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袁崇煥東江斬毛文龍導致後金打到京師的謠言
06-19
在他們一個接一個的謠言被還原的歷史真相駁倒後,三順王的子孫還寄希望這個謠言能起到三人市虎的效果。可是,謠言就是謠言。 袁黑想誤導不懂歷史的大眾這樣的一個故事,毛文龍是抗金的,一直在牽掉後金,導致後金很忌憚毛文龍的存在,天天要防範毛文龍的偷襲,所以不敢遠程襲明朝內地。而袁崇煥東江斬帥後,黃台吉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大膽地勞師遠征了。 事實果然如此嗎? 讓第一手資料還原歷史真相,先復原一段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毛文龍,再復原一段後金破口的歷史。 二)毛文龍自天啟七年鐵山慘敗後再無牽制後金 天啟七年正月,阿敏率三旗偏師攻朝,毛文龍丟掉了幾乎全部的東江地盤,退到海島上,從此再無針對後金的軍事行動。 天啟七年五月,阿敏從朝撤軍,黃台吉親率後金主力攻寧錦,此時後金後方兵力空虛,正是搗虛的極好時機。然而直至天啟七年八月寧錦之戰結束,毛文龍沒有作任何襲擾行動。 那麼,島帥毛文龍在做什麼呢? 他在準備同後金汗黃台吉的議和。 「前有王總兵具文議和,曾差游擊金首舉同王總兵家人於十一月十三日,從威寧營入境,至今兩月,未見迴音,想台台守邊夷人,利其金帛馬騾等物,,隱匿未報耶?今特差人奉照,前文所議允否?希台台可分的當人來,親至皮島,本鎮面語心上事宜。自古兩國相爭,何嘗斬一往來耶?乞台台熟思審處,期建安全之謀,彼此生靈幸甚。況我先帝代逝,令先君亦遊仙矣,為何不罷兵息戰,議請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書去神馳,曷勝翹望。」節選自《滿文老檔》毛文龍降書一 也就是說,在天啟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毛文龍向後金派出第一批特使由游擊金首舉和王子登家人構成。而在之前,他讓王子登寫信議和。應該是發生在天啟七年十月之前。 天啟七年十月,毛文龍向後金寫信議和,十一月派遣密使。而在兩個月前,也就是天啟七年八月,寧錦大戰剛剛結束,黃台吉在寧遠錦州啃了一嘴的牆磚敗退回老巢。 島帥毛文龍不僅沒有在寧錦大戰這個最好時機偷襲一下後金,他似乎也沒打算趁金軍剛敗士氣低落的當口,給黃台吉一點顏色看看,報一下鐵山慘敗之仇。 島帥毛大人顯得非常不計前嫌,他準備與黃台吉和解了。而且,他沒有彙報朝廷就寫信了。 三)毛文龍在崇禎元年初慷慨助後金度饑荒 似乎,黃台吉很愉快地接受了島帥拋過來的橄欖枝。兩人結為朋友,接下來是令人感動的友情互助。 然而,黃台吉有點小小的麻煩需要一點幫助,那就是後金正好處於史無前例的三年大饑荒中,糧食奇缺。 「時國中大飢斗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處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清實錄》,天啟七年 「春三月滿州大飢」《明季北略》,崇禎二年三月 而島帥性情中人,決定仗義相助患難之交。他在東江開設了一個馬市,進行專門地對後金的對口貿易,將軍糧和布帛賣給好朋友黃台吉。 曩者修和之策,為兩國結局之著,承台台不棄雅誼,誠兩國納福之大竅會也。不意先承厚貺遠頒,俾愚父子辭受兩難,謹對伻拜領,感謝感謝。但修和之大主意,盡在去官腹內。且來官雲,留質一節,甚非不佞意也。輿台台交誼,當在古人中求之,義氣中講之。況令先君在撫順時,曾與不佞意氣相投,語言皆合,但兩國爭持,不便往答,今接見台台翰剳,如見顏色,疑念頓釋,焉用官質?惟天可表。今具微物,聊為初交之贄,更乞台台實心作事,勿聽謗言,永結膠漆之雅,莫作負心之舉。台台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慮,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不觀孟氏書云:「亦有仁義而巳矣,何必曰利?」請熟籌之,萬萬。 名具正幅。左沖。 《滿文老檔》毛文龍降書三 在這封降書中,毛文龍對天皇黃台吉誇下了海口「台吉官兵所需布帛等物概不足慮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太君、皇軍們所需布帛等東西不必擔心,由本皇協軍擔當」。 