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方法之四(31~40)

Day31 孩子膽小怎麼破?爸爸的招數更管用孩子膽小有很多原因,很多都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一般有以下幾點:1家長嚇唬孩子很多家長在給孩子上規矩的時候,偶爾會用一些恐嚇性的詞語,比如「不好好睡覺老狼就要來了」、「不好好刷牙蟲蟲就把你牙齒都吃掉」、「再鬧的話壞人就會把你帶走」之類,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會膽小,容易害怕。因此,這種恐嚇性的讓孩子順服,是促使孩子膽小的一個誘因。2生活圈子太封閉因為孩子社交圈子太封閉的緣故,因為與外界接觸少,孩子見到陌生人就會下意識地躲起來,不敢與別人交流。3長輩對子女限制太多有一次去公園的兒童遊樂區,發現有個小男孩準備玩Monkey Bar(雲梯),旁邊的爺爺奶奶如臨大敵地保護著,一個勁地說,「快下來快下來,可別摔著!」結果那個小男孩站在梯子上掙扎了半天,到底就沒有爬,因為老人給他灌輸的內心恐懼已經戰勝了心裡的勇氣。所以,長輩給孩子過多的保護,過多的限制,也是導致孩子膽小的主因之一。4缺乏自信我有個朋友,她女兒原本挺開朗的,可是自打上了學後,朋友總是覺得女兒這兒不行,那兒不夠,甚至會說沒有她當年好。前幾天見到她女兒時,發現小姑娘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做什麼事情都很怯怯地先問一下媽媽能不能做,得到她媽媽的認可後,她才敢去行動。這是因為自信心的缺失,導致了孩子的膽小和怯懦。5家庭不和睦家庭不和睦,甚至在孩子面前吵架,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很大的,也是誘發孩子膽小的原因之一。如何鍛煉孩子的勇氣?1父母的陪同壯膽美國人有一項經典的的兒童活動,叫做Scouts(童子軍),它是讓孩子到野外生存,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和勇氣。但是,這項活動報名的時候,要求一開始父母能夠去陪伴。因為美國人認為,兒童的勇氣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激發的!如果孩子害怕的話,一開始不要強迫TA,而是陪著TA一起,然後慢慢放手,很快,孩子的勇氣就會培養起來的。2多參加集體活動有一年,我組織夜間野外尋寶的活動,每個娃配一個手電筒,然後到戶外尋找寶藏的線索圖。一開始,我擔心我兒子搞不定,因為他怕黑,晚上不敢出門。可是後來發現,我的顧慮是多餘的,因為當一幫小朋友一擁而上時,憨憨的膽量已經被激發出來了,特別是團隊裡面還有小女生,總不能在女生面前丟臉不是?所以,多參加集體活動,是能鍛煉孩子勇氣和膽量的!3多挑戰,多鼓勵孩子4歲多的時候,我們帶他參加一個木工的活動,用的是榔頭和鐵釘去做木頭手工。憨憨一開始很害怕,壓根不敢扶著釘子,生怕敲到他的手。我說別急,咱們一步一步來。於是我先抓著他的手,一起扶著釘子,然後和他敲;之後我鬆開手,讓他自己扶著釘子慢慢敲;一開始他敲的力度還很小,敲的時間很長,後來慢慢力度也大了,敲釘子也很麻利了。所以,不斷給孩子設置目標,不斷挑戰孩子的能力,並且不斷鼓勵孩子的進步,會對激發孩子的勇氣很有幫助!4家庭關係和睦我有個同事,剛來這個城市的時候因為不適應,夫妻倆經常吵架,孩子就特別膽小、怯懦,整天眉頭皺皺的很少有笑容。可是最近看見他的孩子時,發現孩子活潑神氣了許多,也有笑容了,再也不是那個怯生生的小姑娘了。於是我問同事怎麼變化這麼大?他說,因為他們現在心態平和了,適應這裡生活了,也不吵架了。他由衷地感慨了一下,「沒想到家庭氣氛對孩子影響這麼大!」所以,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主因!5培養孩子堅毅的性格孩子上籃球訓練營的時候,每天那位教練都帶著他3歲的兒子,有一次小孩子追一個球,不小心摔倒了,他看著爸爸,眼眶含著淚水,似乎在等他爸爸抱他起來。可是,教練站在他旁邊,說,「兒子,站起來,你可以做到的」。教練在把他那3歲的兒子當做一個男子漢看待。最後小孩子自己爬了起來,沒事,很快又生龍活虎了。相信,這孩子經過這次事件後,他的性格會越發的堅毅和勇敢。這正是源於父母的不嬌慣、鼓勵以及適當放手。6鍛煉身體最後一點要特別提一下,特別對於男孩子來說,強壯的身體是自信和勇氣的來源。兒子籃球隊有一個隊友,因為身體比較瘦小,就特別排斥身體對抗,當爭球、防守、搶籃板時,他都會躲在後面。父母在旁邊看得直搖頭,說孩子比較膽小。其實,這是因為身體不夠強壯,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自信和勇氣。不光是打球,身體弱小帶來的不自信和膽小也會招致別的孩子的欺負。因此,我們需要多鍛煉孩子的身體,培養起他的信心,至少讓他明白,面對競爭和對抗,他是有勇氣和能力反擊的!昨天,有一個爸爸跟我說的特別有道理,他說準備讓孩子練武術或者跆拳道,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強壯的身體,可以有勇氣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別人!其實,沒有天生膽小的寶寶,孩子的勇氣和自信都是來源於父母,想培養一個勇敢的孩子,先從我們做起吧!【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14日 星期四 陰Day32 隔代養育怎樣多些「相愛」,少些「相殺」據調查,在整個中國,隔代育兒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大概50%—60%的家庭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而這個比例,在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的大城市,應該會更高。在隔代養育暴露出問題的時候,怎樣多些「相愛」,少些「相殺」呢?一、行為應當發自於對孩子的關愛,而非發自於對自我角色的闡釋。咱就拿用尿布還是用紙尿褲這事兒來說吧,很容易誘發祖輩和父輩之間的分歧。每每這時,孩子的父母有可能發出這樣的聲音:「這是我的孩子,應該我說了算。」而孩子的爺爺奶奶又會有這樣的聲音:「我當年養你就是這麼養的,你自己還是個孩子呢你懂個什麼,我們才是拉扯過孩子的人。」嚴肅認真地看看這兩種態度的表達,你會發現都跟用尿布的人——孩子自己——沒什麼關係。這種關愛的邏輯根由在於急於展現自己的身份,那必然會提升誘發矛盾的可能。二、不貼標籤,不扣帽子。老婆跟老公抱怨婆婆,「你看你媽,就知道慣著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一點教養技巧都沒有,這把孩子嬌慣壞了可怎麼辦。」這就是貼標籤。有的媽媽帶孩子是新手,給孩子裹得嚴實了點,長輩看到了劈頭蓋臉就罵:「你想把孩子捂死呀?!」這就是扣帽子。貼標籤,是用尚未發生的事實否認了他人當下的行為;扣帽子,是巧妙地在情感上陷人於不仁不義。這些話語的潛台詞都是「我才是真心真意與擁有能力對孩子好」,卻充滿了對他人的攻擊性與傷害。三、否認觀點時,切不可否認情感。老一代和青年一代有代溝,觀點相左必不可免。養育子女的複雜過程中,兩難的抉擇過後總有取捨——一方被另一方否定,誰都有敗下陣來的時候。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家長們難免犯錯。當否認他人的錯誤觀點時,千萬不要否認了他人的真摯感情。比如「你這老婆,這點小事都想不到,對孩子真是不上心。」這種「沒想到」更可能是經驗缺失導致的,而不是「不上心」導致的,這種批評如果傳進當事人的耳朵里,是對真情實感的巨大否定。