇鍾離權……後改名為岩,字洞賓。……遂游灃水之上,登廬山鐘樓。祝融君遇見,知是仙宗,遂傳天遁劍法,曰:「余火龍真君也。昔持此劍斬邪魔,今贈君家斷煩惱。」洞賓得此劍,游於江淮間,以靈劍斬長蛟。游至洞庭湖,獨酌於岳陽樓上,雲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於是三月十八日,得見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並之法。年五十三,歸享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鍾呂派丹法以「煉心」為綱要,以「心息相依」為法門,認為心靜念止即可以調動體內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藥物」,在體內煉成金丹,具體步驟為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粉碎虛空等幾個階段。道教內丹煉養思想,經鍾、呂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途,改鉛汞與黃白朮為內丹修鍊,易劍術為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在社會上影響尤為顯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詔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南 派南派亦稱南宗,為道教內丹修鍊的重要派別,創始人為北宋張伯端,因其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故稱「南派」。張伯端得道後一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此為「南宗五祖」。二傳劉永年,劉永年傳翁葆光,翁葆光傳若一子,再傳陸墅、戴起宗、陳致虛,以至於明清的陸潛虛、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鰲等。張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 (誠),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於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嶺南充軍。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詵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1068—1078年)二年 (1069年)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鍊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鍊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遊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遂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積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張伯端極力主張以道教修鍊性命之說來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鍊,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入道教的內丹煉養,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 「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 「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陸公逝世於成都後,伯端轉徒於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佈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於元豐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於天台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1086—1094年) 二年(1088年),劉奉真遇伯端於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於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於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復職於漕都。今用成又復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海,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敘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津,而黃公素竟不合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斗子),白日飛升,影響極大。《神仙傳》云:「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返天台,於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於劉師。及相訪於太華,得遇海蟾,同拜鍾、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於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於,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歸清都,惟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悟,庶幾返原。」《歷代神仙通鑒》云:張伯端字平叔,天台纓絡街人,於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傅,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鍊,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遂返台州。復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 !」因賦詩云:「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天台山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台山。《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鍊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鍊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 「紫陽真人」。石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葯濟人,不惜酬謝,惟願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說,海蟾傳道於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疆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許。」其後,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誓再不妄傳。乃作《悟真篇》行於世。曰:「使宿有仙風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天之所授。」後因事冒犯鳳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經邠州境,適逢大雪,遂與小吏俱飲酒肆中,逢杏林來。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眾客歡心,遂聚眾會飲。酒過數巡,林問其故,紫陽俱告之。杏林道曰: 「邠洲守故人也,樂善忘勢,不遠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緣可免此行。」紫陽懇請小吏,得到許諾,故相與於邠洲。杏林為人師表,一見獲免。紫陽感恩不盡,曰: 「此恩不極,豈人也哉 !吾平生學道,無所得聞,今將丹法傳於子。」杏林遂拜,敬受囑咐,勤心修鍊,大道乃成,著《還源篇》行於世,主張以修鍊內丹(亦稱「修性命」)為主,積精化氣,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內丹。詩曰:「葯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能知葯與火,定里見丹成。」強調「只尋身內葯,不用檢丹書」。後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於宋高宗紹興(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屍解升仙。有詩頌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紹興三十年(1160年)顯真於廣東羅浮山。石泰的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號「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陝府雞足人。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因雅好「金丹煉養」,遂入道,著《還丹復命篇》《丹髓歌》行世。《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云: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雲遊長安,留開福寺,參長老修嚴,嚴與道眼因緣:金雞未鳴時如何得這音響。又參僧如環,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餅圓陀陀地。因桔槔,頓有醒悟,有詩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爾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迅捷,字說兼通,且復雅意金丹導養。宋徽宗崇寧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縣之青鎮,聽講佛寺,適逢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發綠朱顏,神宇非凡,夜事縫紉。紫賢心異之,偶舉張平叔(伯端)詩曲,石矍然曰:「識斯人乎?」吾師也。備言紫陽傳道之由。紫賢乃稽首皈依,請受業,卒學還丹。傳授口訣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圖之。紫賢遂來京師,棄僧迦黎,幅巾縫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復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詩歌形式論述內丹之法。紫賢道成,於宋光宗紹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載,有詩頌曰:「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元不在西邊。」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現真於霍童山。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博羅縣 (廣東惠陽東)白水岩人。曾以盤櫳箍桶為業,後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鍊,道業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虛篇》行世。宋寧宗嘉定(1208—1225 年)六年(1213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升。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陳楠惠州博羅縣白水岩人,以盤櫳箍桶為生,浮湛俗間,人無知者,作《盤櫳箍桶頌》。《盤櫳頌》云:「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裡全無斧鑿痕。」《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後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於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舉道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家女,苦孤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髮走,日行四五百里,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知,而濟人利物效應有不可掩者。嘗之蒼悟,遇郡禱旱。人憂死。翠虛執鐵鞭下淵潭驅龍起,須臾陰雲四合,雷雨交作,境內沾足,遂為豐年。過三山太義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虛扶笠而濟,行欽管道上,群盜拉殺瘞之,後三日盜散復甦。游長沙,沖帥節,執拘送邕州,去數夕又回長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銀,越宿吐視,已成白金。乞於其徒,不顧。常自言閱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見之者。潮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即《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虛於宗嘉定 (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鶴會罷。說與會主云:「我當來會裡屍解。」會裡不以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題之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縱,今朝符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彼時玉蟾隨侍。在漳州梁山,翠虛與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尋其斧,斧亦不見。玉蟾嘆曰:「此水解也。」當時有葛縣廚在潮州寧鄉縣見之。翠虛與尉之父為之契,因寄一書使尉歸潮達其父,後方知當日在此屍解,在彼見也。今存陳楠《翠虛篇》,包括「紫庭經」、「羅浮翠虛吟」、「金丹詩訣」等,均論內丹煉精化氣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響很大,遂被尊為「南五祖」第四代,尊號為「翠虛真人」。白玉蟾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因出繼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宋理宗紹定(1228— 1235年)二年(1229年)生於南海瓊州(今海南省瓊山)。自少聰穎,異於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通諸經,兼擅詩賦書畫。後因任挾殺人,亡於武夷改裝道士,浪跡江東兩湖、西蜀、閩廣。曾賦詩自贊:「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嘉慶(1208—1224年)中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管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卒於盱江。著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行世。《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先生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於海南。母以玉蟾名之,應夢也。字以閱眾甫,一字如晦。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號瓊山道人,或號武夷散人,或號神吏。幼舉童子,長遊方外,得翠虛陳泥丸先生之道,當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後,蔬腸絕粒凡九年,而四方學者如牛毛。其著書立言之異靈其之處,備見諸書。初先生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翠虛遊方外,必與先生俱,逮翠虛解化於臨漳,先生乃獨往於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台、金華、九日諸山,蓬頭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氣爽,與弱少年無異。喜飲酒不見其醉,博洽儒書,究竟禪理,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輕作。間至寫其容。數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諸階法。於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間,所至祈禱輒有異應。進言休咎,警動聾俗。姓名達於九重,養素之褒,笑而不受,有願從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脅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覺墜刃而走,先生召之曰:「爾來,勿驚。」遽以刃還之。後縱游名山,莫知所終,或雲屍解于海豐縣。以《太乙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沙汞之書》《紫霄嘯命風庭之文》傳其徒彭耜字季益,號鶴林子。白玉蟾一生致力於傳播丹道,廣收門徒,曾創立過以「靖」立名的教團組織,為官府所認可,形成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他的內丹理論,奉行南宗傳統,力主獨身清修,身力並行,終身不娶。他以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為核心,摻合儒學和禪理,「心通三教,學貫九流」,該思想使宋元以後的道教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另外,他還「參受大洞法籙,奉行諸家大法,獨於雷法尤著驗」,常行雷法符咒,為人驅邪治病,除妖捉怪。屍解成仙后,詔封為「紫清真人」,世人尊稱為「紫清先生」。南派丹法傳至白玉蟾,實際弘揚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稱為「南宗清修派」。傳至陳致虛時,發揮的是《悟真篇》中的陰陽思想,因此被稱為「南宗陰陽派」。南宗清修講求的是「先命後性」,如張伯端說:「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見《悟真篇》。明彭好古解釋說: 「虛心為性功上事,實腹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義。然人心浮動,如何得虛 ?不若煉鉛服氣,先實其腹,使金精之氣充溢其身,然後行抱一之功,以虛其心,則性命雙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畢矣。」見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從中不難看出南宗清修派的底蘊。其實南北二宗都主張性命雙修,只是在修鍊過程中處理二者關係時,側重點不同罷了。南宗明顯地側重於鍊形鍊氣。正如石泰《還源篇》所說:「真精與元氣,此是大丹基。」南宗陰陽丹法分為凝神定息、運氣開關、保精鍊劍、採藥築基、還丹結胎、火符溫養、抱元守一七個步驟,具體修鍊階次為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五層。此中終不離火候、藥物之妙用,對火候法度和溫養指歸的闡述比北宗要細密一些。同時南宗還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修鍊方法與思想常常是仙佛參半,同樣重視煉心煉己,但與北宗不一樣的是,不是在下手時就要求這樣,而是在修鍊到第四層時才要求這樣,即以命功起,以性功了。南宗陰陽派還吸收了《悟真篇》中陰陽交媾的思想,主張男女雙修,即取同類坎中真陽,以接補己身離中之陰。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相對坐,以性情相交,氣化感應,從而雙修雙補,利己而不損人,雙方皆獲採補之益。中、下乘行「體交法」。這些方法與采戰御女術雖然有別,但容易受人誤解並誤入歧途,所以不輕傳。南派丹書除上文提及外,還有張伯端的《奇經八脈考》《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夏宗禹的《入葯鏡箋》《陰符經講義》《悟真篇講義》,俞琰的《周易參契發揮》《易外別傳》《玄牝之門賦》,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釋》《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悟真篇註疏》,陸西星的《悟真篇小序》,彭好古的《悟真篇注》,仇兆鰲的《悟真篇集注》北 派北派亦稱北宗,尊王玄甫為一祖,鍾離權為二祖,呂洞賓為三祖,劉海蟾為四祖,王重陽為五祖,俗稱「北五祖」,為道教內丹修鍊的重要派別。劉海蟾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又字昭遠。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遼應舉,中甲科進士,事五代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學,崇尚黃老之道。相傳一日一道士拜謁,自稱正陽子,海蟾師之以賓禮,問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銅錢和十隻雞蛋,間而相壘而不墜。海蟾驚呼曰:「危墜!」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這更危險!」說完,棄雞卵、銅錢於地,長笑而去。海蟾忽然開悟,於是散家財,辭官職,離妻別子,易道服,遠遊秦川。他常往來於華山與終南山之間,復遇正陽子授以丹訣,後得道仙去。曾有歌曰:「醉騎白驢來,倒提銅尾柄;引具碧眼奴,擔個獨胡癭;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攜霹靂琴,去上崑崙頂;吳牛賣十角,溪田耕半頃;種黍釀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蔭,閑立白雲巔;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後以道授董凝陽、張宗陽,乃遁跡於終南、太華之間,不知所終。道教全真道尊其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王重陽是北派實際的開創者,姓王名中孚,字允卿,又名德威。宋末金初咸陽 (今陝西咸陽)人。父王百萬,為地方豪門貴族,母王氏安人,孕二十四月而生之。生而聰穎,自幼超群,七歲誦經,月以千數,二十歲貫通百家諸經。及長,體態端莊而雄偉,須美而髯佳,風流倜儻尚義好俠,寬懷大度而不拘小節。中孚自幼文武皆習,尤擅弓馬,於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年間在應武舉試,中甲科,故易名德威,字世雄。然而社會不安,世事紛亂,德威一身功名而不能為官,目睹金兵之暴戾,遂退隱於終南劉蔣村,終日意志消沉而放蕩自適,瘋瘋顛顛而意不可測,世人稱之為「王害風」。並諷曰:「昔日龐居士,如今王害風。」直至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完顏亮正隆(1156—1161年)四年(1159年),年已四十八歲,取仕不進,忽自嘆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余猶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又曰:「餘九歲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父享年七十三,觀此遞減,即活至古稀七十之年,又能有幾日!」於是在甘河鎮(今陝西戶縣境內)遇鍾、離二仙點化後,捐棄家室財富,修鍊道術,出家雲遊於終南山一帶。遂改名為喆,字知明(亦作知名),道號重陽子。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元年(1161年),在南時村作封高數尺、塘深數丈的墓穴,上掛「王害風靈位」之牌,而入居其中,自號「活死人墓」。三年(1163年)遷至劉蔣村,與和玉蟾、李靈陽結茅庵以居之(即今之陝西重陽萬壽宮),常攜歌行飲於道中。七年(1167年)自焚其庵後,于山東昆嵛山(今山東牟平縣東南)一帶佈道,收當地富豪馬鈺為徒,馬鈺為其築庵居之,命名為「全真」,由此,凡追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於是全真道正式確立。在山東文登、寧海、萊州等地傳道立會期間,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故「凡立會必以三教名之」,「勸人誦《道德經》《般若心經》及《孝經》」等,大定八年 (1168年)八月遷居文登姜實庵,九月居縣北蘇翁庵,次年(1169年)四月創立「三教金蓮會」,五月創「三教七寶會」於文登,「三教三光會」於福川, 「三教玉華會」於登州(今山東蓬萊),「三教平等會」於萊州(今山東掖縣)等,廣收弟子,大力發展全真道。金大定十年 (1170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北開封)羽化登仙。著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等。王重陽一生致力於道教及其內丹修鍊的發展,首創道教全真派,廣招門徒,著名者有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世稱「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別創立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嵛山、華山、清靜七派,極大地弘揚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丘處機號長春子。元代山東登州棲霞人。生於金皇統 (1141—1149年)八年(1148年)正月初九日。自幼敏捷聰慧,博而高才,眉宇軒昂,舉措高雅。年未弱冠,志慕玄風。十歲出家,十九歲入道,二十歲於昆嵛山棲霞洞拜王重陽為師。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王重陽羽化後,他隨師兄馬丹陽等護靈柩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 年),與馬、譚、劉在陝西縣秦渡鎮真武廟中,月夜各話其志,各表目的及去向。最終以馬鈺為掌教人而留守劉蔣村,譚、劉二人東去洛陽,丘西入銵溪(今寶雞市附近)而定。於是處機穴居修鍊六年後,又遷隱隴州龍門山潛修七年。此間儒經道典無不涉讀,尤喜詩歌詞賦。他行時一蓑一笠,居則脅未沾席,日乞一食,寒暑不異,苦苦追求著祖師之玄風,很快聲名四振,從之者不計其數。1185年受京兆統軍夾谷公疏請還劉蔣村主持修葺重陽故居,命名為祖堂。此時,全真道已成為北方大教,上顯於朝廷,下示於民間。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問之以保身養命之術,丘答曰:「抑情寡慾,養氣熙神。」世宗大悅,賜主萬春節醮事。不久,丘乞旨還山。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元年(1190年)丘處機自陝西東回歸故里棲霞縣,建太虛觀居之。章宗末年,賜得《道藏》一部。此間山東達官貴人,「皆相為友」。金宣宗貞祐(1213—1217年)二年(1214年),蒙古勢力進入中原,金被迫遷朝汴梁(今河南開封)。不久山東發生反金起義,金廷派附馬都尉仆散安貞率兵討伐。時登州、寧海不服,附馬都尉請丘處機前去安撫,「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於是聲名大振,三廷(宋、金、元)皆相結納。金、宋詔至,皆稱病不前。金宣宗興定(1217—1222年)三年(1219年),遠在西域乃蠻國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劉仲祿、札八兒持詔奉請。丘觀天下之勢,欣然應命,乃於次年(1220年)喜攜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自山東萊州啟程西行。跋山涉水,嘔風嚦雪,行經數十國,旅途萬餘里,終於在元光(1222—1224年)元年(1222年)到達印度大雪山陽坡(今阿富汗境內),時歷三年。成吉思汗舉行隆重慶典,於行宮內接見了丘處機,問以治國之方,長生久視之道。丘答曰:「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成吉思汗聽後,深有感慨,半載未遊獵。至此,元代統治者停止了野蠻殺戮的行徑。成吉思汗呼之為「神仙」,命左右錄其所言,命名為《玄風慶會錄》。元光二年(1223年),丘乞還東歸,賜之禮物拒不收,成吉思汗特下詔免全真道賦稅差役,發給丘金虎牌、蠻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又派兵士千人護送。處機西遊,基本上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興盛之基礎,是全真道史上的大事。回歸途中,所及之處迎之者接踵而至達數千人,所居之處門庭若市,每逢啟程時,均有擁馬首以泣者。及入漢地,四方道眾不遠千里而來,所過城市皆相挽留,盛況空前。1224年,丘回居燕京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不久,丘處機建立了八個教會,廣招弟子,開壇演教。於是燕京名豪富紳爭相捐贈,修建宮觀。全真道又一個教派——龍門派誕生了,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大批弟子。致使全真教達到了鼎盛階段,「教門四辟,百倍往昔」,「至於國朝(元)隆興,長春真人起而應召之後,玄風大振,化洽諸方,學徒所在,隨立宮觀,古往今來,未有如是之盛也」。丘處機提倡道、儒、釋三教平等。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風慶會錄》《鳴道集》等。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丘處機羽化登仙於北京,其遺殼葬於白雲觀的處順堂(今白雲觀的邱祖殿),四方弟子來會者達萬餘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追贈為「長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清乾隆皇帝贊其曰:「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止知濟世有奇功。」馬鈺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小字山侗,號丹陽子,人稱「馬丹陽」、「丹陽真人」。山東寧海 (今山東牟平)人。其母孕時夢見麻姑賜丹一粒而吞之,覺而分娩,時金太宗天會(1123—1135年)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時。生時體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雙拳,百日乃舒。自幼誦讀儒經,年弱冠而能歌賦。然不溺功名,尤喜針灸療法。父甚愛之,讓其看管家中庫存的財物。丹陽常施之以濟人而無私心,得「輕財好施」之名。同時,對道家思想亦頗感興趣,兒時就能誦乘雲駕鶴之語,夢從道士登天;及長,亦願學長生不老之術,喜詩好酒,怡然自樂而不屑於世務。曾自賦云:「抱元守一是功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哪人扶。」鄉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陽自終南山來寧海傳播全真道,見面一句:「終南不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耳。」令丹陽大吃一驚,遂拉妻子孫不二拜於王重陽足下,以王重陽為師,出家資為其築庵,名曰「全真庵」,從此,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此後,王重陽授以金丹秘訣,仙道方術予丹陽,使其漸漸得道。一日,重陽欲攜其西遊,丹陽初為家事所累,難以下定決心,經王重陽不斷開化,遽以家資付與兒子庭珍等,與王重陽偕為水雲之游。據說,丹陽夢中作詩曰:「燒得白,煉得黃,便是長生不老方。」重陽遂更其名曰鈺,字玄玉,號丹陽子。丹陽追隨王重陽,先居昆嵛山煙霞洞,次居文登蘇氏庵;又居寧海金蓮堂,後達汴梁 (今河南開封)王氏旅社。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羽化,丹陽集資將其遺蛻葬之京兆劉蔣村,築庵居三年,「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耕糧之食。隆冬祁寒,露體跣足,恬然不之顧,唯一志於道。」孝滿,東歸寧海,矢心向道,遂往來於京兆(今陝西西安)山東間布教傳道。丹陽守道,安貧慈下,不用人一錢,不接人一物。世人贊曰:「啟迪全真,發揮玄教也。」丹陽待人接物謙虛謹慎,廣收弟子,認真佈道,努力宏揚道教之真精神,將王重陽創建的全真教進一步宏揚光大,「其安心定性則清虛淡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愷悌,由是遠近趨風,士大夫爭相欽慕而師友之」,於是全真教「遇仙派」誕生了,丹陽遂成為全真教「遇仙派」的創始人。度化了於志道、李大乘、楊明珍、曹調、劉真一、李志遠、李道謙、孫德等一大批弟子。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陽神光燦》《漸悟集》,及其弟子王頤中收集編輯的《丹陽真人語錄》等書。因其對後世的影響,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年),封其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武宗加封為「丹陽抱一無為善化真君」。世稱「丹陽真人」。譚玉,字伯玉,金代寧海 (今山東牟平)人。生於金太宗天會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歲墜井中而浮於水上,後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學,聰慧敏捷,同齡之人莫能及之。十歲即能賦詩,一日詩興大發,手指葡萄架,頌曰:「一朝行上青龍架,見者人人仰面看。」略見其志向遠大。於世倜儻不事邊幅,以孝義著稱。其為學,於經史百家無不涉躐,尤功於書法。因醉卧風雪中而受風痹,癱卧於榻,四處求醫,毫不見效,遂於室中求於北斗,忽大夢一場,頓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於是決心向道。適逢王重陽自終南山來寧海傳教,時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陽居於馬丹陽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譚玉聞訊後,即拄杖求謁,祈求治療仙方。重陽終日閉門不見,譚玉只得苦守門外,晝夜不移,據說門忽自開,重陽大喜,說是「仙緣」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寢,重陽令之展抱其足。傾刻,譚玉頓覺周身流汗;如卧蒸籠,比及拂曉,下床視之,舊病痊癒。遂求重陽收其為弟子,終身侍奉於左右。