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案: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2.教材分析與建議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難點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引言始自一幅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現場的照片。圖下文字充滿激情地把學生的思路引領到一百六十餘年前的那個屈辱的時刻。從鴉片戰爭開始,近代中國飽受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裡沉淪。文中引用的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的叫囂充分證明了「強盜的邏輯就是不講邏輯」這一客觀定律。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強權的鬥爭從未停止過,這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本課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勾勒出了中國近代史前期(1840~1901年)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的線索,主要包括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歷次侵略戰爭後列強強加給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條約。本課前三個子目講述了資本主義時代西方列強的對華侵略,後兩個子目則涉及了帝國主義時代中國遭受的外來武裝侵略。在歷次反侵略的鬥爭中,中國軍民體現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志,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一目,主要敘述鴉片戰爭的背景和原因。探討鴉片戰爭的背景,需要從戰前的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背景入手,在比較中進行思考。19世紀中葉的中國,既處在清王朝統治的後期,也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極度腐敗,經濟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處於後人所說的「虛假繁榮」狀態,階級矛盾激化。更為嚴峻的是,長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國人昧於世界大勢,盲目自大,不能以一個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世界。與此同時,世界卻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英國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外來的商品經濟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國政府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英國傾銷其工業產品的夢想破滅,長期以來中國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處於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轉而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以求減少中英正常貿易中的逆差所帶給英國的損失。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又從根本上斷絕了這條罪惡的「商路」。英國遂決意以此為導火索,訴諸武力。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而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只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罷了。「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一目,主要敘述中國愛國軍民英勇抗擊英國入侵,但由於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並同英、美、法三國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歷史。其重點在於分析以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各項條款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應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而中國社會因此發生的巨變主要體現在社會性質的轉變上。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麼說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兩個問題。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於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所謂半封建,也是相對於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認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歷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因為:政治上,由於受列強侵略,中國的領土、司法、貿易等主權不斷遭到破壞,已不再完整,但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從未被列強滅亡;經濟上,中國的資本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中產生了近代企業和資產階級,並且資產階級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並登上近代歷史舞台後,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運動。這一切都說明 1840年以後的中國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但同時,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雖有增長,卻在近代始終未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而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這一問題涉及到相對艱深的理論層面,但是事關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高中學生應該對此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鴉片戰火再燃」一目,主要敘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等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並沒有在被迫開放的中國獲得它們戰前所期望的巨大市場,因此要求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這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史學界認為,這次侵華戰爭在起因、經過、結果等諸方面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而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命名之。需要特別講明的是,鴉片戰爭結束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反而仍舊以自欺欺人的態度繼續生活在傳統當中。課本中舉出的「六不」總督葉名琛的例子給出了當時中國政府的政治精英的真實寫照。而英國在五口通商之後,並沒有獲得它所預期的那種巨大的經濟利益。其原因包括中國的自然經濟具有自保性、中國國民的普遍貧窮及英國商人的帶有一定盲目性的商品輸入等。但是英國政府認為一切的問題都源自於中國政府「開放」程度不夠。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政府提出修約,被清政府拒絕。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出兵侵略中國。「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一目,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及《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創深痛巨的危害。中國愛國軍民的抗日鬥爭也是本目的重點。在這一目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以下背景知識:①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19世紀70年代以後逐步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② 帝國主義的根本特點是「壟斷」;③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發展簡況。此外,教師還可以視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能力的差異自行決定,是否在講授本目以前就與學生一起梳理出一條日本近代侵華的線索,並點明其特點是「滅亡中國」。這項活動也可以放置於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結束之後再進行。對於《馬關條約》的巨大危害,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在領土方面:這是繼俄國割佔東北、西北地區大片領土以來的又一次大片領土的割讓,最為嚴重的是台灣省,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又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形勢。它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次,在經濟方面:① 巨額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緊搜刮人民,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大借外債。