再比如「媽以前帶大哥家孩子的時候忙前忙後,帶我家孩子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這偏心眼也太明顯了。」媽帶大哥家孩子的時候五十歲,帶你家孩子的時候六十多了,你讓她怎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忙前忙後」呢?媽聽到這樣的話,能不傷心嗎?但這種想當然的情感否認,並不少見。隔代養育最終要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舒服,不僅僅是孩子吃飽穿暖,那具體要怎麼做呢?一、提前約定界限,明確各自職責在尋求父母幫助之前,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明確,養育孩子是我們自己的責任。父母的幫忙,是情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勢必會面臨生活習慣、育兒觀念上的差異,最好能提前溝通約定,劃分好責任的界限。比如,我們作為規則的制定者,而長輩則是執行者。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隔代的做法和我們的預期也是存在一定偏差的,那麼我們則採取抓大放小的策略,不過分追求細節,簡而言之,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吃飯為例,我們會期望給孩子更多的自主進食空間,但長輩總覺得局面太過「慘烈」又吃不飽,而更傾向喂飯。那麼我們要溝通,尊重長輩對於衛生難打掃的顧慮,但也要給孩子準備好合適的吃飯衣,同時保證每餐至少有一部分空間要留給寶寶鍛煉自主進食。在這一點上,非常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不能把孩子扔給父母萬事大吉。而是當看到分歧的時候,想一想我們能做些什麼。即使只是最簡單的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陪伴時間,也多給父母做一些陪娃的示範。二、對父母提要求要講究方式方法,聰明溝通,多示範。我們和父母在養育孩子上,最大的衝突往往是帶孩子方式方法的差異。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父母,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和對他們的指責。但僅僅如此,並不能糾正父母的育兒方式,還會對家庭關係產生不良影響。在發生分歧之時,會坐下來溝通和討論,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如果我們能給老人分析清楚利弊,講清楚為什麼不對,有什麼好處,我想從大家愛孩子的初心出發,一定是可以互相體諒的。而且,有時候我們自己多學習,也會讓父母看到我們的用心,也會更願意聽你的建議。當然,有時候來可以利用手機的功放功能,變相地給父母聽聽課,專家們的意見,往往他們更樂意接受。有方便的家庭教育講座,也可以給父母報名。除了溝通,我們自己日常儘可能多陪伴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陪伴的方式也對給父母的一種示範。而這樣的示範,一旦能夠解決問題,父母悄悄地也會模仿。其實,無論是自己帶還是父母帶,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對孩子的最本能的愛和關懷。家庭成員之間遇到問題時的溝通、交流方式,無形中也是給孩子在未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良好示範。而我們彼此互相體諒、注重情感連接,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亦是多有益處的。當然,父母的改變,我們要看在眼裡,多鼓勵。他們會感到更有成就感,也會更願意接受新的改變。最後想提醒的是,在隔代養育中,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誰的父母誰溝通,這樣往往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小衝突。三、召開家庭會議,建立家庭正循環在正面管教的工具里,有一項叫做「家庭會議」。和我們常規認為的一家人坐一起討論一件事有所不同,家庭會議的第一步是「致謝」,每一個人向其他的家庭人員表達謝意,這個致謝最好能具體些。我們中國人,常常很含蓄,不太善於這樣的表達,特別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在我們的家長課上,很多時候,一個模擬的家庭會議致謝部分,就能讓學員感動落淚。我相信,當我們把內心最真誠的致謝表達給父母時,一定也會觸及到她們內心最為柔軟的地方。致謝過後,我們可以就一些問題展開討論,可以是我們育兒分歧的討論,可以是計劃一下一周去哪裡度周末。有了致謝這一步的情感聯結,再進行問題的討論往往也會更順利。需要注意的是,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我們不評判,待方案全部提完再投票,尋找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一定要全票通過哦。最後,我們一起玩一個輕鬆愉快的小遊戲,結束一次家庭會議。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隔輩教育的現狀,那麼我們就要充分地信任他們,對於問題的改變多一些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也多一些關心。其實,隔輩教育並不是絕對的不好,在與老人共處過程中的智慧也是一個育兒又育己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的一種修鍊。相信這樣的修鍊,於己、於子女都是有益處的。【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15日 星期五 大風Day33 培養高情商孩子的「三要」和「三不要」高情商的人是一個人能夠對自己、對別人情緒敏感的人,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安撫別人情緒的人。如何學會覺察並管理自己的情緒,往往都是從與身邊的人的互動學會的,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可以說,對於孩子情商的培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並且是最重要的那位老師。當你想要培養孩子情商的時候,記住以下這「三要」和「三不要」。一要:將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看成和孩連接的機會讓一個孩子控制他們自己的情緒其實很難,年齡越小,難度越大。將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刻看成一次你與孩子連接,以及幫助他成長的機會。先暫時不論是非對錯,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同情孩子。不用擔心這樣做會慣壞孩子,恰恰相反,只有當你先做到這一步才更有可能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無論成人或孩子,我們只會對那些能夠理解我們感受的人敞開心扉,當我們可以敞開心扉的時候,我們才能聽得進去別人的建議。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第一步,把你的是非觀暫時拿開,無條件地與你的孩子共情。