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快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宏觀思考
06-19
貿易外經司 王 智2009年末召開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在深入盤點和分析了2009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同時,對2010年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把擴大居民消費、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擺在了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由此可見,擴大居民消費,引導和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與升級轉型是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戰略舉措,它所堅持的是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的內在統一,更加註重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來謀劃發展,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力和後勁。事實上,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央就始終把擴大內需和逐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詳見表1)。表1 1998~2009年部分年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工作重點摘要年 份與 提 高 居 民 消 費 相 關 的 工 作 重 點 摘 要1 9 9 8把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項重大措施,使投資和消費雙向啟動;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拓寬消費領域,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增加消費支出。1 9 9 9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滿足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2 0 0 1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培育國內消費需求。2 0 0 2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2 0 0 3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2 0 0 5努力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2 0 0 6正確處理好投資與消費、內需與外需的關係,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堅持以增加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為重點。2 0 0 8要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2 0 0 9必須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協調發展,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堅持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內在統一,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適應群眾生活多樣化、個性化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進入新世紀後居民消費需求增長加快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國的居民消費需求增長一度呈現滯緩態勢。1998~199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分別僅有6.8%,進入2000年後,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回升,消費需求開始有了一定幅度的回升,隨後增速逐漸加快。2000~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為9.7%、10.1%、11.8%和9.1%;在2003年增速略有回落後,2004年以來增速開始加快,當年增速達13.3%。儘管單從數據對比看,這樣的增速仍遠低於「七五」時期平均14%和「八五」時期平均23.2%的增速,但這個時期居民消費總量是在同期通貨緊縮的經濟大環境下形成的較為真實的增長。如2000~2004年的5年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1978年為100)增幅分別達34.0、37.0、33.5、38.7和55.8個百分點,遠高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平均增幅。所以這個時期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是同步提高的。2004年以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更是加速增長。2005年~2008年分別達14.9%、15.8%、18.2%和22.7%,2009年雖然受到經濟大環境影響,但增幅仍達到15.5%,均高於同期GDP的增幅(詳見表2)。表2 1998~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變化情況年份增長速度(比上年±%)年份增長速度(比上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6.86.89.710.111.89.120042005200620072008200913.314.915.818.222.715.5消費不足與產能過剩引發市場供求結構失衡狀況加劇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功實現了經濟起飛和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應該說我國目前從生存型發展階段已進入發展型階段。在30年的快速發展中,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和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除資源與環境代價外,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表現為,由於投資率長期居高不下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和供給結構的扭曲;在居民消費領域表現為居民消費率偏低並呈持續下降態勢,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斷加劇,導致消費品市場供求失衡和供過於求的狀況愈演愈烈。進入新世紀後,這種投資快速擴張與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還在加劇,從而導致消費品市場全面過剩(詳見表3)。表3 1998~2008年投資率與消費率及其構成變化情況 單位:%年份資本形成率(投資率)最終消費率(消費率)最終消費貢獻率在最終消費中:在居民消費中:居民消費政府消費農村城鎮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36.236.235.336.537.941.043.242.742.642.243.559.661.162.361.459.656.854.351.849.949.048.657.174.765.150.043.635.338.738.238.740.645.776.075.374.573.673.373.473.372.872.872.772.724.024.725.526.426.726.626.727.227.227.327.336.934.833.032.131.028.727.527.026.225.525.163.165.267.067.969.071.372.573.073.874.574.9圖1 1998~2008年投資率與消費率構成變化圖從表3和圖1可以看出,我國的消費率從上世紀末的1998年的59.6%持續下降至2008年的48.6%,而同期投資率則由36.2%持續上升至43.5%;與此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8年的57.1%下降至2008年的45.7%。我國目前的消費率大大低於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我國的消費率一直在60%以下,2008年創下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為48.6%,而同期投資率連年攀升,由2002年的37.9%上升至2008年的43.5%,而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投資率一般為20%~30%,消費率一般為70%~80%(如美、日、法、德、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南非等國均達到或接近80%)。儘管各國國情不盡相同,許多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模式也並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但我國消費率尤其是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並持續下降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最終消費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而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一般占最終消費的70%以上,消費率偏低必然表現為居民消費率偏低。近十年我國居民消費佔最終消費的比重由1998年的76%下降至2008年的72.7%;而同期政府消費比重由24%上升至27.3%(見圖2)。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指居民消費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一般為60%左右。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3267美元,但我國的居民消費率自1978年以來一直在50%以下,並且逐年降低,2008年已降至35.3%,為歷史最低水平。圖2 1998~2008年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構成變化圖消費與投資增長不協調,消費率尤其是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不利於經濟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往往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從而導致商品供大於求和供求結構失衡。