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制度演化化路徑試解

(註:這是我一篇推薦到新浪博客首頁的文章的修改稿,當然,我要配圖修改完畢還要一年以上。但是,我先發到這裡,聽聽大家的意見,幫助我進一步改好。錯訛難免,個人淺見。)錢幣制度,是古代錢幣研究的綱領。而錢幣制度,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完整的貨幣體系。同一個朝代,各個帝王發行的錢幣都在行用。但是每一個帝王的年號錢,都應當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二十年間中國古錢的大發現,改變了中國古泉50珍的排列,中國古泉一百珍也需要不停的更改。專家學者們常說的,某一個年代,只發行了某種錢幣,現在看這都不準確了。應當說的結論是,目前只發現了某種形制和文體的錢幣。我們只有認識錢幣制度的完整體系,才能把握歷朝歷代錢幣制度的整個鏈條。看到這個鏈條的缺失。而珍稀錢幣,就是這個系統或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近二十年來,中國城鄉建設、基本建設、和文物收藏熱導致的盜墓,非法挖掘,大量的古錢幣從窖藏和墓地出土,這些錢幣銜接了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鏈條,是我們對古代錢幣制度探究的理論依據。特別是中國東北、俗稱關外,由於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各民族國家都大量行用中原王朝錢幣,而且他們都有用古錢幣陪葬的習俗,使得中原古錢幣比當地政權錢幣更為大量的出土。例如內蒙古地區區域廣大,這些年來礦山煤田大開發、鐵路、公路建設。城市建設和農村人口進城,發現了大量的文物。不僅有漢代的鑄錢作坊,而且大量發現王莽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錢幣。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東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是鮮卑、東胡、契丹、女真、蒙族、滿族故地,各少數民族政權的錢幣都有大量出土。而且還發現了大量的中原王朝的錢幣。但是,由於我們地廣人稀,盜挖猖獗,這些錢幣失去了原始記錄而流入了市場。我們就這些出土錢幣本身研究,補充錢幣制度鏈條上的缺失。我國古泉界對先秦的古錢幣研究一直很少突破。很多文章對歷朝歷代的錢幣制度的論述又都有缺陷。系統的讀了高英民所著《中國古代錢幣》一書,這本2007年出版的書,是當代古錢幣研究的集大成者,記錄了2007年之前錢幣專家、學者對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很多重要成果。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囿於古錢出土或考古、文獻資料不足而沒有定論,書中很多意見還屬於某些專家認為,而沒有權威集體公認的結論。近十幾年來,中國古代錢幣的發現,補充了很多資料,但是缺少系統的研究和權威的解讀。我們古代錢幣的鑒定、評價、研究工作還不適應。 僅僅最近十年中,大量的古錢幣面世。出現了錢幣制度說不清楚,當然就產生了對某種等級、規格的錢幣圖錄上未見,大家不認可的問題;甚至,很多方面出現了曲解和誤讀。網路時代,應當是研究中國古錢幣最好的時代。收藏熱,催生了古董文物網站,也促進了古董文物造假的狂潮。但是,古董文物網站交易展示錢幣圖片,泉藏博客的錢幣圖文,都比較及時的反映了當今古代錢幣出土的狀況。一批泉藏博客藏家,收集了大量的出譜錢幣。例如金國立國前的若干朝代錢幣,元朝末年若干出譜錢幣,渤海國的系列錢幣,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的錢幣。特別是唐及五代十國一直到明清,有上百種錢幣的折五、折十大錢和母錢出土。筆者多年來收藏了一批東北地區出土的古錢幣,也通過網上網站買入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古錢幣。