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裝備掃盲的帖子【轉】 - 驢行裝備 - 大熊戶外 - Powered by Discu...

戶外裝備掃盲的帖子【轉】

關於戶外裝備的選擇:總的來說,市場上有軟式的日背包(Daypack), 外架包(External Framed Pack),和內架包(Internal FramedPack)。買那個類型的包主要是看你平時熱衷於什麼樣的活動。   一般來說,如果你只是參加一般的都市旅遊,單日遠足,或是單日的郊區攀登活動,不用帳篷睡袋爐子什麼的,買一個日背包就夠用了。容量從10升-40升不等,各種品牌的差距不大。這些包和學生用的雙肩背差不多,功能多的包也帶個腰帶。選購的時候要注意看肩帶的做工,拉鏈最好是粗齒式的YKK。  無論如何,買包時最好把你的常用器材帶到商店裡去試。一定要挑剔,不合適不舒服千萬不能湊合。賣包的商人更關心他能賺多少錢,但對你來說,這不僅是幾百塊錢那麼簡單的事兒。  買不好你出門以後要受很多的罪,到時候再想起我的衷告就晚嘍。外架包有什麼優缺點? 外架包曾經一統戶外大背包的天下。這種包外面有一個 H形的金屬架,外面可以掛攝影箱,爐子之類的器械。外架包價格不是很貴,而且填裝背包也比較方便。如果你經常去的地方比較平坦開闊,大背包可以選擇外架包。  外架包的缺點也比較明顯。一般來說,外架包不如內架包背起來舒服。它的背負系統主要是靠厚實的肩帶,路線複雜時背包者比較難掌握平衡。如果你需要參加穿越樹林山洞小溪的遠足,滑雪,攀登,最好不要帶外架包。  另外,背外架包坐公共交通很不方便。你不可能背一大堆器材像大螃蟹似的和人家擠公共汽車吧,長途汽車火車行李架沒有那麼大,飛機託運也麻煩,就算你坐計程車,都不一定能裝到後背箱里。 如果選擇內架包?當你在器材店看到花花綠綠,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內架包時,你很可能感到無所適從。  內架包現在基本上壟斷了大背包的市場,眾多廠家也都在這個領域各展身手。雖然內架包最開始是為登山者,滑雪者,已及高難度遠足者設計的,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所以很多人買大背包時都選擇內架包。  內架包也有一個架子,只不過架子被放在了包內側。架子一般是鋁合金,光纖玻璃,或是碳纖維的,這個架子可以貼著背包者的身體。好的背包還可以根據你的體形而調整架子,從而使背包更貼身。  挑選一個內架包,一定要挑一個貼身的,只有貼身才能把重量合理分配。一個真正的好包,不是背著的,而是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的。  首先,你要決定買多大的包。內架包的容量一般從40-120升不等。對於一般的旅行者,一個65-75升的包是可以勝任絕大多數的長途旅行的。如果你需要在野外長期露營,如果你屬於那種戶外運動的死硬分子,或者你出門時經常像搬家似的,你可能需要個120升的,呵呵。說實在的,一般人不會需要超過100升的包。而且,理論上講,每個人背的重量最多只應該是自己體重的三分之一。裝太多東西,到時候背的時候只有自己才知道有多苦。所以,pack lightly, 悠著點兒好。Q: 背負系統又該如何挑選呢?A: 買包時不能光看容量和號碼,還要看你該用多大的背負系統(suspension system)。  選包之前你最好請家人朋友幫你用尺子(最好用裁縫用的軟皮尺)量一下你的torso length(軀幹長度)。這個軀幹長度指的是從你的第七塊脊椎骨(就是你脖子和肩膀交接處最突出的那塊骨頭)到和你胯骨平行的那塊兒脊椎骨之間的距離。這個軀幹長度和你的內架需要相符,千萬不要以為你1米8的個就該背個大號的包,有的人身子長腿短,有的人身子短腿長。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軀幹長度小於45公分,你應該買一個小號的包。如果你的軀幹長度在45-52厘米之間,你應該選一個中號的包。如果你的軀幹長度在52厘米以上,你應該挑一個大號的包。  好的廠家提供特大(56厘米以上)或特小號(40厘米以下)的包,而且還可以量身定做。各大廠家的包大小不一,而且即使是同一廠家不同系列的包尺寸也不一樣。你最好能問清楚,或者找一些資料,實在不行就量一下內架的長度。背包的腰帶如何才能配得合身? 背負系統除了上面提到的內架以外,還有肩帶(Shoulder Belt),腰帶(Hip Belt),和胸帶(ChestBelt)。  好的廠家和經銷商可以根據你的體形更換肩帶和腰帶。另外,因為男女體形不同,好的廠家專門為女生設計了一些款式的背包。這些包的背負系統是根據女性的身體特點特別製作的。  各廠家的尺寸不一樣,一般來講,腰帶的尺寸如下:  如果你的腰圍(繞胯骨一周)為68厘米以下,選特小號。  如果你的腰圍為68-78厘米,選小號。  如果你的腰圍為78-92厘米,選中號。  如果你的腰圍為92-106厘米,選大號。  如果你的腰圍為106厘米以上,選特大號。  至於肩帶嘛,調節好了和你的肩胛骨之間不會有什麼空隙(駝背的人例外)。好的包可以自己任意調節在肩膀上的重量分配,你可以根據體力以及環境隨時調整。  總之,好的背負系統調節合適了,可以把大部分重量(60%以上)轉移到胯部和臀部,那樣你的肩膀會輕鬆很多,活動起來也更靈活。到時候你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去享受大自然。 背包的功能與材料有什麼講究嗎? 先談材料,一般好的包選擇像500D Cordura這種既結實又能防一點兒水的材料。一定選超強度材料的包底。這是最容易磨損的地方之一,最好用1000D Cordura的面料。 要大號的YKK拉鏈。雖然這些東西太大了增添重量,但還是結實點兒好。  背負系統一定要有好的填充材料,要結實。太軟了等你背多東西時就慘了。內架和你身體之間的填充材料可以稍軟點,最好是那種網眼的,可以吸汗。  