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這些癥狀都是正常生理現象,月嫂看完就放心了!

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年輕的父母因為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現象來醫院就診,甚至有父母半夜裡慌慌張張跑去。今天,我們就新生兒時期常見的一些生理現象做一介紹,以便新手父母有個了解。

胎脂

足月的初生兒皮膚上會覆蓋一層灰白色的皮脂,能夠保護新生兒嬌嫩的皮膚,這些胎脂的分布並不均勻,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自然消失,不需要刻意擦拭。

初生兒肚子大

這是由於腹肌發育不完善,腹壁比較鬆弛而受胃腸空盈的影響所造成的。有的家長常常把寶貝的腹部膨隆誤認為是腹脹,其實是正常現象。隨著嬰兒年月的增長和腹肌逐漸發育,腹部會漸漸平坦的。

打嗝頻繁

看到寶寶總打嗝,很多媽媽擔心寶寶會難受或者生病了。其實,這是由於小寶貝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引起的。家長可嘗試拍隔、喂溫開水、餵奶等方式來緩解,隨著寶寶的成長,打嗝現象會逐漸好轉。

粟粒疹

在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如針尖大小黃白色的小疹子,這就是嬰兒粟粒疹。是由於皮膚在代謝過程中,不斷脫落的細胞不斷堆積,堵塞了皮膚上的小毛孔導致的,脫皮後自然消失。家長切記不要擠壓。

生理性脫皮

嬰兒出生前處在溫暖的養水中,出生後受外界寒冷乾燥空氣的刺激,以及不斷的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出現生理性脫皮現象,是正常的。

脫皮期間,可以塗抹潤膚油/霜,以保持皮膚滋潤。其次,不要撕寶寶的蛻皮,存在感染的危險,等待自然脫落。

四肢蜷曲

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睡姿呈現英文字母「W"和「M」狀。這是健康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隨著月齡的增長,四肢逐漸伸展。和俗稱的羅圈腿即「O」型腿毫無關係,根本無需捆綁保持曲直。

生理性抖動(驚跳反射)

初生兒在睡覺,或者受驚等情況下出現四肢顫抖的情況。這不是寶寶抽筋了,而是因為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引起的一種正常的生理性反射。隨著神經系統逐漸發育成熟,就會慢慢消失。

吐奶、溢奶

新生兒寶寶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吃奶過多、過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是常見的現象。建議寶媽盡量採用坐喂、半卧位等姿勢哺乳,防止嬰兒吸入大量的空氣。餵奶後,及時拍隔,宜採取左側卧位,大部分寶寶在6個月左右逐漸改善。

黃疸

大約70%以上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5天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現象,在一周內左右逐漸消退,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約持續一個月。這是正常現象,稱作生理性黃疸。但如果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黃染嚴重,或消退後又反覆,都屬於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就醫。

蒙古斑(青斑/胎記)

大多數小寶寶的背部、臀部可見這樣光滑的青灰色斑塊,是皮膚中含有過量色素造成的。家長不必擔心,蒙古斑通常會在孩子上小學前逐漸消失,不需要治療。

吸吮小泡/脫皮

吸吮小泡指的是嬰兒上下嘴唇中間部位出現的小泡,是因為吸吮動作所致,和餵養方式以及「上火」無關,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爸媽們無須為此擔心。寶寶稍大些,吃奶時間隔拉長,便不再出現。

嗓子發響

這是由於新生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會發生變形,空氣通過變窄的那部分導致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是正常的。當然,寶寶的鼻粘膜毛細血管非常豐富,且鼻腔狹窄,當有分泌物時,此種情況會加重,父母可以用小棉簽輕柔地將鼻腔分泌物取出。

鸛咬傷

很多寶寶出生時脖子後面、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規則的紅色區域,這是一些毛細血管群,通常會在1歲半左右時自行消失,不需要採取任何干預措施。

由於在西方有鸛鳥送子的傳說,認為寶寶由鸛鳥叼來送到爸爸媽媽懷裡,所以有人稱這些紅印為鸛咬傷。

馬牙和螳螂嘴

「馬牙」是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就像小小的「牙齒」一樣;螳螂嘴是新生兒頰部的脂肪墊,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

陰道出血和乳房腫大

新生的女寶寶會出現陰道出血的現象,這是嬰兒離開母體後體內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的結果;乳房腫大也是受母體激素影響導致的。

這些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擔心。有些地方有擠壓新生兒乳房的做法,這是錯誤的。

睾丸移動

剛出生的新生兒睾丸可能在陰囊中來回移動,有的時候可以移動到陰莖的根部,也有可能縮到大腿的根部,尤其是遇到冷的刺激後,睾丸容易出現移動的現象。只要大多數時間睾丸都在陰囊中,個別時候睾丸上下移動都可以視為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推薦閱讀:

【新生兒剪指甲】寶寶幾歲開始剪指甲
寫給博士新生的一些建議
【News】母親孕前BMI與新生兒壽命相關
新生兒睡著了,還要拍嗝嗎?
新生兒斗篷裙子兩件套

TAG:新生兒 | 現象 | 新生 | 月嫂 | 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