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崇禎有第二個選擇嗎?南遷為何不可行?
1644年3月17日,「闖王」李自成來到北京城下,他的身後,是山呼海嘯的農民軍。兩日後,城破,明朝皇帝崇禎自縊煤山,這個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轟然倒下。
崇禎皇帝執政的十七年間,大明帝國被農民軍和關外女真的拉鋸戰折騰得元氣盡失並最終崩潰。
至北京淪陷前,明朝有很多次機會避免亡國悲劇,但最後都歸於三尺煤山白綾。
國難當頭,崇禎皇帝為何沒有南下避禍?有晉宋的前事不忘,為何沒有明朝的後事之師?
(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悲劇性格的悲催命運「如果這是崇禎人生註解的話,那就是這位皇帝人生的最大悲劇。而最悲劇的是作為皇帝,他的悲劇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崇禎皇帝的不理性和無擔當最終葬送了帝國的一切。
經過他祖宗的一路折騰,到崇禎上位時,這個國家已經千瘡百孔。
「治大病用猛葯」崇禎如是想,於是他風捲殘雲般幹掉了魏忠賢,將道德楷模東林黨扶上正位。
貌似一切都在柳暗花明,但是在這個講究權力制衡的國度,崇禎上台的第一把火就將這個平衡打破了。
而歷史一再證明,很多看起來美好的東西其實很邪惡,罌粟花也有一副美艷的外形,東林黨也是這樣一個群體。
讓崇禎始料未及的是,在消滅了他們的宿敵後,這幫群體很快膨脹,開始對政敵展開瘋狂報復。
這幫以文臣為主的道德先生們,以滿嘴仁義道德對所有看不慣的人扣上不道德的帽子,於是朝廷重新烏煙瘴氣。
無奈,崇禎後期不得不再次起用太監幫自己對抗文官集體。
實踐證明:
矯枉過正的猛葯只能是傷筋動骨,即使有起色,也是迴光返照。
執政後期,崇禎意識到自己的魯莽,所以私下重新厚葬了魏忠賢。
面對這個爛攤子,崇禎不斷進行各種改革,但崇禎的不理性加上剛愎自用,導致了很多看起來很美妙的改革最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結果就是加速了大明帝國的崩潰。
「如果說不理性是缺乏執政經驗勉強能可以被原諒的話,那麼逃避責任就是崇禎最大的惡行。」
作為天子,崇禎皇帝承擔責任的方式是發罪己詔,但下一秒就會找個替罪羊背鍋。這種行為在民變和女真入侵時經常用到。
逃避責任的結果就是君臣離心、眾叛親離。
這樣看來,有崇禎在,即使跑到西伯利亞、跑到南洋,大明帝國也還是會走向滅亡,因為崇禎悲劇的性格,註定無法帶來中興。
(圖)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高風亮節」的東林士人
崇禎自縊前控訴:「諸臣誤我」,「文臣皆可殺」。
顯然這是他推卸責任的話。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皇帝不靠譜,這幫文臣又做了什麼?
面對民軍和女真,大學士楊嗣昌做出:「大明若亡,必亡於流賊」的論斷,并力主與女真議和,畢竟前朝和親納貢什麼的緩兵之計都用過。
但是這幫君子們對這樣的妥協行為怒不可遏,黃道周更是在朝堂之上痛斥楊嗣昌賣國,崇禎皇帝只好殺掉參與此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背鍋了事,這斷送了明朝最後一絲氣息。
現實是:
民軍壯大,「三餉」加征更加激化了矛盾。
崇禎皇帝想要大臣們表示一下。結果是魏藻德等閣臣一百兩、五十兩這樣的大數目捐款,還恬不知恥地說自己是毀家紓難。
錢是維持國家運轉,募兵平叛禦敵的基礎,失望的崇禎只好又打起了皇親國戚的主意,死纏爛打之下,才從國丈這裡刮出一萬兩。
李自成進京之後,對這些大臣的家底進行了大普查,搜出的銀子七千萬計。這觸目驚心的數字映照了那個熠熠生輝的群體,正是這個群體的一毛不拔,毀掉了大明王朝。
民軍將近,崇禎確實有過南遷想法。
周皇后不止一次地說:「南京是另一個首都,在那裡,一切可以東山再起。」
的確,在北方被民軍和女真糟蹋得千瘡百孔時,江南地區卻一如既往地歌舞昇平,一派欣欣向榮,這裡承擔著明朝五分之四的賦稅。
但是,正直的大臣們再一次從道德高度譴責了這一不負責任的行為,光時亨大罵主張南遷是大逆不道。最終輿論的力量將崇禎皇族徹底困死在北京城。
崇禎死後,光時亨投降李自成,後又投降南明,再次告訴了世人東林人的無恥。
(圖)李自成
從當時危急的情形看,南遷是最合適的方案。為什麼這幫大臣叫嚷著要死守呢?
從地理角度看,北方再爛,也是南方的屏障。因為北方的穩固,特別是北京周邊的長城一線,阻擋了北方女真的侵襲,為江南的平靜提供了極大保護。一旦北京失守,華北平原基本無險可守,戰線不得不退至江淮甚至是長江一線,南京就在長江南岸!