但是,網路如一片茫茫大海,作為個體僅僅是一片孤帆。 我們現在需要全面的發現和研究、需要專業審查鑒定、確認和補充資料的專業人員。筆者根據自己佔有的古錢幣和網路上所見的錢幣,兩年中潛心研究中國古代錢幣制度,試探一番、稍有心得。我研究的幾個初步方面和幾個結論是:第一、銅作為貴金屬,使銅錢成為銅本位貨幣,以銅材重量和質量確定錢幣的價值,貫穿了中國古代錢幣3000年的歷史過程。銅材,在古代是貴金屬,在春秋戰國甚至被稱之為 金 。作為製造工具、農具、武器、的重要材料,本身就具有價值,青銅塊曾作為貨幣流通。此後從製作銅仿貝以後,製作銅錢作為基礎貨幣,並與銀錢比價,貫穿中國古代貨幣史的始終。第二、歷朝發行的金幣、銀錢,作為大額的高等級貨幣。銅錢作為基礎貨幣。鐵錢和鉛錢則成為輔幣,這些錢幣大小形制也是以比銅錢價值更低的「零錢」流通。金銀、銅、鐵和鉛錢金屬鑄造錢幣是中國古代的基本貨幣系統。第三、虛值貨幣、紙鈔、依靠政府和錢莊信用流通,是中國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系統的完善和補充。第四、銅錢 小平錢,向下,還有一個完整的輔幣系統(遼代金幣)(鉛錢博客)而在清朝,銅材進口、產量增加,鐵錢和鉛錢才退出了流通領域。 本文的分析和判斷可能會修改一些古錢幣專家的某些結論。請大家審視:中國的錢幣制度由貝幣的數量的二進位進化到銖兩制以重量單位逐級分解的二分制,到五銖錢時代,脫離了重量單位,變成了十進位。此後進化到通寶的五等錢鑄造制度歷經1300年。到清朝演化為元角分,實現了與國際貨幣接軌。3000年來歷朝歷代的貨幣制度,金和銀一直充當上等貨幣,銅錢幣和銀兩的比價貨幣長期存在。同時,元朝以來製造銅錢兌換銀兩的權鈔,也和銅錢並行流通。歷代的虛值貨幣,基本都是短命的。 中國錢幣的歷史,是演化和變革的歷史 ,是貨幣制度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幣制在適應商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大體上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一、計數貨幣。貝幣,很顯然是以個數作為計量單位,是相對方便合理 的。大小青銅貝和鎏金貝、金貝的幣值,還是研究的空白地帶。古泉研究專家說「朋」是五個貝幣或者十個貝幣,還有人研究貝幣是二進位,一朋,就是兩枚。先不管他多少,貝幣是以數量多少與其他商品交換。因此,貝幣是計數貨幣。在原始社會是自然經濟,一個地區的商品交換有一個地區的價格。一個貝幣換多少東西是市場決定。就像現在的人民幣10元,買豬肉,今天是六兩,明天是半斤。銅貝的出現,是普通貝幣的升值。一當若干,我們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銅貝,他們應當有不同的貨幣單位。銅貝鎏金、金貝當然是更高價值的貨幣。這一方面銅貝幣值研究 還是空白。 《卜辭》中記載說,商代的人們已經學會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單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數字,但是現在能夠證實的當時最大的數字是三萬。甲骨卜辭中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我們有個成語叫"屈指可數",說明古代人數數確實是離不開手指的,而一般人的手指恰好有十個。因此十進位的使用似乎應該是極其自然的事。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在文明古國巴比倫使用的是60進位制(這一進位制到現在仍留有痕迹,如一分=60秒等)另外還有採用二十進位制的。古代埃及倒是很早就用10進位制,但他們卻不知道位值制。所謂位值制就是一個數碼錶示什麼數,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位值制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零是位值制記數法的精要所在。但它的出現卻並非易事。我國是最早使用十進位記數法,且認識到進位制的國家。