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香港養老院

編者按:我們將從《探訪香港養老院》一文中了解到香港的老齡化現狀及老人在養老院的生活狀態。為方便閱讀,小編在前面梳理一下香港的養老保障制度及養老院類型:

長期以來,香港採取「小政府、大市場」、低稅制和自由貿易的發展模式,連續16年被Wall Street Journal和 Heritage Foundation』s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評為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人均GDP達到世界前茅。但從文化層面看,香港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子女贍養老人的觀念根深蒂固。因而,香港養老保障制度深受其經濟、政治、文化和歷史背景多重影響。1971年以前,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以實物救濟為主,後來轉變為以現金支付為主的援助方式,並逐漸擴大服務範圍,由最初只為貧窮者而設的公共援助發展到不計算資產的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

目前,香港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綜援」(類似內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組成,這部分資金由政府財政統一支出。高齡津貼分為「普通高齡津貼」和「高額高齡津貼」兩種,前者是針對65-69歲之間、收入及資產沒有超過規定限額的長者,後者的對象是所有 70歲以上的長者。目的在為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人士提供安全保障,使他們達到能夠應付生活基本需要的水平。

第二部分統稱為「強制性公積金」和「職業退休計劃」。強積金帶有強制色彩,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任何18至65歲在職人士必須參加強積金計劃。標準為僱員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僱員繳納,另外5%由僱主主繳納。強積金制度施行以來,在香港參與率很高,目前是香港養老金體系中的核心部分。

第三部分是「個人儲蓄及家庭資助」。香港市場上有豐富的養老投資理財產品,在職人士擁有多種選擇為自己的養老投資。

香港的養老制度在「公平」及「效率」兩大核心問題上,均有自己的特色。老年人除需要必要的經濟能力外,因年老體弱,生活照顧上更需要有保障。居家養老、日托中心及機構養老是香港養老的幾種模式,其中養老機構又分為津助安老院、合約院舍 (以投標形式取得服務合約的院舍)、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和私營安老院(根據特區政府社署長者資訊網數據顯示,私營養老院佔比達到80%),針對不同情況的老人照護程度也不盡相同。一些低收入又需要照顧的孤寡老人,可以在養老院獲得政府資助的床位。除此之外,香港社會的養老產業亦較發達,老年人在醫療、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有較大優惠。近年,也有香港老人看準內地機構養老與香港機構養老存在的差價,到廣東、福建地區養老院養老。

(參考文獻:《港澳養老金制度比較研究》)

附:

探訪香港養老院

文/周雪婷 郭啟晨

香港安老行業人手緊缺。圖為香港一安老院

九龍半島的深水埗一帶,香港低收入人士較多。這裡街道陳舊,充斥著各類小商販和傳統行業,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的經濟騰飛並沒有在這裡留下太多痕迹。走在老舊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拄拐杖、坐輪椅的老人,以及大大小小各類公立、私營安老院舍招牌。

  香港人口的老齡化在深水埗區便可見一斑。數據顯示,香港現有65歲及以上長者約120萬,佔總人口的14%。2066年,長者人數預計將達到260萬,意味著屆時每3個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長者。

  面對日漸嚴重的老齡化趨勢,長者安老服務在香港應運而生。對於體健長者,特區政府致力提供「積極樂頤年」和「老有所為」的環境;對於體弱長者,則須按不同程度身體需要,提供所需的支援。

  按照長者護理需要程度由低到高,香港的養老機構可分為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據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2015年統計,目前香港有各類養老院舍925家,提供73595個床位。其中不受政府資助的私人養老院佔一半以上,達547家,提供的床位達到50315個。

  香港年齡達65歲以上的長者,通過特區政府「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每月只需支付1506至2000港元的護理費,即可入住政府指定的養老院舍。但因申請人數眾多,床位供不應求,排隊時間通常需要3年左右。因此,很多長者轉為選擇私營安老院。而經營上自負盈虧的私營安老院舍,收費在每月5000至2萬港元不等。

  位於深水埗福耀大廈的「仁愛老人院」已成立12年,經過了兩次裝修,目前住著30多位長者,連院長在內共有9名工作人員,這是香港私人養老院社中的常見規模。

  仁愛老人院的院長梁美蓮今年不到50歲,在對養老院的運營模式有所了解後,憑藉豐富的護工和管理經驗,開辦了自己的私營養老院。

  走進這家養老院,可以看到,400平方米的一層樓中,30餘個床位用木板隔開,每個「房間」大約4平方米,只能擺得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個床頭櫃,間隔用的木板牆上掛著兩三件衣物,有的也掛著家人的合影。長者在這個巴掌大的空間里看書、看報、聽廣播,各行其是,很少交流。

