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貪腐:一俊遮百丑 因"能"而枉法20150428
一、"能吏"落馬,"能幹"不是罪行擋箭牌
2015年全國兩會過後,又一批"老虎"落馬。繼雲南省委副書記仇和、一汽董事長徐建一在兩會駐地被帶走調查,僅過一天,中石油總經理廖永遠被查處。緊接著,福建省副省長徐鋼的名字,也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頭條。這期間,還有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戴海波"出事"。而這些"老虎"都曾一度被坊間稱為"能吏"。
從媒體披露?的資料來看,仇和的"鐵腕",曾造就了當地的"經濟奇觀"和吏治整肅﹔徐建一和廖永遠能晉陞到這個位置,離不開自己一步一步打下的業績﹔徐鋼晉陞副省長,正是基於他在泉州的政績﹔這些人的幹事能力,不用懷疑。但正如一些評論說,僅僅稱之為"能吏"並不能保證是好官,"能吏"標籤也絕不是將功抵過的擋箭牌,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既"能"又"廉"的官員。
二、"能吏"貪腐,一俊焉能遮百丑
被媒體稱作"能吏"的部分落馬貪官
有人說,中國官場有個怪相,就是部分官員"能幹更能腐"。無論是當下"棒打"的仇和、徐建一等"老虎",還是此前"落馬"的劉志軍、劉鐵男、李東生等一大批部級官員,幾乎都是可以用"能吏"來解釋詞義的範例,多為某一領域之翹楚。在基層官員中,這樣的"貪腐能吏"也比比皆是。以至於他們的"政績"和"才能"掩蓋了他們的貪腐劣跡,令相關組織和公眾都不惜作出某種寬宥。
《解放日報》曾就怎麼看待"能吏落馬"、官員有個性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如何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係等問題,從不同角度組織評,聚焦"能吏"貪腐帶來的警示。
三、因"能"枉法背後的制度思考
貪腐官員中歷來不乏"干臣""能吏",現實社會也是如此。在一些媒體和學者看來,這不僅是當下社會值得關注的官場怪像,其本身也是一道希冀求解的歷史性難題。它讓人們重新審視對"能吏"標準的正確定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拷問權力監管機制和用人制度的失衡。
"機遇與風險並存"的用人思維。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2008年曾談到"能吏"仇和現象在中國官場存在,並在一定階段得到民意支持和上司讚許的原因:"當中央集權的整體結構還沒有發生本質性改變時,要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避免下級官員採取"等、看、靠"的明哲保身術,就不得不容許一些能吏們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幅度。"
約束權力的監管機制缺失。《揚子晚報》評論稱,"能吏"貪腐的關鍵在於其放鬆了對道德的修養、權力的矜持和法治的敬畏。這不僅事關官員的自律缺乏,更源於抑制貪慾和約束權力的監管機制缺失。因為"能吏"更有可能發現制度疏漏,更有膽量突破禁區、鋌而走險。
幹部選拔上的任人唯親。紅網發表張衛斌的文章認為,"能吏"腐敗,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幹部提拔上重才輕德、甚至少數人說了算的結果。人民網也發文指出,"能吏"一再落馬,反映出幹部選拔任用中,德與才的關係還沒有處理到位。
四、破解"能吏易腐"困局,唯有健全體制
從行政成本的角度來說,培養一個合格的幹部很不容易,培養一個合格的高級領導幹部更加不易。因此,人們希冀在制度層面上要將預防腐敗的文章做足做透,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面,讓"仇和們"的悲劇不再發生。
以良好制度設計約束官員。《北京青年報》發文稱,"能吏"再"能",也必須置於制度的嚴格約束和監督之中。獨立撰稿人鄧聿文在談到如何避免"能吏"腐敗的問題時也曾說,要加強治本建設,包括政府的決策應儘可能公開透明,要制定反腐敗法,形成完整統一的懲治腐敗的制度保障。
約束和切割"一把手"的權力。搜狐評論認為,要對涉及領導尤其是"一把手"的權力進行約束和切割,改變權力高度集中的狀況,改革政企不分的體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改進政府的投資方式,將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對社會和公眾的服務,而非政績的基礎上。
對貪腐行為加以嚴懲。人民網發表文章指出,黨風廉政建設不能姑息養奸、聽之任之。要嚴格落實各項措施和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及時發現其貪腐行為,加以懲戒。也讓其他的"能吏"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常修官德、築牢防腐底線,不敢有絲毫越矩之心。
五、輿情點評
自古帝王之治天下,首重政治和用人。不同的政治家,亦有不同用人法則。孟子曾提出用人之道要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其精闢經典的表述對傳統政治的影響極其深遠。不過歷朝歷代,廟堂之上奉行"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誤事的清官"的重才輕德的用人思想仍不在少數。有人說,"能吏"貪腐向來就是一個歷史性難題。即便當年張居正曾高調考核官員,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素有"能吏"之名,最終自己還是在貪腐問題上栽了跟頭。
歷史上的"能吏"腐敗,可以說不勝枚舉。正因為如此,1949年,毛澤東主席將黨中央進駐北平形象地稱為"進京趕考"。旨在要求領導幹部要對黨和人民負責,牢固樹立"公僕"意識,常修為官之德,永葆政治本色。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的講話中指明要"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體現了黨在幹部選拔任用上歷來強調德才兼備的原則。
有媒體把當下官員分為兩種,一種是"循吏",一種是"能吏"。前者安分守己、踏踏實實、愛崗敬業,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務,後者則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善於變革創新。在用"能吏"還是"循吏"的問題上,現實中包括地方政府以及網友似乎認知都不一樣。百度貼吧里,一條網友自發的關於"能吏與庸吏之爭"的調查帖子中,雖然參與者只有40多人,卻有85.7%的網友選擇"貪污的能吏"。可見,生活中,出於對實用主義的追求,一些人會將正義、法治棄於不顧,更對"能吏"有所青睞。媒體評論員汪曉波因此質疑:一些能幹之人因為恪守法律、尊重操守而難以出政績,是否社會大環境有問題?他認為,高層大力整頓吏治,極為必要,但更要注重官場文化的改造,並且在政府守法的層面上多些努力。
《人民日報》發文指出,比起不作為、亂作為、假以作為之名行貪腐之實,對黨和國家的危害更甚,公眾絕不能被貪腐分子"勤政"的表象所迷惑,對其懷有惻隱之心,縱容他們的"亂作為"。輿論認為,法治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貫穿於權力運行的各環節、全過程。防範"仇和式覆轍",必須為領導幹部划下行為不可逾越的紅線,高懸不可逃避的法紀之劍。
推薦閱讀:
※馬國大選:棄貪腐而迎獨裁
※大明悲歌:崇禎「三勤」難治貪腐
※香港打虎記:廉署歷時4年調查前政務司長貪腐案...
※山東今年已查處「小官貪腐」兩千餘人
※此皇帝一生殺數十萬貪腐之臣,陵墓完好,毛主席給了這樣一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