包內側最好有那種可以伸長的「領子」 (StormCollar).當你不需要帶很多東西時,你的包看起來很小。比如95升的包吧,也許看起來像個70升左右的。  可拆卸的背包蓋。當你建立營地以後,別的東西可以放在車上或營地里,把背包蓋一摘,把必需品放在裡面,這樣你就有了一個小背包。 一般的包有個裝睡袋的口袋,你如果不需要睡袋也可以裝點別的。   有的包不但可以從頂端填裝,前兜(Front Pocket)裡面和包本身相通。 如果裝好包以後需要從包下面拿東西,可以從前兜拉開拉鏈去拿,省得從頂端一件一件去翻。  另外,裝水瓶的口袋也很有用。最好能有捆綁東西的功能。至於能否攜帶冰鎬三腳架根據個人需要,一般人用不上。飲水系統Hydration System之類的則要看個人習慣和愛好了。  能介紹一下好的背包品牌嗎? 當你確定你所需要的容量以後,你要選擇幾種品牌樣式,一一試背,然後再確定。如果你可以從朋友那裡借幾個背包,分別試用用幾次最好。  在美國市場上口碑很好的有Dana Design, Gregory,Arc<|>Teryx,Osprey。另外,Lowe Alpine,Kelty和The North Face也還可以。  歐洲的品牌在美國賣的很少,主要是市場推銷的原因。國內的朋友都很推崇德國的Big Pack,VauDe。其實品牌並不重要,但我們很多人挑選商品時免不了要走進這個誤區。如果背負系統合適而且做工好,檔次和價錢都不重要。  記住,甭管是什麼「檔次」什麼牌子的包,不合適照樣把肩膀勒出血印子。 背包怎樣裝填才背得舒服呢? 咱們講了半天怎麼買包,其實最重要的是背包的填裝。內架包如果填裝不合適,背起來很不舒服,受累不說,沒準您還得閃了腰。  我的經驗也不足,所以最好請有經驗的戶外愛好者幫你設計一下。一般來講,背內架包需要身體向前微傾。這也是內架包的缺點,畢竟時間長了身體會很累。然而,好的填裝方式可以解決或者減輕這個問題。  一般重的東西應該放在靠近頂端並貼緊背部,比如爐子,燈具。重心高了你就可以挺直腰。相機和鏡頭如果能放在一個小的攝影包里也可以放在頂端。如果到了景區你就可以取出來用。  你把睡袋和不需換穿的衣服放在最下面,其它不用的東西最好也放下面。需要經常取用的東西則放在側兜,如防雨的衝鋒衣,地圖,指南針之類的。  重的,密度大的東西要放在離身體近的地方。重量離身體越遠,軀幹肌肉越要用更多的力量平衡那些東西往後拽軀幹的力矩。背包的重量分布是緊次背包總重的因素,這點很重要。實際這也是為什麼背包要盡量合身。  另外重東西在上部是省力,但在需要靈活性的場合(在沒路的地方困難攀登和滑雪)重東西放在下邊靠進身體重心更穩定,背包跟隨性更好。  長時間背負重量轉移到胯部一般說來在80%-85%以上。肩帶應該通過肩帶與背包上方的連接帶懸在肩膀上方一寸左右,肩帶與身體接觸是在肩膀前方和胸前,背包不是用肩膀背的。  背內架包前傾問題是討厭,在靈活性要求不高時我在肩帶上掛些東西在胸前。你要是喜歡攝影就把所有家當掛在那,重量前後比較平衡了,而且照相也方便多了。地圖羅盤和零食也可掛在那,注意前包的重量是在肩帶上,因為肩帶是懸空的,所以前包重量和主包一樣是由胯部承擔的。出門旅行,什麼鞋子合適?外出旅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鞋子。有穿涼鞋的,有穿布鞋的,有穿拖鞋的,有穿球鞋的,還有那些身著西服領帶腳踏旅遊鞋的大哥們。  對於那些踩著高跟鞋征服華山黃山的姐姐阿姨們,我們除了對其高超技藝感嘆以外,難免覺得我們戶外產品的落後。  我們小時候出去郊遊,一般都是穿雙白球鞋或是解放鞋什麼的。後來大家逐漸開始穿上了旅遊鞋和高檔的運動鞋。這些鞋子用於一般的都市旅遊,也可以接受,但它們並不適合戶外遠足。  在戶外運動中,一雙好的靴子是至關重要的。  當你背著大背包穿山涉水時,你的雙腳會受到比平時大得多的壓力。如果你需要爬坡或是跳躍的話,你的足踝會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否保證雙腳不受傷?  一雙好的靴子不僅能給予你舒適,還可以保障你旅途的順利。 如何按照旅程的性質穿著鞋子呢? 如果你只是在都市旅遊,一雙旅遊鞋就可以應付了如果你走路比較多的話,一雙好的步行鞋(WalkingShoes)會讓你的雙腳輕鬆很多。  如果你有車子,去的地方地形不很複雜,你也不需要專業戶外鞋。很多時候,我都會穿一雙Clarks的便鞋。Clarks的鞋並不漂亮,但它的鞋穿起來很舒服。穿著它奔波一天之後雙腳還是那麼輕鬆,回家以後我經常覺得換拖鞋屬於多餘。  當然,如果你去比較地形複雜的環境,最好還是穿一雙適合遠足的靴子。  很多人一提買靴子就講買登山靴。其實,絕大多數人是不需要登山靴的。登山靴英文是mountaineeringboots,那些是專業登山運動愛好者用的。這些鞋主要用途是爬雪山攀冰川,一般是塑料的,有的也加上Gore-Tex的夾層,保暖防水防滑,售價普遍在200-400美元左右。比較好的品牌有Asolo, Koflach, La Sportiva,Scarpa。  戶外最常見的靴子是hiking boots,很多人把它誤稱為登山靴,實際上我們應叫它遠足靴或健行靴。  遠足靴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鞋幫(Upper),內底(Midsole),和外底/鞋底(Outsole)。 怎樣的遠足靴鞋幫才好? 鞋幫由鞋面和內襯組成。鞋面一般是皮革,尼龍,或者皮革尼龍混合做的,而內襯一般由人造材料或軟皮做成,有些鞋還加上一層軟墊以提高保暖性和舒適性。  儘管人造材料越來越出色,鞋面還是全皮(Full GrainLeather)的最好。皮革不易變形,其防水透氣以及保暖性綜合起來比任何人造材料都好。  一雙好靴子一般是由一整塊皮做成的(腳後跟和鞋舌頭處除外),這樣的靴子穿一段時間以後還能保持比較好的形狀。軟皮(翻毛皮)的透氣性能比全皮要好, 但它對足踝的保護要差一些。它的防水效果沒有全皮好,而且上防水鞋蠟也不像全皮那麼方便。  人造材料和軟皮效果差不多,優點缺點也相似。  