一不要:因為孩子情緒化就責罵或者無視他們情緒化是兒童成長階段的共同特點,因為他們還不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因為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就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和引導。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傷心欲絕,而父母就像孩子是個透明人一樣不管他在哭,只是催促著他繼續走路,完全沒有要安慰孩子的意思。還有一些父母面對情緒化的孩子會變得非常暴躁,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他們會打孩子,有些孩子會因為恐懼而停止哭泣,有些則會哭得更凶。如果父母總是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因為孩子情緒化而懲罰他,就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的情緒對我不重要,或者你的情緒就是壞的。這個信息會深深根植於孩子心底,他們要麼覺得自己的感受對你不重要,要麼就會認為自己出現情緒是錯誤的,這種想法會跟隨他直到成年。二要:幫助你的孩子分辨他們的情緒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憤怒。孩子會用憤怒去掩蓋自己很多情緒,比如受挫、傷心、失望,甚至有時候他就是覺得疲倦了,也會發脾氣。此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讓他明白其實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生氣是因為輸了,覺得很沮喪。」或者,「你現在很生氣,我猜是因為爸爸不帶你去玩你覺得很失望。」等等。一旦孩子能夠清楚他們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時,他們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會被極端情緒湮沒。為什麼要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情緒?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就會用語言將自己的情緒準確表達出來,用語言表達情緒和用語言表達想法一樣,需要被教導,被訓練。別說孩子不能準確說出自己情緒,有很多成年人都分不清自己的情緒。有一種人被稱為「垃圾人」,他們會用憤怒去回應自己大部分情緒,受挫的時候憤怒,失望的時候憤怒,悲傷的時候憤怒,由於成長過程中缺乏引導,他們的情緒覺察力和表達力和兒童差不多。二不要:評判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所言所行會讓我們覺得難以接受,而孩子出現的情緒也讓成年人覺得莫名其妙。但是不管你能不能理解,都不要去評判孩子的情緒。沒有壞的情緒,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它的作用,它都在告訴一個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當你給孩子情緒貼上「好」與「壞」的標籤時,他們就失去了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真實想法的機會。三要: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安撫好了孩子以後,你應該教孩子一些方法,讓他知道如果下次再出現類似情況,他該怎麼處理。最好的辦法是你能和孩子一起想出不止一種解決辦法。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的不僅僅是方法,還有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從情緒狀態中走出來,用理性去解決問題。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每一種情緒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並非每種行為都能被接受。父母也可以利用這個時候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是禁止的,為他的行為設置界限。當你的孩子打了別的孩子後,或許你可以這麼說:我知道你當時肯定氣壞了,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生氣。但是打人這種方式非常不好。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如果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怎麼做?三不要:低估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能力孩子天生就有能力發展成一個具有高度認知功能的成人,但他們需要時間成長。對孩子來說,道理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的的是有人能夠傾聽他們說什麼,在難受的時候能夠握住一雙溫暖的手,有讓他們感覺安全的父母,能夠對父母敞開心扉。你這樣做看似放棄了對孩子「嚴厲」的教育手段,但卻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對與錯,讓他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力更強,讓他在成長中學會如何「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善解人意的教導,會將孩子教導成一個善解人意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從小就要教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知道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如果你能成為一個情緒指導型父母,你的孩子會具有更高的情商。當他進入婚姻之後,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情緒指導型伴侶,他的婚姻會非常幸福,而當他為人父母之後,他也會像你一樣,成為一個情緒指導型父母,也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這個優秀的傳統將成為一個無價的傳家寶,在你的家族中世代流傳。【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18日 星期一 晴Day34 孩子沒有責任心,家長該怎麼辦孩子生來是不負責任的,是家長在養育過程中不斷幫助孩子訓練出來的。家長因害怕失敗,不肯放手,只會助長孩子輸不起、推卸責任的行為習慣。當我們有了責任培養的意識後,如何具體操作呢?責任意識要從小時培養,如果您的孩子還小,那就從走路、穿衣、吃飯等小事開始培養,如果您孩子已經開始出現叛逆了。那就從修復親子關係開始,再到小事培養,如做簡單家務。如果孩子沒有培養出責任力來,責任在家長,那我們首先承擔起這份責任,一步步幫助孩子補上這一課,也許您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1、孩子學走路的第一天,媽媽心怦怦跳——學走路是孩子的事情,摔倒盡量自己爬起來是孩子的責任。