從目前我國經濟運行觀察,雖然近兩年國家啟動消費需求的一攬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消費者心理預期趨好,緩解了消費品市場銷售增幅下滑的部分壓力,但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嚴重供過與求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由產能過剩和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引發的消費品市場全面過剩狀況愈演愈烈。據商務部連續調查表明,在600種主要消費品中,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為28.7%,約佔三分之一,供過於求的商品約佔三分之二,基本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在300種投資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佔大多數,少數供不應求的投資產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屬和木材等上遊資源性投資品,一般的下游投資品也基本不存在供不應求的矛盾。另據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國市場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自上世紀末至本世紀以來,由於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供過於求的商品不斷增加,消費品市場供求失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供過於求的商品比重,1997年為31.8%、1998年升至33.8%、1999年進一步升至80%、2000年為79.6%、2001年又回升至86.3%;據分析目前的情況也只能是供大於求的狀況不斷加劇,而不可能發生顯著變化,目前供過於求的商品比重已升至90%以上。由於商品供求矛盾突出,致使企業產成品庫存有增無減,如2008年年末,在統計的95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78種產品期末庫存比年初增長20%以上;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3個行業利潤下降,4個行業出現虧損,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降幅達五成以上。促進居民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消費經濟學認為,消費結構變化呈階段性上升規律。即人們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後隨著收入水平逐步提高,開始追求享受與發展消費,注重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價值。消費領域的延伸是無上限的。可以涵蓋至文化教育消費、旅遊消費、娛樂消費、信息消費及綠色消費等。從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現狀看,生存型消費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逐漸下降,而服務和享受型消費比重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時間相對縮短,轉換速度加快。此外,按照國際慣例,我國將產業部門的活動劃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二、三產業。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搜集整理了20多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後,得出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之間結構變化的規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第一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所佔比重下降,而第二、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的趨勢。H﹒錢納里等經濟學家根據世界各國相關統計數據建立了投入產出多國模型,模擬了結構變化同收入水平的關係,即結構變化與收入水平之間存在規律性關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GDP中工業所佔份額上升,農業所佔份額下降;而就業結構中,農業所佔份額下降,工業所佔份額變動緩慢,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大部分被第三產業吸收。這一規律基本符合我國實際,它說明第三產業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力量,且其發展空間和潛力很大,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仍需要第二產業高水平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作為基本保障。居民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亦存在密切的相關關係。首先產業結構決定消費結構。產品生產是消費的基礎,產業結構決定消費的質量與水平,一定的產業結構決定一定的消費結構。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今天,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是產品結構的更新換代,將更多的適合居民消費的產品源源不斷的投放市場,然後通過觀察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程度來決定產品的命運,從而不斷調整生產結構;其次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具有導向作用。消費結構變化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也決定了經濟增長的空間所在。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消費結構的高級化將促進生產和服務向縱深發展,從而大大改變產業結構的組成、匹配關係與運行方式;消費結構變化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制力量和外部動力,它不僅能引導投資決策改變方向,從而影響全社會投資結構的變化;而且能通過擠壓成熟或衰退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空間促進存量資本的合理流動,通過消費結構的調整縮短某些產品的技術生命周期的方式,催生新產品和新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層次性和階段性又為優化產業結構帶來機遇。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其需求結構也將發生相應變化,這種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轉型,而每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總是伴隨著很強的層次性和階段性,正是這種層次和階段的消費結構變化直接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如當前我國的熱點消費品(如住房、汽車和現代通信產品等)的產業鏈效應就為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無限商機。總之,產業結構決定消費結構,而消費結構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就能夠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調整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不斷升級的居民消費結構必然會對市場發出不同的信號,這就要求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和廣大企業及經營者加強市場調研和預測,研究並發現居民消費結構變動方向,及時把握市場脈搏,以居民消費需求為導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技術進步,不斷生產出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轉型的產品。只要產業結構不斷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才能逐步形成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國面臨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窮二白」社會歷史背景下,我國長期實行的是「重積累、輕消費」、「重生產、輕生活」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這也是迫不得已實施的發展戰略。這個階段持續了30餘年。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或根本性的改觀,隨著國家財力的不斷積累,逐步改變了長期的消費壓抑政策,國家通過收入分配、調整工資、提高農產品價格等多種途徑,對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方面的歷史欠帳進行了補償,使得我國的居民消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突出地表現為居民消費率顯著上升。但即便如此,如前所述,我國的居民消費率仍明顯偏低,究其原因,並不是消費增長下降了,而是投資增長過快,國民收入中用於投資的比例高於用於消費的比例,導致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結構失衡。而在持續下降的消費率中,又主要來自居民消費率的持續下降,這是直接導致我國最終消費率長期偏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出口,而消費則處於相對弱化的地位。但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在三十年間仍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兩年,居民消費並沒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明顯影響,城鄉居民消費熱點持續升溫,消費結構升級轉型步伐還在加快,這主要得益於在嚴峻的世界經濟環境下,黨和政府均把擴大內需、促進居民消費放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使得城鄉居民消費信心和熱情不減。據北京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瀋陽、西安7個城市和浙江紹興諸暨、福建福州長樂、遼寧錦州北寧、河北石家莊辛集、湖南嶽陽臨湘、四川成都彭州、陝西咸陽興平7個小城鎮及其下轄農村地區總計3803名16~60歲常住居民進行入戶訪問的調查結果表明,2009年10月份我國城鄉居民消費信心指數為3.24分,比上年同時期的3.19分略有提高;在預測今年居民家庭理財特點時,得知今年計劃「多儲蓄少消費」的家庭比例將比上年有所降低(2009年為50.9%,預計2010年降至46.4%),其中農村居民降幅明顯(2009年為54.2%,預計2010年降至36.1%)。