  入住仁愛老人院的長者年齡跨度很大,最年輕的66歲,年齡最大有102歲。「仁愛老人院」根據長者身體狀況,每月護理收費在5000至1.3萬港元不等。根據特區政府綜援計劃,65歲以上的長者可領取每月2660至4810港元不等的補貼,加上2012年增設的「長者生活津貼」2200元,很多老人入住養老院無需動用額外開支。

  據梁院長介紹,入住的長者大部分為獨居長者,也有的因為兒女工作較忙,委託養老院照顧。66歲的張仁聲早年離異後去柬埔寨打拚,與子女關係疏遠,去年因身體大面積中風回港治療,並選擇隻身入住養老院。

  「等我身體養好了肯定要回柬埔寨的,這裡太小了。」狹窄的居住環境和疏離的人際關係,讓張仁聲把這裡只當作一個短暫的驛站,他時刻準備著回到柬埔寨自己的獨身生活。

  與擁有健全行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張仁聲不同,大多數長者因為獨居或年事已高,養老院成為他們人生的最後歸宿。

  住在養老院,護工就是與長者朝夕相處的「家人」。根據香港法律規定,老人院每位護工最多只能照顧4位長者,並且必須為社會福利署註冊的護士、保健員和護理員。仁愛養老院里總共有8位護工,他們每天的工作細碎而繁瑣,不僅要照顧老人飲食起居,還得處理簡單的醫藥護理。

  老人院的清晨到來得格外早。由於老人大多睡眠質量比較差,護工每天早晨6時就開始為老人準備早飯。上午護工需要幫助長者洗澡,男女各隔天洗一次,很多身體衰弱的老人無助如嬰兒,很多時候要靠兩位護工抱上抱下,才能洗澡。

  除了早中晚飯,養老院還提供下午茶,每天定點準時開飯,飯菜一般是一葷一素,有時也提供甜點。對於一些沒有行動力的老人,護工要協助長者完成進食。

  養老院與社會很多慈善機構建立聯繫,保持互動,每周二、四、六的下午,會有義工團體來看望老人,帶領他們做運動、摺紙、種植物等等。到晚上8時30分,安老院統一關燈,一天就這樣結束。這種生活一年365天在安老院重複上演,每天如此,包括春節。長者和護工,漸漸都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照顧長者始終不是易事,私營養老院本身的生存也面臨諸多困境。仁愛老人院的梁院長說,作為私營養老院,不享受政府的補助或津貼,日益增長的租金和物價讓養老院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其次,養老院的工作因上班時間長、收入低、消耗體力大等,面臨人手短缺的困境;此外,長者家屬有時會不信任養老院,如何處理與長者的家庭關係,也是他們很頭疼的事。

  面對護工人手短缺的問題,特區政府在2015年推出並實施了養老院護工「先聘用後培訓」的先導計劃,招募青年人在安老院舍做護理工作,以滿足護理人力需求。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特區政府將實施「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即增加約9000個安老服務名額及8000個康復服務名額以及1000個護工培訓名額等。

  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新聞發言人江楚淇表示,特區政府對養老院舍的服務質量非常重視,從2016-17年度開始,特區政府將陸續把1200個目前在「改善買位計劃」下的甲二級別宿位提升為甲一級別宿位。另一方面,政府將重組和合併其「安老院牌照事務處」及「殘疾人士院舍牌照事務處」,並增加人手,全面加強對這兩類院舍的巡查和監管。

  此外,面對養老院床位緊張的趨勢,特區政府也在通過財政投入解決困境。據社會福利署新聞處介紹,特區政府在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建議,增撥約1700萬港元經常性撥款,增加約160個資助日間護理名額,以及約7000萬港元,增加320個資助養老床位。

  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香港,如何兌現老有所依的社會需求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在社會政策和安老服務的逐漸完善下,安老院舍或許可以成為老人真正的「家」。

  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香港,如何兌現老有所依的社會需求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在社會政策和安老服務的逐漸完善下,安老院舍或許可以成為老人真正的「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4.9)【整理編輯:時英平】


推薦閱讀:

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對象 、目的 、內容與工作理念
凈空法師對《孝養老人,理得心安》的開示
婚姻里,養老婆分為這5個層次,看看你家老公在哪一層?
乾貨!養老機構入院評估指南手冊來咯!
老有所「養」,我們該怎麼做?

TAG:香港 | 養老 | 養老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