重陽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訣,賜法名曰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金大定八年 (1168年),處端棄家別妻,開始了他的雲遊生涯。隱居昆嵛,居延真(道觀),抵汴梁(今河南開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羽化於汴梁,處端與馬丹陽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後,隱遁於河南伊洛間,承師志,弘全真教義,精心佈道,一進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馬丹陽飛升後,掌教於全真道。與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業,繼承並發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無派」,擁有楊理信、胡宗玄、馬微善、劉至洞、周妙超、陳仙后、朱立剛、許去乾等一大批傳人。處端十分重視全真思想的宣傳,勸戒人們斷恩愛纏綿,出家修行,稱人生短暫,終日為名利勞碌奔波,歷波涉險,身陷苦海,於身不利。處端修道,主張內丹,不崇符燒煉,大略以識心見性,去情絕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為宗。通過清靜無為,明心見性來修鍊成真。指出人心之所以被蒙蔽,本心之所以不明,是人在一切境上產生了貪、嗔、痴三種毒孽,故而只有消滅各種不純意念,才能最終解脫,故曰:「輪迴生死不停,只為有心。」「若一念不生,則脫生死。」主張修道之人除情割愛,挫銳捎強,降伏滅盡不善之心」。其方法是清靜無為,若「十二時中念念清靜」,就會 「自然神氣沖媾沖和」,得見「父母未生時其性本來面目」。故曰:「朝昏懶慢修香火,十二時中只禮心。」主張忍恥負重。據載,大定十五年 (1175年),處端乞食於磁州二祖鎮,一狂徒問曰:「爾從何來?」遽以拳擊其口,致血流齒折,而容色不變,吐齒於手,舞躍而歸於中。見者咸怒,欲使訟於官。處端但云,謝他「慈悲教誨」,故馬丹陽在關中贊曰:「一拳消盡平生業。」處端承全真教風,主張道、儒、釋三教合一。處端從中吸收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所感染,入道後遂將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在勸人出家修道的同時,也勸人盡忠盡孝,如《譚先生水雲集》曰:「內侍孀親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常行矜憫提貧困,每施慈悲挈下殃。」同時也不排拆佛教思想,云:「認取自家心似佛,何須向外苦周遊。」指出「三教由來總一家,道禪清靜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誇彩霞。」這些思想大都見於《水雲集》中。大定二十五年乙巳 (1185年)四月初一日,處端東首面南枕肱而逝,時有仙鶴舞於庭,世行六十有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春正月贈封為「長真水雲蘊德真人」,武宗加封為「長真水雲蘊德真人」。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金東萊 (今山東掖縣)人。其為炎漢苗裔,祖上好陰德,善推恩,惠孤寡,恤寒餒,曾舍八十餘頃田與龍興巨剎耕種。其先九世孝友相繼。宋太宗太平興國(976— 984年)年間,受朝廷嘉獎,賜免租役。母王氏,一日夜夢白衣翁呼出,向西指之,見有玉樹金葉,令其取而吞之,剛出其手,而葉自飛入口中,墜於腹。翁言他日畢生異人後,頓失所在。王氏孕十三月,於金皇統(1141—1149年)七年(1147年)丁卯七月十二日生處玄。生時有紫氣二道自太基山橫貫其家。處玄少而孤,侍母甚孝,遠近聞名。年弱冠,母為之議娶,因素有學道之志,故堅決不允。《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其曾於鄰居壁間人所不能及處,揮墨頌曰:「武官養性真仙地,須作長生不死人。」視外物恬然不介意,放蕩不羈,常常酗酒。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九月,霜寒露清,重陽攜邱、譚、馬三仙來東萊傳道,處玄與馬、譚、邱負柩歸葬於終南山劉蔣村,結廬於墓側,守孝三年。後東進洛陽,寓居於市中土地廟中,心灰意冷,形如槁木,人饋則食,人問則答,如是三載。再遷居城東北雲溪洞,精神煥發,廣收門徒,努力宣揚全真道思想,名振四方。於是不久又一個新的教派——隨山派誕生了,擁有於道顯、崔道演、孫伯英、王志明、張志偉等著名弟子。金大定二十一年 (1181年),處玄東歸萊州,於武官舊居建庵傳道。譚處端飛升後,繼其掌全真教。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二年(1191年)因人誣陷入獄,不久真相大白,旋被釋放。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金章宗聞其道性,遣使召之,鶴板蒲輪接於紫宸,寓居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視為上賓。問之玄旨,則曰:「寡嗜欲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章宗甚喜,特賜靈虛、太微、龍翔、集仙、妙真五種觀額與之。常往來於官僚士庶之間,戶外之履,無時不盈。次年(1199)三月,乞還故山,居賢虛觀中,繼續修道傳教。大力宣傳全真教理,在《仙樂集》中稱百年短暫,世間火宅,兒女金枷,愛情玉樞,罪福必報,輪迴難逃;勸人早悟玄理,得道成仙。其著作:《仙樂集》《至真語錄》《黃帝陰符經注》《黃庭內景經注》《道德經注》《陰符演》《黃庭述》等,在金元時代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金章宗泰和 (1201—1209年)三年(1203年)二月六日,處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為「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王處一字玉陽,號傘陽子,又號華陽子。其母周氏於金熙宗皇統 (1141—1149年)壬戌(1142年)三月十八日夢紅霞繞身而生。少孤,奉母甚孝。喜靜,不雜嬉戲,常言云霞方外之語。七歲時曾氣絕於地,扶起始蘇,自知人間有生死。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翁坐於大石之上,呼之曰:「汝他日必揚名帝闕為道教宗主。」勸其出家修道。自後,敝之赤腳,顛狂高歌於市,雖寒冬臘月,仍單衣赤足,但顏容不變,人稱其病失常。有人勸其成家立業,笑而不允,母亦不強之。作頌自歌云:「爭甚名,竟甚利,不如聞早修心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中,處一求拜於王重陽全真庵,王重陽見其有玄門大器,遂收以為徒,授以「正法」和「玉陽子」之號。其母亦願學道,重陽知其善,名之德清,號玄清散人。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王重陽囑玉陽隱居於鐵查山雲光洞後,遂攜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等西行傳道。玉陽潛心修道達九年之久,常臨危崖翹足而立不移者數日,人以鐵腳仙人名之。後往來於山東一帶,精誠佈道,聞名遐爾,求拜者接踵而來,名聲大振。大定三十二年(1182年),馬丹陽自關中來,與玉陽同宿於金蓮堂,丹陽曰:「重陽祖師,不遠數千里提挈吾儕,吾儕殊無以報,不愧於心歟?且得道之士,苟利其物,恐非弘濟之旨。誠欲光昭先師之德,莫若彰玄而福生靈,公今抱《道藏》器而獨善其身,無乃不可乎?」處一對曰:「且道無同異,緣有行否,先生道備一身,德光四海,使天下之人望風而散服者無他,是道興而緣行也。今貧子緣之未行,姑猖狂而混世耳。」於是在弘王重陽全真教旨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教派,因其修鍊的地點為昆嵛山煙霞洞,故稱其派為「昆嵛派」,擁有弟子一千多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年),皇帝召見,問之以養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無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越明年,乞還山東。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師,居世宗賜建的修真觀。特為世宗主萬春節(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 年),召其見於殿,問以養生延壽之秘訣,答曰:「無為、清靜、少私、寡慾。」又問以性命之奧,以「心運氣,是皆無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為而成者」作答。再問治國及邊境之事,皆適章宗之意。章宗甚異之,遂曰:「先生凡有所問,而必知之,何也?」玉陽釋曰:「鏡明猶能鑒萬物,而況天地之鑒,無幽不燭,保物可得而逃。所謂天地之鑒,自己靈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謂也。」次年(1199年),乞還鄉養母,章宗特賜之「體玄大師」。玉陽竭力宣揚全真玄風,常與太宗、將軍、巡檢、縣令、押司等文武官員,以及各階層人士匱贈互答,凡勸人,皆以歸玄修道,出家修仙為之誡。玉陽創全真道「嵛山派」。平生樂於著述,有《雲光集》《清真集》《顯異集》等行於世。金宣宗興定 (1217—1222年)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陽羽化升仙於天寶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為「玉陽體玄廣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郝大通名升字太古,號廣寧。又名瞞。金代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生於金熙宗天眷(1138—1141年)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為宦族,故富饒。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讀《老子》《莊子》《列子》,猶喜《易經》,洞曉陰陽、律歷、卜筮之術。不慕榮仕,稟性穎異,厭紛華而慕淡雅,漸隱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從關西至寧海傳播全真教,見其資稟高古,聰穎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遂背肆而坐。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答曰: 「君何不回頭耶?」郝頗為所動,遂閉卜肆,前往馬丹陽南園,求教於王重陽。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記載,時重陽付之詞曰:「言下領悟如走萬里迷途,一呼知返蓋其根本知覺,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悟,忽忙下拜。遂於次年(1168年)母逝後,棄盡財物,入於昆嵛山煙霞洞師王重陽學道。重陽乃賜之名曰:瞞,號恬然子,後又更名為大通。時重陽解衲衣去其袖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善傳法之意也。」 大通遂攜瓦罐終日乞食於市。大定九年(1169年),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隨王重陽西行傳道,留處端與玉陽(王處一)隱居於鐵查山雲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處端聞王重陽登仙,馬、譚、劉、丘已入關,遂西遊訪之。意與四人共結廬守孝,因處端以「隨人腳跟轉可乎」之言激之,遂離開終南山劉蔣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義。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於沃州,頓悟重陽秘語,渙然開發,遂靜坐於石橋下,終日不語,常與小兒輩嬉戲,饑渴不求,寒暑不變,人饋則食,不饋則否。河水泛溢而不動,亦不傷;親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贈,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語先生。如是水火顛倒,陰陽和合,九轉還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屨北游於真定、邢、洛間,在灤城經神人受在《易》秘義後,開堂演道,遠近常聽者達數百人。於是廣招弟子,以度人利物為己任,四下聞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華山派。擁有范圓曦、王志謹、徐志根、張志信、姬志真、孫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蘊奧,昔賢所未發。大定中 (1209—1211年),賜號「廣寧全道太古真人」。其創立的新道派稱為華山派。著作頗豐,有《三教入易論》《示教直言》《心經解》《救苦經解》《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太易圖》等,今見《道藏》中的《太古集》錄有《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周易象圖》《金丹詩》等。金崇慶 (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臘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於先天觀,行世七十三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賜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為「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世稱「廣寧真人」。孫不二名富春。金寧海 (今山東牟平)人。其父為寧海富豪孫忠翊,母夜夢七鶴舞於庭,一鶴飛入懷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輔 (1117—1123年)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態,挺乎自然。自幼聰穎,及長,貫通禮法。略涉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說。喜染墨,好吟詠。其父戀馬鈺(馬丹陽)有真仙之體,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端、庭皀。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陽抵達寧海,築全真庵於南園,不二與其父及馬丹陽終日侍於左右,漸悟分梨十化之奧,遂師從王重陽潛心修道。重陽遂贈以法名「不二」,號「清靜散人」。授以天符靈秘訣。大定九年 (1169年)冬,馬、譚、劉、丘隨王重陽西遊汴梁(今河南開封)等地。不久,王重陽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馬、譚、劉、丘負柩歸終南劉蔣村,不二聞之,迤邐西邁,穿雲度月,卧霜眼雪,毫不叫苦,所及之處皆大力宣傳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趙蓬萊宅中,得與丹陽相見,同契玄機。後出關游洛陽,居鳳仙姑洞,廣招門徒,弟子如雲,遂開創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靜派。其著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等。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年 ) 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後,跌坐而化,時彩雲浮空,仙樂繚繞,香風散漫,瑞氣氤氳。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年 ) 追贈為「清靜淵真順德真人」,元武宗加封為「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可以看出北派與南派不同的是,北宗以性為主,先性後命,始終強調明心見性為首務。同時為了達到斬斷情慾,與天為徒的目的,要求修鍊者苦己修行,出家修鍊。在具體修鍊方法上,則主張清修丹法,有頓悟和漸修之分,這都是南派所沒有的思想和方法,從而形成了與南派相對應的內丹派別。中 派中派由李道純開創於元代,主要傳法於江浙一帶,因以「守中」為要,並與東西南北四派有別,故稱「中派」。李道純字元素,號清庵,別號瑩蟾子,儀真 (今江蘇儀征)人,一說盱眙人,一說梁人。曾遇異人傳授,學得道術,住儀真長生觀。他通過打坐、參究、棒喝、圓相等手段,將明心見性、修性煉命演化為道教內丹之道,後得道飛升,由此後人就改稱長生觀為升仙觀。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門人王金蟾,其祖實際上仍為紫陽真人張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於《悟真篇》,當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連李道純本人都稱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為「全真」。並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經注》《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德會元》《全真集玄秘要》《無上赤文洞古真經注》《中和集》《瑩蟾子語錄》等書,闡述中派內丹修鍊思想。其後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證道仙經》,清代黃元吉著《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講義》《道門語要》,進一步闡揚中派丹法。中派丹法思想首出於李道純《中和集》,集曰:「《禮記》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謂靜定,中謹其所存。故曰中。存而無體,故謂天下之大本。發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發也,故曰和發無不中,故謂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而靈靜,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說明李道純已經將儒家「致中和」的思想運用到了內丹修鍊當中,認為致中和於一身,本然之體就會虛靜而靈,最終修成應變無窮的仙體。然這個「中」 在內丹修鍊又指什麼呢 ? 李道純說:「夫玄關一竅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今之學者多泯於形體,……但著在形體上都不是,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 ? 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聖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釋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憑么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此釋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見李道純《中和集》卷一《玄門宗旨》。可見這個「中」是內丹修鍊過程中所要體認的「玄關一竅」,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過後天的修鍊才能成就,這便是守中之功法。明代尹真人的弟子《性命圭旨》中又稱這個「中」為「真中」,書中說:「無極者,真中也,故曰聖聖相傳在此中。此中就是堯舜允執之中,孔子時中之中,易之黃中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炁之中,釋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乃真中也。」可見這個「中」在書中視為「性命之根」,其實說的就是「玄關一竅」。清代的黃元吉提倡的「中黃直透」之頓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說:「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精而化氣,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見黃元吉《道門語錄》。可見黃元吉將內丹修鍊性功與命功均歸結於守中,認為不用後升前降,不用開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此外,清代還有一叫閔小艮的,因傳中黃直透功夫,亦被視為中派之傳人。東 派東派由陸西星開創於明嘉慶、隆慶年間,為道教內丹修鍊的重要派別。陸西星,字長庚,號潛虛,人稱方壺外史。揚州興化 (今屬江蘇)人。自幼聰穎,異於常人,「束髮受書,輒悟性與天道之旨」。曾九次應考鄉試,未中後棄儒學道,尋訪仙鄉名山,數遇異人傳授丹法,呂洞賓即曾降臨北海草堂,傳授給他丹道秘訣,於是著書立說,開丹法新門派,因傳道於江蘇、浙江一帶,故稱東派。明末孫汝忠、清代傅金銓等均為其傳人。東派雖稱傳自呂洞賓,但其丹法實為南派陰陽雙修法門,闡《悟真篇》新意,為陰陽同類雙修法。這個陰陽,即為男女,他認為「金丹之道,必資同類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炁謂之鉛,離之真炁謂之汞。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炁取於彼。何以故 ?彼,坎也,外陰而內陽,於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見陸西星《金丹就成篇》。在陸西星看來,仙胎大葯必須在先天之精和先天之炁交媾和合的情況下才能成就,但是陰中之陽的先天之炁產自女方,陽中之陰的先天之精產自男方,因此男女雙方都不完全俱備鉛汞二物,這樣就要取坎女之陽補離男之陰。其作用在於取坎以「補其既破之離也,填其既虛之畫也,復其純陽之體也」同上。。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於已婚的中老年人修持,陸西星認為這是竹破竹補,人破人補;虛而補之實,弱而補之強,損而補之盈;至於「童初之子」 不必依此法行持。陸西星還主張用鼎不採戰,鑄劍不入爐,補鉛不傷彼,利己不損人,旨在「凝神聚氣」一法之上,促成神氣相交,雙修雙補,這顯然與御女術有著根本的不同。東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陸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壺外史編》《悟真篇》《周易參同契測疏》《紫陽金丹四百字測疏》《玄膚論》《七破論》等;孫汝忠的《金丹真傳》等;傅金銓的《證道秘書十種》等。西 派西派由李西月創立於清嘉慶咸豐年間,為道教內丹修鍊的重要派別。李西月,本名李平權,又名李元植,安涵虛,號團陽。四川樂山長乙山人。少時就學於李嘉秀九峰書院。後得張三丰傳授秘道,學得丹法;又遇呂洞賓於峨嵋山,得鍾呂金丹精髓,修鍊積年,自創門派,因與東派相別,故稱西派。西派後傳大江西派,共西、道、通、大、江、東、海、天、空九字。西派丹法是清靜與陰陽的結合,大致分兩步:第一步講清靜自然;第二步講陰陽互用。清靜自然講的是調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說:「心為一身之主,神為三品之上乘。惟心與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陸潛虛曰:調息之法,自調心起;調神之法,自調息始。此是聖賢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學道者,必攝念歸靜,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則守靜始能篤也。蓋有念為妄心,無念為真心,人能收念於平日,而還其所止之地,乃能專心於臨時,而堅其入定之基。」見李西月《道竅談》。可見西派是將煉心定性作為內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認為完成此功後,就要做陰陽雙修法,「內煉己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剋也;內養己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使其相資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鉛為陽鉛,是外葯;我家之汞為陰汞,是內葯;因而「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同上。其具體方法與東派相類似,同樣不同於下乘泥水丹法。西派的主要經典有:李西月的《道竅談》《九層煉心法》《三車秘旨》《無根樹道情註解》《後天串述》《文終經》《太上十三經》等;汪啟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懷經的《養生篇》等。青 城 派青城派肇始於青城丈人,經李八百等人修鍊相傳。據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稱張伯端曾從中學得秘要。此派丹派綜合南北二宗和清修丹法之長處,形成以虛無為體、以簡要為用、以平實為功的基本特點。其修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一切均由「虛無」二字去體會認證。修鍊入手處也是從最上乘開始,認為修得上乘,中下乘效驗可兼得,以致無為而有為,無作而有作。在修鍊過程中強調無修而有修之大修、無成而成之大成、無德而德之大德、無有而有之大有,達到心性清靜無為,即不求清靜於外,而求清靜於內。同時強調在靜觀止念過程中,反對沉思冥想、妄生意向,這一點是與禪宗完全相反的參悟方法。此派具體的修鍊方法在《清城秘錄》和《大道玄指》二部書中有詳細的記載,由於習傳多為「密付」,故破譯者甚少。伍 柳 派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陽和柳華陽開創,為道教內丹修鍊的流派。伍守陽為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宗師。字端陽,號沖虛子,江西吉安人。從小精通性理,明佛三昧。成人後立志修道,不入仕籍,二十歲即入廬山,師從曹常化、李泥丸,得授大丹秘訣、《東老遺書》和五雷法,乃致於烹煉大丹。據稱丹成而飛升者五十七次,後經趙復陽點化,隱於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壇大戒,順治甲申仙化於武陵。柳華陽,初為儒生,中及科第,後通悟,棄儒入禪,又出佛入道,三教之師無不求教,得遇伍守陽傳其修道秘旨,豁然開朗,知慧命之道即我本來之靈物。遂追隨伍守陽,共創伍柳派。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靜修持,仙佛合宗。對於陰陽修鍊隻字不提,主張用先天,忌用後天,強調「一點真陽」之先天祖炁的煉養,認為外葯與內葯本原於先天祖炁。所謂外葯,指「祖炁從身生時,雖隱藏於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即取此發生於外者,復返還於內,是以雖從內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葯」見伍守陽《天仙正理直指·藥物直論》。。所謂內葯,是指采外葯煉就還丹大葯,「全不著於外,只動於發生之地,因其不離於內,故謂內葯」同上。。外葯為生而後采,內葯為采而後生,「實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時他還認為「鼎爐」並非男女,鼎為丹田之形,內爐指丹田中之氣,他說:「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為雙修性命者也。且謂今也以二炁為論,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總之,伍柳派以仙道為宗,又參佛法為用;既證論《黃庭經》《胎息經》《坐忘論》,又徵引《楞嚴經》《大般若經》《華嚴經》,仙佛合為一體,說理淺顯,指點明白,在全國影響很大。伍柳派的經典主要有:伍守陽的《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等;柳華陽的《慧命經》《金仙證論》等。三 豐 派三豐派也叫隱仙派,其創始人為明、清之際的道教真人張三丰,因張三丰的道行和其內丹思想的深刻影響,隱仙派遠播海內外。張三丰為遼東懿州 (今遼寧彰武)人。因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祖籍江西鷹譚龍虎山,自稱天師後裔。其丰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數日千里。善於嬉諧,旁若無人。曾居武當山,修繕五龍、南岩、紫霄諸宮,明太祖聞其名,遣使覓之不得。後居陝西寶雞金台觀,曾死而復活,道徒稱 「陽神出遊」。遂游四川青城、鶴鳴山,尋訪仙道。最後又回武當山,隱顯莫測,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尋訪,均不見蹤跡。見《明史·方伎傳》。不少人都知道張三丰以太極拳法聞名於世,但對其丹法就不太了解。從道源上講,三豐派丹法源於陳致虛和陳摶,按照李西月的說法,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喜,……文始傳麻衣,麻衣傳陳摶,陳摶傳火龍真君,火龍真君傳張三丰。雖然有人對此說法有疑議,但三豐派丹法融匯文始派丹法與少陽派丹法的特長無疑,他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此法下手時就強調清靜煉心以養性,稱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於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見張三丰《玄機直講》。。張三丰《道情歌》曰:「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見《玄要篇》。同時張三丰還強調修鍊過程中有為與無為要並用,有為「非采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為是「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見張三丰《大道論》。。對於陰陽雙修丹法,張三丰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見張三丰《無根樹》。顯然,張三丰於此主張逆修陰陽,雙修雙成。但這絕不是雙修之下乘功夫,因為張三丰堅決反對「犯淫」,認為「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顯然這是雙修之上乘功夫。由於三豐派將道教內丹功夫敘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時追奉張三丰為祖師的道派多達 17個,其中以武當派最為出名。三豐派的丹經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輯成《張三丰全集》,主要經典有《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千 峰 派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趙避塵所創,為道教內丹流派。塵,道號順一子,北京昌平陽坊鎮人,晚年號千峰老人。生於清咸豐十年 (1860年),光緒初年時得便血之病,遂隨母入千峰山桃園觀(今西山桃園觀),拜劉明瑞道長為師,盡得南派丹法真傳。後又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1895 年4月)到金山寺拜瞭然、了空禪師,學得柳華陽丹法真訣,到民國九年(1920)時開始收徒,傳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東,道號玄極子,奉天錦縣人。自幼好玄術,二十一歲得趙避塵秘授師傳。弟子趙潛虛,自幼好玄學,遍訪名師數十年,此中研究過物質材料學、唯物哲學、唯心哲學、佛學、宋明理學、漢學、訓詁學,最後轉攻性命學,潛心研究老莊之學,頗多會心,認為這是「安身立命之學,終身受用之哉」見趙避塵《性命法訣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稱千峰先天派。千峰派丹法為北宗清靜功法,主講性命之學,並吸收了佛教禪宗功夫,入手時要求先觀兩眉之間的祖竅,並看鼻準,方法簡單,易於入手。此派丹法屬龍門正宗,師傳清晰,加之今天尚有傳人,為當代學習道教內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女 丹 派道教歷來講究男女平等,認為婦女只要根據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特徵,同樣可以修鍊成仙。具體來講,女丹分為七大派:第一,南嶽魏夫人派。也叫存思派,以《黃庭經》為宗。強調存思身神,積氣成真。第二,諶姆派。也叫外金丹派。由諶姆傳許遜、吳猛。奉許遜《石函記》、吳猛《銅符鐵券文》為經典,傳天元神丹之燒煉服食,兼以符修鍊。第三,中條山老姆派。也叫劍術派。以劍術修鍊成道,分「法劍」和「道劍」。第四,謝仙姑派。仙姑名謝自然,身為童女時即修道,所以又叫童女派。童女尚未行經,身中元氣自然充滿,可以不必築基,可直接從辟穀、休糧、服氣、安神、靜坐入手,以清靜無為法得道,有《太清中黃真經》專講此道。第五,曹真人派。曹真人即曹文逸,她以清心寡欲,神不外馳,專氣致柔,元和內運為宗旨,奉《靈源大道歌》為主經。第六,元君派。也叫清靜派。元君為孫不二,也叫清靜散人。傳太陰鍊形之法,從斬赤龍入手,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坤道功夫次第詩》等專講此法。第七,女子雙修派。分上、中、下三乘,上乘有雙修雙成之訣,中乘有采陽補陰之術,下乘有養陰駐顏之方。由於女丹比較繁雜,加之長期的封建社會的思想束縛,婦女修鍊比男子要困難得多,曾有許多有志於修鍊的婦女誤入歧途,如「有籠統乾坤,不知與男丹有別者;有皈依玄門,以男子臍下一寸三分中之氣穴,誤指為女子玄關者;有不知女子修行,以斬赤龍為急務者;有自高自恃,不求明師口訣,妄斬赤龍者;有執著玄關,積氣成疾,反以致死者;有斬赤龍後不知男丹火候,功夫,次序者;有氣字未化,憂成包塊,尤想成仙者;有誤信三姑六婆,降仙,扛神,走陰,觀花,觀水之說,顛風失性,或誘出淫室者;有暗引良女作人爐鼎,已作黃婆,因而自敗名節者;有良女為御女家所惑,甘作爐鼎,以求成仙,繼而敗名節者」見清賀龍驤《女丹合編·序》。可見婦女修鍊與男子相比更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關注樓主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作者:修行_提交日期:2008-04-12 03:35:43 1#第二篇  齋心導 論道教內丹修鍊認為,在入手之前和煉丹過程中,都要注意齋心,也就是要潔凈身心,這樣才能為修鍊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莊子講的「心齋」,李西月講的「調心」,李道純講的「正己」,劉玉講的「凈明全真」,都說明了這一點。圍繞這一中心,道教總結了一系列為內丹修鍊服務的齋心理論與方法,如尊道貴德、清心寡欲、凈明全真、積功累德等,並且這些理論與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道教義理的完善而不斷深化。道教內丹修鍊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修得肉體大羅金仙,與道合體,內體於道,外顯於德。這種道德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社會倫理相融合,最終形成了道教內丹修鍊的倫理思想。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義理外,甚至還包括儒家的三綱五常和三崇四德。難怪大多修鍊之人都十分強調五倫八德,就是說男子修鍊要講三綱五常,女子修鍊要講三崇四德。在道教中有專門講述此道的經典和教派,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故勿得自放恣。」見王明《太平經合校》第543頁。