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打與被打,真正的答案在這裡
前段時間朋友圈裡好友po了一個微信圖文, 大致是講,如果孩子被打了不能一味軟弱,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在必要的時候打回去。我在下面留言評論說:不贊成。今天這篇就來解釋一下我的「獨特」觀點。
不是打不打的問題
家長們不希望自己孩子吃虧,想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於是教孩子「打回去」。可,是不是每次衝突的情境都一樣呢?是不是每次衝突的激烈程度都相同呢?是不是每次家長在生活中被別人打了也都會打回去呢?
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具備「具體事件具體分析」的能力?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在各種複雜的情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行為選擇呢?是一個簡單的「教」可以做到的嗎?
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是懂得在面對打鬧、打架、恐嚇、威脅、暴力......等不同情景時,知道如何做出恰當的言語、行為反應。然而這種狀態並不是家長教出來的,而是在每個生命發展階段中,在家長正確地引導下,孩子內在力量自然發展出智慧的結果。
我想要重點強調的「不贊成」 —— 絕對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家長「教不教」的問題。每次看到類似的文章我都有些難過,難過於教育這事兒到今天還是被大部分人理解為一個簡單的「教」字。我發現成年人特別喜歡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尤其當孩子錯做事,或者遇到困難、受挫折時,家長就急切地想幫孩子改正,急切地教孩子要如何做。好像沒有大人的指導,孩子就不會找到答案,不會學會如何處理。好像兒童的心智發展都是依賴於大人的,家長不教,孩子就什麼都不懂。當然孩子的心智發展的確是需要家長的幫助,然而這種幫助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多地由簡單的「教」轉變為「啟發與引導」,真正的發展還是靠孩子自己內在的智慧。家長要做的僅僅是了解兒童生命發展規律、在每個階段給予正確、恰當的指引,尊重、信任兒童的內在智慧,允許兒童自由地充分地成長。
詳細說說打人這事
小孩子大概是從一歲開始喜歡拍打。這時候家長千萬不可以用「打」來定義行為,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別人打你」或者「你打別人」這樣的話。這個階段孩子在用各種方式探知世界、與人交往。小孩子並不清楚如何表達喜愛與友好或者是憤怒,很容易出現「打」這個行為。
家長應該淡定平和地握住孩子的手,摸一摸自己,並告訴孩子:「喜歡媽媽可以輕輕地摸一摸媽媽。」 在外面和小朋友相處也是一樣的,告訴孩子:「喜歡別人可以摸一摸或者抱一抱。」 用實際的指導向孩子傳達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個年紀是兒童的模仿期,家長的確是需要通過行為示範來引導,只要不把孩子的正常發展行為看成是問題,「打人」的行為慢慢就會消失。
如果小朋友年齡在兩歲左右,請大人們不要把推人、打人的行為看成是攻擊性的。這是一種天然的排他行為,是為了建立自我的存在。為了排除別人,區分你和我。面對這樣的情況,什麼也不用說,家長只需要抱起孩子,讓行為停止就可以。
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到了三四歲、甚至五六歲的時候還是會打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之前的錯誤引導,不停地制止孩子的天性「拍打」行為,批評指責孩子。如果家長嚴厲斥責說不可以打人,或者有些過分的家長,還在孩子的手上打一下,進而強化了打人的概念。再有就是,家長和孩子玩耍的時候,經常做出拍打的不良示範;家長有打孩子的行為;家中有打寵物的行為;孩子有意無意通過動畫片等渠道看到打人的場景等。
學齡前的打人
幼兒園裡經常會出現小朋友之間打人與被打的情況。學齡前兒童打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孩子在幼兒園裡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而這種學習就是要在遊戲、糾纏、打鬧的過程中完成。實際上孩子間的打鬧在多數情況下起初都是帶有更多的遊戲成分,在玩耍過程中,慢慢學會與周圍小朋友之間如何交往。
學齡前兒童之間發生衝突原則上家長是不應該干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為什麼?你也許想問:難道孩子打架這種錯誤方式的解決問題方式不應該制止嗎?童年就是充滿了溫暖、友愛、口角、衝突、嬉笑怒罵...... 倘若孩子可以對各種體驗沒有評判,全然投入地經歷就會發展出自由的心智與真正的智慧。