不佞深信,當時的黃台吉,一定被義薄雲天的毛文龍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真是患難見真情啊。試想一下,你如果是後金汗,剛剛在寧錦城下被袁崇煥修理得灰頭土腦的,這三年大饑荒已經餓到人吃人了,你的心情一定壞到了極點。這突然有人給你送來一堆軍糧和布帛,這是不是雪中送炭? 這不僅僅是雪中送炭了,簡直是大清再生父母了。黃台吉就應該給毛文龍下跪,喊幾聲親爹。 當然,感動歸感動。島帥雖然在信中聲稱「亦有仁義而巳矣,何必曰利?,但哪有真白送的道理呢?黃台吉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他立即送上大量的後金土特產奢侈品參貂,作為對島帥的孝敬。 「山東縂兵楊國棟陳毛文龍十大罪。。。私通粟帛易敵參貂藉是苞苴為安身之窟罪八「《崇禎長編》楊國棟疏,崇禎元年八月 島帥是可以問心無愧地領受黃台吉奉獻的奢侈品的孝敬的,為了給大清子弟兵(也就是台吉官兵)籌齊活命的軍糧,毛文龍讓東江軍民咬牙堅持節衣縮食,縱使自家軍民餓死遍地也要讓大清子弟兵(也就是台吉官兵)吃飽穿暖。 「臣實為受國厚恩不忍卸擔自矢戮力以完遼事觀今三月將盡糧未來一粒餉未到一分啼號疾病白骨滿溝而猶中嘵嘵污臣者不止臣亦何苦戀此絕島而招人污衊之毀也。」《崇禎長編》毛文龍疏,崇禎元年三月 壯哉毛文龍,讓我們在崇禎元年就看到了國際主義精神。 四)一仗不打的毛文龍在崇禎年間虛報兵數十倍騙餉 」戶部覆道臣王廷試覈實東江額兵僅二萬八千原無十五萬之數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十一月 」縂兵毛文龍疏言臣受鉞三年危處東江歸鄉人民每歲不啻萬計臣亦忘形跡於將士之分秉心戮力以答國恩故兵稱二十餘萬豈臣欲報多數而冐糧餉乎亦欲得甲士之用耳「《崇禎長編》毛文龍疏,崇禎二年5月 不佞深信,在明末所有光騙餉不打仗的軍閥中,島帥是最具有想像力和藝術家氣質的。其他軍閥應該不會膽大到虛報十倍兵數。 五)」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與兩次提兵進登 崇禎元年初,毛文龍在向他的新朋友黃台吉誇下海口」台吉官兵所需布帛等物概不足慮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之後,再一次提出了一個超前的構思。 應該說,」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這個大戰略構思非常地超前和先進,不愧為大手筆,氣勢恢宏。 毛文龍拜金國汗纛下致書:不佞常銘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時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氣同意,即遣回國。又聞初遣之使臣,照舊攜禮物前來我處等語。當時,皇上遣戶部大臣送錢糧至島,並將所乘船撤回鐵山。其時汗所遣使臣,未經查實,誤入戶部。使臣及所攜禮物,盡被擒獲,解往京都。不佞聞之此,遂連夜遣人赴京,賄銀四萬兩,始獲赦死,養之於內地。請少待數日,奮力交涉,俾還於汗。正在煩惱之際,突有喀山牛錄下諸申八人逃來,伊等言稱:我汗與諸貝勒原以一心倚爾等行事等語。不佞聞此,愈覺不安。嗣後遣來之人,須仔細辨認為善也。無論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兩面夾攻,則大事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特致書以聞。 《滿文老檔》毛文龍降書五 崇禎元年七月,後金密使闊科被戶部核餉的黃中色抓獲後執京,崇禎審問之下,毛文龍與黃台吉的計劃被朝廷獲悉,朝野震驚,從七月開始,朝廷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討伐毛文龍的運動。 但毛文龍接下來的動作才是讓我們最震驚的,他氣閑神定,不慌不忙,私毫沒有理會朝廷群臣的討伐。 毛文龍沒有上疏請罪,也不屑於作任何解釋。而是在七月通虜事泄的一個月後,也就是崇禎元年八月,來了一次提兵逼登。 