建國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經歷和正在經歷著三次升級轉型時期,目前我國正面臨居民消費升級轉型重要或關鍵時期,即從第二次消費升級向第三次消費升級的優化和升級轉型(詳見表4)。表4 建國以來居民消費經歷的三次升級轉型情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時間跨度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1世紀初—代表商品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等汽車、住房、旅遊等消費模式溫飽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享受型消費級別百元級千元級萬元級,數十萬元級持續時間30餘年10餘年數十年從表4可以看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我國基本處於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經濟時期;從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期我國城鄉居民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消費階段,但總體上是低水平的維持溫飽型的消費,屬於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這個階段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居民消費呈現典型的平均分配特徵,這個階段持續了30餘年;從改革開放以後的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期,我國居民消費進入了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隨著供給的增加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急劇擴張,消費熱點來勢兇猛,持續時間較長,居民消費慾望和消費潛力均得到極大釋放,許多經濟學家稱這一時期是我國居民消費歷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這個階段居民消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開始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多數居民家庭有了一定積蓄,為進入第三階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開始進入以享受型模式為主要特徵的第三階段。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我國總體上應該進入了消費加速轉型階段,居民消費由原有的簡單數量增長演變為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並行,消費結構向更高層次轉化。我認為這樣的轉型升級應該是我國居民消費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鑒於我國國情,這個階段的升級轉型持續時間較長,這個階段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居民消費環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費結構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從物質消費為主轉變為非物質消費為主,生存資料消費比重進一步降低,享受和發展資料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結構的變化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和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這個階段居民各種高檔耐用消費品如汽車、住房、家用電腦、現代通信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對服務消費(如餐飲、旅遊等)的需求和質量要求意識大為提高等。儘管如此,我國目前仍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而決定居民消費主導因素之一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並呈不斷擴大態勢,因此居民消費水平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傳統一代和新生一代居民之間以及不同收入群體的居民之間差距巨大,加之部分居民受傳統消費觀念的束縛和消費環境的影響,又制約著居民的部分消費需求等,因此準確的講,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總體上應該是剛剛邁入第三次消費升級的門坎;要從總體上完成我國居民第三次消費升級轉型,任重道遠,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在未來10~15年時間裡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總量和規模將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因此,未來10餘年時間也將是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的黃金時期,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各級政府的責任就在於抓住機遇,多管齊下力促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穩步協調與均衡地提高,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加速居民消費的轉型步伐,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使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儘快地從整體上邁入第三次消費升級階段,力爭用最短的時間使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總體上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水平,使我國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重新崛起。收入分配—居民消費升級轉型繞不開的話題消費與收入的關係對於制訂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居民收入與居民消費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家持久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根據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消費需求作為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時期內較為穩定且變化不大,除非收入有較大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促使消費需求的大幅提升。斯密西斯認為,在短期內消費者根據現期收入水平來決定其現有收入的多少用於消費,消費佔收入的比例隨現有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但在居民的長期消費中,除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外,還有其他諸多因素會對消費產生影響,因而從長期看,收入與消費具有穩定的比例關係。我國經濟和統計學家通過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產生影響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呈負相關關係,即高收入群體居民的收入比重提高將相應降低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中、低收入群體居民收入比重提高將提高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其中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收入比重變化對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影響程度最大。由此可見,居民收入的變化,直接影響居民消費需求的相應變化,在其他因素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居民收入的變化將成為居民消費變化的唯一的決定性因素。以邊際消費傾向為例,該指標反映的是居民增加的消費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從一個側面說明居民消費預期和消費意願。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68,意味著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將有0.68元用於消費。縱觀近些年的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0.68的邊際消費傾向為近年來最低水平。這一方面說明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預期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居民消費預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居民消費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連年高速增長,政府和企業可支配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卻出現逐漸下降趨勢。突出地表現為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增速低於財政收入增速;在多數年份內,居民收入增速低於同期GDP的增速,尤其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更為緩慢(詳見表5)。