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卻打了8年之久,聯合國都叫不停

戰爭的目的通常有以下幾種:一是滅國。通過佔領對方領土,消滅對方抵抗力量,達到使對方政權滅亡的結果。二是奪取對方的土地。這種戰爭通常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將對方的領土據為己有,拓展生存發展的空間。三是搶劫財富和掠奪資源。這種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對方,二是搶劫和掠奪對方的資源,歷史上很多游牧民族對中原的戰爭多是這種,搶完就跑。四是使對方屈服。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一般的戰爭達不到這種境界,只有通過武力打擊使對方遭受損失,迫於被進一步摧毀的可能而選擇屈服於對方。

一些超級大國或區域性大國為了稱霸往往會對周邊國家進行戰爭,以削弱對方實力,增強自身稱霸的籌碼。今天所說的這場打了8年之久的戰爭就是與一國想地區稱霸有關,這就是伊拉克和伊朗進行的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因為兩個國家積怨太深,一打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整整打了八年之久,時間之久差點創了二戰之後戰爭最長時間記錄(僅次于越南戰爭)。戰爭的起因雖然紛繁複雜,但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宗教問題、邊界問題和民族問題。銘蘇先生先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戰爭的起因:

一、兩國的宗教矛盾問題

在中東地區伊斯蘭教主要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兩大派別的恩怨由來已久,已成為歷史遺留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伊朗和伊拉克同為伊斯蘭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教徒占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

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阿拉伯地區,並且號召伊拉克民眾起來推翻薩達姆政權。這還得了,太明目張胆了。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一定的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伊拉克南部什葉派教徒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積極響應領袖的號召,發動了一些反政府武裝起義,這導致了薩達姆對霍梅尼的個人仇恨。

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什葉派在伊朗掌握了國家政權後,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時由於伊拉克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這也令他們不滿。再加上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會向周邊地區擴散,就暗中支持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二、兩國間的邊界問題

兩國邊界長1200多公里,領土爭端由來已久,也是歷史遺留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劃分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有100公里長的一段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界河。根據以前兩國簽訂的協議,雙方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對伊拉克十分不利,更認為以前簽訂的條約為不平等條約。這只是兩國領土紛爭的縮影,在漫長的分界線上,還存在著很多處有爭議的領土。

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兩大古老民族矛盾問題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為阿拉伯人占多數。兩個民族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戰爭和衝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該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伊斯蘭革命後,很多原來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軍力。 而伊朗的去西方化運動也使得西方國家對新興的伊朗政權充滿敵意。薩達姆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而霍梅尼剛掌權時間不長,如果能夠趁機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斯蘭革命政權,便有可能使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海灣地區的石油貿易。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突然襲擊。

戰爭的結果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598號停火決議,敦促兩國立即停火,兩國還是打得不可開交,最終於1988年8月20日雙方實現停火。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死亡35萬、傷70多萬,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又復到了戰前的樣子。

為什麼說這場戰爭毫無意義呢?

戰爭的發起方為薩達姆當政的伊拉克,原計劃通過對伊朗發動戰爭,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解決兩國邊界問題,同時削弱霍梅尼當政的伊朗,控制波斯灣,實現地區稱霸。結果不但邊界問題沒有解決,在削弱伊朗的同時,使伊拉克深陷戰爭泥潭,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地削弱了伊拉克國力,這是薩達姆萬萬沒有想到的。本來還想趁霍梅尼上台未穩趁機從伊朗撈一筆,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得不償失。

對於伊朗來說,付出了雙倍於伊拉克傷亡的代價,這場戰爭是靠人海戰術堆出來的,真是革命英雄不怕死。跟伊拉克這場持久戰消耗了伊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舉全國之力來打這一仗,結果呢?什麼都沒得到,反而使自身經濟倒退幾十年,不然現在的伊朗實力也不容小覷。

雖然伊拉克和伊朗存在著宗教問題、邊界問題和民族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兩國完全沒有必要為此打一場8年的拉鋸戰。最重要因素應該是伊拉克領導人的地區稱霸野心,隨著石油經濟而來的是巨額的財富積累,而面對阿拉伯世界的現狀已不能滿足於統治伊拉克這塊小的區域,而在於領導阿拉伯世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野心的膨脹需要強大的國力和軍隊作為支撐,然而剛剛邁出第一步就遭遇了波斯人的頑強抵抗,稱霸地區的美夢便夭折了。


推薦閱讀:

使用核能的國家很多,擁有核彈的國家卻不多,從核能到核彈很遠么?
甲午戰爭之後,為什麼只過了十七年清朝就滅亡了?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如何評價印度的核武以及軍工水平?
楚漢戰爭和白登之圍

TAG:戰爭 | 意義 | 聯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