西方國家通過給清政府附帶有政治條款的貸款,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② 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③ 在華投資設廠被正式寫入條約文本,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從此,西方列強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地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第三,《馬關條約》之後,使西方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鬥爭更加激烈、更加尖銳。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爭奪中,遭受更大的損害。所以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它的簽訂標誌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誌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一目,主要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反帝鬥爭日漸高漲之時,八國聯軍借口剿滅義和團運動發動新的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教師應適當補充中國人民反洋教鬥爭的原因,興起、蔓延的經過,義和團運動的概況等背景知識,否則不利於學生全面了解這段史實,對他們的歷史思維的培養將會產生大的妨害。對義和團的評價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中心任務,但是在教學中對此避而不談也不可取。建議教師視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差異和教學時間的多寡來決定是否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義和團運動是一場以反對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為主要目的的農民運動,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失敗的背景下,由農民階級發動的一場舊式的革命運動,不過這場運動突出反映了外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尖銳矛盾,並以之為運動的主導方向,這是包括太平天國運動在內的以前的歷次農民運動所不具備的一個特點。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出自於農民階級樸素的愛國熱情和對外來侵略的義憤,表現出他們沒有判別帝國主義侵略與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之間關係的能力。義和團運動最終被清政府利用並出賣,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同時,中國的封建小農經濟造就了農民階級分散、落後、狹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們也沒有鑒別外來侵略與西方先進文明成果之間區別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擊,進行了一場盲目排外的運動,這與中國社會近代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不具備任何先進性。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同時也表明農民階級因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也不可能成為自身的解放者。」上面的評價能夠從多角度對義和團運動進行比較客觀的審視和反思,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對於《辛丑條約》,應當引導學生注意其內容的特點,即:除去巨額賠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政治要求,其中「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一條,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本課的導入,教師可採用多種方式,如:① 因為學生初中學習過相關知識,即便作為常識也該對鴉片戰爭早有了解,所以可以採用傳統的提問導入: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以什麼事件為標誌?② 利用單元導言,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先試著把近代列強侵華史的線索串出來。③ 利用視頻材料導入,例如選用謝晉導演的《鴉片戰爭》相關片段。④ 採用倒敘法,用補充的材料製造疑問,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最初時刻即開始思考。「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一目,可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特點。教師簡單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對於這兩者的衝突與碰撞,可選用英使馬戛爾尼來華的事例,由學生自行總結鴉片戰爭爆發以前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林則徐虎門銷煙一題可引導學生討論「林則徐禁煙主觀上為了維護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能否算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由此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能力。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對「禁煙運動是不是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一題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形成透過歷史現象看其本質的能力。「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一目,是本課第一課時中的核心內容。戰爭經過不是高中教學的重點所在,建議使用動態地圖或者相關計算機課件,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對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分析是本目的重點。教師可在引導學生分析「中國都喪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權」之後,對「哪些條款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增強其分析歷史問題的綜合能力。最後,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一個討論題目,即: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戰敗能否避免?或者,假如道光皇帝信任並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無可能取勝?這是培養學生唯物辯證史觀的極佳思辨素材,只要條件許可,建議使用。「鴉片戰火再燃」一目,主要應突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這一主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比較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列強所籤條約的內容,還可以從兩場戰爭的起因、參與者、戰爭經過等方面進行比較,最終得出結論。本目相關內容中,可以推薦的旨在培養較深層次歷史思維能力的問題還有:①「六不」總督葉名琛的表現反映了什麼深刻的社會問題?(參考答案見上文教材分析)② 英法美等國家侵略中國的特點與沙皇俄國侵略中國的特點有何不同?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參考答案:英法美等是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它們在本階段的侵華特點是以武力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並簽訂有利於列強的通商貿易條款為主;而沙俄是一個相對比較落後的具有濃厚軍事封建殘餘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侵華特點是以掠奪土地為主。不同的索求反映了列強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但是侵略者的本質則是一致的。)「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一目,重點在於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和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戰爭的背景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介紹:① 日本的明治維新及其崛起;② 日本的「大陸政策」是什麼?③ 東方封貢體系的簡單含義,或以朝鮮與中國的宗藩關係為例說明;④ 面對日本蓄意挑起戰爭的行為,清政府採取了怎樣的應對態度?以上四點需要教師補充相應數量的課外知識,但是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對於幫助學生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此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乃至當今的中日關係等問題都會有很大助益。《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是本課重點之一。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思考條約主要內容,並與《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進行比較,看看哪些條款是對前述條約的繼承和發展,哪些條款則在性質上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時代特色。然後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見上文教材分析)。教師應補充「三國干涉還遼」的史實,以便學生全面掌握。甲午中日戰爭以後的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課本語焉未詳,建議教師自行製作相關課件,對此加以概述。中國軍民的抗日鬥爭,尤其是台灣軍民的反割台鬥爭也比較重要,教師可視具體情況決定繁簡增刪。