不可以隨性地為了控制家長不停地哭,歸罪於地、石頭或他人。2、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媽媽眼睛濕潤——放手讓孩子去適應社會,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不能隨性,想不去就不去,想遲到就遲到。3、孩子選擇專業,家長只能適當建議——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這是孩子的責任。因為未來的職業道路父母無法繼續跟隨,無法背負職業選擇失利可能導致的責任推卸。4、孩子外出求學的那一刻,媽媽牽腸掛肚——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注意自己的安全,進一步社會化,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5、孩子結婚的那一天,父母感覺失落——放手讓孩子去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承擔起丈夫or妻子、父親or母親的責任。責任培養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分離也伴隨始終。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地放手:脫離懷抱獨立行走,脫離監護單獨外出,脫離供養自己賺錢,脫離支配發展自我。培養責任力的原則:1、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比如已經很晚了,家長督促孩子洗澡)——作業磨磨蹭蹭,都幾點了還沒寫完,現在該洗澡了。——你是先洗澡,讓大腦休息一下,還是一鼓作氣,寫完作業,再洗澡呢?讓孩子鍛煉能力,合理安排好作業、生活起居、鍛煉、家務之間的關係,是孩子的責任。2、尊重孩子的付出(比如早晨上幼兒園,孩子自己沒把衣服穿整齊)——衣服怎麼穿的呀,也不知道把秋衣塞到褲子里,這樣還不著涼。——兒子衣服穿得真不錯,媽媽擔心你會著涼,你再檢查一下唄,看有沒有把秋衣塞到褲子里。鍛煉孩子力所能及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自己照顧自己。3、認同孩子情緒,而不是事無巨細地追問(比如孩子回家把書包重重摔倒沙發上)——你幹什麼,回家就沒好氣,或是快跟我說說,老師又批評你了?同學誰又欺負你了?——你好像有些憤怒,受到了委屈,如果你願意,可以隨時和媽媽說說。暗示孩子遇到問題了,家長隨時準備傾聽,但不意味著你可以把不良情緒無節制地釋放。4、鼓勵孩子(孩子考試失利)——都是因為你平時不努力,總玩遊戲,才考得這麼差。——通過這次考試,媽媽相信你會調整你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你可能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媽媽也相信你有能力調整。學習動力從來不是家長強行灌輸的,而是孩子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己分內職責,是自己的能力體現的時候,才會由內而外地真正努力。【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19日 星期二 晴Day35 如果孩子有如下表現,你該怎麼做【一】如果孩子總是打擾你可能是因為你給孩子的關注不夠【二】如果孩子愛說謊可能是因為孩子過去犯錯後你的反應過度了【三】如果孩子自信心不足可能是因為你給孩子的「建議」太多鼓勵太少【四】如果孩子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可能是因為你總在公開場合教訓孩子【五】如果你什麼都給孩子買他還會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你從不讓孩子選擇【六】如果孩子很膽小可能是因為你給孩子的「幫助」太多【七】如果孩子嫉妒心很強可能是因為你總將孩子與別人比較【八】如果孩子很容易生氣可能是因為你對孩子肯定太少以至於他們內心的不滿太多【九】如果孩子不顧別人感受可能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從來不顧他們的感受【十】如果孩子有暴力傾向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模仿一起生活的成年人【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20日 星期三 晴Day36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被欺負,家長又該如何處理這幾天,從上海到北京,一件件孩子受到種種傷害的信息,令人感到窒息。那麼,家長們平日應該如何留意孩子,來察覺孩子是否有異常?比如,是否遭到同學孤立?是否受到同學欺負甚至欺凌?一旦發生這種事情,身為家長又該做些什麼呢?一、如何辨別孩子是否被欺負(一)幼兒階段1、身體傷痕身體出現傷痕是最直觀的信號,如果孩子身體表面無緣無故出現淤傷、抓傷等人為傷痕,就很可能受到了傷害。2、睡眠出現問題年紀較小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而導致作息上的變化。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很可能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時出現的表現。3、個人物品丟失或者損失家長經常幫孩子整理個人物品,這時可以重點關注一下。如果孩子的鞋子、文具、衣物等個人物品經常丟失或者破損,家長一定要留心。(二)小學階段1、自我傷害傾向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智還沒有發育健全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自我傷害或者自虐的傾向。孩子以任何形式進行的自我傷害,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2、不願意上學了如果平時很乖巧、總是準時上學的孩子忽然出現無端逃學、裝病請假的現象,家長們可要注意了,有可能不是因為孩子厭學、不想上學,而是在學校被人排擠、欺負。3、上廁所等習慣改變孩子非要回家才上廁所,或是非要回家才使用浴室。學校的廁所、浴室很可能已經成為他在學校受到傷害的暴力場所。(三)中學階段1、抱怨有同學針對他千萬要重視孩子語言上的信號。如果孩子抱怨有同學針對自己,這是孩子在向家長尋求幫助的信號。家長可以先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試著緩解這種情況,並在一定時間內加以詢問。如果孩子說的是長期的針對,那就更得多加註意了。2、自尊心受挫如果孩子經常回到家都帶著傷心、沮喪情緒,很可能在學校受到言語誹謗等精神方面的傷害。在學校受欺負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依賴家長,並且變得孤僻、怕生,沒有自信。3、欺負兄弟姐妹或更小的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的孩子有時會轉換角色變為施暴者。如果向來乖巧的孩子開始欺負兄弟姐妹或者更小的孩子,有可能是他自己在學校遇到了傷害。二、如果孩子受到欺負,家長應該這樣做?