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黑彝和白彝等級分化問題
摘要: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經歷兩個階段。到元末明初時期部分諾蘇家支取代土司成為新生貴族統治者「黑彝」。涼山家譜顯示部分「黑彝」與部分「白彝」同宗同祖,從家譜來推算等級分化年代約在元末明初年間。同時,不是黑彝下降為白彝,而是部分「諾蘇」家支上升為新生貴族。
關鍵詞:黑彝;白彝;等級分化;
一、 彝族早期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
彝族奴隸社會是何時形成的?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1、夏商時期說。《中國彝族通史剛要》:「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西南彝志》卷三記敘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聯名世系。」每代以25歲計算,約3000多年。這個時期相當於中原的商周時代。《中國彝族通史剛要》:「自西漢時代起,我國西南彝族地區就出現了奴隸制政權,如滇王國、夜郎國等。而在彝族文獻中表明,彝族奴隸制的產生則在『六祖分支』之際。」一般認為成型的文字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有關學者對彝文研究以後提出彝文的發明和使用與甲骨文同期的或更早的觀點。中國考古研究所馮時先生認為彝文歷史已有三千八百年以上。《中國彝族通史剛要》附錄一:彝族歷史大事年表所列「彝文」為產生於夏代前後。《華陽國志·南中志》:「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有關學者認為所謂「夷經」在西南民族中只有彝文與其相應。《彝族簡史》:「以滇池縣為首府的益州郡是彝族先民分布的地區。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漢使回朝庭『盛言滇大國』。」其統治地理範圍大,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政治實體。」夏商時期說可能有人會提出懷疑,不會有那麼長的歷史。從有關史料來看,彝族奴隸社會萌芽時期定格在夏商時期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試想一下,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彝族奴隸社會已經在西南地區非常強盛了,從發生到強盛中間應該經歷了近千年的時間。
2、秦漢時期說。方國瑜《彝族史稿》:「《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後漢書·西南夷傳》《華陽國志》所載來看,邛都地區推測在西漢時期已是奴隸制了。」(頁73)《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標誌著彝族已經跨進奴隸社會。這大略相當於西漢晚期和東漢前期。」(頁31)《彝族簡史》:「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奉使邛都地區,在他的作品中曾記下當時邛都地區奴隸制的情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說『父兄不辜,幼孤為奴,繫纍號泣,內向而怨。』」。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有夜郎國 , 東接交阯 ,西有滇國 ,北有邛都國 , 各立君長。其人皆椎、左衽, 邑聚而居 , 能耕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邛都夷者 , 武帝所開 .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汙澤, 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後復反叛 , 元鼎六年 , 漢兵自越嶲水伐之 , 以為越嶲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俗多遊盪 ,而喜謳歌,累與牂柯相類。豪帥放縱 ,難得制御。」《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越嶲郡守枚根調邛人長貴 , 以為軍侯。更始二年 , 長貴率種人攻殺枚根 , 自立為邛谷王 , 領太守事。」