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微單轉接完全攻略(2017-1)
【相機筆記】幫你買到好相機
這個話題已經寫過N次了,記不清是第幾版,所以在標題後面加上更新日期作為標記。
以前的文章
2016-5《適馬MC-11轉接環資料補全》
2016-4《關於適馬MC-11轉接環的進一步補充》
2016-1《索尼A7的轉接玩法(終結篇)》
2016-1《徠卡M鏡頭轉索尼A7自動轉接環》
2015-11《當轉接鏡頭變成大眾行為》
2015-11《索尼E卡口金屬替換件》
○●●●●●
轉接的基礎
轉接的基礎是法蘭距。所謂法蘭距,就是從機身卡口平面到感光元件平面的距離。具體來說,短法蘭距系統的機身可以使用長法蘭距系統的鏡頭——再直觀一些(不夠嚴謹),薄機身相機可以使用厚機身相機的鏡頭。轉接環的本質是恢復鏡頭所在系統的法蘭距。
索尼E卡口系統的法蘭距是18mm,理論上可以轉接全部單反鏡頭和大部分旁軸鏡頭。當然,轉接時還要考慮畫幅問題,像4/3單反鏡頭就沒有意義進行轉接。
目前在售的索尼E卡口機身中
全畫幅產品有:A7、A7R、A7S、A7II、A7RII、A7SII
APS-C畫幅產品有:QX1、A5000、A5100、A6000、A6300、A6500
已經停產的NEX系列微單和A3000可換鏡頭相機均為APS-C畫幅。可換鏡頭攝像機中,除NEX-VG900是全畫幅,其他產品均為APS-C畫幅或Super35畫幅(可以看作APS-C的16:9版本)。
一般來說,全畫幅機身需要搭配全畫幅鏡頭,APS-C畫幅機身可以搭配APS-C畫幅鏡頭。但凡事總有例外,比如一些用戶就長期將A7RII設置在Super35畫幅上(實現4K超採樣和更小的果凍效應),而不少APS-C畫幅機身用戶也會使用減焦增距轉接環。
在介紹各種卡口的轉接方案前,ET要強調下自己對轉接的觀點:
- 建議大家優先考慮原生卡口鏡頭。沒有一種轉接方案是完美的,它們只能作為過渡、替代或者用來豐富拍攝體驗。並且,需要自動追焦的短片拍攝必須搭配原生卡口鏡頭。
- 不建議轉接超廣角鏡頭。即使是精度最高、邊緣損失程度最低的Metabones BT4、Novoflex轉接環,也不能達到原生機身、鏡頭的搭配效果。
- 不要為了便宜而轉接老鏡頭,因為你會發現這最後並不省錢。
●○●●●●
轉接佳能單反鏡頭
佳能EF卡口單反鏡頭原本是最不適合轉接的(不易控制光圈收縮),但在電子轉接環出現後,佳能單反鏡頭和索尼微單機身成為了一對兒好CP。
選擇佳能EF-索尼E轉接環時,請遵循以下順序:
- 搭配20mm以下超廣角鏡頭,推薦Metabones BT4轉接環(帶植絨版本),功能最全、精度最高、邊緣損失程度最低。
- 沒有超廣角鏡頭也沒有佳能EF-S鏡頭,搭配適馬SGV新鏡頭,推薦適馬MC-11轉接環。它能讓適馬SGV新鏡頭實現原生E卡口鏡頭的絕大部分功能。
* 適馬MC-11無法接裝佳能原廠EF-S鏡頭,可以接裝其他廠商APS-C畫幅EF卡口鏡頭。
* 所謂SGV新鏡頭,即以Contemporary、Art、Sport劃分產品線的鏡頭。
- 機身是A5100、A6000、A7(具備相位檢測AF技術,但官方不支持轉接鏡頭相位檢測AF),搭配非適馬SGV鏡頭並且希望有較快的對焦速度的,推薦天工EOS-iNEXIII。