我們的口語或文字表達的數字也遵守這一原則,比如一百二十七。同時我們對0的認識最早。十進位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著名的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曾對中國商代記數法予以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李約瑟說:"總的說來,商代的數字系統比同一時代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更為先進更為科學。" 二、計重貨幣。大大小小的半兩錢幣告訴我們,半兩錢制,是記重貨幣單位的規範化改革,即以半兩為基本單位規定幣值大小。 貝幣之後的 四大貨幣體系,是貨幣單位和重量掛鉤。由於古代重量的起源,稱重。就造成了,幣制的混亂。我們先在,還是不明底里。起源於物物交換,各種物品以重量比價。所以,我們現在並不明確,半兩是記載金子的價值,還是銀子的價值。還是應當作為 半兩銅塊的價值,比較合理。 金屬稱量貨幣早就有了。春秋戰國的時候是把銅當金,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了大小不等的青銅快,說銅塊充當了貨幣職能,若干銅塊,換若干物品,估計這時候,銅塊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換中應當開始計重了。 為什麼24銖為一兩,這不彆扭嗎?沒辦法,我們先看看重量是怎麼來的?你可能不了解,重量是商品交換中是古代人查米粒查來的。《孫子算經》說:「稱之所起,起於黍。」古人把10粒黍稱作一累,「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24銖為一兩。」(還有資料說1000粒小米為一圭、十圭重一銖) 24銖等於1兩 ,16兩等於 1斤, 30斤等於1鈞 , 4鈞等於 1 石。 一鋝(讀略)等於六銖,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繫起來,貨幣單位是重量標註,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為什麼24銖為一兩現在我不知道原因。(哪位知道,評論里告訴我,謝謝),十二銖是半兩。這就是重量的產生。把這樣的重量做成砝碼,就是大家公認的重量。在古代的記重量單位里還有, 西周的時候,金屬稱量單位是寽(讀略)和 鈞。一寽是六銖,兩寽是半兩,當然 4寽是一兩了。而16兩為一斤就應當是這個時候確立的。一斤284銖。 還是物物交換的時期 四大貨幣體系。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例如三孔布,大布背兩、小布背十二銖。圜錢銖重一兩十二。計重貨幣,一兩24銖,秦半兩是多少重量?十二銖!圜錢是計重貨幣,他可是規定重量了:銖重一兩十二,應當這樣讀嗎,有人說專家都沒有搞懂。我認為應當讀作「重一兩十二銖」實際是「三十六銖」一兩半。大家還要記住,這個錢與半兩是有關係的。刀幣,我們只看到刀身的線,但是,大刀線條少,小刀線條多。秦國的兩淄,就是半兩。(冒昧的說一句,重一兩十三銖、十四銖肯定是假造錢幣,因為它不合法度。《如果不是假幣,就可能像清朝鑄造的(七三反版)人家都是一個銀元當白銀七錢二分,張之洞的一個銀元當白銀七錢三分,特例,優惠價》 因此,秦漢時期是用重量單位充當貨幣單位。秦國半兩錢制是以十二銖為貨幣的基本單位,半兩折半是6銖、(稱一寽、秦國時又稱 1 淄)。12銖叫半兩;24銖為一兩。36銖(重一兩十二銖)一兩半。這就是秦代和漢代錢幣的重量單位。但是,後邊還有一個 16兩為一斤,這就麻煩了。30斤為一鈞,又成了十進位。 所以,秦國在戰國的時候開始推行半兩錢。用重量單位為劃分的銖兩制,以兩作為錢幣的基本單位是一個重大進步。重量是計算基數可以使用時忽略。交易的錢幣單位就變成了一個半兩、三個半兩、五個半兩、十個半兩,或100個半兩,大小錢幣的單位之間是好計算的,兩 變成了代替銖數的符號。我們現在大小半兩都看到了,但是它們之間是怎樣劃分換算的還缺少史料。但是一定要知道,大的半兩,絕不是重量的半兩,是當若干個半兩錢幣,是半兩錢幣個數的若干。 