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傷害,除了追究施暴者的責任外,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能否處理得當,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處理得好,能起到保護孩子、教育孩子的作用,也有利於孩子敞開心扉,走出陰影;但如果處理不好,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當孩子被欺負時,試試下面這幾點:1、冷靜,最重要的是孩子當孩子願意給你講述自己被欺負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不要慌張。 他們談論受害時可能是平靜的也可能是害怕的,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作為他們最信任最親愛的家人,你都應該很好地傾聽並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你堅定的回應可以幫助孩子形成他的態度,這意味著你們將開始一起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2、共情,先別追問過多細節如果孩子是被同伴欺負,不要一味地安慰孩子別和對方計較,因為這有可能讓孩子誤以為被欺負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讓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對孩子表達共情是很有幫助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向孩子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他們所描述的事情並不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態」,你對於他們遭受的殘酷對待感到非常痛心。3、接納,父母絕不拋棄你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後,很容易出現極端的情緒,比如對於人際關係異常抗拒,不願意上學等。這個時候家長要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很可能正處於應激狀態,不要對他產生二次傷害。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麼,在他的身後都有個強大的後盾,他不用畏懼強權,爸爸媽媽會給他應有的保護。要讓孩子相信他能依靠你。4、安撫,先平復孩子的情緒孩子在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更看重別人的關心和關愛,這是要在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的。越早把情緒處理好,對孩子的傷害和日後的影響才能越小,這比起解決事情本身更重要。另外,讓孩子看到你處理這件事的態度和方法,對他來說也是學習應對問題的機會。5、感謝,你肯將事情講出來,很勇敢告訴孩子你很感謝他有勇氣告訴你這件事,勇氣對於克服恐懼、尷尬和自我懷疑是一個很重要的肯定。同時也肯定他:只有你願意談到這個事情,家長才有機會可以幫助他,這也是很了不起的。比較有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氣告訴我這些,儘管這麼艱難,你卻依然願意告訴我,謝謝你的信任。」6、陪伴,長久地給予支持和孩子談論欺凌事件之後,進行追蹤詢問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並不是一次單一的受傷害行為,它經常重複發生,所以家長和孩子間一次對話不可能解決整個問題。在最初的談話過後,家長應該時刻和孩子保持聯繫,確保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持續地給予支持,跟他們討論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對孩子進行長期、正確的引導。7、追責,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孩子的權益當得知孩子被暴力傷害後,家長們一定要主動站出來,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選擇逃避。一定要讓那些傷害孩子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千萬不要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否則他們將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傷害更多的人。家長們要時刻牢記,對施暴者別心軟,對自己和孩子的權益,別太將就。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從日常教育做起,家長不能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不能成為一把實時的「保護傘」,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平日的教育讓孩子最大限度地遠離被欺負的風險,那就是針對已經到達一定年齡階段的孩子,教會他們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作為家長,如果在家中過度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對長輩、對他人一味順從,其實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很有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而不願發聲。當孩子受到欺負,如果不反抗、不表達,只是一味的自我懷疑,只能增加被欺負的可能性。父母平日對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是教會他們不去施暴但知道愛護自己,不對任何人露怯但也不會盛氣凌人,不主動欺負別人但也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旦事態超過了自己的應對能力,也知道想辦法尋求家人的幫助來解決。先學會自愛,再學會愛人,這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風口浪尖上的事件固然令人擔憂,但通過對孩子正確的引導與教育,以及我們自身正確的應對方式,我們完全有能力把這類事件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一旦發現苗頭,也能夠及時掐滅。願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健康、快樂的生活!【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21日 星期四 晴Day37 家長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許多家長都存在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的困惑,其實和老師的溝通也是與人的溝通,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原則是「不傷害互相信任關係為底線,以建立互相信任關係為目標,互相尊重,就事論事」,這個原則同樣適合家長與老師的溝通。