長貴殺了太守,自稱「邛谷王」,統治邛都地區達20年之久。《三國志》「越嶲郡……叟夷數反」。關於邛谷王長貴,《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作「長貴」,《後漢書·岑彭傳》中作「任貴」,《漢書·西南夷傳》中作「任貴」,《水經注》和《輿地紀勝·雅州府》中作「任貴」。方國瑜《彝族史稿》說「任貴」可能就是涼山彝族普遍傳說的「勒革新惹」。筆者經過名稱比較以後,發現彝語「勒革斯惹」的勒革正好與「任貴」 之稱相合。「斯惹」意為「神人」即尊稱。民間傳說勒革新惹與諸葛亮爭奪西昌城,諸葛亮久攻不下,只好議和。夜間各自圍城,諸葛亮派兵用石頭為界作圍城標記,勒革斯惹派兵用木樁和草繩為界作圍城標記。夜間諸葛亮派兵用火把木樁和草繩燒了。等天亮時圍城標記毫無蹤跡,勒革斯惹傻眼了。勒革斯惹明知有詐也只好信守諾言退出西昌城回山上去了。如今西昌城東邊有座漢族老百姓叫「蠻王城」的遺址,據說是彝族先民留下的城牆遺址,但不清楚屬於何朝何代之物。另外,兩漢時期涼山彝族地區買賣奴隸已經相當盛行。《華陽國志》卷十《禽堅傳》說:「禽信為縣,使越巂,為夷所得,傳賣歷十一種。……堅至夷中得父,父相見悲感,夷徼哀之,即將父歸。」《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成都府人物傳》曰:「禽堅,字孟由,成都人,生而失父,及壯,乃知父為夷所得,三出徼外,經六年乃遇。」禽信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地區被輾轉買賣十多次。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彝族奴隸社會萌芽於夏商時期,秦漢時期邛都彝族地區已經是比較發達的奴隸社會。
根據社會學和民族學資料來看,彝族奴隸社會早期的等級的形成,應該與早期所從事的職業有關。根據《瑪牧特依》《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獻記載彝族奴隸社會前期等級制度是「茲」、「莫」、「畢」、「格」、「卓」五種。
首先說說最高統治者名稱「茲」。「茲」本義為「管」「做主」「權力」,至今還在口語中經常使用。引申義為 「君主」「土司」。可見最初「茲」來源於職業的分工。第二個等第「莫」屬於統治機構管理層的職務,主要調解和斷案。「莫」本義為「老」「長老」。引申義為「臣」「丞相」。現代彝語說「莫木」意為「斷案」。「木」意為「判斷、調解」。第三個等第「畢」屬於統治機構管理層的職務,主要主持祭祀活動。彝族諺諺說「土司來時畢摩不起立,起立反而土司失體面」。第四個等第「格」是從事建築的工匠。第五個等第「卓」,本義為「牲畜、財產、錢」。引申義為「奴隸」「百姓」。是直接從事生產的被統治者。《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一書對古代奴隸社會等級解釋說:「涼山彝族諺語說:茲勒伙實蘇。意為領導眾人的。彝族諺語說:莫勒卡該蘇。意為莫是調解糾紛的。彝族諺語說:畢勒靈木蘇。意為畢是祭祀祖先的。」
彝族早期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的形成與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分工分不開。 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的轉移,當以牧畜的發現為開始,以農業的發達而完成。人類從漁獵中發現了牧畜,這是人類證服自然的第一步,也是男性徵服女性的第一步。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以後,為了爭奪地盤和財產,不得不進行掠奪財產和奴隸的戰爭。戰俘成為奴隸的來源之一。歷史資料顯示,最初被俘成年男子則殺掉,被俘的婦女和兒童則留下來當奴隸。漢文甲骨文「奴」左邊是跪著的「女」字,右邊是一隻「手」,以示抓。後來全部保留戰俘當奴隸。當然除了戰俘以外,也有一部分來源於部落被征服與融合。有部分奴隸主要來自其他民族成份。涼山彝語口語稱「奴隸」叫「紹」。為什麼叫「紹」?這與奴隸的身份有關係。後來筆者經過比較以後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原來「紹」其實就是「蜀」的異讀。證明彝族奴隸中有「掠蜀為奴」的歷史蹤跡。至今民間貶稱他人時經常用「蜀」來指稱。當然這是歷史造成的灰垢。這也可能是後來白彝和娃子中「彝根」和「漢根」說的來源之一。
二、彝族晚期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
早期彝族奴隸社會等級制度中沒有黑彝和白彝。那麼黑彝和白彝是何時產生等級的呢?
