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情志中藥妙治胃腸病

調情志中藥妙治胃腸病

文章來源:董氏中醫門診部

對於情志因素導致脾胃病的病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憂思氣結,脾失健運。憂思傷脾,脾氣受損,運化不利,升降失職,可發為痞滿、納差、嘔吐諸疾。

  二、肝氣疏泄太過、橫逆犯脾。惱怒傷脾,木乘土位,橫逆犯脾,可發為胃痛、泄瀉諸疾。

  三、肝氣疏泄不及,脾胃升降失常。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可發為嘔吐、泄瀉諸疾。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路廣晁教授治療脾胃病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適當加以調情志之品,如甘松、香附、佛手、合歡皮、香櫞皮等,每獲良效。現介紹之。

  甘松  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本草綱目》中記載:「甘松芳香,甚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臨床常用於中焦氣滯,偏於寒者。以其氣芳香最能醒脾,味辛能散,性溫能通故也。

  香附  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脾、三焦經。香附主入肝經,其疏肝解郁之力甚著,正如汪昂在《本草備要》中所云:「治多怒氣鬱,痰飲痞滿,胸中腹脹,飲食積聚,霍亂吐瀉……」臨床常用於惱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脾者。但古人云「郁證未有不傷肝者也……但傷肝必傷其血,而香附不能生血也。」故在臨床應用香附疏肝解郁時,多配以白芍、當歸滋肝養血。

  佛手  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肺經。佛手既能疏肝解郁,又可醒脾理氣。《本草再新》謂其能「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其性平和,臨床上凡因肝氣疏泄不及、肝胃不和所致諸病,皆可用之。

  玫瑰花  味甘、味苦,性溫,歸肝、脾經。《本草正義》中云:「柔肝醒胃,流氣活血,……推斷氣分葯之中,最有捷效而馴良者芳香諸品,殆無其匹。」本品既能疏肝解郁,又可活血止痛。臨床常用於肝鬱氣滯,而兼血瘀者。

  香櫞皮  味辛、苦、酸,性溫。本品辛能性散,苦能疏泄,故能疏肝理氣而止痛,且其氣芳香醒脾。臨床常用於肝鬱氣滯,肝脾不和之輕證者。但古人謂其單用多用損人正氣,故在臨床應用時加以益氣之品。

  荔枝核  味辛、微苦,性溫,歸肝、胃經。《本草備要》謂其:「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氣血痛。」臨床常用於肝脾不和、氣滯作痛,偏於寒者。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能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故對於血脂偏高者,尤為適合。

  合歡皮  味甘、性平。歸心、肝、肺經。合歡皮主入心、肝經,善解肝鬱,為悅心安神要葯。《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臨床用於肝氣鬱結,肝脾不和,且伴有失眠者。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甘松、香附、佛手提取物具有拮抗組胺、5–羥色胺以及乙醯膽鹼的作用,進而抑制胃腸道蠕動,故可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等胃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香櫞皮提取物則具有促進胃腸道運動的作用,故可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疾病引起的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推薦閱讀:

胃腸病的治療口訣
消化不良只是腸胃問題?(內科,一般內科,胃腸肝膽科)
內科藥茶治療推薦——胃腸病
額頭長痤瘡 或是胃腸不調
干吞藥片有5大害,送到胃腸才起效

TAG:中藥 | 胃腸 | 調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