收藏 分享 評分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訂閱 TOP

2#

發表於 2009-2-25 15:58 | 只看該作者

為了能使靴子更好的防水防塵,很多鞋的設計者們把鞋舌頭和鞋幫縫在了一起。有些廠家還在鞋面和內襯之間的夾層里用了諸如Gore-Tex的防水面料。對了,這幾年商家狂炒Gore-Tex,但很多人不知何為Gore-Tex。  實際上Gore-Tex為美國W. L. Gore & Associates發明的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它實際上是一種薄膜。Gore-Tex每平方英寸有幾十億個小孔。因為它的小孔比水分子小而比氣體大,所以理論上講,注意,是理論上,可以防水透氣。(我個人對Gore-Tex的感覺是防水不錯,透氣差些)。另外,Gore-Tex的鞋如果不小心從鞋幫灌進去水了,乾的很慢。它既能防止水進來,也能防止水出去。  不管是Gore-Tex的衝鋒衣褲還是有Gore-Tex夾層的靴子,用一段時間以後最好用廠家推薦的防水材料再處理一遍。衣服可以用Gore出的Revivex, 鞋可以用Nikwax出的防水鞋蠟。注意,一般Gore-Tex是和其它尼龍材料合在一起用的(如衝鋒衣的尼龍面料),它本身的結實承度不能說是不堪一擊但也差不多。  當那些滿嘴跑馬的黑心商人告訴你他的靴子的面料是用「鍋兒泰克絲」做的,他多半兒沒見過Gore-Tex,您趁早兒走人,去別家買吧。 什麼樣的鞋底好? 內底(Midsole), 直接翻應叫中底,但英文的內底(Insole)實際上是鞋墊兒,所以我就把Midsole翻為內底了。鞋墊的學問嗎主要在於舒適感。  各個廠家在鞋墊上做很多文章,什麼保護腳弓啊,隨你腳形改變啊,防滑放震之類的。如果你注重這個,拿幾種不同款式的,把鞋墊掏出來比比看看就行了。  您挑的時候看看做工結實不結實,穿著舒服不舒服最重要。內底給你的雙腳提供一些保護措施,可防止腳瘀傷或撞擊到岩石或樹根。路途越是崎嶇,對鞋底硬度的要求就越高。好的戶外鞋不光有好的外底,內底也都很硬,為你提供雙層保護。  內底有經過強化處理的塑料或金屬板來支撐足底,這樣的鞋底相當結實。  外底(Outsole)的材料各式各樣,最好的大概是Vibram。外底就像汽車*胎,它和地面直接接觸,所以厚實耐磨,防滑防震是最重要的了。  很多鞋底的紋路做的很花,但還是比較簡單實用的Vibram底最好。我需要哪個級別的靴子?輕?中?還是重量級的? 遠足靴分三類,輕量級(Light Weight),中量級(Mid Weight),和重量級(Heavy Weight)。  輕量級的靴子不僅是指它重量上的輕,而且也意味著它的用途是一般性的遠足。這些鞋有些像運動鞋,一般是用Cordura之類的面料和少量軟皮做的。盡量不要選擇低幫鞋,它不能為你的足踝提供保護。  如果你要背一些東西,腿累了以後極容易把腳腕扭傷。內底一般是由EVA(ethyl vinyl acetate)做的,可以為足部提供一定的保護。 它們很輕,不需要什麼磨合期就能穿著去野外。  如果你從事的僅是單日遠足(Day Hike), 而且不需要背多少裝備,輕量級的靴子是很好的選擇。  當你需要背個大背包時,你至少需要一雙中量級的靴子了。中量級的靴子現在最流行,關鍵在於它的多面性。它不像重量級的靴子那樣重,卻能滿足大部分戶外運動的要求。  這些靴子有的是用全皮做的,有的則用軟皮和尼龍混合做的。它的內底比輕量級的更堅硬結實,而且它為足踝能提供很好的保護。比較好的靴子會採用Vibram或類似的外底。  一般這些鞋的重量為2-3斤左右,適合大多數的遠足活動。這種靴子一般需要穿1-2個星期走上幾十公里才能磨合,所以外出遠足以前最好先把它穿順腳了。  如果你背很多很重的器材,或者你需要參加長距離的探險活動,或者你去遠足的地方碎石很多,你就需要一雙重量級的靴子了。  重量級的靴子一般採用最厚的牛皮,鞋幫為足踝提供出色的保護。內底一般採用鋼板一類的支撐保護,外底則採用更為厚實的Vibram。  重量級的靴子嗎,普遍都在3-5斤之間。這些靴子比較硬,需要3-6個星期的磨合期。如果不在出門之前把它馴服,你的雙腳會受很多折磨。 有些什麼牌子的鞋子比較好? 比較好的遠足鞋廠家包括Vasque, La Sportiva,Asolo, Salomon, Merrell等。這些廠家聲譽不錯,但肯定不是款款都好。注意,選哪一款鞋之前最好做一定調查。  現在網上查資料很方便,尤其是一些消費者寫的評論更值得注意。我在購買器材之前,就經常去一些網站查看資料。因為鞋這個東西屬於個性很強的東西,每個人穿起來感覺都不一樣。  即使是最好的鞋,別人把好話說盡,也會有人對它恨之入骨。如果對哪一款東西感興趣,我會多注意一些反應比較壞的評論,尤其是那種對某器材的缺點比較客觀的分析。  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兩個網站:  Views from the Top-Gear Reviews  OutdoorReviews.com 在店裡如何挑鞋試鞋?了解了遠足鞋的構造和類別之後,你可以根據你的用途開始選鞋了。器材店裡(好的鞋店也有)可以看到鞋的解剖體。  廠家用的什麼內襯,Gore-Tex, 內底,外底,全都一目了然。做工方面,同檔次的鞋也差不多。其實什麼品牌和材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鞋一定要合腳。  買的時候注意一定要穿雙厚襪子,也許你的靴子比你平時穿的鞋要大半號一號的。可能的話,最好再背個背包感受一下。美國這邊戶外產品店裡普遍設有一個斜坡,你可以體驗爬坡和下坡,這樣的話,你會對足踝受多大壓力的有更清楚的感受。  鞋不能太緊,尤其是腳趾區(Toebox), 否則你背一天包下來,腳趾可能會淤血。也不能太松,否則你的腳會打滑,累了的時候還可能抽筋。  挑鞋時一定要多試,不能將就著,要不然外出時自己受苦。很多人都要試多種款式不同號碼以後才能找到自己心愛的靴子。 好,有鞋子了,該如選擇襪子?一般來說,羊毛襪子是比較好的選擇。為什麼不選棉的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棉受潮以後乾的很慢。在寒冷地帶,走路很多腳照樣出汗,等你停下來時,潮濕的棉襪保暖性很差,會凍傷腳。  戶外的羊毛襪一般含80%左右的毛,還加有20%的尼龍增強伸縮性。這種混織的襪子比純毛的襪子更結實耐用。羊毛的保暖性能出色,即使濕了以後,它仍有較好的保暖性。  如果你出汗比較多,最好在羊毛襪裡面再套一層比較薄的內襯(Liner)。如果買的到,可以買CoolMax面料做的內襯。CoolMax是一種polyester, 是杜邦公司的專利產品。這東西排汗效果很好, 配上羊毛襪子,再加上一雙合腳的遠足靴,你就可以放心的上路了。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TOP