「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一目的核心內容為《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建議教師在講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前,適當補充反洋教鬥爭和義和團興起的背景知識。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請教師在充分展現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因素之外,不要有意刪減反映農民盲目排外、仇外的史料。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夠以故意無視自身缺點和錯誤的方式來進行。《辛丑條約》的影響應由學生自行思考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說《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如能與以前歷次不平等條約相互比較,效果當會更好。2.教學案例案例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師)充分了解戰爭的背景對於我們思考戰爭的起因和勝敗的走向都會有所幫助。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分別是什麼樣子。請大家在課本上找出對戰前清朝社會狀況和對外政策的描述。(生)政治腐敗、國防廢弛、財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師)好,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更多的細節。先說經濟,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被稱作什麼經濟?(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師)其特點是什麼?(生)生產的目的不是用於交換,而是自己消費。(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以前講過的「買黃瓜經濟」和「摘黃瓜經濟」。[註:先曾舉例,生活在城市的人要吃黃瓜多到市場去買;生活在鄉村的人要吃黃瓜多到地里去摘。由此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可以概括成如下三點:①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據統治地位:封建經濟的特色;② 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③ 土地高度集中:下層人民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師)清朝中後期已經到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的末世,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令人窒息。官吏普遍貪污腐化。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樣的俗語想必大家都聽到過。請大家再看龔自珍的詩「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勝栽禾?」請大家說說他詩中的意思。(生)清政府不幹正經事兒,就知道搜刮東南富庶地區的老百姓。貪污橫行,各層官吏在收賦稅的時候公然加派,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寧可把牛殺了吃肉也比老老實實地種田要好。(師)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該用錢的地方卻永遠沒錢。清朝的軍備說明了這一點。清軍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以武器裝備為例,清軍尚處於冷熱兵器混用時代,只有精銳部隊能夠裝備火器,而這些火器絕大多數是明朝時期仿造西方的「鳥槍」,比英軍的武器裝備落後二百餘年。由於軍費短缺,剋扣成風,有些鳥槍甚至是康熙初年製造的,已經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財政嚴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費達到驚人的地步。(師)以上各點是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內部的情況。清政府對外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此時可引導學生回憶唐宋時中國的對外政策,可以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形容。結合教材,敘述點明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意味著完全封閉國門,在清朝,它指的是把對外交往和貿易至於清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廣州,十三行「官商」)]。這個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維護自身統治。[可舉例:葡萄牙騙據澳門,荷蘭強佔台灣,鄭氏父子反清復明等等]。提問:明末清初的來自海上的威脅是不是很嚴重?(生)比起中國近代歷史來算不上嚴重。(師)那麼為什麼閉關鎖國政策一直得以延續下來?提示:是否還可以用「買黃瓜經濟」和「摘黃瓜經濟」的理論來解釋呢?(生:討論)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是根本原因,重農抑商的傳統,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義等等,使對外開放成為完全不必要的事情。(師)外交政策也是由國內的經濟狀況來決定的。說明:上面的教學設計是針對基礎較好、思維層次較高的學生的,任課教師可視學生程度和教學需要自行決定增刪取捨。案例二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並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無可能取勝?(師)鴉片戰爭我們敗了,但是當時的和現在的很多人都不服氣,認為中國輸在昏君奸臣當道,忠良遭受排擠,假如道光皇帝信任並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可能取勝。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生:討論)略。(師:總結)討論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戰敗是否可以避免,我們就應該客觀地分析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也就是說,我們得清楚在戰爭中清朝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劣勢?這些優勢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勢?發揮這些優勢必須具有哪些條件?這些條件是否具備?等等問題。中國的優勢:地廣人多,兵源充足,主場作戰,反侵略,等等。中國的劣勢:政治、經濟、軍事裝備、戰略戰術、思想文化全面落後。我們已經對雙方的軍事裝備作過了簡單的比較,中方的劣勢非常明顯。大家再看一看這些圖片,會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展示中英軍事裝備的相關圖片]有的同學堅信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不在武器而在人,如果用對了人,比如道光帝重用林則徐等抵抗派,再發動億萬民眾,那麼就可以打勝仗。應該說,這個觀點似是而非。戰爭的勝負不完全取決於武器裝備,這是對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武器裝備的優劣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便是林則徐負責指揮與英軍的作戰,仍在使用老式鳥槍甚至是冷兵器的清軍也不會是英軍的對手。不信,我們看林則徐自己是怎麼說的。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爾。不此之務,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林則徐致友人信中語,引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林則徐的這段話反映了什麼問題?(生)林則徐自己也認識到了中英之間軍事上的極大差距,認為以現有的軍備力量不足以抗敵。(師)林則徐還特意強調,讓朋友不要把他的這個觀點泄露出去,這又說明了他的什麼心態?(生)中國的實力確實不行,但是為了天朝上國的體面和自己的官聲民望,知道不行也決不明說。(師)林則徐尚且如此,當時的中國官場、國人心態可見一斑。我們再看一份材料。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該部頭起、二起共550人到達,後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攻陷乍浦、吳淞,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一直到戰爭結束,該部未參加任何戰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這份材料又說明了什麼?(全面落後的劣勢把我們在理論上的那些優勢也轉化為劣勢了。由於調兵速度快,英軍往往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而且以逸待勞,再加上軍事上的「代差」,清軍焉能不敗?如果只強調紙面上的數字優勢,那就是「紙上談兵」,在實際中作不得數的。)被外人侵略,理應振奮民族精神,鼓舞鬥爭的士氣,但是,由於清政府政治腐敗,與民眾之間長期的尖銳對立,「防民甚於防寇」,武裝民眾不可能,民心可用是空話。三元里抗英與其說是衛國,不如說是保家,而且所謂勝利只是靠夜色和大雨,偶然因素極大。關鍵在於,鴉片戰爭時,中國的民族意識尚未萌芽,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缺乏經驗。因此抗日戰爭中可以寄予厚望的人民戰爭在鴉片戰爭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綜上所述,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個結論不易接受,卻很難否定。案例三 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譴責(師)請同學們看這段材料。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從他們的行為來看,勝利者也可能是強盜。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真是豐功偉績,天賜的橫財!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他的口袋,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然後,他們手挽著手,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歷史。