表5 1998~2008年居民收入、GDP、財政收入、人均GDP增速及比重變化情況年 份居民人均收入(元)在居民人均收入中GDP增速(%)財政收入增速(%)居民人均GDP(元)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合計±%農村居民(元)±%合計#農村居民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7587806485339226101791109412358137481534617926205414.66.35.88.110.39.011.411.211.616.814.6216222102253236624762622293632553587414047613.42.21.95.04.65.912.010.810.215.415.07.87.68.48.39.110.010.110.411.613.09.014.215.917.022.315.414.921.619.922.532.419.569367244779185389369105551233014431168621991223107109.4111.3109.5108.1108.6105.1100.295.391.090.088.931.230.528.927.726.424.823.822.621.320.820.6圖3 1998~2008年居民收入與財政收入增速變化圖從表5和圖3可以看出,從1998~2008年的十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雖然逐步有所提高,尤其是在2003年以後得到較快增長,全部居民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10.3%提高到2008年的14.6%,其中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速由4.6%提高到15%,但仍然大大低於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速(財政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15.4%提高到2008年的19.5%,其中有4個年份的增速超過或接近20%,個別年份達30%以上);居民人均收入占同期人均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全部居民人均收入占同期人均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09.4%持續下降至2008年的88.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占同期人均GDP的比重由31.2%一路下降至20.6%,均創歷史最低水平。另據統計,按收入法核算的GDP中,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51.4%下降至2007年的39.7%。即便考慮在此期間統計口徑的變化,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偏低且下降幅度之大的問題仍較突出。再如從國民可支配收入分配結構看,企業所佔份額由1992年的11.7%上升到目前的20%以上;而居民所佔份額由68.3%降至60%以下。從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至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總收入年平均增長10.2%,其中工資收入年平均增長10.6%,而同期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9.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平均增長23.5%,其中國有企業增速達25.5%。這充分說明近年來雖然我們的經濟「蛋糕」做大了,但城鄉居民享用的份額卻持續下降,國民收入的分配過多地向政府和企業集中,向城市集中。這種收入與分配增長速度的差異直接導致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狀況不斷加劇。我們從以下進一步的分析還可以得出,在現有的居民收入分配中,還過多的向少數部門和行業的少數居民集中,從而又形成了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另一個不合理現象—收入分配不公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從而制約著居民消費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在表5中所列的城鄉居民收入是統計指標中的平均數,在它的背後實際上掩蓋了當前收入分配領域的嚴重收入分配失衡和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的現實。據財政部最新統計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差距已經達到「高度不平等」狀態,10%的富裕家庭佔據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10%的最低收入的家庭財產僅佔全部居民財產的1.4%;收入最高的10%的居民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的居民群體的收入差距,從1998年的7.3倍上升至2007年的23倍。另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我國目前佔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僅有4.7%,而佔總人口20%的最富有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達50%。從行業的平均工資收入倍數來看,1978年行業之間平均工資倍數最高和最低的是2.1倍,2000年升至2.6倍,2008年進一步升至4.8倍,一些國有壟斷企業將本屬於全民的資源和利潤,變成了他們的部門利益,如2008年石油、電力、電信、煙草、金融及保險等行業的職工人數僅佔全國職工總數的8%左右,但其職工收入約佔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60%。這些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它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差距約在5~10倍之間。這些壟斷性行業職工的高收入是導致部門間職工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主要原因;我國經濟學家在考察了行業之間收入差距特點後,發現壟斷行業與競爭激烈行業之間、新興行業與傳統行業之間、知識密集型行業與勞動密集型行業之間以及採用半市場和非市場分配方式與採用市場分配方式的行業之間的職工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此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199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2010年已擴大到3.33:1;還有地區之間居民最高與最低工資差距倍數也在擴大,1985年為2.1倍,2008年上升為2.7倍。基尼係數是衡量居民總體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從基尼係數的變化也從另一側面說明我國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1978年到1984年,我國基尼係數一直穩定在0.16左右的水平;而從1984年開始,基尼係數一路攀升,到2010年已達到0.48。一般基尼係數在0.2以下為「高度平等」,0.2~0.4為「低度不平等」,0.4以上為「高度不平等」,0.4的基尼係數是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我國現在0.48的基尼係數說明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已經相當突出。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目前差距之大已高於許多發達國家。這種狀況一方面體現了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成熟,存在由於嚴重的市場分割導致的分配不公現象日益加劇,成為當前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居民是個人消費行為的直接決策者,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邏輯,即有錢你就消費,沒錢就不消費,錢多就多消費,錢少就少消費。具有理性、前瞻、規避風險等特徵的消費者,會統籌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分布狀況,進行即期消費與生命周期儲蓄的決策,實現個人收入效用最大化,這其中居民持久性收入對啟動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往往大於居民暫時性收入的影響,目前制約我國居民消費升級轉型步伐主要受制於居民持久性收入的緩慢增長、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分配不公以及對未來收入預期等因素。毫無疑問,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已成為摯肘當前擴大內需尤其居民消費需求,阻礙科學發展,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制約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甚至威脅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在當前擴大居民消費,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政策背景下,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尤其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群體的收入水平,逐步扭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的現狀,已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繞不開而且是必須要儘快解決的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要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要把好事辦好,真正能夠讓廣大群眾得到一些實惠。可見,當前儘快解決收入分配領域諸多問題已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全國上下對此已形成高度共識。目前黨和政府作出的相關決策讓大多數城鄉居民對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充滿期待,民眾期待能將中央決策儘快落到實處,推出配套政策,提出量化指標,儘快讓人民見到實效,得到實惠,真正做到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逐步解決消費者「差異」是加快居民消費升級轉型的關鍵我國經過30餘年的改革開放大發展,經濟總量目前已躍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三的貿易大國,第一製造大國,有200多種產品位居世界第一,「中國製造」已遍布全球,生產大國地位不容置疑;但目前我國並沒有形成消費大國。據測算,目前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居民消費總量僅佔世界的4%左右,距離消費大國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文已述,目前制約居民消費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分配不公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那麼在當前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形勢下,籠統地提口號,難以將這個問題分析透徹,也難以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及其群體制定相關的消費政策,最終也難以從整體上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達到快速推進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目標。