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說自畫】朱敏:學畫隨想(上)
我作畫通常以一樹一石的局部開始,我也試圖追求明靜,力求能做到淡而求厚、輕而求重。但是卻每每事與願違,這可能是畫不準亦或筆墨功夫的原因,栩栩如生總離我遠去,一遍一遍的反覆加疊,直到畫成現在圖式,自己視覺、心理方感滿足,這也許是心境和心情的原因吧。初衷和結果始終不會交會。隨意的揮灑,筆墨節奏的起伏,橫平豎直的變化,似與不似的意象追求,我很看重這些技巧與藝術上的處理方法。儘管它只是畫好一張畫的一個部分,但是始終擺脫不了刻意追求,和重複自己已經理解的與認知的。儘管作畫情感自然流露,但總有刻意的痕迹,很難達到畫的過程完全「物我二忘」及融萬趣於神思的境界。偶然拾得有,遷想妙得天,我為之痛苦。
朱敏《坡》1995年畫好山水畫,讀山水詩對畫很有益處。古人云「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聲詩」。東坡也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句評王維畫。一幅好畫詩情和畫意兩者不可分。唐朝王維有詩《漢江臨泛》中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流」句,有如畫境,妙處不在「天地外」,竟在「有無中」見之。另有王維《使至塞上》中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煙直,河橫,日圓,形象雖然具體,但構成對比十分強烈,點、線、面運用簡而不能再簡,是畫意。塞上大漠空曠,旁無村莊、林丘,加之在日落之時,益見景色的荒漠與凄清,是詩情。古人云:「萬物靜觀皆自得」,不等於「靜觀」者皆有「得」。凡能「得」者,在他的頭腦里,要有一個自由的聯想空間,這個空間不論大小至少必須是自由的,還需要知識與學養,這樣才會有見有聞而有得。此時譬如我們立在山上,便可以看穿雲外的一切,立在雲霧中,也可以想見大野的開闊與萬馬奔騰。所以,「臨春風思浩蕩,望白雲神飛揚」,皆靜觀所「得」,唯「自由的空間」,「神」才能「飛揚」。
朱敏《山那邊》2002年
詩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作畫也如此。繪畫的「有我」之境,是指藝術品中突出地體現作者的個性和意趣,把對客觀的感受高度地溶於主觀中,使所畫主觀成份多,對作品的形象塑造,多半以上是意象或抽象。繪畫的「無我」之境,是指藝術的表現,十分重視對象的客觀反映,此即「應物象形」,雖有藝術概括,不失形似。「有我」、「無我」是兩種表現的境界。這兩種表現,有時在作品中交替出現。都可以在藝術上達到無限好,即通常所說的「絕藝」。
朱敏《雲深不知處》1997年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是可以被教育,又可以學習繼承。在規範的社會中,個人意識必須明白信手塗鴉的時宜與場合,否則會被指認為污染。同樣的隨意天真,稚拙和變形,在兒童繪畫的過程中是一種自然情感流露,一種真誠,一種身心、手腦合一的美麗,而一但被成人爛用,則變味成了一種冠以美名的虛假體驗。或日之為一種看似真誠的做作,作為藝術境界的追求簡單模仿其意義、價值為零,這也可以認定為藝術情感流露的非我過程。
朱敏《來去山中》1995年未完待續......請明天繼續關注
推薦閱讀:
※垂釣隨想
※平等的迷思
※春日夜雨隨想
※《雲水禪心》隨想與感悟
※亞細亞的孤兒
TAG:隨想 |