「爸媽們和老師溝通有這樣幾個關鍵」第一、與人溝通,情緒很重要有很多家長,一接到老師電話讓去學校,自己就不淡定了,然後自己很焦躁地到學校,看著孩子就來火,老師一說孩子犯了錯心裡更火,對老師也就有情緒,這是對溝通沒有好處的。第二、說話要言簡意賅,不要長篇大論有時候開完家長會,不少家長都想好不容易見到老師了,想跟老師聊聊孩子。可有的家長總是纏著老師滔滔不絕說個沒完,還說不到重點。說實在話,每個班幾十個孩子,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所有問題,家長跟老師交流,一方面是引起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另外一個方面要把問題聚焦在學習上,這樣才會有效果。第三、去找老師前,先想好要說的話自己都先在心裡備備課,想好了自己要說的話。老師每天管那麼多孩子,時間非常有限,所以,總是在跟老師打電話前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順一遍,甚至在一個紙條上寫好要問的問題,既不浪費時間又不會漏掉關鍵東西。第四、溝通切忌去指導老師的教學其實教育教學也是一個專業課程,有的家長很有想法,跟老師聊天的時候,總是給老師的教學提許多具體的建議,要求老師怎麼上課,這無疑是在干涉老師的教學活動。教學有教學大綱,而且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多年形成的方法。家長對老師在教學上提建議,實際上大多數老師是抵觸的,覺得家長的手伸得太長。第五、盡量單獨打電話或私下與老師溝通現在微信群很發達,很多家長喜歡在微信群里跟老師溝通,但畢竟是公開地方,老師如果說孩子犯錯家長面子也掛不住,而且私下的溝通其實更有效。第六、找老師,不要太頻繁家長還是應該理解老師,老師平時的時間都很緊張。家長頻繁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很可能打亂老師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事不在多而在有效,跟老師溝通的時候,爭取一次就把問題解決。第七、盡量不要讓老人出面溝通,自己工作無論多忙適時在學校露個臉老人年紀大了,有時老師說的話記不全,或者理解不透,尤其發生問題時,個別老人還給人倚老賣老的印象。再就是,需要父母輔助孩子做的,老人做不到。我知道一位朋友的孩子,本來老師是想讓她參加一個集體比賽,但是中間有很多環節是需要父母協助的,放學老人接孩子時,老師欲言又止,因為從沒見過孩子的父母。就這樣,孩子失去了一次機會。第八、學校的任務,及時配合比如義工,聽講座,老師布置的課外實踐,需要簽字的通知和成績單,家長會,定期交的各種費用。如果孩子小,老師一定會下書面通知,家長多關注微信群或者家校通。孩子大的,有記事本,每天晚上及時關注一下,孩子畢竟是孩子,難免有疏漏,可能最終因為差你一個沒簽字或者沒交費,全班都跟著晚了一天。其實,老師和我們一樣都是為孩子好,既然目標一致,就好溝通。多換位思考,少添麻煩,理解萬歲!【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22日 星期五 晴Day38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健康地玩電子遊戲電子遊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電子遊戲對孩子語言學習、動作協調、友誼培養和疾病治療等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被遊戲世界控制,又將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給家長朋友們的幾點建議:1. 主動了解孩子玩的遊戲,幫助孩子選擇有趣且有益的遊戲。大量研究表明,暴力型的電子遊戲會給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現實中選擇暴力來解決問題。因此,幫助孩子篩選遊戲是很重要的工作。2. 限制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向孩子說明道理並約法三章,與孩子商量好每天玩遊戲的時間,玩多久就要休息一會。而更重要的是要嚴格執行你們的約定,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3. 豐富課餘活動,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比如室內的聽音樂、講故事、畫畫、摺紙、看書、做手工、棋牌遊戲,戶外的踢球、跳繩、跑步等等。4. 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交朋友。5. 幫助孩子養成生活規律。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學時候的生活很有規律,周末在家(寒暑假)原先的規律被打亂,這讓孩子時間多到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好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教育和引導的,如果這時家長任由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會導致孩子迷失方向,從而引發心理問題,沉迷電子遊戲就是一種表現。因此,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做好日程安排。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一周的作息活動時間表,然後按計劃來執行,恢復有規律的生活。6. 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如果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家長自己就是個低頭族,經常沉迷在手機的世界裡,卻期望自己身邊的孩子可以自覺地看書、學習,這種期望實在是很不現實。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癮,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個孩子如果因為電腦遊戲耽誤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也會有別的事情把它拉下水。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數字的缺失。作為家長,多關注和陪伴孩子,讓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如此,電子遊戲不過是很正常的娛樂之一。【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25日 星期一 晴Day39 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好二個孩子一、倆孩子,如何養?1、不要有了老二,就讓老大獨睡。有了老二後,我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把老大轉移到別的床上,比如床太小,比如怕老大壓著老二,比如怕老二吵著老大等等。但是,為人父母的,請稍稍等一下,能不能站在老大的立場上想想他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老二一來,他不光得到的愛少了,連睡覺的位置都要被霸佔呢?