- 不屬於上述情況,可以購買淘寶上500元左右的電子轉接環(原則上都是OEM貼標產品,沒有本質差別)。
- 蔡司ZE鏡頭不建議用於轉接,已有多位用戶報告轉接使用中鏡頭光圈控制部分出現損壞。
- 由於佳能鏡頭既沒有光圈環也沒有光圈連桿,使用機械轉接環時無法控制光圈收縮,不推薦使用。
注意事項:
-全畫幅微單用戶在使用電子轉接環時,建議將菜單內的「APS-C畫幅拍攝」設置為關。
- A7II、A7RII、A7SII、A6500接裝有防抖功能的鏡頭時,如果菜單內的「Steadyshot」選項不是灰色(意味著沒有識別到鏡頭防抖),建議關閉機身防抖功能,避免兩套防抖系統出現干擾。
- 索尼相機默認以1/3步進控制光圈、曝光補償,此時搭配佳能EF 50/1.2L USM、EF 85/1.2L II USM,Irix15/2.4最大光圈會顯示為F1.3或F2.5(實際鏡頭光圈葉片並沒有收縮)。更改為1/2步進時,可以得到正確顯示。
- 絕大部分微距鏡頭在轉接後無法正常AF。並且搭配一些轉接環時,最大光圈會隨對焦距離變短而減小(比如EF 100/2.8L IS USM微距在最近對焦距離下最大光圈變為F5.6)。和上面的情況一樣,這裡也只是顯示上發生變化,鏡頭光圈葉片並沒有收縮。
●●○●●●
轉接尼康單反鏡頭
內置對焦馬達的尼康F卡口單反鏡頭,可以通過咔萊CM-ENF-E、Fotodiox Fusion Smart AF這兩種電子轉接環在索尼E卡口機身上實現全部自動功能。
注意事項:
- 建議搭配新型鏡頭,但採用電磁光圈的鏡頭可能無法正常使用。
- 不建議搭配AF-S 105/2.8G VR微距(有燒毀案例)。
- 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藉助手動對焦(大範圍移動焦點後容易迷焦)。
總得來說,轉接尼康鏡頭的電子轉接環目前還不夠成熟。如果購買騰龍、適馬等副廠鏡頭用於轉接,並希望實現AF,推薦選擇佳能EF卡口產品。
如果不在意AF功能呢?可以選擇KIPON、Novoflex、嘉蕊等品牌的機械轉接環。購買機械轉接環時需要注意鏡頭的光圈控制類型。
- 有光圈環的鏡頭,可以搭配最簡單的「直筒」轉接環;
- 沒有光圈環的鏡頭(目前在售的絕大部分鏡頭)需要搭配有光圈控制環的轉接環,這時候只能通過曝光參數估算光圈大小,無法做到精確控制;
- 採用電磁光圈的鏡頭使用機械轉接環時無法控制光圈收縮,不推薦使用。
* 目前,採用電磁光圈的尼康F卡口單反鏡頭包括原廠E型鏡頭(10款),騰龍SP 85/1.8 Di VC USD、SP 150-600/5-6.3 Di VC USD G2,適馬ART 12-24/4 DG HSM、ART85/1.4 DG HSM、SPORTS 500/4 DG OS HSM。
●●●○●●
轉接索尼單反鏡頭
索尼LA-EA系列轉接環共有4款,LA-EA1、LA-EA2隻能用在APS-C畫幅機身上,目前已停產。LA-EA3、LA-EA4支持全畫幅,前者是一個普通電子轉接環,而後者則內置了半透鏡和15點對焦模塊。
內置對焦馬達的索尼A卡口單反鏡頭,搭配A7II、A7RII、A6300、A6500時,推薦使用LA-EA3轉接環。既可以實現高速自動對焦,也不會損失通光量,降低高感畫質。