事實上,目前我國居民消費領域存在各種「差異」,差異就是差距,差距就是潛力,只有充分挖掘出居民的消費潛力,多管齊下,有針對性地將居民巨大的消費潛力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才有可能從整體上完成第三次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轉型進程。我國目前居民的潛在購買力已經提升到一定水平,如果很好地加以引導和刺激,今後5~10年內將逐步進入快速釋放周期,如1979~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末餘額年平均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儲蓄率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8年的28.7%,2009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已達26.1萬億元,比年初凈增4.3萬億元,增長19.7%,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儲蓄額近2萬元人民幣,與同時期美國居民人均欠銀行1.5萬美元形成鮮明對照;如果我國居民拿出現有儲蓄額的10%用於增加消費支出,那麼就可以形成2000多億美元的即期消費需求,將對我國經濟發展乃至對世界經濟擺脫困境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統計,2009年中國公民出國旅遊方面的消費達4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目前我國公民的國際旅遊消費額已超過法國,居德國、美國和英國之後,位居全球第四位。他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目前中產階層的居民迅速興起,其人數超過許多國家總人口,而出國旅遊往往成為他們旅遊消費的首選。該組織預測,到2020年,出國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每年將達到一億人左右。另據中國招商銀行最近發布的信用卡高端客戶消費報告顯示,近兩年我國內地富豪們的出國頻率持續增長,2010年比2008年增長了40%,而頻繁的商旅活動又催生了境外消費的大幅增長。僅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間,我國高端持卡公民在184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金額直逼50億元人民幣。有國外市場研究機構預測,隨著我國中產階層迅速興起和億萬富翁的急劇增加,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的中國,再過幾年將取代日本躍居全球奢侈品市場首位。我們知道,居民消費由人均消費水平和人口數兩個因素決定(即居民消費=人均消費×人口數)。按一般意義上理解,人口與人均消費水平對居民消費總水平的影響為此消彼長的關係,人口增長越多,人均消費水平越低,人口越少,人均消費水平越高,但實際上二者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不同的,因為人均消費水平中的人群既要根據收入水平來選擇消費的水平和層次,同時還要受消費習慣、消費環境、消費意願(傾向)、未來預期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選擇是可變的,可選擇消費、不消費或少消費;但人口增長對居民消費總水平的影響是不可選擇的,因為作為消費主體的人至少要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必須要進行滿足其生存的基本消費,所以人口增長對消費具有剛性或強制增加的影響。故前者就存在很多消費差異(或稱消費差距)。根據目前我們所能掌握的統計調查信息,在現階段我國居民消費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城鄉居民消費差距 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是目前我國居民消費領域最主要或最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決定的,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至少要滯後於城鎮居民10~15年(詳見表6)。表6 1998~2008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及增速對比情況 單位 元/人年 份絕 對 數城鄉消費水平對比(農村居民為1)指 數 (上年=100)合計合計農村居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城鎮居民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3159334636323869410644114925546361387103818317301766186019692062210323012560284732653756610964056850711373877901867994101042311904135263.53.63.73.63.63.83.83.73.63.63.6105.9108.3108.6105.7106.5106.5107.4107.9109.6110.2109.0101.2105.1104.5104.5105.2100.3103.4107.6108.4108.0107.3105.9107.0107.8103.2104.2106.3106.4105.7108.1109.2108.0圖4 1998-2008城鄉居民消費增速變化圖從表6和圖4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均得到一定增長,但其增速均大大低於同期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從城鄉居民消費內部結構看,城鎮居民消費增速明顯高於農村居民的增速,城鄉居民消費差異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比(農村居民為1)由1998年的3.5擴大到2008年的3.6,其中有3個年份達3.7~3.8;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不僅絕對額相差較大(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756元,僅占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526元的27.8%),而且從表6可以進一步看出,近十年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歷年環比增速雖然大多數年份略高於同期城鎮居民的增速,但均低於同期全體居民平均消費支出的增速,從而直接導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逐年擴大。如果將目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到城鎮居民十年前(即1998年)的水平,按現在農村居民人數計算,將可以拉動消費總需求增加近17000億元,約佔2008年全國GDP的5.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6%,占城鄉居民消費總額的15.7%。我們再來算一筆城鄉消費潛力帳。目前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速度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已成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共識。在改革開放的30餘年中,我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了3億多人,目前僅農民工人數就高達2.3億人,其中有近1.5億農民工進入了城市(如目前北京市500多萬的流動人口中,有70%以上來自農村;廣東省現有流動人口2750萬,實際超過3000萬人,居全國各省份之首,其中絕大部分也來自農村)。儘管每年約有1000萬農村居民進入城市並初步實現農村居民的城市化,但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全球平均有28%的人口居住在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日本是全球最高的,達44%,美國42%,我國目前僅15%。另據中國市長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報告披露,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城鎮化水平不足20%,此後每年幾乎以1%的速度發展,到2009年末,我國共有設市建制的城市655個,城鎮化水平己升至46.6%,預計到2020年,全國將有約5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雖然我國國情決定著農村居民不可能全部向大城市和城鎮流動,但我國城市化發展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必須要提速發展。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為13526元,農村居民為3756元,兩者消費差異達6768元,如果進入城市的農村居民年消費支出增量按城鎮居民的50%、目前農村居民人口按50%計算,這些進入城鎮的農村居民每年的消費支出將增加近18000億元。這將極大地改善我國目前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即使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今後可望進一步提高,但目前的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將大大縮小,農村居民消費整體水平將邁上全新的台階,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整體上完成第三次消費升級轉型的任務可望基本實現。我們必須腳踏實地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從目前現狀看,我國城鄉居民在消費結構、消費質量以及在耐用消費品平均擁有量差異上均存在很大差距,其消費潛力很大。1、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整體差距 由於受目前消費環境、收入水平、消費觀念的影響,我國城鄉居民在消費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居民偏向於滿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條件的消費,而城鎮居民則偏向於衣著、精神文化等高質量生活的消費(詳見表7)。