彝族奴隸社會可以大體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組織結構,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首都,有正規軍隊和民間武裝組織等等;例如漢朝的夜郎國、唐朝的南詔國。貴州和雲南彝族奴隸社會大約在唐朝晚期至宋朝初期逐步向封建社會轉化,雲南和貴州奴隸社會等級制度淡化和消失。不過現在這些地區仍然有「大黑彝」「小黑彝」「白彝」的支系自稱和他稱。雖然它已經沒有了過去的等級意義,但說明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奴隸社會等級制度。1984年我們在雲南路南縣一帶進行彝族社會調查時得知,「大黑彝」和一些「白彝」可能由於歷史上等級的原因,至今仍然互相不通婚。
一種是最高統治者依靠傳統勢力進行統治,沒有政治、文化中心即首都;完全依靠等級制度、家支制度、習慣法來統治,例如涼山彝族奴隸社會。
彝族晚期奴隸社會等級制度隨著奴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發生了巨大變革。
涼山彝族後期奴隸社會全體成員以嚴格地劃分為「茲莫 」、「諾合」、「曲伙」、「阿加」、「呷西」各個等級。「茲莫」漢語稱「土司」。土司以外還有小土司叫土目、土舍。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元代開始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官職位 , 成為最高統治者。「諾」稱諾伙 , 漢語稱「黑彝」。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依靠嚴密的父系氏族或家族血緣聯繫 , 擺脫土司控制的黑彝是涼山彝族社會享有完全權利的統治者。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低於土司。他們十分注重所謂血統純潔, 保持嚴格的等級內婚 , 如果黑彝婦女與低下等級男子發生婚外性關係 , 被發現後雙方必須處死。習慣法維護他們的貴族地位 , 不允許被他人掠佔為奴。「曲」稱曲伙,漢語稱「白彝」。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是被統治等級。曲伙居住在奴隸主的管轄區內,一般不能隨便遷徙,奴隸主可將其贈送、轉讓,甚至可將他們作為賠償冤家械鬥中的「命價」或「賭注」押給另一黑彝,但一般不能將他們任意殺害和買賣。它有獨立的經濟生活,佔有平均數量的土地和少數的生產、生活資料,但是他們在處理自己的財產時要受到黑彝奴隸主的一定限制,遺產可由兒子繼承,不過絕嗣遺產歸家支,有的則歸其主子。有自己的白彝家支。部分曲諾佔有較多的土地和牛羊,並佔有幾戶或幾個呷西的,能把對奴隸主的負擔轉嫁到所佔呷西的身上,有的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生活較為富裕,甚至有少數人成為奴隸主。「格吉」也叫「獨立白彝」。例如甘洛「沙呷」「爾吉」既不歸土司管也不歸黑彝管,沒有主子,不交貢賦也不服勞役。「阿加」,意為奴隸主門裡門外的人。由於來源不同,因此又有彝根和漢根(掠奪來的漢族)阿加之分。個別阿加與其所屬的呷西來說,阿加是主子,呷西是娃子。這形成個別阿加既是娃子又是主子,表現出一種複雜的等級佔有關係。「呷西」等級,一般叫鍋莊娃子。處在涼山彝族社會的最底層。三道娃子意為買賣了三次的奴隸。
三、黑彝和白彝的等級分化
彝文文獻《瑪牧特依》《西南彝志》在講到早期奴隸社會時都沒有提到黑彝和白彝等級問題。漢文史書從元明朝以後才開始出現「黑羅羅」「白羅羅」的文字記載。但是「黑羅羅」不等於後來的黑彝,「白羅羅」不等於後來的白彝。元明以來,烏蠻被稱為黑羅羅,白蠻被稱為白羅羅。
晚期彝族奴隸社會茲莫是貴族,也是最高統治者。胡慶鈞《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形態》(頁453)說「土司彝稱茲莫,在早期烏、白蠻與後來黑、白彝的分化中,茲莫應當是他們的共主。」 胡慶鈞先生認為:有一種意見是涼山彝族社會的曲諾主要來源於早期黑彝等級的內部分化,結合珞瑜珞巴族的麥讓加以考察,我們認為這種意見是難於成立的。屬於烏蠻族群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白蠻。烏蠻全部變為貴族,共同統治白蠻,與歷史現狀人口比例不符。很大可能是雙方一般成員形成最初的曲諾。實際上,茲莫統治下的早期「諾」階層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可能從元末明初少數家支躍升為「諾合」貴族統治者階層而絕大部分是「曲諾」百姓。彝族古諺語說「兄分化成土司,弟分化成百姓」。涼山彝諺說「羅洪目地補薩吉伍,倮米目地阿克阿爾,瓦扎目地阿迪阿謝」。意思是這些白彝「曲諾」在地位上比其他白彝地位高一些。