沒有內置對焦馬達的索尼A卡口單反鏡頭,和其他機身用戶,如果不需要自動對焦功能的話,還是推薦LA-EA3轉接環。LA-EA4內置半透鏡和15點AF模塊,相當於將索尼微單變成索尼單電。除中心對焦點外,其他對焦點聊勝於無。在ET看來,LA-EA4的存在只為AF 500/8 Reflex,唯一的全畫幅AF折返鏡頭。
●●●●○●
轉接其他卡口鏡頭
徠卡M卡口旁軸鏡頭
需要自動對焦功能,目前唯一的選擇就是天工PRO電子轉接環,它能通過轉接環伸縮讓不能自動對焦的徠卡M卡口旁軸鏡頭實現自動對焦,並且提升徠卡M卡口旁軸鏡頭的近攝能力。
不需要自動對焦功能,推薦福倫達VM-E 2代普通機械轉接環。據@齊貓大聖 大聖反應福倫達VM-E近攝轉接環的Lock鎖容易損壞,選購時請留意此問題。
Contax G系列旁軸鏡頭
G21、G28、G35、G45、G90可以通過天工TA-GA3電子轉接環在索尼微單上實現自動對焦。但從畫質角度考慮,僅推薦大家考慮G45和G90。事實上,大部分早期旁軸廣角、超廣角鏡頭都不適合現在的數碼機身(和轉接無關)。
CONTAX N系列單反鏡頭
目前可以通過KIPONC/N-NEX/E電子轉接環在索尼微單上實現全部自動功能。
適馬SA卡口單反鏡頭
新一代SGV鏡頭可以通過適馬MC-11(SA卡口版本)在索尼微單上實現全部自動功能。
賓得PK卡口單反鏡頭
目前還沒有適用於賓得PK卡口的電子轉接環。轉接賓得PK卡口單反鏡頭時,也需要考慮鏡頭的光圈控制方式,此處可以參考尼康F卡口機械轉接環的選擇。
其他卡口鏡頭
比如徠卡R卡口單反鏡頭、CONTAX C/Y卡口單反鏡頭、美能達MD卡口單反鏡頭、奧林巴斯OM卡口鏡頭、M42螺口鏡頭只要購買對應的「直筒」轉接環就行了。
●●●●●○
其他功能型轉接環
轉接環的出現,不僅豐富了索尼微單相機的鏡頭資源,同時還也衍生出更多玩法。
減焦增光轉接環:通過轉接環內置鏡組,「消除」非全幅機身的等效係數,並達到增加通光量的目的,主要產品有Metabones SpeedBooster(支持自動對焦)、KIPON Bavaeyes、中一減焦增光接環。需要注意的是,減焦增光轉接環的使用條件是將全畫幅鏡頭轉接到APS-C畫幅機身上。
移軸功能轉接環:通過轉接環的機械結構,實現Tilt、Shift這兩種移軸鏡頭功能,主要產品有KIPON T&S型機械轉接環,可以搭配的鏡頭有尼康F卡口單反鏡頭(有光圈環或G型)、徠卡R卡口單反鏡頭、奧林巴斯OM卡口單反鏡頭、M42螺口鏡頭等。需要注意的是,移軸功能轉接環的使用條件是將全畫幅鏡頭轉接到APS-C畫幅機身上。
內置濾鏡的轉接環:Fotodiox、KIPON等廠商推出了內置可變ND鏡的轉接環,特別適合搭配大口徑鏡頭或者「燈泡型」鏡頭等不易使用濾鏡的產品。其中,KIPON的產品具備電子觸點(適用於佳能EF卡口鏡頭),可以實現包括自動對焦在內的全部自動功能。除此之外,宇隆也以轉接環形式推出了適用於索尼微單的星空光害濾鏡。
推薦閱讀:
※4K視頻+5軸防抖 全畫幅微單索尼A7RII首測
※十年 從單反到微單 紀實刀客郝笑天的新聞眼
※終於有一篇文章能說清單反單電微單膠片相機的區別了-今日頭條
※趙嘉:搭建微單系統,核心器材「一步到位」輔助器材「偏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