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主要觀點

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主要觀點

老子,又稱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稱為教祖。又被《列仙傳》稱為太上老君。老子生於東周時期,曾任職周朝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其留傳於後世的著作主要是《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後來取書名《老子》。

《老子》的主要觀點有如下幾點:

一,天地萬物的成因。

天地萬物究竟是怎麼來的?其運行規律和興衰存亡究竟是誰主宰?這個問題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無法探索的問題。有的國家宗教認為是上帝,有的國家宗教認為是天主。而老子認為這個主宰者是無法名狀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勉強稱其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一就是太極。老子又說這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天地萬物各有不同的秉性,這個秉性就是「德」。是天地萬物的具體體現,而這個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說明道是天地萬物來源的本體,德是道的具體功能體現。道通過德主宰天地萬物。「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二,人的處世之道。

老子教導人類處世的觀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鑒的。其一,要柔。柔弱勝剛強。「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要學會象水一樣隨物就形,就不會有困惑,而且會很自在。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人不可為名利所惑。要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也不要追求盈滿,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其三,人要慈愛。這也是老子的「三寶」之一。要對世間萬物無論善惡保持一種慈愛之心,因為萬物皆道所生,德所養。而且所謂善惡只是所佔的角度不同罷了。人間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有時就是一念之間。其四,要節儉。這是老子的「三寶」之二。天下萬物都是道所生,都來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學會節儉。不要將物糟蹋浪費,更不能暴殄天物。其五,不為天下先。這也是老子的「三寶」,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強,木出於林風必催之。出頭的椽子先爛。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為政之道。

老子的為政之道主要是「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永遠是無所作為的,但實際上卻生養天地萬物而無所不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規律,萬民自然會教化為完美的人。關鍵是要人民沒有私心雜念。即「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在無為的同時還要「無爭」,要謙下。「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其不爭,故為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江海因甘於處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想處於萬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語上對萬民謙虛,也不要與萬民爭利。「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提倡第二個為政之道就是「德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節儉,「治人、事天,莫若嗇。」

四,兵家之道。

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興正義之師,「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第二是「不武」,不怒。「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老子認為「天惡強,勇於敢則殺。」第三是不客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得尺。」第四是不輕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第五是示弱。這樣可以讓對方輕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時柔弱似水則無堅不摧。「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五,養生之道。

老子非常注意養生。據史料記載,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

老子的養生之道一是清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

二是要順其自然。

老子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三是建立朴德。

要見素抱樸。「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說明修身養性的重要。四是要穩重。「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不愧為是中國哲學理論的鼻祖,提出的許多觀點都涵蘊著哲理。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隨,恆也。老子提得最多的是樸素的辯證觀點。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道若谷,大白若辱。又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學習了《老子》一書後;

第一,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天地萬物起源有了大致的認識。

第二,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三,進一步懂得了處事為人的方法。


推薦閱讀:

在相對論中引力是質量扭曲空間形成,那麼愛因斯坦是如何想出此觀點的呢?
觀點:加州SCA5不死,我們華裔死
觀點:「一帶一路」的宗教戰略選擇
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晰表達觀點,並有效說服他人?
我的命學觀點之--「庫」和「墓」的定義及運用(文愣頭青)

TAG:道德 | 觀點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