」更有異者文龍近以漂風為名突至登州夏家疃上岸續到多舡見在登萊沿海窺探不知意欲何為大將擅離信地律有明條雖地方嚴為之備然村野之民一時鳥驚獸駭莫知所向矣不報 「《崇禎長編》楊國棟疏,崇禎元年八月 如果有人認為毛文龍只敢展示武裝示示威,不敢來真刀真槍,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毛文龍第二次提兵進登,就來了次真刀真槍。 毛九華疏《東江遺事》記載了崇禎二年春島帥率軍勇闖登州,大肆屠戳的細節。 」夫擅離汛地,法令所禁。稱兵內向,臣子大戮,文龍何人,敢公犯之?「,」今兵卒登岸,殺奪之尋端逐隙,「,」又放兵四掠,嘯聚芒碭,馳驟淄墨圮顧,登萊一帶,首遭其屠戮矣!「 有兩份史料佐證了毛九華疏控訴島帥屠戳登州的壯舉。 《山中見聞錄》「春,文龍擁舟師掩至萊登,旌旗蔽海上,登人以為建州兵至,皆大驚」 「其(毛文龍)率兵于山東等處收糧食逼迫前往乃因不合意即行搶掠」《滿文老檔》東江某將給黃台吉降書。 可見,島帥一面在皮島開馬市接濟饑荒中的大清子弟兵(台吉官兵),一面兩次提兵逼登為後金緩解軍事壓力,並向黃台吉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實力,身體力行實踐了」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海關「的可行性。 六)袁崇煥寄望於毛文龍參與復遼大業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崇禎元年七月,後金密使被戶部黃中色抓入京師,毛文龍通敵事泄,朝野一片嘩然,群臣對毛文龍群起而攻之。聲勢之浩大,用毛文龍自己的話叫」數十捏謗「。 就在毛文龍飽受攻擊之際,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替毛文龍說話,並向朝廷堅稱毛文龍可用。 」督師尚書袁崇煥疏言東江兵二萬八千此道臣王廷試之言也約數十萬此鎮臣毛文龍之言也臣屢令人察之無數十萬然亦未必止二萬八千「《崇禎長編》袁崇煥疏,崇禎二年二月 在登萊集團同毛文龍關於東江餉的糾紛,雙方共同上司袁崇煥選擇了支持毛文龍,平息了這場紛爭。 」。。。臣得晤文龍各搜數年之肝膈出生平之意見氣前十行氣字刪以成東西合進之局。。。也惟乞皇上亟催東江司餉郎中宋猷先湊發十萬給東江將卒則蕩平之功刻期可奏也從之「《崇禎長編》袁崇煥疏,崇禎二年閏四月 這份史料記載了明末騙餉大師毛文龍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騙餉。 他平時虛報兵數十倍騙朝廷,朝廷奈何不了他。於是他如法炮製,想繼續從袁崇煥手中騙餉,島帥可能認為,崇禎小皇帝都拿他沒辦法,袁崇煥一個區區書生能把他怎麼樣。 然而,島帥判斷失誤了,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這樣的宏偉大手筆,就這樣夢斷雙島,令人扼腕。 袁崇煥為島帥解決了同登州之間的糧餉糾紛後,從寧遠給他發了10船津糧,毛文龍收到糧後,跑來寧遠見袁崇煥,滿口答應袁,會全力協助袁崇煥實施關寧東江東西並進復遼南的計劃。 島帥這一招可謂投其所好,袁崇煥正值用兵之際,聽到島帥願全力相助,一高興之下,又為他向朝廷開口請餉十萬。 不僅如此,袁崇煥還在下個月,也即崇禎二年5月,上疏朝廷,堅稱毛文龍可用!!!!!! 《為商定恢復之書以復台臣之問仰祈聖斷事》 」蓋□□毛文龍可用,但未有用文龍之人,是以文龍亦僅以□□□。臣今欲完□□需文龍急也,倘按國初馬雲、葉旺之故事,則河東尤為扼要。「 看到此處,不免心生疑慮,難道島帥反悔了,不再打算繼續他和黃台吉的約定」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了?而改和袁崇煥合作」關寧東江東西並進復遼南「了? 難道此時此刻的劇情發生了反轉?大清再生父母毛文龍轉瞬變成抗清勇士? 然而,在歷史的關鍵的時刻,島帥並沒有拋棄他的患難之交黃台吉,他於崇禎二年閏四月在寧遠向袁崇煥許下的協助復遼大業的承諾,完全是為了騙餉的需要而即興發揮。 一離開寧遠,毛文龍就又開始了他對明朝打家劫舍的生涯。他甚至在從寧遠回東江的路上就忍不住開始動手了。 由寧遠回刦掠商人洪秀方奉等取其銀沒其貨奪其船仍禁其人躬為盜賊七當斬《崇禎長編》東江斬帥疏,崇禎二年六月 崇禎二年五月底,袁崇煥登雙島,要求核兵,毛文龍拒絕。真讓袁崇煥知道實際兵數,島帥還怎麼騙餉! 可能袁崇煥也發現被毛文龍愚弄了,一怒之下,就來了個東江斬帥。島帥這最後一次騙餉就這麼搭上了性命。 