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維克多·雨果大家可以從這段材料中看出什麼?(生)英法聯軍的暴行人神共憤,天地不容,受到全世界的譴責。(師)對。還能想到些什麼?(生:討論)略。(師)雨果是哪國人?(生)法國。(師)作為法國人卻公開譴責自己的國家,並把法國稱為強盜。雨果算不算「法奸」?(生:思考,爭論)[多數學生認為不能算](師)雨果恰恰是真正的愛國者。因為真正的愛國主義絕不能故意無視自身的缺點和錯誤。愛你的國家,就要從最根本上去維護她的榮譽,而不是頭腦發熱,容不得別人說任何不是。我們中國人也該這樣去愛國。[註:這一段材料的引申用法與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無關,主要作用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上。]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1. ……鴉片戰爭時期,一些中國人對毒品的危害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為什麼在其後許多年裡鴉片仍不能在中國禁絕?解題關鍵:分析鴉片作為一種毒品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的根本原因。思路引領:嘗試從現象到本質地去分析鴉片流毒天下的根源,可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角度去思考,最終儘可能全面地歸納出鴉片無法在中國禁絕的原因。答案提示:外部原因:鴉片戰爭中國戰敗,雖然鴉片貿易仍屬非法,但是外國鴉片販子為牟取暴利,更加肆無忌憚地向中國輸入鴉片,甚至曾有要求中國政府允諾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叫囂。內部原因:鴉片系稱癮型毒品,一旦沾染,很難禁絕;國內也有大量鴉片販子和煙館老闆貪財好貨,不惜損德敗法,經營毒品;因販賣鴉片利潤極高,更有鴉片販子教唆甚至組織中國人在境內種植鴉片;自嚴禁派的領袖林則徐獲罪遣戍伊犁之後,中國官員或畏懼洋人不敢查禁,或為利益驅使,貪贓受賄,暗中縱容,使鴉片走私愈演愈烈;清末民初,天下大亂,軍閥割據勢力為籌集軍費往往公開種植販賣鴉片;等等。內部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內外原因交互作用,鴉片遂流毒於天下,我中華國民乃日益成為「東亞病夫」。2.這首詩反映了什麼事件,表達了人們什麼精神?解題關鍵:三元里前聲若雷,……鄉民合力強徒催。思路引領:首先讀透全詩的意思,尋找隱含的有效信息,然後結合書下注釋,分析歸納出答案。答案提示:三元里人民自發的抗英鬥爭,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表現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英勇意志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3.為什麼自詡為西方文明的國家軍隊會將東方的文明精華焚毀?解題關鍵:軍隊本身就是暴力機器。思路引領:首先指出軍隊的實質,繼而點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最終解釋所謂「西方文明」摧毀東方文明的慘痛史實。答案提示:軍隊本來就是國家暴力機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來抵抗外來侵略,也可以被用來發動侵略戰爭。19世紀中期,那時的西方殖民主義者以人類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處擴張、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一場不義戰爭。侵略者佔領了北京城,以勝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對於他們認為的「野蠻、愚昧」的中國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麼客氣的。當他們看到那些「比我國(雨果語)全部聖母院的珍寶的總和還要多的夏宮的珍寶時」,侵略者的貪婪和掠奪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孔。燒殺劫掠之後再放火焚燒,還要美其名曰「這是為了給中國人一個教訓」。強盜的邏輯就是不講邏輯,這條真理再次得到證明。4.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對那幕慘劇「永矢不忘」?解題關鍵: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思路引領:首先說明歷史慘劇本身具有警世的價值,再結合當前日本右翼勢力的不斷挑釁,說明其不可遺忘。答案提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後人學習歷史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所以對本民族歷史的無知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當然記住歷史,特別是像日本侵華大屠殺這樣的慘痛歷史,決不是為了有朝一日的報復。包括中日兩國的青少年在內,我們都應該從這段血腥的歷史中受到震撼,從而盡最大努力去維護和平友好。當前日本右翼勢力活動猖獗,正是我們應該格外保持清醒,警鐘長鳴的時候。5.聯繫甲午戰後的有關史實,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想。解題關鍵:讀懂詩人心中的難過和悲苦之情。思路引領:逐句分析詩中的含義,然後再談自己的感受。答案提示:譚嗣同在詩中寫道:「世上的事,沒有什麼能夠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著蒼穹宇宙大哭一場啊。四萬萬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裡還是我們自己的華夏神州啊?」這首詩簡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開始瘋狂地對華進行資本輸出,中國的政治經濟面臨崩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即將開始時的歷史現實,寄託了詩人無限的惆悵和悲涼,也可以作為詩人此後投身於變法維新、救亡圖存,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喚醒世人的偉大品格。【探究學習總結】本課測評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解題關鍵:近代以來列強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及相關的不平等條約。思路引領:按時間順序,分階段分層次列舉相應的侵華戰爭及條約,並點明歷次侵略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答案提示:參見本課知識結構圖。2. 從《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看,列強是怎樣不斷擴大攫取侵華權益的?解題關鍵:歷次侵華戰爭之後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思路引領:比較這些條約中的相關條款,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逐一進行。答案提示: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涉及政治權利的方面有割佔領土、侵犯司法主權、干涉中國內政、外交等方面;經濟權利為賠款、開通商口岸、關稅主權、不平等的貿易關係、資本輸出等;軍事方面有駐軍等。具體來說,政治方面有:英國利用《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日本利用《馬關條約》實際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英國通過《南京條約》附件獲得領事裁判權,以後各國紛紛效法獲取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獨立。列強還通過《辛丑條約》取得了在中國首都劃定專有佔領區以為使館界的特權,還直接操縱官吏的任免和處置,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組織,並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通過外交來控制中國內政等特權。經濟方面有: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及附件獲得賠款2 100萬銀元,東南沿海五口通商、關稅協商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日本在甲午戰後獲得賠款和贖遼費總計2億3千萬兩白銀,開長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華投資開設工廠等特權;列強還通過《辛丑條約》榨取中國人民本息合計9億8千萬兩白銀的賠款。為了強化對清政府的控制,列強通過《辛丑條約》取得了拆毀大沽炮台並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駐軍的特權。3.結合反侵略戰爭中的一兩個典型事例,談談中國愛國軍民的英勇鬥爭精神。解題關鍵:抗敵英烈們的個案與其英勇精神的普遍性相結合。思路引領:可從歷次反侵略的抗爭中選取愛國軍民的英雄事迹中選擇一兩個你認為最感人的事例,先簡單介紹,再加以比較,最後升華為中國愛國軍民歷次不屈抗爭的共同特徵。答案提示:略。學習延伸1.探究活動論文內容:中國近代飽受列強的侵略,一敗再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全方位落後。學生可以根據中國近代史是列強侵華史的線索,舉例說明這一觀點。2.閱讀與思考(1)需要點明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重要影響。此戰以前,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此戰以後過渡到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2)瓦德西為什麼說這番話:他是一個職業軍官,德軍素以紀律嚴明著稱,此次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多有違紀殘害平民事件,瓦德西在日記中自省。(猜測)說明了什麼問題:八國聯軍在侵華戰爭中罪行累累。(北京四中 石國鵬)五、資料與注釋1.原始資料鴻臚寺卿黃爵滋奏陳鴉片走私致使白銀大量外流蓋自鴉片流入中國,我仁宗睿皇帝知其必有害也,故誥誡諄諄,例有明禁。然當時臣工,亦不料其流毒至於此極,使早知其若此,必有嚴刑重法,遏於將萌。查例載:凡夷船到廣,必先取具洋商保結,保其必無夾帶鴉片,然後准其入口。爾時雖有保結,視為具文,夾帶斷不能免。故道光三年(1823年)以前,每歲漏銀數百萬兩。其初不過紈袴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戢。嗣後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吏,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買煙具,為市日中。盛京等處,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漸染成風。