3#

發表於 2009-2-25 15:58 | 只看該作者

如何測試防水防風布料做成的風衣?找衝鋒衣接縫壓膠處,在面料外弄成斗狀,倒一些涼水,從里側用干手捻動,手上不應有水,此為防水部分,我想兩年前高離貢山尋找C53探險衝鋒衣漏水主要是接縫的問題;另找一接縫壓膠處,倒半杯開水,用面料里側覆蓋於杯口,再在面料正面壓一塊乾的玻璃,一會兒取玻璃看表面應有一層細密的水珠(時間不宜太長以免水珠連成片),如果有接縫壓膠般寬的地方無水珠,說明所壓的膠非GORE-TEX專用膠。目前防水透氣的面料比較多,防水容易解決,但透氣一般達不到GORE的標準,當然只是接縫處不透氣無關大局。如何辨別防水透氣風衣的真偽?不管是什麼品牌,使用這種高檔面料的廠家都有相當的實力,所以做工和輔料都非常講究,比如YKK的拉鏈等等,仔細檢查就可分辨出來。建議購買有配套抓絨衣的衝鋒衣,以其輕便保暖甚至可代替羽絨服,我們登山在七千米以下也很少穿羽絨服,一般用衝鋒衣配一兩件抓絨衣即可。另外衝鋒衣褲應比日常大一號為宜。  分辨GORETEX面料比較容易,因為GORETEX只是面料廠家,自己不生產成品,所以多半是在成品上掛一個GORETEX的掛牌,在左邊腰條或口袋邊上有個小小的GORETEX織嘜,而內領後的主嘜還是真正的衣服牌子,當然同時也會有衣服牌子的掛卡,有時多達三個以上。其次,所有的FUNCTION WEAR都要求100%防水,所以所有的車縫都會有貼條(熱封膠條),高檔次的FUNCTION WEAR都要求貼條寬度達到20mm以上,雙針車線位需要有三條(每條車線壓一條,中間再加一條),買的時候翻出內里來看看就一清二楚了,膠條壓得象拉稀一樣有氣泡到處漏白邊的肯定是流野。第三,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車線的針距,GORETEX面料要求每英寸針距不多於10針(太密面料容易撕裂),不少於7針(太疏達不到效果),這是驗貨時很重要的標準。有哪些防水透氣布料呢?注意防水透氣布料有兩種:water-resistant和waterproof,前者又分纖維/布型(不防風但是透氣性好)和透膜型(防風但透氣性不好)兩種;後者一般是透膜型,兩層或三層,防風,兩層的比三層的柔軟,透氣性也好,三層的就比較結實。  water-resistant或者叫highly water repellent的布料在有壓力加諸於上時會有滲水的現象,比方說你穿著這樣材料的褲子坐在濕的凳子上時。這種布料比較有名的牌子有:Toray Industries公司的H2OFF(纖維型),Azeculla,Toraydelfy(透膜型);W.L.Gore&Associates公司的:Activent(透膜型)以及Patagonia公司的H2Ho等。  完全防水透氣布料(waterproof)的發展開始於70年代末期,現在的2代產品完全防水防風並且保持良好的透氣性。但是使用這種布料做成的成衣並不一定完全防水,主要因為是在縫縫或拉鏈部位的滲水,要確保成衣完全防水需要在所有的縫縫處壓膠(好的成衣使用防水壓條),這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成本,也是為什麼這樣的衣服忒貴的原因之一。這種布料比較有名的牌子有:Toray Industries公司的Dermizax(可拉伸透膜),Entrant GII-XT; Burlington公司的Xalt; Malden Mills公司的Polartec系列;再有就是大家都熟悉的W.L Gore&Associates公司的Gore-Tex。我知道還有一種叫Sympatex的也是非常有名的品牌,具體是那家的就不知道了。  需要強調的是使用防水透氣材料本身並不一定保證穿著者的舒適。按照濕氣傳輸的原理,透氣性和舒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衣服里外溫度和濕度的差異,外面越乾燥、越冷透氣效果越好,外部的溫度和濕度增加,濕氣的傳輸也減慢、停止甚至會反過來給你裡面傳輸濕氣^_^樂土驛什麼廠能生產GORE-TEX面料的服裝?GORETEX的面料是好,但是國內目前鮮有達到GORETEX生產標準的廠家。有必要先解釋一下GORETEX是怎樣考驗生產廠家的:GORETEX是面料廠家,同時賣貼車縫用的專用膠條和壓膠條的機器(熱封機),不是有錢就可以向GORETEX買面料的,他們要在生產廠家提出申請後派員考察該企業的生產狀況和產品檔次,為期一年,還要有相應的保證金(96年是2萬美金),過關後GORETEX會向企業提供面料、膠條和免費的熱封機(5到10台)以供生產。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只有東莞兩家廠和南京一家廠有GORETEX授權,生產的都是德國名牌貨,再返銷(對了,BIG-PAK就是南京這家產的,別以為買了正宗德國貨),市場上見到的GORETEX衣服多是台灣產。GORE-TEX有局限性嗎?其實GORETEX面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無非是它第一個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氣而已,防水的標準是耐水壓,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可以承受多少MM的水柱一小時不滲水,透氣的標準是透濕度,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24小時可透過的水量;普通的GORETEX面料都可以做到防水2000mm,透氣3000mm,而目前台灣厚生和韓國的一些廠家都可以做到,甚至有防水4000透氣6000的面料,每碼價格在4到7塊美元之間,質量是絕對有,名氣沒有GORETEX那麼響而已。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GORETEX也好,其他面料也好,透氣功能是通過面料內里一層膠來實現的,絕大多數是白色,為得是讓運動時身體出濕氣通過這層膠透出面料去(以前的防水服裝是PVC底,透不了氣),但是,透濕氣的條件是:面料外的濕度要比面料內的低!也就是說,如果衣服外的濕度比衣服內的濕度高,那濕氣不但排不出去,還會反滲進衣服裡面來!當然有面料外表的潑水(waterproof)處理,其程度相應會降低。  所以透氣的衣服只適合在北方濕度相對比較低的地區穿著,在廣州,嘿嘿黑,天天的濕度都是85%或以上,透什麼氣? 如何洗防水透氣風衣?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洗衣機,否則在洗衣機的強大壓力下防水層會和布基分離,衝鋒衣往往是穿很長時間才洗一次,不介意用手洗一次。衝鋒衣易贓的布基都是化纖材料,很容易去除污跡,用中性洗衣粉泡二十分鐘左右,較贓的地方用軟刷或海綿擦一擦即可乾淨,清洗後不用擰直接掛衣架涼干。這種方式並不複雜。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TOP