《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一書說:「大量事實說明,大約在10代前——也就是兩百多年前,涼山彝族主要腹心區,美姑、昭覺、喜德、越西的普雄等地,基本上已由諾合取代了茲莫的統治。自從諾合在涼山開始取代茲莫的統治以來,諾合家支便活躍於涼山的歷史舞台。於是『黑骨頭』和諾合家支的名稱便開始出現在漢文獻歷史記載中。黑骨夷之名始見於明萬曆時,諾合家支名始見於清朝。」(頁37)貴州《圖經新志·普安州》:「羅羅有黑白之異,黑者為貴,而白者為賤。」 嘉慶《雷波廳志·風俗·夷俗》:「夷分黑、白二種,黑骨頭為蠻酋之嫡派,白骨頭乃部落之遺種;黑少、白多;黑主、白奴。」民國《大定縣誌》:「一曰倮羅,本盧鹿部。或稱羅啰,或稱烏蠻,或稱羅鬼,一也。有黑白二種,黑者為貴,白者為賤。」
黑彝和白彝同祖同家譜的現象反映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黑彝和白彝分化的情況。經過社會變革、等級分化,所以彝族後期奴隸社會中的父子連名制譜系有部分是黑彝和白彝同祖同譜系。
根據《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編寫組收集整理《勒俄特依》附錄《古侯譜系》包括土司、黑彝、白彝家支譜系。表中收錄恩扎黑彝67代,海來土司64代,阿侯黑彝71代,阿枯白彝76代。《卻涅譜系》包括土司、黑彝、白彝家支譜系。表中收錄「沙馬白彝」69代,「沙馬土司」70代,果基黑彝66代,金曲黑彝75代。
根據傳說布撒吉伍家和黑彝羅洪家古代是一家人,因為社會分化才變成白彝和黑彝。也有人說布撒吉伍的祖先娶了白彝女子為妻,所以才變成白彝。
黑彝「羅洪」和白彝「吉伍」家族在涼山彝族家譜中屬於「卻涅」家譜系列。黑彝「羅洪」和白彝「吉伍」從《卻涅譜系》中47代「阿洱」那一代開始分支。黑彝羅洪家的家譜是:1阿洱、2阿姆、3莎普、4歐焦、5金格、6勒莫、7顧妮、8拉直、9爾戳、10維拉、11爾如、12火土、13畢摩惹、14大英、15尼體、16孜格(羅聰)。羅聰(羅洪孜格),黑彝,62歲,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所長,現已退休。白彝吉伍家支的譜系:1阿洱、2阿史、3阿布、4布撒、5吉伍、6吉姆、7比闊、8碩畢、9爾體、10舍幾、11且爾、12木則、13克火、14拉吼、15爾坡(朱文旭)。15代以平均每代25歲計算,分家時間大約400年左右。
黑彝和部分白彝同宗同祖同家譜的情況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各地都有類似情況。周自強《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一書說:「據調查,有些著名的曲伙曲諾家支和諾家支出自同一祖先,前者是從後者分化出來的。例如,曲伙吳奇曲比家和諾吳奇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英洛家和諾果基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涅克家和諾蘇鐵納涅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曲木家和諾烏頗家出自同一祖先,曲伙涅巴家、額伙家和諾額哈家出自同一祖先,等等。據說七、八代以前,甘洛地區有一個名叫阿侯傑諾的黑彝,是阿侯阿芝的兒子,因為和一個白彝女子結婚,被開除了家門,以後搬到西昌地區居住,發展而成了一個白彝家支傑諾家。(即冕寧漫水灣改漢姓為王家。筆者注)」{7}
到底是諾下降為曲諾,還是諾從曲諾中上升為貴族統治者?筆者認為諾從曲諾中上升為貴族統治者是無疑的。過去人們對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等級間關係的誤解是,認為諾等級自古就已經形成,曲諾是從諾下降的。其實是元末明初時期,依諾地區幾家、阿都和所地地區幾家、聖扎地區幾家在自己的地盤上各自聯合起來用武力把茲莫趕走以後,便把茲莫土地進行分割,據為己有。據說阿陸、馬家戰勝沙馬茲莫後那一家打下來的土地,便歸那家所有。諾合在打敗茲莫,侵佔茲莫土地的同時,也掠奪和強佔茲莫所屬的曲伙。當然原來相同地位相同等級的不少曲伙就成了被「諾」黑彝統治的曲諾、阿加。