外洋來煙漸多,另有躉船載煙,不進虎門海口,停泊零丁洋中之老萬山、大嶼山等處。粵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用扒龍、快蟹等船,運銀出洋,運煙入口。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歲漏銀二千餘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黃爵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1838年),錄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冊林則徐奏陳禁煙法當從嚴或謂罪名重則訛詐多。此論亦似。殊不思輕罪亦可訛詐,惟無罪乃無可訛詐。與其用常法而有名無實,訛詐正無了期,何如執重法而雷厲風行,吸食可以立斷,吸食既斷,訛詐者又安所施乎?若恐斷不易斷,則目前之繳具已是明徵;若恐誅不勝誅,豈一年之限期猶難盡改?特視奉行者之果肯認真否耳。誠使中外一心,誓除此害,不惑於姑息,不視為具文,將見人人滌慮洗心,懷刑畏罪,先時雖有論死之法,屆期並無處死之人,即使屆期竟不能無處死之人,而此後所保全之人,且不可勝計,以視養癰貽害,又孰得而孰失焉?夫《舜典》有怙終賊刑之令,《周書》有群飲拘殺之條,古聖王正惟不樂於用法,乃不能不嚴於立法。法之輕重,以弊之輕重為衡,故曰刑罰世輕世重,蓋因時制宜,非得已也。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夫財者億兆養命之原,自當為億兆惜之,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藏富於民;無如漏向外洋,豈宜藉寇資盜,不亟為計?──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1938年),錄自《林則徐集·奏稿》林則徐奏陳虎門銷煙情形竊臣等欽遵諭旨,將夷船繳到煙土二萬餘箱在粵銷毀,所有核實杜弊,並會督文武大員公同目擊情形,已於五月初三日(6月13日)銷化及半之時,先行恭摺會奏在案。嗣是仍照前法,劈箱過秤,將煙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鹽滷,爛以石灰,統俟戳化成渣,於退潮時送出大海。臣等會督文武員弁,逐日到廠看視稽查。其間非無人夫乘機圖竊,而執事員弁多人留神偵察,是以當場拿獲之犯前後共有十餘名,均即立予嚴行懲治。並有賊匪於貯煙處所,乘夜爬牆,鑿箱偷土,亦經內外看守各員弁巡獲破案,現在發司嚴審,尤當按律重辦……現除暫存此八箱外,計已化煙土,湊合前奏之數,共有一萬九千一百七十九箱,二千一百一十九袋,其斤兩除去箱袋,實共二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四斤,截至五月十五日(6月25日),業已銷化全完。斯時盪穢滌瑕,倖免毒流於四海,此後除奸拯溺,尤期約立於三章,庶幾仰副我聖主除害保民之至意。──林則徐《會奏銷化煙土一律完竣折》(1939年),錄自《林則徐集·奏稿》三元里等鄉民眾痛罵英國侵略者三元里西村南岸九十餘鄉眾衿耆等,為不共戴天,誓滅英夷事:向來英夷屢不安分,久犯天朝。昔攻沙角炮台,戕害官兵,我皇上深仁,不忍加誅,且示懷柔。乃尚不知感恩,猶復包藏禍心,深入重地,施放火箭,燒害民居,攻及城池,目無大憲。欽差大臣見城廂內外遭殃,議息兵安民,英夷理宜得些好意即休。豈料貪勝,不知輸服,得尺進尺,容縱兵卒,擾亂村莊,搶我耕牛,傷我田禾,壞我祖墳,淫辱婦女,鬼神共怒,天地難容。我等所以奮不顧身,困義律於北門,斬伯麥於南岸。汝等逆黨,試思此際若非我府尊為爾解圍,各逆其能保首領下船乎?今聞爾出示當途,辱罵大憲無功,揚言於眾,總要於[與]伯麥伸冤,視我此地無人實甚。是以飽德之義士僉助兵糧,荷鋤之農夫操戈禦敵,糾壯勇數十萬,何怕英逆之義律不可剪除?水戰陸戰兼能,豈怕夷船堅厚?務使鬼子無隻身存留,鬼船無片帆回國。爾等不避,不日交戰。為此特示。──《三元里等鄉痛罵鬼子詞》,錄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冊寧波眾義民公啟眾義民公啟各鄉里父老:自去年八月至今,紅毛鬼子佔據寧波、鎮海、定海三城,四齣騷擾,燒毀房屋,抄掠銀錢,姦淫婦女,強奪牲畜,使我人民不得安居,生者流離,死者暴露,一切耕種買賣皆不能做,其慘毒不可勝言。雖有官兵前來征剿,路途遙遠,來齊一時不能取勝,將來勢必添兵,再與打仗。總是百姓不能安(居),生者流離,死者暴露。不如我們大家公議,各自為主,或一人而聚數十人,或一人而聚數百人,以至數千人,或數萬人,愈多愈好,或用暗計,或用明攻,總要把紅毛夷人除滅,不在浙省滋鬧,我等方能享太平之福。此系義舉,但求安靜,不要圖功,務須合力同心,定期起事。此外尚有無父無君之漢奸,被鬼子用錢哄買,聽其使喚,可恨已極!此輩畜生,我等密為訪拿,送官究治;如敢拒捕,公同處死。至如食物等物,亦應公禁,倘私賣於鬼子,皆作漢奸論。義切同仇,憤不能忍,特此告白。──《寧波眾義民公啟》(1842年),錄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冊魏源論「師夷長技以制夷」……問曰:既款之後,如之何?曰:武備之當振,不系乎夷之款與不款。既款以後,夷瞰我虛實,藐我廢弛,其所以嚴武備、絕狡啟者,尤當倍急於未款之時。所以懲具文、飾善後者,尤當倍甚於承平之日。未款之前,則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後,則宜師夷長技以制夷。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廣東互市二百年,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毒煙受之,獨於行軍利器則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請於虎門外之沙角、大角二處,置造船廠一,火器局一。行取佛蘭西、彌利堅二國各來夷目一二人,分攜西洋工匠至粵,司造船械,並延西洋柁師,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欽天監夷官之例。而選閩、粵巧匠精兵以習之,工匠習其鑄造,精兵習其駕馭、攻擊。計每艘中號者,不過二萬金以內,……計百艘不過二百萬金。再以十萬金造火輪舟十艘,以四十萬金造配炮械,所費不過二百五十萬,而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魏源《海國圖志》卷二《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關於日後「修約」的規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中美《望廈條約》,錄自《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選編與介紹》日後大佛蘭西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中法《黃埔條約》,錄自《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選編與介紹》1858年大沽之戰的有關情形天津直沽河去海口二百里,一曰大沽港,設有炮台,為天津門戶。港之外有沙洪一道,凡海舶進者必過沙始得入口,船至此輒淺擱不能行。當四國投遞照會時,制使先遣大沽武弁駕當地小舟導之行,遂無阻滯。自此,夷人數以杉板及小火輪船探水游奕,制使以方議款,弗之禁,亦不設備。遷延二旬,洋艘漸熟,又以千里鏡遠窺炮台,具悉虛實。夏四月,彌、俄講款,船舶口內。英、佛不俟命,遂於初八日(5月20日)二國同駕小火輪船及杉板數十號,闖入大沽口內。官兵開炮相持,不克,前路炮台陷,守台之游擊以下死者八人。時副都統富勒登太紮營北岸,守後路之炮台,猝聞前軍失利,兵勇驚潰,所有京營炮位,全行遺失,亦相繼陷焉。──夏燮《中西紀事》卷十四一個外國侵略者對焚毀圓明園的述評……莊嚴華貴之區,且曾為高貴朝覲之殿,經此吞滅一切的火焰,都化為雲煙了。屋頂在火焰中已燃燒了一些時候,不久就要倒塌,一百碼外,就可以感覺到那種炎熱,撲通的響,震心駭目,屋頂倒塌下來了。於是園門和那些小屋,也一個不留,一間不留,這所算做世界最宏偉美麗的宮殿,絕不存留下一點痕迹。至是我們已經完畢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我重複聲說一遍,這是一件好工作,雖然我紀述此事的時候,不免惋惜和憂傷;然給中國政府一個利害的打擊,使它痛定思痛,乃是很必需的,現在已經完成此舉了。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絕倫的建築和物品,都一齊犧牲了,但是用來供獻誠實英勇的亡靈們,他(它)的損失也不算大。呵!不,一條生命就足以值得所有這些東西了。──歐陽採薇譯《西書中關於焚毀圓明園紀事》,錄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冊翁同等奏陳和戰方策中國……此次派兵前往(朝鮮),先以護商為名,不明言與倭失和,稍留餘地,以觀動靜。現在倭兵在韓,頗肆猖獗;而英使在京,仍進和商之說。我既豫備戰事,如倭人果有悔禍之意,情願就商,但使無礙大局,仍可予以轉圜,此亦不戰而屈人之術也。蓋國家不得已而用兵,必須謀出萬全;況與洋人決戰,尤多牽掣。刻下各國皆願調停,而英人尤為著力。蓋英最忌俄,恐中、倭開釁,俄將從中取利也。我若遽行拒絕,恐英將暗助倭人,資以船械,勢焰益張。且兵端一起,久暫難定;中國沿海地勢遼闊,乘虛肆擾,防不勝防;又當經費支絀之時,籌款殊難為繼,此皆不可不慮者也。然果事至無可收束,則亦利鈍有所勿計。──翁同等《覆陳會議朝鮮之事折》(1894年),錄自《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四姚錫光記述黃海海戰的一個片斷倭艦之攻我也,以快船為利器,而吉野為其全軍前鋒,繞行於我船陣之外,駛作環行,蓋既避我鐵甲巨炮,且以其快炮轟我左右翼小船,為避實擊虛計。自我超勇沉後,平遠、廣丙亦來會,而船弱不任戰。倭艦復分兩枝,以快船四艘為一枝,兵輪五大艘為一枝,左右環裹而攻,於是我陣亂。致遠葯彈盡,適與倭船吉野值,管帶鄧世昌,粵人,素忠勇,且甚怨閩人之詐也,謂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遂鼓快車,向吉野衝突。吉野即駛避,而致遠中其魚雷,機器鍋爐迸裂,船遂左傾,頃刻沉沒,世昌死之,船眾盡殉。時已逾申刻矣。──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卷四台灣巡撫唐景崧電告台民不服割台昨電示傳播,台民不服閉市,紳民蜂擁入署,哭聲震天。二百年來文物之邦,忽淪化外,流離遷徙,談何容易!其慘自不待言。土勇數十營,誓願與戰,撤時斷不肯繳軍裝。日人登岸,民必殲之。崧力不能禁,請設法告日,不可遽遣人來,來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時官自難保,焉能保人?當此萬古奇變,祈作設身處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國籌一善處之法,和局仍恐有礙。民急思亂,何事不為?並恐劫他國洋行,殺洋人,毀教堂,廣開釁端,此後一日有一日之變矣。無任迫切待命之至。──唐景崧《致軍務處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變電》(1895年4月25日),錄自《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九義和團揭帖一則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女無節義男不賢,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請細觀,鬼子眼珠都發藍。不下雨,麥苗干,教堂恨民阻老天。神發怒,佛發憤,派我下山把法傳。我不是邪白蓮,一篇咒語是真言。升黃表,焚香〈煙〉,請下八洞各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來練拳。不用兵,只用團,要殺鬼子不費難。