4#

發表於 2009-2-25 15:59 | 只看該作者

第 2 樓 --------------------------------------------------------------------------------如何測試防水防風布料做成的風衣?找衝鋒衣接縫壓膠處,在面料外弄成斗狀,倒一些涼水,從里側用干手捻動,手上不應有水,此為防水部分,我想兩年前高離貢山尋找C53探險衝鋒衣漏水主要是接縫的問題;另找一接縫壓膠處,倒半杯開水,用面料里側覆蓋於杯口,再在面料正面壓一塊乾的玻璃,一會兒取玻璃看表面應有一層細密的水珠(時間不宜太長以免水珠連成片),如果有接縫壓膠般寬的地方無水珠,說明所壓的膠非GORE-TEX專用膠。目前防水透氣的面料比較多,防水容易解決,但透氣一般達不到GORE的標準,當然只是接縫處不透氣無關大局。如何辨別防水透氣風衣的真偽?不管是什麼品牌,使用這種高檔面料的廠家都有相當的實力,所以做工和輔料都非常講究,比如YKK的拉鏈等等,仔細檢查就可分辨出來。建議購買有配套抓絨衣的衝鋒衣,以其輕便保暖甚至可代替羽絨服,我們登山在七千米以下也很少穿羽絨服,一般用衝鋒衣配一兩件抓絨衣即可。另外衝鋒衣褲應比日常大一號為宜。  分辨GORETEX面料比較容易,因為GORETEX只是面料廠家,自己不生產成品,所以多半是在成品上掛一個GORETEX的掛牌,在左邊腰條或口袋邊上有個小小的GORETEX織嘜,而內領後的主嘜還是真正的衣服牌子,當然同時也會有衣服牌子的掛卡,有時多達三個以上。其次,所有的FUNCTION WEAR都要求100%防水,所以所有的車縫都會有貼條(熱封膠條),高檔次的FUNCTION WEAR都要求貼條寬度達到20mm以上,雙針車線位需要有三條(每條車線壓一條,中間再加一條),買的時候翻出內里來看看就一清二楚了,膠條壓得象拉稀一樣有氣泡到處漏白邊的肯定是流野。第三,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車線的針距,GORETEX面料要求每英寸針距不多於10針(太密面料容易撕裂),不少於7針(太疏達不到效果),這是驗貨時很重要的標準。有哪些防水透氣布料呢?注意防水透氣布料有兩種:water-resistant和waterproof,前者又分纖維/布型(不防風但是透氣性好)和透膜型(防風但透氣性不好)兩種;後者一般是透膜型,兩層或三層,防風,兩層的比三層的柔軟,透氣性也好,三層的就比較結實。  water-resistant或者叫highly water repellent的布料在有壓力加諸於上時會有滲水的現象,比方說你穿著這樣材料的褲子坐在濕的凳子上時。這種布料比較有名的牌子有:Toray Industries公司的H2OFF(纖維型),Azeculla,Toraydelfy(透膜型);W.L.Gore&Associates公司的:Activent(透膜型)以及Patagonia公司的H2Ho等。  完全防水透氣布料(waterproof)的發展開始於70年代末期,現在的2代產品完全防水防風並且保持良好的透氣性。但是使用這種布料做成的成衣並不一定完全防水,主要因為是在縫縫或拉鏈部位的滲水,要確保成衣完全防水需要在所有的縫縫處壓膠(好的成衣使用防水壓條),這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成本,也是為什麼這樣的衣服忒貴的原因之一。這種布料比較有名的牌子有:Toray Industries公司的Dermizax(可拉伸透膜),Entrant GII-XT; Burlington公司的Xalt; Malden Mills公司的Polartec系列;再有就是大家都熟悉的W.L Gore&Associates公司的Gore-Tex。我知道還有一種叫Sympatex的也是非常有名的品牌,具體是那家的就不知道了。  需要強調的是使用防水透氣材料本身並不一定保證穿著者的舒適。按照濕氣傳輸的原理,透氣性和舒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衣服里外溫度和濕度的差異,外面越乾燥、越冷透氣效果越好,外部的溫度和濕度增加,濕氣的傳輸也減慢、停止甚至會反過來給你裡面傳輸濕氣^_^樂土驛什麼廠能生產GORE-TEX面料的服裝?GORETEX的面料是好,但是國內目前鮮有達到GORETEX生產標準的廠家。有必要先解釋一下GORETEX是怎樣考驗生產廠家的:GORETEX是面料廠家,同時賣貼車縫用的專用膠條和壓膠條的機器(熱封機),不是有錢就可以向GORETEX買面料的,他們要在生產廠家提出申請後派員考察該企業的生產狀況和產品檔次,為期一年,還要有相應的保證金(96年是2萬美金),過關後GORETEX會向企業提供面料、膠條和免費的熱封機(5到10台)以供生產。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只有東莞兩家廠和南京一家廠有GORETEX授權,生產的都是德國名牌貨,再返銷(對了,BIG-PAK就是南京這家產的,別以為買了正宗德國貨),市場上見到的GORETEX衣服多是台灣產。GORE-TEX有局限性嗎?其實GORETEX面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無非是它第一個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氣而已,防水的標準是耐水壓,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可以承受多少MM的水柱一小時不滲水,透氣的標準是透濕度,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24小時可透過的水量;普通的GORETEX面料都可以做到防水2000mm,透氣3000mm,而目前台灣厚生和韓國的一些廠家都可以做到,甚至有防水4000透氣6000的面料,每碼價格在4到7塊美元之間,質量是絕對有,名氣沒有GORETEX那麼響而已。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GORETEX也好,其他面料也好,透氣功能是通過面料內里一層膠來實現的,絕大多數是白色,為得是讓運動時身體出濕氣通過這層膠透出面料去(以前的防水服裝是PVC底,透不了氣),但是,透濕氣的條件是:面料外的濕度要比面料內的低!也就是說,如果衣服外的濕度比衣服內的濕度高,那濕氣不但排不出去,還會反滲進衣服裡面來!當然有面料外表的潑水(waterproof)處理,其程度相應會降低。  所以透氣的衣服只適合在北方濕度相對比較低的地區穿著,在廣州,嘿嘿黑,天天的濕度都是85%或以上,透什麼氣? 如何洗防水透氣風衣?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洗衣機,否則在洗衣機的強大壓力下防水層會和布基分離,衝鋒衣往往是穿很長時間才洗一次,不介意用手洗一次。衝鋒衣易贓的布基都是化纖材料,很容易去除污跡,用中性洗衣粉泡二十分鐘左右,較贓的地方用軟刷或海綿擦一擦即可乾淨,清洗後不用擰直接掛衣架涼干。這種方式並不複雜。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TOP