表7 近十年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及其變化情況 單位:%年份食品支出居住支出衣著支出用及服務性支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絕對差距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絕對差距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絕對差距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絕對差距199844.553.48.99.415.15.711.16.2-4.935.023.3-11.7199941.952.610.79.814.85.010.55.8-4.741.124.7-16.4200039.449.19.711.315.54.210.05.7-4.335.826.5-9.3200138.247.79.511.516.04.510.05.7-4.336.827.3-9.5200237.746.28.510.416.46.09.85.7-4.139.028.6-10.4200337.145.68.510.715.95.29.85.7-4.139.130.7-8.4200437.747.29.510.214.84.69.65.5-4.139.230.2-9.0200536.745.58.810.214.54.310.15.8-4.339.632.2-7.4200635.843.07.210.416.66.210.45.9-4.539.832.3-7.52007200836.337.943.143.76.85.89.810.217.818.58.08.310.410.46.05.8-4.4-4.639.939.930.830.9-9.1-9.0註:絕對差距=農村-城鎮,下表同。從表7可以看出,在我們選定的四類居民主要消費品中,近十年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支出(恩格爾係數)和居住消費支出比重普遍高於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指一定時期內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具有判斷居民消費水平、判斷居民生活富裕或貧窮水平的功能。恩格爾係數的變化與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呈反比狀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整體上雖逐年降低,但目前仍有近一半的消費支出用在了食品消費上面;而城鎮居民的衣著消費支出和用及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普遍高於農村居民,其比重變化的絕對差距起伏不大。如果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的居民消費結構中,吃、穿的比重相對較高,整體上具有顯著的小康型消費結構特徵。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7.9%,而美國為13.7%;英國和德國為12.2%;法國、日本、韓國為20%左右。同期我國城鎮居民的衣著消費支出比重為10.4%,而主要發達國家在3.7%--6.4%之間。我國農村居民的差距則更大。2、城鄉居民消費質量差距 為了進一步分析研究我國城鄉居民在消費結構上的差距,我們選取了2008年城鄉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從消費質量上比較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上的差距(詳見表8)。表8 2008年城鄉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情況 單位:千克/人消費品種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消費比(農村為1)糧 食豬牛羊肉蔬 菜家 禽禽蛋及製品水產品奶及製品食用油酒 類77.622.7123.28.010.714.215.210.39.1199.113.999.74.45.45.33.56.39.70.391.631.241.821.982.684.301.630.94注:城鎮居民為購買的主要食品數量。從表8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主要以糧食和蔬菜為主,奶及製品消費量最少,主要解決的是吃飽的問題;雖然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也以糧食和蔬菜為主,但從消費比上看,其消費數量明顯少於農村居民,而城鎮居民消費的奶及製品、豬牛羊肉、水產品和禽蛋及製品的數量明顯多於農村居民。這說明我國目前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質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鎮居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更加註意飲食的營養搭配,其消費質量明顯高於農村。3、城鄉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差距明顯 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與貧窮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費環境的差異,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差距明顯。我們選取了2008年城鄉居民家庭有代表性的12種耐用消費品進行對比(詳見表9)。表9 2008年城鄉居民平均百戶年底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品種摩托車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照相機空調器熱水器家用電腦攝像機微波爐行動電話家用汽車計量單位輛台台台架台台台架台部輛城鎮21.494.793.6132.939.1100.380.759.37.154.6172.08.8農村52.549.130.299.24.49.818.65.41.17.496.11.9絕對差距31.1-45.6-63.4-33.7-34.7-90.5-62.1-53.9-6.0-47.2-75.9-6.9從表9可以看出,2008年,在選取的12種耐用消費品年底擁有量中,農村居民僅摩托車的擁有量高於城鎮居民,其餘11種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均低於城鎮居民。城鎮居民摩托車擁有量較低主要還受使用方面的限制。除了一些傳統的耐用消費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照相機、熱水器、微波爐等),城鄉居民家庭的擁有量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近年來陸續走進居民家庭的新興耐用消費品(如空調器、家用電腦、攝像機、行動電話、家用汽車等),其城鄉居民家庭的擁有量差距更為明顯。這也同時說明我國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很大。二、不同經濟區域之間居民消費差距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形成城鄉之間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顯著,還同時形成不同經濟區域之間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顯著。除居民收入水平外,還有諸如基礎與公共設施、消費傾向、消費內容、消費規模和環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後,造成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在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的差別。其特徵主要體現在:1、地區之間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差距明顯。2008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市,達27343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183元)的2.3倍,比同期人均消費水平最低的地區西藏(3504元)高出6.8倍。人均消費超過或接近萬元的地區還有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重慶、遼寧和山東;人均消費不足5000元的地區還有貴州、甘肅和雲南。2、農村居民的地區人均消費差距比城鎮居民的地區差距要大得多。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的差異係數達5.7(即高消費地區與低消費地區人均消費水平的比值,下同),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地區差異係數為4.4。3、不同地區居民的城鄉消費差距也不盡相同。2008年全國居民的城鄉消費差異係數為3.6,其中消費差距最大的地區是貴州省,其城鄉居民消費差異係數高達4.7,其他差距較大的地區還有甘肅(4.0)、西藏(3.9)、寧夏(3.9)、重慶(3.9)、 廣東(3.8)、新疆、陝西和廣西分別為3.7;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最小的地區是江西省,其差異係數僅1.5,其他差距較小地區還有北京(2.2)、江蘇(2.3)、上海(2.4)、浙江(2.4)、天津(2.6)、黑龍江(2.6)、福建(2.7)、海南和吉林(2.8)。從不同經濟區域結構的統計結果看,我國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在不同區域之間亦存在明顯差異(詳見表10)。表10 2008年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城鄉居民家庭收入與消費及構成情況項 目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城鎮居民每人年平均總收入(元)其中: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每人年消費性支出(元)消費支出構成(%)食品消費衣著消費居住消費用及服務性消費農村居民每人年平均總收入(元)其中:現金收入其中:純收入農村居民每人年生活消費支出(元)消費支出構成(%)食品消費衣著消費居住消費用及服務性消費209651920313435-36.79.210.144.08604787865984802-41.25.619.333.914062132269249-38.911.710.638.85988495544533376-45.25.718.730.413917129719604-40.811.39.338.65286417735182867-47.75.617.329.4141621312010038-37.112.111.639.29134814251013720-37.27.818.536.5從表10可以看出,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總收入在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分布分別為20965元、14062元、13917元和14162元,以東部地區居民收入為1,其比值為1:0.67:0.66:0.68;農村居民年平均總收入在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分布分別為8604元、5988元、5286元和9134元,其比值為1:0.70:0.61:1.06。城鎮居民收入在不同經濟區域之間差距顯著,因此直接造成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在不同經濟區域之間亦存在明顯差距。東部沿海及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較高,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相對偏低。2008年東部地區的城鎮居民年消費支出達13435元,分別高出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居民消費的45.3%、39.8%和33.8%;東部地區的農村居民年生活消費4802元,分別高出中、西部及東部地區居民消費的42.2%、67.5%和29.1%。