對於「忠孝」,《太平經》認為「子(女)不孝,則不能儘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儘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儘力共敬事其君」,這樣做,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尚有餘責於地下」同上第405—406頁。所以要「少為孝子,長為良臣,助國致太平」同上第409頁。這顯然與儒家《孝經》中主張的開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說法相符合。對於「誠信」,《太平經》認為,至誠可感動天地,上視天而行,象天道,俯視地而行,象地德而移。這顯然與《大學》和《中庸》所講的「誠」為「天道」是一致的。魏晉時,少陽派傳人葛洪的煉丹思想直接繼承和發展了《太平經》的倫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表現在《抱朴子內外篇》中,內篇講神仙方葯,鬼怪變化,祛病延年等;外篇講世事藏否,人間得失,政治世事等;很顯然是內道外儒。書中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從修鍊方術入手,人生的抱負也不能僅僅是遁隱山林,要想真正修鍊成仙還要建功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解脫和煉得肉體飛升,既做到立時濟世,又得超凡入聖。如他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見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明本》第543頁。這一方面迴避了「大倫不亂」「不臣之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處理儒道二者關係的時候,葛洪採取的是先道後儒,道本儒末。他認為修鍊既可以保德致長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因為通過修鍊可以獲得長生,身體不傷,這就是最大的孝道,這樣既可以孝敬雙親,又可以傳承弟子,「學仙之人,皆有弟子,以承祭祀,祖宗之事皆未絕」見王明《抱朴子內篇·對俗》第51—52頁。這段文字就很好地解決了儒家祖先崇拜和道教神仙信仰之間的矛盾。因此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須積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為懷,助人為樂,而這樣做的目的就要解「心魔」的問題,在葛洪看來,鍊氣化神後,要出「陽神」,除「心魔」,「心魔」不除,德行不滿,就容易「漏丹」,出不了「陽神」。這一時期,除了《抱朴子》外,還有《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洞淵神咒經》、《西升經》等道教經典繼續闡述這一倫理思想。《天師教戒科經》中認為人若能守善行善,做到「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見《道藏》第30冊24262頁,台灣藝文印書管本,就可以當「種民」種民:即道教認為的能避免一切災難病痛,逃脫劫難,上升神仙世界的人。做過壞事的人,如果潛心修鍊,改邪歸正,「改心為善」,就可以見到太平,度脫於厄難之中,成為後世「種民」,雖有兵病水害之災,臨危無咎。可見經中認為修鍊成仙的前提還是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勤事師」、「敬事親」、 「孝事君」、「教仁義」、 「行施惠」,這樣才能安天下,靜修仙,顯然是儒家倫常作為修鍊仙道的內容。《洞淵神咒經》則從道之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踐行善,數立善功,積陰德,可求得長生;反之不信道,就不識仙法,就會犯錯積惡,定會遭到「天兵誅之」和「鬼兵誅之」。《西升經》更進一步,認為修鍊之人,要以揚善抑惡作為生命的第一要素,「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善氣有益於生命的健康發展,惡氣凝結於身,生命就會垂危,而修鍊之人煉的就是氣,所以要積累善行,來獲得生命的光明。這樣做也會得到天神的護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鍊成仙。經曰:「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見《西升經·生道章》。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道教修鍊的倫理思想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佛教思潮的影響下,有的恪守傳統倫理,繼續沿著老的傳統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傳統倫理,發生了部分的變化;有的放棄傳統倫理,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恪守傳統的是繼續沿著漢魏倫理思想,進一步發揮《太平經》中重生修鍊、功德成神等思想,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五代彭曉等代表。如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和《真誥》,闡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養神不死」,「長生要術」等思想與方法;潘師正著《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張運用《太平經》守一存思法進行漸次修鍊,並強調學仙當修立善功,認為「功滿三千,遷名仙格」。司馬承禎著《坐忘論》認為「我命由我,不屬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說明修鍊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決定的。吳筠著《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說明神仙可以「積學所致」,但要以苦節修行為基礎,以建功立業來充實,認為「致忠致孝,至貞至廉」,就會「咸入仙格,隱景潛化,死而不亡」見吳筠《神仙可學論》。杜光庭著《墉城集仙錄》認為「積功未備,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末及人;寒棲獨煉於己身,善行不加於幽顯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極以推其誠」,得為「 善爽之鬼」「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然後升陰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入仙階矣」見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序》。彭曉著《紅鉛火龍訣》亦講「死生有命,修短在天」,若有「純陽之真」,「定無死數」。很顯然,他們均認為人只有積功累德,行善不已,才能登上神仙之堂,這是對傳統倫理的進一步闡發。對於部分恪守傳統倫理的,是部分受佛教倫理思想的影響,部分保留了道教的倫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天內解經》、《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洞玄靈寶一真人說生死輪轉因緣經》、《太上洞玄靈寶宿命因緣明經》等經中。這些經典一方面講積善累德,一方面要求捨身,認為「功德感仙真,自然降仙丹」見《太上洞玄靈寶宿命因緣明經》,「不孝不順,王法誅之,天亦伐之」見《洞玄靈寶一真人說生死輪轉因緣經》,「捨去吾身,滅息諸貪,身斷諸欲;諸惡根本,並皆棄捨,永斷煩惱」見《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很顯然,前者是繼承了道教的傳統倫理思想,後者是發揮了佛教的倫理思想。至於放棄傳統倫理的,就是否定肉體長生成仙說,認為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如《雲笈七籤》卷四十九《三一訣》曰:「一切皆有偽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變,恍惚無常。」強調的就是宇宙間的一切,都要經過生死、有無、好壞、盛衰的過程,不存在永恆的說法,這顯然與長生不死說背道而弛。因此他們認為人要「忘身」「法空」,才能領悟生命的的真諦。如《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說:「三界亦空,三世亦空。知三世空,我身亦空。知我身空,諸法亦空。以法空故,故名海空。」這裡的空是指一種修鍊的境界,把握好這種境界,就可以得地仙果、飛仙果、自在果,無漏果、無為果,也就是達到成仙的境界。這種境界當然也離不開傳統的倫理思想,只不過他們是一方面號召人們廣種福,一方面批評儒家仁義道德的弊端,最終還是倡導道、儒兩家的倫理思想相融合,使儒家的五常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宋元明清,是道教內丹修鍊倫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除了出現了《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功過格》等可供修鍊者依據的善書外,還出現了倡導「明心見性」的全真道和專講「忠孝神仙」的凈明道。《太上感應篇》以「太上曰」始篇,依教內而言,蓋「太上老君」所述,感應是指人受外界事物影響而引起相應的感情和行為。該篇約成書於北宋末年,著者不詳,實為道眾之集成。全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大意說天地和人身有司過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屍神、灶神等,隨時錄人善惡。為惡必降至禍,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輕重奪人壽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禍福並延及子孫。列應行善事二十六種,應戒惡行一百七十種,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可見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它是專門宣揚善惡報應、獎善懲惡的第一部道教善書,主張「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窮,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在它的影響下,《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等一大批道教善書於後世陸續出現。《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以文昌帝君的名義頒行的勸善書。陰騭出於《尚書 ·洪範篇》:「惟天陰騭下民。」原義為默定,後多理解成天雖不言,但能於冥冥中監察人之善惡功過而降賞罰。此文借文昌帝君之口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己身,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都是從陰騭中來。號召人們「廣行陰騭,上格蒼穹」,「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其所謂「陰功」,除「朝真奉斗」等宗教行為外,更提倡一些平常可行的社會公德,如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勿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財等。此文篇幅短小,只有五百六十多字,但流傳卻十方廣泛,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皆有此書,而且受它影響,民間就有惜紙會、放生會等。上流社會中亦有抄寫此文的。是文注本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注》、《陰騭文像注》、《陰騭文圖證》等。《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是以關聖帝君的名義頒行勸善書。關羽晉號為帝是在明萬曆末年,清以後因受朝廷崇奉,在民間地位越來越高,故有託名關帝的勸善書問世。該經出於何時不可詳考,只是康熙年間仍未收入《道藏輯要》。其內容蓋為勸人「眾善奉行,毋怠厥志」。又稱「人心即神」「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一動一靜,神明監察」「若負吾教,請試吾刀」。經中還倡導忠孝節義,稱「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虧,即可立身於天地之間」,另外亦講說若干社會公德。形制短小精悍,凡六百餘字,但其影響卻很大,傳播極其廣泛。在此同時,還出現了配套的《功過格》經——《太微仙君功過格》。是經收載於《道藏》洞真部中,是現存最早的功過格。自該經出現以後,在道教和民間出現了大量的功過格經,如《藏外道書》中記錄的《十戒功過格》、《警世功過格》、《石音夫功過格》,以及分類整理的《匯篇功過格》、《彙纂功過格》、《廣功過格新篇》等;連佛教的功過格《自知錄》,也在《 太微仙君功過格》的影響下產生了。這些善書的出現,使得道教內丹修鍊者在修鍊過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 ,強調先行人事,再修陰德,然後才能修鍊成仙。如宋董思靖說:「當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以我之魂魄合天地萬物之魂魄。如此,天地萬物即我精神魂魄。」見董思靖《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並認為「守中抱一,與天相畢,此終不死壞之義也」,就是說人的精神與魂魄「與道同體」、「與天相畢」,生命就會不朽。華復陽則認為「天人一貫」、「天與人無二理」見華復陽《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說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炁,人天彼此感應,「人有死生,性無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於明心見性,這與道教全真道所主張的觀點相一致。全真道是由王重陽創立於金元時期,經丘處機弘揚,教門大顯。該教在識心見性,去情絕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為宗的基礎上,主張性命雙修。他們將心性、理性、意識比喻成真意、真神、元神等,總謂之性;將形體、精氣、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氣、爐鼎等,總謂之命。王重陽說:「性者神也,命者氣也。」見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丘處機說:「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見丘處機《大丹直指》。並把煉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煉元精、元氣叫做「修命」。從修鍊程序上講,全真派講先修性後修命,明宋濂說:「南則天台張用成,其學先命而後性。北則咸陽王中孚,其學先性而後命。」見宋濂《送許從善還閩序》。這種說法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當然全真道修鍊的首務是明心見性,王重陽說:「心生則性滅,心滅則性現也,心滅者是寶。」見王重陽《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所以修鍊者先求明心,心即道,道即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丘處機說:「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見《長春祖師語錄》。牛道淳說:「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慮,方能養道。」見牛道淳《析疑指迷論》。王常月也說:「應識命在性中,只以見性為主。」見王常月《碧苑壇經》這個性,實指人的精神本原,屬於先天之真性。這個真性不能離開人心,否則就會被妄念遮蔽不能自覺。只有清靜身心,萬緣放下,一念不動,方可見到本來面目。有此真性,即會不生不滅,本空本凈,最終超脫生死、躍出輪迴。真如譚處端言:「凡人輪迴生死不停,只為有心。得山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則脫生死。」見譚處端《水雲集》上。凈明道奉晉代道士許遜為開山祖師。許遜,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於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 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鳳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鍊之事。據《雲笈七籤》記載:一次許遜去打獵,射中一隻有孕在身的母鹿,適時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顧一切,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小鹿,一會便死去了。許遜見狀,心中非常難過,悵然感悟,折其弓矢,銳意神仙之道。晉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民悅服,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後來晉室紛亂,遂棄官東歸,遨跡江湖,尋求至道。此間與吳君同游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五敦作亂。郭璞被五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人傳授「太上靈寶凈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炁精所化,數興洪水危害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遐邇,求拜弟子甚多。東晉寧康(373—376年)二年(374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飛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遺詩一百二十首,均被刻於竹簡,令人探取,以決休咎,名曰「 聖簽」。唐高宗永淳年間(682—683年),道士胡惠超撰《晉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內傳》一卷,大力宣傳許遜等十二人仙跡,並花費巨資修復游帷觀,竭力宣傳許遜的孝道。北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凈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凈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凈明忠孝道」。所謂凈明,就是人的心如果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得到「性達心通」性達,指人稟有靜。心通指得到光明,合於「圓虛之道」圓者,氣之體;虛者氣之用。即為凈明。其境界為「無幽不燭,纖塵不污,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弟為之準式,修鍊為之方術」見《太上靈寶凈明法序》。凈明講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極,認為忠是欽之極,孝是順之極,廉是清之極,謹是戒之極,寬是廣之極,裕是樂之極,容是和之極,忍是智之極。只有具備這八極,才能夠「 集善」,才能夠飛仙度人,成為一位至善成仙的道者。凈明修鍊法有三個核心,第一就是講忠孝。這一點是來源於儒家,如《論語》中講的「臣事君要忠」「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第二就是講鍊形,這一點是道教本身固有的傳統,但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鍊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如《道元正犯經》說:「明明了了,識吾本形,形中有神,神中有伸,伸中不屈,超達飛升。」第三就是講救度,這是淵源於靈寶派的內容,也就是建功業,通過凈化社會道德空氣為己任,如《真詮·明善誠身章第三》說:「以我心之真凈,化天下之貪染;以吾心之光明,化天下之蒙昧;以吾願之必忠,化天下之迷罔;以我力之無怠,揚我教之無邊。」而此中講得最多的當然要數忠孝了,因為凈明派始終認為治身修內之術,應與外行禮義相符合,把修身之術與仁義道德結合了起來,這種道德與儒家的忠孝仁義道德沒有什麼兩樣,因此他的傳揚得到當時社會的承認與弘揚。總之凈明忠孝道要求修鍊之人「維忠維孝,克凈克明」見《真詮 ·大道敦本章第一》。做到「忠孝為本,立本以成仙」《四規明鑒經·立本章第一》。就當前條件而言,一個人修鍊必須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家庭、有益於自身、有益 於子孫,這樣您才能著手去做功夫。尊道貴德「道」和「德」是道教內丹修鍊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將一生修鍊的艱幸歷程概括為「修道養德」。修道是內在的功行,養德則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道教中,道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從宇宙觀上講,道先天地生,並化生萬物。老子說:在溟滓鴻、混沌未分的時候,有個混然而成的東西,她先於天地而存在,無形無相,亘古不變,周行天下,循環不已,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強稱其為道。據《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意譯。淮南子則在老子的基礎上,將道說成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淮南子說:道覆蓋著天,運載著地,囊括四方,到達八極,其高沒有邊際,其深不可測量,她包裹著天地,來源於無形。據《淮南子·原道訓》意譯。既然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既生天地,又生萬物,那麼三者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者,道也,無名無象。二者,陰陽也,有了陰陽兩極,天地自然定位,天陽地陰,天清地濁。三者,陰陽二氣相交感形成的「沖和」之氣,萬物皆從此氣中生。所以《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玄綱論》曰:「生生成成,今古不移之謂道。」由此觀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既生化萬物,又包含萬物,萬物之思想、音聲、高下、長短、前後等莫不由其生。如《老子想爾注》說「道」是:天下萬物之本。《太平經》稱「道」為: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生。見《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抱朴子說道涵乾括坤,其本無名,不能尋其音聲,不能跡其兆乎宇宙之外,其能為聲之聲,為響之響,為形之形,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靜,圓者得之以動,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見《抱朴子·道意篇》。此外,道教還提出了道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即:經過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太連、下古等階段。而此中亦有宇宙形成的五個時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運。《太上老君開天經》說,在未有天地萬物之前,「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里寂寞無表」見《太上老君開天經》。。稱那個時候沒有天地之分,沒有陰陽之分,沒有日月之分,沒有晶光之分,沒有東西之分,沒有青黃之分,沒有南北之分,沒有剛柔之分,沒有載覆之分,沒有藏壞之分,沒有聖賢之分,沒有忠良之分,沒有來去之分,沒有生死之分,沒有前後之分,沒有方圓之分。百億變化,浩浩湯湯。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灘極,無量無邊。沒有高下之分,沒有等偏之分,沒有左右之分,沒有高下之分,純屬自然。只有老君(道的化身),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其有,不見其形;若言其無,萬物皆從之而生。接著,八表之外,漸漸開始分判,下成微妙世界,稱為洪元。洪元之時,沒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宇宙形成的第一個時期混元。混元一浩萬劫,至於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清濁剖判,溟滓鴻,置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炁顯明,光格四維。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三綱既分,此有天地,還沒有日月,天欲化生萬物,然沒有方法可以變成,只好置生日月於其中,下照炁冥。此時還沒有人,只有太上老君從天而降,自稱「太初」之師。老君取天地之精,合成一神,名曰人。至此,天地、日月、人民皆有,但都沒有識名。太始之時,太上老君下降為師,口吐《太始經》,教萬物置立於天地。所謂太始,即萬物之始也。太素之時,老君又下降為師,使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飲之,得到長生。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降為師,教示混沌,治理天下七十二劫,「混沌」 流行,形成 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自始以來,已有識名。九宮之時,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為陽,地為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日月星辰,在地成五嶽四瀆,在人成五臟。元皇時,老君下降為師,口吐《元皇經》,教元皇治理天下,始有皇化通行於天下。元皇之後,是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後有地皇,地皇之後有句婁,句婁之後有赫胥,赫胥之後有太連 。太連之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到延年。太連之後,進入下古,先後有伏羲、女媧、神農、燧人、祝融等。歷時老君均下降為師,教以生活之道。從神學觀念上講,道為神仙的化身,但高於神仙而存在,凡人得到了她,可以成仙,神仙得到了她,可以登天入地,本領超常。莊子說:韋氏得道,以挈天地;伏羲氏得道,以襲氣母;唯斗得道,終古不忒;日月得道,終古不息;山神堪壞得道,以襲崑崙;水神馮夷得道,以游大川;山神肩吾得道,以處大山;黃帝得道,以登雲天;顓頊得道,以處玄宮;北海之神禺強得道,立乎北極;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廣,莫知所始,莫知所終;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見《莊子·大宗師》。稱:古之真人,登高不眎,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因為能假於道若此。據《莊子·大宗師》原文意譯。又《在宥篇》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聽見,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可見凡人得道長生成仙,神仙得道乘風駕雲,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飛龍騰達,無與倫比。說神仙是道的化身,是因為得到了道才可以稱為神仙,神仙最能體現道。道教創教時,尊老子為太上老君,稱太上老君為道的化身。《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東漢邊韶亦稱老子:「離合於混沌之炁,與三光相終始,觀天作讖,……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蟬蛻度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說:「道者,謂之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時為精,其氣赤盛,即為光明,名字太陰,又曰元陽子丹,丹復變化,是為老君。」《太上混元聖紀》:「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於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也。」 由此可見太上老君就是道,就是造物主,就是神仙,即將道與神仙等同了起來。與道相提並論的是德,德是道外在的表現。《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二而不一。」 德在道教中有「上德」、「玄德」、「常德」等幾種解釋。《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第五十一章稱:「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二十八章稱:「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而這些德,均是道在外的表現形象。《自然經》說德「 得於道果」。《太平經》說能夠「成濟眾生,令成極道」就是德。唐玄宗更說得明白:「道之在我之謂德。」見唐玄宗《道德經御注·序》。所以道教以道和德為基本 信仰,為行動準則,強調「道生德育」、「尊道而貴德」。總的來說,尊道即是尊重信仰、敬重神明,得神靈之庇佑;貴德即是心向仙境、勤修苦煉,達仙境之彼岸。所以說只有尊道貴德,才能修得長生成仙。仙道貴生生命是道教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因為道教講的就是長生不死,修鍊成仙。對於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見《道德經》第五十章。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莊子則大講「長生」 固形之術,要求人們保生、全生、尊生、盡年。《呂氏春秋》則從自身出發,強調「重己貴生」,曰:「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見《呂氏春秋·貴生》。到《太平經》時則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見唐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鍊成仙;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清靜寡慾人來到凡塵世界後,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各種希求、奢望、情感等,這就是慾望。對於修道之人來說,這些都是阻礙修道的絆腳石。所以道教強調「清心寡欲」「遣欲坐忘」,追求物我兩忘,摒棄智慧和思緒,澹泊無思,無憂無慮的超越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從忘形、忘利,以致於忘心。莊子曰:「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見《莊子·則陽》。即是達到無知無欲,無染無穢,無他無我的狀態。這時人的心情十分平靜,沒有絲毫雜念,即清靜寡慾。達此地步,人體純靜,「慧心明鑒,智體無疵」 ,見《道德義樞·法身義第二》。若能常清常靜,「天地悉皆歸」 見《清靜經》。,即與道合真。《盤山雲棲王真人語錄》曰:「心安而虛便是清靜,清靜便是道。」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就是說人若清靜,就會正確地去立身處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經》中,「 清靜」和「無為」是兩頗相類似的概念,同時,它和「寡慾」也有著一定的聯繫,他們都是 「道」的部分表現。在後來的道教中常以它和「無為」或「寡慾」作為一個連用的術語,如道經所說的「清靜無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經》中,還有一個與它相對的名詞,那就是「濁」,並且還有著相生相化的關係,老子曾說過:有道之士,性體圓明,湛然清澈,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民之所憂則憂,和光同塵,沒有什麼區別。那麼誰能除盡後天的七情六慾,盪盡塵俗的一切污濁,使其心寧靜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虛明體性,就如濁水慢慢而靜,才能澄清而重現。所以有道之士,身雖處塵俗之中,其性順物而自然,不染不著,不滯不留,相似渾濁一樣,其性體常住。據《道德經》第十五章文意譯。這段話說的不僅是道教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清靜功夫,就是說,人處在一個紛繁蕪雜的社會裡,如何去避開塵世,達到清靜,那就要做靜功,當靜功做到一定境界時,更要繼續堅持下去,即會見到光明。老子認為這都是 「道」的表現。對此,《清靜經》則說得更直接了當,它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指出「清」和「 濁」是「道」表現出來的兩個不同側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觀中,「清靜」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態;在人生觀中,「清靜」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就清與濁這兩個方面而言,後者必須服從於前者,因老子是本著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來闡述大道的,所以修鍊生活也必須與自然相協調,這樣才能以萬物養育群生。故而《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裡所說的「無形」 「無情」「無名」 都是說明「道」的「清靜」,不但要「清靜」,而且要「常清靜」,要「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就是「清靜」的最高境界,同樣也是修鍊的最高境界。「常清靜」在道經中又叫「真靜」,就是要「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能夠「唯見於空」,並且「觀空亦空」,最後達到「湛然常寂」。然而,這裡所說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其意與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相對,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則辦事,不妄作為。簡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無為,人法道也應當無為。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治」才是「無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可見「無為」既是修身處世的原則。又是治理國家的政治準則。