現在可以看到了,這時候的重量單位時很複雜的,你要當一個會計可是不容易。(這個半兩變成了錢幣種類 美元、人民幣、英鎊 這樣的名稱,而非半兩重)當一、二、三個半兩的問題清朝的通寶錢幣,只以個頭論大小,並沒有在錢幣上寫五分三分二分。而是約俗稱。當十二十五十重寶之後和當百,這樣的虛值貨幣,才有文字規定。 資料:《漢書律曆志》記載,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銖、兩、斤、鈞、石。 24銖= 1兩 16兩=1斤 30斤==1鈞 4鈞= 一石。在戰國時期兩種重量單位比重很特:,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一鎰二十兩、30斤==1鈞 特別重要。因為,十進位是比較先進的,單獨創造出一個一鎰二十兩、30斤==1鈞,反映出了這種需求) 三、以重量單位劃分的銖兩制貨幣,貨幣單位之間用重量來區別,但是向下分割難以比價,三株、太貨六銖、二銖、四銖的出現,這是錢幣制度的細化和進一步改革,是24銖的分解。書上是怎麼說的?專家們對錢幣制度說不清道不明,總是抄這樣幾句話,三株、二銖是錢幣縮水了等等。 半兩,是一個比較大的貨幣單位,我買一個燒餅,要半兩的一半,你怎麼辦。半兩的半兩是六銖。後來出了太貨六銖,實際上是一寽。還有三株,是一寽的一半。後來二銖、三株、四銖、五銖都出來了。雖然解決了小錢幣的分割,銖都和半兩重量掛鉤。 因此,錢幣之間只能以重量單位來區分。但是它們之間不好比價。 半兩是計重貨幣,銖錢是一兩的分解單位計重貨幣。 現在你可以看到,銖兩制實際上是把 24銖分份。一半一半往下分。現在你可以看到了,24銖 一兩。12銖半兩。六銖、半兩的一半、因此 半兩是一兩的二分之一、六銖是四分之一、四銖是六分之一、三銖是八分之一、二銖是十二分之一。這是一個無窮分解的貨幣單位。所以,當年的錢幣稱呼很可能是這樣的。半兩是二分,三株為八分,四銖為六分,分是怎麼來的?分字有兩個讀音: 一讀 分,分開,象形文字,刀把八字切開,一分為二;二讀 份。(現在的錢幣 理論上應當讀份。一份是一分, 十份是壹角,如果不這樣理解,就是錯的。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了銖錢制度的基本模式 二銖、三株、四銖、六銖和12銖。這樣的五等錢制,成為基本的貨幣單位。也為五銖錢的推行,奠定了基礎。人們從長時期的不方便認識到,這樣的等級不過是認為的規定,大家的認同。 四、西漢實行五銖錢制度,實際上名義上是以重量計數 ,但本質上是進行了錢幣計量的十進位改革。 漢武帝的時候,市場繁榮,經濟發展。一個錢幣的價值大大提升。三株錢的行用,為五銖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半兩錢制,實際是二進位。就是 12銖 六銖 四銖 二銖錢幣制度,但是在行用的過程中。一個燒餅要三株怎麼辦,沒有,你只好買兩個餅,或者是你交十鑄錢,再給你掰一塊。並可以掰開,其它的物品呢?或者是其它的某種商品,價格是三株,沒有錢,是不好找的。所以,鑄行三株,彌補了錢幣中的五銖、七銖、九銖、十一銖的問題,為單數錢幣發行,開闢了一條通道。《漢武帝時停鑄半兩,(停鑄半兩,不等於半兩退出市場。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8銖,(如果以錢重論,則是三分之一兩。)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又過三年,制赤仄錢(仄指邊緣),輪廓上帶赤色,以一當五,但幣值不足。  三銖錢:鑄行於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三月,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罷三銖,行半兩錢。三銖錢系紀重錢。漢初承秦制,鑄半兩錢,錢幣的實際重量與紀重不符,尤以榆莢半兩為甚。三銖錢實際重量與紀重相符,一改半兩與實重不符的錢文,這是自秦半兩以來第一次改變幣文,為以後行用五銖錢提供了借鑒。  三銖錢鑄行時間另有一說為:武帝元狩四年至五年(前119年——前118年)。