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食品消費所佔比重(恩格爾係數),東部地區的居民都要低於其他地區的居民,說明東部地區的城鄉居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後,正在逐步追求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高質量需求。三、不同收入群體的居民之間消費差距 根據目前我國城鄉住戶調查信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在我國城鄉不同收入群體的居民之間,亦存在較為顯著的消費差距。我國目前農村住戶調查將農村居民劃分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5個等次,不同等次居民消費差異見表11。表11 2008年按收入等次劃分的農村居民家庭平均生活消費支出及構成居民收入等次生活消費支出(元)生活消費支出構成(%)總支出食品衣著居住用及服務性消費食品衣著居住用及服務性消費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2144.82652.83286.44191.36853.71088.41293.71527.01815.72521.5121.6149.3192.2247.6397.0384.2428.3538.8764.31518.7586.6781.51010.41363.72416.550.748.846.543.336.85.75.65.85.95.816.216.116.418.222.127.429.531.332.635.3從表11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隨著收入的增加,其生活消費支出中,用於吃的消費比重不斷降低,而用於改善居住條件和用於購買生活用品的消費比重逐步提高,用於衣著消費的比重則相對穩定。由於缺乏城鎮居民按收入等次分組的消費總支出的統計信息,因而無法從城鎮居民收入分組結構上進一步反映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差異,但據初步分析其消費的大體趨勢與農村居民基本一致。我們從以下表12中2008年城鎮居民按收入等級劃分的平均每人購買主要商品數量和按收入等級劃分的平均每百戶家庭年末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的統計信息中,仍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城鎮居民中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現狀及消費差異。表12 2008年按收入等次劃分的城鎮居民購買主要商品和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項 目總平均最低收入戶10%低收入戶10%中等偏下戶20%中等收入戶20%中等偏上戶20%高收入戶10%最高收入戶10%#困難戶5%年每人購買主要商品食用油(千克)豬牛羊肉(千克)鮮蛋(千克)酒類(千克)瓜果(千克)奶及製品(千克)服裝(件)年末百戶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汽車(輛)電腦(台)彩電(台)電冰箱(台)空調(台)攝像機(架)熱水器(台)消毒碗櫃(台)健身器材(套)行動電話(部)鋼琴(架)-10.322.710.47.754.519.37.7--8.859.3132.993.6100.37.180.718.04.0172.02.3-8.715.48.25.332.99.63.6--0.820.3109.671.929.60.546.96.80.5116.90.2-8.313.37.74.829.38.43.1--0.514.1106.364.919.10.439.24.70.4101.60.1-9.819.29.66.542.113.25.1--1.834.2117.783.754.81.465.210.81.0144.50.3-10.321.510.37.349.216.76.4--3.247.6122.992.073.62.674.112.51.7164.00.9-10.723.911.48.157.320.17.7--5.760.9131.296.795.46.083.116.52.9176.62.0-10.725.511.88.663.723.88.9--10.271.3140.499.2121.79.291.221.34.9187.32.9-10.827.312.08.868.926.511.0--17.082.9151.5102.1152.413.697.027.37.9198.14.3-10.427.211.78.873.128.614.3--33.0101.5165.6104.7197.221.9104.337.012.2210.77.1從表12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中,中、高收入的居民生活消費質量明顯高於低收入的居民。如從2008年購買和消費的主要商品看,中、高收入的居民消費的數量普遍多於低收入的居民(如高收入居民消費的豬牛羊肉、酒類、瓜果、奶製品和服裝大多高出低收入中困難居民的一倍以上);再如從2008年每百戶居民年末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上看,在11種主要耐用消費品年末擁有量中,高收入戶的擁有量亦普遍高於低收入戶,不僅一些傳統的耐用消費品(彩電、電冰箱、空調、熱水器和行動電話等),高、低收入居民仍有不小的差別外,近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陸續進入居民家庭的新興耐用消費品(如家用汽車、電腦、攝像機、健身器材、鋼琴和消毒碗櫃等),高、低收入居民之間家庭擁有量的差距更是相差甚遠,在約5%的城鎮較為困難的居民家庭中,家用汽車、電腦、攝像機、健身器材、鋼琴和消毒碗櫃等擁有量幾乎為零。據有關方面最新統計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陸150萬個高收入家庭佔有全國居民財富的70%,而在發達國家中,一般是5%的家庭佔有50~60%的財富,所以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財富最為高度集中的國家之一;目前全球共有百萬富翁家庭的數量達720萬戶,他們掌握的財富佔全球財富總量的28.6%,我國大陸目前共有或管理資產超過百萬美元的家庭25萬戶,列全球第6位。另據《2010胡潤財富報告》最新調查顯示:2009年中國大陸擁有資產1000萬元及以上富豪人數達87.5萬人,其中億萬富豪5.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5萬人和0.4萬人,分別增長6.1%和7.8%。大陸富豪有高度集中趨勢,超過一半的富豪集中在北京、廣東和上海三地。從這些富豪構成看,除了「富二代」、「富三代」之外,炒股炒房成為富豪的人數仍佔據著富豪榜上相當多的位置,而從事實體經濟的實業家極少。我國金融資產分布亦極不平等,最高收入的居民佔有居民金融總資產的66.4%,而最低收入的居民僅佔1.3%,二者的差額比例高達51:1。四、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者差異 不同年齡階層的劃分也可稱為傳統一代與新生一代,「80後」乃至「90後」的崛起,形成了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市場上的新生一代。由於他們成長與經歷的社會經濟環境與傳統一代的居民成長與經歷過的社會經濟環境有了根本性的變革和改善,所以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消費觀念與消費傾向,對我國居民消費市場走向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與導向作用。如果對新生一代的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行為正確的加以引導,將對擴大我國居民消費、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與升級轉型進程產生很好的積極意義和實際效果。傳統一代與新生一代居民的消費差異可以從以下表13中看出各自大致的消費走向和消費差異。表13 我國目前傳統一代與新生一代的消費差異對比情況對 比 項 目傳統一代居民新生一代居民年 齡 特 征家 庭 特 征消 費 心 理消 費 理 念消 費 導 向消 費 限 度消 費 取 向產品消費周期消費風險態度60年代以前出生大多數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理性,成熟勤儉節約隨大流,不出風頭量入為出,儲蓄導向實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保守,老產品的擁躉80年代以後出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衝動,不成熟炫耀性消費個性化,自我張揚「月光族」,信貸消費時尚定期更新換代冒險,新產品的使用者總之,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基於國情不同,我們暫且可以不要盲目地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水平去攀比,而應該眼睛向內,即著眼於我國居民內部各種消費差異的變化,努力消除或縮小居民之間各種消費差異,充分挖掘我國居民內部各方面消費潛力,力促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與升級轉型。這樣既可極大地改善我國居民消費現狀,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可以逐步縮小和最終消除與發達國家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而且我國居民消費的第三次升級轉型過程將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有機交織與融合,互為促進,形成良性互動。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第二次轉型,即由產品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的歷史轉變。這方面的工作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重新崛起的征程中肩負的歷史使命。政府、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三方齊心協力著力促成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要加快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步伐,快速地釋放我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需要從政策、措施上去想辦法,從體制、機制上去努力尋求突破,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從增收和節支兩方面大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和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抓緊培育和扶持大多數城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不斷地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努力縮小我國城鄉居民之間各種消費「差異」,以保持消費增長尤其是居民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動力,從而形成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此,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三方均應進一步轉變觀念,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從而形成合力,才能加快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轉型的進程。