從修鍊的角度看,「無為」就是道教人生哲學的主要原則,也是做到返本還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訓》中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為者,因物之所為。」進而《淮南子·詮言訓》又舉例說:「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並且強調「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莫從己出也」見《淮南子·主術訓》。指出「人無為則活,有為則傷。無為而治者,載天地,為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見《淮南子· 說山訓》。所以聖人內修其本質,而不外飾其華表,保養精神,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漠然無為而無不為,淡然無治而無不治。據《淮南子·原道訓》意譯。從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無為」就是順應天道自然而不妄作為。前面所說的「寡慾」是與「無欲」、「不欲」相類似的名詞。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對於「人慾」的節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他的這一認識,是從他的「道」中體現出來的。《道德經》第三十四章說: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至,無所不達,無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順可逆,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向無定向,形無定形,任其物性,順其自然;它化生萬物,創造世界而不推辭,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為有功,養育了萬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無私無欲,可稱它為「小」 ,萬物歸附它而它不自以為主,可稱它為「大」,由於它從來不自大,所以能夠成就其偉大 (據原文意譯)。他說,「道」的偉大是說不完的,從大的方面來講,是萬物歸焉不辭;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無欲」,但聖人務小而不務大,而結果卻能成其大。他認為「道」的本 來面目就是「無欲」,「無欲」的後果是成就了「道」的偉大,所以他主張「寡慾」。可見 老子認為「少私寡慾」是修真的起碼基礎。凈明全真凈明乃凈明道修鍊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鍊之旨。凈明者,「不執不著,不與不並,視乎無形,聽乎無聲,……心定神慧」,見《太上靈寶凈明道元正印經》。 「以心達心,以性達性,……其光煥發,……心性圓融而自長生」。見《太上靈寶首入凈明四規明監經·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雙全也。《晉真人語靈》曰:「 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要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後己,與物無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愛物,清靜純虛,與道合真。《沖和真人潘公碑》云:「渾淪圓周,無所玷缺,在山滿山 ,在河滿河,道之全也。極六合之內外,盡萬物之洪纖,雖神變無方,而莫非實理,道之真 也。」 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有三寶,可達凈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經也,三者師也。修鍊者從師以後,一定先要學習道教經籍,通過經典來悟得大道。因為道教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田誠陽《中華道家修鍊學》第 46頁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講在修鍊過程中,要廣泛閱讀祖師的經典,結合自己的修鍊,參悟大道。同時道教還認為經典是由神傳仙授,常誦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稱: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廣行教化於天下,廣度群生萬品,或凝空結氣,自然成章,或浮黎協晨,聖人演妙,或天書下降,玉字方傳,或代出聖師,撰述靈旨。並說:「元始天尊開張法教,成就諸天,廣施經典,勸戒愚蒙,歸心信向,漸入法門。」又《正一修真略儀》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癨,制魔伏諸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救拔生靈。」修真之士為何能夠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為之津要也」 。總之誦經之人,心靈自然純清,猶如鏡子一樣明亮純凈,故曰凈明全真。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鍊成仙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即是認為積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長生。《老子想爾注》亦曰: 「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能積善功累道德,「則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既救之」,還可以復生而長壽。反之,「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也不知」,「死便真死,屬地官去也」。《祝願儀》:「行善成德以至於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終不成道。」所以道教將「行善積德」作為修道成仙之首務,提出了「無知」、「無欲」、「無爭 」、「復朴」、「忘我」、「節儉」等思想,教人積功累德,勸善成仙。勸善是一切宗教的積極因素之一,它廣泛而深入地融匯在修鍊之中。在道教修鍊理論中,勸善始終是其重要內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惡揚善的形式,勸導世人以壽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訴世人修鍊成仙后就會擁有一個永恆不滅的生命,就會超越了自然和社會的束縛,生活於自由自在的空間。《山海經》中就有「不死國」、「不死民」和「神人」的記載,《大荒東經》說:「耋國不蠶不絲,不稼不穡,百獸率舞,群鳥拊翼。是號耋國,自然衣食。」《海外南經》說:「不死國有人爰處,員丘之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見《道藏要輯選刊》第七冊。《海內西經》說:「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葯。」《列子·湯問》中載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神山在大海之上,每座山方圓三萬里,山頂平地九千里,山與山之間分列著相距七萬里,山上「台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見《道藏要輯選刊》第五十五冊。又說有一個終北之國,那裡「土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兢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孽阜無數,有喜樂衰老之苦。」同上。還有《歸藏》中嫦娥食西王母之不死之葯而奔月的故事,《戰國策》中有人獻不死葯於荊王,《韓非子》亦曰:「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所有這些都是神仙所擁有的長生、不死、極樂的美好生命境界,從而激起了世人的嚮往之情。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象徵,促使世人通過這種境界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夠學得神仙之道,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影響他人,積極向善。其次,道教認為通過主觀上的修鍊過程,可以實現由凡而仙的轉化,即得道成仙。仙境的美好,神仙的自由無不激勵著世人去嚮往,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前提則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這個道即是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這個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見《莊子·大宗師》。這裡莊子賦予「道」一種神秘的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人只要遵循這個「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就能成為「聖人」、「神人」、 「真人」之列的神仙。莊子列舉了黃帝、西王母、彭祖、傅說等人得道成仙的歷程和情形,以及得道後所具有的非凡能力和所居住的自由境地。而這些人都是在致善過程中,不斷積善累德,功行圓滿後才成為神仙的,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這些人不僅是修道的榜樣,而且是至善的楷模。在引導世人嚮往仙境、修道成仙的過程中,十分強調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太上感應篇》曰:「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抱撲子內篇·對俗》曰:「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高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復更起善數耳。」又云:「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均把行善作為成仙之因,把成仙作為成仙之果。《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認為行善必得福報,福報的最高層次就是「飛仙」。道教在宣揚神仙思想、勸人為善的同時,還倡導天道承負信仰,以長生不死為至善境界的生命觀,是道教內丹修鍊貫穿如一的主線索,以此為出發點,一系列問題被引發出來。這種「 長生不死」絕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規律的、實實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現實死亡的精神永恆。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見《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就是這個道理。死去的只是肉體,存在的則是一種精神道德境界。人若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受到「天道」 的報應,並指明「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見《通玄真經· 符言》。,說明為善不求福而福至,為惡避禍而禍來。如《列仙傳》中記載,黃帝時有一個叫馬師皇的名醫,能從馬的形貌診斷馬的疾病,醫之必愈。後有一龍從天而降,對著馬師皇垂耳張口,馬師皇自言自語地說:「此龍有病,知我能治。」乃針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後來常常有生病的龍請求馬師皇治病,師皇不厭其煩,每求必應。一日,師皇乘龍而去。又有一個叫子英的漁民,善於潛水捕魚。一天捕得一條鯉魚,因喜歡它的顏色,帶回養在家裡的池塘中,經常以米穀餵養它。一年後,鯉魚長達丈余,頭上長出了角,脊背上生出了翅膀。子英感到十分奇怪,急忙叩頭謝過。鯉魚說:「我是來迎接你的,你快到我的脊背上來,與我一起升天。」一時風雨大作,子英乘魚背騰升而去。還有叫木羽的人,其母十分貧賤,主要以接生助產為生,一次幫助一產婦接生,產婦生一男嬰,嬰兒出生後便張開眼晴,盯住木母大笑。木母十分驚慌,夜間夢見一神守護於嬰兒身旁,神曰:「此司命君也,當報汝恩,使汝子木羽得仙。」不久木母新生一兒字為木羽。木羽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晚上,有鸞馬將其迎接而去。據《列仙傳》原文意譯。另外《神仙傳》中所描述沈羲升仙的故事也十分典型。文中稱沈羲能消災治病,救濟百姓,但是他不知道服食藥物以助成仙,可是他的功德感動了天神,於是天神派遣白鹿車和青龍白虎車並隨使者若干,言沈羲有功於民,心不忘道,從小開始,履行無過,壽命本來不長,算起來應該盡了,黃帝、老子十分憐惜他,特遣仙官來迎接他登仙。上述馬師皇、子英、木羽、沈羲都是積有大德、為善不倦的人。由此可見,道教內丹修鍊在宣揚勸善方面,對於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為給予肯定、褒揚和獎賞,造成感化、誘導和激勵的效果;對於非道德行為予以否定和貶斥,使世人產生自我警戒、自我監督的結果。道教引導世人修鍊成仙、與人為善的時候,產生的效應就是有利於社會,造福於人類,即濟世貴生。道教通過濟世貴生思想的宣傳,積極勸導世人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成為神仙,可見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引下,修鍊之人積極強調與人為善。自古以來,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濟世利物、積功累德這個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幾個達仙途徑。第一,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孫思邈,在修鍊成仙之前,由於醫德感人,醫術高超,藥到病除,被世人尊為「藥王」,後他醫神龍、救靈虎,感動上蒼,被列入仙班。道教仙人「三皇」,即為古代傳說人物伏羲、神農、黃帝,相傳伏羲療民疾,神農嘗百草,黃帝蓍醫書,民間百姓感其恩澤而祀之為神,道教將其納入神系,奉為 「醫王」。道教真人吳本,精通各種醫術,醫德高尚,懸壺濟世,不計名利;他在閩南各地雲遊行醫,與瘟疫疾病作鬥爭,救活死傷者無數,在漳、泉一帶聲譽極高,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由衷愛戴;他不僅慈悲濟世,救死扶傷,而且樂肋民危,救人急難,宋仁宗封他為「御史太醫妙道真人」,道教尊為「保生大帝」。第二,興利除害,造福於民。道教正一祖師張道陵在修道煉丹過程中,曾親率弟子伏妖魔,斬妖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道教真人許遜,因為為政廉簡,鎮蛟斬蛇,為民除害,白日沖舉,飛升成仙。第三,揚善施財,濟貧拔苦。道教正一天師張魯,行寬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設立義舍於路邊,放置米肉於其中,讓路人量腹而食;並作「三官手書」,為病者請禱;對於犯法者,先原諒三次,三次原諒後仍不思改悔的,才給予處罰;若有小過者,可以讓其自隱其過,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補過;還規定「春夏禁殺」見《三國志·張魯傳》。;羽化後,被奉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道教真人馬丹陽自幼愛好周濟而無私心,由是得「輕財好施」之名,修道後又安貧慈下,不接人一錢,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則清虛澹泊,其接物導人則慈愛愷悌」見《丹陽真人語錄》。,遂被尊為「丹陽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許多人慘遭殺戮,於是全真道士丘處機不遠萬里,赴大雪山 ( 今阿富汗境內)見成吉思汗,勸其慈儉愛民,毋行殺戮,成吉思汗聽取了他的建議,回到燕京(今北京)後,他又創立十方叢林,收容遭戰亂無家可歸的人,多達數以萬計,京城百姓多 呼其「丘神仙」。 總的看來,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是修鍊成仙不可或缺的環節。性命雙修性命雙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猶指性功和命功。在內丹修鍊中,性指元神,引申為理、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為 龍虎、鉛汞、水火、嬰兒奼女、真陰真陽等,實為「神炁」二字。性與命密不可分,黃元吉論性命雙修時說:「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二而一也。」見《中華仙學》黃元吉《論性命雙修》。所以道教強 調修鍊心神為性,煉養精炁為命,神炁並重,身心兼煉,與道合真。修道之人,理應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假如形體不保,今生得道,無可指望;保住形體,經受不住內心的魔障,成仙無望。所以修鍊之時,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長生久視。老子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就是教人守其根,固其本,根、蒂是人生命的基礎。道教內丹修鍊,其實就是說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據吳 筠《形神可固論》說:「自然生虛無,虛無生大道,大道生氤氳,氤氳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萬物剖氤氳一炁而矣。」萬物皆稟炁而生,人亦如此。《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引《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稟天地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滅耗,神將散也;地氣滅耗,命將竭也。」如何才能「深根固蒂」呢炁道教強調「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是做到生道 合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來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裡,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她無形無象,無虧無盈,深奧莫測,體含萬象,為萬物的始祖;而「自然」則是指一種法則,王弼注曰:「道不違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 這裡並不是說還有另外一個什麼東西位於道之上、主宰於道,而是強調道同樣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突出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這裡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遵循著道生長消息。雖然道如此神通廣大,但她也不能隨意作為,與天地萬物一樣,也有所遵循,這就是自然的法則。說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處在一種有序的運動之中,一切都有內在的法則,而所有的法則和秩序,都來自於道,都是自然而然的體現,毫無人為勉強的痕迹;換句話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服從一個統一的法則,遵循一個有序的規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應該如此。道教強調修鍊之時,要自然而然,不假人為,若強調個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順應自然去做事情,《陰 符經 》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就是這個道理。可以這樣說,法自然、宗無為是道教修鍊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鍊者一脈相隨的心法。人若要提高生命質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終與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喚起了道教修鍊者熱愛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美好情操。他們一向重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見《莊子·齊物論》。的自然生態,強調人和自然之間、個體小生命與宇宙大生命之間的同構與互動關係,誘導修道者在修鍊時不僅重視個體的小我,而且注視宇宙的大我,最終使自然哲學與生命哲學緊密聯繫在一起。老子及後來的道教修鍊者,都充分肯定了萬物的協和性、涵蘊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和人類一同生存,萬物與人休戚相關,不容分離。道教的這種萬物涵蘊、彼此相聯的觀點,與西方主客對立、人天分判的觀點截然不同。既然人與大自然、萬物本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 統一體,因此修道之人就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為自身的修鍊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光同塵在修道時,與「道法自然」相提並論的還有「和光同塵」。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見《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是說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樣,混合無間,隨同世俗。強調修道之人,理應毫無高傲的心態,即使有功於眾生,內心也應該不矜奇,不立異,不粉飾,混同世俗,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曠達精神,和光同塵,假借修真,磨鍊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補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時,不一定要遠避塵世,在塵世中磨鍊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層次,丹基築成,需要入靜,再入山林不遲,所以道經講:「大隱居塵。」「大隱隱於鬧市。」「上士得道於三軍。」見《抱朴子·對俗》。《悟真篇》也說:「未煉還 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 這裡的玄同,實際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齊同的境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在修鍊過程中,就要「挫銳」「解紛」。挫銳的方法是廣泛吸收各方面的修鍊經驗,聽取各種方法的修鍊建議,然後結合自身的體驗,冷靜對待修鍊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切不可盲從。解紛的方法是從全面來看問題,放棄片面的意見。譬如陽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有陽面,也有陰面,二者同時考慮到了,才能做到「負陰而抱陽」,真正懂得「用其光,復歸其明」的道理。宇宙間充滿著灰塵,人世的事情同樣紛繁蕪雜,超凡脫俗、避開塵世的想法與做法很難很難,眾人皆濁我獨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發揮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礙地讓它盡量發揮作用,對於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總之,「和光同塵」作為道教修鍊的基本思想之一,要 求的就是修鍊者不露鋒芒、消除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世。我命由我道教認為人通過正確的修鍊是可以達到長生的,正如老子所說:凝聚住肉體與魂魄之元神的生命,就可以長久地生存下去。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盡其天年,這個天年指人正常的壽命。修道之人認為,人的天年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這與現代科學觀點完全相符。現代北京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四歲,在道教看來,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每一個通過修鍊的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並且可以象薪盡添柴一樣,運用道教的修仙術,將生命延長下去,長生久視,肉體成仙,做一個人世間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間呆膩了,就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如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要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尊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同時通過修鍊,達到盡其天年。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盡其天年並不等於聽天由命,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見《抱朴子外篇·詰鮑》。「弘道無己,長生自致」見《抱朴子內篇·金丹》。。道教煉丹家葛洪認為,世間變化之術,無所不為,高山為淵,男女易形,鉛性白而變赤為丹,丹性赤而變白為鉛。所以他堅信,用異物燒煉金銀,同服食金丹長生成仙一樣,是必然而然的事情,並引證《龜甲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見《赤松子中誡經》。《西升經·我命章》亦云:「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所以生命的存在關鍵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外界,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長生久視。男女皆修道教認為男女都可以修鍊,都可以修證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並且 還有專門記載女仙仙跡的道經——《墉城集仙錄》。足見道教主張,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並且道教認為女子修鍊,一般要比男子快。這是從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來看的,從命理上講,女子心宮(性)與丹田(命)的距離比男子近;從性理上講,「男動女靜」。所以道經常講「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這個理由。然而事實上什麼東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於後天人的身體素質、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修鍊成功也不能以具體的時間來論斷,並不限定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鍊和女子修鍊入手功法亦不盡相同,略有差別。命功過關後,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斬嬌龍」,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樣。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返本還原返本還原就是修鍊中經常講的順則成人,逆則成仙,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體內模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過程,將生命歸還虛無,致力於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內丹認為,人和自然演化關係是道(神)生氣,氣生精,精生形,此為「順生」;而人性命雙修則應逆之而行,即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此為「逆修 」。此理論被道教煉養家廣泛採用,尤其是在內丹修鍊中。這種理論來源於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意思是說道生萬物,萬物又會返還於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終還是要還原於道,即修道成仙。當然還可以用一個更貼近的詞語來形容,那就是返樸歸真。道教認為人若以「道」為準則,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修鍊,就可以返本還原、返樸歸真,和大自然之「道」融為一體,處於一個永恆不變的境地而成為神仙,故老子說「穀神不死」見 《道德經》第六章。。其實,返樸歸真的意思為修鍊者通過修鍊性命、摒棄情慾和偽性,返歸純樸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與道同一。其來源於老子之「道」的人生觀—— 清虛以自守,柔弱以自恃。見《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後來道教內丹修鍊者認為內丹之道就在於逆萬物順行之道,竭力使萬物合而為三(精、氣、神),三複化為二 (氣、神),二復歸一(神),一歸於道。並認為這是「奪盡天地沖和之運,陰陽化機之妙」 見元陳致虛《金丹大道》。,最終達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這種理論在《性命圭旨》中被稱作「順逆三關」,所謂三關,即初關、中關、上關。初關也就是煉精化氣之時,要注意「火逼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中關就是鍊氣化神,要注意駕運河車,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氣與神合,再下降至黃房,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上關就是煉神還虛,守一抱元,以神歸於毗盧性海。據明黃宗炎《太極圖辨》和《宋元學案·濂溪學案》記載,陳摶的太極圖用的就是返本還原的道理。書曰:「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 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法梯航法梯航、齋醮祭煉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則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為自身修鍊打開方便之門。法者,道也、術也。《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道者, 靈通之至真;術者,變化之玄技也。」書符、念咒、受等,統稱為法。符在道教中被視為天神降授、精氣結成,通常又被稱為雲篆、符字、八顯、玉字訣、天書、龍章、鳳文、玉牒金書、琅虯瓊文、金壺墨汁字、紫字、寶誥、丹書等。《洞神八帝元變經·服符見鬼第五》說:「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學者靈章之秘寶。」《三洞神符記》也說:「 符本結於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名,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似圖象;書中有圖,形聲 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發顯。」 者,道士授受佩帶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圖秘文。擁有法者,既可以護身保真,攝靈制魔,出入無間,長生度世,與道契合,又可以通過齋醮祭煉,救拔生靈。道教認為不但要修鍊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鍊成真,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他人沉淪於塵俗,因輪迴而墜入地獄。此時應用純真之體,所學法,通過齋醮鍊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與道合真 。這樣不但煉就了自己的造化,檢驗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嗇寶精氣在道教煉養中,嗇指愛惜保養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意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愛惜精神,積累精力。因為精神不妄泄,就能夠心德備全;心德備全,就能夠回歸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國家理應如此,修道者當然也應該這樣,修鍊若能嗇,就可以長生在世。因為「嗇以治人,則民不勞;嗇以治身,則精不虧」。見高延第《老子正義》。《韓非子·解老》亦曰:「嗇之者愛 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河上公曰:「嗇,愛也。治身者當愛精氣而不放逸。」見《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爾注》也說:萬物皆含道精,精為道之彆氣,而人則是精車,想要保住精氣,百善當修。至此嗇寶精氣成為道教修鍊成仙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實氣指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物,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本物質。氣的範圍很廣,包括自然界雲霧之氣、人體呼吸之氣、陰陽五行之氣、生命運動之氣、精神靈秀之氣以及先天的元氣、精氣、道氣等。最早提出氣的是西周時的伯陽,他以氣來解釋地震,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丞,於是有地震。」 見《國語·周語》。此後古人一直用「陰陽之氣」、「天地之氣」來說明自然界和社會秩序的普遍聯繫。而道教則將其與生命聯繫一起加以闡述,莊子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炁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炁故萬物一也。」見《莊子·知北游》。可見在老莊思想中,氣是組成和聯繫天、地、人和萬物的始基:萬物聚則成形,散則為氣。因此莊子認為生命必須守氣才能夠長生,說:「我守一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見《莊子 ·在宥》。