元狩四年,《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均載:「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有一枚幣文為「三銖」左讀無外郭的錢幣。「《漢書·武帝紀》記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鑄三銖錢」,到建元五年(前136年)「停罷」,此錢流通的時間很短。由此可以進一步斷定,一號墓的年代上限不會早於建元元年。在一號墓里還出土了三十五枚西漢初期的「半兩錢」,而沒有發現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鑄的「五銖錢」,這種現象並非偶然,由此可推斷墓葬年代的下限,不會晚於元狩五年」。近年,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出土一批武帝小型半兩錢範,各地錢範規整,字文統一,陝西、山東所出石范在范型上字文都極為相似,兩地相隔千里,很難說是「奸民」私鑄。沂水出土石范一側記有「四年三月」刻名,如果我們把此定為元狩四年三月,從錢範錢型及文字的特點上是不勉強的,這就正好與《食貨志》元狩四年「令縣官更鑄三銖錢的記載相合」。按此說元狩四年鑄行的應是枚重三銖的半兩錢,此種三銖重的半兩錢鑄行七八個月,存世量要比錢文「三銖」的多很多,這也可能是「令縣官更鑄的結果」。可是,錢文「三銖」的錢鑄行五年,全國各地出土尚少,這與常理不合。因此,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蔣若是《秦漢錢幣研究》及文物出版社《中國古錢譜》諸書中主張建元元年說,王獻唐《中國古代貨幣通考》、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中主張元狩四年說,長期以來,對三銖錢爭論不休,今無定論。》五銖錢的行用實際上是以1銖為基本單位了。方便了錢幣單位的換算--用銖之名,實質上脫離了重量單位。西漢為什麼開始行用五銖,因為數學上使用了十進位。淳璞三國,背文十銖。這證明了,錢幣十進位出現,是古代錢幣制度的根本變革。五銖錢為什麼行用了到隋朝將近700年。就是它的錢幣單位之間便於計算,而且一寸的三注、私鑄六銖均可以比價折算,繼續流通。(大家應當清楚,不是五銖錢行用了七百年,是以五銖為基本單位的十進位錢幣制度行用了七百年)。 一枚錢五銖,還是麻煩的。例如現在有人說,國寶金匱直萬值一萬個五株錢。其實是不對的,不是萬枚,不是當一萬個五銖錢。實際上是一個錢五銖,值兩千個錢是一萬銖。一刀平五千,就是一刀值五千銖。契刀五百就是一百個五銖錢。這樣的錢幣制度才符合經濟發展和民俗習慣。 五、貨幣單位與重量名稱徹底分離---通寶錢幣制度的確立。 現在,我和很多朋友討論,敢下結論的一個問題:從唐代鑄造開元通寶以來,中國的古錢基本開始了從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這樣一個完整的幣制時代。這時候的錢幣,不代表重量,就是貨幣符號,和人民幣基本單位一樣。圓角分,至於能買多少東西,看市場的需求程度,看銅材與各種生產資料的比較價值。在折十之上的幾十、直百、當千,都是通貨膨脹的虛值貨幣。與此同時,還有小平錢以下的一分、二分、三分、五分,(或分或厘)輔幣。據清朝錢幣,可以推出,小平錢以下還有八分、六分、五分、三分、貳分、或者一分的貨幣。 很多專家都這樣下結論:某朝某代只發行了小平錢,或者折二錢。當然,這樣說很嚴謹,沒有發現折三嘛。但是,發現一個說一個,還用你研究啊。錢幣發行,是一個政權宣告成立的宣言,是一個皇帝即位的合法宣示,製造錢幣,當然要有法度規範錢制。根據流通需要,可能某種錢幣鑄造的數量要少一些,但是,絕不會製造一種。古代的錢幣也是要存檔的。你要知道這樣的歷史事實,你就會得出結論,你沒見到某種錢幣的折五錢幣,是它還沒有出土。 六、古錢幣返祖現象---權鈔比價貨幣。歷史上,黃金和白銀是上幣,他們都是用重量和錢幣兌換。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政府一般發行寶鈔(交鈔)記白銀重量,兌換錢鈔。明朝前期沿襲前朝制度,錢幣按照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製作。