5#

發表於 2009-2-25 16:00 | 只看該作者

Arc<|>Teryx 該公司的背包名氣很大,但它們的戶外服裝做的也是很出色.很多人認為Arc<|>Teryx和Mountain Hardware是北美市場上最出色的戶外服裝廠家。誰是最出色的很難說清,但Arc<|>Teryx的東西細節上做的好是大家公認的。 LL Bean LL Bean的產品價位合理,比較大眾化。它經營很多休閑產品,但也有一些專業戶外器材。LL Bean全都通過郵購或internet直銷,沒有代理商,所以它成本更低。(如果你在小攤上看到LL Bean產品,一般都是假的,最多是出口剩下的次品)。相對於其它戶外產品,LL Bean的要便宜很多。LL Bean的質量控制做的不錯,在美國消費者眼裡是屬於物美價廉的。 Marmot 20多年前,三個加州的大學生一起爬山時決定自己創建一個戶外產品公司,這個公司就是Marmot。Marmot的產品普遍採用優質材料,所以它在戶外用戶中的口碑很好。其中,Marmot的雪地服裝和羽絨睡袋深受玩家的推崇。 Mountain Hardware 說到MHW,這家公司和TNF淵源不淺。MHW的發起人是一些原TNF的僱員,它的服裝和帳篷設計師都是原TNF的主要設計人員。據說他們是因為不滿TNF管理層偷工減料的政策而分道揚鑣的。不知傳聞是否屬實,MHW的產品質量普遍要比TNF好的多。MHW在產品細節上設計的更合理,它的質量倍受用戶擁戴,而且它在產品創新方面遙遙領先,已經成了戶外服裝的領頭羊。 Patagonia Patagonia主要生產戶外服裝,而這也是它的優勢。它的服裝裁剪上比其它戶外產品更好一些,細節方面也很優秀。比如說,身材比較高的人很難找到合適的戶外褲子的,像TNF等公司的褲子全都不夠長,而Patagonia是少數幾個公司提供這種特殊尺碼的。另外,Patagonia的抓絨衣也是非常受歡迎的。 The North Face TNF的產品比較結實耐用,一些經典產品也深受戶外愛好者的歡迎。但是,自從TNF上市以後,公司的經理層更注重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該公司的產品定位已經從高檔探險器材轉到了大眾用品上。這兩年校園裡穿TNF的學生越來越多,讓人感覺這個牌子已經變成了時裝。(聽說在北京連外地民工都穿上了TNF,呵呵)近幾年TNF在產品創新方面比較落後,它的一些產品技術含量降低。大家普遍的反應是TNF的產品比同類產品要重(帳篷,睡袋,衝鋒衣等).另外,一些老用戶紛紛指責TNF cut corner(偷工減料),質量下降(假貨泛爛?)。前些時間還有傳聞說TNF負債纍纍,有破產的可能。不知道TNF是否真的偷工減料,不知道它的經營狀況如何,它的股票的確是從剛上市時的30多美刀降到了3美刀,最近一直在5美元左右徘徊。TNF最近更換了管理層,公司正準備嚴抓質量關。公司的網站也要在三月份全面更新(原來那個很爛)。前些天NBC放了5集精彩的TNF贊助的探險活動,大眾反響不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知道該公司能否重新崛起。最後再簡單講講常見的戶外服裝的材料吧(排名先後按字母排列)。 Activent 這是美國Gore公司出的一種既防風,又非常透氣,還能防一點水的化學材料。它是一種薄膜,需要和別的尼龍類材料壓合在一起用,比較適合自行車愛好者穿。 CoolMax 這是美國DuPont公司出的一種聚脂纖維。它的排汗性能很強,可以很快把汗水從裡層排到外面,使你的身體保持乾爽。CoolMax乾的很快,而且穿在身上很舒服,是做內衣和襪襯的理想材料。有些衝鋒衣也用CoolMax做網狀內襯。 Cordura 這是美國DuPont公司出的一種高強度尼龍。以XX纖度(Denier)為強度標準,越高越結實。例如,160 D 是最薄的,330 D 就比較結實了。500 D 的韌度很高,很多好的背包都選用它做面料,而1000 D 的Cordura只用在極品背包上。不但背包選用Cordura做材料,很多衝鋒衣和抓絨衣也都在肩膀和肘部易磨損的地方用Cordura加固。 Down (羽絨) 這是天然的,呵呵。主產地為中國和匈牙利。羽絨保暖性強,而且極輕,還可以壓縮到很小,不佔地方。羽絨服羽絨睡袋在高寒地區必不可少。對鵝絨的分級,全世界沒有統一標準。在美國是以fill power來測量的。fill power越高越好。500和550是現在市面上比較低的,其含絨量相對較低,羽毛和雜質的比例較大,所以蓬鬆度低。700fill power的鵝絨以上就很好了,800-830是最好的了。如果保養方式正確的話,一個好的羽絨睡袋或羽絨服可以用10-20年。 DryLoft 這是Gore公司推出的一種極輕的防水材料,主要用來做睡袋外套。它和羽絨合用做的睡袋既輕又暖和還可以防水。 Gore-Tex 這是Gore公司的王牌產品。它的學名是polytetraflouroethylene(PTFE),Gore-Tex是一種多孔的薄膜, 它需要壓合在一層尼龍材料裡面才可以做衣服面料。因為它的小孔比水分子小而比氣體大,所以理論上講可以防水透氣。所謂2層(2-ply)Gore-Tex就是外層是尼龍材料,裡面是一層Gore-Tex。透過衝鋒衣褲的網狀內襯,你會看到壓合在尼龍材料上面的白色膠狀薄膜。3層(3-ply)Gore-Tex是2層的材料裡面又加上了一層透氣的材料。因為3層面料緊粘在一起,你就看不到裡面那層Gore-Tex薄膜。它的優點是裡面那層面料可以更好的保證Gore-Tex薄膜不被磨損,但它的缺點是比2層Gore-Tex重,而且透氣性稍遜。因為絕大部分Gore-Tex都是壓合(laminate)在尼龍材料上,你摸著的感覺是一層。我用Gore-Tex產品的感覺是防水不錯,但透氣性能不如其它不防水的材料。總的來說,Gore-Tex綜合效果還不錯,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水透氣產品。當然,這幾年Gore-Tex炒的太沒譜,希望大家不要迷信它。 Gore-Tex PacLite 這是Gore公司最新的防水透氣材料。它比一般的Gore-Tex輕至少15%, 壓縮後裝包體積也很小。實際上,採用PacLite做的衝鋒衣非常輕TNF用PacLite做的Ama Dablam衝鋒衣只有傳統的Mountain Jacket一半重。Gore公司1999年的秋天才開始授權少數幾個廠家生產如美國的Marmot, Mountain Hardware, The North Face.美國境外的廠家有Mammut, Berghaus, Schoffel,Peak Performance。 Polartec 這是美國Malden Mills公司推出的材料。迄今為止是戶外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抓絨產品。Polartec比一般的抓絨衫輕,軟,暖和,而且不掉絨。它乾的也比較快,而且伸縮性也不錯。Polartec分輕量級,中量級,和重量級。100系列的為輕量級,適合做抓絨褲。200系列最常見,保暖性比100系列好,又沒有300系列那麼重,算多面手。300系列更暖和,不去很冷的地方用不著。還有200BiPolar和300BiPolar系列,這些是雙層抓絨衣,比較厚。BiPolar保暖性能更強,適合在高寒地帶穿。注意,一般人買200系列最好。如果冷,可以套一件羽絨背心。300以上的穿在身上相對又沉又裹得荒,太熱了穿不住,脫下來又冷。 Ripstop 這就是那種有小方塊兒的尼龍。它的堅韌度比一般尼龍要強,好點兒的衝鋒衣褲多用Ripstop做外層面料。 Thermastat 這是DuPont公司出的一種材料。既排汗又保暖,是做內衣的理想材料。 Windbloc 這是Malden Mills推出的防風材料。Windbloc是一種薄膜。採用Windbloc做的抓絨衣很保暖,而且非常防風。它可以防一些水,但透氣性一般。可以做外套穿,也可做保暖層的抓絨衣(但透氣性差)。 WindStopper 這是Gore公司推出的防風材料,也是一種薄膜。它沒有什麼防水功能,但防風透氣,而且比一般抓絨產品暖和,可以做外套穿,也可做保暖層的抓絨衣。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說的只是在美國比較流行的面料。這些公司經常出資贊助探險活動,所以它們的產品名聲更響。現在特種化學產品種類繁多,歐洲亞洲類似的產品也不少。也許它們名聲上面比不了XXXX-Tex, 但真正的功能相差不會很大。買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商家的廣告牽著鼻子走。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TOP