何謂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萬事畢。所謂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所謂天地之精,亘藏於陰陽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內、閉外而已」。見陸西星《南 華真經·副墨》。莊子雖然沒有直接解釋守一,但他對於養氣有一段精闢的論述,他說:「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 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見《莊子·刻意》。比生命更進一步的是,道教還將「氣」與其神仙信仰結合在一起,認為: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氣耳,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萬物皆須氣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皆由氣主宰;在體中,氣既聯繫著形,又聯繫著神,因此通過鍊氣既能鍊形又能修神。如《管子·樞言》說: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心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就是說氣即是「道」,萬物皆由此而化生。至於神和人,也是因氣而成,《老子想爾注》曰: 「一者,道也,散形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三天內解經》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無,太無變化玄氣、元氣、始氣,三氣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 女生生後,混氣凝結,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生三氣,……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可見道教最高神三清由「氣化」而來,同樣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氣」構成,如《道藏》第24冊63 2頁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又《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這裡的「精」實際上就是指的氣,她是氣中更為精細的部分。道教認為一個生物擁有的精氣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僅能堅固肢體,而且七竅與脈絡暢通,精力充沛,智力發達。同時還認為形氣構成人的身體,保持精力充沛,不讓精氣耗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氣一旦離開,生命也就離開人體而去,只留下一個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覺地由意識轉變為無意識,調節人體自律神經活動,從訓煉呼吸入手,來保精固氣。管子說:「不以物亂心,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 是告訴人們如何去守精保氣,即不要因物質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悅而使心亂氣散。這裡的「神 」就是精氣在體內聚成的神。可見一個人如果能把精氣匯聚到自己身上,並使之不散,「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淄,不遇人害,謂之聖人」。見《管子·內 業》。也就是成神成仙了。千百年來,道教修道之士始終以守精固氣作為成仙之首要。他們把精氣神視為生命之三寶,提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鍊方法。合道即可長生不死,成為神仙。《金丹大要·上藥篇》云:「精氣神,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成丹。何為順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為逆炁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 ,金丹乃成。」 在愛惜保養精氣的同時,還要注意到人與天的問題。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賴於天地而生存,得於道體而長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慮人體這個小環境,也要考慮到天地宇宙這個大環境,這樣才能夠將自身的精氣與道炁 相通,達到修鍊成仙的目的。形神相依形神關係是道教修道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形指形體,神指精神。形神相依即指形體與精神相互依託,相互依存。《史記·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道教從修鍊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形有先天之形——真形(亦指自然之法身),有後天之形— —外在的體形;神亦有先天之神——元神,有後天之神——識神。先天之形靠修鍊而得,後天之形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元神與識神在後天之形形成時同時墜入人胎,合二為一,同居於心。修道之人就是要除識神而養元神,因為元神盛而人精力旺盛,識神盛而人精力衰絕。如《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云:「神者,稟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能主變化無窮。……十月胎足,瓜熟識神與元神同投入胎,合而為一,同居於心。從此以心為主,而元神失位,識神當權。七情六慾,晝夜耗散,而元神耗散以盡,地火水風四大分馳其身,而身亡矣。」所以道教要求修道之人形神俱妙,神炁合一。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說:「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稱神主生,精主養,形主成,三者形成一個神器。對此淮南子說:「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見《淮南子·原道訓》。強調修道 之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形體,然後煉就自己的元神與元炁,使元神與元炁混成一片,達到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 外而不曉的境界,即是「神炁合一」。實證實修修道需循序漸進,腳踏實地,實修實證,一步一個腳印,虔誠地修,認真地煉,這樣才能修得長生成仙。否則「欲速而不達。」《天隱子·漸門》:「易有漸卦,道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說:《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漸卦,道教修鍊中有漸門;修道之人修鍊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領悟,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 高,根據所遇到的實際情況與印證,最終取得修鍊成功。作者:修行_提交日期:2008-04-12 03:39:06 2#第三篇道術築基引 論道教內丹修鍊的起步便為築基,如同修房建閣,必先奠基,基礎穩定,結構紮實,然後才能豎柱立梁,砌磚蓋瓦。《天仙正理直論》說:「修仙而始曰築基。築基者,漸漸積累,增益之義。基者,修鍊陽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處所也。基必先築者,蓋謂陽神,即元神之所成就,純全而顯靈者,常依精氣而為用。精氣旺,則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氣耗,則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長住而長靈覺,亦必精氣長住,而長為有基也。自基未築之先,元神逐境外馳,則元氣散,元氣敗,基愈壞矣,所以不足為基。且精逐之於交感,年深歲久,戀戀愛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還氣,得乎炁此無基也。氣之散於呼吸,息出息入,勤勤無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炁此無基也。神之擾于思慮,時遞時遷,茫茫接物,一旦欲令長定,而且還虛,得乎炁此無基也。古人皆言以精鍊精,以氣鍊氣,以神煉神者,正欲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氣、神三寶合煉,精補其精,氣補其氣,神補其神,築而成基。唯能合一則成基,不能合一則精、氣、神不能長旺,而基不可成。乃基築成,精則固矣,氣則還矣,永為堅固不壞之基,而長生不死。」可見,築基實為修復身體、益補精氣 神的功法。有時築基亦稱為煉己築基,其實煉己和築基是同一個道理,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二者屬於同一個意思。道教認為人從嬰兒長大成人,精炁神皆有所 虧損,故須經築基功夫,「煉神,調炁,養精,達到三全才可以進入百日關 」。見《龍門丹訣》。可見築基是一切修鍊的基礎,如同人們建房子打地基一樣,非常重要,基礎越好,層次越高,進步速度愈快。築基的方法有止念、入靜、聚性、回光、獨立、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等,其輔助方法還有煉法入道,即「居靜正坐,閉目冥心,定息住炁,手兜外腎,搓臍下,舉二足等方法,而道則無所不包, 無所不通,不泥於伎藝之能,治疾病之功。」見《西山群仙會真記·修法入道》。可見築基可以達到靜養身心,調和陰陽,祛病健康,延年益壽之功效。第一章 鍾呂派的築基方法鍾呂派的築基方法是:一存想,二內觀,三坐忘。 存想內容有:男、龍、火、天、雲、鶴、日、馬、煙、霞、車、駕、花、氣,此為陽升之象;女、虎、水、地、雨、龜、月、牛、泉、泥、船、葉,此為陰降之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此為神靈之象;五嶽、四海、三島、金男、玉女、河車、重樓,此為自然之象。鍾離權認為起初陰陽交合時可想,「九皇真人引一朱衣小兒上升,九皇真母引一皂女下降,相見於黃屋之前。有一黃衣老嫗接引,如人間夫婦之禮,盡時歡悅。女子下降,兒子上升,如人間分離之事。既畢,黃嫗抱一物,形若朱桔,下拋入黃屋,以金器盛留。然此而者,是乾索於坤,其陽復還本位,以陽負陰而還本鄉。是此女者,是坤索乾,其陰復還本位,以陰抱陽而會本鄉。是曰坎離相交,而匹配陰陽之想也。若以炎炎火中,見一黑虎而上升。滔滔浪里,見一赤龍而下降。二獸相逢,交戰在樓閣之前。朱門大啟,煙焰之中,有王者指顧。大火焚天,而上有萬丈波濤,火起複落,煙焰滿於天地。龍虎一盤一,而入於金器之中。下入黃屋之間,似置在籠櫃之中。」這其實存想的是龍虎交媾而成黃芽,簡單地說就是存想的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既濟而成金丹的情景。接著還要存想金液還丹而既濟,肘後飛金晶而大河車,還丹、鍊形而至朝元。朝元之後,不復存想,而為內觀。內觀之法,是為陰陽變換之法,仙凡改易之時。修鍊之人必須居住幽靜之室,晝夜端拱,識認陽神,趕逐陰鬼。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出凡籠,說的就是這個道 理。修鍊之人,平日清靜而守瀟洒,寂寞已久,功到滿足,容易被樓台珠翠、女樂笙簧、珍羞異饌、異草奇花所迷惑,進而不知自身內院,誤作真境,所以要行坐忘之功,不因意生像、因 像生境,除祛三屍七魄、九蟲六賊,脫質而煉仙。第二章 南派的築基方法南派的築基下手功夫可用打坐,採取雙盤與單盤,雙手自然下放至下丹田,以之溫養。然後用收心、存心、內視、入靜、調神、調息和調精七個步驟完成築基修鍊。收心,是下手時除斷雜念的一種方法。因為剛開始做功夫時,難免雜念叢生,心馳於外,所以要收心。具體做法為:「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心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中知抑則平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 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口訣》。就是說妄念一產生,立即用心制止,便會喜而不喜,怒而不怒。這不僅是築基的先決條件,而且是打坐入靜的要訣。張伯端說:「豈獨坐時然炁平日提百萬強兵,但事至則理,退則休,亦可為靜之本。以此靜心應接事物,誰雲誤事炁實自靈耳。故曰:以事煉心,情無他。鏡能察形,不差毫髮,形去而鏡自鏡。蓋事至而應之。事去而心自心也」。說明修鍊如此,待人接物亦應如此。做到此,「心不留事,一靜可期。此便是覓靜底路。有詩曰:得路欲歸休問遠,看看信步莫煩心,雲收將放金烏見,一點靈光眼內明。」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口訣中口訣》。存心,是收好心後的穩心工夫。存心之前,必須先止念。原因是「念之生也,感物而動,爾覺定中覺目有所睹,則神役於目矣」。做法是「急收內聽,其他皆然」。如此便可以養性, 「養性之始,見不存則無所養,無所養則終乎不見矣。存心實自收心始。所謂收神者,蓋收心之餘,用耳行之,至久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則元性彰露而元氣生矣」。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下手工夫》。內視,是一種使心繼續保持靜定的方法。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張伯端解釋說:「心之所以不能靜者,不可純謂之心。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慾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眼,眼者神遊之宅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口訣中口訣》。就是說靜坐之時,又目微閉,內視於心,思想集中,萬慮皆空。至於雙目微閉的理由,《胎息經》曰:「天之神發於日,人之神發於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由此,內丹修鍊打坐時,凝神定息,舌柱上齶,心目內注,俯視丹田,很快便能入靜。入靜,是經過上述工夫後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其狀態是:「心惟靜則不外馳,心惟靜則和,心惟靜則清。」此時使要考慮運煉精、炁、神問題,「精、炁、神之所以為用者,心靜極則生動也,非平昔之所謂動也,用精、炁、神於內之動也。精固精,炁固炁,神亦可謂性之基也。何也炁蓋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現」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心為君論》。調神,是入靜平穩後調和、調配元神的工夫。張伯端認為必須內視、內聽、內嗅。原因是: 「兩目為役神之宅,顧瞻視矚,神常不得離之。兩耳為送神之地,蓋百里之音聞於耳,而神隨之而又去。兩鼻為勞神之位,隨之而辨之者誰炁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則神豈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則不為後天也,亦不勞修鍊也。大抵忘於目則神歸於鼎而燭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目垂而下顧也;忘於耳則神歸於鼎而聞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耳內聽於下也;忘於鼻則神歸於鼎而吸於內,蓋真息既定之時,氣歸無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歸於鼎而合於內矣。」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神為主論》。也就是說,通過內視、內聽、內嗅等內煉,調神定息,使神歸鼎內。調息,是上述工夫的輔助工夫。整個築基過程中,調整好呼吸,至關重要。張伯端說:「靜定之際,先行閉息之道。閉息者,夫人之一息,一息未際,而一息續之。今則一息既生,而抑後息,後息受抑,故續之緩緩焉,久而息定。抑息千萬不可動心,動心則逐於息,息未止而心已動矣。」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下手工夫》。說明人的心若沉著事物,便心散亂無定。故要用心息相依之法,拴住松馳之心,由 精入細,息調心定,終使心靜而神存其真。調精,是築基的最後一步工夫,也是煉精化炁前的關鍵工夫。整個築基工夫,重在培補精、炁、神三寶,神調息調,則精亦調。精為炁、神之基礎,所以必須首先調之補之。至於其方法,張伯端說:「竹破須將竹補宜,覆雛當用子為之(或抱雞當用卵為之),萬般非類徒勞力,爭似真鉛全聖機。」參見張振國《〈悟真篇〉導讀·悟真篇·絕句詩六十四首》其八,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就是說,以己之神,補己之神;以己之氣,補己之炁;以己之精,補己之精,方合天地造化之聖機。但是補精調精,不能獨而為之,還必須精、炁合煉。張伯端說:「莫把孤陰為有陽(或陽里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勞形按影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枉。舉世漫求鉛汞伏,何時得見龍虎降炁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藥王。」參見張振國《悟真篇〉導讀·悟真篇·七言四韻十六首》其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指明精、炁、神必須合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中《青娥在我》「真鉛則元炁矣,精炁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氣充,則元精元炁元神盡合而為一,故嬰兒產矣。」「嬰兒」便是「藥物」。此時築基工夫完成,修鍊者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狀態, 下一步便可以轉入煉精化炁階段了。第三章 北派的築基方法北派功夫主張清修,強調清靜不二法門,因而其築基方法亦在「虛無」二字。打坐之時,「 忘情忘形,委志虛無,一念不生,靜中至寂」,自然「天光自發,不內不外之間,若有一物或明或隱,乃玄珠成象。」見王重陽《五篇靈文》。北派功法認為,神依形生,一點先天在人身中,個個不無,人人本有,只因世人迷真順情,情境既熟愛河,流浪慾海波深,如有覺悟之人,得遇真師指點先天一炁,便會「葯從外來,依形而生」。修鍊之人,若能「委志虛無,寂然常照,身心無為,而神炁自然有所為,猶天地無為,而萬物自然化育」。這是因為:「靜極之時,神抱於氣,氣結精凝,結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內」 。簡單地講,北派的築基功夫不採取內觀、存想、閉息、導引等任何方法,只在於一個「靜」 ,認為「靜極生動」,自然會進入煉精化炁階段。第四章 東派的築方法東派的築基方法用先天無極圖來形容,稱「五行不到,父母未生,真空本體,清靜圓明」。看來東派築基強調的是清靜澄神,認為「先天混元真乙之炁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方其未有動機,故溟滓無光,聲臭俱泯,謂之無極。在人則至靜無感,寂然不動者當之。而佛氏所謂真空,儒者所謂未發,亦不外是。《老子》云:常無欲,以觀其妙。《易·繫辭》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圓覺經》云:惟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竟究成就,不起於坐便入涅般。三教聖人同一宗旨,但作用不同,故有三者之別耳」 見陸西星《金丹大旨圖》。。這就是三教聖人在入手時都強調洗心入靜,摒除凡世的一切慾望與煩惱,從而達到一個混沌無我的狀態,以至靜而生動,動而產元炁 。第五章 西派的築基方法西派的築基功法比較繁瑣,在下手之前要先開關,開關後才能進入築基煉己,並且築基還分為小築基和大築基。小築基中還配合外煉己功夫,大築基中還配合內煉己功夫。西派功法最初亦採取打坐為入手法,只不過時間選擇在深夜。李涵虛認為:「深夜打坐,清靜自然……夜來氣清,息調神往。」見李涵虛《道竅談》。。一般是:五更天時盤坐,坐到巳時(9:00—11:00)起來,坐時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圓圓明 明。打坐進入狀態後,便可開關。所謂開關,為開關展竅。中年學道者,只要凝神有法,調息有度,陰蹺氣萌,攝入鼎內,勿忘勿助。後天氣生,再調再烹,真機自動,乘其動而引,不必著力開,而關自開;不必著力展,而竅自展。真氣一升於泥丸,於是河車之路可通。全憑自然而然。乘乍動而又靜之際,微微起火,逼尾閭,逆流天谷。自然煉精化氣,灌注三宮。以後復得外來妙藥,擒制吾身之真氣,令其交絕,同落於黃庭之間,結為朱橘,是為內丹。展開關竅後,便進入小築基。攝元陽而入內鼎,有胎自己綿綿,然後生後天之葯,而行玉煉之功。此時要配合外煉己,萬象皆空,一塵不染,即古人對境忘情之旨。小築基後,進入大築基。養靈珠而生外鉛,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而完盡性之功。此時要配合內煉己,河車之事,玉液之功,即《參同契》「內以養己」之內容。至於河車之功,在築基中十分重要。自築基以來,金鼎充足後,調內息,凝內神。神息相依,風火交合,忽然而靈芽吐萌,氣機生動,即起河車以煉之,使之自下往後,由督脈進,逆流天谷,而返中宮,此得葯當行之事也。……其妙在意守於內,神馭於外。神守內庭,只貴凝,而不貴運,運則必用意,周天之妙,外運逸,而內掌勞,故內掌必以意擋之。……真意居中,調遣呼吸,以內應外。詳細做法為:「運氣開關,所以開關築基,得葯結丹也。其中次敘,從虛空中涵養真息為始。收心調息,閉目存神。靜之又靜,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體皆忘。混混沌沌,杳杳冥冥。功夫到此,如天之有冬,萬物芸芸,各返其根。如日之有夜,亥漏沉沉,各息其心。此無知、無識時也。誰曉得無知、無識之際,才有一陽來得,恰如冬之生春,夜之向曙。驀地一驚,無煙似有煙,無氣似有氣,由下丹田薰至心闕,使人如夢初醒。初醒之候,名曰活子時。急起第一河車,采此運行,遲則無形之氣變為有形。此氣也,名壬鉛,名後天,又名陽火,故曰子時進陽火。何為進陽火,學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撥轉,移過下鵲橋,即天罡前一位。誓願不傳之真訣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關發現。移至尾閭,守而不亂。霎時間真氣溫溫,從尾閭骨尖兩孔中,透過腰脊,升至玉枕,鑽入泥丸。古仙云:『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路徑此為尊。』即此。愚人不知運氣,便要舌舐上顎,以承甘露。吁!可笑亦可憐也。皆不得師之過也。須知運氣一道,只可引氣入喉。《黃庭經》曰:『服食玄氣以長生』,因此陽火之氣紫黑色,名曰玄氣耳。服食之法,須要口訣,乃能送入氣管。否則走入食管。否則走入食喉,從何處立得丹基炁須把這陽氣送下氣喉,至於玄膺,乃化為甘露之水。《黃庭》曰:『玄膺氣管受精符 』,此之謂也。玄膺名玄雍,又名玄壅,言人之氣到此壅塞也。俗人不知玄妙,氣至泥丸,就想他化為神水,如吞茶湯一般。吾恐氣管一滴,便叫汝咳而不休矣。蓋水者有形之物,安能入得氣管炁安能入得氣管炁故《黃庭》曰:『出清入玄二氣煥,子若遇之升天漢。』猶言清氣出於丹田,玄氣入於玄膺,二氣轉換云爾。氣化為水,洒濯心宮,仍落於虛無竅內。寶之裕之,是為築基。築基既久,積累益深,乃有一個時候,照常靜坐。忽于丹田中突出一物,有聲如雷之響,有色如星電之光,是為後天中先天葯。即按第一車運之,至於泥丸,始化為液,餌而服之,方得玉液丹頭。此得葯結丹之始也。」見李涵虛《道竅談·三車秘旨》。第六章 中派的築基方法中派的築基方法有二種,第一是李道純致中和法;第二是黃元吉和閔小艮的中黃直透法。李道純強調築基首先要致中和,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見《尚書》。人若能致中和於一身,「本然之體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子思所謂致中和」 同上。。這就是說下手之時心必須常清常靜。其次要委順,即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順天命,順天道,順天時,順天理。因為身順天命,故能應人;心順天道,故能應物;世順天時,故能應變;事順天理, 故能應機。由此可以達到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其三要照妄。照心常靜,動則應萬變,雖動本體常靜。妄心常動,靜則起萬念,雖靜本體常動。所以要滅妄心,不滅照心。妄心為人心,照心為道心。道心惟微,謂微妙而難見也。人心惟危,謂危殆而不安也。二者處於動靜之間,所以要執厥中(致中和),使照心常存,妄心 不動,以此而成道。做好上述工夫,便可以安爐立鼎了。黃元吉強調築基之初,打坐之時,先凝神,繼而調息,至神凝之時,不必有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充塞天地,只要心無煩惱,意無牽掛,覺得心如空器,一點不有,意若冰融,片念不 生,身體聳立,恍如山嶽靜鎮,不動不搖。第七章 三豐派的築基方法三豐派認為築基是初功,在於寂滅情緣,掃除雜念。稱「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慾既凈,則天理常存」。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會日長。因為凝神調息在於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平和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彼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沖腎。一闔一辟,一來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漸漸兩腎火蒸,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氣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無來無去,是為胎、是為神息、是為真橐龠、真鼎爐、是為歸根復命、是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氣到此時,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氣熏蒸營衛,由尾閭穿夾脊,升上泥丸,下鵲橋,過重樓,至絳宮而落於中丹田,是為河車初動。但值得注意的是氣至而神未全,並非真動。其實內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積靜累氣為初候,開關展竅為中候,築基煉己為三候。下手於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而已。此中最關鍵的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所謂凝神,就是收己清靜之心而入其內。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即此。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如痴如醉。可謂真消息,實乃玄關發現。三豐派還認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謂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辯真偽,訣曰:玄關火發,杳冥沖醒,一靈獨覺;一靈從規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發現。修心即是存心。煉性即是養性。存心右便城郭堅固,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築基。所以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修鍊。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調動後天呼吸,必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要百日。這裡最根本原理在於養性,澆培鄞鄂,使內葯成全,也就是煉己。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說的內丹。「潛心於淵,神不外游。心牽於事,火動於中。火動於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同上。所以《繫辭》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道家修鍊的層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謂窮理,讀真函,訪真訣,觀造化,參河洛。趁清閑而保氣,守精神以築基。一面窮理,一面盡性,乃有不壞之形軀,以圖不死之妙。性者內也,命者外也。以內接外,合而為一,則大道可成。以至於三字,明明有將性立命,後天返先天口訣在內,訣曰:「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阿一阿鼎內剪。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閉目觀心守本命,清凈無為是根源。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黃婆期間為媒妁,嬰兒奼女兩團圓。美不盡,尋誰言?渾身上下氣衝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 言。」第八章 伍柳派的築基方法伍柳派在築基之前強調先煉己。所謂煉己,是煉人的本性而成真。所煉之者,眼逐於色而煉之不睹;耳逐於聲而煉之不聞。平常日用,必當如是先煉,則己念伏降,而性真純靜。得真 性者,即是佛與仙,築基而基成。伍沖虛認為「修仙而始築基」。所謂 築基,築為漸漸的意思,基為修鍊陽神之根本,安神、安息之所。基要先築好,也就是說陽神之所成就,神才會顯靈,這就要依靠精炁而為用。簡單地說就是「息定還 精炁,謂之築基。息定精還,謂之精成不漏。若有漏,則不能為胎神之基。無漏,則身可久生而為伏炁胎神之法界也」。「煉腎中真陽之元精,謂之築基。陽精鍊得不漏而返成炁,漸修漸補,得元炁足,如童子之完體,方是築基成者。」 。柳華陽認為築基之始,必須「忠、孝、仁、義,五戒全凈,然後有所望焉。」「下功之時,處於靜室。坐則忘形,迴光返照,以性入於命宮。靜極生動,情來歸性」。 築基的根本目的是煉陽精,產陽神。伍沖虛認為:「神原屬陰,精炁屬陽。依陽精真炁,則能成陽神。不依陽精真炁,則不能成陽神, 止為陰神而已。精炁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則神亦耗,而靈光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常住而常靈覺,亦必精炁常住而長有 基地也,自基未築之先,元神逐境外馳,則元炁散,元精敗,基愈壞矣。要使元精不敗不漏,就要掌握「泄漏修鍊之法,教人再入胞胎,重造我之性命。將我之神 炁入於此竅之內,合而為一,以成真種。如父母之精炁入於此竅內,合而為一,以成胎孕,其理一也」。 事實上,人的元精容易「逐於交感,年深日久,戀戀愛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還炁,得乎炁氣之散於呼吸,息出息入,勤勤不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炁神之攝于思慮,時遞刻遷,茫茫不已,一旦欲令長定,而且還虛,得乎炁此皆無基也,是以必 用精炁神三寶合煉,精補其精,炁補其炁,神補其神,築而基成。唯能合一,則成基,不能合一,而不成基。所謂打成一片,正為此而 言也。等到基礎築成,精自然固,炁自然還,就可以驗證到人仙之果。並且「為出欲界,升色界之基者,以此。為十月神定者之基,由此。而九十月不昏者,有此基也。十月 神不外馳,而入大定者,有此基也。所以煉炁而炁即定,絕無呼吸一息。煉神而神即虛,而不昏迷一睡。此所謂陽神之有基也。基成由於陽精無漏,而名漏盡通。無基者,即無漏盡通也,一陰靈之性,五通之果。五通者,陰神之神通也。若陽神,則有六通,多漏盡通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 。此一通,為陽神之所多。餘五通,陰神司。同上。第九章 千峰派的築基方法千峰派認為築基,「以煉為築,以築為煉,二者合一,明性命雙修之真諦」。下手工夫仍為靜坐,但要求靜坐之前,掃除一切私心雜念,寬放衣帶,身體不受束縛,使血脈流通無阻。等到入坐時,身如槁木,心似寒灰。兩目下觀鼻為準,不可太閉,太閉會傷到神氣;亦不可過開,過開神光就會外馳。應該以微閉眼睛看鼻準,意念在兩目中間齊平處為最佳。時間長了,慧光自然出現,這是修丹起初收合念頭的方法。接著盤膝穩坐,左腿向外,右腿向內,為陽抱陰。左手大指,捏定中指。右手大指,進入左手內。《捏子訣》:右手在外,為陰抱陽。此名子午八卦連環訣,《經》云:手腳和合扣連環,四門緊閉守正中。等到心氣適和後,含眼光,凝耳韻,舌頂上顎,調鼻息。如果息不調,恐有閉塞喘鈀之患。息調,身心全忘;寒兌,終日如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靜坐的目的是得到「萬念皆空,方寸煉性,開目觀空」,且「觀空而不空,為真道;觀空而空,為偽道。因而不知歸中,故慧光不能發現。心下、腎上中間虛空之處,內有靈炁,機發則成竅。神炁歸中,靈炁上騰為不空,無光之虛空為頑空,靈光之虛空為真空。真空不空,頑空乃空。不空即是靈光,實為神炁,由於黃庭所發者」。其根本目的還是在於「安神祖竅」。有訣曰:「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聚先天。玄關之後穀神前,正中有個空不空。涵養本源在方寸,雙林樹下覓本宗。垂簾明心守祖竅,手腳和合扣連環。乾坤合成靈祖竅,包羅天地空不空。杳杳冥冥圓光獻,這個正位神歸中。玄牝妙兮不可言,細入微塵大包天。人若能知此妙竅,萬年不壞一金仙」。趙壁塵認為祖竅在人身上,世人很少知道,其「正在天之下,地之上。日之西,月之東。正中是祖竅,前是玄關,後是穀神,中是真性,內藏真息。雖與口鼻之息相通,而常人之息以 喉,由口鼻進出,插入《性命法訣明指》封頁圖。不能入於祖竅以歸根。真人之息行內呼吸,四個來往,不用口鼻呼吸,則息息歸根矣。欲尋真人之息,須調後天呼吸之息,以尋真息歸根。其氣藏於祖竅,故息調則氣和,息住氣不散」。而其真正位置則是在眼的中心內部,老子曰:玄牝之門,是為守中抱一,內里有顆黍米珠,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炁之竅也。是知竅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這個而已。修鍊用功之時,兩眼歸中守一,養於祖竅之內,勿勤勿怠,謂之安神祖竅。為煉性之所,立命之根。瞭然曰:「不煉祖竅,則真息不住,而神化無基,藥物不全,而金丹亦不 結」。眼睛微閉,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閉口藏舌頂住上齶,五行之中神炁自凝。了空曰:「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炁,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炁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過十二重樓。」 同上。。所以舌尖倒頂上齶,真炁聚於祖竅之前。眼常觀此竅,耳常逆聽此竅,舌常頂此竅,運用思維,念念不離此竅,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竅,一轉瞬間,亦不可忘卻此竅。惚然心情氣爽,浩然炁暢身壯,寂然 無思無慮,豁然知空不空。瞭然悟性。真性功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忽有一點真陽,從中而發出,此為玄關發現。凡是點完祖竅,再點,陰陽和合,三花聚頂、四門緊閉、五氣朝元完畢,再細細開通周身關竅。