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陽樓賞析翻譯鑒賞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註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著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賞析一: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陽。這裡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陽樓。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並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第一、二句是對句,雄厚有力,開門見山地直說過去只是聽說,今天終於登樓見到了。 第三、四句寫登樓所見,洞庭湖水劃分了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極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壯闊、無邊無際。 第五、六句寫登樓所引起的個人身世之感,親朋音訊全無,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條孤舟。從意境來說,三、四句寬闊廣大,五、六句變得如此狹窄,似乎不太相稱。其實,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這二者是有內在聯繫的。 第七句「戎馬關山北」又一轉,這五個字的廣闊胸襟,與第三、四句的宏奇偉麗氣象,上下襯托,十分相稱。詩的結尾,是說詩人憑闌干北望,不禁聲淚俱下。這與詩的開頭「今」「昔」二字是照應的。詩人昔日遠大抱負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馬亂,因而只有老淚縱橫了。 《登岳陽樓》的意境開闊宏麗,歷來為人稱道。這與詩人一縱一收的筆法固然有關,但主要還是有詩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礎。由於杜甫愛國愛民的胸襟寬廣,才能與浩瀚壯闊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體,構成宏麗闊大的意境。《金玉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昔騷人墨客,鬥麗搜奇者尤眾……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杜詩詳註》卷二十二引) 一、對「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品味。 這是名句。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後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寫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極為生動。杜甫這兩句與孟浩然的四句相比,還略勝一籌。孟詩中「撼」用得有聲勢,杜詩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鍊字煉出來的,用「浮」字則不僅要鍊字,而且要深入觀察,把握了客觀實際,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現實。尤其是,杜甫的兩句與全詩是統一的,渾然一體,深沉博大;孟詩全篇頭重腳輕,稍見缺憾。 二、對「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的品味。 詩的開頭兩句,一般認為,表現了杜甫終於實現登樓宿願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鰲認為: 「『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蕭滌非也說,「昔聞其名,今臨其境,言外見得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詩選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杜甫懷著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許許多多感觸,才寫下這開頭兩句:過去只聽說有洞庭水,到遲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樓。這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悅之情。如果是喜悅之情,與結尾「憑軒涕泗流」也連不到一起了。(見《唐詩鑒賞辭典》) 1.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自然景象?請你置身詩境,說說自己的感受。 是這樣的自然景象: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頷聯10個字逼真地描畫了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置身在這樣的詩境,心靈受到震撼,胸襟為之開闊,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2.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繫尾聯,試分析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後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杜甫為什麼「親朋無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為「戎馬關山北」。於是杜甫只能「憑軒涕泗流」了。詩人面對浩淼的洞庭湖抒發的是傷時憂世的感情。 三、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李白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接著把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麼瀟洒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實似夢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沉鬱頓挫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等手法,想像奇特,筆法洒脫,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賞析二: 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寫文作詩繪畫。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 再讀這首詩,它創作于山河破碎、家國離亂時期,詩人經歷了飄搖的三年,自己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國之愁無處宣洩,文人的良心無以寄託,登臨高樓,遠眺山水,天地之大,湖面之闊,很難不使詩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很難不讓詩人產生悲慨孤寂之情。洞庭的湖光山色,是歷史古今的大場面,波瀾壯闊,吞吐大荒,詩人已然老去,憑弔古事,那些承載著詩人鬱結悲情的山水草木,卻在天地間生生不息。 首聯寫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起句一「東」一「西」,既形象地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又將高樓擺放在開闊的洞庭湖背景之上,擴大的背景與宏偉的高樓相輝映。高樓遠觀,簾旌不動,夕陽西下,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夕陽入山圖。夕陽滿天是白天將要結束的時候了,「夕陽」又多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色彩的象徵性意象,而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登臨吳蜀橫分地」,將岳陽樓置於歷史之中,讓人想起動蕩飄搖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思古傷今,怎能不讓人「徙倚」在山水之間?身居高樓,面對勝境,詩人不寫眼見之美景,卻想到三國,徘徊徙倚,滿腔愁緒溢於言外。 有資料說本詩的頸聯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詩人背井離鄉,漂泊不定。詩人雖未有杜甫沉鬱頓挫之功力,但也寫出了沉鬱頓挫之感。詩讀至此,不具體說家國之愁,但已然能使人感知到作者排解不去的憂慮與愁情。 尾聯「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詩人直寫自己一個白髮老者憑弔古事,內心滄桑沉重。「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尾聯氣韻蒼涼,雄闊慷慨。 詩人徘徊於岳陽樓上,看夕陽下的蒼茫遠山,含悲古木,聽湖水滔滔,想自己年事漸高,山河頹危,百姓多難,個人漂泊,滿懷愁緒,無限悲涼的情意自然也在這渺渺蒼波中傾注。 有後世評論家說,此詩是陳與義學杜甫的成功之作,頷聯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陽樓》的名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現的深閎意境,頸聯效法杜甫《登高》詩的筆法,同樣也是表現「萬里來游」、「三年多難」飄泊不定的生涯、離鄉背井的感慨。 詩題為「登岳陽樓」,卻不細緻描摹所見之景,更是明寫個人之愁,寄予詩人對天下的悲慨牽掛。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總是自覺地將自己與國家、歷史和天下聯繫起來,寄情山水傳達自己的思考與牽掛,袒露讀書人的社會良知和悲憫之心。
推薦閱讀:
※岳陽樓記 習題精選
※賈景德楷書《岳陽樓記》四扇屏
※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究竟是誰修的?
※[轉載]解讀岳陽樓楹聯「一樓何奇……」
※【唐詩選譯(十六)】杜甫《登岳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