6#

發表於 2009-2-25 16:02 | 只看該作者

超級旅遊秘密武器問世旅行迷你彩電    這種輕便旅行迷你彩電由德國幾家公司聯合研製生產,該旅行彩電用普通旅行包就能裝下,它靠高性能太陽能電池提供能源,便於旅遊者隨時收看電視節目。    手提旅遊椅    為方便遊客坐下來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法國生產了一種手提箱式的旅遊椅,這種椅子只有手提包大小,打開時,一把傘便撐遮在椅子上方,使旅遊者悠然自得地坐在傘下的椅子上,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旅行煮飯傘    美國、荷蘭的一些旅遊者正流行使用一種旅行煮飯傘,不僅能遮陽避雨,而且能煮食物。傘是由鍍鉻的條形物製成,直徑80厘米,中心有一根金屬軸棒(傘把)指向太陽,在焦點上能產生500攝氏度的高溫。可煮飯、燒開水、炒肉等,該傘是旅遊者的好夥伴。    旅行無膏牙刷    日本為方便遊客生產出一種旅行不用牙膏的牙刷。這種牙刷一端連著塑管,接在水龍頭上,刷牙時,從牙刷毛中噴出一束細小的水柱,併產生氣泡和超聲波,不但清潔效率高,而且對牙齦有保健按摩作用。    旅行聲控電筒    為確保旅遊者夜間安全,德國市場上推出一種旅行聲控電筒,該電筒設有音控裝置,它事先在其中輸入了一種特定的音響,如擊掌聲、響指聲、叩門聲等,如要打開手電筒,只需發出這種音響,電筒便會自動發光,旅行使用十分方便春遊裝備小貼士1、春遊都會遇上低溫陰雨、濃霧、強對流天氣以及雷電的氣候狀況,正是「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所以,遊客要注意穿著適當,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來說,一定要提前取得旅遊當地的氣候資料,記得隨身帶件保暖的外套。 2、雨具是春遊必須隨身攜帶之物,最好帶一把小小摺疊傘或雨衣。  3、鞋一定要舒適,女士出遊不要穿高跟鞋。如果走到腳部紅腫了,就在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疏通一下經脈。  4、春季是一個潮濕多雨水的確良季節,蚊蟲和細菌特別容易滋生,因此應盡量避免飲用生水和吃不衛生的食物。  5、若有暈車、暈船、暈機的病史,出遊前不應吃得太飽,而且預先服用暈浪片等藥物或不停咀嚼口香糖和含葡萄糖的食物,挑選一些通風透氣的位置坐,如有不適應馬上進行治理。  6、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正是戶外攝影的好時機。在出外旅遊之前,最好先檢查一下相機的性能,以免到時候浪費膠捲又浪費美麗的景色。拍照後相機的護理也十分重要,千萬不要讓相機受潮,這樣才能保證拍出來的相片完美無暇。室外景點所使用的膠捲。一般來說,若不專業攝景,戶外可用ISO100卷,如果在岩洞或光線較差的地方就要使用ISO200的膠捲。刀具保養   任何時候都要保證清潔和潤滑 要創造一種具較好切割能力又不生鏽的鋼材是一種特殊的挑戰。儘管大多數知名刀具廠商均採用優秀不鏽鋼,但如果沒有好的保養,這些刀仍然會生鏽,這不是工廠的質量問題。通常鋼材中含碳量高會增加切割能力,即鋒利性,但同時會降低抗銹性。當在鹽水或潮濕的環境下使用刀具時,一定要注意防鏽:如有銹斑出現一定要注意及時用金屬防鏽劑擦拭;如在海水或鹽水中用過要及時在清水中沖洗乾淨,將刀具完全甩干塗上潤滑油或硅油,越全面越好。為了 保證安全使用,要注意摩擦部分,最好是用牙籤清理污垢和用熱水溶掉不易清理的污漬,然後在滴幾滴潤滑油,就可以保證輕鬆安全開關。     永遠保持刀刃鋒利 刀越鈍則越不安全,越懶磨刀,刀就越難磨。鋒利的刀刃,可以順利的切割,保持鋒利並不難,根據你的刀具所要求的磨刀角度,採用質量較好的磨刀器打磨或送回經銷商處免費打磨。比較好的磨刀器品牌有LANSKY、蜘蛛、鑽石、單價較高。你也可以選用數十元的便於攜式卡式磨刀器。通常磨刀角度在15-25之間,一些高檔刀具均有磨刀角度說明。請勿從背面打磨帶齒刀刃,最好用齒刃磨刀器。打磨時要兩面同樣次數,保持同樣角度。漂流小貼士 漂流前的準備   多帶套衣服:漂流不可避免會「濕身」,上岸後沒有乾衣服換是很難受的。參加漂流不要穿皮鞋,平底拖鞋、塑料涼鞋和旅遊鞋都可以。壞天氣水上冷,好天氣水上曬,要注意防寒防晒,太名貴的服裝鞋帽最好不要用於漂流。  上筏只帶飲用水,手機、傳呼、證件和現金……怕水的東西都不要帶。  漂流注意事項   漂時不要做危險動作:一般來說,漂流河段都是比較安全的,只要不自作主張隨便下船、不互相打鬧、不主動去抓水中的漂浮物和岸邊的草木石頭,漂流筏不會翻。一旦「翻船」也沒關係,憋住氣,小心不嗆水就行,因為你穿有救生衣;  漂流船通過險灘時要聽從船工的指揮,不要隨便亂動,應緊抓安全繩,收緊雙腳,身體向船體中央傾斜;  漂流過程中注意沿途的箭頭及標識,它可以幫助你找主水道及提早警覺跌水區。騎馬野營必備物品 1、手電筒。非常必要,晚上山區非常黑,上廁所很困難。  2、防晒霜。注意一定要把所有暴露部位都抹上,包括拿韁繩的手和踹馬鐙時由於褲子上竄而露出的一部分小腿。當然還有耳朵(對於帶棒球帽的同志)。  3、諾氟沙星。野外吃東西不幹凈,防止拉肚子。  4、毛衣。高海拔地區太陽下山後很冷,穿藏袍不很方便。  5、枕頭。導遊給你準備的枕頭一般是馬鞍,非常不舒服,有一個合適的枕頭會睡得舒服點。(我每天晚上腰疼得睡不好,要翻一夜身。)當然不能全指望枕頭。  6、短波收音機。手機絕對沒有信號,但收音機可以,能收到中央台、美國之音、德國之聲等等。無聊時是很好的消遣。  7、一雙備用鞋。有時走的山路很泥濘,有備用鞋可以換一下,不必光著腳烤鞋。  8、消毒紙巾。代替洗手。  9、奢侈品。包括吉他、好酒、零食、海綿床墊等等。十件趣味戶外裝備由於國內旅行其基本設施及服務與國際旅行相差許多,為使艱苦的長途旅遊生活保持一定的"奢侈"與"享受",以下11件另類裝備可作參考:    1、頭巾:徒步於叢林中,蜘蛛網是常有的,讓它纏在頭髮上,一日難受,頭巾不擋視線,拍照不碰取景框,還可省卻擦汗。一塊小布,還可作毛巾,或領巾,必要時禦寒。    2、手杖:伸縮式,必要時,趕野狗,做獨腳架,開路打草。    3、飛碟:可當作長途車上的水果托盤,切菜/書寫的墊板,碗碟,小臉盆/盛水器,水陸二用娛樂用品,多功能又放入包內不佔體積。可惜似乎不易買到了。    4、彈弓:城市裡使不上,野外練練,徒步時增加樂趣,打打野果之類,屬環保武器。    5、私人名片:沒有嚇人的頭銜,炫耀的公司,電話,地址,E-mail。免卻反覆書寫,君子之交,淡如水。    6、大塑料餐布:晴天鋪在草坪上,懶散,雨天連人帶包蓋住,雨披可不帶,防水衣防不住的雨天,要麼睡覺,要麼游泳,要麼,長途車趕路.    7、大方布,一來可作浴巾,峽谷瀑布游完泳,眾目睽睽下,換褲子就如此了,二來幫MM披肩上防晒,旅館床單臟,就拿它當床單了。泰國的筒裙最合適了,還可做裙子。出門在外,偶而穿上,逛夜市,怕什麼,想拍就拍吧,我是傣家的。    8、洗漱包,用處不說了,井井有條而已。    9、密封袋,每次出門,帶10個,濕的衣褲,買的零嘴,皆可裝入。塑料袋的不密封常會誤事。    10、撲克牌,打打牌,算算命是一,關鍵時刻,可作路標,54張,100米一張,可寫5400米。牌上還可給後來人留言,當然,如何放得醒目。也是一學問。  以上物品,無論重量及體積都適宜背包族,不妨一試。
口諾、筆諾,皆為心諾,一諾千金。