在靜坐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腿腳麻木,可立即「閉口鼻,腳尖向上一揚,腳跟向下一蹬,遂吸氣,心意由湧泉雙上陰脈至炁穴,又呼氣,心意由氣穴雙走陽脈至湧泉為止。如此數回,麻木自無 插入《性命法訣明指》卷一圖。矣」同上。。時間長了自然就會靜極生動,真情一到,即活子時,下手採取,以精補體,即得長生。採補百日,得元炁六十四銖,一陽返回身體。一陽初動的時候,就要安金爐立玉鼎。有訣曰:「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爐。十安街前安玉鼎,神炁之宅呼吸根。」玉鼎,在兩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室。金爐,正在腎前臍後、兩胯上之中心,此是真金爐。此爐是真炁穴。黃庭經: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金爐是存神養炁的地方,將祖炁藏在爐內,若藏非藏,若無非無,心意不可胡思亂想,呼吸之氣隨意出入而為正功。玉鼎正在大腦中心,內藏一胞,為先天真性所居的地方,即元神室。兩邊各有一管,聯於眼珠,復下通心,故曰:性者,心也,發於二目,又曰鼎內存性。在安爐立鼎過程中,要採取吞津液法,得此吞法,乃是造精之捷徑。用舌頭頂住上齶,舌根兩穴,較其他時間生出的津液多而且快,等到滿口不能裝容,氣管正要噴出,斯時引頸而吞,必入任脈,下至真炁穴,漸化為陰精、陽精。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旺,身體一定會強健。如果不經過師傅傳授,精液吞下,先入胃中,再入左心房,方能化血。出心臟,經由大動、大靜兩脈,血液周流全身,始入任脈管,血色漸化灰白,而有粘性,俗名淫水。如果發現外腎一舉,便是活子時到,須要無念採取。採取的方法,又有老年、少年、童貞之別。童貞的身體是本元體,毫無虧損,如將其圓陀陀、光灼灼的慧命收歸中宮,時時醒悟,刻刻覺照,護持十月,即可過大葯關,養成仙體。再得出胎口訣,將道胎引出,親為佛子,稱之為頓法。中年用下手法補足從前虧耗的精,使精、氣、神充足,慧光自現,馬陰藏相,即可過大葯關,稱之為漸法。如遇到年邁之人,已過六十四歲,身中真陽不生,當以添油接命法,得此真訣,淫根一萌,外腎必插入《性命法訣明指》卷二圖。舉,立即凝心以宰之,吸呼而吹之,頃刻之間,淫根自然縮回。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另外使用文武火。心意註定生死竅,淫根一縮,然後吸呼氣從尾閭關一提,升到頂心。一降,落于丹田。急促謂之武火,微微謂之文火。一定要息息歸根,片時真陽必縮回。假如是年邁之人,真情不動,可用敲竹斗龜法喚之。及將真陽喚起,速接真炁,非口鼻吸呼此炁,即有精,則得生;失此炁,精源竭,則必死。等到喚起後,用意向上吸氣,送到爐下。九吸,自子至丑。陽不縮回,再九吸,自子至寅。不縮如前,一點到卯,少停,下降歸爐,又九吸,自子至卯,少停,復升至辰。不縮如前,又九吸,自子至卯,少停,復升至巳,下降歸爐。計吸四九,合成三十六,為進陽火。若吸至此,外腎仍不縮回,急速採藥接炁,以補其虧損。然後,再一吸自子至卯,少停,再升至午。先升不用意,後降須用意。再少停,一呼,用意下降到未,六降歸爐。如前一吸自子至午,一呼用意下降到申,六降歸爐。復如前法,一吸自子至午,一呼下降至酉,少停,為沐浴。再降到戌,六降歸爐。仍如前一吸自子至午,一呼至酉再至子,六降為止。如此二十四降,為退陰符。上步功夫完成後,就要煉和合凝集之法。和者,心中陰氣能和腎中陽氣,陰氣得陽氣,則有安心立命之所。合者,腎中陽氣,承受心中陰氣,則自斂收堅固其體。凝者,是凝神之法,二目和合歸併一處。集者,下照坤臍,腎中真命,自然集合一處。此即性命雙修,養神養氣之法。和合凝集已久,忽然下身融和,真陽升起,使氣意自尾閭關一吸,升到頭頂,一呼降到真炁穴,謂之**一轉,為採取烹煉,永是意同呼吸轉,外腎自縮回。復觀 炁穴,久則由炁穴升出慧光,乃汝身之精、氣、神充滿,自然發生者。功勤德厚者,百日內外,丹苗可發現。同時還要注意廣修己德,多行好事,猶恐躬之不逮。功夫至此,算是築基完成,下一步可行生精、化精、走精、煉精的功夫。 插入《性命法訣明指》圖。第十章 女丹派的築基方法修鍊女丹,築基之前,必須先收受戒律。稱:「按女修,應受九戒。戒律曰:行持不退,大有利益。戒果圓成,不經地獄之苦,生逢十善之家,名登紫府,位列仙班。」見《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內容為: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貞靜持身,離諸穢行;惜諸物命,慈愍不殺;禮誦勤慎,斷絕葷酒;衣具質素,不事華飾;調攝性情,不生煩惱;不得數赴齋會,不得虐使奴僕,不得隱善揚惡。同上。以上九戒,包含凈口、 凈身、凈壇等內容,若能遵守,方可受持正途。其次要懂得女子命本,因為女子不同於男子,女子屬於陰質,當十三四歲時,元炁 充足,真血盈滿。「有陰中之一陽,月圓之光正旺」。等到月經一來,元炁逐漸被打破,真血逐漸遺泄。假如到了婚嫁之後,或生男生女,元炁 漸漸損耗,真血漸漸虧損。雖然每個月都有月經產生,但是每個月都受到月經傷害。女命難修,在此一著。所以女子想要候命還元,必須尋找修鍊真訣。 再次要掌握女子性原。女子屬水性花質。正當年少時,知識已開,就應該自我調整。不能任縱戲游,兼戒賓士。這一階段,自然有一點初經,合於子宮,如星如珠,乃是先天至寶,藏於坤腹之上,位在中黃之中。女子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知道清潔性情,不看淫戲,不聽淫詞。舉止幽閑,動循內則,靜則釋如。則一點初經,得附性天。便成元一,一變赤珠,不化成月經。如果像一般的女子不懂得這個道理,像兒童一樣生性喜動,或隨嬉驅,或逐跳奔。這樣就會氣動心搖,精神內亂,真炁不固。一點真陽,油然融化。其熱如火,奪門而下,破扉而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女子月經。從此以後,縱然守貞不嫁,但總是平 凡女子。懂得了這些道理,就可以跨鶴而端坐於蒲團之上。兩腿交疊,一膝壓於另一條腿膝蓋之上,下面的腳跟頂住玉門,然後盤坐下去,上身必須保持頭脊正直。目的是緊閉下關,封固元 炁,避免下元泄漏。然後收心,有詩曰:「吾身未有日,一炁已先存。似玉磨逾潤,如金煉豈昏?掃空生滅海,固守總持門。半黍虛靈處,融融火候溫。 」見《孫不二女丹內功次第詩》。這就是說人生孕育之時,已經有先天一 炁存在身中,剛柔相濟。如果能夠排除各種妄想,守住玄關一竅,便能煉成一點靈丹。 再進一步,就是止念,繼則調心。念止心調,便可從事按摩方法。按摩方法忌諱避炎就涼,因為女子以血為本,其性偏陰。陰性喜涼,不借按摩難以產生氣機,就容易陷入純陰。陰就會涼,涼就會冰。如果不加以運動,就會釀成痰凝、血淤等病,而功亦難行。然而必須從止念調心開始。因為「女屬坤,而坤藏真火,火伏則吉。火發爍金,不調而運。金遭火逼,則有翰音登天之象。故女修訣,惟從止念調心始」見《泥丸李祖師女宗雙修寶筏》。 。太虛氏說:「念止則氣純,心調則氣和。繼行按摩,則有陽發之機。慮或機郁躁生景象,必起提灌真陰之念,此純陰洶聚之由。蓋靜則陰凝,不動則陽郁,初學必有此弊。不知推究發躁生煩之由,遽求得涼快一時,誤矣。必須加功,用運通氣機之法。氣行則躁自釋,不悟此而求效,適更增病。此又痰凝血淤之所由致也。故切戒之。法惟續事按摩者,正以杜斯淤凝之竇。又以情樂功喜進,或致按摩過猛,地火焰騰。凡火從之,則有爍金之弊,故有翰音登天之戒。翰音者,酉禽也,逼之極度,則飛走上登。故又申說止念調心之妙,蓋示此則為女 宗徹始徹終之要訣」。作者:修行_提交日期:2008-04-12 03:42:47 3#道教內丹修鍊 > 第四篇煉精化炁導 論煉精化炁,又稱「初關」「百日關」「小周天」。煉精就是煉元精。此即修鍊體內元精以發生元炁 ( 真炁 ) ,並將產生的元炁通過周天火候,運行任督二脈,采入丹田,達到神炁合一的境界。采煉日久,可以煉丹。「精」謂之形之精,故《鍾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皆說「鍊形化氣」。元陳致虛亦曰:「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炁,煉炁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這一修鍊功夫在築基「三寶」 ( 精、炁、神 ) 全的基礎上進行,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氣功修養,而稱為「仙術」。「萬物含三」,煉精化炁,即是「三歸二」 ( 精、炁、神化歸炁、神 ) ,系「有為」工夫。其具體修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其一,採藥。即靜坐中元炁發生 ( 外葯 ) ,便及時採取,使其升華,所謂「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這裡的鉛指元炁,也就是真陽之炁,也是腎水的代名詞。清而輕的先天腎水叫做壬水,濁而重的後天腎水叫做癸水,壬水藏於癸水之中,癸水不生,壬水不現,真陽之炁不能產生。真陽之炁出現必定在癸生之時,這時靜中才動,癸水才生,為使癸水不下流,所以要急采,也就是讓癸水快速如電地上行,過了這一關鍵時刻,不採也就沒用了。正如十五的月亮圓了即缺,陽中生陰,進而陰盛陽衰一樣。其二,封固。即採藥後送至下爐封存,不使走漏。所謂「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即是說將及時採到的葯送入丹田,將其封存不致泄漏,然後再用凝神合炁的方法聚斂細微的元神收付于丹田。其三,烹煉,即轉動河車三百六十度,行小周天曆三百六十周,促進龍虎交媾,神炁凝結。其四,止火。即三百六十候完成後,有陽光三現信號,內葯已生,便須止火,為七日煉大葯 ( 外、內葯凝鍊合成丹胎 ) 做準備。整個過程需時數約一百日,又因運煉須三百息足,故稱「百日關」;又因運河車、行龍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稱「小周天功夫」。田誠陽道長總結認為:此步功夫主要針對中老年人的說法,補足後天虧損,達到返老還童、恢復青春的目的。中派煉精化炁之方法中派煉精化炁法有李道純與黃元吉之別。李道純認為煉精化炁為初關,認為「離歸道,乃水府求玄。丹書云:癸生須急采,望遠不堪。所謂采者,不採之采謂之采也。苟實有所采,坎中一畫,如何得升精,乃先天至靈之化,因動而有身。身中之至精,乃元陽也。采者,采此也。譬如乾卦,乾乃先天至靈,始因一動交神而成坎,即至靈化元精之象也。坎為水,坎中一畫,元乾金,假名曰水中金。金乃水中之母,反居水中,故曰母隱子胎也。」這就是說初關的行為是有為,要採取取坎填離的方法來煉精化炁,關鍵在於「先要識天癸生時急采外葯」。質而言之,就是在外葯產生時,需要把握時機急時採取,采時不要強加後天的意識,要自然而然。如果說要加以形容的話,就是像採取坎卦中的陰爻。因為此陰爻象徵著腎陰,中間隱藏著先天至靈之炁,腎中的元精是為人體元陽,采外葯就是采此元陽,比如八卦中的乾卦,是為先天至靈,因為後天的浮動使其成為坎卦,即為先天至靈化為元精。坎為水,坎中的陰爻,蘊藏著元精與元陽,所以將其比喻成水中金,金可以生水,為水的母親,然而她又反居水中,所以稱為母隱子胎。由此可見煉精化炁的目的,就是將腎精鍊化成炁,並使炁凝結成金丹。黃元吉認為煉精化炁要以「神光下照於炁穴之中,默視陰躋之炁與絳宮之炁,兩相會於鼎中。我即以溫溫之火,細細烹煉,微微巽風緩緩吹噓,自然精融炁化」。如何知道煉精化炁呢 ? 黃元吉說:「前此未采外來之氣,與吾心內之時,兩相配合,會成一家,此個坎離,各自分散,全不相依,呼吸亦不相調,到得收回外氣,以制內里陰精,氣到之時,陰精自化,上下心腎之氣,即合為一,自然絳宮安閉,腎府自在,外之呼吸,與內之真息合為一炁,渾如夫婦配成,聚而不散,日充月盛,真陽從此現象矣,此即化炁之明微也。」南派煉精化炁之方法南派煉精化炁的方法主要分為:採藥、封固、煉藥、上火四個步驟。採藥,指將築基形成的充足的精、炁、神進行采煉。分為采外葯、采內葯、采大葯。初步采煉精、炁、神為采外葯,采煉完成後繼續采煉為采內葯,內外葯凝合後續而采之為采大葯。張伯端認為:「內葯還同外葯,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絕妙無過真種。」這就是說,先天的內葯來源於後天的外葯,要使內葯在體內運行,不管是先天的葯,還是後天的葯,必須內通結合外通,才能有闔的功效。活子時一到,外葯便可以生成,抓住時機急采而將它煉成內葯,再由內葯煉成丹頭而產大葯。具體做法,張伯端說:「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鉛遇癸生須急采,金蓬望遠不堪嘗。」 這就是說,產葯的地方猶如河流的源頭,丹藥的源頭在人體的腹部下丹田。被稱為元炁的鉛是真陽之炁,有時也叫做腎水。清而輕的先天腎水叫做壬水,濁而重的後天腎水叫做癸水。壬水藏於癸水之中,癸水不生,壬水不現,真元之炁便不能產生。鉛現必須在癸生時,此時靜中有動,癸水即生,為了不使其下行所以要急采,不採便無用了。張伯端認為採取之法生於心,「心者,萬化綱維樞紐,必須忘之而始覓之。忘者,忘心也。覓者,真心也。恍惚之中,始見真心。真心既見,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內照,庶百竅備陳,元精吐化矣。要在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到這境界,並真心俱忘而棄之也。我以無待己則真息綿綿,真意綿綿之時,後天之氣以定。後天隱則先天之炁見,故陽生焉。陽生者,先天之炁,自氣穴流出,則至於腎中。如噴泡然,蓋兩腎中間有一縷透氣穴,乃父母交媾之後,始生脈絡也。故先天之炁游之既覺如勘探,則一身百脈盡。若春生春融而漸長,此時先天之炁始立。先天 (之炁)立而後天(之氣)愈退藏矣。然後可以微動採取之意。意者,以目垂觀於心,卻以心放下送入陽宮,徐收而又縱,則陽起矣。采之意生於心,心生於目,故老子曰:吾當觀心,得道亦至靈。真息既定,內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燭心,故常為之,說曰目視心,心生意,意采鉛,若陽生未融,盛而遽采之,則一念采意,既萌後天復起,故曰了命,實關於性地。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無著相,則虛妄除而真理顯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豈非復其虛妄之相乎。故伺陽長而始采,則勃然而升,先天炁盛而後天伏,不暇矣,采之升也」。有詩曰:「醺醺和氣釀春風,一點陽生恍惚中。無自有生無勝有,色從空里色還空。升於臍上鉛情見,產自心源汞性通。定里見真真里定,坎離交會雨蒙蒙。」陳致虛認為可以採取站樁和打坐的辦法來達到採藥的目的。至於站樁,碧虛子說:「人之一身,左足太陽,右足太陰,兩足底為湧泉,發水火二氣,自兩足入尾閭,上合於兩腎。左為腎堂,右為精府,一水一火,一龜一蛇,互相橐龠,兩腎之間,空虛一竅,名曰玄牝。二腎之氣貫通玄牝,氣之由此發黃赤二道,上夾脊雙關,貫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會乎風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宮,下重樓,複流入於本宮,日夜循環,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至於打坐,碧虛子說:「凡人未入定已前,且理會安排,採取藥材,每日每夜,且習打坐,一定自然骨節開關,脈通自膀胱至夾脊,便如車輪動,先天一炁自然,由三關朝泥丸,下重樓,入絳宮,然其來有時,采亦有時,須得卯酉一旺時,默默端坐,不須用力,摩動須臾,覺頂熱,喉中有甘露,時時滴下,便以目內視,以意內送,直納之絳宮而止。」封固,是採到藥物以後,送入下丹田封存的工夫。張伯端說:「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葯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同上。這就是說,及時採到外葯以後送入下丹田,將其封鎖不致泄露,然後用凝合神炁的方法,聚斂細微的元神流珠收付於下丹田。壬水八兩,癸水八兩,相互沖和,即時採取不失火候。此時就要取坎中一陽換取離中一陰,使離為純陽,坎為純陰,陰陽欲調還須托陰陽;即是取腎中一點真陽換取心中一點真陰,取坎填離,使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藥物凝固。具體做法為:「以意采鉛而遽上,其意止有時而升有刻。蓋始生無過一炁耳,升於臍則為鉛,故心斯意而無用矣。鉛自能引汞,汞自能引尋鉛,恍惚杳冥之中,交媾之理畢矣。」有口訣曰: 「忘里覓,覓里忘;忘中見,見中忘,陽生矣。忘中采,采中忘;忘里升,升里見;見里變,鉛成矣。定中起,意中升,忘中用,鉛引汞矣。鉛合汞於內,精會神於外,交會矣。鉛汞精神合而為一,卻將一念使之,落黃庭歸鼎矣。」煉藥,指內葯入爐 (下丹田)封固後,用火進行燒煉,使藥物凝結成金丹。具體方法,張伯端說:「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坎離,誰識浮沉定主賓。金鼎欲留朱裹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夕,現出深潭日一輪。」就是說,煉藥時不是採取順行的方法,而是要採取逆行的方法,所以說獨異於人。取坎中一點真陽補離中之陰,以腎水既濟心火,使精與神相遇而結丹,這就是水上火下、坎離顛倒逆行成仙的上行進火之法。通常水降金沉,火炎木浮,在上為主,處下為賓,煉藥之法就是要使降沉者逆行而上反客為主,要使上行者降下由主為賓,這種顛倒沉浮的關係處理恰當就能夠修成仙丹。所謂「顛倒」,指河車運轉,沿任督二脈運煉丹藥。張伯端說:「河車不收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也就講運煉丹藥的小周天功夫。所謂「金鼎」,為人頭部的百會穴;「朱裹汞」,就是心中的神意。百會穴中要想留有心中神意,必須先藉助水中之銀(即人體中的精炁)。精炁耗散難留元神,即便留住了神意,也不能自行造化,還需要借且火候,抽添損益運用得當。如此,不足一個時辰,丹田之中的真陽就會上升,金丹就會形成,猶如一輪紅日跳出海洋。上火,是進行採藥煉藥的過程中,進火、退火、止火的工夫。在此過程中,會出現「陽光三現」的丹道景象。明伍沖虛說:「兩眉間號明堂,陽光發現之處也。陽光發現之時,恍如掣電,虛室生白是也。」陽光三現者,即指煉精化炁時,明堂出現三次類似光的感覺。初為進火;當陽光一現時,須退火;當陽光二現時,須止火;陽光三現時,便是炁凝丹結之時。張伯端說:「未煉還丹須急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就是說功力已到,火候已足,便當止火停輪,用溫養功夫。等到陽光三現時,真陽團聚,大葯純乾,說明煉精化炁大功告成。此時,「神光下垂則歸於鼎,精華上升亦如之。至於行住卧,如龍養珠,如雞抱卵,而炁各歸之一身之脈絡」,「如母求子,子戀母」。這一階段成功的標誌是「致虛守靜,養到無形,忽然得見鉛汞應令齊發,是精已化而為炁。北派煉精化炁之方法北派稱煉精化炁為五行顛倒龍虎交媾,並有圖訣。訣曰「:龍是心液上正陽之氣,制之不上,出若見腎氣,自然相合。虎是腎氣中真一之水,制之不下走,若見心液自然相交,龍虎交媾,得一粒如黍米,形此一法,號曰龍虎交媾。只此便見藥物也。採藥之法,人多以子時腎氣發生,午時心液降下之際行功。若無事牽制則可,若有事又是錯過。殊不知法乾坤之妙,舉腎氣則是子,降心液則是午,不以時刻皆可。但初行之法,閉目內視,中宮絕慮忘思,冥心滿口,含津勿吐勿咽,到此便飲刀圭之事。別有口訣,不敢開寫,微微斂身,並不升舉,盤膝升身正坐, (跏跌不得,只如常坐)左手兜起外腎,有乎掩生門(臍也,)塞兌戶(口也)開天門(鼻也)是為玄牝之門。須要一刀割斷,然後鼻中入氣(入者為吸,為息,為陰,為水,只要柔欠入息,使鼻內無聞其聲)。以意輕輕送入中宮,至尾閭,(所謂充開混沌池,擘裂鴻竅)。氣極乃從夾脊三關至鼻中,輕輕放出,(出者為呼,為消,為陽,為火輕輕放出,使耳內無聞其聲),聽氣自出,意且不可離中宮。(意者,性也。神也,真土也。黃婆也),但所入氣息,入中宮,與元陽真氣相接相合,(經云:接天地無涯之氣,續父母有限之身,即天地合其德也哉)。使水火二氣,上下往來相須。(天地升降一同也)。勾引腎中真氣,(鉛也,虎也)心中木液(汞也,龍也)。交媾,混合於中宮,(謂之五行俱全,和會一家)。自然暢美。(經云:氣入臍為息,神入氣為胎,胎怠相合,名曰大乙含真)。此謂龍虎交媾,便是藥物。一有葯,如母有胎,便覺中宮有物,(所謂圓陀陀、活潑潑),當用火符煉煮,方得藥物不散。」在行持之時始覺咽喉乾燥,以覺心沖,次覺無味,如啞巴吃黃連其味難說,是氣交合,又叫交媾。每一日行一交,得一物,狀如黍米,還於黃庭之中,自可益壽延年,若用火候煉之,三百日數足,自然凝結,形若彈丸,色同朱橘,號稱內丹。如龍有珠,龍之有珠,可以升舉。人有內丹,自然長生不死。有口訣說:「陰有陽兮陽有陰,陰陽裡面更重尋。學人不達玄微理,虛度光陰謾用心。」就是說腎水為水中生氣,號稱真火。火中暗藏真一之水,號稱陰虎,心火。火中生液,號稱真水,水上暗附正陽之氣,稱為陽龍,故龍虎非是肝肺之像,乃心腎之真陰陽。二物混合為一,當用意便在子時。自然凝結, (須知冬至,不在子時)。形如黍米之大,每日得一粒,僧人名為舍利,道士號曰玄珠,每日增真氣一丈,延壽不可計數,三百日氣結丹凝,狀如彈丸,色同朱橘,自可長生不死。又有訣說:「五行顛倒術,龍從火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陽龍元向離宮出,陰虎還從坎位生。二物會時為道本,五方行盡得丹名。」行持之時,必須掌握火候,亦稱運火行候。火有心、神、性、離、日、意等意思。前面採藥二氣升降之際,不以意守,中宮藥物如何得住 ?如何得運轉?聖人藏隱以日(太陽火)。歸寸土(中宮)。戌時和子時,即指意。神性所謂出入無時,是因為不知道他的動向。一繞二氣升降,採藥便加時,在中宮行火(火候圖說:從外簇年簇月簇日簇、時居中,經說:斗柄運周天,在人會攢簇。又說:火功若用三千日,妙用無方一個時,便是這個道理)。中宮即對子宮,意一指一陽自生(經說:月之圓存乎,口訣時之子,妙在心傳。二炁如月之二弦,兩個半月相合,則圖意到中宮,便是子時)。復卦起行至三陽,水金兩停,膀胱至臍和暖,應地天泰卦,到此只要把捉,一塵不著(無思念也)。方得龍虎交媾,漸而陽氣向上,以至滿身遍體和暖,應乾卦藥物透頂,亦如風雨潮浪,沸滾葯熟,化金液如冷泉自降,是應篹卦漸涼,至濟應否卦,丹田火氣漸微,應剝卦是一周天,此法號稱周天火候。用時行之,微微斂身,輕輕脅腹,凝息數定,銖兩默運,心氣下至丹田,鼻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但以意常在中宮,意是神子,神是氣母。神馭氣,其氣自然從尾閭穴入夾脊三關,直上轆轤穴,天關(在腦後)。入崑崙,復下丹田,周流運轉不絕,北方正氣(腎氣)為河車,所謂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中宮是機(意),觸機天關即應,所謂神機密運。有訣說:「神入氣為胎,氣入臍為息。」上述方法可以依時而用,臍腹氣聚自熱,若用補虛益氣,春三月下火四兩,夏三月下火六兩,秋三月下火八兩,冬三月下火二兩。若用煉龍虎交媾,第一百日下火五兩,自酉至亥,第二百日下火十兩,自申至亥,第三百日下火十五兩,自午至亥,三百日火足丹凝,純陽氣生,凝息數念珠一百個,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計數珠加減隨時。有口訣說:「脅腹運心方是火,含津引息始成丹。學人不達玄微理,虛度時光過百年。……初時不數火,交關節過可半年,正月一日下火方數火。」這就是說:心為五陽之主,腎為五陰之主。五陰升而為水,五陽降而為火。當用乾之時,以心氣下入丹田,號曰進火。若用補虛益氣,當常行用之數,一周年奪十年氣,補十年虛。若行地戶之時,龍虎交媾法,心腎之真陰真陽,凝結成黍米大,下還黃庭,計定數而進火候,三百日足。曰陰內煉陽火,自合周天。此火候之法不以龍虎交媾上下火候,是為安樂常行之法。若用龍虎交媾,相兼而行,是為煉丹抽添之火五兩,煉精成汞,十兩鍊汞成砂,十五兩煉砂成丹,三百日火候不差,自然丹就純陽氣生,內煉五藏,號曰鍊氣成神。外煉四肢,號曰鍊形服氣。若不煉五藏,不煉四肢,止是丹成,自可長生,若用鍊形而曰地仙,形神俱妙。若用鍊氣而曰神仙,棄殼超凡。有真人說:煉質不交陰鬼壯,燒丹母使火龍飛。佳人才子正當年,花落黃昏聚會難。不避主人腸欲斷,時來須索閉陽關 ( 如不行火候,不內煉系小成法,安樂延年,背後三關通,曰三田返復中宮,五行運用曰五行顛倒,漸入中成長生不死之道,乃曰陸地神仙 ) 。東派煉精化炁之方法東派煉精化炁的方法用太極未分之圖來形容,稱「虛無生一,混沌玄黃,體具未分,中有陰陽」。這就是說在虛無至靜中真元之炁便會發動,調節陰精與陽神,使精化炁。陸西星認為「《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太極者,陰陽體未分之象也。《老子云》:道生一,一即太極也。其在吾人是謂玄牝。蓋玄牝者,乃真精妙合自然而成。所謂無中生有,虛里造實,乃神炁之根,而性命之竅也。《老子》云:當有欲,以觀其竅。竅之學遂為千古聖真立命之基,而聖功於是乎生,神明於是乎出矣」。就是說調合陰陽二氣,把握人體玄牝之門,使真精化為真炁。西派煉精化炁之方法西派稱煉精化炁為後天,認為:陰蹺之氣,生人之根,乍動為元精;學人敲竹喚來,入於內鼎,自然煉精化炁而開關竅;此炁沖五臟,薰百骸,縈繞脈絡,乃歸丹田。此時凝神調息,靜候動機。機動簌鳴,一縷直上,是為後天中之先天。采之以劍,調之以琴,運之以河車,封之於黃庭,此即玉液煉己之功。具體方法為:抽鉛添汞。此前運氣日久,得了小葯,結了丹頭。以後綿綿內息,天然自在,固守丹田。每天早晨,清坐清卧,其丹如一團軟綿,升於心府。仍要收回虛中,杳然無影,方不走失。訣曰:「神返身中氣自還」,就在這個時候。懷抱日深,忽然間丹田如春水初生,溶溶漾漾。立即守住自然產生的內息,烹之、煉之,其水忽化為熱氣,由兩胯內邊流至湧泉。必須神注兩踵,使真息隨之,這就是所說的真人之息以踵。如此片時,湧泉定靜,即將心返尾閭,默默守候。忽覺有物來尾閭,似綿陀,似饅首,似氣塊,沉滯難行。就要調停內息,專心一志,猛烹急煉。會有一股熱湯,透過尾閭,徐徐穿過腰脊,滔滔直上泥丸。這樣才算是「黃河倒卷,漕溪逆運」。這一階段的河車,正如《大洞經》所說:「勒精衛泥丸。」呂祖所說:「搬精入上宮。」 不與運氣相同。泥丸宮中,有聲音像水聲一樣震響,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停息,停息後神即休憩於泥丸宮中。等待片刻,乃以舌倒舐上顎,鼻中忍氣,牙關緊閉,兩手反抵坐榻,頭面仰對空梁,等到金液滿舌,忍住鼻息而不播,啯的一聲,流入氣管,降下重樓十二階梯,神水灌注於華池。這個華池,人多不知。或言舌胎下,或言下丹田,都不對。此華池在人的兩乳中間,名叫上氣海,與玄膺隔一層耳。白玉蟾云:「華池正在氣海內。」就是這個意思。水滿華池,走而不守。至於絳宮,心地清涼。落於黃庭,心火泰定。這就叫做抽鉛制汞,牽虎降龍。既未兩卦,周流不息,即是玉液煉己之事敢。但此玉液,不能日日常有,必須加前頭運氣功夫。運之數次,乃有一次。若做到玉液長來時,則黃中通理,皮膚潤澤。心君閑逸,性體光明。對境忘情,在欲出欲,隨緣度日,在塵離塵。真意堅牢,劍鋒犀利。圓陀陀,光灼灼,赤洒洒,亮錚錚,此煉己純熟時也。」鍾呂派煉精化炁之方法鍾呂派稱煉精化炁為鍊形成氣。認為:精中可以生氣,而氣在中丹。精由腎生,實則氣由腎生。鍾離權說:「腎中生氣,氣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復還於下丹,則精養靈根,氣自生矣。」氣生後,氣液就會運行,「周而復始,自子至午,陰陽當生;自卯至酉,陰陽當停。凡一晝一夜,復還玉丹,循環一次,曰小還丹。」同上。修鍊之人,就是從中採藥,進水以成下丹。進一步講,就是以「腎氣交心氣,氣中藏真一之水負載正陽之氣,以氣交水為胞胎,狀同黍米,溫養無虧。始也即陰留陽,次以用陽煉陰。氣變為精,精變為汞,汞變為砂,砂變為金丹。金丹既就,真氣自生,鍊氣成神而得超脫。化火龍而出昏衢,驂玄鶴而入蓬島。」見《鍾呂傳道集·論鉛汞》。這就是說使腎氣上升,心氣下降,於下丹田中交媾,進而使腎氣中的真一之水運載心氣中的正陽之氣,二者合而為胞胎,起初的形狀就像黍米一樣,溫養一百日後,通過子午周天火候功夫,便會陰盡陽純,撫養狀大而成金丹,接下來就可以煉之成神。鍾呂派認為如果不鍊形成氣,就養不成胎仙,從而步入輪迴。鍾離權說:「奉道之士,修陽不修陰,煉己不煉物。以己身受氣之初,乃父母真氣兩停,而即精血為胎胞,寄質在母純陰之宮。陰中生陰,因形造形。胎完氣足,而堂堂六尺之軀屬陰也,所有一點元陽而己。必欲長生不死,以鍊形住世而劫劫長存。必欲超凡入聖,以鍊形化氣而身外有身。」若能「以氣鍊氣,散滿四大,清者榮而濁者衛,悉皆流通。縱者經而橫絡,盡得舒暢。寒暑不能為害,勞苦不能為虞,體輕骨健,氣爽神清,永保無疆之壽,長為不老之人。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氣弱,上則元氣已泄,下則本宮無補。所吸天地之氣浩浩而出,八十一丈元氣九九而損。不為己之所為,反為天地所取,何能奪於天地正氣 ? 積而陰盛陽衰,氣弱而病,氣盡而死,墮入輪迴。」這就是說修鍊的人應該煉就陽神,驅除陰魄,修鍊己身,摒棄物慾。因為人的身體內部的一點真炁來自於父母,也就是父精母血的凝結物,此物寄生在母胎中,被陰氣所包裹,歷經十月,長成人形,僅存一點元是而已。人如果要想達到長生,就要修鍊外在的形質,使一點元陽能夠永久地存在,以成就先天大丹。也就是說,人如果能夠以先天的炁煉就後天的氣,使清而輕的炁上升,濁而重的氣下降,並使真炁貫滿全身。這樣就會體健神爽,永保青春。反之,如果精不能保,元炁外泄,陰盛陽衰,就會氣竭而亡,遭受輪迴之苦。三豐派煉精化炁之方法三豐派認為煉精化炁需要百日、或者百餘日,使精神益長,真氣漸充,溫溫火候,血水有餘,自然坎離交媾,乾坤會合,神融氣暢。一霎那間,真氣混合,自然有一陣迴風上沖百脈,是為河車真動。中間若有一點靈光,覺在丹田,是為水底玄珠,土內黃芽。爾時一陽來複,恍如紅日初升,照於滄海之內,如霧如煙,若隱若見,則鉛火生出。其下手仍是坐下閉目存神,使心靜息調,這是煉精化炁之功。具體方法採用七返九還之法,下手興功,先將上竅陽里真陰入內金鼎氣海之中,與下竅真陽配合。陽里真陰即是自家元神,屬三魂;下竅真陽即是身中元氣,屬七魄。其先後二氣一合,則坎離自交,魂魄混合,神氣凝結,胎息自定。每日如同夫婦交情美快,切不可著他,水火自然既濟,發運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調和熏蒸,喉息倒回元海,則外陽自然入內,真火自然上沖。渾身蘇軟,美快無窮。腹內如活龍動轉升降,一日有數十樣變化。嬰兒奼女,自然成合,這是采陰補陽一節,修鍊玉液還丹。這樣煉之百日,玄關自開,嬰兒顯相,龜蛇出現,自然蟠繞。學者到此地位,口中才幹得外汞。煉之六月,體似銀膏,血化白漿,渾身香氣襲人,口中出氣成雲,此是靈丹成熟,一塊干汞。有服之永不死矣。亦能治死人返活。此中最關鍵是「身不動,曰煉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有訣說:「急下手,采先天,靈藥一點透三關。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入中元。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出蓮。冬至一陽來複始,霹靂一聲震動天。龍又叫,虎又歡。仙藥齊鳴非等閑。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也就是說靜極生動,一陽來複,元精化為元炁,元炁透過尾閭、夾脊、玉枕直上泥丸,降下重樓入於下丹田,腎水與心火相交媾,在下丹田結成金丹,此時要排除各咱慾望,意守丹田。伍柳派煉精化炁之方法是修性。不得金丹,不能復至性也」。並認為「煉精化炁,固以神為炁之伍柳派認為「初關是修命,中關歸依」所以煉時,「欲還先天真炁,唯神可得。則以元神領炁,並歸向於下丹田。而後天呼吸,皆隨神以復真炁,即借元神名內鼎者也可。若無是神,則不能攝是炁,而所止之下丹田為外鼎者。又炁所藏之本位,即所謂有個真金鼎之處,此言丹田既為外鼎,然則神亦可以為內鼎也。必凝神入此氣穴,而神返身中,氣自回也」。這樣「真炁就會歸根,真息同樣定於根。二炁合一於根,以為胎神之基」。若以形言之,則鍊形為煉精化炁之用。  煉精化炁的具體過程為採藥、封固、運火、周天,其中進退、顛倒、沐浴、呼噓、行住、起止「工法雖殊,真機至妙,在乎一氣貫真炁而不失於二緒,一神馭二氣而不少離於他見。三百周天猶有分余象潤等,一候玄妙機同於三百候,方得炁歸一炁,神定一神,精住炁凝,候足火止,以為入葯之基址,存神之宅舍也。」所謂葯,即指精、炁、神。修鍊的目的就是要使三者合而為一,鬼谷子說:「道以至神為本,以至精為葯,以沖和為用,以無為為治,長生久視之道成矣。」築基至靜,真機發生。時亥之末、子之初,陰極陽動,炁固有循環,真機自然復動,先天無形元炁動而為先天無形之元精,此精便是藥物。藥物既有葯炁生機,一定有先天得葯的感覺,以這種感覺為煉藥的指導,以沖和為煉藥的方法,並用火候之法來採藥。此時應該注意:葯太嫩、炁不足不能采,葯太老,炁分散不能采,必須把握好火候。因為靜坐之時,會出現「一陽初動,中霄漏汞」的現象,即活子時之火候。此時當產小葯,應以火烹煉。中霄為半夜子時,漏為計時的方法,稱為漏刻。凡是煉丹,隨子時陽氣生而起火,則火力全。其它時間起火,均不會得葯。丹道一周天之用,須用真活子時而起火。天道十二時,本有半夜子時之時。丹道雖然以子時來比喻,然而不拘泥於子時,於十二個時辰中,指可有陽生火發的時候,故稱說「活子時」,為其不拘於午夜之死子時。「修鍊內丹者當於天時中,認取當生火之活子時也」。伍沖虛將其總結為「一陽動處初行火,卯酉封爐一樣紅」。一陽動同純陽之說,但曰採取封固,曰沐浴溫養。若要採藥,當子時火之前。若要起火,當子時火之事。在此必須注意的是,真炁陽精發生時,必馳於外,所以要使她返回。神知氣之在外,則神亦馳在外,想要使氣返回,必由神而馭之,從太玄關,過尾閭、夾脊,上泥丸,過重樓,送歸土釜,故曰「神返身中炁自回」。炁之所以能夠歸根,也是這個原因。採得真葯,送到爐鼎 (下丹田)封固。封固時需要注意的是鼎爐中無葯不可行胎息與行火,否則就會久積成病;同時還不能偏執於火,迷失於刻漏,忘沐浴之候,不知止火等。封固必使之於行火,行火之法,愈久而愈密,愈密而愈精,斯則必成大葯,必成服食。此時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產生淫念而使神著於魔,不然就會火離葯,工夫不能長久,大葯不成,前功盡棄。行火得當,神、炁相均相合,以呼吸之氣來鼓火,使火乘真炁駕御葯,並使真炁之動靜定真息之根基。  「丹熟不須行火候,若行火候必傷丹」。就是講火足葯熟不能再用火,當止火,使精化炁於炁穴內。再行就當是炁化神的功夫,伍沖虛稱之為別鼎。至於行住起止之功,行則採取如是○,即運息以合神炁之真意也。住則封沐如是○,即停息以伏神炁之真意也。起則采封之後,真意運息,合神氣於十二時中,自子時而起火也。止則象閏之後,真意停息,合神炁於本根還虛而止火也。可見行住起止,悉皆元神凝合於炁中。總之煉精化炁有進有退,有沐浴,有顛倒,有周天度數。凡言煉藥、煉丹、守爐、看鼎、葯熟、丹成,皆百日小周天之事。《心印經》:「迴風混合,百日功靈。」就是說元神在心,元炁在腎,相隔甚遠。真炁發生之時就會向外賓士,元神雖然有感應,但不能運用,所以要用呼吸之氣不加以迴旋,使得神炁歸根,上至泥丸,下至命蒂,神宰於氣而混合為一,氣足而神定。柳華陽說:「有法無功勤照徹,忘形顧里助真靈。十月道胎火,一年沐浴溫。」其實此胎,並非有形、有像,而別物可以成之,實即我之神、炁。先以神入乎其炁,後炁來包乎神,神炁相結而意則寂然不動,所謂胎矣。且炁凝而後神靈,故《經》曰,親奉覺應,二炁培養。故曰日益增長,炁足胎圓,從頂而出,所謂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千峰派煉精化炁之方法千峰派認為煉精為下手,其實是一個生精、化精、走精、煉精的過程。關鍵在於首先要開通八脈。有訣說:「前通任脈後通腎,橫通帶脈中通沖。下通陽關上通心,上前通臍後通腎。」此訣說的是精炁的運行規律,這個規律為:一吸由生死竅後督脈上頂,與任脈接連;二呼由前任脈降至生死竅。三吸由生死竅上帶脈,分開雙至後腰眼,雙上兩背尖定住;四呼由兩尖背雙走兩肘外,為陽腧,走中指至兩手心定住。五吸由兩手心陰腧脈雙回至兩胸前定住;六呼由兩胸前雙降至帶脈歸一處,回生死竅。七吸由由生死竅上升至心下二寸定住,為沖脈,不可過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竅,雙走兩腿外,為陽蹻,至湧泉穴定住。九吸由湧泉穴回兩腿內,為陰蹻,雙上至真炁;十呼由真炁穴降至生死竅定。初學之人,一開始參禪打坐,腰腿不能運動,四肢百脈易於壅塞,氣血不通。何處血脈不暢流,即感麻木痛苦。此訣專為血液流通,兩手腳麻木立即消失。開通八脈有通精八脈,有通氣八脈。通精八脈:人身中八脈之總根為生死竅,後通尾閭,上夾脊,至玉枕,進腦髓,入泥丸宮為督脈。自大腦中心之髓管下行一管,名曰玄膺穴。穴內有一小岔,通上齶骨,真炁易由此漏。下對氣嗓管,名曰十二重樓。過肺臟動脈管,下通右心血房,至膈膜下肝根之管,名為絳宮。在心下一寸二分,周圍有碎脂油環繞,下至炁穴,再下至睾丸宮,回至生死竅為任脈。又為督脈在脊外,而任脈止於上下唇者,此是俗醫之妄論,安知仙家所言任督的道理、金丹神炁的妙處?趙壁塵曾親自行守千餘次,以為證驗。開通八脈後,就要行生精、化精、走精、煉精的功法。生精之法,年邁之人已過六十四者,通身屬陰,不能生精,可按築基接氣法煉之。化精之法,由尾閭往上升,過夾脊,經玉枕,到泥丸,再降下,由玄膺過重樓,到絳宮,真炁穴,名為一周天,如此數次。走精之法,兩手點住龍虎二穴,定住,以舌接管脈中心,二目由左上視,以巽風真意吸提呼降。升泥丸宮,降生死竅。數度後,其陽升,精自然縮回,夜內不能遺泄。煉精,即進陽火退陰符法,則陽精皆化為元炁。上述功夫完成後,即可以采外葯。有訣曰:「采外葯有形無相,督脈開舌接任督。巽風坤火闔辟轉,六候橐龠轉崑崙。」這個外葯其實即是元精,精順生者,是元精能生人。逆回者,是元炁能生丹。正在中間顛倒顛。可不是采空氣,煉的是真陽之精。將身補足,可延年益炁,才合衛生之道。修鍊之人以身為國,以精為民,精來動搖,謂之民安。神之充足,謂之國富。以求丹為戰敵,必如此然後可以戰勝,而得先天之炁。如果身不動則精固水可朝元,心不動氣固火可朝元,真性寂魂藏木可朝元,妄情忘魄伏金可朝元,四大安和意定土可朝元,這就是五氣朝元皆至於頂。外葯不僅要采,而且要調,精若不調,則元炁不生,何時能采小葯,補還後天虧欠之精?及至調到葯神知,精炁要撞出之時,身微斜卧,中指點住生死竅,精來多少,收回多少度。該精正在生死竅中分開,順出陽關是陽精,能生人。逆回督脈是元炁,能作丹。人身內有精則生,人身內無精則死,所以精者即是養性命之根源。調葯工夫:葯究竟生否,是當採取之候否,尚不知覺,不唯葯有不生之時,或生而有遲促之異徒采不足之炁,皆無成,不免於死,空勞歲月而已,是故必須調葯。必須確知其根本之炁真足,方可採取,精始化炁補腦。若氣不足則為嫩,不足以成丹,所以必須調。調葯時,要注意進陽退陰。鼻一吸氣,心、神、意由尾閭關起,子、丑、寅到卯一定,為沐浴。