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梭羅:讀《瓦爾登湖》

幾乎所有意圖避免浮躁的朋友們,都會向我推薦美國作家梭羅的經典著作《瓦爾登湖》,他們說看了他的書以後,你的心靈會在浮躁的塵世中清澈一些。說實話,我們大家都在為生計忙忙碌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來省察自己的內心,功名利祿之累早已讓我們無限的疲憊。朋友們的建議引發了我內心的對生命中文學的愧疚,我已有半年沒有讀書作文了,這對以文字為人生志向的我來說,是最對不起自己內心的事。年關時節趁一個空當,我特地去書店找這本書。我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沒去書店了。懷著一份虔誠,我小心翼翼地又回到了書香的氛圍中,在一個清寂的角落裡,我發現了沾滿了灰塵的梭羅的《瓦爾登湖》。1817年梭羅生於康科德城,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執教,然後他住到了思想家愛默生家裡當助手,並從此開始寫作。1845年,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此後他患了肺病,醫治無效,於1862年病逝,終年僅44歲。《瓦爾登湖》1854年出版,當時反響並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及至成為世界文學經典。《瓦爾登湖》用非常自然與質樸的語言解構了作者與自然、生活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及自然與自然的種種接近本質的關係。在湖邊,梭羅說湖水跟生命比,是多麼的美麗,跟性格比是多麼的透明,連來這嬉戲的野鴨子也是乾淨的。梭羅對這些自然的美好事物充滿了憐愛與感情。這樣的事物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也是不少見的,問題是並沒有引起我們對她的一種油然而生的能進入生命深層的感情。而對人生,梭羅更是傾注了自然主義的關懷,他說:「無論你的生活多麼卑微,你都要勇敢地面對,堅強地生活,不要迴避它,也不要謾罵它,它畢竟還沒有你壞。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窮的人,就是在天堂,喜歡挑剔的人也會找岔子。熱愛你的生活吧,儘管它很貧窮,就是在貧民院,你也可能度過一些快樂宜人,激動人心的時刻。落日映照在富人的寓所,同時也映照在貧民院的窗上,而且同樣光輝燦爛。門前的積雪也同樣在早春融化。我想,一個人只要清靜淡泊,那麼他生活在貧民院就跟生活在宮殿里一樣心滿意足,思想愉快。」讀著這樣深入肺腑的心靈之抒,我們浮躁的心能不引發震蕩嗎?我們都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在自然中,然而我們並沒有好好地打量這一切,包括我們自身內心自然的需要。我們肯定梭羅,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效仿梭羅,以那樣的方式去珍愛自己的生命,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保持這種自然的生活態度。據說英國作家毛姆是非常推崇梭羅的,他說梭羅的文字清晰、平易而優雅。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說法,但我更喜歡和看重的是梭羅的人生態度。我們周圍有的是為生存而不擇手段的人,他們的內心在現實的物慾世界中被扭曲,生活只教會了他們去放手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的內心沒有平靜的時候,儘管他們也常去大自然遊玩,但那隻不過是一種生活之外的休閑而已。而梭羅呢,他是個徹悟主義者,他沉浸於湖邊的小村,與禽獸為鄰,在最純凈的大自然里閱讀、尋找自然與內心的詩篇。在19世紀中葉,美國正因商業和技術而走向大工業化國家。這樣的社會變革,讓梭羅很是不安,工業對大自然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如此,由此帶來的剝削也讓梭羅充滿焦慮。對我們常人來說,工業與後工業社會帶給我們的與讓我們失去的相比,至少不會讓我們對這個社會躲避、排斥。而梭羅的人生目的和他要到達目的路徑,卻要以這種離群索居素麵朝天的方式,這是我們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也正是梭羅的人格魅力。冬天讀《瓦爾登湖》正是最合適的時機。窗外靜靜的,室內靜靜的,書靜靜的,心也是靜靜的。是的,《瓦爾登湖》原本就不是屬於熱鬧的,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梭羅就曾說過「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 (蔡誠/文)《青年時訊》2004年2月5日


推薦閱讀:

瓦爾登湖畔的梭羅
嚮往靈魂之湖--讀《瓦爾登湖》
心中的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裡蟄居 
《瓦爾登湖》富有哲理的人生語錄

TAG:梭羅 | 瓦爾登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