舉個例子。兩個小朋友打架,肢體上你拉我扯,最後兩個人大哭一場,誰也不理誰。可是第二天,卻竟然可以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又毫無芥蒂地玩到一起去了。奇怪嗎?因為通過肢體 、情緒的釋放,孩子的能量耗盡, 創傷得到釋放,又有了一晚心理上消化的時間,第二天又能抱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很多電視劇、電影片段里都能看到,兩個男人產生了衝突,最後決定打一架,打完癱在地上卻能笑出聲來,倆人又和好如初。
遺憾地是家長總是喜歡介入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看到孩子間衝突,立刻制止,要求孩子道歉或者各自拉回家教育。本來在哭鬧中扭打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體活動,停止流淚,被迫平靜、理智下來。知道這是在做什麼嗎?凍結能量!孩子的創傷就是這樣被阻塞在身體里,第二天兩個孩子再見面卻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好了。
這就是我在以往文章中一再強調的成年人與兒童的差別。成年人是病態的,喜歡用頭腦評判,習慣了讓自己的能量卡住,喜歡干預身體的自發動作。我們還以為自己是更聰明、更智慧的、更有教養的,所以立刻把這種「解決方式」教給孩子。
當孩子回家告訴爸媽:「今天XXX小朋友打了我。」 家長面對孩子的訴說,立刻緊張起來。因為擔心孩子吃虧,於是立刻追問細節,進而教育孩子下次要如何應對。當孩子跟家長說自己被打了,是不是真的想說自己被欺負了,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呢?孩子到底是想表達什麼,家長真的清楚嗎?什麼都不了解,就立刻表示擔憂,生怕孩子受了欺負,立刻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本來孩子沒當回事,卻被家長引導成遇到一點小的衝突就變成大事情,斤斤計較變得狹隘。在與人交往的這些小事中,家長不要過多的計較得失,要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真正受欺負怎麼辦?
如果不僅僅是單純的打鬧,而是孩子真的被欺負被打了,家長要如何做?切記,請不要立刻「教」孩子如何做!!!而是要詢問孩子:「你想要如何處理?」 孩子的心中其實是有答案的。孩子選擇原諒、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都可以。家長只需要支持孩子的選擇。這是尊重與信任孩子能力的表現。
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要怎麼做。」 這時候,家長需要換一種方式詢問。「原諒、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你想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通常孩子會給出一個選擇。同時,家長也要對自己的養育方式進行檢討。長久以來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是不是常常用「聽話」兩個字來要求孩子?是不是經常用「不可以」、「不對」來給孩子立規矩?是不是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只關注孩子的表現,卻不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是不是給予孩子自由太少,限制太多?如果一直以來是這樣的教養方式,那麼孩子表現得膽小、軟弱,不敢反抗則一點都不奇怪。
家長要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與孩子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一定要給孩子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尊重的,這樣孩子才會更自信,有自我價值感。再有就是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也不能太少,體育鍛煉也要足夠。如果孩子選擇了卻依然沒有勇氣去行動,或對方小朋友太具備攻擊性,而你的孩子太過善良不懂得反擊,那麼家長可以通過在家中與孩子做角色扮演的遊戲還原現場,引導孩子說出:「你再這樣,我會很生氣,我會反抗!」 「你打我,我很生氣,你再這樣,我會反擊!」 等話語來提醒對方,或者在角色扮演中引導孩子做出反抗動作。
不同階段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
1.兩歲的孩子應該學會說不,也懂得大喊大叫,向家人求助。2.三歲到四歲的孩子,應該學會明確表達不喜歡對方的行為,大聲制止、反抗或者求助。3.五歲以上的孩子應學會保護頭部、眼睛等重要的部位,特殊情況可以還手反擊。
那誰家的孩子,
為什麼打人呢?