又上至午,此為循督脈之六陽時上行,名為進陽,此為進陽火。鼻一呼氣,心、神、意由泥丸宮下降,午、未、申到酉一定,為沐浴,又下降至子,循任脈使元炁歸根,名為退陰,此為退陰符。進陽退陰,乃是呼吸升降之消息。真精炁一動,鼻內一吸為闔,同時眼睛由下往上一看,復又由上往下一看。一呼為,眼睛要緊隨精炁、心意轉一圈,統名謂進陽火退陰符。闔吸升,呼降,皆一時之工法。下手採藥時,還要注意橐龠。所謂橐龠,是內里消息。先天真炁由橐處所發,而龠為收真炁之地,心腎相交之處。若精炁不動,不是橐龠。內里坎離、巽風、進陽、退陰、爐鼎,全在精炁發動之後,而有其名。六後有定位,若無定位,不能作丹。亦由生死竅起,子到午,至午為一、二、三曰進,再由午、酉、子,一、二、三曰退,此為六候法。訣說:採藥下手,精炁如動時,用中指點住生死竅。精炁機動,鼻內一吸一呼氣為巽風,引動先天真精炁後升前降轉一回,此時手足頭目上下左右照顧接送。初學此法最難,然練習純熟,臨機之時,不知不覺而手足頭目上下左右照顧適當,亦不知從何而主持。**轉動,自然催逼真精炁攝歸氣穴,大有不期然而然之消息,有何難哉 ?切勿采空氣。有訣歌說:靜極而動兮一陽來複,葯產神知兮妙兮通靈。微陽初生兮嫩而勿采,藥物堅實兮十五光盈。時當急采兮莫教錯過,久而望遠兮采之無成。氣馳於外兮神亦馳外,神返於根兮氣亦歸根。氣曰將盡兮采封候足,婦時起火兮須要分明。如何雲火兮後天呼吸,如何用火兮呼降吸升。用火玄妙兮如無似無,行火鼎內兮息效真人。火須有候兮數息出入,各為刻漏兮用定時辰。自子至巳兮六陰用六,二十四息兮退降煉烹。卯陽沐浴兮陽火宜熄,酉陰沐浴兮陰符宜停。不降不升兮沐浴景象,較之大周兮略有微形。周天三百兮除卯酉數,三百六十兮連卯酉名。再加五度兮四分之一,以象閏余兮周天一巡。數歸於靜兮依然沐浴,神凝炁穴兮再候陽生。行之既久兮精返為炁,迴風宜止兮百日功靈。六根震動兮七日口訣,大周天功起兮再問迷津。采外葯的目的是還精以補腦,漸複本來面目,故能發生腦力。腦力充足,通身皆覺融合舒暢。虧損之破身,逐漸補足,無異於當年童身,神圓炁固。馬陰藏相,陽光三現,然後才采大葯,服食過關,行大周天之法。總之,仙道由無念時真陽升,速下手勒陽關,調外葯,調到葯產神知,精炁要撞出時,下手點住生死竅,精來多少度,鼻內吸呼氣用六候巽風橐龠闔辟收回多少度。此法完畢,立接封固呼吸氣將精炁封住,再煉周天卯酉火候,將採取真精皆使之化炁,再分派腦炁筋足用,使腦髓充滿。在採藥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火候,火即是火,候為六候。煉精之前,先行外文武火。外武火者,名移火,是將神火注於爐中,為火中火引。每日早晚各煉一次,先行打坐,俟心氣沉靜,再用丹球一枚,擺在兩眼正中前面,以觀丹球。高矮遠近,務要適宜。久之,淚管流出眼淚,其味臭而咸酸,名曰渣滓,即人因悲慟哭出之淚是也。該火煉畢,立即煉外文火之功,以防眼睛受傷。外文火者,名以火,合併已開漲內管,將通身氣息回歸原位之法。以者,以然不動之意也。斯時二目緊閉,意在正中,氣降真炁穴,坐到無人無我之時,身空、意空,始為正功。舌頂天池穴,久之,甘露必降,味甜如蜜。吞下,入十二重樓。再降至炁穴,化為陰精,由春弦入睾丸宮。閉目正觀,心氣下降,存神定意,耳不聞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似有似無。直至一念不生,萬慮皆空,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舌頂上齶,舌下二穴生出津液,在舌後存之。候其要噴出時再吞,咕嚕一聲,下降丹田,不僅味甜如蜜,而且腹響如雷。恍惚之間,心空意定。先由兩腿兩肘空起,杳杳冥冥,不知身在何處。迨物極必返,靜極動生,忽然元炁自動,外陽勃舉,此為定久真火自動。外文武火功夫行畢,即要行起火、引火、止火、火逼行火、凝火、入火、降火、離火、心火等功夫。起火,使鼻內吸呼一起一伏,采小葯是一升一降為巽風。緣鼻內一吸氣,曰進,心意由生死竅一生。鼻內一呼出之氣,曰升,心意由頂,降到生死竅,即轉**止兩念耳。吸呼之氣火,本自有形而用之無形,若著意用之,則長邪火。似有似無,乃是二氣之妙用,葯自回也。一起一伏者,又名小闔辟、無孔笛、顛倒兩頭吹。因無念而真陽自舉,鼻,人心意氣由生死竅一吸,氣升到真炁穴。又一呼,氣由絳宮降真炁穴。引火,鼻內吸呼氣一升降,心意一上一下。微轉動**,以數記之。由一記十,由十記百。攝心在數,務令意念不散不亂,心息相依而同行,此是鎖心猿、拴意馬之法。虛極靜篤,然後命根自動。因其自動,可以采小葯,此謂引火。止火,精管內腎足滿,當不行吸呼之氣。是金光二現之時,採藥不行吸呼。採藥不行吸呼之氣,是謂止火。火逼行火,此是採藥吸呼之名,為巽風,將精炁攝歸爐內,是為攝精吸呼。攝精吸呼,為火逼行火。精、炁、神之火,由子至卯到午止住,為進陽火;由午起至酉到子為退陰符。此行住起為四正,卯酉沐浴全在內。子卯午酉轉一回,時陽退陰、闔辟、橐龠、六候、採取、烹煉全在其內,是一刻之功法。凝火,是凝神入於炁穴也。入火,入者,進也,陽火也,進陽火也。降火,退陰符也。離火,離中真火,心神一動,真陽無念舉,此時不能下手採藥,因炁不足,葯太嫩。心火,動念邪火,因心動而起。以上各火,分辯後運用得當能化元精而助元炁。元精化為元炁後,即要運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爐中火,以補足精炁。運火,真精炁動時,用巽風橐龠,闔辟六候,進陽退陰,運動真火,由尾閭關經夾脊關至玉枕關,此是一吸之功,三關即開。又一呼,由祖竅內經絳宮至真炁穴,此是一呼之功。即一升一降,運動真火,此為運火,非吸空氣,總得精炁發動,精要出來之時,外面有形無相,內里精炁自然上升下降。取火,自己取真精炁。葯是火,火是葯。提火,取火之後,火要發生,將真火提升從後三關至泥丸,復下降,經絳宮到炁穴,內用無念之真意,提升下降一周天。坎火,即真炁,真炁一動,由心下一寸二分為橐管即是肝根沖至臍下一寸三分,下通陽關。炁發則為橐龠,不發即為坎離。此是發生,送精真炁由肝根經過龠管至陽關下至生死竅,為坎火。坤火,坤者,丹田也,又名爐;火是 元炁。運用坎火,往下行以通督脈。用巽風吸呼之氣催逼元精,使精成藥,即載精上升。此時陽得則陰不聚,必須使真炁而馭腎中之精為火,此為陰陽合和,由坤位升到乾位,此火為坤火。水中火,精炁在竅內為火,出竅為水,下手採藥使炁在竅內曰真炁穴,又曰丹田。發真炁之室下通內腎管曰龍宮,其精屬水。水性沉,向下流;火性浮,向上升。若使水向上,火向下,火入於水中,即水中火。爐中火,以形言之,神炁動在丹田曰爐,神炁上升於頂曰鼎。無神炁無爐鼎可言。以上七火為精炁補足之法。精炁補足之後,就可以行采內葯,行大周天功夫。女丹派煉精化炁之方法女丹修鍊,以陽旺為始,而以陰格為終。這種方法知道的人並不多,迷惑的人遵循男子修鍊的法訣,聰明的人趨向禪宗,這隻能自證一果,得立亡坐化之效,這些皆離道甚遠。其實女子以血為本,血旺則精盈,心涼則生血。古雲液血之煉,血精之化,還要依仗神清。血無液化,液失神烘,液泥成痰,流注脾胃,蒸升著肺,散流經絡,百病蝟生。五臟被炎,六腑遭厄。女丹丹訣曰:「必先息心,心息定而神清,心斯涼矣」。所以必須等到心涼液涌時,將意念專註於乳溪 (為女子丹田,兩乳中間之空竅,位於膻中入內一寸三分,方圓一寸二分),並用手對乳溪加以旋摩,務必使氣機洋溢。次舉兩手分別旋摩乳房。同樣要等到乳溪內氤氳之氣周繞,覺得有暖氣從後面烘烤雙關 (下丹田與子宮),「得有煙焰,勢逼透關。滿關泥液,分沛乳溪,一如泉涌」。稍等一會兒便以真意導入丹田,寂而守之。大約有四九之息,舍意一松,覺此個中,油然而降。分注兩腰,左右盤旋,各約神息四九之數。於是用意引而會聚於臍輪深處,緩旋四十九,急旋四十九。即會覺察到尾閭,暖炁後穿。如或勢緩,可用提縮二便法,自然會穿過尾閭,升至夾脊,上過崑崙,降注泥丸。此時會覺得泥丸寬廣如海,自可停留涵育,既而降注華池絳闕。大地閻浮,露珠沛灑,混忘所事。但覺恍焉惚焉,不呼自呼,不吸自吸,不提自提,不咽自咽。此中滋味甘香,氣神充和,三田 (乳溪、下丹田與子宮 )一貫。已而玄況四塞,急須內顧。順將萬緣放下,旋覺身虛若谷,大地亦無。隱隱涼氣襲人,氤氳四塞。忽復霧散雲收,下現性海,碧波澄如。此時仍要一念不動,忘境忘情。忽現金光萬道,細雨如珠,隨光下注。左旋右轉,化成皓月,浮沉晶海,蘧然如夢而醒。此際即須內省此身,即得氣爽神清,遍體和暢,全身照凝。一會兒,以意注於子宮,覺得此中恬泰是矣,於是再次按摩手和面,運神繞腹,雙耳轆轤,俱各共行四十九息。徐徐扭腰,擺灑膝腿,坐點趾尖,各行二十四息而止。修行百日,每日行三次不間斷,自然做天仙的根基就奠立了。這中間為什麼要使用按摩手法呢 ?其目的有二種,其一以通氣機,則經絡流暢。其二以煉精津液,不使液滯化痰,而液乃化血。那為什麼又要以以靜存為宗旨呢 ?其義亦有二,其一君安臣庶,則神清不飛。其二靜則慧生,不為欲攪,而命得保固。修鍊至此,氣機即會舒展,志意凈寂。加之以充和,繼之以貞白。日計不足,月計有餘。踵而事之,一旦證夫身等虛空,三田一貫,惟覺肢肢節節,竅竅光明,身外有身。如果能踵事不退,神足氣充,念不外馳,則神不逐念。血生必旺,真陰亦足,氣精自有彌天塞地的局面與境界。然成逐念騰飛,便墜二乘,丹書所謂陰神出殼是也。由此便會產生氣機,「氣機一到,覺有諧暢之攝,仍自寂然不動。以意包攝之,深藏內煉。由坤達艮,乘槎入漢。覺有金光電掣,涼氣彌空,如雲如煙,繞身內外。在當時那種情形下,要戒除繁雜人意。或慕或疑,念起立撇之。覺有一種氣機,油然充塞於中,無有內外,無有邊際,倏忽之間,變態疊現,難以計算,莫之能繪,莫之能說。然亦有寂無光耀,黑漆成夜,是皆謂之玄影,又名彼岸圓像。實則彼我圓圖,謂之華嚴、楞嚴、法華三境,三山、十洲玄景,其實彼我化工之氣機。」其實上述所產之氣,是由女子月經炁化而來。故女丹煉精化炁,實際上是修鍊月經。凡是有月信的人,一定要先斬赤龍 (斷月經)。沒有月信的人,一定要須恢復月經然後再斷。究其起手,皆用周天之法:於子午二時,跨鶴而坐,萬緣放下。叩齒七十二次,以通肺腧穴。次用兩鼻微微呼吸三十六次,以通周身血脈。此時,誠恐炁從下泄,必須鶴跨加勁,毋任放鬆。必須以兩手分叉臍下扉上,以意往後向上而送,約行三十六息。再以兩手作托天勢,必須分意存在尾閭,導炁後,達而升,如是約行三十六息。再行緩托三十六次,急托在三十六次,則自覺尾閭氣動,有騰騰上升之機趣。如是後,可將兩手放下,仍叉兩腰,加用兩肩往上聳立三十六次,則自覺夾脊雙關肺腧等地氣勢動升,而或有塞陰處,加行咬緊牙關,意存後頸,往上提三十六次,則自覺玉枕泥丸皆通暢。如是後,方用下嘴唇包上嘴唇,微微著力,則自覺泥丸之炁下到鼻中低處。此時只用舌搭天橋,無須著力,須以意存舌搭之處,甘露自降。乃於鼻中微帶縮法,以意送露咽下,有降絳闕。存留片晌,方以意導向退降。須分左右,達存兩腰,各旋三十六次。再以意導,分向臍輪,左旋三十六次,右旋三十六次,則自覺滿復通暢。於斯時也,兩手仍叉臍下扉上,以意分導,乃是左右同刻,齊提三十六次,則自覺有一點點入子宮,則須若存若忘,片晌而已。假如子宮覺得一陣熱炁盤旋,此時泉扉 (女子玉門)更宜緊閉,莫教放鬆。得有逸趣,最忌念起。稍有戀情,便致遍體酥麻。非惟急宜定情,仙凡從此兩分。這個時候,急須息心多時,悉心等待子宮安靜而已,即魏元君所說:寶歸北海安妥妥。雖然尚是黃葉之止兒蹄,切莫認作結胎。假如有年老而月經沒有乾淨的,有年僅四十五六而月經已經斷了的。都應該修到月經還元,一如處女樣。但往上後提,改為往前下注。流歸溪海,應咽甘露,只許咽咽留闕,不許下送,加用手摩乳溪,左旋三十六,右旋三十六。覺此闕溪,現有溶溶趣味,再加分摩兩乳。緩摩三十六,急摩三十六,先輕後重,亦各行三十六,共成百四零四之數。自覺兩房及溪之中,真炁氤氳,得有涼液如泉,出自雙關,涌歸南海。息心等待,不許心後分注兩腰,只許於中宮萬緣放下,而卻絕不用。夫引導等等,隨機散布而已,自覺遍體極度清、極度和,如定行持。一日不間,弱自漸強,衰自漸壯,老者亦漸少,而面有花色。兩乳漸收如處子,中漸結若桃核。如是百日之內,定得天癸色若胭脂水。三日後,即行四則內功,一毫不加不換,赤龍又自已斷了。月經在化炁之前,先要變成白鳳,而後化炁成丹。假如要化血返白,一定要意注溪房,口齒緊咬,加意虛寂心念,炁自歸溪達房。加用兩掌分揉兩乳,先緩後急,先輕後重,共行百四零四,炁聚倍旺。加意後退,分注兩腰。更以目神分率,炁旋左右,共成七十有二息,必得炁烘若炙。更以意導繞輪,不計其數,必得下極度若沸,則此赤化新白,必自化氣,穿閭升脊,逾枕透谷。斯時內現三山、玄甫不如凈境,急須從事忘忘。忽又冥寞成夜,我自寂守。久之,必自得有電掣電轟,露灑若注,華池充滿,咽不勝咽,油然降闕達臍,遍體清和,吾仍寂體以視之,如是百日不間。兩乳中壯者,平職小子。兩乳中空者,實若核桃,一如處子。考究其如處子,乃是化血返白功夫修鍊完成,所以想要形如處子,就要修鍊化血返白的功夫。作者:修行_提交日期:2008-04-12 03:46:04 4#[轉帖]道教內丹修鍊 > 第五篇煉炁化神導 論鍊氣化神,又稱中關、十月關、大周天功。與初關煉精化氣不同,這一階段修鍊的目的是神、炁合煉而歸於純陽之神,也就是結聖胎的階段。就是在返還童體以後,全身的關竅進一步打開,經脈暢通,此時將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進一步相合,並配合自己的元神進行煉養,使神炁摶結,結聖胎於中下二丹田間,再和合凝集,以養大丹。《西山群仙會真記·煉 炁成神》:「若以神鍊氣,氣煉成神,非在於陽交陰會,其在於抽鉛添汞,致三八之陰消,換骨鍊形,使九三之陽長。三百日胎仙完而真炁生,不可再採藥也。肘後飛金晶,自腎後尾閭穴升之而到夾脊,自夾脊關升之而至上宮,不止於腎炁補腦,而午後降真火以煉丹藥,致陰盡陽純也。」故稱此過程為「二歸一」。神、炁歸一也就是聖胎(大葯)產生。又與小周天功不同,這一階段講求「乾坤闔辟」,運用「大周天」即乾坤卯酉為四正,以乾坤交媾為用,以下田為爐,以黃庭為鼎,以元氣氤氳於二田之間,行二田返覆,十月養胎。元李道純稱此修鍊過程為「有無交入」,即「有為」向「無為」的過渡。《中和集 》說:「丹書云:真土製真鉛,真鉛制真汞;汞鉛歸土釜,身心寂不動。斯言盡矣。即得真 鉛,則真汞何慮乎不凝氣鍊氣之要,貴乎運動,一闔一,一往一來,一升一降,無有停息。始則用意,後則自然。一呼一吸,奪一年之造化,即太上云: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正此義也。」就是說以神抑制心中真火,使真火抑制腎中真水,水火交媾于丹田,身心即會寂然不動,得到了真火,真水就會凝結 。煉炁的要領在於運動,闔、往來、升降、呼吸一刻也不停息,開始可以運用意念,後來就要自然而然,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其具體修鍊過程為:七日煉大葯,十月守關養胎、抽鉛添汞,到胎完炁滿,移胎上田天宮。就是神、氣歸一,聖胎(大葯)產生之時。功夫修至此時,陽神就會出現,可以印證到肉體長生;此時性命合一,處於混沌狀態,就象胎胞中的嬰兒一 樣,即返老還童。第一章 鍾呂派鍊氣化神之方法鍾呂派稱煉炁化神為鍊氣成神,稱「形中之精生氣,氣以生神。」 見《鍾呂傳道集·論鍊形》「氣中生神,神在上丹。」見《鍾呂傳道集·論還丹》指出:「心中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使氣復還於中丹,則氣養靈源,神自 生矣。」同上。具體方法為:「以月受日魂,日變月魄,前十五日,月抽其魄而日添其魂,精華已滿,光照上下。不然,無初生而變上弦,上弦而變月望者也。若以月還陰魂,日收陽精,後十五日,日抽其魂而月添其魄,光照已謝,陰魄已足。……若以己身有情之正陽之氣,真一之水,知交合之時,明採取之法,積日累月,氣中有氣,鍊氣成神,以得超脫,莫不為古今難得之事。」就是根據日升月降,月升日降的自然原理,把握火候,使自身心中的正陽之氣和腎中的真一之水相互交媾,採取抽添的方法,即「以採藥為添汞,添汞須抽鉛,所以抽添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名曰肘後飛金晶,又曰起河車而走龍虎,又曰還精補腦而長生不死。鉛既後抽,汞自中降,以中田還下田。始以龍虎交媾而變黃芽,是五行顛倒,此以抽鉛添汞而養胎仙,是三田返復。五行不顛倒,龍虎不交媾。三田不返復,胎仙不氣足。抽鉛添汞,一百日藥力全,一百日聖胎堅,三百日胎仙完而真氣生。真氣既生,鍊氣成神。功滿忘形而胎化 ,乃曰神仙。」見《鍾呂傳道集·論抽添》。在此過程中,「龍虎相交而變黃芽,抽鉛添汞而成大葯。玄武宮中而金晶才起,玉京山下而真氣方升。走河車於嶺上。灌玉液於中衢,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復下田,後起前來,循環已滿,而曰大還丹也。奉道之士,於中起龍虎而飛金晶,養胎仙而生真氣,以成中丹。良由 此也。」見《鍾呂傳道集·論還丹》。此中值得注意的是大葯將就是時,需要玉液還丹以沐浴胎仙。時「真氣既生,以沖玉液,上升而更改塵骨,是為玉液鍊形。及夫肘後飛起金晶,河車以入庭院,自上而下,自中而下。金液還丹以煉金砂,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乃鍊氣成神。」同上。第二章 南派鍊氣化神之方法南派認為煉炁化神,是在煉精化炁的基礎上,將炁 與神合煉,使炁歸神,使炁合凝的功夫。此際不再沿任督運轉,而是守持心、腎之間,不固定一田,任其元炁氤氳二田之虛境,用綿密寂照之功,使元神發育成長而已。《悟真篇》說:「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所謂「中央」,即指人體中央,心腎之間;「 玄珠」即為元神,待其自然而然,沐浴溫養,神炁合一,故謂「終期熟」。具體做法為:「以丹田為日,以心中元性為月,日光自返照於月。蓋交會之後,寶體乃生金也。月受日炁,故初三生一陽者,丹既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 ,一陽生於月之八日,而二陽產矣。二陽者,丹之金炁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於月之望,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即前謂無形之中也。一陽純生時,但覺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隱。二陽生時,則遍體生明矣。三陽生者,則光不在內,不在外,但覺此身如在虛空,亦無身,亦無虛空,亦無日,亦無月,常能如此則禪定也。但丹士則生於有,而不能采真空,而以無為用也,既至於此,而金丹且半,何也炁且元神見矣,而未歸於丹,混精、炁而為一,所以為半矣……以命而取性之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機,括處雙修者此之謂也。天機至秘,吾盡泄矣。到此際則金丹全也。 」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中《真泄天機圖論》。。煉到此步,「神歸其室,則所謂得其一,萬事畢矣。蓋交媾之後,神光乘而燭乎玄珠矣。精 華升而產於玄珠矣。真鉛則元炁矣。精、炁、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炁充則元精元炁元神盡合而為一,故嬰兒產 矣,嬰兒豈即產焉。火爍盡,群陰而胎始,脫到此方是產嬰兒」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中《神室圖》。 究其實際,煉炁化神亦只是進一步將神炁凝結,由有為過度到無為,寂空觀照,做到一切歸乎自然,從而進入煉神還虛階段。以上這些功夫,並無什麼神秘宗教色彩,只是就炁而言氣,就神而言神,闡明內煉養生的方法而已。有心者就此加以研究,從中提煉符合科學的成分,這對於探討道教內丹修鍊與人體潛在功能 之間的奧秘,定有可取之處。這一階段成功的標誌是「自然運動(炁)上朝於谷,即為五炁 朝元,其時神感炁交,炁即化神」見閔一得《還源 篇闡微》。第三章 北派鍊氣化神之方法北派鍊氣化神分為三田返復肘後飛金精、三田返復金液還丹、五氣朝元太陽 鍊形、神氣交合三田既濟、五氣朝元煉神入頂五步,並有圖訣。第一步三田返復、肘後飛金精。此法簡稱肘後飛金精,所謂肘後飛金精為一撞三關入腦,在子時後、午時前,氣生之時,披衣正坐,握固存神,先存後升,先升後偃。凸胸偃脊,以開中關。平坐昂頭,以開上關。先升後存,下腰自腹漸漸舉腰,升身而凸胸偃脊,以開下關。下關開後氣熱盛上關之下方,可舉腰升身正坐,一撞三關都過,補腦髓,自然面紅骨健,肌白身輕,是名返老還童,長生不死之法。年少行之不老,老者行之還童。有口訣說:「肘後金精節次般,存身偃仰過三關。學人能悟玄微理,返老還童自不難。」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就是說在子時將肺中精華之氣(名金精,在腎中)用上述方法,自尾閭穴下關,搬至夾脊中關,自中關搬至玉京上關。節次開關以後,一撞三關,直入泥丸,不止補腦之虛,延年益壽,返老還童,而又抽腎之氣,不犯黃庭,但得下火煉方,純陽之氣即生。老人衰老,應該按照前面的方法下功兼修,不可單行此法,這樣才可以返老還童,不超過百日面紅骨健,氣壯身輕,若以龍虎交媾,周天火候,三件相兼,並行抽添鉛汞,漸而延年益壽。抽添之法,就像採藥行火之候,陰魔所撓,緣入邪念,恐把捉不得,腎氣順行向下走泄,謂之危險,即當抽鉛(出氣為鉛,腎中氣)添汞(入氣為汞,心中氣)。如入氣至中宮留住,其出氣以意引過尾閭穴,升身偃脊,抽提外腎,使氣從尾閭入夾脊雙關,直上天關,入崑崙,使龍(元炁)不上奔,虎(元精)不下走,邪念即止,如氣未覺,遇再偃再抽,直使氣過,才算肘後飛金精之功完成。初行十分費力,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容易。這就是「高以下為基,深以淺為始」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的道理。假如修鍊者單行龍虎交媾,只能補虛益氣,活血注顏;單行火候,只可悅其肌膚,壯其筋骨;單行飛金精法,只可返老還童,健骨輕身。於是有真人曰:「頂戴蟾宮一朵花,朝游蓬島暮還家。能乘乾馬奔龍騎,解使坤牛駕虎車。」又曰:「玉京山下羊兒,金水河邊石虎眠。金針挑出雙蝴蝶,盤旋飛到楚王宮。」連同上訣,是為三訣。修鍊之人, 「若能通行此三訣,甚為有益。蓋龍虎相交,一物如黍米,還黃庭中,若不用火候,不能煉之凝結,其周天火候止是虛氣,聚在丹田,不得龍虎交媾,玄珠不能留之安住。二法已是相須,二用肘後抽腎氣入腦,不全陰中之陽,前犯純陽之丹,玄中玄,妙中妙矣。一百日口內生甘津,身有神光,骨健顏紅,肌白腹暖,二百日漸厭葷腥,常聞異香,行步如飛,睡夢自然減少;三百日飲食自絕,寒暑自耐,涎汗涕淚自無,病厄災難自除,靜中時聞遠樂之聲,默室漸見紅光之色,若見此景,勿疑是為小驗,至誠行之,神異不可備載。」同上。第二步三田返復金液還丹。還丹有小還丹、大還丹和金液還丹之分。肺為華蓋,咽喉為重樓,口為玉池兌戶,鼻為天門天柱,眉間為玉堂,額為天庭,頂為天宮,耳為雙市門。腎氣,傳肝氣,肝氣傳脾氣,脾氣傳肺氣,肺氣傳心氣,心氣傳脾氣,脾氣傳腎氣,是為五行循環,曰小還丹。上田入中田,中田入下田,三田返覆,曰大還丹。金液還丹的方法為,升腰舉身,正坐雙閉,兩耳勿令透出,舌拄上齶,有清涼香美,津液不漱而咽。肘後飛金精,節次開關,已至一撞三關,金精入腦補髓益氣,既而面紅骨健,顏嫩身輕,就在這個時候,惟一的是要升腰平坐,不昂不偃,自然覺得真氣入腦,急用二掌緊閉兩耳,自然腎氣入腦造化,金液下降與淋灰相似。每日下火一兩,就害怕火多火少,火氣多則頭痛,火氣少則金精不飛。必須行加滅,如行火太猛,遍身壯熱,不可再進火,恐火炎熏燒頭目,太陽穴作痛,口舌燒破,必傷藥物。當減息意,離中宮,聽火自然,無不相傷,卻不要外思邪想,須用沐浴。如行火至金木兩停,欲飛不飛之時,欲濟不濟之際,最要正意守持,一念不生,若思念產生,即是塵垢。塵即是陰。陰即是魔。被魔所障,三關即閉塞不通。須要斬除其意,一正二氣,自合以結大丹。師云:洗滌塵垢。道云:沐浴金丹。《悟真篇》云:刑德臨門,葯相之到此,金丹宜沐浴。二月三陰三陽和暖,花木正開,忽被陰寒風雨所摧,不能結子,謂之德中有刑,如行功陰魔即會作障。八月三陰三陽溫涼,萬物漸肅殺之時,得天氣和暖,花木回芽再開,謂之刑中有德,謂守正止念,卻可得陽和。所謂沐浴防危險,妙用 在抽添。 有口訣說:「河車搬運入崑崙,須是牢關雙市門。擊動震雷霹靂鼓,急收甘雨灑乾坤。」 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就是說第一步龍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後飛金精,單行是安樂延年二三百歲,走不出五行顛倒循環,生成傳送之功用。功不差收,煉一氣而已。此金液還丹,不只是補腦益髓,而是抽鉛添汞,漸漸有還童之功,腦實髓滿,用法制之,神水自上齶而下,清涼甘美,復自肺間下入黃庭,號稱金液還丹。一如壓丹之虛陽,二氣以變丹砂為金,叫做金丹。金丹一粒,自可長生,與天地齊久,所以叫做中成。修鍊的人不下前段功夫,直接修鍊金液還丹,不用法取之,神水不降,縱或致功,強迫使頂水下降,並無甘美之味,會使人腦虛疾多,這種做法對人沒有好處。初行此段功夫,「漸覺丹田,黃庭,有物和暖,真氣上行,耳聞風雨之聲,漸漸頂內有箏箏金玉之音,腮門內謂之天池,有金液沸滾,如涼泉降下,或流面上,或流上腦,或如珠露之狀,或從上齶入口,其味甘美,久則頂內如笙簧琴瑟絲竹之音,又如鶴唳猿啼蟬磬之聲,諸般自然之韻,無所比擬。但初行時,夢中聞霹靂之聲,是真氣沖開頂陽骨,以通九宮。神初入室(中宮),乍超向上,須自驚恐閉目自坐之際,或時一大物驚跳起,開目卻無,是陽神未壯,切勿驚懼著念,久而神壯,自無隱顯莫測,變化無窮,將來自知。凡見聞皆不著相,但聽其自然,若著相,即是幻也」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真人有訣曰:「瓊漿醞就從天降,靈藥生成任海枯。飲酒須教一百杯,東遊西泛自梯媒。從來神水出高源,奔出黃庭頃刻間。」同上。第三步五氣朝元太陽鍊形。此法簡稱太陽鍊形,在冬至陽生四時(子、午、卯、酉)皆可行,升腰正坐不動,閉目忘思,默運心火,母氣自然隨氣滿四肢,不覺己身鼻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四時有空便行,升腰不動,丹中五氣紛紜自內發起,正坐不偏,丹中五氣紛紜四齣,腎之真氣,煉骨身輕如毛,可以乘風御霧;肝之真氣,煉筋實如玉,可以走趁奔馬,心之真氣,煉血白如膏,可以永耐寒暑,肺之真氣,煉肌膚瑩如雪,可以換骨易形;脾之真氣,煉肉硬如石,可以化氣如金。始自丹成,五氣朝真。氣聚而不散,再用前面的方法,搬運內傳五藏,外遍四肢,五氣鍊形,凝而不衰。號曰形神俱妙,與天齊年。有口訣說:「丹就自然朝五氣,氣真方可現元神。鍊形換骨非凡客,自是長生物外人。」這就是說金液還丹變為金,其中純陽氣生是為氣中有氣,已經是陸地神仙,可與天地同壽。古今上真再舉,丹中純陽之氣升入四肢,號曰太陽鍊形化氣。自然形神俱妙,隨五氣而換骨易容,自耐寒暑。昔日衰朽之姿,煉之端正。昔日枯槁之形,煉之紅潤。何止返老還童,而又身輕骨健,乘風而舉,跨霧而行,號為南宮飛仙,塵中羽客,雖未棄殼,升仙而已。升騰自在,當為地仙之上品,神仙之下流,皆因丹田五氣鍊形,外遍四肢。鍊形之功,不算是小事 。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 有口訣說:「五馬不調金水伏,一龍常駕火雲飛。天下都游半日功,不消跨鳳與騎龍。五氣不調丹已就,一陽外遍火輕飛。」同上。第四步神氣交合三田既濟。此法簡稱水火既濟,既濟指系中成長生不死,頂中神水下降丹田,真氣上升。用陽時中刻,平坐伸腰,一撞三關閉耳,神水下降,伸腰舉腹,鼻引長息,默運心火上升。細而言之,就是在震艮之時,一撞三關,金精入腦,補之數足,面紅肌白如膏,後身輕,方可一撞三關,金精入頂,緊閉兩耳,使腎氣不出,併入天宮造化,金精下降,與淋灰相似,自上齶間清涼美味,神水滿口,若咽之歸黃庭,號稱金液還丹。當此上齶,有甘美水降下,咽便以伸腰舉腹,默運心火,暗引丹田真氣上升,而又鼻中出息,同舉真氣, 遍滿四肢,上水下火,相見於重樓之下,號為既濟。有口訣說:「頂中神水入中源,丹里真陽返上田。水火合來為既濟,庭中升入大羅天。」 同上。這就如同土之既濟為瓦,瓦可得千年。木之既濟為炭,炭可得百載。人慾長生,無出於既濟之法。是還丹鍊形,同用其功。金液還丹,化丹成金,太陽鍊形,形之如玉還丹,未還之際,形煉欲起之時,水上火下,相見於重樓之下,而叫既濟之時,當用地天泰卦。子時之後,每次一粒如金粟形狀,顆顆還於黃庭,每顆生金光一道,搬運出放皮毛之際,金光滿室,何止長生不死,是為即將棄殼升仙的時候。真人有口訣說:兩曜鑄成七寶殿,一渠流轉入瓊漿。水火都來相濟間,卦後變成地天泰。陰陽升降兩相兼,水火交加入下田。既濟無差真氣足,金丹一粒萬千年。」 同上。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金液還丹,太陽鍊形,三田既濟,是為長生不死之法。所以說中成之法,須是小成法,見效相續而行之,行之不差,見驗自速。修鍊之人不行小成法,直要中成而求長生不死,不只見效自遲,而又從勞心力,虛度時光。還丹時神水不下,鍊形時丹火不升,既濟時水火不交,反譏謗神仙為虛語,不死為妄言,這是不可取的。修鍊的人以龍虎交媾而為精,火侯充足而為丹,用金精補其腦虛,使其還丹變成金丹,用丹火煉其真身,又使既濟之法相互兼用,而行善不可加。若不兼行六法,速要燒丹。純陽之氣,鍊氣成神,速要鍊氣之真靈,煉神合道,這是金液還丹,至於太陽鍊形,三田既濟,不必要再行了。這三種訣竅古今上真往往萬劫秘傳。中成之法,以還丹、鍊形、既濟的人,大都以留形住世,非金丹不可延年,非鍊形不可換骨,非既濟不可不死,又以無醜陋,真人少衰弱,神仙又易形而留俗狀,不既濟而留凡骨,將來棄殼,自離超神,也遲了。若還丹鍊形既濟之後,一百日靜中四象,周匝內觀,五氣紛紜;二百日目見金花,體有圓光,青氣出頂,紫霧盈室;三百日神靈知前後事,真氣可乾,外汞體輕,可履風煙,骨堅可齊天地。若見此境,勿疑是為小驗。志 誠行之,神異不可具載。 第五步五氣朝元煉神入頂。此法簡稱鍊氣成神,用子午卯酉時,甲乙日煉肝,丙丁日煉心,庚辛日煉肺,壬癸日煉腎,脾不受煉,氣寄四臟。戊己日不下功,此為煉五臟之日。甲乙日卯時下功,丙丁日午時下功,庚辛日酉時下功,壬癸日子時下功,此為煉五臟之時。下功時依前時用法,幽室靜坐,上香一炷,叩齒二十四通。升身平坐,內觀所煉之臟,鼻息綿綿若存,靜極氣生,氣極神現,如夢非夢,暗中神氣上升。前件日辰不可有差,蓋以神隨日,當真氣隨時運轉,當審日察時,煉之百日,氣足神現,將欲升仙,非止長生不死。 有口訣說:「應日隨時自不差,五神會處起河車。靜中真象朝元後,猶恐陰魔作外邪。」 見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上。這就是說:以丹中純陽之氣隨日,定時煉肝,二十四日青氣出現,二十日陽神自出。氣為神體,神為氣主。煉心腎肝肺皆如之,其脾神脾氣隨四時正氣,亦以共升,靜中內觀,壺中別有山川,物象成形,兩昧分胎,防其陰鬼外魔,七魄三屍相隨,雜天真以亂陽神。不能得上入天宮,自有內觀起火之法,推以鍊氣,氣聚為神,不可差其時也。自然氣現神出,五方真氣合出本色,五氣陽神名出真形,升而上入天宮內院,是為合神入道之時也。若人三百日行火候備足,不煉還丹,不鍊形,不既濟,直行此法,以丹中純陽之氣隨日,應元氣所傳而煉五臟,也算是捷徑。號稱奪功並法。若人慾住世 間,而願為長生不死,當用金液還丹,太陽鍊形、三田既濟。真人口訣說:「三島紫煙籠鳳彩,九天紅日煉龍精。《中黃經》曰:肝生東方,其色青,煉之青氣出身騰。腎水北方,其色黑,煉之應時黑氣出身。立純陽氣滿五臟中,神升本色入天 宮。」同上。第四章 東派煉炁化神之方法東派煉炁化神的方法用太極分陰陽之圖、陰陽互藏之圖和坎離交媾之圖來形容,稱「一炁既判,兩儀始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西鄰東舍,精炁互藏」。說明東派將煉炁化神分為二步 來完成。第一步是在煉精化炁後,不驕不躁,以靜為主,使靜極生動。陸西星說:「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是太極分兩儀也。兩儀分,則天包地外,地處天中,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寓於其中矣。何者,自虛無而生一,炁是靜極而動,陰中之陽也。兩儀分而天包地外,地處天中,是動以涵靜,陽中之陰也。邵子云: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故丹法陰中用陽,陽中用陰,而當以靜為主焉。《老子》云:重為輕根,靜為躁 君,蓋能靜。是謂抱元守一,而可以復歸於無極矣。」陸西星《金丹大旨圖》。就是說炁將運行之時,必須抱朴守一,主之以涵靜,使陰中一點真陽與 陽中一點真陰互藏其宅,火候一到,便相互交媾,炁凝神生。第二步是涵靜至極後,陽中之陰化為烏精(元炁),陰中之陽化為兔髓(元精) ,也就是產生金丹小葯,二葯合而為一,便是大葯。陸西星說:「天地既判,日月運行,照耀交光,而造化生焉。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也。於卦則為離坎,離中之陰是謂烏精,坎中之陽是謂兔髓。丹法以烏兔為藥物。故陰中用陽,陽中用陰。所謂東入西鄰,西歸東舍,不 過識互藏之精,盜其機而逆用之耳。」見陸西星《金丹大旨圖》。這就是說前段功夫完成後,心中的元炁和腎中的元精就會運行。二者相互摩盪交媾。這就好像太陽和月亮,為天地陰陽的精髓。從八卦的角度看,離卦(●)中的陰爻就是元炁,坎卦(●)中的陽爻就是元精,在內丹中二者就是藥物。這也說明了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這就好像人間的左鄰右舍,相互住來,交媾而凝結成先天大葯。第三步是大葯產後,先用火猛功而采之,後以溫火而養之,使炁凝而化神。陸西星說:「古仙造丹莫要於採藥,而藥物有銖兩,採取有時節,顛倒有法度。其要在於月出初庚,鉛生癸後,而子南午北,互為綱紀,別有口訣,不著於文。」同上。就是把握火候,采煉藥物,使之凝固,便是炁化神。第五章 西派煉炁化神之方法煉精化炁純熟,身心牢固後,入室臨爐,而求先天。這先天,乃是元始祖 炁。先把真陰、真陽同類有情之物各重八兩立為爐鼎。假此爐鼎之真炁,設為法象運動周星,誘彼先天出來,即刻擒之。不超過半過時辰,結成一粒, 附在鼎中,是為鉛母,號曰外丹。接著用鉛中產陽,簾帷光透。采此至真之陽炁,擒伏己身之精,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以後溫養固濟,日運陰符陽火。撫之育之,乃化為金液之質,吞歸五內,是名金液還丹。服食之後,結成聖胎。十月功完,陽神出現。五行難管,位號真仙。具體過程為:「運先天精氣,丹家名汞迎鉛入,情來歸性,七返九還事也。前此煉己純熟,汞性通靈,進退自如,雌雄應變。功夫至此,乃可行返還大事。七返還丹者,先將已成之汞性咱為內丹,於是入室坐圜,把內丹藏於空洞之中。上邊如乾,下邊如坤,性邊屬有,命邊屬無。先要以有入無,然後從無生有。其象如乾精播於坤母,坤乃實腹而為坎。坤精感自乾父,乾乃虛心而為離。乾坤既判,名為鼎器(即有無妙竅是也)。離坎二用,藉此現形。原夫 以有入無之時也,寂寂靜靜,心死神存,稍焉有自己識神,化為驚人、愛人之物,試爾內神。又有諸天魔將,化為好人、惡人之物,試爾內神。諸般不動,元神湛然。乃更一時焉,有一支陽氣發生。譬如坤陰之下,一陽來複。我即吐乾宮一陰以迎之(腎氣上升,心液下降,本乎自然),名曰以汞迎鉛,又曰大坎離交,又曰內外陰陽消息。消息既通,於是命太乙神女儔邱蘭者,捧出雌劍,摘而取之,立為丹本,此即七返還丹也。丹本既立,神氣融和,由是一場漸長而為兌女矣(此即庚方月、西江月、蛾眉月諸喻時也)。因此兌女二字,故丹家名曰首經,又曰天癸(因類而言耳。愚人不知,盲修瞎煉,未遇真師之故也)。丹士采此首經,名曰攝情歸性。五千四十八日歸黃道之時,有如十五明月,金水圓滿。在人身中,總一先天精氣,騰騰壯盛之時也。學人到此,急起大河車,運上泥丸。稍焉,有美液墜顎中,大如雀卵葡萄,非麝非蜜,異樣甘香,此乃九還金液大丹也。道人服此金液,然後名之曰鉛投汞,金並木,後天返先天,嬰兒會奼女。嬰奼相逢,朝夕涵養,久之洞見臟腑,內外光明,中有一真,宛然似我,此嬰奼復生嬰兒矣。得此嬰兒者,必須默默調養,刻刻溫存,由靈谷移上 天谷,然後出神入化,高會群仙。」見李涵虛《道竅談·三車秘旨》。就是說運煉元精與元炁,內丹修鍊稱之為汞迎鉛入,實際上是腎中元精上升,心 中元炁下降,二者和合凝積。因為元精比較活沃,所以將其比喻成情,元炁比較穩著,所以將其比喻成性。元精上升,元炁下降,所以 稱為情來歸性。元精與元炁結合後,就可以修鍊七返九還的功夫。所謂七返還丹就是將元精與元炁凝合成內丹。此時可以靜坐于靖室之中,用大河車功 夫,將金丹運上泥丸宮,再用九還金液大丹的功夫,將內丹煉成仙胎。第六章 中派煉炁化神之方法中派煉炁化神之法有李道純和黃元吉之分。 李道純以煉炁化神法為中關,認為「坎崇釋,則離宮修定。丹書云:真土( 心腎、真意)制真鉛(真性、本性,元精),真鉛制真汞(先天祖炁、元神),鉛汞歸土釜(下丹田),身心寂不動,斯言盡矣。既得真鉛,則真汞何慮乎炁不凝鍊炁之要,貴乎運動,一闔一,一往一來,一升一降,無有停息,如者用意,後則自然。一呼一吸,奪一年之造化。即太上云: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正此義也。」李道純《中和集》卷一《煉炁化神》。這就 是說,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這種格局形成後,人的真意就會控制住人的本性,元精就會化為元炁,元精與元炁進而凝合於下丹田,身心寂然不動,自 然炁化成神。其中關鍵在於運動,元炁的開合、升降、往來一刻不停,自然而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進而言之,也就是說說:「調和真息,周流六虛至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交合,然後下降黃房,入中宮,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見李道純《中和集》卷一《外葯》。黃元吉認為煉炁化神為精化炁後,「再行向上之事」,進一 步使「呼吸合,神炁交」,然後「凝聚丹田,宛轉悠揚,幾如活龍游泳,一日有無數變化,我惟凝神於中,注息於外,聽其天然,自然靜極而動,動極而靜」,此即煉 炁化神也。第七章 三豐派煉炁化神之方法三豐派煉炁化神是「將見二炁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于丹鼎 。忽覺腎中一縷熱炁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氤氳,結成丹質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環不已,則神馭炁, 炁留形,不必雜術自長生。有口訣說:「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直至丹田氣滿,結成刀圭也」見《張三丰大道指要·注〈 呂祖百字碑〉》。。接著「迴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凈,無限生機,此即鍊氣 化神之功也。」見《張三丰大道指要·玄機直講》。方其乾坤坎離未交,虛無寂滅,神凝於中,功無間斷,打成一團,是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採取,河車逆轉,四候得葯,神居於內,丹光不離,稱之為大周天,又稱之為行 九轉大還。同上。 