燒鐵道,拔電杆,海中去翻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俄德哭連連。一概鬼子都殺盡,我大清一統太平年。──僑析生《京津拳匪紀略》卷三山東巡撫毓賢奏陳民教相仇事竊思東省民教不和,實由近來教堂收納教民,不分良莠。奸民溷入教內,即倚教堂為護符,魚肉良懦,凌轢鄉鄰。睚眥之嫌,輒尋報復。又往往造言傾陷,或謂某人將糾眾滋擾教堂,或謂某人即是大刀會匪。教士不察虛實,遂開單迫令地方官指拿,地方官或照單拘拿懲責,百姓遂多不服。結怨既久,仇釁愈深,外匪乘機構煽,以報怨復仇為名,因以鬧教生事。其中固難保無被誘之拳民,然亦有拳民絕不與聞者,固不能概誣拳民以鬧教之名也。──毓賢《覆陳山東辦理教案並無偏袒情形折》,錄自《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瓦德西論瓜分中國事關於近年以來,時常討論之「瓜分中國」一事,若以該國現刻武備之虛弱,財源之枯竭,政象之紛亂而論,實為一個千載難得之實行瓜分時機。現在所欲問者,只是各國對此問題,究取何種態度。俄國方面,因佔領滿洲之故,在最近期間,當可心滿意足。假如現在法國進據云南,日本佔領福建,英國取得長江流域一部分,德國佔據山東,則中國方面實無力加以阻止。因此,我們對此問題,必須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強對於瓜分之事,果有妥協之望。但余對於此事,卻認為絕對不能實現。英國極不願意法國進據云南,日本佔領福建。日本方面對於德國之據有山東,則認為危險萬分。各國方面對於英人之壟斷長江,認為勢難坐視。至於美國方面,更早已決定,反對一切瓜分之舉。俄國方面若能聽其獨佔滿洲,毫不加以阻擾,則該國對於他國之實行瓜分中國,當可袖手旁觀,蓋彼固深信,各國對於此事,彼此之間必將發生無限糾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現瓜分一事,實系毫無益處之舉。──《瓦德西拳亂筆記》(1901年2月3日條),錄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下冊2.課文注釋揭時弊、倡改革的龔自珍龔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號定盦,一名鞏祚。幼時深受漢學熏染,後逐漸「究心經世之務」,熱衷今文經學。1829年中進士,曾任禮部主事等職,1939年辭官。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近代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者,在揭露和批判時弊方面尤顯突出。他抨擊清政府專制統治造成「萬馬齊喑」的局面,呼籲「不拘一格」地造就人才,開知識界「慷慨論天下事」的風氣。為振衰起敝,他提出「更法」「改圖」「變功令」的主張,督促清朝統治者「自改革」。著作輯有《龔自珍全集》。閉關政策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實行的一種政策。清初,為孤立鄭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兩次下令實行海禁。及至鄭氏政權滅亡,曾一度開放幾個對外貿易港口,後又嚴加限制,中外貿易只留下廣州一處。並實行「公行制度」,即由專門的行商壟斷對外商易,並充當清政府與外商間的聯繫人。對外商在華的商務活動、居留的時間和處所等,都有著嚴格的限制。對華人華物的出洋也有著嚴格限制。這種閉關政策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專制政治統治的一種表現,雖然具有消極的民族自衛的一定作用,但到頭來還主要是障蔽和束縛了自己。鴉片戰爭宣告了這一政策的破產。道光帝道光帝(1782—1850),即愛新覺羅·寧,嘉慶帝次子,1820—1850年在皇帝位。其間外患內憂日益嚴重,事變多發。面對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擴大向中國的鴉片走私,嚴重病國害民,有識之士激切呼籲禁煙的局勢,他於1838年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主持禁煙。鴉片戰爭爆發後,他昧於時勢,胸無定計,時戰時和,游移不定,總體上看是實行妥協投降政策。將頗有作為的抗戰派領袖人物林則徐革職遣戍,以庸劣無能的投降派人物取而代之。最後批准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民族英雄林則徐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一字少穆。1811年考中進士,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勤政有為,關心民瘼。1838年受命欽差大臣到廣州主持禁煙,堅決果敢,得力得法,很快打開局面。面對英國借端武裝侵略的局勢,積極進行戰備,以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侵略者在廣東一度無隙可乘而北上發難。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遣戍新疆後,他在那裡興辦水利,開闢屯田,建策防備沙俄對中國西北的侵略。1846年被重新起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的名句,抒發了精忠愛國的不移志向和情懷。因抗英而遭誣害的鄧廷楨鄧廷楨(1776—1846),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字嶰筠,嘉慶年間考中進士。1826年任安徽巡撫,1835年升兩廣總督。在關於弛禁還是嚴禁鴉片的爭論中,開始是站在弛禁派一邊,後來態度逐步發生變化,轉而持嚴禁立場。特別是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煙後,態度更加積極,與林則徐密切配合,表示他們要「共矢血誠,俾祛大患」。1840年1月調任閩浙總督,積極進行戰備部署,購洋炮,建炮台,招募練勇,出海巡緝。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進攻廈門時,率軍抵抗,擊退敵艦。因受投降派誣害,與林則徐一同被革職,遣戍新疆。1843年被釋,卒於陝西巡撫任上。抗英烈士關天培關天培(1781—1841),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字仲因,號滋圃。行伍出身,1834年授廣東水師提督。積極操持防務,增修虎門等多處炮台,鑄六千斤以上大炮四十餘尊。認真操練軍隊,防備外國侵略。林則徐到粵主持禁煙,關天培積極配合,出動水師收繳鴉片。鴉片戰爭爆發後堅決抵抗。1841年2月下旬,英軍進攻虎門,在孤立無援的情勢下,他率軍死戰,受傷數十處,仍燃炮殺敵,最後與同守炮台的將士四百餘人壯烈殉國。琦善琦善(1790?—1854),滿洲正黃旗人,姓博爾濟吉特,襲侯爵。1836年任直隸總督。1840年8月,英軍北犯大沽,威脅清廷。琦善上奏道光帝,力主與英方妥協,並誣林則徐等人措置失當,要求重治其罪。很快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繼續與英方議和。到廣州後一反前任林則徐所為,裁軍撤防,並壓制民眾的抗敵鬥爭,擅自與敵方議約,出賣權益,以致節節被動失利,1841年春被革職拿門,不久即被赦免。歷任駐藏大臣、四川總督。1853年任欽差大臣對抗太平天國,曾建江北大營,屢戰屢敗,最後死於軍中。奕山奕山(1790—1878),滿洲鑲藍旗人,姓愛新覺羅,道光帝侄。侍衛出身,歷任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伊犁參贊大臣、伊犁將軍等職。1841年由御前大臣受命為靖逆將軍,率軍赴廣州前線。他盲目虛驕,沉溺享樂,視軍務如同兒戲,「防民甚於防寇」。戰事被動失利,向敵方乞降議和,上奏卻諱敗為勝。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他不是積極支持,而是蓄意息事寧人。鴉片戰爭後被革職圈禁,不久獲釋重被起用。1855年調任黑龍江將軍,1858年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後被再次革職,很快又出任正紅旗蒙古都統。三元里抗英鬥爭三元里在當時廣州城北郊。1841年夏初,這裡的紳民激憤於英軍的野蠻行徑,自發地組織起來抗擊侵略者,並聯絡附近上百鄉村,得到廣泛地呼應,形成聲勢浩大的民眾抗英力量,給了英軍沉重的打擊。最後英方脅迫清朝地方官員出面壓制,解散了會聚起來的抗英義民隊伍。抗英烈士陳連升陳連升(?—1841)湖北鶴峰人,土家族。他出身於行伍,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累擢曾山營參將。1839年在回擊英國侵略軍製造的官涌武裝挑釁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將,調守沙角炮台。1841年1月7日,英軍猛攻沙角炮台。他鎮定自若,指揮守軍多次擊退敵人進攻。英軍闖入炮台後,他身先士卒,奮勇抵抗,不幸中彈撲地,英勇捐軀。三總兵定海抗英殉國葛雲飛(1789—1841),字雨田,又字鵬起,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領導定海保衛戰的主要愛國將領。1838年任定海鎮總兵。1839年因父死回家守喪。1841年初,英軍從定海撤退後,葛雲飛奉命進駐定海。安徽壽春鎮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也同時奉調率兵進駐定海,與葛雲飛協力防守。1841年9月下旬,英軍再次進攻定海。葛雲飛對所部堅定地說:「賊不足畏,可盡滅也!萬一不利,某身為大將,奉天子命鎮守斯土,城亡與亡,大義也!當死在此地,不離定海寸步!」9月26日,敵軍進攻定海竹山門,葛雲飛下令開炮,擊斷敵船桅,敵軍倉皇退去。27日,英軍向土城開炮,葛雲飛指揮各營開炮猛烈還擊,敵人慌忙敗退。28日至30日,侵略軍向定海竹山門、五奎山進攻,企圖登陸,都被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擊退。於是敵人調集兵力,集中進攻定海,定海守軍一共只有四千多人,且武器彈藥不足,處境危急,因此,三總兵聯名飛書向鎮海大營告急。但大營不發救兵。10月1日,英軍從小路攻上定海北面的曉峰嶺。王錫朋壯烈犧牲。接著英軍進攻竹山門,鄭國鴻率軍誓死抵抗,親手揮刀殺死侵略軍多人後,也英勇犧牲。葛雲飛據守在最危險的定海城南土城。王、鄭犧牲後,敵人向葛雲飛陣地壓來。他手執大刀,率二百多名士兵,大呼殺入敵陣,劈死敵軍多人。葛雲飛全身受傷四十餘處,但他仍忍痛奮力砍殺。最後,一顆炮彈擊中他的胸部,英勇殉難,二百多名士兵也全部壯烈犧牲。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一起被稱為「定海三總兵」。葛雲飛著有《名將錄》《浙海險要圖說》及許多詩文。裕謙鎮江殉難裕謙(約1795—1841),字魯山,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1817年,他考中進士,1826年任湖北荊州知府。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為欽差大臣,赴浙江,籌劃海防。他支持林則徐抗英,反對伊裡布、琦善的投降賣國活動。他揭發伊裡布私受英軍禮品的劣跡。清政府將伊裡布調京審訊,命裕謙為兩江總督,仍為欽差大臣,督辦江浙軍務。10月10日,英軍進攻鎮江。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戰不支,投水自盡,遺著有《裕靖節公遺書》。陳化成吳淞口抗英殉國陳化成(1776—1842),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任水師把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1830年任福建水師提督。