真的要分床,能不能在老二還沒出生之前就先分了?能不能媽媽帶老二睡,爸爸帶老大睡?或者,能不能把家裡床搞成榻榻米床,全家人都在上面睡?2、不要當著一個孩子打罵另一個孩子。小時候,弟弟很淘氣,下河摸魚,上樹掏鳥窩,放學不回家,這些幾乎是他每天都乾的事情,所以,挨打於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為人父母都這樣,打孩子時很生氣,打完又後悔,想盡辦法補償孩子。弟弟經常被打,也經常被補償,父母打完後常常會說:我們是因為愛你,想要你好才打你的。弟弟被打的痛,我沒有切身感受,但這些話我卻聽在耳朵里,他是怎麼樣被補償的,我也看著眼裡,最後在我心裡形成了一個觀念:打是因為愛,被打是幸福的。所以,偶爾我也會故意找打,每次打的時候我都咬緊牙關,絕不認錯,以至於父母每次打我都下手很重,打到沒力氣了才放手,很遺憾,被打後我並沒有感受到他們對我的補償,因為這時候憤怒充斥在我的心頭,補償我已經看不見了。3、孩子打架,大人不要插手。孩子打架,除了矛盾,有時是因為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想要以此來判斷他們到底愛誰更多一些。因為每次打架,父母都會來插手,他們作為裁判會判斷出誰是挑釁者,然後以暴制暴,把挑釁者打一頓。被打的孩子心裡有氣,父母前腳離開,後腳倆孩子又打起來了。現在想來,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倆孩子整天打架,沒有一刻安靜的時候,確實煩都煩死了。但他們確實沒有採取正確的方式來處理我們打架的事,孩子之間有不打架的嗎?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打去,大人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孩子們自然就會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了,哪裡還用得著父母成天當裁判,廢腦筋?4、不要拿兩個孩子來對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父母的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總是說:「你看誰誰誰怎麼著,你怎麼就不學學呢?」那時我最恨父母罵弟弟:你為什麼就不能上課聽講?你只要聽五分鐘,就比你姐姐聽四十五分鐘成績好!你聰明,你就是兔子,她就是烏龜,龜兔賽跑,現在烏龜都跑你前面去了,兔子你還在睡覺!這是在罵他呢還是在罵我?被罵的兔子弟弟委屈地哭著,旁邊的烏龜姐姐頭都快要低到地上了。這種罵造成了弟弟盲目驕傲,而我則盲目自卑,拼了命以各種方式求得父母認可:不是說我成績好是因為努力嗎?!那好,我也叛逆一回,不讀書,逃學看電影,考試亂寫亂畫,期中考試平均分不超三十分,班級倒數第三,期末考試拚命幾天,考個年級第一給你們看看;不是說我笨嗎?大家都說我是文科天才,我就學理科,讀完理學學士,讀工學碩士,向你們證明我不是傻瓜!事實上,我的這些證明只說明了一點:我確實是個傻瓜,向不接納你的人拚命證明自己,以求得他們的認可,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錯位的方式,確實害了我自己。二、請從接納他們的不同開始吧!1、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比如,家裡生了老二,總有人會說:你媽媽不愛你了,她愛的是你弟弟。如果能夠阻止,請不要讓別人對你的孩子說這樣的話,這話大人都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們會真的很傷心,很絕望,會不斷試探父母是否真的會拋棄他們。如果你不能阻止別人開這樣的玩笑,那麼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他永遠都是你最愛的那個小寶貝。2、跟老大解釋: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弟弟母乳餵養到兩歲多,而我,很遺憾,沒有吃過一口母乳。實話講,我很嫉妒,覺得這是媽媽不愛我的鐵證。當然我現在知道了,不是媽媽不願意給我吃奶,而是因為我出生時,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沒人指導,沒有正確的知識,她不知道如何母乳餵養。但媽媽,你為什麼從來沒有告訴我呢?如果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這些事實,我想我一定不會難過那麼多年的。而對於那些兩個孩子都成功母乳餵養的媽媽,也一定要告訴老大,老二吃奶只是因為他還小,還不會吃飯,吃奶與媽媽的愛,無關。3、不要告訴老大: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這句話幾乎被每一個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為聖經,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讓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讓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還手,等等。試想一下,有幾個孩子會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讓著弟弟?還是他們更多的可能會想:媽媽不愛我,她比較愛弟弟,所以什麼都要我讓著弟弟?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說這句話是針對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讓著小的,而在大孩子心裡解讀的卻是要把爸爸媽媽讓給弟妹。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沒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我需要讓著弟妹?因為我不夠好。當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於兩歲時,這種沒資格感會更嚴重。4、每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時光」。家裡有倆孩子後,父母時間會更不夠用,但即使這樣,也要擠出時間和倆孩子單獨在一起。如果可能,把老二寄在別人家,和老大單獨出去玩半天,如果可能,老大上幼兒園時,和老二來一段高質量的陪伴。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安排,對孩子,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孩子通過特殊時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愛,即使他們對父母有什麼不滿,即使他們心裡有什麼傷痕,也能通過這段時間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復。每一個父母都能給一個孩子百分之百的愛,愛不是數學題,不是說生了兩個或者多個孩子,愛就變成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如果有兩個孩子,從今天起,請告訴每一個孩子:你擁有我全部的愛!【眾升家庭教育 一起來做好父母】12月26日 星期二 晴Day40 家長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可行嗎?