修行到一、二個月,我神益靜,靜久則氣益生,此為神生氣,氣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餘日,精神益長,真氣漸充,……方其乾坤坎離未交,虛無寂滅,神凝於中。功夫間斷,打成一團,是為五行合配。至若水火相交,二候採取,河車逆轉,四候得葯,神居於內,丹光不離,謂之大周天、謂之行九轉大還也。此時一點至陽精凝結於中,隱藏於欲靜情寂之時, 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於胎,內外溫養,頃刻無差,又稱之為十月功夫。見 《張三丰大道指要·煉丹火候說》煉到十個月,陽神脫體,一身能化千萬身。只候十二月,奪盡天地全數。陽神已就,渾身出入八萬四千陽神,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兵不能傷,鬼神不能測,變化無窮,已成真人。渾身氣候,無不是真葯。雞餐成鳳,犬食成龍,此理鬼神也難 明。若不見過這樣言語,必不住大葯金丹。見《張三丰大道指要·返還驗證說》到時一點至陽之精凝結於中,隱藏於欲凈情寂之時,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於胎,內外溫養,頃刻無差,也就是十月功夫。見《張三丰大道指要·玄機直講》。 功夫互此,神不外馳,氣不外泄。神歸炁穴,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則真息自住,百脈自停。日月停景,璇璣不行。太極靜而生動,陽產於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點靈光,如黍米之在,即是葯生的消息。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膠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 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出現。天根出現,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則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踴躍,即為天風后卦。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點我離中靈汞,結成聖相之體。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煉之,丹自然 凝結。第八章 伍柳派煉炁化神之方法初關煉精化炁完成後,欲養胎仙,而伏至靈元神,即為中關鍊氣化神。「唯 炁斯可。用炁載神,則以先天之炁相定於中田,以為關鎖。而神能久伏久定於中,轉神入定,即如前言炁名內鼎也可。 若無是炁,即墮孤陰之說,則不能留是神。神無依著,則出入無時,而妄念動也。而所守之中、下田,為外鼎者,又神所居之本位,故神即靜定而寂照者如此也。」見伍沖虛《內煉金丹心法·鼎器論》。這是因為伍柳派認為「煉炁化神,又以炁為神之歸依」。見伍沖虛《內煉金丹心法·火候論》。。其具體方法是行火候煉神,謂之添汞。此火候,就是大周天功夫。所說添汞,心中之元神為汞,凡人之神,半動於晝而陽明,半靜於夜而陰昏。陽如生,陰如死。修鍊的人,必定因為昏昧而為陰,所以要漸漸消而去之。消一分陰,添得一分陽。去二分、三分、四分、五分陰 ,則添二分、三分、四分、五分陽,可以算是純陽。漸漸逐分掙到消盡十分陰,添足十分陽,稱之為純陽。純陽到無陰睡,稱之為胎全神全。所以古人說:「分陰未盡則不仙」,這都是添汞的說法。然而所謂添,必由於行大周天之火,有火則能使元炁培養元神,元神便不離二炁,而皆空皆定,直至陽神果滿。若不添汞行火,以神馭火,則神不陽明。如何得行火炁添得三分、五分陽明,方行三分、五分火。惟陽明則得二炁,而培養元神,助成長覺。若不煉神,則陽明不就,終於屍解而已。所謂煉神,煉去神之陰而至純陽,全無陰睡,火足炁定而神俱定,方是陽神成就。煉神之法,全由二炁靜定,同之入滅。但二炁少有些 兒不如法,則神不煉,陽不純,不能出神。但於十月之內,不曾出定者,俱是屍解之果。何故炁但有凡夫之呼吸,即有凡夫之生死。最怕水火刀兵,分解形神為二。所謂歇氣,歇周天火候之氣,或得坎中實來而點中之陰,勤勤點化離陰為純陽,既得坎實,而點離陰。所謂神丹,即坎實,曰金丹。既點離,則二炁漸化神。二炁漸無,獨有神之靈覺在,故曰煉炁化神。 呂祖說「從今別鼓沒弘琴」。就是要行大周天火候,做到無形無聲。起河車工夫,即以轉神入定,以神為車,以氣為馬,以御神車。 入虛無,是神炁入定而不著相,也就是丘祖所說的真空。雖然行大周天功夫,但不見大周天之相,也就是做到虛無之妙。行閉氣工夫,此與旁門所行強制呼吸不同。雖內不出,外不入,非強忍也,有真息合自然之妙運者,所以入定。此為胎息,其息似有似無,乃至無有無無,而伏於寂靜。此為大周天,以大成之火化神。行沐浴工夫,若仙機有出入,則不定其沐浴。若佛法不久住,亦不定其沐浴。沐浴最貴有定 心,防危險者,正防其心不定,防其沐浴不如法。大周天入定,枉入於虛無,若徒然著無,則落空矣。故似有似無,不空而空,卻是無方是真 空真定。大周天入定,似有似封鎖。似有即神炁之定,似無是神炁在 定,而不見在定之相。若曰守,便著於有。著有,即起有之忘念。縱之而不照,則神炁離,而非定之理。但微有似存,若二炁存,則神亦存。神存而 二炁存,俱存在定,便俱虛無,實為無上之妙境。 神炁合一,俱定入一塊,則無火矣。久定久空,神通慧照,朗然獨耀,同於世尊之涅炁,為滅而盡定。 見伍沖虛《內煉金丹心法·火候論》。。第九章 千峰派煉炁化神之方法千峰派煉炁化神分為采內葯、翕聚祖炁、蟄藏炁 穴、自轉河車、收受法炁、靈丹入鼎、溫養靈丹、采大葯過關、嬰兒現 形等九步。采內葯採取左旋右轉,一起一伏。用眼睛下照,從左面上照乾頂,從右面下照坤臍,到中心為一度。如此三十六轉,是為進陽火開關。從午、卯、子、酉轉一個來回,如此二十四轉,是為退陰府。這便卯酉周天之火,煉內葯的方法,亦稱為內交媾。有訣曰:「行動日月轉法 輪,左旋右轉炁歸中。三十六轉進陽火,二十四旋退陰符。」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采內葯訣》。這是在外葯采足之後,因風火相激,真炁上升於腦,眼睛左插入《先天法派》60頁圖。旋右轉,一起一伏,腦氣筋與神經系和合,腦髓充滿發漲,頓 覺榮光發現,「有形無象采內葯」,俗稱煉丹,此榮光即為玄關。采內葯時要防止泄精。人泄精必先有送精真炁,系由●(左骨,右延)髓上 炁胞發動,經夾脊至尾底骨神經系而出。有此真性炁,精蟲立即活動。無之,雖有精蟲,亦無生機。該炁胞上通於腦,下通於尾底骨,中通各神經,為生命總炁根,名曰●(左骨,右延)髓。由腦橋中分出十二對炁管腺,分布於五官。腦橋下小腦由中分布出九對炁管腺,主內呼吸下回循環種種作用。又至脊髓中分布出三十二對炁管腺,穿椎骨間小孔而出炁泡。炁泡生時,由於飲食谷炁之精。最初發生,僅一炁泡,次第緊縊其膜,剎那間,裂分兩球。如此變化繁殖,漸成無數小球,營養全體。偶覺春心一動,便無法訣收回,順由脊髓下尾底骨神經系泄出 ,這便是泄的先天祖炁。采內藥行的是子午卯酉周天火候。子為生死竅,午為泥丸宮,卯為夾脊,酉為絳宮,此四位正對五行之生死位,在人身有系管以通五臟六腑,必停其息,以意薰蒸,臟腑才得以滋潤,否則容易產生病患,所以丹經要求以沐浴為火候之秘機。《崔公入葯鏡》認為:「火生於寅,沐浴在正東,死在酉。水生於申,沐浴在酉,死在卯。金生於巳,沐浴在午,死在子。木生於亥,沐浴在子,死於午。是沐浴為死而不動之位。」所以要洗心滌慮,以真炁 薰蒸,使二炁不動,以陰符合其候之機,以臻其薰蒸之效,沐浴之用,達煉精鍊炁之目的。翕聚祖炁是守中抱一,日月合併之功。離己為日光,坎戊為月精,這便是龍虎二炁。天地之交精,日月之交光,盤旋於祖竅之前,為混元真一之精,這 就是大葯。此時精炁神合聚一處,三家相見,四相和合歸一,心空意空,無他無我,祖竅之前真炁像○,有的稱之太極,有的稱之元覺,有的稱之金丹 ,這三個名稱其實是一回事,只有一個道理:先天乾坤,後天坎離。這個○在精炁神歸一,頓覺後 插入《先天法派》63頁圖。 插入《先天法派》70頁圖。 出現的,也叫做玄關,這是前六步採的精、炁、神和合歸於祖竅一處,先天真一之炁便凝成這個○。此中翕聚是見性光發散, 得日月合併口訣,訣曰:「守中抱一是全功,祖炁聚會性命同。坎戊離己日月合,龍虎二體光中升。」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翕聚祖炁》 。從前煉成的精、炁、神之炁上升於祖竅之前,時間長了就會性光發散,不知所之。複次又見性光,仍與前同,潔白無滓。不得翕聚之法,任其飛散,當面錯過,坐失造化真機,而使前功盡棄,未免可惜。若得金公木母和合,日月歸併一處,兩眼似這個●●,便是迴光返照。這時能夠照見真炁之光,盤旋於 祖竅之前,自然翕聚此炁不散。愈聚光聚圓,翕聚此光圓圓陀陀時,是戊己二土、龍虎二氣合,而成刀圭。坎離交而天地泰,龍虎交而戊己合。戊己合為一體,則皿象會合中宮,大葯就產生了。大葯產生後,葯嫩即會飛走,無法制止,此時要收歸己有,送歸 土釜。蟄藏炁穴是將祖竅前翕聚的那一點陽神炁收歸於氣穴之內,名為凝神入氣穴。此炁穴有內外兩竅:外竅為陰陽之源、神氣之宅、胎息之根、呼吸之祖;內竅者,長胎住息之所,入大定之室。內呼息上不過於心,下不過於腎。久而久之,真息入竅,忽得大定。有口訣曰:「翕聚蟄藏祖炁中,真人呼吸里 邊存。竅內有竅名橐龠,息往息來神入中。」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蟄藏炁穴》。就是將祖竅中煉出先天陽神之炁光,收入腹中, 當時立即會覺得咕嚕一聲,說明炁光已落入丹田。於是便以目光視丹田,有股熱力,漱漱動蕩,只是用意運之於心位。及至心位,復用意運之於腎位。如此往來不已,忽然落於炁穴內,這便是入竅中竅,是為重入胞胎,為再造乾坤之起始,實為心腎相交之真功。這也是深根固蒂之法,乃由收視返聽,行持積累而得,功純則心虛,心 虛則神凝,神凝則炁聚。自轉河車是二耳下照于丹田,心意無他無我,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漸漸入而漸漸柔,漸漸和而漸漸定。時間久了竅中真息即會發動,上不過心,下不過腎,久動而定,自然內氣不出,外氣返進。這是胎息還元之初,眾妙歸根之始。正在胎息妙凝之時,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恍恍惚惚,無他無我之時,入定定久,內外合一,動靜俱無,璇璣停輪,日月合壁,真是:萬里陰沉春氣台,九宵清徹露華凝。此胎息之氣是經後天吸呼之氣,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引動先天炁穴內真炁發動,自然而然地由後督脈一度一度上升至泥丸宮。後天一呼,蒂氣由任脈下降至生死竅,先天真炁由泥丸宮一度一度下降生死竅。後天吸踵氣,由後督脈上升至泥丸。此是內外先天、後天炁氣,四個往來,不是口鼻呼吸。有訣曰:「乾坤闔辟周天數,闔吸辟呼橐龠 升。乾九坤六河車轉,四揲成章真意空。」這就是說先天炁升,後天氣降; 後天氣升,先天炁降,是此上彼下,彼下此上之炁氣,是自然之功,不是意念的作用,這是真炁轉動,為煉舍利子的方法。 收受炁法是舍利子將成之時,克服漏精的方法。陽舉氣發之時,兩手點住龍虎二穴,定住,以舌接督脈中心,二目左上視,以巽風真意吸提呼降。升即升至泥丸宮,降即降至生死竅。數度後,其陽升,即會縮回,這就是收炁收精的法訣。訣曰:「閉住龍虎關訣穴,目守泥丸舌接督。吸提呼降氣歸竅,陽升氣發急回中。」就是說煉養舍利子,要足不足之時,內里作怪,可在臨睡時,平心靜坐,將左手中指一回,點住之處,即是龍穴。此穴是活的,內炁通心,故為龍穴。再用右手中指,點住龍穴處 ,左中指伸開,(見圖),此兩手心之脈,通於手腕之脈,手腕之脈能通心腎。將手心點住,能閉心腎之炁不動,將炁管閉住。用神氣即口鼻之報導,所謂神為眼睛轉動,將內里真炁收閉之,就不會有漏精的現象出現。再點住右 手心,為虎穴,此穴內炁通腎。此龍虎二穴,下通腎精炁管,用左手中指點住右手心,右手中指點住左手心,即是龍虎二穴。盤腿靜坐,將龍虎二穴點住,用意將淫根望回一縮,閉口舌頂督脈弦。由鼻內望回一吸氣,眼要由下左邊望上一看。又鼻內往外一呼氣,眼要由上右邊向下看,此為神氣一吸、一呼、一轉。如此轉九回一定。稍定一刻,照前將淫根望回一縮,神氣目照前再轉九回,又一定。如此轉四個九回,轉完三十六回再睡覺,精炁管自然閉住,再也不會有漏精的情況出現。靈丹入鼎是將煉足的精、炁、神聚於頂內,並以真炁、真神煉之。催逼既久,靈丹脫落,吞入口中,化為津液,腹響如雷,滋養舍利子。後由炁穴生出舍利之光,能虛室生白,圓圓陀陀,此即舍利子養成。訣曰:「胎因火球煉得圓,虛室生白照萬千。圓圓陀陀金光現,百脈通合大葯成。流珠爍爍照崑崙,九轉丹成只自然。一粒自從吞入腹,始知世有活神仙。」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靈丹入鼎》。這一段工夫全在於靜,猶如龍養珠,如女初孕,要自知靜心養之,舍利子方可充足。此時要謹戒十損:久行損筋,久立損骨,久坐損血,久睡損脈,久聽損精,久看損神,久言損氣,久思損脾,久淫損命,食足損心。同時還要注意取火、提火,因為只有取火、提火才能提出神火,才得蟾光發現,丹光自圓自明,提火之法為以舌倒頂上齶,是天池穴,不教真炁泄出。舌尖一頂,即是閉住天池穴,開巧舌後玄膺穴,下通氣嗓 管,即十二重樓,過心竅,至絳宮,到丹田,降至生死竅,養我舍利。但此法不可長時間使用,否則就會頭暈。溫養靈丹是靈丹入於鼎內,經過文烹武煉後充實殷足,當用止火之法,不行呼吸之功。此時淫根自縮,光射眼前,龍吟虎嘯於頂,虛室生白,正子時至而不能採取,因為精與炁合為舍利,應該用溫養之功使舍利孕育長大,用二目合併真意雙眸下照丹田,將氣質之性化為天命之性,則無時而非太和之炁。將通身混元之氣炁 合而為一,胸中一片太和之炁現放眼前,色似月光,內外一體,天地同春。真息綿綿若存,元神得見,則炁源源不斷地產生。有訣曰:「空以不空四相合,文烹武煉鉛汞功。龍吟虎嘯崑崙頂,片時黃芽白雲升。」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溫養靈丹》。空以不空是溫養舍利子,四相合者是收歸舍利。假如舍利子不足,還得烹武煉補得實足。此時要切忌意動,意動則炁不生,神亦 不續,必須勿助勿望,一心不二。雙目合併下照坤臍,聚合五炁歸一溫養舍利子。此五炁為心、肝、脾、肺、腎之炁,氣在炁 穴之中,而流通於五臟之間,於肺則為金炁,於心則為火炁 ,於肝則為木炁,於脾則為土炁,於腎則為水炁,是為五行之炁。凝神五炁,指全身真 炁發動,其炁升,五臟之炁皆升。其炁降,五臟之炁皆降。既降之後,五炁合而為一,又為攢簇五形。丹經所謂金木交並,性情合一,即二目合併歸一,此其時丹田五炁發生金光,現於目前性光之內,全身萬脈歸宗,而陰陽之炁氣化成純陽之光 ,似這個○,才為五炁朝元之功,捨得之光自然出現。此時可以用止火功採藥,不行吸呼之氣。止火景到後,丹田內真陽之炁發生舍利之光,祖竅內之 性光,因凝神集於臍下,炁穴內之陽光,上達麗於目前,所以祖竅性光與臍下命光二光合一,終日當覺由目至臍一路皆是電光,金光含色紅黃,二光比如花內雌雄二蕊,二蕊一合,花即作胎結果。即是采大葯景現:每日將此二光溫養於內,二炁光足,自然合一,永定不散,有華光而無形,懸於太空中。修鍊至此,口鼻無氣,六脈皆停,方為真命實足。萬株歸於一本妙法,五炁朝元之訣,即是采大葯過關之時。此時丹田發熱,兩腎湯剪,眼生金機,左耳虎嘯,右耳龍吟,腦後鷲鳴,身涌鼻搐之類 的現象,都是得葯的景象。等到淫根斷後,精盡化炁,將炁養足,攝此動炁,凝成為舍利子,方得淫根縮如童子,為馬陰藏相,龜縮不 舉,陽關自閉,真炁不漏,陽關自閉,淫根絕無舉動,無精可煉,則當止火。精囊內所積聚元精化為舍利子,舍利子之金光由內發現於眼前,為金光一現,應當預備法 、財、侶、地。舍利子在精囊內,總得陽炁助養。陽炁盡歸於炁根,方得金光二現,陽炁可以定於氣,炁 足即有動機,眉間又有金光,虛室生白,由炁內生出,便是金光三現,說 明采大葯過關景到。采大葯過關是靜坐參禪,收神炁歸丹田。以木底座抵住生死竅,下竅不漏。上竅用木來年將鼻塞住,以防舍利子走失。以靜內照,以柔而用,待動而托升,柔護而行,以雙忘而定。靜則大葯升,動者真意托。不可用意行,用五龍捧聖,三車牽上,吸、舐、撮、閉真口訣,大葯既得。訣曰:「座定木底炁上升,五龍捧聖過三關。三車拉上崑崙頂,塞鼻牽牛木來年。尾閭界地四路通,歧路危險三竅開。謹防穀道一虛竅,若無木座前工傾。吸舐撮閉過三關,五龍捧聖得師傳。若無真意三車上,真寶失去怨何人。六根 震動真寶升,五龍捧聖過三關。四相和合歸黃道,三花聚頂三車牽。」見趙壁塵《性命法訣明指·采大葯過關》。就是說陽光三現後,於靜室中,以二目下視丹田。久之,六景現如前,必須用六根震動口訣,將舍利子震動,好過後三關。六根為鼻根、淫根、眼根、耳根、舌根、意根。此六根震動,是鼻根、舌根用意根望回吸空氣,抽震動,耳根目根響動,淫根自發動,舍利子活動,六根緊震。舍利子在精囊內流動活潑,下觸陽關。陽關已閉,自能轉上衝心位。心位沖脈不開,炁望下降,自然向下後衝動督脈 尾閭關。無有五龍捧聖、吸、舐、撮、閉,神提羊車之法訣,過不去。自轉動,由尾閭而下奔走穀道,穀道易開,大葯泄去,前功盡棄,這是下鵲橋之危險。大葯過關後,嬰兒就會顯形。此時可以:「脫離苦海登彼岸,撒手逍遙是閑漢。作近三千大功德,度盡世界成羅漢。」 嬰兒顯形後,要用調養乳補口訣。養為空,補為金。十月胎足,不可出胎,以真空煉之。真空為慧光產生。見慧不用,實在難得。等到老成三年,再慢慢用意念引領出殼,急收回,這是自神目意煉之。時間長了真靈就會出現,此真靈即是嬰兒。此時要用真胎息來煉胎神,采大葯,過三關,服食之後,關竅俱已開通,此後二炁氣勤生,自能運轉三關已通之路。一升一降,循還不已,自然而然轉動,是為二炁助神結胎。久久煉之,將二炁運行,忘卻自轉,此為煉胎神。久久忘形轉之,用雙眼內照丹田,十月之後,二炁氣轉機甚微。但微動臍輪之內,虛境而已。煉之一年後,臍輪真炁不動,飲食不能吃鹽,獨存一寂照之元神,此為真胎息。至此鼻內無出氣,手無六脈,是為大定,真胎息在內。久靜而心神意動,胎息內如蝟翁蟲。傳情之意即是心神意內有一靈胎之意,停於真炁穴內。由過大關到此,總得三年之久,才有真胎息。將真胎息用三千之法,遷升到中宮。中宮即是肝的根,為絳宮。胎息升到 絳宮,才能養得了靈胎。下丹田是煉精化炁之所,中丹田是煉炁 化神之所,上丹田是煉神飛升之所。靈胎現形,當用遷行中宮之法訣。此法訣為:初禪念住,二禪息住。所謂胎息住,是由下丹田胎炁用兩眼交併合一內照,自然 胎息一點一點上升中宮,此為神入炁中。等到升宮,然後炁包乎神,是絳宮之炁,包乎胎神。昏昏默默、渾渾淪淪,如在母胎一般,這 說明息住。教中宮真炁包住,名曰道胎。道胎一結,胎炁自然發於眼前,這是真慧光發現。接著將道胎養於中宮,心似蓮葉不著水,光光凈凈、空空如如,隨方就圓,溫養於中,將道胎養足。炁發於眼前,純陽之神能生慧,有漏盡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之驗應。漏盡通在煉精時已完成,至此才有後五通。天眼通是慧光內能見天上之事,天耳通是能聞天上之言,宿命通是能通曉前世之因,他心通是能知未來之事,神鏡通是識神用事,是將魔磨化為元神。此時神與神交合,能生神,此神是性之真神與命之真神二光合一,如同這個●●,能化有形之我,散則是氣, 聚則成形。第十章 女丹派煉炁化神之方法女子通過煉精後,赤龍(月經)化為白鳳髓,是為女子玉液,白鳳髓煉而化成炁,炁而凝結,是為女子內丹,如此「一粒復一粒,用取豈有竭炁得到真種子,此事還當力」見《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冊》。。所以還得虛寂心念,行女子玉液還丹的功夫,翠娥仙子說:「余昔從事還丹法,用人忘其人,法忘其法。入手時,至則行,故能吾忘為我。但自今斯明斯。日忘其日,時忘其時,一旦天地亦無,久之,而吾忽醒如、悟如,寂聽、寂視而已,然竟渾忘何事而事也。但覺炙如、焚如,而後現有脂如、油如,無際、無涯,若有聲,若無聲,時流時止,載激載噴。有時而懸若雪練,有進而凈若冰湖。時非一時,處非一處,目不為眩,神不為疲。忽於個中,見見聞聞,卻足迷性者。吾於斯時,尚克自警曰:毋為物誘。又忽覺曰:天地與我同體者。返身內省,吾身諒亦同然。理果外然內亦然,則以內然外亦然也。於是反躬自省,吾無有我。寂體久之,我乃現焉。然欲內省,絕無門竇,遽然如夢覺。覺此身中,中下下極,火熱如炙。聲發如雷,風聲潮聲,起自個中。倏忽之間,穿閭升脊,透忱達谷,如注甘露。乃由鼻落,華池水滿,咽不勝咽。而時不半晌,已造液涌南洋,尋將注腰繞臍。以熔以冶,天地同樣。外然內然,其信然矣。我於斯時,竟循常序,功竣乃退。」同上。這就是說通過虛靜坐忘的方法,將 白鳳髓煉化成炁,並煉炁穿尾閭,升夾脊,透玉忱,達泥丸 。再由鼻落,過華池,經南洋,注腰繞臍,歸於炁海之中。回光凝神,真炁停於中宮,與元神配合不散,所謂「一點落黃庭」,是為玄牝,是為內丹。內丹凝結以後,要行胎息之功以溫養。「夫此一息,功用無邊,而訣修至簡。然非盡人一成,其中大有差等是非。造物有以主之,造物亦自因物成物也。方人借寂以尋息鼻,無思也,無慮也,朝斯朝夕,一朝摸著祖竅,竅自洞開。不招也,不拒也,翕然息與鼻合。浩浩兮無涯,冥冥兮莫測。不知祖是我,我是祖。一鼻呼吸,古哲名曰胎息」《西王母女修 正途十冊·第八冊》。修鍊胎息,虛寂致極,德合真一,可修成天仙;德合玄一,可修成水仙;德合精一,可修成人仙;德合情一,偏陽成神,偏陰成鬼。 孫不二元君將上述功夫分為養丹、胎息、符火、接葯四步。第一養丹,訣曰:「縛虎歸真穴,牽龍漸益丹。性須徵似水,心欲靜如山。調息收金鼎,安神守玉關。日能增黍米,鶴髮復朱顏。」就是說積蓄先天之炁於兩乳間的丹 田,再凝神以合於炁,使神炁相拘,結成靈胎。此時必須凝 神調息,調息凝神,致虛守靜,漸采漸煉,這樣靈胎才會漸凝漸結。第二胎息,訣曰:「要得丹成速,先將幻境除。心心守靈藥,息息返乾初。炁復通三島,神忘合太虛。若來還若去,無處不真如。」就是說要想靈胎快速形成,需要將身中各種虛幻的陰魔除卻,做到心息相依,使真炁貫通於上、中、下三丹田,運動真實而不虛妄。 第三符火,訣曰:「胎息綿綿處,須分動靜機。陽光當益進,陰魄要防飛。潭底珠含景,山頭月吐輝。六時休少縱,灌溉葯苗肥。」就是說真炁綿綿運動時,要分清動 靜之機。陽炁發動時,以神暗中助之,愈進愈旺;陽極陰生時,則以神助之以靜定,惟防止靈胎飛躁不寧。 第四接葯,訣曰:「一半玄機悟,丹頭如露凝。雖雲能固命,安得煉成形。鼻觀純陽接,神鉛透體靈。哺含須慎重,完滿即飛騰。」就是說功夫修鍊至此,已達到一半功效,此時靈胎已經凝結,就像空氣中的雨露凝結成冰霜。得此靈胎雖然能夠保全性命,但是將其煉成天仙,還需要修鍊超凡入聖的功夫,凝神靜坐,虛以待之。內含意念,外舍萬緣,頓忘天地,粉碎形骸。自然太虛中有一點職露如電之陽,勃勃然入於玄門,透長谷而泥丸,化為甘露降於五內,此時立即鼓動巽風以應之,使其驅逐三關九竅之邪,掃蕩五臟六腑之垢,焚身煉質,煅滓銷霾,抽盡穢濁之軀,變換純陽之人,累積長久,化形而仙。作者:修行_提交日期:2008-04-12 03:48:52 5#[轉帖]道教內丹修鍊 > 第七篇煉虛合道引 論煉虛合道為丹道修鍊之最上一乘,又稱粉碎虛空或虛空粉碎,為內丹修鍊的終極目標。《性命圭旨》認為:煉神還虛還不是最高境界,稱修道之人有時「只知煉精化炁 ,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而止,竟遺忘了煉虛合道一段」。閔一得說:「世所傳煉神還虛而止者,猶落第二義,非無上至真之道也。」見閔一得《證道仙經》。就是說煉神不等於出神,還虛則未盡了當,所以還必須煉虛合道。正如《性命圭旨》所說:「大道乃虛空之父母,虛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所以逆修須經歷虛空才能契合大道。其要點就在於粉碎虛空心,即無心於虛空,做到本體虛空,並安本體於虛空中,得先天虛無之陽神,合於遍布萬化、無所不在的大道,從而出現「百千萬億化身」 。此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功成道備;陽神出竅,離開塵世,方居三島,接著「受紫詔天書而居洞天矣」見《西山群仙會真記》。。就是說陽神出竅後,留駐人間, 繼續積功累德,功行圓滿後,得到天庭命詔,升入仙境。第一章 鍾呂派煉虛合道之方法鍾呂派煉虛合道採取五氣朝元、五液朝元、三陽聚頂和一意守中的方法來完成。鍾離權說:「五氣朝於中元,從君火以超入院。下元陰中之陽,其陽無陰,升而聚於神宮。中元陽中之陽,其陰無生,升而聚於神宮。黃庭大葯,陰盡純陽,聚而升在神宮。五液朝於下元,五氣朝於中元,三陽朝於上元。朝元既畢,功滿三千,或而鶴舞於頂中,或而龍飛於身內。但聞嘹亮樂聲,又睹仙花亂墜,紫庭盤桓,真香馥郁。三千功滿,不為塵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聖而脫質升仙。」見《鍾呂傳道集·論鍊形》。朝元功夫完成後,要「一意不散,神識俱妙。靜中常聞樂聲,如夢非夢。若在虛無之境。風光景物不比塵俗,繁華美麗勝過人世。樓台宮闕,碧瓦凝煙。珠翠綺羅,馨香成陣。當此之時,乃日超內院,而陽神方得聚會而還上丹,煉神成仙以合大道。一撞天門,金光影里以現法身,鬧花深入而坐凡體。乘空如履平川,萬里若同展臂者也。復再入本軀,神與形合,天地齊其長久者也。厭居塵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於紫府太微真君處,契勘鄉原,對會名姓,較量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島,而遨遊永在於風塵之外,其名曰超塵脫凡。 見《鍾呂傳道集·論朝元》。第二章 南派煉虛合道之方法南派煉虛合道之法為南派後代之所增補,張伯端本以煉神還虛為最高境界,而陳致虛和閔一得則認為煉神還虛後,還要煉虛合道。陳致虛認為:「身外有神,猶未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身。」見陳致虛《陳虛白規中指南》所以煉神還虛後要進一步煉虛合道。只是:「太上玄門知者少,玄玄元不異如如,提將日月歸元象,跳出扶輿見太虛。煉到形神俱妙處,遂知父母未生初,這些消息誰傳授,沒口先生說與吾。」同上。閔一得說:「金丹只須還虛合道,遂合真元。何須用意,修鍊有復性復命之煩,只因生身之後,七竅已竅竅通靈。不能常最於一竅,以致混沌破而為知,知而復轉而成識,從此心感於 物而成識。」見閔一得《還源篇闡微》。其方法為:「始而相依,漸而蟄藏,從此相依於無,相依遂並蟄藏,於無可蟄藏之際,是為相忘,湛然常寂,即是化虛,到了寂無所寂,即是煉虛合道也。」「可以長生久視,智周萬類,澤流永世,參天兩地,中立為三。故白子有言曰: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即是大羅天。 文曰: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忘虛以合道,即此忘之一字,便是無物也。」同上。這就是說打破一切,與道合體。煉虛合道後的境界是:「陽神離體,冥冥窈窈,剎那間游遍三島,出入純熟,按捺住別尋,玄妙合真,空虛無事了。」見陳致虛《陳虛白規中指南》。閔一得說:「以零露所結之霜為喻,以明跡之可見摶之不得,乃是虛空粉碎之象。形容金丹,於無相中生實相之妙。故曰紫金霜也『○』。」「清靜自然,純一不貳,三百日功夫。此後盡可逍遙物外,遊戲人間,去來無礙,道合自然矣『○』。」「此際自須更進一層,必俟溫養,圓成方可得手何則。蓋吾之神炁自開關竅,以來一味直養無害已。塞天地而貫三清, 只候我完太極於虛無自然之中,再發起一點先天無極元陽真炁,我即凝定如初,即是神歸炁穴,一任掀地翻天,固結不解,如是片晌功夫陽神得。元 炁貫注遂爾現形,可以飛升變化,可以寂定安居。論其體質,則耳聞九天,目視萬里,不食不餒,飲酒不醉,口能乾汞,腹可蒸餅。論其應用,則身有光明,萬神朝禮,可以役使雷霆,開晴降雨,鬼妖見而喪魂,精怪遇而亡形,仍自對影無心如如不動,包羅萬象,溫養元神,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是為合元,元神成就,待脫胎化與道合真。」 見閔一得《還源篇闡微》。這就是說煉虛合道以後,即為神仙,神通廣大, 變化無常,妖魂鬼怪聞風喪膽,三清尊神召入玉京,敕之羅列仙班。第三章 北派煉虛合道之方法北派稱煉虛合道為棄殼升仙超凡入聖,認為此是無為妙道。此法號曰:鍊形合道,棄殼升仙,本法無時,明有五法。海蟾子以鶴衝天門,靜中以真性如鶴衝天門,出外自然,身外有身。西山十二真人王祖師曰:以花樹出靜中,以花樹回望,不失本性,既出自然,身外分形,黃帝以火龍出靜中化,火龍上踴,自然身外有身,號稱清凈法身。鍾呂二真人皆用紅樓, 出靜中以上三級,紅樓層層,上畢便跳,自然棄殼。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煉神合道,棄殼升仙,功到自然。此僧人入定以來,坐化道士,入靜以出,陰神皆為清虛之鬼,非為純陽之仙。冥冥無像,終無所歸,學人何其誤耶。殊不知煉精為丹,而後純陽氣生,鍊氣成神,而後真靈神仙超凡入聖,棄殼升仙。而曰超脫萬萬世,神 仙不易之法。有口訣說:「功成須是出神京,內院繁華勿累身。會取五仙超脫訣,煉成仙格出埃塵。」 見丘處機《大丹直指》。這就是說修真之士,功到鍊氣成形,皆不願長生住世,速要內觀,而煉神合道。降魔魔散,煉神神聚,急忍無斷因循,不棄凡殼,是因為困在昏衢,止為陸地神仙。大抵有身有患,無家無累,古今共言,辛勤功到,無為爭忍,戀軀不出,故棄殼升仙,出頂煉神,超凡為仙。世人不善修鍊,直要棄殼便成仙道,何其誤形。幽室靜坐,絕慮忘思,外境不入,內境不出。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意不散,定中以出。陰靈之神,冥冥無像,非為純陽之仙,縱得出殼,何其艱難。古今上真皆傳棄殼之法,誠非難矣。功到自然內丹成就,純陽氣生而本靈神現。內觀識認,棄殼超脫。次第相須,自然化火龍而出頂中,身外有身,並無棄相。始於一步兩步,次以三里五里,出入不差,往來無懼,然後寄殼於山川之中,永作蓬萊之侶,此是棄殼,全在前功證驗,節序不差。自然神仙升神出頂,然而上真留此數法,調出入者,蓋以學人久受驅馳,晝夜用功不已,內觀神聚,恐認魔境,流入邪道,徒勞心力,廢墮前功,故為不厭詳言,又慮學人功到內觀,魔散神集,二物入天宮,繁華萬倍。猶恐認為仙境,不免再陳棄殼之訣,棄殼不難,功成方合自然,所以訣中有花樹皂蓋,以記本體招神入殼,有鶴沖龍躍以昇陽神,令神出身棄殼升仙。古今上真有輕傳而不秘者,九祖永受地獄,以修真之士功到自升,不可不行。古今學人應該 慎重。第四章 東派煉虛合道之方法東派煉虛合道用周天火府圖和還元圖來形容。周天火府圖稱「進退符火,周天數卦,三百功圓,脫胎神化」,強調「此中得意須忘象,若究群爻謾役情」見陸西星《金丹大旨圖》。。就是說採取進陽火退陰符的方法,來烹煉和溫養金丹。還元圖稱「三年九 載,面壁功深,返於無極,與道合真」同上。。陸西星認為「功夫到此一句說不得,一字用不著」同上。。就是說功夫煉到此步,即可以沖關,沖關後 便是與道合一,化為仙真。第五章 西派煉虛合道之方法西派稱煉神還虛後,更上一層,與道合真。移神上院,端拱冥心,直要與大虛同體,普照大 千世界。如此則法身圓滿,舍利交光,分身應用,充周不窮。所謂子子孫孫,百千萬化。至 此應時立功,則身歸三清,道超九祖。第六章 中派煉虛合道之方法中派煉虛合道,黃元吉認為,神生炁、炁生神後,「如此神 炁交養,兩兩相生,斯時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脫,心若無意……合乎天地盈虛消息」。見黃元吉《道德經講義》。 李涵虛註解張三丰《無根樹詞》認為,煉丹至於空,已經算是盡善盡美了。然而會有真空之念,又會有法相之念,正如太上老君所說:「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見《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所以要湛然常寂,才算得上是大超脫、大解悟、大清凈、大圓覺。因為湛然有而若空,空而且無,不可以用具體事物來形容。前一階段的功夫還有金精、黃芽等名稱,湛然卻沒有任何名稱,猶如空谷傳聲,聲聲相應,這就是湛然的奧妙,藏於無中。所以煉虛合道必以道為體,又必以無擒,入於中間虛無之境,大造、大化之中,起動周天三昧真火,鍛煉元神,使虛空法身返於太無。此太無為聖真之境,玉清混洞大無天、上清赤化太無天。煉成仙道,只要授受太清官秩,便能夠返於太無,可以先朝拜道德天尊,再朝拜靈寶天尊,最後朝拜元始天尊。要做到這一步,必須鍛煉真空,要用周天三昧真火。此周天並非河車功夫,而是任天而動,空寂盤旋,深造密化,道法自然。三昧真火並非陽火,而是天一、地二合而為三。人於天地之中,立鼎安爐,神冥氣漠,以仙煉仙,而成天元神丹。等到功德圓滿,便可上朝三天,謁仙卿、受天符,或封為真君,或封為帝君,或封為五嶽名山洞天福地師相、逸仙等職,這樣才算是真正地達到了煉虛合道的地步。 見李涵虛《道竅談·三車秘旨》。第七章 三豐派煉虛合道之方法三豐派認為煉虛合道需要面壁九年,有訣說:「九年面壁養神體,默默昏昏如煉己。無束無拘得自由,隨緣隨分能知止。心同日月大輝光,我與乾坤為表裡。打破虛空不等閑,收拾六合一黍米。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面壁九年》。這就是說在九年面壁的過程中,要自然而然,就像煉己築時一樣,無拘無束,心同死灰,體合陰陽,打破虛空,具體過程為:換鼎分胎、轉制通靈、九轉靈變、修鍊天元、瀟洒優遊。第一,換鼎分胎。訣說:「重安爐鼎立坤乾,巧手移丹上入上田。道德崇高神益邁,虛空粉碎法無邊。從今易舍還成質,以後分胎又入玄。兒養孫兮孫養子,老翁老母一齊仙。」 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換鼎分胎》。就是說重先安爐立鼎,運轉乾坤,巧妙地將丹胎移到上丹田,含養自己的道德,就可以粉碎虛空,從此就能夠移神出殼,分胎化 形,成就千萬億化身。第二,轉制通靈。訣說:「養得玄孫漸長成,強宗勝祖善謀營。昨宵燈下逢佳偶,今日堂前產俊英。個個陔兒森玉樹,飄飄仙嗣簇金莖。一班勝似連城璧,無稅良田只自耕。」 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轉制通靈》。就是說千萬億化身漸漸形成,並且溫養壯大後勝於元胎,每個化身就像茂密的大樹枝葉一樣簇擁著主幹。其中的奧妙只有通過切 身體驗才能夠領會到。第三,九轉靈變。訣說:「九轉丹砂歲月深,養成舍利鬼神欽。一爐白雪渾如玉,滿鼎黃芽勝似金。曾見鸞飛和鳳舞,但看虎嘯與龍吟。五金八石皆成寶,還煉天元拔飛宅。」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九轉靈變》。就是說通過九轉還丹的功夫後,仙胎養成,潔白如雪,赤黃如金,進一步修鍊就是脫胎拔宅飛升的功夫,也就是修鍊天元的功夫。第四,修鍊天元。訣說:「天元丹品問誰知,有自無生世所稀。天地為爐真造化,陰陽作葯自玄微。雞餐變鶴青雲去,犬食成龍白晝飛。到此方稱高妙極,許君攜手一同歸。」 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修鍊天元》。就是說修鍊天元的功夫只能靠自己去體悟,就像無中生有一樣,以天為爐,陰陽為葯,自然能夠造就靈胎。功夫至此,就能夠像 許真君一樣,攜同雞犬,白日飛升。第五,瀟洒優遊。訣說:「道人久已泯耳目,瀟洒自如脫拘束。朝從扶桑日頭起,暮去崑崙雲腳宿。青牛過關知幾年,此道分明在眼前。昨夜瑤琴三疊後,一天風冷月娟娟。」 見《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上·瀟洒優遊》。就是說脫胎成仙后,就可以瀟洒自如 、無拘無束、優閑自在地遊覽於人間仙境之中。第八章 伍柳派煉虛合道之方法伍柳派稱煉虛合道為粉碎虛空。柳華陽說:「一片光輝周法界,虛空朗徹天心耀;雙忘寂凈最靈虛,海水澄清潭月溶。」見柳華陽《慧命經·粉碎虛空圖》。就是說粉碎了虛空心,即無心於虛空,做到本體虛空,並安本體於虛空中,得先天虛無之陽神,合於遍布萬化、無所不在於大道之中。也就是達到了「不生不滅,雲散碧空山色凈;無去無來,慧歸禪定月輪孤」見柳華陽《慧命經·粉碎虛空圖》。的真境界。這其中關鍵在於「寂靜」二字,不著於法,不著於相,任何方法都不必用,也就是從有入無,無無既 無,與道同體。第九章 千峰派煉虛合道之方法千峰派稱煉虛合道為粉碎虛空,是撒手之法。是由漸法而入頓法,由有為而入無為,由不空而入真空。訣曰:「打破虛空消息路,我登彼岸不用舟。煉神還虛千變化,撒手虛空是金身。煉就這個不壞體,十方世界歸化身。撒手逍遙是這個,這個虛空是不空。」就是說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真。撒手虛空回歸空空,聚者顯形空而不空。煉至三年、九載、百年、千年、千劫、萬劫,直待四大崩散,虛空粉碎,無形無跡。這是攜帶肉體大覺金仙 ,修成萬劫不壞金剛之身。當然要經九年面壁之功,用虛空粉碎之法訣:蹈光依滅盡定而寂滅之,寂滅日久,直至三年、九載,空定衡極,滅盡無餘之際,神光周足,法相圓滿,色空俱泯,形神俱妙。其斂也,至精至徹,納入芥子而無間。其放也,至大至剛,包羅須彌而無外。將見無極神光,化為大紅光,恰似赫赫日輪,從太虛玄關竅內一涌而出,崩開分散,燦爛彌滿,無邊無量。為萬道毫光透徹於九天之上,貫通於九地之下。若千萬杲日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煉得虛空粉碎,方為了當。就是說直至虛空粉碎,與道合真,才見無量之寶光,直充塞於四大,得與賢聖仙佛相會,自無始分離。今日方得會面,彼此交光,合併一體,成為虛無一個圓子。此時身如摩尼珠,光耀無比。此為九年面壁之功,已返至大覺金仙之位,功德圓滿,天下詔書,十六位大覺金仙合一,上朝金闕,封以真誥,授以天爵,封為十六合一大覺金仙 之位。第十章 女丹派煉虛合道之方法女丹派稱煉虛合道為出神和沖舉。 第一出神,詩曰:「身外復有身,非關幻術成。圓通此靈炁,活潑一元神。皓月凝金液,青蓮煉玉真。烹來烏兔髓,珠皎不悉貧。」就是說陽神出胎之時,有光自臍輪向外注射。陽神脫胎之後,金光四射,毛竅晶融,就像太陽剛剛從大海中升起,就像珍珠從深淵中騰起,香氣飄滿房間,霹靂一聲,金火交流而陽神已出於泥丸。出神以後,全看平日功夫,假如陽神全是先天靈炁結成,則境遇而不染,見物而不還,來去自如。陽神回到泥丸宮,身體立即火熱一般,金光又從毛竅中射出,香氣依然氤氳,一會兒陽神 便回到黃庭處,雖有若無,不知不覺。這一階段,胎神雖出,還要緊緊收住,留他做完了煉虛一段功夫,再放出去,則真光法界,任意逍遙,大而化之。然煉虛全要胸懷浩蕩,無我無人,何天何地,覺清空一氣,混混沌沌中,是我非我,是虛非虛,合太虛之虛,而融洽無間,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第二沖舉,詩曰:「佳期方出谷,咫尺上神霄。玉女驂青鳳,金童獻絳桃。花前彈錦瑟,月下弄瓊簫。一旦仙凡隔,冷然度海潮。」就是上述功夫煉成後,陽神即會帶著身體在吉日良辰白日飛升,入住神霄玉府。屆時你會在仙花前彈拉錦瑟,在明月下鼓吹瓊簫,玉女騎著青鳳凰在前面導引,金童手捧著紫紅著的仙桃前來進獻。說明此時已是仙凡相隔,再也不會受 到凡世間的輪迴之苦。
推薦閱讀:

清凈丹法 內丹修鍊五階次
大道至簡,內丹可成 - 玉清門內丹術【太觀神法】探微
胡孚琛:內丹學南宗入室修煉理事舉要
內丹學
文始門講《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

TAG:道教 | 修鍊 | 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