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衣冠南渡,為什麼南宋就能成功,南明只堅持一年就被滅了?
宋高宗趙構
宋朝為什麼能堅守半壁河山,而南明灰飛煙滅?
這要從文武兩道來說。
先說文,這裡文史泛指。
從經濟上、文化上來說,北宋的時候,黃河以北還是理所當然的經濟文化中心。
河南是當時經濟最發達地區,而文化上,儒學大家十之八九都出自北方。
而且河南與江南的聯繫顯然比北京和江南的聯繫要緊密,從實際距離來說。
這一切都為北宋滅亡後,北人南下創造了條件,江南人至少從心理層面是不反感北人南下的,從文化上來說,南下的北人甚至可以說是在扶貧。
江南人從心理上並不抵觸以康王為主南下的北人,相反,他們在心理上,在文化上是服從的。
而明朝顯然不是這樣了。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江南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在經濟上、文化上早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中心了;南明政權無論怎麼說,包括江北四鎮在內,對於江南人來說,都是北人南下「欺壓」南人。
江南人在文化上、經濟上就是瞧不起明朝這些南下的人,他們會認為之前你們有武力,我們給你們提供賦稅;今天你們這些北人把大明玩沒了,都跑到江南來找我們「要飯」了,難道不能乖乖聽我們的話嗎?
立福王立璐王,表面上看起來是東林黨人和復社不顧大局亂來,但深層次可以看做是北人(馬士英是貴州人,江北四鎮總兵更沒有一個黃河以南的)和南人對決。
清軍南下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清軍南下,在剃髮令下來之前,江南望風景從的原因。
比如蘇州,更是老百姓主動要挾士紳帶著他們找清軍投誠,在這個過程里,如果士紳反對,老百姓就會砸這些士紳的家。
甚至在剃髮令下達後抵抗最激烈的嘉定地區最初也是出現了這種情況。
開封古城
即使在剃髮令下達後,江陰老百姓最初選擇也是到衙門去跪求清朝派來的縣令不要實行剃髮令,也不是最開始就選擇武力對抗。
北宋和南明,江南人對北方人心理變化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說完文,再說武。
武其實更簡單。
南宋之所以還能存在,恰好是因為北宋開國以後,周邊少數民族紛紛自立,使得宋軍必須依靠漢人本身的戰鬥力。
在宋以前,李錦繡先生在《城傍與大唐帝國》這篇論文里明確表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力是依附唐朝的少數民族以及和他們毗鄰而居的胡化漢人;然而北宋顯然不是這樣的,北宋建國後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宋軍想找胡人補充進軍隊也不可能,所以必須重視漢人自身的武力。
岳飛
大家可以數數南宋中興名將里有幾個是出身淮河以南的,以戰鬥力最強的岳家軍為例,主要將領都是河南人,士兵則和東晉北府兵類似,絕大多數是江北流民或者原來西軍。
說白了,南宋初期,漢人自己的武力是能靠得住的,在戰場上正面剛女真軍,雖然敗多勝少,但是還是能扛得住的。
晚明可不是這樣,在萬曆時代,明朝邊軍戰鬥力基本上是靠「夷丁」撐起來的。
什麼是「夷丁」?
就是主動參加明朝邊軍的少數民族家丁。
杜松大家知道吧,就是薩爾滸之戰里壯烈殉國的那位,他之前是榆林鎮總兵;而薩爾滸之戰以前,明朝政府公文里是說榆林鎮的士兵戰鬥力天下第一,但是榆林鎮這支軍隊衝鋒陷陣依靠的還是那幾百少數民族騎兵。
金兵
到了萬曆中後期,明朝政府自己在公文里說,現在所謂的名將,無非做到兩點,一,招募大量少數民族武士;二、打仗的時候不慫,勇往直前。
關寧軍可以算得上崇禎年間明朝最後一支擁有戰鬥力的邊軍,然而吳襄告訴崇禎,關寧的核心是三千家丁;而清史稿和明季北略里都說,吳三桂的核心武力是「數千夷騎」,我這裡不好說吳家三千家丁都是少數民族,但既然是「數千」,那怎麼也是2000吧。
說到這裡想說什麼?
就是明朝滅亡時,明朝自己核心民族漢族士兵戰鬥力已經不行了,無限趨於零;即使還有漢族武裝擁有戰鬥力,那也是和官軍戰鬥多年的,以之前邊軍、悍匪為核心的農民軍。
然而一片石也好,大西軍、李定國也好,都證明了擁有戰鬥力的漢族軍隊確實在戰場上打不過少數民族,而且隨著長江沿線的迅速丟失,導致各個抵抗力量想補充北方南下的流民都做不到。(無論是大順軍還是大西軍,骨幹全是陝西邊軍或者悍匪)
而南方漢族軍隊的戰鬥力,看看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隊戰鬥力就行了。
鄭芝龍之所以投降,我更認為他對清軍和鄭家軍戰鬥力有正確的估計。
推薦閱讀:
※「成功」不是因為「選對了」
※諸葛亮是失敗人士嗎?
※成功就是重新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
※項羽那麼帥,為什麼成功的是劉邦這個二流子?
※說影解制|你未必看懂了《七月與安生》的製片「成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