父母雙方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這種觀念彷彿在傳統教育中十分常見,「嚴父慈母」或是「嚴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標配。一、這種模式對孩子的教育有起到好的成效嗎?短期來看,有。孩子感受到寵溺的同時,會感受到畏懼,逐漸表現出順從和聽話。然而從長期來看,這種紅臉唱罷黑臉登台的教育方式存在許多弊端,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會衍生出許多不好的後果。1、不同標準導致孩子價值觀紊亂父母的雙重標準,很難給孩子確立明確的價值觀。「一個黑臉一個紅臉」這種教育模式,就是在給孩子樹立雙重標準。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雙方意見相左,一個打一個護,卻沒有從根本上去溝通問題的本身。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沒有,不同的標準讓他失去正確的判斷。「黑臉」家長明令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往往在「紅臉」家長那裡會得到妥協。孩子對於很多事情的對錯是沒有判斷的,父母一方覺得他是錯的,另一方覺得沒有錯,往往會造成孩子是非觀的混淆。當他們無法判斷事情的正確與否時,很容易投機取巧,誰的意見對自己有好處就聽誰的。2、失衡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而這種「黑紅臉」的做法很明顯會使家庭關係失調。孩子往往會更親近那個「紅臉」家長,內心對「黑臉」家長產生畏懼和距離感。比如典型的「嚴父慈母」教育模式:爸爸凶,媽媽溫柔。其實,爸爸的內心很愛孩子,但在孩子面前卻總是板著臉,動不動就對孩子開啟「嚴厲模式」。久而久之,「爸爸」這個稱謂成了比大灰狼還管用的唬孩子專屬名詞,遇到孩子搗亂不聽管教的時候,媽媽會說「你再不聽話,你爸來收拾你!」 這時候,小傢伙一下就乖巧了。這個讓人「害怕」的爸爸,孩子開始漸漸遠離他,非常不喜歡和他獨處。父子關係越來越冷淡,甚至是抵抗叛逆。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不少,尤其是80後一代的大家,應該多數是嚴父慈母的環境下長大的。在青春期的時候,這樣的關係模式更容易激發矛盾。甚至很多孩子還會因為「黑臉」家長的過於嚴厲,而記恨那一方。父母一方扮演「黑臉」的初衷,大多是為了讓孩子更加聽話,但很多關係就這樣漸漸地走到了疏遠的地步,又有誰願意去扮演這個被孩子厭惡排斥的「黑臉角色」呢?3、「紅臉」的愛意無法抵消「黑臉」帶來的傷害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此法的確在「治娃」過程中屢試不爽。但是,當孩子受到「黑臉」家長的傷害後,真的能通過「紅臉」家長那方的愛意來抵消傷害嗎?事實上,研究顯示,不太可能。童年時的很多經歷反而在我們今後的人生中烙下深深的印記。特別是情感上的傷害,一旦造成,很難彌補。即便「紅臉」方立刻給予安慰照顧,但是「黑臉」方帶來的疼痛並不會消失,因為這種被傷害的感覺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孩子在家中時常感受到父母不穩定的態度,時而溫和、時而責罵,這使孩子的情緒也難以穩定,對孩子的個人情緒管理會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4、家庭角色及性別認知的錯亂如果長期父母的教育是固化成一個風格的話,比如父親嚴厲,母親溫和,這樣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感受:即父親或者母親就應該是這樣的。「哦,爸爸就應該是不苟言笑的,那媽媽一直都是溫和的、柔軟的」。孩子對性別的認知,起源於他的原生家庭。當一個家庭的「紅黑臉」分工過於極端化時,也會影響孩子對於性別的看法。慈父嚴母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認為男性是威嚴、不可抗拒的;認為女性是弱勢,但是溫柔的。一旦孩子認為自己缺失了家長其中一方疼愛,在今後的生活中,他會從心理上去渴望那種缺失的感情,導致自己在擇偶時的判斷。因此,我們在今天才會看到許多扭曲的感情案例。5、影響孩子性格發展「黑紅臉」教育更麻煩的是,當孩子習慣於從一方得到寵溺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依賴性討好的人格,甚至於走向極端耍無賴,又或者是軟弱無條件順從,這些對孩子個性的發展都會產生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有個小朋友,父親非常寵愛他;母親則很嚴厲,說一不二。導致孩子在爸爸和媽媽面前判若兩人。比如,爸爸如果接孩子放學,孩子肯定得撒嬌耍賴,拖著爸爸做點兒媽媽不讓做的事情。當爹的還經常得為了哄好兒子,和兒子一起瞞著他媽媽。這樣反倒增加了夫妻雙方之間產生矛盾的幾率。而在媽媽面前,這個機靈的小朋友會特別聽話,對母親一些過於嚴苛的意見都不敢反抗。當他被別的小朋友搶去自己的玩具想奪回來,媽媽不讓他搶,他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時的整體氣氛,是非常壓抑和不自然的。在這種「雙重性格」的模式下成長,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無論和父母哪一方在一起,他都不是真實的自我,都是那個極端的自己。二、「黑紅臉」不能唱,那該怎麼辦?父母都是深愛著孩子的,但是說到教育理念、育兒方法,父母雙方難免會有一些差池。有的傾向於嚴厲說教,有的傾向於溫柔堅定,但其根本都是為了教好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只是我們應該遵守的一個原則是:愛和真誠。父母雙方,一定要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達到統一。夫妻之間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是求同存異這件事兒最好別在教育孩子身上出現。孩子需要一個始終如一的對錯標準以及行為規範的判斷標準。切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產生教育方針上的衝突,即便爸爸媽媽意見向左,也要關起門來私下商量。小孩子都是聰明而敏感的小傢伙,他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父母的心情和用意。當父母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無法達到一致時,孩子會抓住這個漏洞的。因此,「黑臉紅臉」可以有,但是基礎價值觀請「黑紅一致」。科學的教育方式請爸爸媽媽們用相對統一的態度教育孩子,結合你們各自的性格,不過分嚴厲也不過分妥協,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去和孩子相處。讓孩子明確地知道對與錯、以及對和錯的理由是什麼。過度「吼」或者過度「哄」都不是在真正地教育孩子,如果將這兩種過度同時體現在一個家庭中,這樣的反差感對孩子來說更是不利。
推薦閱讀:

治腰椎間盤突出方法
普洱茶刀、茶錐的使用方法
幫幫學院:Adobe CS 3中文標準版破解激活方法匯總
女性如何保養卵巢-卵巢保養的方法

TAG:方法 | 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