另據 50 年代中期複製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各家支姓氏彝漢文對照表」來看, 喜德縣黑彝家支為六姓氏 , 越西縣黑彝家支為十姓氏 , 布拖縣黑彝家支為十一姓氏 , 雷波縣黑彝家支為十姓氏 , 峨邊縣黑彝家支為五姓氏 , 馬邊縣黑彝家支為三姓氏 , 金陽縣黑彝家支為十四姓氏 , 甘洛縣黑彝家支為十四姓氏 , 普雄縣黑彝家支為八姓氏 , 瓦崗縣黑彝家支為七姓氏 , 昭覺、美姑、普格三縣各黑彝家支近二十個姓氏 , 但其中包括土司、土目。多年前筆者曾經收集整理過涼山彝族姓氏,包括土司、黑彝、白彝的姓氏共520個左右。其中包括同姓氏不同家支以一個姓計算。例如「曲莫」一姓就有六七種不同家支曲莫。從中就可以看出黑彝與其它姓氏比例。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各等級人口比例按解放初期調查的結果是 : 土司佔總人口的 0.1% , 統治的地區占 1/10; 黑彝佔總戶數的 6.9% , 統治的地區占 9/10; 白彝佔總戶數的 83% , 鍋莊娃子佔總戶數的 10% 。這些調查資料上的各等級人口比例和諺語所說的情況是基本相符的。
根據以上所述情況,隋唐以來的烏蠻和白蠻是形成彝語支民族的主要族體。彝族自稱「諾蘇」包括黑彝和白彝也主要來源於烏蠻和白蠻。元明時期雲南和貴州逐漸向封建社會領主制過渡。而涼山彝區則在奴隸制社會原有基礎上重新洗牌,部分「諾蘇」家支在自己地盤上趕走土司並取代土司統治,成為新生貴族統治者「黑彝」。根據以上情況將其畫圖比較如下:交匯圖中間橫線陰影部分表示黑彝家支。涼山彝族「諾蘇」包括了「諾」和「曲」也就是「古侯」「卻涅」兩大支系,兩大支系除了少數上升為黑彝家支外,其餘部分基本上可以說都是屬於被統治的白彝家支階層。
據上所述,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從早期五個等級過渡到晚期奴隸社會四個等級即茲莫、諾合、曲伙、呷西。涼山彝族家譜所反映的等級分化和民間傳說的情況說明自稱「諾蘇」的部分家支上升為黑彝貴族,成為涼山事實上的統治者。他們與原來的白彝有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根據種種歷史資料推測,黑彝和白彝等級的分化年代約在元末明初時期。當然這只是初步的結論,有關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參考書目
[1]中國彝族通史剛要[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2] 馮時,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J],考古.1994,(1) [3]彝族簡史[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4]方國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5]胡慶鈞,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形態[M]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6]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編寫組:勒俄特依[M],1978年西南民族學院印刷廠鉛印本[7]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編寫組: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周自強,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涼山彝族譜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介紹:朱文旭(1952-)彝族,男,四川涼山人。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教授。本文原載《畢節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推薦閱讀:
※一走路腿就疼,血管問題
※前駐日大使徐敦信: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歪曲歷史
※全球非法移民大幅增加 難民偷渡問題愈發難解
※10步驟搞定問題員工?
※偽問題與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