回復 引用

TOP

7#

發表於 2009-2-25 16:02 | 只看該作者

帳篷知識及搭建材技巧在露營中,帳篷是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聽到露營一詞時,最先令人產生聯想的必需品。在綠色的草地或海岸的沙地上,鋪設的五彩繽紛的帳篷,給人一種富於躍動的印象。   想享有野外住宿的樂趣,搭建自己的帳篷嗎?要搭建好帳篷,首先要認識好帳篷的一些基本知識,下面讓我們一步步來吧!   帳篷的構造  在尋找到安全的露營地後,就應開始設立營房。帳篷是露營中最重要的東西,因為我們露營的樂趣,會因帳篷種類的不同而改變。  A 帳篷的種類  帳篷是露營的最大必需品。從A字型、牆壁型等基本型到居住空間廣闊的改良型,皆具不同功能與形式。可依露營目的、規模和活動內容,選擇所需的種類。  帳篷依型式、大小、材質、色澤分成數種,基本型有稱為最小型的角錐型、稱之為A字型的三角型、稱之為圍牆型的住家型三種。在這三種之上,針對防蟲、通風、保溫、色彩、重量各點來加以改良,居住性好的帳篷也逐步被開發出來,使人人都能有舒適的露營生活。  至於搬運方便的半球形彈頭型帳篷,使帳篷內壓迫感減少,增加其居住性的小屋型帳篷,集會或行動時使用的行動型帳篷等,是為改良型帳篷,或者稱為變形帳篷,可配合露營的目的和活動內容加以選擇。  B 帳篷各部零件的名稱  帳篷是以零件的方式攜帶,到達現場後才加以組裝,所以,需要各種零件和工具。了解各個零件的名稱和使用方法,熟悉帳篷的構造,才能快速、方便地搭起帳篷。帳篷主體:帳篷的布幕、支柱及墊子。  支柱:有筆直的一條或以兩條、三條連接的各種型式。有些管狀支柱的彎曲部,需要用鐵絲連接起來。  邊框:使用於彈頭型帳篷或小屋型帳篷,以短杠狀材料組合成支柱或棟樑。  棟:帳篷最頂上之部分。  屋頂:構成帳篷傾斜面之部分。  牆壁:帳篷側面的牆壁部分。有些帳篷根本沒有。  擋雨棚:將屋頂之一部分,向前方張開,以其他支柱支撐。  門:為帳篷之出入口。可在另一側設窗。  地面墊:為帳篷中,鋪於地面的墊子。若是濕氣重的地方,還需要再鋪一層竹席。  飛墊:在帳篷屋頂上,再另鋪設的墊子,以遮避強烈的日光。即第二層屋頂。  主繩:又稱柱繩。由支柱兩端分出,作用為避免支柱傾斜,並以釘子固定。  角繩:由帳篷布幕之屋頂底邊延伸出來,並以釘子固定。  釘子:插入地面、以固定繩索和帳篷布幕之底邊。有木製、金屬制及合成樹脂制。  木棰或鐵鎚:將釘子打入地面時使用。以木頭或金屬製成活扣,附於主繩或角繩之零件。纜繩  穿過其間的兩個小孔,移動即可控制纜繩。  袋子:將布幕和支柱、釘子、木棰收好的布囊。  C 帳篷的選擇要領  帳篷是起居行動的基地,為使在野營活動中,有舒適的生活,應配合露營的目的和規模,慎選帳篷。 帳篷的型式和構造、大小或居住性、主體的重量、質料的強度、顏色、通氣性等各種功能與性質、均要詳加考慮,向有經驗者和專家請教,選擇信譽佳的廠商,根據使用的目的選購。 除了帳篷的型式和大小、質材之外,還須注意寬度、高度及居住性,組合與拆卸方式需簡單易懂。並能安全防水,防蟲及通風亦須考究。重量輕,搬運方便。能耐風雨,不易受溫差影響。 帳篷的大小,有2人用、有4人用、有6人用數種。根據日本工業規劃(JIS的標準),每1人床面積的範圍,應為長180cm,寬45cm。但請注意,帳篷不只是睡眠的地方而已,還要擺行李和露營用具等,其規格應再多加2至3成。例如,JIS規格42用牆壁型帳篷,不論長度、寬度均為182cm,長度不成問題,但寬度每人僅為45cm,成人睡於中間時,會左右無法法移動,適當的寬度至少應需每人60cm,因此,四人用的帳篷,睡三個就很夠了。市售帳篷的常見規格1人用 重量:2.0公斤 面積:1.3平方米2人用 重量:2.5公斤 面積:2.6平方米3人用 重量:4.5公斤 面積:4.2平方米4人用 重量:6.0公斤 面積:7.5平方米最近,成人用彈頭型帳篷的JIS規格,為配合人體體格的改善,訂下了新的標準,每一個成人的就寢面積,由0.81平方米(1.8×0.45米)增加為1.3平方米。帳篷的支柱,有銅柱及鋁柱兩種。其接頭部分以合成樹脂為主,重量減輕許多。帳篷的底面,早先以麻或麻與木棉混紡之帆布為主。化學纖維發達以後,出現了質輕而吸濕性少的尼龍制底布,防水性極佳的聚乙烯,能耐日晒的聚酯,更已逐漸成為主流。合成纖維不怕腐蝕,質料輕便,不只改良了支柱,更有助於帳篷的輕量化。 選擇帳篷之時,其重量亦是考慮要點之一。最近改良後的4人用人屋型,布幕、繩索加起來的總重量,約10kg左右,同規格的彈頭型帳篷,市售中則有6kg左右的成品出現。帳篷的構造,必須有完全的防水加工,良好的防蟲、通氣性,以不漏雨和結露少,能耐日光和強風的二重幕為佳。 帳篷的顏色,以白色為底,另有淺灰、奶油白、黃色、青色等條紋、深黃色與橘色等色彩過於耀目,易使眼睛疲勞,應避免使用

推薦閱讀:

小溪水命—給媽媽的帖子 ‖ ngf1978
爆笑口誤,100%經典!哈哈,笑了我一上午的帖子
【圖】整理完畢,一個帖子客觀看完博越優缺點,欲買博越必看(2.0版)
[分享]網路上積德行善帖子匯集

TAG:戶外 | 裝備 | 帖子 | 大熊 | 戶外裝備 | 驢行 | Pow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