且大臣們想要保護江南不是因為江南是賦稅重地,是國家的後勤基地。而是因為,江南是東林黨人的老窩所在,嘉靖年間閣老徐玠就是江南大地主。
經過資本主義萌芽,江南的地主階級已經坐大,並逐漸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左右政治。
萬曆年間,江南地主代表東林黨通過反擊皇帝收礦稅等鬥爭,使皇帝大人收入大減,所以崇禎不得不加征「三餉」向農民要錢,這才導致走投無路的農民揭竿而起,北方大亂。
明後期江南已是東林黨人的天下,他們政治上跟朝廷討價還價,經濟上帶頭偷稅漏稅,儼然就是一個皇權外的商業帝國。
可以想見:即使到了南京,崇禎皇帝也仍然收不上錢,這是真正的捧著金碗去要飯。沒有錢,募兵禦敵等就無從談起。這種尷尬就像辛亥革命後,囊中羞澀的南方政府最後不得不讓位於袁世凱。
縱然富可敵國,與朕又有半毛錢關係?
(圖)東林黨
積重難返的殭屍體制
崇禎南遷和東晉南遷以及南宋南遷不一樣,這些政權只是經歷了至多一百年的政治演進,可以說體制還有活力,而且南遷時大量北方人跟隨,他們的到來為江南的開發帶來了生力軍。
反觀明朝,當時的江南已經相當成熟,各項階層分化已經很明顯。
最大的區別是: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運轉了276年,各項制度已經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敗。
這種衰敗在政治上的體現就是從天下無貪到天下皆貪,潛規則大行其道,崇禎又導致了文官集體的離心,統治階層已經到了必須推翻重整的程度。
其後的南明覆亡,除了自相殘殺被各個擊破,更大的原因在於固有體制已然僵化,縱有朱元璋在世也無濟於事。
經濟體制也病入膏肓。
東林黨人控制江南經濟,偷稅漏稅,甚至動用政治力量威脅皇權,實力異常龐大,這和晉宋時情況完全不同,龐大的勢力已經不具備通過改良重新構建階級的可能。
土地早已兼并集中到大地主手裡,這決定了江南農民只能給地主打工而不是種地。而大地主階級的背叛勢必會讓南遷的崇禎雪上加霜。
另外,軍事體制的衰敗則從明朝中期就已經開始。
戚家軍、俞家軍的存在是民族的驕傲,也說明了朱元璋時期以來的軍戶制度走向消亡。
幾十人的倭寇一路打到南京城下,足以說明傳統軍制的敗壞。不得已,明朝才開始允許將領培養私人武裝。
問題來了:如果將領像戚繼光那樣高風亮節,這就是一支大明的精銳之師。反之,這就是國家的禍害。但國力衰微,又必須倚仗他們保家衛國。對於帝國而言,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他們拿錢幹活,但實際情況往往要嚴重太多。
毛Zhu席說過:「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有了軍隊,形成軍閥割據,最終就會肢解了整個帝國,漢、唐、清朝都是這樣。
明朝也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如果此時的崇禎南遷南京,號召力是有的,凝聚力是有的。但是這些都是精銳盡失之後的烏合之眾,北方混戰和鼠疫早就將明朝的精銳消耗殆盡。
南方有戰鬥力的諸如鄧芝龍這樣的軍閥,崇禎如何能號令他們?南明政權唐王命令鄧芝龍北伐,鄧芝龍的我行我素就說明了問題。這些都導致了崇禎即使南遷也絕不容易成功。
(圖)明朝時期壁畫
水土不服的南遷政權
假設南遷成立,崇禎南遷能帶來什麼?先進的技術?精銳的軍隊?答案是否定的。
江南的技術足夠先進,且和西洋各國保持了頻繁交流,不需要從北方引進。
而軍隊,如果精銳還在,斷不會放棄社稷苟安東南。所以即使崇禎南遷,也只能帶來一幫所謂的領導核心,他們的作用,就是號召江南人民拿起武器戰鬥,將戰火和鼠疫引向南方。
「而沉痛的事實是:即使沒有崇禎的號召,廣大江南人民也會奮起抗爭,清朝入關後,江南和滿清進行了三十多年的不懈鬥爭。」
南明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腐舊體制的限制,也因為沒有一個統一核心。
如果崇禎南下,似乎可以解決一個核心的問題,但問題出在南方的地勢。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一般都是自北向南。
因為北方地形相對平坦,適合大規模軍隊推進,因此能夠迅速建立強大政權進而統一天下。
即使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歷史大勢也沒有改變。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明朝。
而明朝面對的也是一個例外,即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
南方相對於北方,丘陵眾多,因此容易割據,這也解釋了多個南明政權的問題。所以南遷之後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跨過萬水千山,去集合各路諸侯大軍,一起發兵北方,收復失地,但這很難。
(圖)南明
古往今來,東晉也好、南宋也罷,一旦南遷,地主階級重組紮根,習慣了江南風花雪月,就很難北返了。
明朝開始的「天子守國門」決定了明朝的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
在君臣離心的情況下,沒有北方地主階級南下護送並支持,人生地不熟,崇禎如何號令三軍?
在北京作為首都的情況下,南京只是陪都,不受重視必然自暴自棄,這裡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已經爛到了根,指望這樣的地方,由這樣的官吏,擁護這樣的皇帝重整江山,無異於給老天爺增加負擔。
煤山上孤獨的背影,也許就告訴了這個世界:「除了君王死社稷,崇禎和大明帝國他途再無。」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澀梗
推薦閱讀:
※崇禎殉國後,南明仍有一手好牌,最終卻被自己打壞
※煮酒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崇禎
※為什麼崇禎籌集軍餉大臣們一毛不拔
※順治為何在愛妃死後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