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
一項調查顯示,父母們最擔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擔心孩子「身體不好」和「沉迷網路」。
像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這些位居後位的問題,在家庭教育的現實中甚至還被完全忽視。
現在經常把一些不知禮數、有破壞性的孩子,稱作「熊孩子」。當它作為一個新興辭彙出現,雖然家長們深有感觸,但卻並未因此得到警示,反而習以為常以此為俏。
更常見的是,父母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只要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心理是不是健康、有沒有好的行為習慣,除非孩子「出事」了,否則根本不會被關注到。
只圍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轉,這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過去這些年,素質教育一直在推進,但很多地方效果並不明顯。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之外,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理念跟不上,也是重要原因。當家長還是最關心學習成績,社會還是唯文憑是舉,學校的素質教育很難單兵突進。
其實,素質教育更應該從父母做起。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關注、在乎什麼,自然會引導孩子往什麼方向發展。父母有健全的素質教育觀念,孩子才更有可能得以全面發展。如果父母只在意考試成績,而忽視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忽視潛移默化中言傳身教,就會不知不覺給孩子的人生道路埋下隱患。
曾有調查統計顯示,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中有70%~80%由家庭造成。這些問題有教育方式上的,比如過分溺愛、簡單粗暴,和孩子缺乏溝通、要求過嚴等;也有價值觀念上的誤區,比如重視金錢,用物質補償來代替教育引導等。可以想像,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孩子成績再好,又怎能成長為一個健康優秀的人呢?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可能都隱藏著家庭教育的失敗。「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當然這個「慣」不是說家長有意為之,通常是家長在教育理念上步入誤區,無心插柳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談及家庭教育,也常有人拿中外來對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美國等國家的父母,更習慣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更關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中國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某種程度說是一種「偷懶」的教育,想把精力集中於學習,找到成功的「捷徑」。但常識告訴我們,「偷懶」往往找不到捷徑,「熊孩子」也不是一天養成的。
推薦閱讀:
※你的夫妻關係,才是你教育孩子的起點
※7年經驗談:如何在家啟蒙孩子的經濟學素養
※有這三個月出生的孩子,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你想要孩子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就要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我不讓我爸媽幫我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