1840年6月,英國侵犯福建,陳化成和閩浙總督鄧廷楨一起進行抵抗,擊退英軍。不久,調任江南提督。他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積極備戰。他對部下諸將說:「武臣死於疆場,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艦駛近吳淞口,兩江總督牛鑒欲向英軍求和,陳化成堅決反對。16日拂曉,英艦逼近,攻打吳淞口,陳化成堅守西炮台,指揮守軍發炮還擊,激戰兩個多小時,擊毀擊傷敵艦數艘,擊斃擊傷侵略軍多人,使英軍不敢正面登陸。這時,守在寶山的兩江總督牛鑒,聽說陳化成擊毀了英艦,以為取勝的機會來了,竟然大擺其總督儀仗,大搖大擺地出來督戰。敵人發現後,發炮轟擊。牛鑒一聽到炮聲,嚇得面無人色,趕快從轎子里鑽出來,丟帽棄靴,混在士兵中亂竄逃命,致使全軍潰敗。東炮台守將餘步雲丟棄炮台逃走。敵人乘機集中兵力圍攻西炮台,從正面登陸。陳化成腹背受敵,參將周世榮勸陳化成退卻。陳化成怒斥周世榮說:「曩謂爾誠,薦拔至是,今爾負我,以致負國」,後周世榮貪生逃跑。時英軍蜂擁登岸,彈如雨下,陳化成負傷多處,仍英勇抵抗,最後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壯烈犧牲。海齡鎮江抗英殉國海齡(?—1842),滿洲鑲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統。1842年7月,英軍7 000人在海軍配合下,進攻鎮江。參贊大臣齊慎和湖北提督劉允孝率軍守衛城外各山高地。海齡率旗兵1 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鎮江守軍不畏強敵,奮勇抗英。21日,英軍登陸,攻佔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眾與侵略軍展開巷戰,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城陷後,海齡自縊殉國。列強對華的「修約」訛詐為了擴大侵華權益,英、美、法等國借口《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關於「修約」的規定進行訛詐。《南京條約》中本來沒有「修約」規定,但英國援引有關片面最惠國待遇的規定,在該約簽訂屆滿十二年的1854年時,便要求修約,並連同英、法兩國一同對中國發難。對他們提出的諸多非分要求,清政府基本沒有同意。當時英、法正陷於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在華兵力也不足以壓迫清政府屈服,問題遂一度擱置。及至《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屆滿十二年的1856年,由美國帶頭、聯絡英法再次對華進行修約訛詐,清政府仍予以拒絕。在訛詐不能得逞的情況下,英、法兩國便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兩國的借口分別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亞羅號事件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搜查停泊在黃埔的「亞羅號」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國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可是英國公使包令卻指使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蠻橫要求送回拘捕的人,並捏造說中國士兵扯下了掛在船上的英國旗,並要向英國公開道歉。「亞羅號」的船主是中國人,該船為走私方便,曾向香港英國殖民當局領有一張船籍登記證,為期一年。事件發生時,登記證已經過期。就連事件的策劃者包令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也承認,船籍登記證已經無效,船當時不在英國庇護下。可英國蓄意利用這一事件為借口,對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馬神甫事件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違約非法潛入我國廣西省西林縣傳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結當地土豪劣紳,無惡不作,激起民憤。1856年2月,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馬賴等26人,並依法處死馬賴。法國政府以此事件為借口,同英國一起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柏貴柏貴(?—1859),蒙古正黃旗人,額哲忒氏,字雨田。1852年,出任廣東巡撫。1857年12月底,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他派紳商伍崇曜、梁綸樞與侵略軍議和。在英人巴夏禮、哈羅威和法人修萊組成的「聯軍委員會」嚴密控制下,他照任原職,為外國侵略者維持殖民秩序,壓制人民反抗。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璦琿條約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威脅北京之際,以武力脅迫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在璦琿(今愛輝縣愛輝鄉)訂立的條約。規定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割給俄國;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該條約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蒙受重大損害,清政府拒絕批判,到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時始予認可。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5月底,起義軍攻佔全羅道首府全州。朝鮮國王李熙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當時清朝和李氏朝鮮有「宗藩」關係)。正在處心積慮尋找戰機的日本,也極力慫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部兩千四百多人先後在朝鮮登陸,部署在漢城至全州一線。日本則以護送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回任的名義派出陸戰隊400人入朝,10日公然佔領漢城,至16日已有五千餘人進駐仁川、漢城一帶。這時,東學黨起義已趨平息,中朝兩國為避免事態擴大,提出中、日都從朝鮮撤兵。但日本卻無理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6月底駐朝日軍驟增至一萬五千人左右。在朝鮮局勢日趨緊張的形勢下,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決策集團竭力避戰求和,寄希望於俄、英、德、法、美各國出面「調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派兵攻佔朝鮮王宮,扶植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兩天後,大院君「邀請」日軍驅逐在牙山的中國駐軍,戰爭一觸即發。犧牲於異國的左寶貴左寶貴(1837—1894),山東費縣人,回族,行伍出身。1856年投效清軍江南大營,進攻太平軍。後長期駐奉天(今遼寧瀋陽)。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奉天。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率所部自遼東渡鴨綠江開赴朝鮮平壤,守北城玄武門。9月日軍分四路進逼平壤,平壤守軍總統葉志超企圖棄城逃走。左寶貴派親兵監視葉志超,並登城指揮與敵激戰,身受重傷仍堅持督戰、燃放大炮,最後中炮犧牲。黃海海戰中日甲午戰爭中發生在黃海海面的一次重大戰役。1894年9月17日,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護送運兵增援朝鮮戰場的船隻在鴨綠江口大東溝準備返航時,遭遇蓄意來攻的日本艦隊,發生激戰。戰鬥歷時約五小時,日本艦隊首先撤離,北洋艦隊隨後返航旅順。此戰中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號被擊沉,揚威、廣甲號自毀,死傷官兵千餘人,損失較重,但主力尚存。日本方面旗艦松島號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等艦受重創,死傷官兵六百餘人。經此戰北洋余艦退守威海衛港內,日本方面控制了制海權。義和團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組織。由義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互相組合、滲透,在反教會鬥爭中發展而成。義和團的名稱初見於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1898年6月),奏摺中說直隸、山東交界東明、冠縣等地的「義民會即義和團」,練拳以「保衛身家,防禦盜賊」。在1899~1900年群眾性反教會鬥爭中,多數民間秘密結社相繼採用「義和拳」或「義和團」旗號,由地區群眾性的組織逐漸匯成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扶清滅洋」的口號最早始於1898年10月趙三多、閻書勤等領導山東冠縣人民舉行反教會鬥爭之時,其所用旗幟即標「扶清滅洋」四字。此後多數義和拳組織皆用為反帝鬥爭的口號。這個口號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願望和要求,對於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的鬥爭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義軍於1898年春夏間提出「順清滅洋」的口號。同年在湖北、雲南的反教會鬥爭中也出現了「保清滅洋」的口號。這類口號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中相繼出現,與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密切相關。「扶清」的主要含義,可從義和團的有關文告中得到解釋。《義和團告白》:「保護中原,驅逐洋寇」;《增福財神告白》:「上能保國,下能安民」;《馬蘭村坎字團告示》:「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於國家而安於社稷,佑民於農夫而護村坊。」可知「扶清滅洋」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而不單單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正如義和團揭帖所說:「先拆電線杆,後拆火車道,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第1輯,第133頁)但是「扶清滅洋」又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口號。「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農民群眾對清朝統治者施展陰謀手段的警覺。