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醫學--魏勰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大國,中國文化亦源遠流長,在這文化的長河裡,孕育了中醫文化體系和太極文化。據史料記載,中醫學可考到有史以來的公元前幾世紀或更早。如:《皇帝內經》等均有明確記載;有同樣淵源的太極文化其理論可考證到《易經》、《道德經》等。且兩者均以《周易》的陰陽理論為依據,同源而功能異途並發展和壯大著的、為世人所賞識認可的且不斷追求著、學習著、宏揚著和探索著的中國古老文化。這裡試論少許,望各位老師指正。

一. 太極拳與中醫學的共同點

1.首先中醫學認為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靜動等等。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 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慨括,是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俯也」。

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快慢相間,行意結合,螺旋纏繞,外柔內剛等陰陽相合的拳術套路而為太極拳。所以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請濁之氣、陰陽相交、化生萬物。

由此可見中醫學與太極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2.中醫學中,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納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相互關係,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療方案的。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進行推演,對應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肝、心、脾、肺、腎)等等。而在太極拳法中,講引、進、落、空、停和進、退、顧、盼、定等身法以及以此派生出的八卦方位(乾、巽、坎、垠、坤、震、離、兌)與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相對應。

  二. 太極拳與經絡的關係 中醫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分為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任督二脈和奇經八脈。經絡通則身體健康,經絡阻滯則生病。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是指人體內的氣血循環經絡運行路線無始無終,而在練太極拳時我們的內氣運行亦要求「一氣呵成,如環無端」。〈〈靈樞*經別〉〉篇: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又云:所以決生死,去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太極拳是意氣運動以通任督二脈為基礎,最終達到大小周天借通。要求「以氣運身,如九曲珠無微不至,」又講:「運之於身,發之於毛」。故而通過太極拳的導引吐納,自然而然地調節了經絡氣血,盪清阻滯,使氣血運行暢通,其目的在於練就充足的內氣,並運用內氣貫通十二經脈,通大小周天,這樣就可以消除陰陽盛衰不調,經絡氣血逆亂阻滯等致病因素。練拳久而久之可使氣由經絡-----經筋-----皮部,由表及裡,由里及表無微不至,可改善人體微循環和臟腑之間的聯繫,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健身體,益智延年的目的。

附三陰三陽經走向歌決

  手之三陰,胸(腹)走手;

手之三陽,手到頭;

足之三陽,頭到足;

足之三陰,足到(胸)腹。

附十二經絡流注歌訣:

一肺二大三是胃,

四脾五心六小腸,

七膀八腎九心包,

三焦肝膽以次詳。

  三..太極拳與中醫學的氣血關係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氣,來源於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即水谷之精氣,簡稱「谷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血,是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那麼氣血的關係《內經》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停則血凝」;「氣由血生」。可見氣血之間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的關係,氣血又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活動的物質基礎。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著重於對精、氣、神的修練,尤其在鍛煉時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隨意走,行隨意行,進而推動血液運行,使氣血運行流暢而致和平。也就是要做到「氣遍周身不稍滯」,進而達到「汗流浹背而不喘」,最終達到「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的效果。人體內氣的強弱決定人體的健康程度,雖然內氣與生俱來,但其盛衰卻離不開後天的培養,只要鍛煉方法科學、合理,就能使內氣匯聚和增強,進而利用這充沛強大的內氣增強體質,防身禦敵。

那麼怎樣才能匯強大的內氣呢?也就是在安逸清凈的意識支配下,通過合理的姿勢導引使人體自身具有的先天之精氣、後天之谷氣、和存在與自然界的宗氣在短時間內匯聚、飽滿、充實、壯大、鼓盪,漸漸貫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充實全身。在意識的引導下,內氣行於心,則心火不亢;心腎濟濟,則腎水不寒;腎藏精,主納氣、丹田則藏之;內氣行與肺,則升降自如,肺氣下納於腎,則氣沉丹田,運動而不氣喘,即所謂「空其胸,實其腹」之理也。內氣行於肝,則肝火得平,腦清目明筋骨強健;內氣行於脾,則運化得健,清氣上升、血液得統。《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這是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使肌肉發達豐滿,臻於健壯,肌膚健美光澤;內氣行於血脈之間,則營衛和,腠理緻密。《靈樞*營衛生會》篇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主內而屬於陰,衛主外而屬於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腠理的開合、「晝精而夜寐」《靈樞*營衛生會》,以及防禦外邪的能力。腠理開合,內氣行於肌膚毫毛則感覺靈敏,氣達四梢,汗液排泄順暢,可維持恆定的體溫,對練太極拳可起到氣定神閑,怡情養性 ,益智延年的作用。


推薦閱讀:

[轉載]老中醫識人斷病
中醫經典導讀:《醫林改錯》(個人觀點)
黃花菜治抑鬱症風波後,劉維忠發聲:為宣傳中醫挨網友罵也值
中醫艾灸幫您消除「熊貓眼」
刮痧能防治關節痛?刮痧有什麼好處?

TAG:醫學 | 中醫 | 太極拳 | 中醫學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