當你看到嘉靖通寶背二錢、三錢的時候,看到礦銀若干的時候,這就是明朝出現了與白銀比價的貨幣,背若干錢或兩,是摺合銀兩若干,這就是權鈔。 元朝的支鈔半分 權鈔五分,就是摺合銀子重量的概念。金國通行紙鈔,出現通貨膨脹,就開始發行銀錠,「承安寶貨。」但是,由於銀子不方便攜帶,就發行了承安寶貨權鈔,背三、四、五兩。研究下來,證明承安寶貨是真錢,它是權炒,是當銀子的憑證,是與白銀比價的貨幣。 七、古錢幣的零錢在哪裡? 我在博客里發了幾個小刀幣,若干朝代小錢幣,發了清朝十帝系列小錢幣,專題討論古代錢幣小平錢以下的零用錢問題。因為,這涉及到最基本的錢幣制度。我們現在可以完整地得出一個結論。歷朝歷代鑄造小錢幣,是為市場流通的需要,小平錢及以下的分幣也是客觀存在。而這些很少見到的小錢幣,恰恰是最珍稀的。 我現在看,有的錢幣專家,認為五銖錢的鑿邊錢和誕環錢,是一個錢當兩個錢用。哥們,我現在用半張一元錢買你一個一元一個的燒餅,你賣嗎。我可以直接告訴專家,五銖錢的鑿邊錢和誕環錢,是一個錢幣分為二分之一,作為零用,而不是把一個錢幣作為兩個錢用。是當年戰亂,缺少零用錢,老百姓採取的不得已的辦法。 八、貫穿於各個歷史時期的 虛值貨幣。 乾元重寶是中國第一枚重寶貨幣。它的發行是很有意思的。乾元重寶當開元通寶幣值的百倍,就是違背了銅錢是以錢體「銅」的重量代表的價值,而不是虛值。因為須知重寶貨幣的出現,給造假創造了條件,很多人毀掉開元通寶,鑄造乾元重寶,乾元重寶行用不到一年,先逐漸貶值,小乾元重寶三當一,後來退出了流通領域。這是最為典型的假幣驅逐良幣。其它,例如永安五百、大泉五千、金匱直萬、咸豐等等大錢,大家都很熟悉了。 九、宋朝的交子、金國、元朝、明朝的紙鈔、嚴格的說,是支票性質、是銀行存摺,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鈔票。紙鈔依賴錢莊信用、政府信用發行,就像我們前幾年使用的銀行支票。紙鈔為什麼面額巨大,它就是取錢幣的證明,是在某錢莊儲存了錢,到另一地方取錢的憑證。至於政府發行的紙鈔,就當然由政府的錢莊兌現。宋朝開封的大宋清園錢莊幣,有人否認。政府錢莊確實是研究的空白地帶。好多專家說明朝是行用紙鈔,銅錢造的很少。實際上,紙鈔是大額的存款憑證,由於當年的紙張品質和印刷質量,不可能製造紙質的零用錢。我國建國初期印製的一分、二分、五分紙幣,很快就換成了硬幣。目前看到的宋元明清以來的鈔版和鈔票都是大額的,就說明銅錢幣一直是在流行的。 十、 我國的唐代以來,開元通寶錢幣一直在行用,儘管某些國家發行了自己的錢幣,但是沒有那一國廢棄它或者收回翻造。原因是 一、後來朝代都認為自己對於唐朝是一種繼承關係,二、後來的政權都實行的是通寶錢制,開元通寶仍然是基礎貨幣,三、開元通寶是「銅」本位貨幣、設計精美、幣值合理 很有信譽。唐代至今1000年以上,現在民間開元通寶仍然很多。 敵對王朝消滅前朝痕迹,回收錢幣鑄造本朝錢幣,宣示正統統治是金遼蒙元明錢幣遺存較少的重大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宋朝錢幣多,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後來的遼、金、元、明、清,都是後朝滅掉前朝。例如,順治入關,立刻鑄造仿明朝式錢幣,回收明朝錢幣。這才是明朝錢幣至今少見的重要原因。 我這是筆記,僅僅理出了概要。很多細節還沒有弄清楚。中國古代錢幣的進化說明古錢幣制度必須適合經濟流通和民俗習慣,以方便流通原則改革幣制。適合的錢幣制度才能延續下來。我們進行古代錢幣的基礎理論探討,從幣制演化開始,是很有意思的。以後,我研究穩妥了,再配上錢幣圖片,文字也可以寫的詳細,清楚一點。歡迎大家批評,提出建議,我一定改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花錢買刑」
中國古代御史、諫官制度的特點及作用
監察制度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的未來面向
為何我國現在還是禁止性別鑒定?
怎樣看待《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的托克維爾悖論?

TAG:中國 | 制度 | 古代 | 錢幣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