「滅洋」的提法,說明義和團運動存在籠統排外思想。「扶清滅洋」的口號,不是農民群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給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帶來一定消極作用。西摩爾西摩爾(1840—1929),英國海軍將領。1852年加入英國海軍。1857年,他作為中尉見習生,參加英法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2年在上海與太平軍作戰。1863年回英國。後升為中將。1897—1901年任英國駐華艦隊司令。1900年6月10日,各國以保護北京使館為名,由他率領一支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軍隊組成的侵略聯軍二千餘人,從天津出發,進犯北京。在楊村、廊坊等地受到義和團和清軍的狙擊,被迫後撤,退回天津。1901年歸國。著有《我的海軍生涯和旅行遊記》。瓦德西瓦德西(1832—1904),德國軍官。1870年普法戰爭時為上校參謀長,1888年至1891年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1898年任陸軍總監。1900年晉陞陸軍元帥,同年9月來華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11月抵北京,殘酷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縱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國。八國聯軍在中國遭到義和團的英勇抗擊,使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徹底破滅。瓦德西在寫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暴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分區佔領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燒殺:瓦德西到北京後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儀鸞殿(後為懷仁堂),其內藏有珍寶極多。不久該殿即遭焚毀,據稱這是偷盜者縱火滅跡。「(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殺人無算,……但聞槍炮轟擊聲,婦稚呼救聲。街上屍骸枕藉,洋兵驅華人舁而埋之,畚鍤既畢,即將舁屍之人盡行擊斃,亦埋坑中。……大約禁城之內,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室。今高門大宅,尚有虛無一人而遺屍未斂、蛆出戶外者。雖青屑、揚州十日記,何以過之!」(《緣督廬日記》)搶掠:侵略軍攻陷北京後,「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後更繼以私人搶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質損失甚大,但其詳細數目,亦復不易調查。」「(皇宮)最大部分可以移動之貴重物件,皆被搶去。」(瓦德西《拳亂筆記》)第二次鴉片戰爭劫後殘餘的《永樂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冊」。此外,遺失的珍貴圖書「經史子集等,共四萬六十餘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庚辛紀事》)凌辱婦女:「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衚衕,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衚衕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拳事雜記》)貴族崇綺,「其眷屬盡為聯軍所拘,驅諸天壇,數十人輪姦之。」(《庚辛紀事》)3.學術觀點對於本課內容的主導線索和基本觀點,國內特別是大陸史學界,基本沒有原則性分歧。如對列強發動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和不斷加深的危機,所表現出的野蠻、殘忍和非正義性,都予以承認和譴責;對中國愛國軍民不屈不撓地堅持反抗外國侵略,付出了巨大犧牲,表現出堅強的民族氣節,留下了愛國主義的寶貴精神財富,都予以認同和讚揚;對清朝統治者當中昏庸誤國、投降賣國之輩的錯誤行徑乃至罪責,都持批判態度。但是,在對有些人物的表現、有些事件的真相、有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擇要略舉幾例:① 在對待鴉片問題上,鴉片戰爭前夕存在嚴禁派與弛禁派的明顯分野,這是學術界的一般觀點。也有論者認為,當時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弛禁派」,因為道光皇帝主張禁煙,封建官吏只能唯命是聽,說在他身邊還存在一個所謂「弛禁派」難以令人置信。② 關於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一般認為他是妥協投降派的典型人物之一。但有的論者認為,找不到琦善關於弛禁鴉片的言論,他也沒有誣害林則徐,其人在廣東的所作所為也並非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卑劣,更沒有向英國人私許香港,總之,「賣國」罪名不能成立。③ 關於三元里抗英,當時當地實際存在過一場抗英鬥爭沒有疑問,但關於它的具體情況,如通常所說引發這場鬥爭的英軍在當地的暴行、抗英鬥爭的具體情節和戰果等,有的論者認為有若干失實之處。並且持論,這場鬥爭是一次保衛家園的戰鬥,而不是投身於一場保衛祖國的戰爭。④ 關於中外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常都是以在外國的脅迫之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妥協屈從而致。近年也有的論者認為並非完全如此,清方談判者缺乏近代外交常識,本來可以避免的有些條款,卻懵懂地接受下來,這在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表現尤其典型。⑤ 關於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的戰局及相關人物的表現問題,學術界存在較大分歧。譬如對戰爭雙方的勝負問題,除雙方都有明顯損失而北洋艦隊損失稍大的看法外,還有認為日本獲勝以及北洋艦隊取勝兩種相差甚遠的看法。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濟遠艦管帶方伯謙的表現情況,也都存在明顯對立的認識。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以鎮壓義和團為借口發動的,與義和團運動自然有著密切聯繫。而對義和團運動的看法,通常是把它認定為民眾自發掀起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雖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之類的缺點,但決非主流。有的論者則把它負面的東西看得很重,對義和團運動持基本否定的態度。4.圖畫說明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場景(本課導語中已介紹)林則徐在福建省福州市澳門路,有一座林文忠公祠,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1961年,列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今闢為林則徐紀念館。圖為林則徐紀念館內「樹德堂」中祭祀的林則徐塑像。虎門銷煙這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第一幅浮雕的圖像,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在廣州虎門銷煙的景象。人們滿懷激憤地把交繳的外國鴉片販子走私過來的一箱箱鴉片,運送到銷毀場地,撬開箱蓋,將鴉片傾倒進銷煙池中……三元古廟這是當年三元里人民舉行抗英誓師之地的遺址。由此可以想像,當年這裡的那番群情激憤、誓詞鏗鏘、揮刀挺矛的情景。「致遠」號艦這艘軍艦是當年北洋海軍的主力戰艦之一,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建造。黃海海戰中,在致遠艦多處受創並且彈藥將盡的情況下,管帶鄧世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向前衝撞敵艦吉野號,不幸中魚雷沉沒。日軍在旅順的暴行日軍進佔旅順後,瘋狂屠殺無辜居民。據親臨現場的外國記者報道,城中只有36個掩埋屍體的中國人僥倖存活下來。此圖是日本《近代百年史畫報》上刊登的照片。台灣軍民在新竹痛擊侵略者這是當年《點石齋畫報》刊載的一幅畫作,描繪的是甲午戰後台灣軍民反對割讓寶島,堅決抵抗日本佔領軍的一個場景。新竹在台灣西北部沿海,是當年抗日的重要戰場之一。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以清朝政府「排外」為借口,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了野蠻的侵華戰爭。圖為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的情景。大沽口面臨渤海,是天津的屏障。大沽口還背靠鐵路,是由海上通往天津,到達北京的必經之處,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清廷代表奕劻、李鴻章與各國公使「議和」這是議訂《辛丑條約》的場面,照片上右側為清政府一方的人員,左側是外國人員,儼然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兩種意態。5.參考資料目錄胡繩著:《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苑書義等著:《中國近代史新編》,人民出版社。李侃等著:《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修訂本),中華書局。陳旭麓等主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美)費正清等編:《劍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三聯書店1995年版。石泉著:《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三聯書店1997年版。蘇同炳著:《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蔣廷黻撰:《中國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推薦閱讀:
※第332期·【史學研究】星空中的華夷秩序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有關華夷的星占言說
※經濟史學名家 李伯重|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百年滄桑
※當代史學家多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清代史學考據三大名著之一:廿二史札記 6 【清】趙翼 撰
※'中國歷史的運行機制是王權支配社會' | 思想史學者劉澤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