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血便不可怕,一次性教你如何鑒別診斷炎症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以下簡稱潰結,UC)和克羅恩病(CD)都屬於炎症性腸病(IBD)。兩者之間,潰瘍性結腸炎的相對臨床較為多見。雖然同屬於炎症性腸病的範疇,但是都不是由細菌直接侵襲所致的,因此,「炎」症性腸病可能要被冠以「引號」。現在醫學界對於IBD的病因研究尚未明確,提出了一部分的假說,提示很有可能是在遺傳、環境、感染的因素下,我們的免疫細胞發生了變化,開始攻擊自己的細胞而發生的一系列腸道的癥狀。當然,還有專家認為與基因和心理因素(宿主反應)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從兩者的特點分析,可以發現一絲端倪。潰結病變範圍多比較局限,多局限在直腸或乙狀結腸,且病變呈連續性。克羅恩病波及範圍可以從肛門一直到口腔,包括整個消化道。潰結的潰瘍特點可以說是只在黏膜的下層和黏膜層,而克羅恩病則是腸病全層,也就是說更加的嚴重,炎症更加的厲害。
內鏡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出:潰結主要是充血水腫、糜爛、顆粒樣淺潰瘍。克羅恩病內鏡下給人的感覺就是歸納為一條「鵝卵石路」。縱行的潰瘍、裂隙性潰瘍以及黏膜成鵝卵石樣。就如同一條剛下過雨的泥濘鄉間小路。1.路面呈縱行而且裂隙加深的車轍印(縱行、裂隙型潰瘍)2.中間伴有鵝卵石狀的突起(鵝卵石樣改變)3.往後的路面又是好的路段(節段性分布),如果活檢病變部位又可看見黏膜下乾酪樣肉芽腫,呈非典型的乾酪樣肉芽腫,這是一種嚴重的病理學改變,也是克羅恩病的典型病理特徵。
克羅恩病臨床的診斷相對難一些,不做腸鏡有時診斷還是挺困難的,所以腸鏡是腸道系統很重要的手段。克羅恩病的的三大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痛、腹瀉以及體重下降,而最最具有鑒別意義和特異性的是瘺管的形成。腹痛往往間歇發作,而且多在餐後加重。疼痛的部位因為是末端迴腸和鄰近結腸,所以多位於右下腹或者臍周。而腹瀉是因為炎症的刺激而腸道蠕動加快使得吸收減少,導致排泄物的水分增多,但是與潰結大大不同的在於,往往克羅恩病沒有黏液膿血便。體重的下降就是因為吸收不足,營養不良所以就變瘦了。而瘺管的形成則是由於克羅恩病的炎症可以累及腸壁全層,當炎症嚴重波及到周圍的其他器官的時候,通過炎症使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炎症穿的孔到達「隔壁」器官,就會形成瘺管。克羅恩病還會並發腸梗阻(最常見),腹腔內膿腫,偶爾可見急性穿孔。
當然,潰結和克羅恩病都有治療方法,但是潰結相對可以有效控制,經過長期的治療,可以穩定在比較好的狀態進而不惡化;而克羅恩病則是比較難控制的,治療也相對棘手。基本藥物都是氨基水楊酸類,目前用的比較多的就是美沙拉嗪的各種製劑,如美沙拉秦栓、美沙拉嗪顆粒和緩釋顆粒、美沙拉嗪膠囊和緩釋膠囊,而並發的腸梗阻的克羅恩病則需要手術的治療。臨床上對於中度以上炎症性腸病的治療通常都是栓劑合併大劑量美沙拉嗪口服藥(如4g/日以上),輕度或者緩解期的美沙拉嗪則需要美沙拉嗪小劑量(如1.6g/日)維持治療。由於美沙拉嗪治療療程較長,每天服藥的次數又比較多,所以臨床患者的依從性比較差,而16年多倫多共識則提出頓服美沙拉嗪和分服美沙拉嗪療效無異。
中藥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比較有療效,古代炎症性腸病根據癥狀的不同可歸於「泄滯」「下利」「腸澼」「滯下」「久痢」,根據最新的「中西醫診療指南」潰瘍性結腸炎應當分期治療。活動期的潰瘍治則當以清腸化濕,以白頭翁湯和芍藥湯加減,藥用白頭翁、敗醬草、苦參、丹參、當歸、黃連、黃芩、黃柏、白芍、丹皮、甘草等加減;而緩解期治則則需要健脾利濕,以參苓白朮散作為基本方進行加減,藥用黃芪、党參、白朮、蒼朮、丹參、牛膝、當歸、甘草等加減,臨床加減效果很好。
關於兩者的鑒別,下面的表格可以很好的描述:
鑒別 |
潰瘍性結腸炎 |
克羅恩病 |
好發部位 |
直腸、乙狀結腸 |
末端迴腸和鄰近結腸 |
腹瀉伴黏液膿血便 |
多見 |
有腹瀉,但膿血便稍見 |
病變分布 |
連續性、瀰漫性,從直腸向近端擴展 |
節段性、跳躍性,多見於末端迴腸和鄰近結腸 |
腸腔狹窄 |
少見,中心性 |
多見,偏心性 |
內鏡下潰瘍及黏膜特點 |
潰瘍淺,僅累及黏膜、黏膜下層;潰瘍之間瀰漫充血、水腫、顆粒樣 |
累及腸壁的全層縱行潰瘍、裂隙潰瘍節段性的縱行潰瘍、裂隙潰瘍 黏膜呈鵝卵石樣 |
瘺管形成 |
罕見 |
多見(具鑒別意義) |
鑒別診斷中可以看出:兩者的鑒別可以從發病部位、癥狀、瘺管的形成等方面有效鑒別,但是腸鏡下可以對二者進行精確的診斷,瘺管的形成是具有鑒別意義的診斷,只有有效的診斷才能精確治療,從而精準論治,同時配合中藥辨證加減,往往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
※Sicence新結論:富含蛋白質的飲食或有助於緩解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的藥物治療
※小兒炎症性腸病
※轉自梅斯醫學:2016克羅恩病治療進展
※綜述:臨床實踐中對腸易激綜合征與炎症性腸病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