也許你家孩子不打人,但是也請認真了解下,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會打人。如果小朋友在交往時,僅僅是因為意見不合就立刻故意打人。大部分原因是與家裡養育環境相關。如果你家孩子就是這樣,經常攻擊別人。請參考我的建議: 家長自己首先要情緒穩定,堅決不能以暴制暴。孩子的今天都是拜你所賜,你又有何資格對孩子暴力?請不要第一時間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第一時間給孩子愛。你可以把孩子抱起來,親親孩子,表明你是愛他的。如果孩子當時情緒激動,大哭大叫,請允許孩子先釋放情緒。
等到孩子平靜後,繼續把孩子抱在懷裡,開始疏導。不要教育,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判譴責,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這樣不是好孩子」之類的。 所謂的疏導即,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要讓孩子意識到在面對那個「衝突」時,真正需要解決的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惹到自己的小朋友。當然,這不過是即刻的反應做法,更多的反思及正確的教養功課內容家長要在生活中進行。很明顯,這一切都是家長養育的結果。家長在家中有打罵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通常會以家人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家長都愛孩子,可是很多家長遇到問題,第一行為的反應卻是經常打孩子。打罵的做法已經內化在了身體里,變成了臨場不可控制的反應。能夠想像家長的童年也是被打、被憤怒地對待。
其次,這樣的孩子平時很少受到肯定與認可,行為總是被限制。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信任,經常活在恐懼與拘束當中。家長總是扮演權威的角色,孩子在家裡體會不到平等與尊重,只感受到自己是弱者。在幼兒園或學校就會試著扮演「強者」的角色,繼而通過欺凌別人獲得「強者」的安全感、控制感。家長要對自己的養育方式有覺醒,要在行為上改變才是關鍵 。
如果你是被打孩子的家長,也請你能夠給予「打人孩子」更多的關懷和理解,他們還只是小朋友,他們只是缺少愛。所有成年人的暴力都源於家庭,以及他人的以暴制暴。
孩子替小朋友出頭而「打人」
這是情商問題
好朋友被欺負,孩子有正義感,替朋友出頭,家長該如何反應?請仔細閱讀我模擬的對話。
媽媽:「為什麼要打那個小朋友?」
孩子:「因為他打了我的朋友。」
媽媽:「他打你的朋友,這個行為對嗎?」
孩子:「不對。」
媽媽:「他打人不對,是嗎?」
孩子:「是的。」
媽媽:「他打人不對,你打人也是不對的。他打了你的朋友,最傷心的是誰?」
孩子:「是我的朋友。」
媽媽:「所以,你應該首先去安慰你的朋友。」
孩子:「可是我很生氣。」
媽媽:「我知道你很生氣,也理解你因為生氣打了小朋友。可是我們現在安靜地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
這樣的對話才真正有利於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培養及情商的發展。
孩子被欺負不告訴你?
根本原因是對家長缺乏信任。以自己為例,我就很討厭和父母交流溝通。我媽經常說:「你這個孩子,平時什麼事也不跟家裡人說。」 我內心OS:「沒說過嗎?說什麼你們都是評判我,從來沒有真正傾聽過,就知道數落我。」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不敞開心扉,卻不自我反省下原因。那些暴力事件的發生,家長責任是撇不掉的。家長一定要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地溝通,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與需求。孩子才會在遇到問題和危險的時候,選擇向父母求助。
必要的安全保護
1. 注意孩子在上下學路上的安全,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情緒的變化。
2. 與孩子保持溝通的「順暢」,給孩子求助的出口。
3. 不要讓孩子攜帶大量的現金、佩戴貴重首飾等等,以免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4. 家長要給孩子必要的保護知識,意外傷害教育 、逃跑知識、求救知識,有條件也可以讓孩子學一些基本的自我防衛 。
5. 上下學路上盡量和三兩個同學結伴而行。
6. 要與行為粗暴的同學保持適當的距離。
7. 父母在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多給孩子講講真實的案例。
校園暴力頻發,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的安全。我個人認為,暴力與欺凌總是有某種選擇的, 只有少數孩子會成為被凌霸的對象。如果你真的讀懂了這篇文章,並且願意參考實踐,便無需惶恐。
推薦閱讀:
※你的老闆好不好?這裡有10個判斷標準 | CBNweekly
※澳洲人都哭了!這裡究竟是澳大利亞,還是中國「澳洲省」?
※這裡破皮竟會導致截肢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從頭到腳)——有病在這裡找穴位自療??(2)
※中國最貴的三塊墓地,能葬在這裡的都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