七)毛文龍控制下的東江鎮不抗金 從前六章可以看到,島帥自天啟七年十月開始,根本就不打算襲擾後金了,即便是糧餉有史最高的天啟七年,5至8月後金大後方一片空虛,他都沒打算去襲擾。崇禎年間,毛文龍通敵事泄,被登州和戶部裁餉,與朝廷勢同水火,他怎麼可能一邊開馬市賣糧給後金一邊還去襲擾後金。 能起到抗金作用的是東江鎮,絕不是糧商毛文龍。而只要毛文龍在,東江就不會抗金,朝廷一年24萬銀16萬糧就會打水漂。甚至起反作用。 所以謠棍集團所造謠的」毛文龍對後金有襲擾牽製作用「完全是胡扯蛋。事實證明,無論後金作什麼樣的軍事行動,毛文龍都不會去襲擾,縱使寧錦大戰,後金大後方一片空虛,毛文龍居然什麼動作都沒有。 所以」袁崇煥東江斬帥導致後金打到京師「這樣的一個謠言,完全是誤導大眾,無論後金打不打到京師,毛文龍什麼都不會做。能不於來個提兵入登都不好說,」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誓言猶在,非得讓他在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實踐一下第三次提兵入登嗎? 八)後金打到京師的原因之薊州空虛 那麼即使毛文龍沒被斬首,後金的軍事行動也不會受毛文龍半點影響。為什麼金軍還能打到京師嗎。 這得從破口前朝廷用人不當安置不當說起,簡而言之,就是堅決不允許袁崇煥介入薊州防務。以及不聽袁崇煥建議叫停喀喇沁撫賞導致借道。 無論袁崇煥申請多少次介入薊州防務都不允許,袁崇煥明知道破口的位置和時間可能在哪裡,也只能眼巴巴地在山海關等著薊州被攻破的消息。歷史真相就是這樣的**。 」七月,諜者得奴情慾渡河,公隨疏聞,諄諄以薊鎮為慮。「《遼師入衛紀事》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七月,就偵測到後金要從薊州入寇,他即上疏要求朝廷加強薊州防務。 「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兵部行督師袁崇煥題稿》 然而朝廷並未理會他的呼籲,袁崇煥情急之下,直接提前一個月將遼軍派到他認為可能攻擊的地區,事後證明他的判斷基本準確。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 然而,薊州方面不信他的,直接將他的援軍退了回去!袁崇煥無奈再次上疏,要求薊州加強防守。 「崇煥隨奏:『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為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石匱書後集》 蓋崇煥自任復遼,殫精拮据;甫及期年,錦寧一帶,壁壘改觀。正擬器械馬匹,稍有頭緒,決計渡河,惟慮薊門單弱,請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可見袁崇煥在崇禎二年9月,意識到薊州遵化段長城有可能受兵,他急得如熱鍋上螞蟻。上疏要求加強防守,被無視,直接派兵到指定地點,軍隊又被退回,他無奈又上疏請求朝廷加強薊州防守,又一次被無視。他無奈之下,只好在山海關坐等著薊州破口的消息。 九)崇禎叫停朵顏撫賞,逼得喀喇沁部借道給後金 這是崇禎在崇禎二年初的最大敗筆,大荒之年將原本中立的朵顏各部推向了後金,原本騎牆的朵顏各衛本是明朝的緩衝地帶。 「初,廣寧塞外有炒化、暖兔、貴英諸部。薊鎮三協有三十六家守門諸部。皆受賞。至是,中外迎上旨,並革其賞。諸夷已閧然。會塞外飢,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於是東邊諸部落群起颺去,清遂盡收諸部而邊事不可為矣。」《崇禎實錄》,二年四月。 對於明金處於交戰期,中間的原歸附明朝的朵顏各部倒向後金,其軍事力量倒是其次,從後金佔據的廣寧,到薊州大同一帶的金軍入侵路線暢通無阻,這才是最要命的。 大荒之年叫停朵顏撫賞,將緩衝帶的喀喇沁推向後金,完全是崇禎朝敗筆中的敗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愛情的唯美句子 我用名為青春的畫筆,為你塗滿整個世界
※關於知假買假,這可能是最透徹最值得讀的一篇宏文(下)
※關於蛋白質
※關於古詩詞中意象的臆解
※關於石文化(十二)異軍突起的碧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