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各級政府及經濟管理部門,要從主要研究生產和供給逐步向主要研究消費和需求上轉變。因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生產轉為了消費,政府的主要精力也應隨之轉換;要重點放在研究消費和需求上,重點放在如何儘快使我國經濟結構由生產大國轉向消費大國上面;要從我國城鄉發展的實際出發,著力從體制上和政策上去調整消費結構,加快啟動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充分挖掘和快速釋放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進程。「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均GDP有望超過5000美元。適應新發展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新要求,「十二五」擴大消費的基本思路應該是:繼續以擴大汽車、住房消費為重點,促進汽車、住房消費熱點不斷擴散,逐步形成從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鎮汽車、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費熱潮,切實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著力培育和擴大服務性消費,包括旅遊、交通通訊、休閑、健身、社區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尤其要重點發展旅遊和社區服務,把擴大服務性消費作為「十二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新的消費增長點,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的需要。要適度鼓勵投資型消費,把房地產市場、汽車市場和股票市場聯動作為擴大投資型消費的重點,發揮財富效應對擴大消費需求的積極作用。培育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要以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在繼續普及家用電器、交通通訊、摩托車等一般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基礎上,把住宅、汽車、電腦等信息產品以及休閑旅遊等作為「十二五」擴大農村消費的著力點,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反對奢侈、浪費型消費,促進和諧消費、綠色消費。宏觀經濟政策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圍繞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改善消費環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創新,清除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性障礙,為促進消費、實行內需主導的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要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消費政策,儘快形成與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相適應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環境,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生產經營者:目前我國生產經營者要儘快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力促供給結構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結構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目前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應該是生產經營者確定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方向的重要或主要依據,要把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轉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要從主要滿足現有市場需求轉變為既要滿足現有市場需求又要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上來。當產品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且質的多樣化時,單純地追求滿足現實需求就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應該主動去適應消費升級轉型的需求變化,調整企業營銷策略。消費者:目前我國城鄉居民要逐步轉變消費觀念,樹立敢於消費、善於消費的理念,在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時,要轉變傳統的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要由用過去的錢買今天的消費逐步轉變為用過去和明天的錢買今天的消費並重。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城鎮居民對衣、食、用的基本消費品需求已經趨向飽和,其消費需求正轉向住房、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的購置以及服務和旅遊等消費上面。如住房和汽車購置是居民在更高層次上滿足其住和行的需求,但這對於大多數居民來說,購買這些幾萬、十幾萬乃至上百萬的商品,僅僅靠過去的積累是望塵莫及的,因此要轉變消費觀念,要敢於用明天的錢買今天的消費,樹立信用消費的理念,逐步在城鄉居民中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消費觀。可喜的是目前我國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起步(據測算,我國目前個人信貸消費額約佔全部信貸消費額的15%,而這一比例在國外一般達到60%~70%。)。對農村居民則要儘快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從根本上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大力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和切實解決農村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要鼓勵農民外出打工和創業,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上切實保障目前近1.5億外出打工者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收入等。努力縮小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消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基本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困擾,並將繼續保持以較快速度發展。初步測算,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805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374億元,同比增長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個百分點,均呈現出強勁的復甦與回升態勢。特別是一些熱點消費領域增長勢頭不減,如汽車類消費增長39.8%、傢具類增長37.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40.3%等。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初步測算,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為52%,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9%,拉動GDP增長6.9個百分點;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9%,拉動GDP-1.2個百分點。同時隨著當前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不斷深化和各項政策措施的完善與落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將呈現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1.8%,實際增長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9.8%,實際增長7.5%。為進一步擴大和改善城鄉居民消費以及改變居民傳統的消費觀念奠定了堅實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但今後的工作仍任重道遠。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近期對100位中國經濟學家信心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消費需求「正常」,比2009年四季度高7個百分點;對於未來6個月消費需求走勢,72%認為「持平」,比2009年四季度高18個百分點;19%認為「趨強」,比2009年四季度低22個百分點。經濟學家認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尚需加大相關方面改革(如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政策推動力度等。由此可見,只要政府、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三方齊心協力和齊抓共管,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進程將不斷加快,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註:本文所引用的統計和調查數據,除文中已註明來源的之外,其他基本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定期統計數據和調查信息。個別測算和預測數據系本文作者利用相關信息加工整理後生成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佔領華爾街」升級 紐約市長暗示「不容忍」(圖)
※傳銷術升級 入套咋逃離?
※還有哪些類似於最強升級系統的小說呢?
※C919 首飛背後,中美歐大國博弈進一步升級
※小米4C升級發布,雷軍虛晃一招出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